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邵武市 >> 水北镇 >> 大漠村

大漠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漠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漠村简介

  大漠村简介
   大漠村位于邵武市北部,距城区5公里。全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2.16万亩,耕地面积3746亩,辖1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共409户,1557人,0员66名,预备党员3名。201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50万元,村财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40元。2010年荣获水北镇先进村和国家统计局南平调查2010-2011年度统计调查工作进行集体,2012年荣获水北镇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发展生态农业全村烟叶种植面积226亩,果树1570亩,鱼塘450亩,蔬菜300多亩,拥有生猪存栏1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近20家,年出栏生猪近万头。
   构建和谐风尚。2007年,为2家困难群众发动捐款。2008年为汶川地震捐款1万多元。2009年8月,为长窠组1户困难村民捐款资助近1万元。每年春节期间,为五保户、低保户和一些特殊困难群众安排各类困难补助达1万多元。
   保护文物遗址。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山寺,始建于崇德年间,古名为“崇德寺”寺庙。在文革时期,把寺庙改为学校,后改为畜牧场,把寺院里的佛雕当柴火烧掉。80年代初期,由村民自发性把寺庙重新建起来,由于崇德寺的地形象“金”字,故改为“金山寺”,金山寺现为邵武市比较有名的寺庙,寺庙的香火也越来越旺。
   规范村务管理。全面对村集体资产与承包合同进行了登记建档,做到心中有数。村财收入全部进入镇村级财务管理中心帐户统一管理,并做到月月公开流水帐会计帐,接受全体群众和代表的监督。建立完善了户代表制度,成立了村务和理财监督小组,实行了重大事项民主议事制。
   引进生产项目。半路组群众引进了茭白种植,截止2008年,茭白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0亩。鼓励群众发挥近郊优势,将蔬菜种植发展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今年我村还为镇里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加工型项目一个,引进种猪养殖场一个,利用原造纸厂厂房,引进机制炭加工厂一个。
   强化班子建设。2007年度水北镇先进基层党支部。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008年发展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人,进一步加强了后备力量建设。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781101 353000 0599 查看 大漠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漠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漠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四都村

  四都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四都村系邵武市水北镇的一个偏远行政村,位于邵武市东北部,北与二都、建阳黄坑交界,东南与下沙镇相邻,西与三都村接壤,距市区12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约24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全村321户,1200人口。   【村风村貌】四都村具改革开放以来,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交通便捷,水泥路通到各个村民小组。   【物产经济】四都村山林面积17200亩,其中毛竹面积1800亩,生态林面积4000亩,商品林面积1.0亩。是远近闻名的种烟大村和西瓜村,年种烟700多亩,西瓜千余亩。   

三都村

  三都村简介    三都村是水北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水北镇东北部,距城区12公里。北与二都村相邻;东与四都村相邻;西与一都村、二都采育场接壤;南通故县村。全村面积约4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8000亩,耕地面积6000亩,辖16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共746户,2668人。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2315万元,村财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30元。    历史人文。明设三都,沿用至今,民国时为三桥联保公所,仙霞乡公所曾设三都村。1950-1957年为三都乡驻地。村民笃信佛教,村中多处有寺庙遗址,保留时间最长较为完整的当属菩提寺。1988年菩提寺经再次整修,煞是宏伟美观。寺四周红花绿树环绕,吸引了不少客人远道而来观赏祈福许愿,活跃了三都村的文化生活。    物产经济。三都村以产粮为主,历年来以种粮和经营山林为主,兼顾其它多种经营盛产茶叶、白木耳。茶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食用菌发展迅速,已成为三都村一大特色产业。大面积平整肥沃的耕地,是极大的开发资源。2012年种植烟叶800亩,有100亩以上的烟叶种植大户3户。    乡风文明。村民自发组建了舞龙队、秧歌队、腰鼓队、广场舞等群众性文艺队伍,定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群众农闲时节走进图书室、俱乐部读书看报,跳健身舞,业余生活日益丰富。利用远程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收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种、养殖技术。定期开展普法宣传,邻里团结,无打架斗殴事件,无一起民事和刑事案件。尊老爱幼,对家庭矛盾即使化解,使老有所依,树立尊老爱幼的社会新风尚。    村容整洁。先后完成了通组道路硬化、自来水整村推进、农田土地平整、防洪堤建设、田间机耕路修建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村主干道实行全天候保洁,生活垃圾定期处理。实施亮化、绿化和美化工程,村主干道安装了路灯,村民房前屋后种植了花草树木,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指数高。    管理民主。强化党务、村务公开,村里的大事、小事,放心让群众知道,放开让群众参与,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落实户代表会议制度,重大村务全部实行民主决策,由村民当家作主人。落实“五要”工-正做到村里的事让群众知道、参与、做主、监督、满意。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团员、人大代表、民兵队伍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   

