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村位于闽、浙两省交界处,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离镇所在地16公里,海拔1000米,竹海高林美称。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共526户2229人,2009年人.2009年人均年收入4230元。全村土地总面积23242亩,其中水田2292亩,粮食总产量740吨,毛竹林面积15300亩,人均毛竹林6.8亩,是闽北闻名的毛竹大村;锥栗面积500亩,茶300亩。
高林村在实践中悟出“靠山养山,以山兴村”的发展思路,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大兴机耕道建设,成倍提高竹山经济效益,2006年底80%竹山已开通机耕道。全村现有竹半成品加工企业12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25103 | 353000 | 0599 | 查看 高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罗家地村 |
罗家地村是政和县老区村之一,位于铁山镇东北部,平均海拔800多米,距镇所在地12公里,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280户1080人,支部党员16人。该村山林广布,物产丰富,是铁山镇毛竹中心产区。全村土地面积1.7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0000多亩,锥栗面积2000多亩,耕地面积1350亩,生态公益林面积3000亩。该村出产的白笋干、白鹅等农产品远近闻名,是理想的绿色食品。该村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铅锌矿、硫铁矿等,曾经一度辉煌的政和铅锌矿即创办于此,目前政和县和庆矿业公司又在此投资兴业。2005年,该村完成了村级公路水泥路面硬化,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铜盘庵原名紫薇庵,位处海拔1200米的铜盘山上,因庵建在形如铜盘的巨石上故而得名。步入铜盘岩,“铜盘胜境”四个大字跃入眼帘。古朴大方的天王殿内弥勒佛笑容可掬,四门天王侍立两侧,神态威严。三伏时节,一片清凉,令人神往。 |
大岭村 |
大岭村位于铁山镇东北部,距离镇所在地13公里,平均海拔600米,下辖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共1650人,2009年人均收入4110元。全村土地面积2.6万余亩,其中耕地2500余亩,锥栗3500余亩,毛竹林50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以毛竹、锥栗为主。 大岭村近年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台,全长11公里的村级公路在2005年底全线完工。 大岭村环境优美,旅游景点颇多,主要有:大岭头自然村头的树抱竹为罕见的天然景观;大岭村拥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美誉的银杏树百余株,因而大岭村又被称为“福建天然银杏之乡”—引自《福建乡土历史》;公路2.5公里处的百丈悬崖瀑布—茂铜岩,环型石碧垂直500米雨季瀑布尤为壮观。 |
元山村 |
元山村地处政和县铁山镇东部,距县城15公里,离镇所在地5公里,是政和县两个畲族少数民族村之一。全村下辖张元、下山、茶坪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370户1530人。土地总面积7.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80亩,山地面积10500亩,生态公益林面积6749亩,茶山800亩,毛竹林1000亩,锥栗1000亩。 元山村与凤林村本是同一个村,1991年从凤林村分出成立元山村,1998年成立我县第一个元山畲族少数民族村。元山村的历史古迹下山庙建于公元1500年。该村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铅锌矿、石灰石、硫铁矿等。 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3980元。全村已实现电视并网、自来水工程和水泥路硬化。 |
凤林村 |
