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浦城县 >> 仙阳镇 >> 甫下村

甫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甫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甫下村简介

  甫下村位于浦城县西北部、仙阳镇北部,在雄伟腾云尖下,1000余亩田坂后面,东与阳墩村接壤,西邻永建村、上洋村,南与百丈村相邻,北连选源村,距仙阳14公里,距县城27公里。我村下辖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600余人,410户,耕地面积2000余亩。
  2007年初从高门路口至甫下丰处亭、毛墩共5公里的水泥硬化路面工程于当年建成,交通四通八达,水源方便。2010年国家投资土地平整耕地面积1200余亩,新开通田间机耕道4条约3.5公里。田间生产道5条,排水沟2处,拦河坝一处,引水灌溉沟9条,排灌水沟2条。
  我村物产丰富、山地广阔,今年大力发展烟叶种植,全村建有密集式烤房22座,放烟库1座,田间机耕道3.5公里,总投资300多万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722104 353000 0599 查看 甫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甫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甫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坑沿村

  仙阳镇坑沿村地处205国道和京台高速公路,仙阳镇南,位于东经118°北纬27°,距镇政府15公里,南接殿基村,西接下洋村,北接仙南村,东邻管厝乡。全村耕地面积2056亩,山地面积7589亩。全村分布6个自然村即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35人。    1933年通往江山与广丰的公路及205国道经过坑沿村,随着全县农村公路硬化,205国道至长源水泥路2005年建成,长达3公里。2010年移民组里坑沿、湖洋组的组道已全面铺设水泥路。    2012年我村已有2个自然村建成一个污水处理池和垃圾池,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卫生环境;全村已安装路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夜间出行;建起了农民健身中心和篮球场。2011至2012年铺设田间水泥路2200米、排水沟950米。    坑沿村土地平阔,主产粮食、茶叶、萘果等水果,三个毛竹加工厂、一个石料加工厂和一个荣华水泥制砖厂在村工业小区落户。全村电视、电话入户94%以上。   

甫下村

  甫下村位于浦城县西北部、仙阳镇北部,在雄伟腾云尖下,1000余亩田坂后面,东与阳墩村接壤,西邻永建村、上洋村,南与百丈村相邻,北连选源村,距仙阳14公里,距县城27公里。我村下辖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600余人,410户,耕地面积2000余亩。   2007年初从高门路口至甫下丰处亭、毛墩共5公里的水泥硬化路面工程于当年建成,交通四通八达,水源方便。2010年国家投资土地平整耕地面积1200余亩,新开通田间机耕道4条约3.5公里。田间生产道5条,排水沟2处,拦河坝一处,引水灌溉沟9条,排灌水沟2条。   我村物产丰富、山地广阔,今年大力发展烟叶种植,全村建有密集式烤房22座,放烟库1座,田间机耕道3.5公里,总投资300多万元。   

柏山村

  柏山村系浦城县仙阳镇管辖行政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15公里,东南与莲塘镇接壤,西与古楼乡交界,北连百丈、高洋村,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1千多人,278户,10个村民小组。   耕地面积1782亩,林地面积9764亩,其中毛竹山6785亩,毛竹资源丰富,本村境内有大理石矿两处,钨矿一处,硅矿两处,古迹有神仙脚印、仙人床,百年以上珍惜树木百余株。   

百丈村

  百丈村坐落在福建地区西南部,全村有人口850多人,下辖4个自然村。   耕地面积1217亩,林地面积10800亩,全村山多地少,主要经济收入靠毛竹山。近年来,本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永建村

  永建村是浦城县仙阳镇的一个山区村,距集镇所在地20多公里,距县城30多公里,西与古楼乡、叶山村、上云村相靠。左右和山际、上洋、甫下几个村为邻,全村有842人,227户,下辖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实有耕地1243亩。   永建村四面环山,村的四周,山林叠障,郁郁葱葱,到处是青春茂密的毛竹,独特的环境和小气候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树林中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多种的中草药,使这里成了名符其实的绿色基地。   永建村有着百年的历史,现留有古代民居建筑房子10来座,村中有祠堂、古庙。永建村资源丰富,土特产也声名在外,有着各种各样的绿色食品,开发加工促进资源转入利用增值的理想场所。   