二都村

  二都村地处邵武市北部,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接壤,海拔600多米,距城区20多公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和少数民族村。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据相关政府网站统计,设16个村民小组,450户,人口1596人,劳动力780人。拥有土地面积5.2万亩,其中有林地4.5万亩,耕地3510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的林业村,林业是二都村支柱产业。农业产业以水稻、烟叶、经济作物为主。全村现有竹制品厂3家,拥有果山502亩,养殖大户10户,竹林面积达1.7亩。200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8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87万元,工业值900万元。村财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80元。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被南平市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   

一都村系村

  一都村系邵武市水北镇第三大行政村,位于水北镇东北部,东与三都村接壤;西邻大漠村,距邵武城8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约42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20个自然村,全村740户,2548人口。   【历史人文】一都村出了一个“一代名相”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浮居士,邵武人。   【村风村貌】一都村改革开放以来,村貌发生巨大变化,97年获小康村,交通便捷,水泥路邵至通我村各个村民小组。   【物产经济】一都村山林面积5万亩,其中毛竹面积1300亩,生态林面积4000多亩,商品林面积1.6亩。年产毛竹3.6万根,还有闻名远近,历史悠久的一都菜椒100亩,烟叶面积500亩,水稻面积5300亩,年产水稻250万公斤,饲养大户3户,年产鸡鸭40000余只,养猪户,年产1000余头,水产鱼养殖近200亩,年产鱼20000万斤。   

故县村

  故县村简介    故县村位于邵武市东面,村部距市区仅2.5公里,南临富屯溪,素有邵武市东大门之称。故县村历史悠久,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昭武县始于此,号称乌阪城,宋太平天国四年(公元979年)迁县于今市区,因此得名“故县村”。全村总面积6.03万亩,其中山地面积5.6万亩,耕地面积4300亩。辖12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1019户,3182人。曾先后获得省“园林式村庄”、省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先进集体、省消防安全示范乡村、南平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11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10万元,村财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20元。    村域经济快速发展。利用近郊优势,大做工业文章,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科踏石墨、华光特种、利良纸业等13家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900多人,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500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500余亩,年产值100万余元;发展香菇、黑木耳、竹荪等食用菌生产37户,平均每户年产值2万元以上;生猪养殖80余户,年出栏生猪2.2万多头。农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的途径。    中心村建设快速推进。本着“办好惠民实事、改善人居环境,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幸福指数”的原则,2008年启动中心村建设,为邵武市二十一个中心村之一,2009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心村建设项目。故县中心村一期占地63亩,总投资6000万元,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采取“一户一宅”、“委托代建”的方式先行先试,建成18栋多层楼房,每栋6+1层,共有500余套房现已建成,另外还建成一个300㎡的农贸市场和一片800㎡文体活动中心。我村将在将继续完善中心村配套设施,为村民打造一个功能齐全,服务完善,规范化的社区型新型农村。    工作机制不断创新。2007年,创新农村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载体,整合村、企、校资源力量,成立了“故县片区平安理事会”,吸收了村、企、校共21个会员单位,组建了治安巡逻队,24小时不间断在片区内巡逻,提供平安共建、治安防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防火防汛、事故处理等服务,解决了“乡镇替代不了,村级承载不了”的维稳断层问题。四年来,平安理事会共为群众、企业扑救8起火灾,协助警方破获-案件10余起,为群众办理实事100余件,赢得了理事会成员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其做法先后在《闽北日报》、《福建日报》、《公安报》等媒体报道,并多次接受省、南平市检查。今年3月13日又代表我市接受省“平安先行县(市、区)达标“检查,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基层党建不断加强。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行村里的事党组织要引领、群众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六要”工程,推行“一事一议一项目一理事”制度,提供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完善了基层民主建设,增强了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提高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2010年4月,被市里确定为“168”模式试点村,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结合村情,在“168”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199”工作模式。 2010年10月,积极探索村务公开新形式,把握网络发展的趋势,建立了村务公开网。2010年争取到一套价值3万多元的远程播放设备,建立了远程教育广场,定期组织群众收看一些法律知识、惠农政策、影视音乐等,成为我市唯一个省远程教育广场试点村。2012年6月,落实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建立了故县村三农信息服务网。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七·一”活动、“我与百姓拉家常”、“无职党员创先争优”、党员义务清洁家园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拉近干群关系,树立党组织良好形象。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先后新建了农民健身公园、道路纪念公园、室外灯光球场等体育健身场所,村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俱乐部、文化中心户、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成了农民学习、娱乐的好去处。农民自发组建了女子秧歌队、腰鼓队、广场舞、健身操等队伍,经常开展活动,活跃了乡村文化氛围。先后举办了“庆七一、迎奥运、接祥云”村、企、校共建和谐新农村首届运动会、“欢庆建党88周年暨建国60周年文艺晚会”。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评比活动,产生了多星级文明户451户,平安家庭180户。   

