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区建置
台上村系邵武市城郊镇西第一大行政村,位于邵武市西南部,在古山溪畔,北与通泰办事处接壤,距市区5公里,东与芹田村交界,至城郊镇4.5公里,南连沿山镇沙坑村,至沿山镇9公里,西与水北镇王亭村交界,距王亭村所在地12公里,距千年古刹南源寺2.5公里。
台上村村落三面环水,地势较高,且平行似台,村建其上,故名台上。1932年秋在此曾建立邵武市特区苏维埃台上游击队,为老区革命基点村。台上村官桥小组还有一座历史古桥叫衣桥,与芹田村的父母桥齐名,同在每年七月初七这天,很多信徒都会来到桥上朝拜。
台上村村落面积2.8平方公里,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380人,352户,辖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其中有:大埂窠、官桥、台一组、台二组、白沙、何林坪、水岭窠。
台上村有16500亩山地盛产杉木、松木、毛竹、雷竹、柑橘等,有大田2260亩,产西瓜、栗子等,主要种植水稻、烟叶、蔬菜。台上村何林坪小组有蔬菜种植基地一个,现种有蔬菜100多亩。
二、自然地理
台上村地处武夷山脉,山峦起伏,植被茂盛,森林资源丰富,邵沿支流痛沙坑支流贯穿境内,沿途流经白沙、台上、官桥、何林坪四个自然村。
辖区内有高山金顶峰,有钾长石、钠长石等丰富的矿藏资源。
三、基础设施
台上村属邵武市的西南部,交通便利,境内严羽大道直通市区,接邵沿公路途经何林坪、台上、官桥三个自然组,南接紫金大道直通武邵高速。
台上村通讯发达,辖区内设有移动发射塔、联通发射塔各一座,移动电话普及率95%以上(以户为单位),闭路电视普及率100%,邮政投递点一处。
四、经济建设
台上村村民除一部分在家耕种农作物外,其他村民均在外打工。
原邵武第一丝绸厂坐落台上村何林坪组,先老厂房改办家具厂,竹制品加工厂,天诚布业有限公司等大小企业达16家之多,转移了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增收100余万元。
五、社会事业
台上村境内设有保健站两处,体育设施、篮球场一个,健身场所一处,台上组内设有图书室等娱乐场所。
台上村民风淳朴。村里1992年成立老年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
台上村规划新农村建设,地点设在何林坪小组,规划面积约100亩,可建房屋约400栋。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81100 | 353000 | 0599 | 查看 台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莆明村 |
莆明村概况 一、由来和概况 莆明村建于1956年,由来自莆田的八个乡镇、十六个自然村的移民组成,其为响应党开发山区号召落户邵武县城关公社,取名为莆明行政村,是至今邵武市为一保留单独建制的莆田移民行政村。 莆明村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302亩,山地面积1034亩,其中央办生态林246亩,水域面积42亩。 人口392人,农户92户,下设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中,男性240人,女性110人。总人口中,16岁以下82人,15~64岁254人,60岁以上56人。 二、自然条件 莆明村位于邵武市城乡结合部,据市区5公里,青山环绕,古山溪流经莆明村,莆明村境内大部分由低山丘陵地构成,地势比较平坦,海拔200米左右。 莆明村属亚热带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短暂,夏季漫长,春早、秋迟,夏季炎热,冬无严寒,雨季明显,潮湿多雾以及静风多等。多年平均气温18.5℃,无霜期年平均287天,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 三、村风村貌 2011年村财收入1.6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450元。 有一座百年古刹——报恩寺,旅游资源丰富。 四、社会事业 2010年村投资新建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拥有篮球场一个,并设有农家书屋一个,各类文化、科技类图书260多册。 2个村民小组都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2010年投资302万元改建莆明水库。 2006年至2011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全部都参加新农合,参合率100%。2011年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0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6周岁以上人数310人,参保率99%。 |
芹田村 |