凤林村位于铁山镇东部2.5公里处,距政和县城关10公里,东连元山村,西接铁山村,北连江上、向前,南连大岭、星溪念山、东峰村。全村由凤林、花桥头、洋屯尾、长埂四个自然村组成,七个村民小组,503户,1866人。土地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7000亩,耕地面积1621亩,生态公益林1356亩,锥栗2600亩,茶叶1300亩,毛竹700亩。 凤林村历史悠久,相传是古时曾有凤凰栖于附近梧桐树而得名。村中央有腰围周长13米的千年古樟树,村内可以看到兴建于300多年前的凤林古建筑群,凤林古道是闽北通往浙江和闽东唯一的官家驿道,自古就留下许多文人骚客的足迹和墨宝。凤林村莲花山下有创建于五代晋天福四年(公元940年)的古刹——护国寺,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祖父朱森墓,明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卢亮墓。南有明朝世袭圆外郎倪进墓。 “抢溪州”是凤林村流行的庙会活动,每年八月初四都举行祭奠唐末福建招讨使张谨的副将郭荣,晚上舞龙灯都会西旖旎八方来客前来观看。 |
半洋村 |
政和县铁山镇半洋村位于政和县北部,地处政和、松溪、庆元三县交界处,半洋村部畲头距政和城关为30公里,距松溪茶平高洋5公里,距庆元县张地村3公里。平均海拔750米,下辖畲头、半元、张岭三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畲头自然村为村部所在地,全村146户,723人,2009年人均收入4180元。 全村土地面积21480亩,其中水田1050亩,人工造林面积5000亩,多为松木和马尾松,茶山300亩,大多是“福云六号”茶,锥栗300亩,毛竹林8000亩。 半洋村原与高林村为同一行政村,为了方便管理,1971年划分半元村,村部设在半元自然村,后因与镇前镇半元行政村同名,于1987年改名为半洋村,半元自然村人口少,为方便管理,1991年将村部迁到畲头。 畲头自然村有一奇特现象,晴天夜间无露水,冬天晾晒谷物,因无朝露而无需收存,据说是古有仙家路过此地,夜间露宿而得,故有“无露村”之称。距畲头村二公里处有一泉水碗亭,据传是仙家路过此地时因口渴,用手在石头处劈一石缝,清甜的泉水从此长流不息。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各自然村的基础设施、通讯、文化等生产生活条件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
高林村 |
高林村位于闽、浙两省交界处,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离镇所在地16公里,海拔1000米,竹海高林美称。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共526户2229人,2009年人.2009年人均年收入4230元。全村土地总面积23242亩,其中水田2292亩,粮食总产量740吨,毛竹林面积15300亩,人均毛竹林6.8亩,是闽北闻名的毛竹大村;锥栗面积500亩,茶300亩。 高林村在实践中悟出“靠山养山,以山兴村”的发展思路,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大兴机耕道建设,成倍提高竹山经济效益,2006年底80%竹山已开通机耕道。全村现有竹半成品加工企业12家。 |
向前村 |
向前村地处铁山镇东北部,离镇所在地8公里,离入闽通道3公里,下辖4个村民小组(向前、廖元、后山屯、西坑岭)共186户736人,支部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053亩,山地面积15670亩,其中被政和县松源采育场划拨5670亩。有生态公益林2678亩,毛竹林5120亩,茶叶150亩,锥栗1000亩,毛竹、茶叶、锥栗三大产业是村民主要生活来源。向前村为革命老区村,2002年被福建省列入省定贫困村。共安装程控电话112架,户户通闭路电视。抓住教育兴村的发展方向,成立奖学助学基金会,共投入资金15万元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学子。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50元。 2011年向前村确定以“生态立村,产业富村”的发展目标。2012年成立“政和县福泽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实现“情系千万家,福泽圆小康”。 |
张屯村 |
张屯村地处政和县北部,距县城18公里,毗邻浙江省庆元县,位于入闽通道中段,交通便利。村部所在地范屯自然村建村历史悠久,唐朝时范姓离朝高官首建房舍,范家后代如今依然聚居在按原样修建的“官厅”内,村史已有千余年。 张屯海拔高度400米,全年无霜期10个月,年降雨量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4度。全村共有张屯、范屯、东坑、上坑、大林源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有547户,2278人。其中有党员40人。总面积23260亩,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毛竹林8000亩,茶1000亩,锥栗1000亩,2013年种植黑木耳5万袋吗,人均收入5400多元。 目前村内有竹成品厂2家,竹初加工11家,机砖厂2家,生猪养殖厂1家,有欧圣公司在建种鸡场一个,村民在村内企业就业达150人以上。 |
江上村 |
