锦城村位于205国道旁,临江镇东南2公里处。下辖18个村民小组,510户,2100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46名。耕地面积3340亩,山地面积5818亩,茶山面积200亩,丹桂500亩,辖区内现有茶果场3个,猪场3个,养鸭2个。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6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40元。
锦城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2003年9月福建闽越王博物馆在锦城村金鸡山发掘出汉代墓葬两座,汉墓遗址共40.6平方米,出土青玉玉壁三件,最大直径33厘米,其中一块直径27厘米,精美无比,堪称福建第一壁,同时锦城村遗址发现“汉阳未央”瓦当,是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为第六批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锦城村以实施“五要”工程为契机,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促进村财增收,同时重抓工业项目,目前完成新农村纺织园项目征地86亩,引进烟建项目资金300余万元,新建下城碓防洪堤、硬化田间道路、新建排灌区,投入村财30余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进行改厕,建垃圾包,设卫生保洁员,建设美丽锦城,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全村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22103 | 353000 | 0599 | 查看 锦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寨下村 |
寨下村位于205国道旁,距临江镇政府2.5公里,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539户,2026人,村两委干部6人,全村党员54名(其中1名为预备党员),全村村域总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20亩,林地面积11000亩,竹山面积570亩,桂花面积150亩,辖区内现有私营毛竹加工厂、细木加工厂、种鸭孵化厂、碎石场、苗木基地。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6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55元。 寨下以”五要“工程为载体,以”168“党建科学规划为抓手,村民满意为目标,扎实落实村基础建设工作,投入40多万元,完善四祖铺自然村路面硬化和下碓防洪堤坝、凉亭、公厕、垃圾池等设施,引进资金500多万元的种鸭孵化厂带动其他产业,保增收、促发展,大力发展丹桂产业,现有苗木基地350亩,村配备垃圾清理、自来水协会管理,保障全村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改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寨下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 |
水西村 |
临江镇水西村位于浦城县东南15公里处,浦南高速公路、国道205线等重要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8个村名小组,339户,1024人,村两委干部7人,全村党员36名。全村共有耕地1700亩,山林1060亩,人均耕地1.5亩,林地1亩,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 目前全村建成公测2处,垃圾池4处,硬化通村公路7.5公里,基本实现村道全面硬化。建设农田引水灌溉工程10公里,覆盖全村80%以上农田。 水西村围绕“圣农”项目入驻浦城的契机,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引进“圣农”鸡场项目两个,目前已签约开工项目一处,租用农田、林地77亩余,鸡场建成后将为村民群众增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
新街村 |
新街村位于205国道旁,临江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40户,1320人,村“两委”干部6人,全村党员42名,耕地面积1750亩,林地面积530亩,竹山面积100亩,桂花面积50亩,辖区是集镇所在地,有顺达木业、绿之星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新街村以“五要”工程为载体,以“168”党建科学规划为抓手,村民满意为目标,扎实落实村基础建设工作,保增收、促发展,大力发展丹桂产业,现有苗木基地50亩,村配备垃圾清理、自来水协会管理,保障全村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改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石壁村 |
石壁村位于临江镇与水北街镇裴墩村交界处,距临江镇政府4公里,全村共有1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03户,422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14名。全村耕地面积720亩,林地面积1700亩,苗木基地58亩。辖区正在开办圣农养鸡场1个。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2元。 石壁村以“五要”工程为载体,以“168”党建科学规划为抓手,村民满意为目标,扎实落实村基础建设工作,投入9万多元,完善羊山仔自然村路面硬化建设、垃圾池等设施,引导村民种植蔬菜等产品,保增收、促发展,大力发展丹桂产业,现有苗木基地58亩,村配备垃圾清理,保障全村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改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上际村 |
上际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4个自然新村、上际新村、梅园新村、梨园新村、石门新村);4个老自然村(长岗村、老上际自然村、上坑自然村、下坑自然村)。我村村民居住在外乡村有6个村(新街村、水东村、东源村、下沙村、颜处村、浦城县)426户、1287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28人,预备党员1人,耕地总面积2310亩,林地面积14720亩,(其中油茶山200亩,毛竹山1400亩,寨下林场经营区4000亩、大坞果场3000亩,自留山、承包山6120亩),养鸡场3家,丁叶氏祠堂一座,面积300平方米。主要经济收益为毛竹和油茶。 上际村石门自然村用于建设中华丹桂博览园道路基础设施,投入100多万元,在石门自然村打4.5米宽公路硬化,工程正在实施中 ,上际村部所在地是绿色家园,配备专职的卫生保洁员,保障新村的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整洁、村庄绿化、美化,全村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七墩村 |