高洋村

  高洋村系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仙阳镇第二小行政村,位于浦城县西部,相距30公里,距镇所在地20公里;东于阳墩村接壤,南邻柏山村2.5公里,西离永兴镇交界10公里,北连百丈村5公里。村落面积约0.9平方公里,现村总人口达680人,共172户,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95亩,林地面积6689亩,其中毛竹山面积发展到3000多亩,全村大部分农户以毛竹山为生,小部分农户有粮食出售,部分劳动力外出经商和就业。   高洋村真是绿水青山,风景华丽,一片片绿绿的竹林实在太优美了,特别是莲花垅有一棵大红逗山,高有20多米,大有两围多,大约有三、四百年历史,生长在偏僻地方,难以一观。   三十年前的高洋村马路不通,电灯、电话、闭路电视都未装,整个村的农民肩挑重担步行县城、步行四面八方。而现在的高洋村通了车,公路也硬化了,减轻了农民负担,安装了电灯、电话、闭路电视,连路灯都安装了,70%的农户都买了摩托车,有部分的农户连小车都有了,整个村建筑了40多幢新平房和楼房,全改变了村风村貌。   

上洋村

  上洋村是浦城县仙阳镇的山区村,地处武夷山余脉,美丽的八台尖山麓,距集镇所在地15公里,距县城30公里,北与九牧镇湖山村相靠,左右和永建、山际、早田、甫下等六个村为邻,全村有553人,174户,下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上洋村四面环山,村的四周山林叠障,郁郁葱葱,全村有山林面积11560亩,到处是青青茂密的毛竹,浓绿如云的杉、松、杂木林,独特的环境和小气候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密的丛林中,栖居着各种飞禽走兽,土坡上遍布着厚朴、胆草、黄连等数不清的中草药,使这里成了名符其实的绿色宝库。   上洋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村里的珍稀树种红豆杉据说是开族祖婆下葬时儿孙栽植的风水树,置放在树中象祠里镂刻精美,形成火竖匾的杨亿、杨倬等祖先的牌位,以及记载着杨震、杨载等名人的家谱,证明上洋杨姓是古代名门望族的后裔。   

山际村

  山际村系南平市浦城县仙阳镇的山区村,位于浦城县西北部,坐落在秀丽的武夷山脉群山之中,距县城38公里,西靠古楼乡,北邻九牧镇,村落面积3.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90人,105户,下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山际村四面环山,本村有林地一万二千多亩,其中毛竹山有六千多亩,稻田六百多亩,村落四周是茂密的毛竹林,浓绿的杉、松、杂木林,独特的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个避暑的好去处,密林中栖住的各种飞禽走兽,山坡中遍布着各种奇花异草,使这里成为绿色的宝库。   

仙阳村

  仙阳村系浦城县仙阳镇政府所在地,位于秀美的龙华山下、距县城15公里。全村人口2407人、680户,辖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仙阳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有浦城北片集市贸易之称,这里人流物流活跃,现拥有个体工商户300多家,大小超市8家,社会商品零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    仙阳村地处城郊,是文明古镇,人杰地灵、旅游资源有待挖掘,荣华山、西山故里、黄巢案等景点由于历史久远,疏于保护被人们所遗忘。,    仙阳村交通便利,国道205线纵穿全村,京台高速浦南段互通口设在境内是,北上闽浙赣的咽喉之地。    仙阳村耕地面积3360亩、盛产优质水稻,2011年仙阳镇被列为22个省级小城镇建设之一,仙阳人正朝着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迈进。   