江上村位于政和县东北部,距城关13公里,204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为铁山镇最大的行政村。下辖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822户,2872人,其中党员61名,2009年全村外出务工、经商700余人,农民人均收入4050元。 全村共有耕地2590亩,茶叶1800亩,毛竹林1400亩,锥栗1000亩。茶叶生产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共有竹木、茶叶、针织等加工企业7家。第三产业初具规模,全村共有经营各种服务性行业的商业网点53家,有村级完小,村级卫生所,公厕。该村是政和县沼气示范村,沼气池已建106口。 |
大红村 |
大红村位于铁山镇北部,东邻204省道、李屯洋村,南与镇所在地仅一水之隔,西与富美村、半洋村相邻,北与高林村接壤,四面环山,距县城12公里。 全村下辖平丰山、源头、源尾、大湾、风水、屯后、阳光、南洋、红日9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村部设在大湾自然村,共522户2163人,境内有远近闻名的宝福寺、仙岗庵、日月桥等历史古迹,年往来游客几千人。 土地面积2.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973亩,森林覆盖率80%,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水稻、蔬菜、瓜果、茶叶等多种作物。 |
李屯洋村 |
李屯洋村位于梅龙溪上游,距镇所在地2公里,下辖五个自然村,共238户118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151亩,山地面积5978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810亩,毛竹460亩,锥栗160亩。 已全面通自来水、电话、闭路电视、水泥路硬化、巷道硬化。已将北岩、余坑、邓厝、李厝等生活条件恶劣的村民迁入新建的锦林新村和红桥新村。 全村农业收入主要为茶叶、毛竹收入,李屯洋村民李长溪创办的铁山花茶厂,年产值达1000万元,全面带动了李屯洋村的茶叶生产和提高了村民收入。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50元。 |
东涧村 |
东涧村位于铁山镇西部,东临李屯洋村的邓厝自然村,南是南涧村,西为稻香茶场,北接星溪乡富美村,土地面积3960亩,下辖东涧、中村、新村三个自然村,两个村民小组,共221户848人,2009年人均收入5200元。东涧村天然风景优美,三面环山,村庄三面林木,翠竹保护完好,有千年古树和珍稀树种黄楠。环境优美,空气清晰。有上百亩空闲地,极为适合人居。 东涧境内最高峰公鸡顶海拔687米,最低下步潭海拔226米,全村农田540亩,分布在门前洋和元里垅,海拔在228至245米之间,主产水稻、烟叶、旱芋、甘蔗、西瓜。林地面积1800亩,主要种类马尾松、杉木;毛竹300亩;经济作物主要有锥栗、密桔、芦柑。 辖内有私营企业毛竹粗制品厂三家,主加工竹地板、竹帘、竹凉席半成品。有投资达千万元的大型企业圆鸿木业有限公司和隆合茶业有限公司。 |
南涧村 |
南涧村位于铁山镇梅龙溪下游,下辖南干、九战丘、溪坪三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共290户1347人。各自然村水泥路面均已硬化并连接入闽通道。 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800亩,其中耕地面积600亩,粮食总产量300吨,经济来源主要有茶叶生产和其他行业部分收入,人均收入4160元。 |
铁山村 |
铁山村位于梅龙溪、凤林溪汇合处,总面积为6.5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438户1980人,粮食年产量680吨,人均收入6900元。 铁山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据传其原名金山,因村头有一座凉亭,横梁-“地脉振艮喜见金山毓秀,人文蔚起欣看绿水钟灵”,故名金山。后因村庄周围发现一些铁质矿石而名铁山。据县文史资料记载,铁山村至今已有2000多年以上,历史悠久,文化、经济相当发达。早在宋朝时期,铁山的仙岩大白茶、“银针”、“白毫”就闻名全国,特别是近代的“政和大白茶”更是茶中优品。 铁山大街1981年拓宽,街长64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沿街边建有农行营业所、信用社、财政所、工商所、税务所、邮电所、学校、卫生所等,正是形成中心大街。 2002年铁山镇开始筹备工业园区建设,园区规划面积1100亩,现有落地企业14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两千余人。2004年铁山镇政府规划南街中心街,北通工业区,宽16米,长近1000米的新大街改造完毕正式通行。2014年中心街两侧加宽及人行道辅设已基本完工。两侧路肩从新改建也基本完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