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宫村 洞宫行政村驻地西门村。1985年因兴建九层际电站需要,原洞宫行政村驻地洞宫村陆续迁移至西门村、乡林场等地安置。1986年其村部也迁移至西门村。因村落在东门洋以西,取名西门。宋朝期间建村,约有一千年历史。1936年叶飞率领闽东红军与黄立贵率领闽北红军会师于洞宫,有著名“洞宫山联席会议”遗址和纪念碑等。解放战争时期为游击区,现为老区基点村。民国末期有住宅35栋,住72户385人。新中国建立后,住房建设得以发展,1970年曾改称为东门村。1988年有住宅81栋,住136户850人。洞宫行政村下辖西门、禾坪2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429人。本行政村区域为洞宫风景旅游区中心,名胜古迹甚多,村内风景秀丽,为旅游游览佳处。全行政村有耕地面积1634亩,其中水田1463亩(原耕地面积为2271亩,因兴建九层际电站,减少耕地637亩),粮食总产量462吨;盛产茶叶、魔芋等。森林资源丰富。经济总收入71.68万元,人均纯收入407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25202 | 353000 | 0599 | 查看 洞宫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筠竹坑村 |
筠竹坑村,861人,辖筠竹坑、新村两个自然村,村内有水尾桥、五峰庙。主要以花菜和烟叶为经济作物。农家的自制地瓜干在全县是名列前茅。 |
楼下村 |
杨源乡楼下村辖天井洋、楼下、墘头、龙滩四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390人。种植烟叶、高山蔬菜、高山小茶、锥栗、油茶等经济作物。 |
大庙村 |
大庙村 原无村落,1959年杨源公社在此建农场,从各村抽调60余名劳动力从事开荒造田。后有部分人在此落户建房,形成村落。1975年设立公社良种场,主要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和试验等,其间曾办过共产主义农业大学。1986年改为良种茶果场,发展茶果、毛竹等种植业。到1988年有茶园200亩,毛竹200亩,苹果70亩,梨110亩,锥栗495亩,桃75亩,另有苗圃基地20亩,主要培植梨、茶苗等。耕地面积287亩,其中水田277亩,粮食总产量138.6吨。有住宅40栋,住47户215人。经济总收入18.48万元,人均纯收入654元。 |
西岩村 |
西岩村 分里西岩、外西岩2个自然村,行政村驻地外西岩村。外西岩村系张姓开基,全村均姓张,讲周宁县方言。地处杨源乡东南端,为最僻远村庄。民国末期有住宅30栋,住50余户280人。1985年公路通车,村经济、文化得到发展。1988年有住宅52栋,住80户476人。村中有张氏宗祠及风水林榅树10余株,大者胸径为1米余。森林资源较丰富,盛产毛竹、笋干等;有毛猴、野猪等野生动物,以及鸳鸯风景保护区。全行政村共有人口715人,耕地面积609亩,其中水田460亩,粮食总产量188.5吨。经济总收入30.75万元,人均纯收入336元。 |
洞宫村 |
洞宫村 洞宫行政村驻地西门村。1985年因兴建九层际电站需要,原洞宫行政村驻地洞宫村陆续迁移至西门村、乡林场等地安置。1986年其村部也迁移至西门村。因村落在东门洋以西,取名西门。宋朝期间建村,约有一千年历史。1936年叶飞率领闽东红军与黄立贵率领闽北红军会师于洞宫,有著名“洞宫山联席会议”遗址和纪念碑等。解放战争时期为游击区,现为老区基点村。民国末期有住宅35栋,住72户385人。新中国建立后,住房建设得以发展,1970年曾改称为东门村。1988年有住宅81栋,住136户850人。洞宫行政村下辖西门、禾坪2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429人。本行政村区域为洞宫风景旅游区中心,名胜古迹甚多,村内风景秀丽,为旅游游览佳处。全行政村有耕地面积1634亩,其中水田1463亩(原耕地面积为2271亩,因兴建九层际电站,减少耕地637亩),粮食总产量462吨;盛产茶叶、魔芋等。森林资源丰富。经济总收入71.68万元,人均纯收入407元。 |
坂头村 |
坂头村 唐时,坂头村曾分为东面坂头、西面下池和南面下林(今竹头)三处。东面坂头为魏叶两姓建村,祝姓和陈姓分别在下池和下林居住。清时,陈姓家族兴旺,另三姓相继外迁;且有陈文礼中举-,衣锦还乡时,曾以其名命其村为文礼村。历史上村里曾出过陈恒、陈文礼等名人。民国初期,村庄较大,比较繁荣,有40余栋住宅;民国16年因发生火灾,被烧毁住宅20余栋,到民国38年有住宅25栋,住48户274人。八十年代后,新建房屋已将坂头、花桥和竹头3村连成一片。1988年有住宅92栋,住182户920人。在花桥村内有明朝陈恒修造的花桥,咸丰元年受洪水冲垮后重建;民国6年被火灾烧毁,民国8年重修。桥中供列神像和陈恒、陈文礼像等。建筑宏伟壮观,雕梁画栋,文人墨迹甚多,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四周环山,森林资源丰富。村头有古榅树10余株,楠木4株。现为坂头行政村驻地。坂头行政村下辖坂头、花桥、楼下等11个自然村,其辖自然村天井洋盛产天井洋大雪梨。全行政村共有人口2312人,耕地面积3628亩,其中水田3451亩,粮食总产量1431吨。经济总收入142.44万元,人均纯收入379元。 |