仙南村

  仙南村位于仙阳集镇所在地,全村386户,总人口1295人,下辖三个自然村,土地面积l450亩,山林面积2234亩。距县城l5公里,是浦城的北大门,座落在205国道旁,贯穿闽、浙、赣三省,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是中心地处,又是风景游览之处。    有历史名胜之名的“油果山”坐落东向,海拔456米,古称“友可山”,又名荣华山,绿树耸立成荫,山清水秀,小巧玲珑,且交通便利,是休闲、游玩的好场所,自古游综不绝。一条苍苔点点的石砌古道,由山脚盘旋至山顶,游人自此拾级而上,两边丛林夹道,乔木参天,葱郁蔽日,幽静清爽,山腰中有一亭,可供游人小憩,山中清泉不绝,汨泪淙淙,甘洌宜人,最著名的就是三眼泉,亦称三色泉。此泉奇异,泉池一处,深浅不一,水有青、白、玉三色,背人有诗云,溅玉还流乳,无渐青白名,涓涓长不息,祝尔万年清,独立山顶,远望群峰争翠,山脚下清清的南浦溪水蜿蜒而去,山下一片沃野,缀以农舍农居构筑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宋代道人周霞看中此山风水,在山中隐居炼丹,建神景寺,后改称仙游寺,l212年南宋大臣楼钥应真德秀之请为此寺撰写了《冲应周真人词礼》,1228年真德秀将此文刻成   石碑,石碑至今尚存庙中,民间则传此石为大湖石,是周霞用雨伞炳从苏州太湖背到此处,寺屡经修建,现存为清代晚期所建,寺中还有一方清代木碑,内容与上述石碑相同。    寺四周松竹争翠,四季飘香,尤其是寺院内一株丹桂,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枝繁叶茂,金秋时节,香飘数里,寺院内还有一片方竹林,传说是周霞背来太湖石后,将伞柄插入地下长成的,寺后有炼丹井,终年不绝,清澈甘甜,是周霞炼丹外后在此升天,井底还留有其足迹,荣华山商处还建有一亭,名“塑城台”登台远眺,不但仙阳盆地的宅田园尽收眼底,还可望见东,北面向上黄巢寨,西面的腾云尖,鹅公嘴和北面的渔梁山等高山的雄姿。    此山脚下有400余亩稻田,除原老道一条,于2001年义开发新建小车道两条,可横冲直穿梭到荣华山浏览。庙中并装上电,方便游客住宿,常年游客不断,特别是假日,城关等地学生成群集队上荣华山观光旅游,此地确是春光明媚,景色迷人。    村内南向有仙桥一座,为石拱桥,四墩三孔,东西走向,长49.5米,宽6.73米,高1.7米,桥平面是曲尺形,桥上建筑已荡然无存,桥面中部由长100厘米,宽50厘米石板铺砌,两边铺砌鹅卵石,南北两侧护以石栏杆,2005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故里位于我村北向东西两街道中,西山故里是真德秀先生的居住旧址,现保存完好,真德秀先生为官廉政,学识渊博,著作等优秀人物,历年来各地参观者来人不断,此故里被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的记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文物保护古迹。    仙阳中心小学,位于我村中心地,是全镇23个村场及单位子女的读书之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只要经过此地的人就能听到读书声,为此,我村地理环境是非常好的,近年来,农村变化很大,真是不可思忆。    在我村界内,有大机砖龙窑、小机砖厂一、地木板厂、榨菜厂、竹蔑器加工厂、乌炭厂等农机修理门市部,全部座落我村国道沿线,对我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独特的转机。    根据上述的我村的地理、生态条件,唯一是“荣华山”的景点,请上级政府有关领导招商引资,连协到我村开设兴建一个旅游区,促进我村经济发展,也是我村一项旅游业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代表和体现我镇一个精神文明希和物质文明窗口,可流传千里到此一游,别具一格,这是我村要完的梦,理想是肯定能实现的   