大漠村

  大漠村简介    大漠村位于邵武市北部,距城区5公里。全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2.16万亩,耕地面积3746亩,辖1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共409户,1557人,0员66名,预备党员3名。201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50万元,村财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40元。2010年荣获水北镇先进村和国家统计局南平调查2010-2011年度统计调查工作进行集体,2012年荣获水北镇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发展生态农业全村烟叶种植面积226亩,果树1570亩,鱼塘450亩,蔬菜300多亩,拥有生猪存栏1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近20家,年出栏生猪近万头。    构建和谐风尚。2007年,为2家困难群众发动捐款。2008年为汶川地震捐款1万多元。2009年8月,为长窠组1户困难村民捐款资助近1万元。每年春节期间,为五保户、低保户和一些特殊困难群众安排各类困难补助达1万多元。    保护文物遗址。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山寺,始建于崇德年间,古名为“崇德寺”寺庙。在文革时期,把寺庙改为学校,后改为畜牧场,把寺院里的佛雕当柴火烧掉。80年代初期,由村民自发性把寺庙重新建起来,由于崇德寺的地形象“金”字,故改为“金山寺”,金山寺现为邵武市比较有名的寺庙,寺庙的香火也越来越旺。    规范村务管理。全面对村集体资产与承包合同进行了登记建档,做到心中有数。村财收入全部进入镇村级财务管理中心帐户统一管理,并做到月月公开流水帐会计帐,接受全体群众和代表的监督。建立完善了户代表制度,成立了村务和理财监督小组,实行了重大事项民主议事制。    引进生产项目。半路组群众引进了茭白种植,截止2008年,茭白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0亩。鼓励群众发挥近郊优势,将蔬菜种植发展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今年我村还为镇里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加工型项目一个,引进种猪养殖场一个,利用原造纸厂厂房,引进机制炭加工厂一个。    强化班子建设。2007年度水北镇先进基层党支部。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008年发展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人,进一步加强了后备力量建设。   

杨梅岭村

  杨梅岭村简介    杨梅岭村位于邵武市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西南麓,距城区9公里,东与上坪村接壤,南连大漠村、华电厂,西邻王亭、龙斗、大乾村,北靠建阳黄坑、光泽县、富屯溪,鹰厦铁路横贯境内,并设立漠口火车站。全村总面积40.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57112亩,耕地面积1752亩,辖10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共236户,929人。201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760万元,村财收入25万元,人均纯收入9390元。杨梅岭村曾被确立为国际三结合项目改水改厕定点村,荣获“邵武市文明村”荣誉称号。    历史人文。杨梅岭村旧称邵武县第二区漠和乡永梅保,解放后称第二区漠口乡,1958年-时期更名为水北公社漠口大队,1982年村部迁址杨梅岭。相传,明初饶姓村人迁居于杨梅岭眠犬山下,道旁种有杨梅树而得名。村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0-1939年聂显书等领导同志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在永际、李家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地下省委交通站,熊水源烈士被反动派杀害。原任邵武县副县长何荣贵和马苟仔等六人参加中国0,为革命做出贡献。    乡村特色。一是林业重村。杨梅岭村是邵武市林业重点村,拥有林地总面积5.71万亩,其中毛竹林1200亩,人工林19200亩,天然林15000亩,生态林11000亩,村民自留山3600亩,拨交林11000亩。二是草莓大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民大力发展草莓种植,本地村民每年培育草莓苗200亩以上,销往沿海一带。每年有100多户500多人到广州、漳州、厦门、莆田等沿海一带,租田种植草莓形成产业支柱,仅草莓一项年产值500万元。三是杨梅之村。种植杨梅100余亩,打造休闲采摘产业,每年夏天吸引近万人次到杨梅园休闲采摘。   

上坪村

  上坪村简介    水北镇上坪村是一个山区村,距市区15公里,属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04户,784人,耕地面积2190亩,林业用地面积58602亩,其中拨交给国有林业采育场经营面积15100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1498亩。    林改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上坪村紧紧围绕党的农村政策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村实际,认真落实林改富民政策,实施了“产权到组、均权到户、联户经营、利益分成”的改革。目前,全村集体林改革已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均山面积29554亩,人均拥有经营山林面积38.4亩。上坪村林改工作得到中央、省、地、市的高度肯定。林改经验曾在中央二套《金土地》栏目中播出。    计生工作成绩突出。近年来,上坪村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以人为本,求实求新,巧妙地将计生奖惩措施与林权制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该村一套独特的计生管理办法。因计生工作利益导向明确,上坪村计生工作年年走在全镇,乃至全市前列。2007年上坪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生工作先进村”。近年来,上坪村无一例政策外生育,无一例四术拖欠,独生子女领证人数也不断增多。07年独生子女领证16人,其中一女领证的就有6人。    全村孩子进城读书。通过林改,村民生活更加富裕了,全村有私家车5辆、货运车5辆,摩托车达到160多辆;在城区购房的村民有7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 村里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读书全在城里,村里年年出资6万元在城里租用了宿舍,周末雇专车接送。   