王大厝村 |
王大厝村 宋时黄姓建村,取名黄大厝,后改成王大厝。民国末期有住宅44栋,住82户320人。1988年全村有住宅74栋,住115户560人,其中有4栋为砖木结构,其余均为2层的土木结构住房。村庄处于公路两旁,交通方便。村后山上有片风水林,古榅树约有20余株。现为王大厝行政村驻地。王大厝行政村下辖王大厝、西坑等4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370人;耕地面积2102亩,其中水田1951亩,粮食总产量739.5吨;盛产茶叶、毛竹、大豆等,经济总收入67.16万元,人均纯收入381元。 |
翠溪村 |
翠溪村 明时郑姓建村于溪边竹林下,取名翠竹溪;清光绪二十三年,改以翠溪河名为村名。民国末期有住宅40余栋,住54户285人。1988年有住宅75栋,住105户520人。村庄中翠溪河穿村而过,四面环山,自然景色秀丽。现为翠溪行政村驻地。翠溪行政村下辖翠溪、溪尾、桥头3个自然村,共有人口640人,耕地面积758亩,其中水田638亩,粮食总产量255吨;盛产芋麻、板栗等,经济总收入30.84万元,人均纯收入400元。 |
上庄村 |
上庄村 元时高姓建村,先后建有富村、坪洋、上洋三村,原称际头,后并为一村,取名上村,后又改称上庄村。海拔1188米,为全县海拔最高村庄之一。民国末期有住宅4栋,均为大杂院,为三至四进房,住20户115人。解放战争时期为游击区,现为老区基点村,村内有风水林古榅树一片,约30株,其中有株榅木王,约有1000余年,胸径达2米多,树高18米多。1988年全村有住宅29栋,大部分为土木结构,有3栋为砖木结构,住57户293人。现为上庄行政村驻地。上庄行政村下辖上庄、后洋等8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460人;耕地面积1722亩,其中水田1652亩,粮食总产量610吨。由于环境适宜,生产的云雾茶极有声誉,还有苦褚棵等土特产。经济总收入69.83万元,人均纯收入406元。 |
岭头村 |
岭头村 因村庄地势高,来往皆需爬岭,故名岭头,吴姓开基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清中叶后,岭头四平戏班曾轰动于四周村庄,戏曲活动活跃。民国末期有住宅58栋,住85户441人。1988年全村有住宅108栋,住163户846人。1975年通公路,1988年村中街道铺设水泥路面;村旁有15株古榅树风水林。现为岭头行政村驻地。岭头行政村下辖岭头、下宅、黄坦3个自然村,共有224户1247人,有耕地面积1827亩,其中水田1794亩,粮食总产量770吨。特产有板栗、梨、茶叶、笋干、毛竹,资源丰富。经济总收入72万元,人均纯收入395元。 |
茶林村 |
茶林村 茶林行政村驻地富竹源,原名苦竹源,因四周苦竹繁茂而得名,为李姓开基。后认为“苦竹”为名不吉利,故改名富竹源。民国末期有住宅25余栋,住38户178人。1988年有住宅56栋,住65户370人。村头有成排古榅树30余株,其中较大的有17株。森林资源丰富,毛竹林面积5800余亩,板栗2000亩,盛产板栗、笋干等。茶林行政村下辖富竹源、禾洋等8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985人,耕地面积3334亩,其中水田3164亩,主产稻谷,粮食总产量1515吨。经济总收入123.78万元,人均纯收入518元。 |
富坂村 |
富坂村 清朝陈姓建村,原名后坂,地处田洋旁。因“后”与“富”方言谐音,改称富坂。现为富坂行政村驻地。民国末期有住宅13栋,住27户124人。村中有5株古榅树,为村里的风水林。1972年通公路,村庄处于公路旁,交通较方便。1988年有住宅34栋,住55户303人。富坂行政村下辖富坂、门前等3个自然村,共有住户114户618人。有耕地面积1251亩,其中水田1223亩,主产稻谷,粮食总产量478.5吨;盛产梨、茶叶等。经济总收入33.63万元,人均纯收入440元。 |
大溪村 |
大溪村 原为荒山野林。约在700多年前黄姓祖先开荒造田建房居住。因有大溪沿村流过而得村名,村庄座落在洋田中,视野广阔,景色秀丽。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有住宅38栋,住54户380人。曾为小公社驻地。1971年建成电站,解决照明;并建成大溪至下峡公路。1988年有住宅85栋,住108户580人。现为大溪行政村驻地。大溪行政村下辖大溪、下峡等7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217人,耕地面积2041亩,其中水田1995亩,主产稻谷,均为单季稻,粮食总产量802吨;森林资源丰富;村旁有一片杂木林和一片竹林,为村庄风景林;有村办林场和茶场。全村经济总收入71.11万元,人均纯收入422元。 |
桃洋村 |
