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屯村是外屯乡中心村,距离县城27.5公里,是连接黄坑、下坪、溪头、洋屯和乡茶场等六个村(场)的交通枢纽,是外屯乡农副产品集散地。
地形地貌:湖屯村地处丘陵地带,村庄四面是山,中间一条河流,河流四百米处有三座石拱桥,名为:洋头桥、洋中桥、洋尾桥。
村落村民:湖屯村总面积1.7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444亩,毛竹3200亩,锥栗2600亩,茶叶1300亩,个体工商户40多户,茶叶粗加工厂六家,毛竹加工厂三家,现有35千伏变民所一座,会场一所,省国税小学一座,公共厕所一座,医疗卫生所一个,太阳能路灯120盏,砖混民房126栋,垃圾焚化炉一座,村巷水泥道路硬化覆盖面积达到95%以上。
新风新貌:2002年以来,溪头、下坪、黄坑、吴场等60多户村民都在我村新农村规划区建新房。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25201 | 353000 | 0599 | 查看 湖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溪头村 |
溪头村 是革命老区基点村,1990年之前,溪头行政村驻墓林下自然村,同年之后村部迁移至黄龙溪村,墓林下村在民国末期,仅有住房2栋,住3户13人;1988年有住房6栋,住9户51人。1990年在黄龙溪村新建村部办公楼、学校,修建公路,交通方便,溪头行政村部驻黄龙溪村。 外屯乡溪头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溪头村位于外屯乡东南部,东为澄源边境,南与镇前镇边境和国家风景区佛子山相连,西与洋屯村和外屯村边境相连,北与下坪和湖屯边境相连。村部离乡镇所在地15.6公里。组(溪头、黄龙溪、大垱、墓林下、大丘赛)、8个自然村203户、822人,其中党员15人,劳动力616人,人均收入3893元。土地总面积2.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9012亩、毛竹山4500亩、林山1500亩茶叶、锥粟1200亩、茶叶850亩)。由于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在部分村民在湖屯、政和、东平等地建房、购房居住。另在外经商、务工的村民也不少。现在居住在本村的只80多人。 |
吴场村 |
吴场村概况 相传480多年前,有吴姓人到此做粗纸,故取名吴场,明国时期,有住房11栋,20多户,100多人。 地理位置:吴场村位于政和县北部,东与锦屏村相邻,南邻湖屯村,西邻乡茶场,北邻黄坑村,距离县城36公里。 地形地貌:吴场是地处外屯乡北部的高山村,海拔930米,是外屯乡竹山最多的村。 吴场村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竹山8000亩,茶园450亩,锥栗2000亩,有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在籍226户,958人,其中党员28人。村民人均收入5600元,村民部份在外务工、经商,在本村的主要收入靠毛竹和锥栗。 新风新貌:自1984年以后,吴场村经济、文化、村风、村貌都有了很大发展和变化,现在,每个自然村巷水泥路已全面硬化,电话、电视网络已全面覆盖,每个自然村都安装了路灯。 |
湖屯村 |
湖屯村是外屯乡中心村,距离县城27.5公里,是连接黄坑、下坪、溪头、洋屯和乡茶场等六个村(场)的交通枢纽,是外屯乡农副产品集散地。 地形地貌:湖屯村地处丘陵地带,村庄四面是山,中间一条河流,河流四百米处有三座石拱桥,名为:洋头桥、洋中桥、洋尾桥。 村落村民:湖屯村总面积1.7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444亩,毛竹3200亩,锥栗2600亩,茶叶1300亩,个体工商户40多户,茶叶粗加工厂六家,毛竹加工厂三家,现有35千伏变民所一座,会场一所,省国税小学一座,公共厕所一座,医疗卫生所一个,太阳能路灯120盏,砖混民房126栋,垃圾焚化炉一座,村巷水泥道路硬化覆盖面积达到95%以上。 新风新貌:2002年以来,溪头、下坪、黄坑、吴场等60多户村民都在我村新农村规划区建新房。 |
洋屯村 |
洋屯村旧址位于洋屯溪塝,1998年因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村部被埋。2001年村部迁移至牧场(即良种场)。2007年村部迁移至洋屯小学。全称政和县外屯乡洋屯村。 地理位置:洋屯村位于政和县七星溪源头,东为湖屯村;南为溪头村;西为外屯乡;北为乡茶场。乡道公路穿境而过,海拔400米,是一个半高山半平原的行政村。 村落村民:洋屯村林地1.1万亩,其中耕地1100亩,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64户,1781人,其中党员44人。洋屯村人均耕地极少,近10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经济作物主要以毛竹、锥栗、茶叶为主,全村经济总收入57万元,人均3218元,是政和县贫困村之一。 历史人文:洋屯村解放初期主要以郑、邱、范三姓为在,后张姓、宋姓从溪头村迁移而来,洋屯村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生活宜居胜地。 新风新貌:洋屯村自1998年以来,全村的经济、文化、村风、村貌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全村的村道、巷道水泥硬化已全面履盖。 洋屯村有科级干部7人,教师14人。 