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坊村(Gao Fang Cun)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高坊村位于东经117°3′53″-117°31′2″,北纬27°8′17″-27°17′49″处邵武东部,富屯溪畔,鹰厦铁路沿线,316国道贯穿而过。距邵武市区57公里,距卫闽镇政府所在地镇区12公里,是卫闽镇最东边的行政村。南与水口寨村相连,北与谢坊村相连,东西两侧群山围绕。
名称来历
解放初期,高姓村民居多,故称高坊。
政区划分
高坊村,辖本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19户,1106人,另有流动人口9人。
总人口中男性563人,占50.9%;女性543人,占49.1%;14岁以下194人,占17.54%;15-64岁818人,占73.96%;65岁以上94人,占8.5%。2011年人口出生率17.66‰,死亡率10.22‰,人口自然增长率7.43‰。
辖区总面积11.41平方千米(17114.3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7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52米。最高点在陈坊水尾,海拔923.4米,最低点高坊村部,海拔137.8米。
水文水系
境内有一条富屯溪,流向为北至南,全长2.3公里。有高坊水库一座,库容量为12万立方米。高坊电站一个,电站容量可达3942万立方米。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霜冻、雷击等。其中涝灾率较高,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6月22日,大量道路损毁,农田冲毁,庄稼被淹,电力中断。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通村道路与8个村民小组道路得到硬化,通组道路硬化率52%。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18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65%;移动电话用户27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9%;宽带接入用户60户。
广播电视
2011年成立高坊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2只,共有电视用户273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100%。
村政建设
2011年末,8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
100%。在村郭四周和农民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绿化覆盖率7.6%,人均绿地7.1平方米。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1946亩,人均1.81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2674万元 ,比上年增加8%。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608万吨,人均2908千克。重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蔬菜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440亩,产量62吨;蔬菜种植面积50亩,产量42吨。
畜牧业以猪、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30户,年出栏生猪600头;家禽饲养量4000羽,全村畜牧业养殖大户共8户。
林地面积13000亩,其中生态林2300亩,自留山2100亩,毛竹山100亩,森林覆盖率70%。截止至2011年末,造林520亩,林权改革全面完成,人均拥有山林面积7.9亩。
工业
境内有机砖厂、砂石料厂2家企业,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60人。
商业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6个,职工6人。年销售额30万元。
村财
2011年村财政收入109.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543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因撤点并校,全村只接收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适龄儿童,初中在卫闽中学读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村财政投入教育经费5000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3个,固定资产总值6万元,专业卫生人
员3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070人,参保率100%。
文化
2011年末有文化俱乐部1个,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600册。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2户,人数35人,农村五
保分散供养4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689人,参保率100%。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81103 | 353000 | 0599 | 查看 高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高坊村 |
高坊村(Gao Fang Cun)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高坊村位于东经117°3′53″-117°31′2″,北纬27°8′17″-27°17′49″处邵武东部,富屯溪畔,鹰厦铁路沿线,316国道贯穿而过。距邵武市区57公里,距卫闽镇政府所在地镇区12公里,是卫闽镇最东边的行政村。南与水口寨村相连,北与谢坊村相连,东西两侧群山围绕。 名称来历 解放初期,高姓村民居多,故称高坊。 政区划分 高坊村,辖本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19户,1106人,另有流动人口9人。 总人口中男性563人,占50.9%;女性543人,占49.1%;14岁以下194人,占17.54%;15-64岁818人,占73.96%;65岁以上94人,占8.5%。2011年人口出生率17.66‰,死亡率10.22‰,人口自然增长率7.43‰。 辖区总面积11.41平方千米(17114.3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7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52米。最高点在陈坊水尾,海拔923.4米,最低点高坊村部,海拔137.8米。 水文水系 境内有一条富屯溪,流向为北至南,全长2.3公里。有高坊水库一座,库容量为12万立方米。高坊电站一个,电站容量可达3942万立方米。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霜冻、雷击等。其中涝灾率较高,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6月22日,大量道路损毁,农田冲毁,庄稼被淹,电力中断。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通村道路与8个村民小组道路得到硬化,通组道路硬化率52%。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18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65%;移动电话用户27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9%;宽带接入用户60户。 广播电视 2011年成立高坊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2只,共有电视用户273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100%。 