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浦城县 >> 古楼乡 >> 里山村

里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里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里山村简介

  里山村属浦城县古楼乡所辖,位于闽赣交界地,地处浦城以西。其东和南与本乡古楼村相邻,西靠本乡坑口村,北与江西省广丰县岑底乡小丰村及本乡中坛村接壤,全村山林面积42300亩,耕地面积792亩,辖12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全村216户,总人口830人。
  交通运输方面:古一里乡村公路(水泥路)4.2公里,村至各小组便道全部贯通。
  水利电力方面:上梅溪水电站2处,水库2座(其中养鱼水库1处)。
  辖内单位:全村共有村小和上梅溪边远村小2所。
  陆地水系:上梅溪大坑里三井瀑布及上梅溪风车垅龙井瀑布。
  陆地地形:全村大小山脉均贯穿于武夷山脉和铜钹山脉交汇处,其中有青草湾、篷盖尖、大烧尖四处主峰。
  重要资源:全村特色产业以毛竹资源为主,林木资源次之,兼有青草湾钨矿石和潘家场铅锌矿等矿源。
   乡风村貌:里山村曾是革命老区村,也是全县边远山区村之一,这里的农民,勤劳勇敢,顽强好胜,热情好客的特色,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这里的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提高,这里的村民由传统耕作转变为科学管理,由单一的热情好客向讲语文明,树新风,遵纪守法方向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722200 353000 0599 查看 里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里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里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岗里村

  古楼乡岗里村位于浦城县西南部,距城54公里,通往县城的公路均辅设水坭路面。是古楼乡的南大门,北靠本乡洋溪村集市,与洋溪相隔一条河,田水毗邻,东南部与武夷山市岚谷乡黄尾村毗邻。该村千百来年就有一条石级官道通崇安右城,大约80华里,山水秀丽,有丰富山场资源。土地革命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方志敏同志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19日率领红军攻打浦城县城,从崇安县南北专区根据地过来,路经我村自然村、外厂、洋元、溪州、岗里村等。村落面积大约2.8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073人,辖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自古以来,是浦城县通往武夷山市县道咽喉之地,在本村范围内,有水泥路面,有千年石阶古道,相互晖映,岗里村落,小聚居、大分散、小集居地点有岗里、大奄下、溪洲、其中大奄下水竹相连,景观别致,岗里伏居岗里坡上,居于制高点,极目四望,田野风光,水光山色,尽收眼底,溪洲民风古朴,古卷桥历历可数,是著名渡游休闲之地。    岗里村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文化浓厚之地,相传有贞节碑,有皇帝颁发的功德碑,后在“文革”期间被毁,现有遗址可寻。上世纪30年代,是苏区和白区的“楚河汉界”,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这里休息后,攻打浦城,这里还是解放军名将吴森亚的故乡。    岗里村拥有丰富毛竹山资源,仅本村拥有毛竹山场面积四千余亩,邻村插花,流向我村的毛竹山面积近两千多亩,杉、松、杂用材林1.5万亩之多,有丰富水利资源和矿物资源待开发。   

洋溪村

  古楼乡洋溪村系浦城县古楼乡第二大村,位于浦城县西南部,距县城46公里,水泥路面,是古楼乡的南大门,东与永兴镇连源村交界,西与古楼乡大路村交界,北与古楼乡大洋村交界。    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创建者方志敏曾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率领红军通过我村龙头岭攻打浦城县城。并在此地与-军发生激战。该村自百年来都是乡行政区建制,后取消。村落座落在洋溪河流两岸,两岸都是古民居,在古街上有一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庙桥一观音桥,观音桥连接着两岸的古街、古民居,从其班驳的古墙、石子辅的街道,折射出当年车水马龙、商旅往来的盛况,方志敏曾在此街做过革命演讲。    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民居是山湾、岩头两个小组,这里名胜古迹龙兴寺百年来兴盛不断。是闻名县内外的庙宇,庙会时,香客云集。    这里哺育许多名人,是浦城县有名的文化村落。洋溪村有丰富木林资源,莹石矿产资源,有2个矿区正在开采,年缴税百万元,村人口达1157人,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农民人均收入4156元。   