芹田村位于市区西南方向3公里处,共有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90户,人口1400余人,其中党员人数52人。总山地面积12500多亩(林地:11200多亩,毛竹山:800多亩,果园:400多亩),总耕地面积1278亩。交通便利,严宇大道贯穿芹田村,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境内有两条水泥路连接市区,组与组之间道路基本硬化。古山溪从村中蜿蜒而过。 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生产发展提高良好条件。境内基本农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排灌自如;果园基本实现自动滴灌。大型农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社会事业日益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境内有村完小和卫生所个一所。文体阵地二处,组建文娱组织两个,广播电视实现与市区光缆联网;村民生活饮用水为清洁安全的自来水;环境卫生保洁实现日常化管理;村主干道的路灯架设工程已经竣工;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享有最低保障;全体村民百分之百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芹田新村正在规划建设中,计划新村分两期建设,新村建成后,将大大提升芹田村的风貌,进一步提升芹田村村民的生活水平。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村两委、理财小组、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等组织健全;村务政务实现规范化管理,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和户代表会议决定后由村两委负责实施。 |
台上村 |
一、政区建置 台上村系邵武市城郊镇西第一大行政村,位于邵武市西南部,在古山溪畔,北与通泰办事处接壤,距市区5公里,东与芹田村交界,至城郊镇4.5公里,南连沿山镇沙坑村,至沿山镇9公里,西与水北镇王亭村交界,距王亭村所在地12公里,距千年古刹南源寺2.5公里。 台上村村落三面环水,地势较高,且平行似台,村建其上,故名台上。1932年秋在此曾建立邵武市特区苏维埃台上游击队,为老区革命基点村。台上村官桥小组还有一座历史古桥叫衣桥,与芹田村的父母桥齐名,同在每年七月初七这天,很多信徒都会来到桥上朝拜。 台上村村落面积2.8平方公里,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380人,352户,辖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其中有:大埂窠、官桥、台一组、台二组、白沙、何林坪、水岭窠。 台上村有16500亩山地盛产杉木、松木、毛竹、雷竹、柑橘等,有大田2260亩,产西瓜、栗子等,主要种植水稻、烟叶、蔬菜。台上村何林坪小组有蔬菜种植基地一个,现种有蔬菜100多亩。 二、自然地理 台上村地处武夷山脉,山峦起伏,植被茂盛,森林资源丰富,邵沿支流痛沙坑支流贯穿境内,沿途流经白沙、台上、官桥、何林坪四个自然村。 辖区内有高山金顶峰,有钾长石、钠长石等丰富的矿藏资源。 三、基础设施 台上村属邵武市的西南部,交通便利,境内严羽大道直通市区,接邵沿公路途经何林坪、台上、官桥三个自然组,南接紫金大道直通武邵高速。 台上村通讯发达,辖区内设有移动发射塔、联通发射塔各一座,移动电话普及率95%以上(以户为单位),闭路电视普及率100%,邮政投递点一处。 四、经济建设 台上村村民除一部分在家耕种农作物外,其他村民均在外打工。 原邵武第一丝绸厂坐落台上村何林坪组,先老厂房改办家具厂,竹制品加工厂,天诚布业有限公司等大小企业达16家之多,转移了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增收100余万元。 五、社会事业 台上村境内设有保健站两处,体育设施、篮球场一个,健身场所一处,台上组内设有图书室等娱乐场所。 台上村民风淳朴。村里1992年成立老年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 台上村规划新农村建设,地点设在何林坪小组,规划面积约100亩,可建房屋约400栋。 |
高南村 |
一、政区建置 高南村位于城郊镇西南部,距邵武市区12公里,东临香铺村,南邻台上村,西临沿山镇徐溪村,北临隔应村。 高南村旧居沿山徐溪村,1965年划归城郊镇,由当时的村支书宁求明取村里的两个村庄高舍坑的高字和南竹的南字组成。 高南村隶属邵武市城郊镇管辖,下辖南竹一组,南竹二组,下元组、坊上组、水仙组、高舍坑组六个自然小组。千年古刹南源寺坐落于辖区内。 2011年末辖区内总人口812人,208户,面积12.5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34亩,林地面积17348亩。 二、自然地理 高南村地处武夷山脉,山峦起伏,植被茂盛,林业资源丰富,富屯溪支流古山溪贯穿境内,沿途流经水仙,坊上、南竹一组、南竹二组四个自然组。 三、基础设施 高南村交通较便利,有市区直达南源寺的公交线路,沿途经过南竹一组、南竹二组、坊上组、南源寺。 通讯发达,辖区内设有移动发射塔、联通发射塔各一座,闭路电视普及率百分之百,邮政投递站一处。 四、经济建设 高南村耕地面积1534亩,人均1.89亩,林地面积17348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烟叶等,林地盛产毛竹、木材等,辖区内有鳗场一个,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300元。 五、社会事业 高南村境内有医疗卫生所一处,体育设施、篮球场两个,健身场所一处,公厕一座。 建于北宋兴国二年(1977年)距今1034年的南源寺坐落于高南村辖区内,现寺院经不断维修,扩建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等建筑群。1982年被列为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后山有阔叶林,仙子谭瀑布及水库一座,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观光朝圣。 |