村政建设 2011年末,8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 100%。在村郭四周和农民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绿化覆盖率7.6%,人均绿地7.1平方米。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1946亩,人均1.81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2674万元 ,比上年增加8%。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608万吨,人均2908千克。重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蔬菜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440亩,产量62吨;蔬菜种植面积50亩,产量42吨。 畜牧业以猪、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30户,年出栏生猪600头;家禽饲养量4000羽,全村畜牧业养殖大户共8户。 林地面积13000亩,其中生态林2300亩,自留山2100亩,毛竹山100亩,森林覆盖率70%。截止至2011年末,造林520亩,林权改革全面完成,人均拥有山林面积7.9亩。 工业 境内有机砖厂、砂石料厂2家企业,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60人。 商业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6个,职工6人。年销售额30万元。 村财 2011年村财政收入109.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543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因撤点并校,全村只接收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适龄儿童,初中在卫闽中学读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村财政投入教育经费5000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3个,固定资产总值6万元,专业卫生人 员3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070人,参保率100%。 文化 2011年末有文化俱乐部1个,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600册。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2户,人数35人,农村五 保分散供养4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689人,参保率100%。 |
谢坊村 |
谢坊村(Xie Fang Cun) 谢坊村是中央苏区村、南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南平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全市中心村建设试点村。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3′53″-117°31′2″,北纬27°8′17″-27°17′49″处邵武东部。北与王溪口村(加元)相邻,西与王玢村交界,南与高坊村相邻,东为富屯溪。村部距市区55公里,距镇区8公里。 ●名称来历 古称绣溪,为南宋绍熙(宋光宗)年间兵部尚书谢源明的故居,后为纪念谢源明的一生忠秉报国、清正廉洁,故改称谢坊。 ●政区沿革 民国期间为乡公置,解放后划归红墩乡管辖,下辖2个村(曹坊、谢坊)。曹坊:1959年曹坊村民移置谢坊,兴办曹坊-农场,1969年-农场解除,由解放军89211部队11师54团3营派驻曹坊,开发建设生产基地2000多亩,1982年全国大量节减兵员,农场设留守处,改由中央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接管,成为十六局谢坊生产基地。谢坊:1958年11月-1984年8月为谢坊大队,属洪墩人民公社,1984年9月属卫闽乡,改为谢坊村,1998年6月22日洪灾后,被南平市团市委命名为“共青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谢坊本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514户,1671人,另有流动人口75人,总人口中男性844人,占50.51%;女性827人,占49.49%;14岁以下240人,占14.36%;15-64岁1270人,占76%;65岁以上161人,占9.46%。2011年人口出生率10.23‰,死亡率6.02‰,人口自然增长率4.21‰。 辖区总面积13.88平方千米(20819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0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略北高南低。村落地形如翻盖船形状,中间高,四周低,两头尖,地面高层一般在海拔193米,最高点在金山排山峰,海拔542.7米,最低点周家对,海拔145.2米。 ●水文水系 境内有2条小溪(大垅溪、狮山溪)。大垅溪垂直于村头,源于山垅顶部,经过大垅中央流入富屯溪,全长1.5公里;狮山溪垂直于村尾,源于山垅顶部,经过山垅中央绕狮山脚下流入富屯溪,全长2公里。有水库2座,曹坊水库容量26万立方米,金鸡坑水库容量27万立方米。主要用于粮田灌溉。 ●矿藏 境内全山排处探明有煤矿,尚未成熟。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低温、霜冻、雷击等。涝灾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998年6月22日,村庄被洪水围困,成为孤岛,民房倒塌200多座,村庄内一片废墟,道路损坏,农田冲毁,庄稼被淹,电力中断。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村庄内三纵三横道路得到硬化,沿富屯溪河滨路得到地砖铺面,田间机耕路大部分得到硬化,道路硬化率70%,316国道纵贯境内,交通便捷。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2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315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61%,移动电话用户496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6.7%,宽带接入用户38户。 ●广播电视 2004年5月成立谢坊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2只,共有电视用户490户,线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100%。 ●村政建设 2011年末,全村9个组完成了自来水架设,自来水入户率100%,国道沿线与村庄交界处建立了两个荷花池,美化村庄。三纵三横路段以及胡同都架设了路灯,建成了村文化俱乐部、老年活动中心、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主干道村民门前进竹树木和花草绿化,村内下水道都得以硬化贯通及盖板铺面。建立了若干花圃,绿化覆盖率6.4%,人均绿地7.1平方米。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3619亩,人均2.17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5726万元,比上年增加5%。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405吨,人均2879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竹荪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800亩,产量113吨,竹荪种植面积52亩,产量9360斤。 