阳墩村

  阳墩村系南平市浦城县仙阳镇的中等行政村,位于浦城县县城的西北部,仙阳镇的西部,在雄伟的腾云尖山下的浦城县的6000多亩的第二大田坂的东面盆地,以及闽江源头南浦溪的发源地尾部,东与选岭村接壤,西邻甫下村,南与柏山村相邻,北连下洋村,距仙阳镇10公里,距浦城县城23公里。2005年完成了阳墩村与仙阳镇的公路水泥路面工程,一条4.5米宽的水泥大道横贯南北的高门、阳泉、阳墩、乌阴桥(欠元)四个自然村,交通四通八达,极为便利。   [村落与村民]阳墩村东西向2公里,南北向3.5公里,村落面积7平方公里,现阳墩村总户数530户,人口1892人,辖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通过改革开放,蔚然成风的文明村风吹遍整个阳墩村的每个角落,为共建和谐社会,勤劳的阳墩村民正用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多年来,刑事案件发案率几乎为0,被上级评为精神文明单位,各式各类的奖状奖牌挂满村部的办公室的墙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历史人文]阳墩村的南端是乌阴寺,相传在三百多年,就是佛教胜地,现在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扩建和改建及新建,其建设规模宏伟壮丽,庙宇雕龙画栋,精工细凿,气势磅礴,并建有依山傍水的宾馆,停车场、商店以及餐饮业登公共设施,为香客烧香拜佛及住宿提供一条路服务,平时,香客们三三两两,提着装有黄纸、香、鞭炮、蜡烛的香袋,到庙里烧香,恳求菩萨“华光天王”,祈求让其子女考上大学、全家平安、以及做生意能兴隆挣大钱等,尤其是每逢庙会,香客如云,寺庙内烟雾缭绕,阵阵的鞭炮声响彻云霄。   [物产经济]在强大的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阳墩村人走出农村天地,出现了许多名人,如欠元的邢加兴,在开办上海服装公司,其产品畅销东南亚,总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邢小花,在简阳市开办冶金矿,为闽北人走出了一条自己办冶金的道路,为闽北人争了光,其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另外,阳墩人在村外办几十万元的企业也为数不少。阳墩村物产丰富,森林山地广阔,盛产杉木、松木及杂木,每年外运的木材达几千立方米,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财富,阳墩村的毛竹山几千亩,每年运出的毛竹达数万根,既支援了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工农业生产,又增加阳墩村民的经济收入,其总收入达几十万元,人均收入几千元。十多年来,阳墩村人根据农田的土质,用勤劳的双手,大力发展种植烟叶,2006年种烟面积达1500担,总收入10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在12500元左右,使全村人平均纯收入增加到4232元,家家户户都添置摩托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阳墩村人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富的经济回报,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为阳墩村的物质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洋村

  下洋村位于浦城县中部,东与仙阳村接壤,南至坑沿村,西至选源村,北至早田村,距县城15公里,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大1750人,475户,村公路硬化316公里,浦南高速公路穿越我村,    下洋村已实现四通工程,村集体自筹资金建起老年活动中心,计划生育已达一流村。2005年我村猫儿山经考古发掘出商代古龙窑遗址,距今3600多年,遗址范围大约1平方公里,现保存玩好,2006年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已列为国家保护。下洋村是全国的陶器起源地,现已挖掘出各种各样的软陶、硬陶、工艺精细的陶制品一百多件,为全国罕见。   

选岭村

  选岭村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13公里,全村稻田面积3千余亩,山场面积7900亩,人口2055人,是仙阳镇人口较多的大村之一,下辖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选岭村历来人口众多,也比较集中,在建国初期曾设人民公社所在地,办有初中班,附近的几个村庄的学子都到我村上学,后来由于别的原因,改为小学。   我村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全面完成四通工程,即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电、通水泥路。   我村的村风历来淳朴,村民厚实,曾有熊、张、余三大姓人家,曾建有熊氏、余氏祠堂,熊氏祠堂在1985年改建为小学,而余氏祠堂保留至今,成为我村的古建筑遗迹,里面有各时期的留言、标语,成为一道游玩的好地方。   随着这几年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政策的扶持可以预见,我村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太平村