隔应村 |
一、基本情况人口位置 隔应村是南平市邵武市的一个偏远山村,1998年被省定为少数民族村,以姓兰、钟为主姓,距邵武市区28公里,位于邵武南部,其路陡而险,所有居住的村民都包围在大山的中间,西与和平镇黎舍村交界,唯有一条山路,步行要50分钟,其中皆寺自然村相距1.5公里,黎舍村每逢2号、7号有一个简易的墟,是隔应村民购置生活所需品的最近处,其次就是往市区,1990年后开通了一条绕山公路,但车很少,主要是用于林业运输用途,如骑摩托车与步行同时从村部出发到达黎舍的时间相等。 2008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此路进行了水泥硬化,使隔应人民进一步得到生活上的改善,北面与沿山交界,南是通往市区,途径本镇山口、香铺行政村。隔应村座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268户,人口1010人,辖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92户,365人,农田1323亩,山林14999亩,毛竹山4200亩(已全部均分到户)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支柱,隔应村隶属邵武管辖,1973年由沿山公社划出归莲塘公社(现城郊镇)管辖。 二、地形地貌矿产资源 隔应村四周山水环抱,森林植被丰富,海拨高680米,适应种高山茶,1982年毛竹山责任到户后,村民主要副业收入靠手工毛竹编织加工,至今在家居住的人还继续以编织一些粗的工农业生产工具,如萝筐、竹筐、花篮等为收入,全村毛竹年产值可达三百万元,泉水清澈见底,延着进入市区4.5米的水泥路是一条小溪,也是邵武清铜溪的源头水之一,清水潺潺,生态优美,2010年由本地村民承包此溪进行生态养殖,投入资金5万元投放,草鱼、白莲、鲤鱼、毛蟹等各种鱼苗,2011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成功申报生态村,隔应村交通属全镇最不方便,组与组目前都是以步行走山路为主,享受着其他村没有的自然旅游观光享受。 隔应村矿产资源颇为丰富,钨矿、莹石矿为主要矿种,钨矿主要座落在皆寺组,1978年期间连续开采了几年,2011年省地质队,投入100万元进行探矿,目前还在继续探索,莹石矿座落在皇山井组,从1992年开始陆续开采,现在由皇山井矿业有限公司在开采。 三、交通设施,村政经济建设 2007年根据十一五规划,农村水泥路硬化,村村通最后一年的农村政策,在上级各部门和村全体党员、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投资320万元硬化山口村至隔应村部,宽4.5米,长9.725公里水泥路,这是村民们多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也是隔应村历年以来最大的一项工程,2008年隔应通往黎舍村的简易公路由市交通局承担进行硬化,使隔应村的方家田、皆寺两个途经组,得到享受,与村部相距最远的组,丁家坪组,4.7公里是一条坡陡崎曲弯多的黄泥路,雨天无法通车直接造成途径的皇山井,丁家坪两个组45户,169人的生产生活,由于村财的薄弱,这是村里急需解决的最大难题,高乾、大戈、三坑三个小组的通组路条件更为恶劣,路面窄,路基差,全长合计7.5公里,每年雨季到处塌方,去年投入修路款三万元,还只能表皮临时解决,2003年造福工程已解决大戈、三坑组搬迁21户,71人,剩余人员也只有等待造福工程,搬迁来解决。 隔应村属行政村,两委班子伍人组成,全村党员43人,11个村民组长,无其他下属组织机构,村办公场所是一栋建于1988年,占地300平米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与其他附设场所为一体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历年来都是靠政府帮扶,年固定收入靠唯一的毛竹山价款2.3万元。其他收入只有靠上级部门帮扶,每年开支,发放两委副职的工资、报刊、办公开支、会议费“三八”、“七一”、“八一”、重阳等节日开支,不低于12万元,造成1995年-2006年两委工资拖欠,加上历年其他支出现负债38万元,正常运转极为困难。 