洋屯村人均耕地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县水利局下派骨干在洋屯村任支部书记,在其带领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新建洋屯村老人活动中心,占地1200平方米。新建洋屯村葛后廊桥。并大力修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改造、旧宅基地复垦、小流域治理等到项目建设及机耕道、竹林山机耕路、经济农用桥建设等,并于2010年从建宁引进“建莲”试种50亩,如今已发展种植面积385亩,并引进冰朗芋,种植100亩,并于2010年相应成立了“政和县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现在已发展社员106人,合作社同时经营化肥等射农项目,合作社已成功注册商标“唯天然”,并已积极申报“QS”论证及无公害产品。现在洋屯村已成为光观旅游农业村。 洋屯村注重村容村貌建设,路灯安装全面覆盖,建设垃圾焚化炉,积极倡导改厕改厨,在村建成沼气池127个。 |
下坪村 |
下坪行政村驻地黄岭后自然村,民国时期黄岭后有住房10栋,18户,90人,2005年有住房18栋,36户,150人,下坪村下辖黄岭后、里楼、旺楼、柏林、下坪、百步溪六个自然村七个村民小组,209户,909人,全村土地面积2.45万亩,其中锥栗、毛竹和茶叶等经济林面积3200亩,生态公益林7109亩,耕地面积1166亩,经济总收入161.8万元,人均纯收入1780元。 下坪村自明朝起,历清至民国38年(1949年)止,隶属澄源区黄岭乡黄坑大队辖区,共和国成立后隶属外屯乡,全称政和县外屯乡下坪村。 地理位置:下坪村位于闽北政和县外屯乡东部,七星溪源头,海拔830米。东面:澄源乡北斗村百年文化遗产官司步亭为界;南接澄源乡星溪头村;西北方向分别与本乡湖屯村和黄坑村毗连;南面只一岗相隔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子山,相距宁武高速公路入口处18公里,省道302公路擦肩而过。 地形地貌:下坪村地处政和县熊峰山脉和武夷山脉东翼余脉东部,由于强烈地质切割作用,形成了众多奇岩怪崖和独特的峡谷奇观,四面八方高山险竣,沟深垄窄,整个村庄拟在悬崖的“世外桃园”。 村落村民:下坪村面积24580亩,其中耕地1166亩,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在籍209户909人,其中党员28人,历史上,下坪人口少,小农经济自供自足。现在村民除季节时期返乡发展种植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外务工或经商办厂,农业已经不算是唯一的生活来源。 新风新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下坪村经济、文化、村风、村貌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每个村庄都处于悬崖峡谷间,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果粮花香,一派祥和景象。 下坪村现有处级干部一人,局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6人,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考上大学的具有初级、中级工程师等职称达18人。 下坪村在2002年之前,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村财赤字,村民经济贫困。2002年国家出台扶贫政策以来,我村也列入三年扶贫计划,特别是2004——2007年省下派村支书檀俊宝到我村帮扶工作。制定了《下坪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开始拉开了建设新农村的序幕。短短的九年中,我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投资310万元,新建8公里乡村四级公路,硬化水泥公路75公里,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使3000多亩经济林产物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其商品价值;其次,投资10万余元修建两条3000米的农业水毁水利,进一步解决“望天田”的春耕播种,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保障;第三,投资13万元修缮村部和硬化百步溪,下坪新村和黄岭后三个乡村水泥路,安装3个自然村路灯;第四,广播、电视等信息设施也得到改善;第五,立足民生科技富民,免费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目前我下坪村制定了以构造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发展经济为核心,山绿化造林保护环境为前提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立足打造景点旅游基地。 旅游产业:下坪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整个乡村正处于政和熊峰山脉和武夷山脉东翼余脉东部峡谷之间,由于强烈的地质切割作用,形成了众多奇岩怪石和独特的峡谷奇观,其中:鬼洞岩悬崖瀑布似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此瀑布宽300多米,高度达1000多米,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瀑布更能呈现出五颜六色的自然独特景象,是摄影观赏的好地方,也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陶罐岩狮子墓——具有五百年历史的风水宝地,内存骨灰陶罐千余个,整个狮子岩五官齐全,真假难辩。观音守鬼门能让你目睹传说中鬼的-,镇压魔鬼的七层塔。猿人石像——北京猿人再现眼前。七仙女——全球罕见的十全十美的七仙女。又如:无奇不有的公路生蛋;保稼除害的飞来蛙;顶天立地的麒麟峰;相依相偎的情又松,构造独特的石拱官步亭等。 |