  太平村位于仙阳镇南部,离县城7公里,离镇驻地5公里,海拔260米。东邻樟溪村乌木山,南至三元村十三里,西与殿基村为邻,北与管厝乡官田村接壤。浦城主干流南浦溪绕村东南而过。   太平村原来无人居住,只是一座较为平坦的山头。山头西南两侧是湖泊(现以成为南浦溪河道),湖泊对岸山边住着100多户人家,称为上湖府。因遭洪水袭击,上湖府一部分人家迁居到殿基村,一部分人迁居于此,逐渐繁衍成村,由于地势平坦,地带开阔,又可避水灾危害,能平安生活,故称“太平村”。此地属太平里三图,简称太平三,又称“太平山”。   太平村由张姓首先进入开辟,以后其他姓氏陆续迁入,现村中主要是刘、季、张、黄、柯等五大姓。村中人口集中,房屋纵横交错,以刘厝弄,张厝弄,叶厝弄三条弄堂为村内主要道路。这三条道错综复杂,陌生人走进难辨方向,所以有民谚称“太平三条弄,会弄弄一弄,不会弄三工(天)”。   今从在村西侧十八里发现有商代遗址,了解到商代,就有人在此居住,宋代至清朝属太平里管辖,民国期间开始属仙阳区(镇)管辖。1950年成立太平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改为太平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为太平村民委员会。现有10个村民小组,2098个人口。   在1975年以前,太平村对外交通很不便,只有三条小道,两个渡口通往外界,小道一条通往管厝乡的官田村,长2.5公里;一条通往樟溪村乌木山,长1.5公里;还有一条由钟兴庵过毛车亭,再往三元村十三里出境,而后上公路往浦城。如果从渡口到浦城需经过下渡口,另外上渡口是通往殿基童厝。1975年建成十八里至樟溪的公路,长4.9公里。1976年在原下渡处建成长95.4米的石拱桥,使太平的交通得到改善。2005年从十八里至太平引水工程管理站已铺成水泥路,村内道路也进行改善,每条小道都铺设水泥路且能通小车。   太平村原是浦城“三大旱区”之一,全村3300多亩稻田,分布在上畈、下畈及堪下垄三处,有2000多亩频遭旱灾。当时的亩产只有410公斤。在民国23年(1934年)上畈、下畈中的1300多亩稻田因旱而绝收。1953年上畈1200多亩稻田、下畈1100多亩稻田和堪下垄50亩稻田,又因56天未降雨而绝收。1957年太平村建成水轮泵站,安装60--4、40—4型水轮泵各两台,灌溉面积1000亩。1960年发动群众围溪造田,利用溪边的土地开垦了稻田80亩。1965年11月开始兴建引水工程(当时称枯溪引水工程),工程修建时将原水轮泵坝加高,开出左右干渠49.67公里,支渠2.66公里,设计效益1.23万亩,1966年10月完成。引水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太平村的灌溉问题,而且,还可以灌溉仙阳镇、南浦镇、莲塘镇,万安乡等12村的稻田。   1987年,太平村安装了闭路电视,现已实现了各自然村,村村通电话,有电视。并且村内环境还进行连片整治,安装了路灯。   新的205国道将横穿太平村,目前太平村的新村规划正在进行。如今,南平市荣华山产业组团工业园区坐落在我村境内,并规划建设园区商业服务中心和娱乐中心。太平村是投资开发商的福地,兴业的乐土,将以崭新的村容村貌与荣华山产业组团共同发展,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到我村来投资兴业。   