大洋村

  大洋村位于浦城县西北部;东与永兴镇连源村毗邻,距县城50公里;南与洋溪村接壤;西与大路村毗邻;北与古楼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8.5公里,大洋村属少数民族村,部分老区村,全村人口1206人,336户,辖1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面积4.5平方公里。    大洋村内有查源洞宋代铜矿冶遗址,位于管查组对面的羊角尖山,海拔908米。矿冶遗址包括矿井和冶炼场地两部分。矿井分布于羊角尖山的山腰和下坡,共有矿洞100多个,大小深浅不一。其中山脚下较大者,井吭1.8米,宽2米,深258米,系利用岩石自然纹理人工开凿。冶炼场地在管查村口,有矿渣堆积,杂有明代瓷器残片。铜矿冶遗址已列入县级保护区。    大洋村座落在县道浦城至古楼线旁,现已通水泥路,村内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岩止头、水电站正在筹建中。    大洋村内有竹器厂3个,木材厂1个,铜矿开采区1个。少数民族学校1座。村级医疗站1个。    大洋村留墩小组畲族蓝姓村民,是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及蓝氏家谱,管查组有铜矿床,工业储量1万吨,远景3万吨,伴生锡、钴、银、金、铅、锌。    大洋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雨量1780.2毫米,为福建省多雨带之一。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3.5小时,大洋村属山地、丘陵地。    大洋村有林木生长的良好环境,森林覆盖率95%,全村林地21087亩,其中毛竹6000多亩,农民人均收入4000多元。   

大路村

  古楼乡大路村地处闽赣两省交界,是革命老区。现全村人口710人,191户,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党员25人,村两委干部共5人,全村耕地面积1325亩,山地面积25000亩。    我村深入推进实施“五要”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村公路硬化、土地平整、自来水工程已0结束,村容村貌变化巨大,村民生活明显提高。2008年我村社会总产值达3300万元,企业总产值达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4600元,我村特色产业为珍稀食用菌、草生香菇,该产品质量极佳,远销国内外。    大路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这里曾是红军闽北独立团的团部所在地,也是闽浙赣苏区的前沿,这里人民曾积极参加红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红色故事,这里村落以聚居为主,散布在通往武夷山公路的沿线。   

坑口村

  坑口村地处浦城县西部,距县城56公里,东邻大路村西与旅游城市武夷山市染溪村相接壤,离武夷山风景区60多公里,坑口村属革命老区根据地,村落面积1.8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万多亩,耕地1千多亩,下辖10个村民小组,有住户265户,人口980多人。    坑口村为浦西革0据地的中心,在1931年至1935年期间,设立0浦西区委,0浦西特区委,来往红军常在这里开展宣传工作,并留下红军标语21条,现已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鉴于丰富的林业资源,我村现有小型化工厂1个,所生产的产品,用于医药制造方面,主要销往山东、石家庄等地。我村还有着丰富的煤碳资源,根据75年省地质队堪测,该煤质发热量在6000大卡以上存储量上万吨,对于当前的煤碳市场,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全村农业总产值每年达60多万元,人均收入4000多元,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毛竹、冬、春笋的销售,近几年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主要经营香菇、竹荪种植,更加促进我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我村3万多亩林地中有毛竹山近2万亩,年产毛竹量30多万根属优质毛竹,目前主要在本地加工或销售本县竹制品企业,每年冬、春笋量30多万斤,并加工优质自笋干,我们村的宗旨是“以竹养竹”,促进毛竹资源的全面开发,并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办厂。   

里山村

  里山村属浦城县古楼乡所辖,位于闽赣交界地,地处浦城以西。其东和南与本乡古楼村相邻,西靠本乡坑口村,北与江西省广丰县岑底乡小丰村及本乡中坛村接壤,全村山林面积42300亩,耕地面积792亩,辖12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全村216户,总人口830人。   交通运输方面:古一里乡村公路(水泥路)4.2公里,村至各小组便道全部贯通。   水利电力方面:上梅溪水电站2处,水库2座(其中养鱼水库1处)。   辖内单位:全村共有村小和上梅溪边远村小2所。   陆地水系:上梅溪大坑里三井瀑布及上梅溪风车垅龙井瀑布。   陆地地形:全村大小山脉均贯穿于武夷山脉和铜钹山脉交汇处,其中有青草湾、篷盖尖、大烧尖四处主峰。   重要资源:全村特色产业以毛竹资源为主,林木资源次之,兼有青草湾钨矿石和潘家场铅锌矿等矿源。    乡风村貌:里山村曾是革命老区村,也是全县边远山区村之一,这里的农民,勤劳勇敢,顽强好胜,热情好客的特色,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这里的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提高,这里的村民由传统耕作转变为科学管理,由单一的热情好客向讲语文明,树新风,遵纪守法方向发展。   