四、文体教育设施 山区劳动人民长年是以步行、肩挑、背扛为主要劳动方式,这是他身体健康,高寿的法宝,加大自然环境的优势,由于受外出误工,陪读人员形势所迫的影响,小学于2004年无生源、撤销、卫生所也随之自然关闭,这却又成为在家村民的难题,2010年全村各小组通过一事一议扶持项目,架设起了路灯、电视、广播、联通、移动、电信等现代化信息全部覆盖,它们充分的体现了党的惠农政策,吹遍农村,2011年在市文体局的支持下,建起了篮球半场及其他体育健身设施、成立了农家书屋,现有5000多册,各种科普、养殖、技术指导等书籍,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 五、地方民俗,建风情 隔应村的兰姓畲族,是从三明建宁县搬迁至隔应,至此以有300多年,他们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谣语族,通用汉文,每年农历三月三是他们的传统节日,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做法是用野生植物乌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最大一特点是现在虽然习俗汉化,但每逢过年过节,他们都比汉族人提早一天过节,在他们居住的小组有一座邵武小有名气的古寺,“云锦山”相隔不远处是一座他们自己的家庙,云锦山建于明朝,文革期间受到部分损坏,1986年改革开放后重新修建占地2800余平米,外墙门面均保持着古建原始,具有古香古色的风情,四处山清山秀,香火旺盛,在古刹 右面有是隔应村最高山峰海拔860米,站到山峰辽望邵武市区可直观,与畲族家庙的民俗风情、相结合更是别有情趣。 |
山口村 |
山口村 一、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山口村系邵武市城郊镇第二大镇,位于邵武市南部,山口村位于同青溪两岸,东与205省道接壤,西与大埠岗交界,北临高南村,南接香铺村,距城区18公里。 二、村落与居民 山口村村落面积8.5平方公里,地势狭长,河流纵贯全村,截止2011年12月,村人口2301人,601户,13个村民小组,村山林面积3.9万亩,村地面积2.4万亩,耕地面积4000多亩,农民人均收入8000余元。 三、村风村貌 山口 四、历史状况 山口村隶属邵武县管辖,旧称福建省邵武县三十一都山溪村,四周高山环抱。 五、建筑景观 山口村一直保留有花鼓灯、舞龙灯的民间习俗 |
香铺村 |
一、政区概况 1、地理位置 香铺村东与朱山村相邻,南与山口村、大埠岗镇相交,西与高南村芹田村接壤,北与紫金居委会、邵武经济开发区相连,距邵武市区10公里。 2、地名由来 香铺原名为香林铺,称邵武境内的30都。这个古老的村庄,除史册有记载的话,如今的村民对乡邻铺具体从哪个朝代开始无人知晓。相传很早之前,此地就居住了近百户人家,村庄呈长形,房屋分两排而建,中间用青石板铺设的街道贯通南北,是邵武至泰宁县的必经之路(当时尚未开通公路),沿街两边修建的房屋,家家户户门口都设立了一个7—8尺长的木制铺位,用于各种农产品的交易。由于村庄人气旺盛,开店铺的人多,商品交易繁荣。当时村里每天都能消费一头生猪。加之村庄周边都是参天大树,茂盛的树林,就取名为香林铺。 3、政区沿革:香铺村辖区在解放前分为两个堡管区:上片叫香山堡,管辖山坊、黄泥乾、里南源、外南源、小南源、危家坪、香林铺、高基坊8个村庄。下片叫寺合堡,管辖寺前、许坑、宁家墩、紫金山、合许、吞源、百步岭7个乡村。解放后,1958年初,两堡合并,成立了香林铺大队。1956年,国家修建鹰厦铁路,许多莆田县工人搬迁落户到香林铺,划分为三个小队,即莆光一队、莆光二队、莆兴队。1965年莆田东圳水库建设,又搬迁了一个组(现在的香三组),所有搬迁落户到香林铺的莆田移民,成立了莆光大队,由此辖区内有两个大队,1969年合并到香林铺大队统一管理。 1998年香林铺老村庄部分房子因特大洪水冲毁,受灾户20余户。1999年政府规划7亩田地,新建安置倒塌房屋农户,共建20座房屋。2008年新农村建设,镇政府投资征地15亩,新建中心村,让40余户无住房和偏远农户住上新房。2011年底,香铺村辖区内有里南源、外南源、小南源、危家坪、香三组、香二组、香一组、香铺组、高基坊、寺前、许坑、宁家墩(原来在河边,1982年因洪水冲毁,迁移到百富兴)、莆兴、合许、吞源一组、吞源二组共16个村民小组。 2011年底,全村总人口3214人,882户,其中男性1617人,女性1597人,劳动力2082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为10%,死亡率6%。60周岁以上老年人380人,辖区面积4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81亩,林地面积5.7万亩(其中毛竹山林5000亩)。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香铺村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境内南北间距11公里,东西最大间距3公里,四周环山,地势南高北低,地面海拔280米,最高山峰坪家山海拔1260米,气候属暖温带陆地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最高气温达39.5oC,冬季最低温约—9 oC。 2、水文河流 境内有同青溪一条,自山口村入境,由南而北蜿蜒曲流,至朱山辖区,全长5公里。在入境口处有危家坪大坝,两端设有灌溉渠道,灌输几千亩耕地用水,是香铺村9个小组农田水利灌溉的大动脉。 3、自然资源 辖区内资源主要为木材、毛竹。5.7万亩林地,其中生态阔叶林1.3余万亩,拨交给山口采育场管理4950亩。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年均可采伐量1283立方米,毛竹林年均采伐量10万余根,年均人工造林860亩,林业资源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经济概况 1、农业 全村拥有水田耕地4205亩,人均1.31亩,以种植水稻、烟叶、蔬菜、水产养殖等多种经济作物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共2860吨,其中早稻237吨,中稻1639吨,晚稻178吨,玉米235吨,甘薯212吨,大豆181吨。