樟溪村

  一、基本情况   樟溪村位于仙阳镇东南端,村部海拔只有250米,是全镇最低的一个村。柘浦溪流经本村。距县城7公里,离镇政府7.5公里。东与管厝乡接壤,南与富湖村交界,西接三源村,北连太平村为邻。全村现有416户,1596人,居住在9个自然村里,辖分为1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662亩,去年粮食总产1264.8吨,亩产372公斤。林业山地面积13507亩。人平纯收入4130元。是个林茂粮风,风景优美之村。   二、交通水利   1981年在姚家际组建小水库一个,蓄水量3万立方米,建小水利发电站一座,可供全村照明、碾米等之用。现有小学一所,学生数70人,2006年冬从太平村新建水泥公路直达村部门口,并将与富湖村公路接通,可达城关、交通方便,太平引水工程由一条水渠流经本村,可灌溉稻田250余亩,流经富湖村。   三、历史人文   1、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有位高僧到本村渡堂亭建庙时在庙门前,拓浦溪旁载了一株樟树,后迅速长成全村最大的参天大樟树,群众、香客和路过的人都会在大树下乘凉,后把该村命名为樟溪村。溪中有个大深潭,就叫樟谭,附近居住的村庄,就叫樟谭自然村,此大樟树解放前已翻到在大溪中,现根脑还可寻见。   2、骑龙寺:在樟溪村与官田村的祖村自然村交界的樟树岭山背中,于清朝雍正年间建有一座寺庙,因山形像一条龙,寺又建在龙背上,就定名为骑龙寺。“文革”期间被破坏,后于1988年冬重新修建,现已是县宗教局批准开发的宗教寺庙,目前公路已通到寺门口,香客众多,香火旺盛。   四、乡风村貌   全村有党、政、群团等五大部门组织,90年,当时党支部书记江让贵被中央授予绿化造林先进个人。2000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称号。在党中央英明政策的扶持下,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容貌村风都建设得很好,经济发展。人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物质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现正在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合而奋斗。   

殿基村

  殿基村位于浦城县北部,仙阳镇南大门之称,在秀丽的南浦溪畔上游,距浦南高速公路不到500米,205国道横穿而过。全村道路平坦,交通方便,村落集中,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山地面积6350亩,2007年被荣华山产业组团定为征地村,到目前为止已被征耕地面积2200亩,现有面积700多亩,现有规模企业5家,中小学1所,在建企业20余家。下辖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数1665人,527户。    殿基村现有清代遗留古民居建筑7座,1座大水碓(36臼),古民居“三雕”景观尤其丰富,村中还有一座金鸡山,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有龙头岩,金鸡下米石,青蛙石,棋盘石,莲花洞,柘溪水如玉带,风光宜人。村落中的祠堂、古井、老街,使殿基村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村落。   

三源村

  三源村是由姜源、里祖源、外祖源三个源而得名,位于县城北部,距城关尽五公里,与浦城县工业园区接壤,205国道、浦南高速公路横穿村内。交通十分方便。现有轻纺园区、皮革厂五十多家企业落户,未来,荣华山产业组团计划在三源村建物流区、商业住宅区。村下辖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892人,538户,总面积15870亩,其中耕地面积2899亩,山地面积11854亩,水域面积890亩,通村公路全部铺设水泥路,一座小二型水库。   三源村以种稻谷为主,养殖业为辅,是全县有名的桂花村,全村有桂花树、苗1500多亩,其次是厚林、中药材900多亩,全村实现四通。   

选源村

  选源村坐落在浦城县西北部,距集镇所在地6.5公里,距县城22公里,全村总人口1610人,451户。稻田面积2520亩,山场面积16021亩,其中毛竹山4200余亩。下辖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选源村交通便利,2005年间完成村镇连接的公路硬化。2010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近村里新建凉亭,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   选源村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烤烟种植在千担左右,食用菌也有所发展,还有规范的蔬菜种植与葡萄栽培等。   选源村自古就是佛教圣地,古有南台寺、惠应寺,现在的小学就是惠应寺的地址,自然风光优美,现有豆油潭,白马井,望天狮,千家寨等景点。   选源村发展还有相当大的潜力,期待有志之士前来考研开发。   