稠岭村 |
稠岭村原名筹岭,元、明时,连接福安与浦城等县的盐道经过,故名筹岭,后因村庄四周皆为水稻田,特改名为稠岭,全称政和县外屯乡稠岭村。 地理位置:稠岭位于政和县东部,鹫峰山脉余脉,东南与镇前镇交界,西北是外屯村与溪头村,省道302公路穿境而过,西至县城30公里,南至周宁县城45公里,西南到白水洋景区59公里。气候为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4度,年降水量1800毫米。 村落村民:稠岭村面积3.4万亩,其中耕地1100亩,有1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在藉307户1378人,其中党员34人,历史上山高水冷耕地少,村民多为耕山为主,打短工为辅,现村民大都外出务工或经商。 历史人文:稠岭村主要有张氏、魏氏、高氏,还有少量的叶氏、李氏、曾氏、范氏、胡氏、许氏、周氏、薛氏、谢氏等。 稠岭村原是梅氏在明朝嘉靖年间1546年前后开基,至今480余年历史,在公元1560年先后来了魏氏、张氏。魏氏始祖魏小二传世18代,现有人口270人,聚居在黄泥峡,稠岭和佛子岩号为“矩鹿”。 稠岭村张氏始祖为唐末福建招讨使张谨第十七代孙张倪三从杨源搬至稠岭,现传十七代,人口600人,君号“渤海”稠岭境内有政和南里福主宋三尊王的落道处和福主宝殿,供奉宋之尊王。地处佛子山国家级风景区的中心点狮峰下,有创建清初的狮峰寺,供奉三宝如来和陈公老佛,后殿毁于文革期间,现于1979年由本地及附近村民投工投劳,筹资重建800多平方的狮峰寺,历来香火旺盛,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四为进香日,附近三乡五里香客皆来进香,登登山路上香客与游客熙熙攘攘,络驿不绝。 风景区与自然保护区佛子山2008年申报成国家级风景区地质公园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区内有珍贵的树种,红豆杉银杏,政和杏、乌岗 ,柳杉千年的古木古滕,野生弥猴桃等,动物有山羊、鹿、麝、蛇、石蛙等,整个景区内,怪石林立,古木苍苍,有狮峰、笔架峰、猪头峰、天成岩、悬空石柱、双乳峰、稠岭梯田,有像少妇盼夫之盼夫岩,有像夫妻相拥的夫妻岩,有像佛子的佛子岩……步移景换另有洞天,风景优美,美不胜收,一年四季鲜花盛天,是天然的氧吧,是避暑的好地方。 新风新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稠岭村的经济文化,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变,远处青山叠翠,近处竹、茶、锥栗飘香。特别是2002年在省下派书记鄢波同志和县下派书陈四明同志的带领下,制定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发展旅游经济为核心,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制订了《稠岭村短、中长经济发展规划》,成功申报了佛子山省级国家级风景眍地质公园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几年来投入资金100万元,于各自然村做好了“五通”通电、通水、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网络及自然村水泥路硬化,安装路灯等。投入资金30多万元,扶持村民念好竹、茶、锥栗经,广种茶叶800多亩,毛竹山施肥200多亩,锥栗林垦复800多亩,油茶花500多亩,开办村民科普知识讲座20场,培训500人次,使村民年增收600元,投资20多万元先后改建村部、篮球场、健身场、三农书屋,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多年来,未出现刑事治安案件。2012年开通竹山机耕道30多公里,方便村民竹山施肥和砍伐毛竹,创建了福建省政和县稠岭旅游有限公司、稠岭村旅游服务中心年接待游客 人。新种新茶种“金观音”“奇兰”等100亩。2012年改建整个行政村所有自然村的人饮水工程。投资70多万元创建毛竹山基地喷灌工程等。2012年稠岭村工农业总产值300多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几年来稠岭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先后获得了“福建省生态村”“政和县旅游文化村”“政和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政和平安村”“计生协会先进村”“创业竞赛先进村”等殊荣。 |
车潭村 |