畜牧业以禽类为主,全村有养鸭专业户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2%,全年饲养量84000羽,总产值21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 全村共有林地面积8200亩,其中生态林335亩,商品林7865亩,森林覆盖率39.4%,活立亩蓄积量2.46万立方米。截止2011年末,累计造林500亩,全村集体林改革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均山面积4817亩,人均拥有山林面积2.9亩。 渔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6.66公顷,产量69吨,总产值103.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8%。 ●工业 境内有华闽木业、华辉木业、森旭人造板业等企业,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亿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215人。 ●商业 2011年末有网点1个,商品批发部2个,商品食什店9个,供销社1个,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0万元。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18元。 社会事业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43人,教师2人;小学1-4年级1所,现有在校生41人,专任教师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村财投入教育经费1.2万元。 ●卫生 2011年末有村级卫生所2个,固定资产总值4.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574人,参保率94.4%。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户,人数52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人;农村医疗救助53人次,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007人,参保率100%。 |
陈坊村 |
陈坊村(Chwn Fang Cun) 陈坊村是卫闽政区内自然村,2011年邵武市级先进村,卫闽镇2011年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03’53’,北纬2708’。地处邵武市东部北与王溪口村(加元)相邻,与富屯溪相隔的谢坊村相邻,南与高坊村交界,东与鹰厦铁路和顺昌接壤,村部距镇区4.5公里,距城区57公里。 名称由来 古称埕坊,解放初期改为陈坊故得名。 政区沿革 宋代属邵武府辖第十五都,陈坊自然村。1958年11月-1984年8月为谢坊大队,并属洪墩人民公社。1984年9月属卫闽乡。1998年6月22日洪灾后,陈坊村村民由政府的关怀下重建家园。 政区划分 陈坊村1984年10月划分陈坊村,6个村民小组,分别是,陈坊第一小组,陈坊第二小组,陈坊第三小组,陈坊第四小组,陈坊第五小组,陈坊第六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625人,187户,另有流动人口3人。总人口中,男性314人,占50.24%;女性311人,占49.76%;14周岁以下88人,占14.08%;15-64岁473人,占75.68%;65岁以上64人,占10.24%。2011年人口出生率12.4‰,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长率9.3‰。 辖区总面积8.10平方千米(12139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7。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略为东北高,西低,村落地形如长方形状,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50米,最高点在野猪窠,海拔998.4米,最低点曼头山,海拔142.4米。 水文水系 境内拥有一条河流(富屯溪),绕村而过,流向为自北向南。另有2条小溪,头渠溪、张坑溪全长各3.6公里,经过水库流入富屯溪,水库容量14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矿藏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金矿、白云母矿等,煤矿尚未成熟。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霜冻、雷击等。涝灾发生率较高,最严重一次发生在1998年6月22日,村庄被洪水围团成为孤岛,房屋倒塌56座,村内一片废墟,道路损坏,农田冲毁,庄稼被淹,烟叶淹400亩,电力中断。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2003年通向卫闽镇王溪口村道路硬化4公里,村内 道路硬化3000米左右。移动电话用户413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63%;宽带接入用户10户,普及率为6%。 广播电视 1989年年3月成立陈坊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4个;共有电视用户157户,闭路电视入户率100%。 村政建设 1993年陈坊村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100%,在村部四周和农民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绿化覆盖率3%。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979亩,人均1.4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生产总值在2011年达到3100万元,比上年增加12.8%。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882吨,人均2822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种植面积480亩,产量14.4万斤。 畜牧业以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3户,年出栏生猪3100头;畜牧业总产值6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 林地面积13226亩,其中生态林5398亩,商品林1980为,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面积3928亩。果树种植700亩,毛竹山1120亩,板栗100亩。果树品种:南丰桔、芦柑、板栗,南丰桔产量为105万斤,板栗产量5760斤。 村财 2011年村总收入3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6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因撤点并校,全村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全在卫闽镇中心校就读。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邵武一中1人,职业中专3人,大学生4人。2011年村财投入教育经费2000元。 卫生 2011年末有卫生所1所,固定资产总值3万。专业卫生员1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60人,参保率97%。 文化 2011年末有文化俱乐部1个,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414册。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5户,人数25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36人,参保率99%。 |
王溪口村 |