古楼村

  古楼村位于浦城县西北部,是古楼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政府所在地。古楼村东与本乡上云、叶山村接壤;西与本乡里山村交界;南与本乡大洋村分水,距县城62公里,浦南高速公路40公里;北与本乡中坛村相联,距江西省界8公里,浙江省界40公里。现全村人口1800人,458户,辖9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古楼村为革命老区村,是当年红军的革0据地,也是江西广丰一带入闽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革命期间粟裕将军曾从江西广丰入闽入住古楼村一宿,晚间在古楼村“吴厝”召开会议,现“吴厝”土墙上的革命标语仍保留至今。旧时古楼村曾“里村”之称,意为“村头”至“村尾”有二十华里,而“村头”、“村尾”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村内景色独特,有小诗曰:一树三样叶,三步两卷桥,溪水倒回头,狮子霸水口,象鼻勾回头。而今古楼村山清水秀,是闽江与九江水源的分界点,在距村部3公里的“铸岭头”,水流向南即入闽江,流向北即入九江,水质清澈而香甜,森林茂盛,复盖全村。    现全村拥用耕地面积2350亩,山林面积22888亩,毛竹山面积9904亩,年产林木上千立方米,毛竹45万根,冬春笋千吨。竹木收入是本村的重要经济支柱。村内有竹木加工厂6家,年产值千万元。    几年来,朴实勤劳的古楼村民不仅仅依山靠山,还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业,主要产业有香菇、竹荪、灵芝等。种植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富裕了村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75元,村民生活逐年提高。   

中潭村

  中潭村属浦城县古楼乡管辖,位于浦城县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东与仙阳镇永建村交界、南邻本乡古楼村;西连本乡里山村;北接本乡石村村交界。    村落与居民:全村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6亩,山林面积12504亩,现有1180人,315户,1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人均收入3200元。    村风淳朴,村容整洁,是老区革命基点村,村落以聚居为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粟裕等革命前辈曾在本村经过并留宿效洋。这里曾是0广浦县委、广浦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本村有丰富的毛竹资源,交通便利,是古楼乡的企业园区,全村共有细木工板厂二家,大小竹器五家,活性炭厂一家。   

石村村

  石村村系浦城县古楼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浦城县西北部。在古楼乡北片的最北端,东面与仙阳镇的山际村交界,西与江西省广丰县交界,北与九牧镇中垄村交界,南与古楼乡中坛村相邻。全村土地面积3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052人,272户,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石村村民风淳朴,村民勤于劳作,善于团结,自联产承包以来,未发生过各类纠纷,没有-人员,村民安居乐业,外流村民极少,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被信用社评为信用村,信用户达99%以上,五好文明家庭户达50%以上。    石村村在历史上称为村尾,因为历史上古楼中坛(枫树下),石村三个大村被子称为二里村(二里绵延皆有村落),村头在古楼村南端,而石村则在二里村的村尾,故称村尾。石村的北面有个几百人口的居民点(3个村民小组)叫石坑,解放后,确定行政村时,将石坑与村尾合并,两大村前后各用一字,便有了石村这个行政村名。石村村是革命老区村,在解放战争中,石村村民英勇善战,为革命立下了功勋,88岁的老红军张宝兰至今健在。石村村民中约三分之二祖籍江西。    石村山林面积42404亩,稻田面积1226亩,毛竹山面积占总面积30%强,是古楼乡毛竹示范林村之一。未开公路以前,竹木原材料靠水运到江西,现在交通便利,南通县城,北通浙江,西通江西,东通仙阳。村民收入以林木为主,农民人均收入4500元以上。我村水利发电厂3个(私人合资企业),合计总装机容量为2900千瓦,有蓄水水库2个,自来水池3个,个私企业有竹木加工厂1个,细木工板厂1个,旋切板厂1个,竹地板加工厂1个。农村富余劳动人员基本在本村就业。   