七墩村位于临江镇东南,距临江镇政府5.8公里,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312户,1060人,全村村域总面积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0亩,林地面积8500亩。 七墩村以“五要”工程为载体,以“168”党建科学规划为抓手,村民满意为目标,提高民主决策。近年来,全村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和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治安良好,被评为“平安先行村”。在上级政府的积极带动下,村庄整治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共修水泥路面5公里,使各自然村的路面基本全部硬化,解决了农民长期存在的出行难问题。保增收、促发展,大力发展丹桂、烤烟产业,同时村配备垃圾清理员、自来水管理员,保障全村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改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水东村 |
水东村位于205国道和省道花崇线交叉口,南傍临江溪,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现有人口2065人,四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450亩,山场面积4550亩,2013年人均收入7680元,劳动力外出转移450余人,年村财收入约8万元,主导产业为粮食、烤烟生产和丹桂产业。 中心村建设规划占地面积16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60亩,可建设新房130余座,每座两户可安置260户,每户面积80-120平方米,墙颜色统一为青色,房屋平面布置和立面造型统一按省新村建设标准图集。沿临江溪大道全长800余米,设计路宽15米,其中绿化带宽5米,人行道宽2米,东西向路宽9米,南北路宽6米,基础设施(给排水、排污、电讯、电视、绿化)等公共设施全部按设计要求,统一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建成后新村内有农贸市场、幼儿园、村民活动中心及省级文物保护“镇安桥”的桥头公园等。现已建房229户,在2012年底基本都可搬入新居,农贸市场与综合大楼都已动工建设,2013年可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及补偿费已投入1500多万元,建成后,收集商贸、休闲与一体的新型农村集镇。 |
余元村 |
余元村位于205国道旁,距临江镇政府2.5公里,村道4.5米的水泥硬化路,全村共有5个小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268户,903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28名。全村村域总面积1.3万亩,耕地面积1700亩,林地面积6800亩,其中毛竹山面积1500亩,浦城丹桂面积200亩,辖区内现有私营毛竹加工厂1个、养猪场3个、养鹅专业户1户、养鸡专业户3户、二级水库1个,年产鱼10万多斤,水库上游无人居住,两翼有130多亩有机梯田,水库三面环山,青山绿水,距离村庄公路大约1公里,是休闲投资者的理想目标。 余元村以粮食、烤烟为主,以五要工程为载体,以“168”党建村民满意为目标,3.6公里的公路硬化,公厕、自来水等配套设施。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瓦铺村 |
瓦铺村位于省道花崇线旁,距临江镇政府3公里,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46户,824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20名,全村村域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0亩,林地面积5700亩,辖区内现有私营毛竹加工厂、苗木基地。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1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42元。 瓦铺村以“五要”工程为载体,以“168”党建科学规划为抓手,村民满意为目标,扎实落实村基础建设工作,投入20多万元,完善平山仔自然村路面硬化和八公桥面建设,公厕、垃圾池等设施,引导村民种植烤烟保增收、促发展,大力发展丹桂产业,现有苗木基地185亩,村配备垃圾清理、自来水协会管理,保障全村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改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瓦铺村正在申请市级“生态村”。 |
井栏村 |
临江镇井栏村位于205国道旁,邻近石陂镇,是浦城的南大门,全村14个村民小组,416户,1620人,村两委班子5人,全村党员41名,耕地2665亩,林地面积2350亩,其中竹山面积3300亩,人均1.4亩,油茶山面积2500亩,人均2亩,小二型水库一座,供应农田灌溉和饮用水,春天供旅客游玩和垂钓鱼类。 井栏村主要经营种植食用菌,今年种植香菇20万袋,灵芝10万袋,油茶也是全县一大特色,仅以上二项收入,全村人均年增收2600余元。 井栏村抓住高速路建设的机遇,以“五要”工程为载体,投资100余万元,完善每个自然村通道路硬化,建设凉亭2座,垃圾池10个,安装自来水、蓝球场等配套设施,配备专职卫生保洁员,使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了保障。近几年来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无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
源尾村 |
源尾村位处临江往山下乡县道旁,距临江镇约8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307户,1129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35人。耕地面积1869亩,林地面积12500亩,其中1700余亩林木属寨下林场,2000余亩林权属浦城营林公司。毛竹面积2000余亩,毛竹加工厂1家,养猪场1家,农民人均收入7897元左右。 源尾村以“五要”工程为工作机制,完成好党在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抓种烤烟,争取烟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各自然村水泥路硬化。以“168”党建科学规划为抓手,村民满意为目标,扎实落实村基础建设工作,完善凉亭、公厕、垃圾池等基础设施,保增收、促发展,配备垃圾清理、自来水管理员,保障全村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改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铁炉村 |