练村村

  练村村座落浦城县北,距仙阳2公里处,古称(练湖、莲花村石鼻),因田园象湖,广种荷莲,名曰莲花村。又因村似象鼻,而得名石鼻。村落呈南北走向,现衢南高速公路在村前排成长龙。205国道沿村而过,全村土地面积2010亩,人口1242人,327户,有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   全村百姓以勤劳正直为风尚,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改善居住条件,村容整齐整洁,水泥路穿村中而过,人们好娱乐。由于章氏、练氏的后代们常有人寻根问祖,老人们不断向儿孙们讲述“八角井”的故事。当听到老人们讲到感人之处,后生们无不为之叫绝。   练秀(873~952)即练人,章仔钧之妻,今连村人,后世尊其功德,皆称练夫人。出嫁章家时,家境富裕,而章仔钧(868~941)一介穷书生。但她见识过人,为人贤慧,心甘情愿地和章仔钧度过了二十余年的清贫岁月。章仔钧当年受岳父家的冷落,做寿不让仔钧厅上落座,只吃剩余饭菜,激起夫人的愤怒,当即将吃食倒入水井,至今还保存这口“八角井”。   夫君章仔钧出仕以后,长期率兵镇守浦城。在一次战事中,章仔钧派将军边镐、王建封往建州求援,因山洪受阻,未能按期回营,按军律当斩。但练夫人说服夫君,从宽释放处置。   章仔钧(941)年去世后,练氏夫人随子迁居建州。保大元年(943)据闽南唐福州-王审知、后代王延政,据建州称蒂,只管辖建州附近四县,称“四县天子”。福州、闽南王性子孙互相残杀,南唐见时机已到,派查文微为帅,边镐为招讨使,王建封为先锋使,一举攻克了建州,两将不忘当年夫人救命之恩,不但没有屠城(旧时兵败百姓被杀),而是寻找夫人住处,送金帛、赠旗帜,以保练夫人全家安全,但练夫人“却旗拒金”,向二将表示“如果将军感念旧恩,则不应滥杀城内百姓,否则愿先众而死,不愿一家独活”。两将被大义凛然所感动,下令士卒烧杀抢掠建州,百姓为感恩练夫人,称“芝城之母”。   后周广顺二年(952)8月,练夫人以81岁高龄病逝于建州,明(成祖)朱棣写诗称赞:曾将后意结民心,岂料翻成报德深。肯使一家同日死,全城宁与却黄金。积德由来报在天,子孙荣显自绵延。一门福庆皆阴德,千古犹称练氏贤。   练村是练夫人的家乡,虽经百年沧桑,练府不复存在,练夫人的贤德为后人传颂,唯有的八角井和相距200米的圣母庙还在,内设观音殿、练夫人殿,她临危不惧,拯救人们的品质将永远名扬天下。   今天在党的领导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大踏步向前迈进,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家用电器不断地进入农家,修筑通向各自然村的水泥路正在规划中,农业产业化正在加紧,为烤烟目标而努力吧,我们的前景是美好的。   

渔梁村

  渔梁村是为古代中原入闽第一驿站,村名因妈祖庙梁柱上镶嵌一根鱼骨而得名。位于浦城县仙阳镇北段,距县城22.5公里,205国道旁,全村耕地面积3711亩,山场面积37545亩,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24172亩,毛竹山面积4259亩,各类水果及经济林面积950亩,下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总数2975人,821户。   渔梁村通村道路全面硬化,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计划生育符合率达标,自来水使用率达60%,有限电视入户率达97%,电话使用率达65%,村内有小学一所,村级卫生所2个,村文化中心2个,工业企业3家。   2001年、2003年、2004年度相继获县委、县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4年度获县安全生产委员会“交通安全先进单位”,2005年获省司法厅“全县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2007年获市授予“明星村”称号,2011年被市评为植树造林先进村.   