桃洋村 明朝张、黄两姓开基,村建于地形如桃、后山似蟹的田洋上,原名蟹里,后改为桃洋。民国末期有住宅25栋,住40户275人。1988年全村住宅62栋,住95户475人,住房均为土木结构。交通方便,处于安泰公路旁。特产黄面梨,面积329亩;松木资源丰富。现为桃洋行政村驻地。桃洋行政村下辖桃洋、南洋等6个自然村,共1000人;共有耕地面积1390亩,其中水田1355亩,主产稻谷,均种单季稻,粮食总产量534.1吨。经济总收入50.5万元,人均纯收入408元。 |
杨源村 |
杨源村位于政和县东南部,为乡政府所在地,省下派书记所在村,平均海拔860米,年均气温14.7℃,距县城33公里,国道202线、县道833线穿村而过,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在杨源设立互通口。杨源村辖富坪、洋尾、后畲、深坑洋四个自然村,896户,2539人,土地总面积38248亩,耕地面积2278亩,山地面积27722亩,林地面积8248亩,属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高山蔬菜、烟叶、锥栗等,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4573元。 杨源村周边云集白水洋、佛子山、洞宫山、武夷山、太姥山等诸多风景名胜区,形成半小时、两小时一小一大两个旅游圈,区位优势明显;该村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与周边自然风景区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可使以杨源村为节点旅游线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全面立体;该村处于高山盆地群内,海拔860米,年平均气温16.1℃,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理想之地,气候优势独特。 杨源村为福建省旅游名村。该村公元889年由张姓开基建村,民风淳朴自然,民俗文化多样。 (一)四平戏 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四平戏,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平戏是明末清初传入政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字多音少,一泄而尽,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古朴淳厚。· (二)英节庙 英节庙,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庙中古戏台照壁上保存着珍贵的戏神壁画,被载入《中国戏曲志》。该庙是张姓族人祭祀祖神张瑾的专祀庙宇。 (三)鲤鱼溪 始于唐代、鼎盛于清嘉庆年间的鲤鱼溪,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现有大小鲤鱼数千尾,颜色各异。村民们对鲤鱼的感情都很深厚,视其为肇基始祖卜居祷告之物,在村规民约的约束下得到很好的保护。村民还在溪尾修建了一个“鲤鱼陵”,安葬死亡的鲤鱼。 (四)倒栽杉 栽种于杨源村东后山,树龄达1000多年,这棵古杉树干笔直,高达30多米,胸径需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除了少量树干有枝叶外,大部分树干常年光秃秃无叶,树枝朝下生长,枝条像伞一样张开,略微下垂,看上去,整棵树倒栽在地,树梢反而像它的根系,视为奇树。 (五)铁坑殿 位于杨源村铁坑岭,为道教宫观,祀陈、林、李三位大奶。陈大奶即陈靖姑,皇封顺懿夫人、顺天圣母。林大奶为林九娘,皇封大后二元君。李大奶称李三夫人,皇封三元君、通天圣母。该殿为“陆上妈祖”的发祥地之一,每年从台湾、香港、澳门赶来拜谒的虔诚信徒众多。 (六)廊桥 落岭桥始建于明万历22年,最后一次重修是清光绪9年,桥长40.5米、宽4.3米,雨披上留有窗格以采光,形状为镂空的瓶、桃、飞鸟、扇面、圆镜,曾被“色影无忌”论坛网友誉为“最美的窗花”。矮殿桥又名水尾桥,始建于宋崇宁年间,重建于民国十八年,桥长19.5米、宽6.5米,不施一钉一铆。 (七)新娘茶 每年端午节前一天,即农历五月初四,村里所有在这一年内(从上年端午到本年端午)新娶媳妇的人家,都要置办丰盛的“新娘茶”招待乡亲。客人随到随喝,无需带礼物,离开时,新娘需将九尺九寸的红喜绳披在客人肩上,客人笑纳后要表示恭喜。 (八)木偶戏 木偶戏也叫提线傀儡。杨源一年两度庙会上的提线木偶戏,用的是“四平”、“乱弹”曲调,唱政和土白话,戏以铜锣、鼓、头弦、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 (九)姑娘哭嫁 凡姑娘在出嫁之时,得在婚期的三天之内哭嫁,边哭边唱,从而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和一整套《哭嫁歌》,70年代后不再盛行,保存下来的《哭嫁歌》20-30首。 (十)古民居群 杨源村拥有120余栋完整的古民居,现有古民居建于清末民初,闽东北风格,黑瓦土墙的土木结构。村落布局保存完整,民居建筑比例协调,构造细节考究,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