叶山村

  叶山村(又名叶家山)地处闽北,位于武夷山东麓,座落在浦城县西部,系浦城县古楼乡一个小行政村,这里青山绿水、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东与仙阳镇永建村接壤,西邻古楼距乡所在地8公里,南与上云村交界,至黄处垅水电站3公里,北连中坛村至茶园2公里。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65人,计102户,辖1个行政村,4个村民小组,村民都为汉族人。    叶山旧称叶家山,因全村大多数居民都姓“叶”而得名,纵观叶山历史,大约宋代时由龙泉叶氏始祖自浙江入闽,来到叶山做香菇,看中了此地的风水灵气,于是定居叶山繁衍,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叶山村落生态环境好,村容整洁,具有独特的景观。山护村落,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平安祥和的叶山村,使村民拥戴社稷,守土勤耕,村民注重村落礼数,办学堂、私塾,修庙宇,捐公益,叶山人热情好客、村风文明。村民们属守农事节气,春种秋收。叶山历史上曾展示了民风朴实的好风尚,这里流传着“叶丞相”的动人故事,这里有“八字街”的传说。叶山虽小,却名扬四方,更是因为这里山水独特,人才辈出,历年来考上中专大学的就有几十人,都各自在外工作,还有从政、当兵转干、经商、打工等在外的叶山人,他(她)们心系家乡,逢年过节都会回家团聚,为家乡的建设出资出力,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叶山人勤劳朴实,团结奋进,爱祖爱乡,大家都以自己是叶山人为荣。    叶山村村民住宅半数以上是古民居建筑,有上厅下院,一栋住四户人家,中间有天井,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丰富,颇具欣赏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刚进村口的“叶氏宗祠”,它建于清代初,占地约800平方米,门口上方雕龙画凤,门两边刻着一副大字对联,是福州一位著名书法家的笔迹,进入内厅,单就十几根珍贵木材的大红漆柱就使人佩服不已,其他可想而知,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是邻近几十个村中独一无二的建筑。解放后,修建了古楼至叶山的公路,从此结束了出行走小路的岁月。公路交通、电力、通讯设施已完善。    村民大都以农耕为主,兼林竹、大白菜、茶果栽培和养殖业。叶山山地资源丰富,林业、毛竹业得到发展,林竹、大白菜、茶叶栽培、食用菌种植、家禽养殖日渐成为村民的主体经济走向。叶山地处海拔800多米的高山地区,气候和土质都十分适合大白菜栽培,这里的土特产酸淹菜水份充足、口感好,全县有名,用叶山酸淹菜加风吹猪肉等做成的火锅堪称美味佳肴,名扬天下,县里乡里多次强调要引导让叶山酸淹菜树立起品牌,走出大山,我们真诚希望有识之士来投资办厂,“高山有好水,引得风凰来”。   

上云村

  上云村(又名上山洋村)位于县城西北,海拨896米,风景秀美,位于前排、叶山、古邻右舍行政村2.5公里,前靠古楼村洪烟山组,后靠仙阳镇山脉相接,与海拨1470米的腾峡峰和衣洋群峰相挟之间。我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13人,计102户,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村民85%都姓蒋。    上云村曾有美妙传说,相传在衣洋群峰之巅有一只大老虎赶着一群山羊,快赶到岗头山尽处时,虎遇猎人阻止,便着不再追赶,尚有三只羊跑到一座小山的脚下,在一个很大的岩石下避难,于是变成三座小山,远望其景,形态逼真,后人们其形状名称上山羊,因谐音亦称上山洋村,解放后改为上云村。上云村建村即明朝末始到今近四百年,蒋氏后裔127代,始0山公到浦城开蒙已有706年,2006年9月4日蒋氏裔孙进行了隆重悼念祭祖仪式,约300人到场。    上云村村的周围有许多古松柏,村前有座土山墩改名高殿坪,像屏风一样把整个村子档住,不过屏风不见村。村中心建有一座“蒋氏家祠”,供奉着历代先祖灵位。村中有一口池塘约30×30平方米,相传这口塘始祖开辟住宅时所设计,四季不涸不溢,为村民游览观摩;据说,治村前面大焰山,始终未发生大灾。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原来又有三座上厅下院住200人房下,基本每户都有座属自己的宽敞住宅,利用发挥本地山场、田地、养、种植业,优势生活水平逐步迈向小康水平,而今公路、电力、通讯已完善,上云村虽小,却名扬四方,大、中专毕业生遍布各地。在外地工作,经商及打工的人虽在外,但他(她)们心系家乡,逢年过节有重要事都会回家探防,上云人勤劳朴实,团结奋进,爱祖爱乡,不愧先祖遗风。   

前排村

  前排村位于浦城县的南部,距县城80公里;东与仙阳镇的百丈村8公里;西南与永兴镇的连源村相毗邻,相距4公里;北与上云村所在地5.3公里。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485多人,130户,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前排村在海拨900多米,气候严寒,但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全村有耕地面积1138亩,林地面积12000多亩,其中毛竹林有4000多亩。有千年的柳杉7棵和千年的红豆杉1棵,均是国家保护珍稀树种。    村落中有永灵寺1座、龙珠岩、金交椅等。名胜古迹,村落位于一大山脚下,曲径通幽,别有一翻天地。农民大部份以种植业为主。前排村以出产毛竹、笋为主,有铀矿未开发。稻田养鱼、竹山养羊等风味特产。   


里山村特产大全




里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