小碧村

  小碧村系南平市浦城县仙阳镇的半山区村,位于浦城县北部,东与忠信排栅村交界,距排栅4公里,南与练村连接,有小路直通练村,西与渔梁交界,有4公里水泥路直到渔梁,北与九牧镇阳墩村交界,本村距县城27公里,距镇所在地12公里,交通方便,距国道4公里。    全村现有总人口865人,236户,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有林地面积1万余亩,其中毛竹山1500余亩,耕地面积1500余亩。    小碧村有历史建筑毛氏宗祠一座,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200余年,近年又兴建了香龙,规模雄大,香火旺盛,是观光的好地点,此外,还有清代建筑民居多座。    小碧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产业以粮食为主,其次是林业早在上世纪70年曾荣获市造林先进村,村现有林木基本上是那个时代造的林。    小碧村现已建好从渔梁到小碧水泥路4.2公里,安装了自来水,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素质,到各自然村都有小马路,可以说是四通八达。   

早田村

  早田村位于仙阳镇北侧,距集镇4公里,下辖1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922人,耕地面积3820亩,山地面积10540亩。   我村交通便利,通村道路全面硬化,北连205国道,南通集镇,村庄环境优美,三面环山,气候宜人,山清水秀无污染,村容村貌整洁,村文化广场,中心公园设计独特新颖。土地资源丰富,耕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作物,设施完善,引水渠盘山灌通村内所有耕地,旱涝保收,每年能提供300余万斤商品粮,为我存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管九村

  管九村系浦城县仙阳镇第二大村,位于浦城县南浦溪畔上游。属山清水秀的山区。距县城l6公里,东与本县,管厝乡交界,在百向山脚下,西至本镇练村村交界。紧靠九里敖山。北与本县、忠信镇交界。距太母山6公里,南与本镇、仙阳村交界。距镇所在地5公里,整个村地面呈椭圆形,座落面积10.5平方公里,拥有762户,2818人口,分布12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在1987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及村星。    据历史记载。管九村后山自然村起义的红巾军700多人曾经驻扎过。考古人员在后。蛐山岗发现好几处烽火台遗址。据说,当驻军发现敌情时,在烽火台上点燃火。即发出信号。以便做好防范准备。现已被列为省重点保护区之一。   据老人一代一代传说,管九村原来是九里花园、十里街的地方。每天早晨在街上能卖掉满一挑土箕的韭菜。可见当时人口之多。属繁荣之地。现在有个自然村叫九里。因此而得名,还有一个紧靠九里村的山坪叫花园地坪。占地面积有四十多亩。当时是用来种花的园地,此地也因此而得名。遗憾的是因此而繁荣的地段没有留下任何古迹。大概是历史太久远罢了,我想只有那几棵巍峨耸立,需好几个成年人手臂才能围得拢的千年老樟树才能诉说过去的繁荣和昌盛。    管九村在明朝期间。主要是郑氏家族居住较多。当时郑氏人口就有200余人。房屋占地3330平方米。据郑氏祖上传说,由于当时农历的五月份天气连下暴雨。造成管九村上游山洪暴发。洪水泛滥,整个村一片汪洋。一夜之问郑氏家庭的200余口人及3330平方米木、瓦结构的土坯泥墙、房屋全部冲走。幸免遇难的只有一个男儿,由于他出门在外,也就是现在的郑氏祖先。的确,现在还遗留有当时房屋地基呢。地基泥土中到处撒落着瓷、瓦碎片。    目前的管九村,主要是出产粮食。年卖粮520吨。还有特色产品桂花。每年的农历月份当你踏入管九村时,扑面而来的是飘香万里的桂花香,当你闻香而至时,那一棵棵盛开粉红色的桂花便会映入你的视野,使你感到神采奕奕,留恋忘返。    新开的浦南高速公路已贯穿管九村。将为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的管九村将为世人展示它的面貌和风彩。   


甫下村特产大全




甫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