龙斗村

  龙斗村简介    龙斗村属革命老区村,第十一届南平市级文明村,位于邵武市西部,富屯溪畔,鹰厦铁路、316国道横贯境内,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68.43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共有559户2038人,其中党员71名。拥有森林面积8.7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1万亩,耕地面积4033亩,形成了以“林业、粮食、果业、蔬菜、烟叶”为主的产业格局。全面完成集体林权改革,林改面积5万亩,人均山林25.5亩。2011年,全村工农业年总产值达3360万元,村财收入200万元,人均年收入9430元。    经济发展迅猛。拥有温泉项目、龙山木业、瑶里药业、水电站、鳗鱼养殖场等12家规模企业,总投资3.1亿元,为当地转移劳动力540人。其中温泉项目投资2个亿,主要开发露天温泉、国际会议中心和室外游乐等项目,与“双世遗”武夷山和世界地质公园泰宁大金湖两大景区形成对接;森禾现代观光和药用花卉基地投资5000万元,全力打造龙斗生态观光走廊。    新村建设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引导散居在边远村落的村民向中心村集聚新建了龙斗中心村。一期已安置龙斗巴坑、村上两个自然村26户、110人入住。新村内铺上了水泥路,建起了垃圾池,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树木,小区环境整洁,景色优美,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农村生活小区。二期工程规划用地50亩,统一规划51户住宅,主要安置杨梅岭村的永际、大乾村的苏家、龙湖3个偏远小组51户196人。    农村机制创新。全面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户代表会议制度、村账镇管制度和双联制度,村民理财小组和户代表发挥积极作用,坚持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基础设施完善。通组道路全面硬化,自来水全部入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全村,家家户户装有电话,80%的村民拥有手机。稻田主水渠全用水泥浇筑,小康新村、福禅新村展示现代生活气息。龙斗小学得到邵逸夫、董清世和李小英三位企业家的赞助,建设成为全市农村一流小学。    保障体系健全。全村100%参加新农合,村完小学生意外平安险全由村财支付。19户35位低保对象,每年领取村补低保金3万多元。8位五保户每人每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1750元,所有医疗费实报实销。对特困老人特殊护理,全村消除绝对贫困。    文化生活丰富。组建了由10人组成的女子管乐队,可以吹奏百余首歌曲,服务全村红白喜事。兵、青、妇等利用节假日之机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村部配套体育健身器材,为村民健身提供便利。以龙斗村8名队员为骨干的龙舟队,参加全省龙舟赛时,分别获500米和300米2个第三名。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传承优良传统,突出载体建设,建有文化娱乐中心、文化中心户、计生中心户,致力于思想道德、法制、科技文化教育等,曾荣获“省级明星村”荣誉称号。   

大乾村

  大乾村简介    水北镇大乾村位于邵光交界处,316国道、鹰厦铁路贯穿境内,系水北镇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全村总面积64.5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7.5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34万亩,森林覆盖率77.5%。辖9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共347户1309人。全村共有党员45名。拥有森林面积5.9万亩,耕地面积2700亩。形成了以“林业、粮食、果业、蔬菜、烟叶”为主的产业格局。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300万元,村财总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12元。    发展果业创富路。大乾村是果业种植大村,全村种有水蜜桃、杨梅、板粟、柑橘、梨子等十余种果树,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重点推广水蜜桃新品种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建立了水蜜桃新品种示范园。2002年7月成立了水北镇大乾村果业协会,建立健全果业生产服务体系,强化了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有力地提高了水蜜桃的质量,使大乾水蜜桃事业生机勃勃,流通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村有350户农户栽培水蜜桃,协会会员670人。    打造文化促和谐。大乾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发掘村里的历史文化,每年八月初一都要利用村民到福善王寺庙赶庙会的契机,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村委会充分发挥村民对乡土文艺创作的能动性,通过乡土文艺来传播文明新风,构建和谐邻里。村民欢聚一堂,自编自演《三角戏》等各种节目,大家唱歌、跳舞、演土戏,热闹非凡,热心的村民们各自展示才华,用乡土文化感染了群众。   


大漠村特产大全




大漠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