车潭村原无村落,1958年有水坂村人在此建房2栋,住10户47人;到1988年有住房19栋,住30户156人。1995年之前为县办外屯电站和乡林场部驻地,之后成立车潭村,下辖车潭、真武坑2个自然村,共有人口43户398人,其中党员14人,林地总面积0.8万亩,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96万元,人均纯收入4030元。 新风新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车潭村的经济、文化、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变,特别是在2005年乡下派书记何仕权同志和2008年乡下派书记马德青同志的带领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保护环境为前提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几年来共投入资金46万余元,完成了真武坑自然村村道、巷道的水泥硬化、呼灯安装、村民自来水管改造,以及村产修缮、互联网全面覆盖等,依托当地交通和资源优势,引进3家竹制品加工企业,解决了本村和附近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抓好竹、茶、锥栗经济,几年来共完成毛竹山机耕道建设20余公里,围绕竹、茶、锥栗开办科普知识讲座十余场,培训200人次,提高村民对经济作物的科学管理水平,使村民人年均增收700余元。 |
黄坑村 |
黄坑村原称黄岭坑,解放后自1968年直属澄源区黄岭公社,1969年外屯成立公社后,划外屯管辖。自古称为政和县南立八都。1948年成立党组织,为我县第二个成立党组织的村,属老区村。1986年之前行政村驻外店,1986年后迁移外板,2000年后村部又迁至外店,全称政和县外屯乡黄坑村。 地理位置:黄坑村位于政和县东北部,距离政和县城40公里,距外屯乡政府20公里,一条河流引村直流,属政和七星河之源头,东往澄源10公里,北往岭腰锦屏10公里。 地形地貌:黄坑村山石地带,地处山丘形状,全村平均海拔500米。 村落村民:黄坑村总面积3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08亩,经济林4200亩,国家级生态林10281亩,有17个村民小组,分部56个自然村,被戏称为“56个民族”,在籍496户,2047人,其中党员42人,全村人均年收入2860元。现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外经商务工。本村主要经济作物为竹、茶、锥栗,今年新植入太子参100亩。 新风新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黄坑村经济、文化、村容村貌有了很大发展,现有黄坑籍的处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5人,研究生3人,工程师20多人,大学生50多人。 黄坑村在2003年之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03年被省列为老区重点贫困村,在省扶贫部门和福建华闽(集团)有限公司下派书记黄基建的带领下,抓住省级帮扶有利政策,通过几年努力使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铺设通村水泥路12.2公里,村巷水泥路硬化16000多平方米,全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工。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全履盖,建成吴建南希望小学,安装村部所在地路灯。 |
外屯村 |
外屯村位于政和县中部,是个古老的村庄,唐朝时称东湖,因外屯下池一带地势低平,属于河谷冲积小盆地,排水不善,一旦洪水到来下池即成一片湖沼而得名。宋神宗年间有魏姓在此定居,故又名魏屯。后因“魏”方言与“外”同音,转称为外屯,现为乡政府所在地。 地理位置:外屯村位于政和县中部,东为洋屯村,南连稠岭村,西邻车潭村,北为铁山镇大岭村,省道302公路穿境而过。 地形地貌:外屯村地处丘陵地带,海拔380—900米,山多地少。 村落村民:全村总面积为5.7万亩,其中生态林27352亩,毛竹林9000亩,锥栗3400亩,农田2500亩,茶园810亩,有11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3675人,940户,其中党员93人,由于本地资源有限,很大一部分村民都外出经商或务工。 本村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毫米,年均气温13.5聂氏度,年最高气温35聂氏度,最低气温-5聂氏度,无霜期235天,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水质量好。 森林及生物资源:外屯村绿化覆盖率达89%,野生动物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虾类、蟹类、鱼类、昆虫类等八大类,计280科,1564种。镜内有国家级地质公园佛子山景区,蛙岩、洋后古廊桥、百年古寺、古元白水洞瀑布等。 历史人文:外屯村洋后自然村清朝间建的廊桥,传统制造技艺十分独特,整座桥染不用一颗金属零件,只凭一些简单的木头构件穿插搭接而成,被称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活化石”。 外屯村东北方向起于清朝时,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石门寺,供奉三宝、观世音等。 新风新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外屯村经济文化、村风村貌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每个自然村都有了不同的变化,几年来各村村道水泥硬化,各村落也安装了路灯。 外屯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创建生态村,建设古元美丽乡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