铁炉村位于浦城县山下公路旁,属丘陵地带。距临江镇政府2.5公里,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85户,1189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37名(其中1名为预备党员),全村村域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20亩,林地面积9850亩,竹山面积600亩,桂花面积150亩,辖区内现有私营粉干厂、碎石场、苗木基地。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40元。 铁炉村以“五要”工程为载体,以“168”党建科学规划为抓手,村民满意为目标,扎实落实村基础建设工作,投入10多万元,完善烟建道路、乡村公路路面硬化,建凉亭、公厕、垃圾池等设施。保增收、促发展,大力发展丹桂、烤烟产业。做大做强粉干加工企业,“铁炉粉干”以本地土长大米为原料,被大众认可,是居家、赠礼的良好土特产、绿色食品。村委在认真做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村配备垃圾清理员、自来水管理员,保障全村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改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铁炉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 |
锦城村 |
锦城村位于205国道旁,临江镇东南2公里处。下辖18个村民小组,510户,2100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46名。耕地面积3340亩,山地面积5818亩,茶山面积200亩,丹桂500亩,辖区内现有茶果场3个,猪场3个,养鸭2个。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6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40元。 锦城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2003年9月福建闽越王博物馆在锦城村金鸡山发掘出汉代墓葬两座,汉墓遗址共40.6平方米,出土青玉玉壁三件,最大直径33厘米,其中一块直径27厘米,精美无比,堪称福建第一壁,同时锦城村遗址发现“汉阳未央”瓦当,是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为第六批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锦城村以实施“五要”工程为契机,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促进村财增收,同时重抓工业项目,目前完成新农村纺织园项目征地86亩,引进烟建项目资金300余万元,新建下城碓防洪堤、硬化田间道路、新建排灌区,投入村财30余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进行改厕,建垃圾包,设卫生保洁员,建设美丽锦城,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全村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
樟山村 |
樟山村位于临江镇西北侧,与永兴镇交界,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316户,1262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31人,全村村域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0亩,林地面积8898亩,2011年全村社会总产值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60元。 樟山村两委在认真抓好经济发展同时,始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抓整治、抓改造、抓创新、抓建设,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全村生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樟山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 |
高坑村 |
高坑村位于花崇线省道旁,穿村而过,有2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76户,246人,党员13人。村域面积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0亩,林地面积5960亩,村财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860元。 高坑村山水环绕,环境优美,古树参天,村内有高坑水库和村水口及原始生态林,均被列为县级保护单位,是省级生态村。近年来,村两委认真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持之以恒抓改造、建设及环境整治保护工作,村内没有工业“三废”污染源。村庄道路整洁,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现代生活设施、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已为广大村民所接受,沼气、液化气、太阳能、自来水、电气用品已进入广大农家,利用高坑水库及库尾西乡古道、拱桥、村水口、原始林出产的天然红菇等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实现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 |
山后村 |
山后村位于临江镇东南方,距临江镇政府5公里,村道3.5米的水泥硬化路,全村共有6个小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248户,831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31名。全村村域总面积0.9万亩,耕地面积1500亩,林地面积6000亩,其中毛竹山面积980亩,浦城丹桂面积120亩。主产粮食和蔬菜、烤烟等农作物。 山后村以“五要”工程为载体,以“168”党建科学规划为抓手,村民满意为目标,扎实落实村基础建设工作,完善凉亭、公厕、垃圾池等基础设施,保增收、促发展,大力发展丹桂产业,现有苗木基地120亩,村配备垃圾清理、自来水管理员,保障全村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改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