蔬菜种植面积2248亩,产量2741吨,烟叶371亩,产量43吨。水产养殖面积 365亩,产量213吨。茶叶170亩,产量58吨,畜牧业以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出栏9392头,年末存栏3346头;山羊出栏405头,年末存栏216头;家禽鸡出栏4467只,年末存栏2439只,鸭出栏12089只,存栏8118只。 辖区内个体工商户13家,其中餐饮服务业3家,民营企业主要产品为木材加工,竹制品加工和活性炭生产。2009年市政府开发香林工业平台,涉及宁家墩、许坑、寺前三个小组被征耕地1380亩,林地2150亩,失地农户280余户,人口846人。 2011年村财收入52.3万元,以林地、林木为收入主要来源。村民人均收入9120元。 四、基础设施 1、交通 境内有武邵高速公路,途经合许、莆兴、小南源、外南源、里南源5个小组,全长 3公里,在许坑建有一个西互通口收费站。有205省道南北贯通,全长9公里。16个村民小组全部通水泥路,其中通往吞源两个小组的水泥路最长,全程3公里,于2003年修建。 2、供水 16个村民小组都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吞源两个小组、莆兴、小南源4个小组自来水安装了成套净水设备。 2011年有线电视用户873户,固定电话用户463户,移动通讯用户2123门。 五、社会发展 1、文化 2010年村投资80余万元新建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606平方米,设有农家书屋一个,各类文化、科技类图书460多册。辖区内有三座香火旺盛古寺,分别为危家坪的伏灵寺,香铺的乐师寺、百富兴的香林寺。 2、教育 境内有香铺、寺前两所小学。20世纪70年代学生达700——800余名,随着社会发展,现只有香铺一所小学,学生也寥寥无几。大多适龄儿童都到镇区“八一”希望中心小学或市区择校就读。 村内建有香铺、寺前两个卫生所,专业卫生从业人员3名,2006年至2011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全部都参加新农合,参合率100%。2011年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0人,年享受保障金额71712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6周岁以上人数2165人,参保率99%。 |
朱山村 |
朱山村(Zhu Shan Cun) 朱山村是全国计生协会先进村、福建省计划生育合格村、南平市先进村、南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邵武市先进集体村。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邵武市南部,北有一条同青溪,南与大竹镇接壤,东与高峰农场交界,西与香蒲村相邻。村部距市区10公里,距镇政府3公里,与省级邵武市经济开发区相毗邻。 ●名称来历 1965年从莲塘村分支出来,建成朱山村。 ●政区划分 辖朱山头、中荣段、张家坊、立新、双溪、三际、际上、吴家墩、官家岭、陈坑、大埠上等1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至今,辖区总人口471户,1654人,另有流动人口115人。总人口中,男性842人,占50.9%;女性812人,占49.1%;18岁以下238人,占14.4%;18-35岁519人,占31.4%;35-60岁以上701人,占52.4%,60岁以上196人,占11.8%。2011年人口出生率16.4‰,死亡率9.2‰,人口自然增长率7.2‰。 辖区总面积25867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6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朱山村早年以朱姓群居较多且背枕山峰而得名。朱山村地势南高北低,四面临山,属闽北山地气候,冬冷夏热,雨量均衡,四季分明,阳光充足。 ●水文水系 朱山村系南平邵武市城郊镇第四大行政村,位于邵武市南部,北有一条同青溪,全长7.8公里。 ●矿藏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黄铁矿、硫铁矿、白云母矿、钾长石矿、高岭土矿、石英岩矿、粘土矿及建筑石材等。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霜冻、雷击等。涝灾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6月22日,大量道路损毁,农田冲毁,庄稼被淹,电力中断。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通村道路硬化3.84公里,通组道路硬化4公里。2011年末电信服务网点1个、移动基站1个、联通基站1个;固定电话用户240余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50.9%;移动电话用户42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9.1%;宽带接入用户30余户。 ●广播电视 2004年5月成立朱山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5只;共有电视用户471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100%。 ●村政建设 2011年末,11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100%;在村部四周和农民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绿化覆盖率5.2%,人均绿地5.6平方米。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2867亩,人均1.73亩,全部为水浇地;村民以种植蔬菜为主,其中以种植毛豆而闻名,每年种植面积1000亩,毛豆远销福州、武夷山、泰宁等县(市)。 畜牧业以猪、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10余户,年出栏生猪3000头;家禽饲养量6000羽。全村畜牧业养殖大户共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6%。 林地面积1.7万亩,其中生态林0.5万亩,商品林0.7万亩,森林覆盖率75.2%,活立木蓄积量12万立方米。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1000多亩,全村集体林改革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2011年茶叶种植200余亩。 渔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100多亩,产量450吨,总产值680万元。 ●工业 境内有手套加工厂、茶叶加工厂、毛竹加工厂、养殖场、活性碳厂等十几家企业,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100多人。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4万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村财投入教育经费5000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1个,固定资产总值3.1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人,乡村医生一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654人,参保率100%。 ●文化 2011年末有文化俱乐部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400册。 ●保障 2011年农村低保户37人,五保户6人,每年共发放保障金4000余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630人,参保率98.5%。 |
莲塘村 |
一、政区建置 莲塘村位于邵武市郊区东南位置,是邵武市的南大门,东临朱山村,西临芹田村,北临邵武市区。 莲塘村名称的由来与莲塘村的地形地貌有关,莲塘村地形宽阔平坦,并有许多我滴形成的天然池塘,相传共有九十九个池塘,一塘连一塘,故称“连塘”。后池中种莲花,改称“莲塘”。 莲塘村隶属邵武市城郊镇,旧称邵武府朱羊二十九都,1965年分为莲塘村与朱山村两个行政村。现莲塘村管辖占家陇、廖家排、付家墩一组、付家墩二组、安坪、羊上、袁家、水尾、莆坪、乌田源、王甫染共十二个小组,其中安坪组为2006年8月从重庆市奉节县迁移到莲塘村的三峡库区移民。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465人,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81亩,林地面积21000亩。 二、自然地理 莲塘村地处武夷山脉,山峦起伏,植被茂盛,森林资源丰富,富屯溪支流同青溪贯穿境内,沿途流经莲塘上、付一组、付二组、莆坪、安坪、羊上、袁家、水尾八个小组。全长4508米。 辖区内有紫金山的辉铜矿和铁矿。 三、基础设施 莲塘村是邵武的南大门,交通便利,境内城南大道直通市区,途径占家垅廖家排等三个小组,大道南边与205省道相接,北与316国道相接;紫金大道由廖家排为起点,途径芹田村与严羽大道相接通往市区;武邵高速途径付一组,付二组、莲塘上、羊上五个自然组,羊上组设有高速路出入口;12路公交车由市区直达付家墩村部,沿途经占家垅、廖家排、莲塘上。 通讯发达,辖区内设有移动发射塔、联通发射塔各一座,移动电话普及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户为单位),闭路电视普及率达百分之百,邮政投递点2处。 四、经济建设 莲塘村农田面积3881亩,人均耕地1.57亩。林地面积21000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烟叶。林地盛产毛竹、木材等。 2003年邵武市龙川工业园区在莲塘村辖区内开发建设,2006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确定,由福建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11年末,农民人均收入9200元。 五、社会事业 莲塘村境内设有学校、幼儿园2所,小学2所,中学1所。医疗机构、卫生院1处,保健站1处;体育设施、篮球场4个,健身场所3处。 2011年12月,廖家排文化站竣工,内设图书室、舞厅、健身房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