王溪口村(Wang Xi Kou Cun) 王溪口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邵武市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村,卫闽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03’,北纬2708’。王溪口村位于邵武市东部,属卫闽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东邻顺昌组浦上镇仁寿乡交界,南与鹰夏铁路卫闽镇陈坊村、富屯溪谢坊村交界,西与卫闽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卫闽村相连,北与邵武市拿口镇山下村、固住村、池下村交界,北邻是邵武、顺昌、建阳三县(市)边区,村部距镇区4公里,距市区60公里。 名称由来 根据史记,早在一千多年前,富屯溪水流自卫闽经官桥边至谢坊,由于山洪瀑发后,改为王溪口的犁壁山流向,王溪口是王溪水汇流向富屯溪的出口处,故称王溪口村。 政区沿革 宋朝时属富阳乡,元朝时属阳下乡,明清属十五都,民国属水东保,不久后改为曹溪保,土改后又改为王溪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称洪墩人民公社,卫闽大队,1984年10月属卫闽乡,改为王溪口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王溪口、加元、梅子敬、排上、樟墩、下元、余家山、中村8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221人,366户。另有流动人口10人。总人口中,男性646人,占52.91%;女性575人,占47.09%;14岁以下187人,占15.32%;15-64岁918人,占75.18%;65岁以上116人,占9.5%。2011年人口出生率12.36‰,死亡率4.94‰,人口自然增长率7.41‰。 辖区总面积45平方千米(6.8万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王溪口村有风资秀丽的天然风貌,境内群山环抱,峰谷连绵,东、西、北面数十处的山峰拔地而起。白水岩的双层瀑布,贯穿其间的庵基坪,超华峰的园觉寺,以及云华山的连花寺和天罗岗的天罗庵。山明水秀,林茂葱郁,可称夏令避暑之胜地。超华峰、坪溪峰、天罗岗峰、鸡公寨等峰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地面海拔高程一般在560米,最高的鸡公寨峰,海拔达1097.9米,最低的王溪口组,海拔114.6米。 水文水系 境内拥有一条河流(富屯溪),绕村而过,流向为自北向南,境内全长8.9公里。另有3条小溪,分别为槎溪溪,白水岩溪,中村溪,中村溪途经余家山、下元、樟墩、排上、王溪口等地3条小溪汇集王溪口流向富屯溪,全长32.7公里,有3座电站,中村电站300千瓦,王溪口电站250千瓦,平溪电站300千瓦。 矿藏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黄铁矿、硫铁矿、钾长石矿、高岭土矿、石英岩矿、粘土矿、建筑石材及纤兴矿等。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霜冻、雷击等。涝灾发生率较高,最严重一次发生在1998年6月22日,富屯溪水位超历史最高,境内一片汪洋,民房倒塌,道路、桥梁损毁,电力中断,庄稼绝收。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鹰厦铁路穿村而过,通村道路与5个村民小组道路得到硬化,,另有中村、下元2个村民小组道路未硬化,通组道路硬化率71%。201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94%;移动电话用户300户,移动电话谈及率为98%;宽带接入用户26户。 广播电视 2011年1月成立王溪口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3个;共有电视用户303户,入户率9%。 村政建设 2011年末,7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100%,在村部四周和农民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3100亩(水田2421亩,旱地679亩),人均2.5亩,农业生产总值4700万元,比上年增加8%。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465吨,人均2400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蔬菜、玉米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420亩,产量6.3万千克;蔬菜种植面积50亩,产量28吨。 畜牧业以猪、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6户,年出栏生猪330头;家禽饲养量4100羽。全村畜牧业养殖户6户,畜牧业总产值5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 林地面积1.8万亩,其中生态林0.46万亩,商品林1.31万为,森林覆盖率75%。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面积1360亩,全村集体林改革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人均拥有山林面积14亩。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305亩,产量210吨,主要品种有杨梅、柑橘等。 渔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1公顷,产量8吨,总产值1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0.3%。 工业 以竹木加工,铸造业为主,转移当地劳动力206人,2011年末实现工业产值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6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因撤点并校,全村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全在卫闽镇中心校就读。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2011年村财投入教育经费8000元。 卫生 2011年末有卫生所1所,固定资产总值12万,卫生员人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260人,参保率99%。 文化 2011年末有文化俱乐部1个,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500册。 旅游 座落在王溪口村东面的平溪原生态公园,正在筹建当中。由于平溪山海拔高,山顶拥有一座原生态的天然湖,山高水清,夏季清凉,是旅游避署的优良旅游胜地。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32户,人数56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人;农村医疗救助35人次;农村临时救济22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1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839人,参保率99%。 |
卫闽村 |
卫闽镇卫闽村位于集镇所在地,地处邵武市东部,富屯溪畔,距市区51公里,316国道、鹰厦铁路纵贯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全村总面积15675亩,辖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82户1416人,党员57名。2008年村财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8元。境内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村风纯正,设有卫闽火车站货场。卫闽村是南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是卫闽镇区周边乡镇货场集聚、发送地,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前景广阔。 |
外石村 |
外石村(Wai Shi Cun)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031’,北纬27017’。地处邵武市东部,东南与卫闽村交界,西北与拿口镇山下村、南溪村交界,村部距市区46公里,距镇区5公里。 名称由来 古称介石。因有清代古建筑石拱桥一座,桥面建有凉亭。村庄边靠富屯溪畔有长2公里、宽100米的阔叶林,林中有百年樟木、枫树、桂花树等树种。林子边长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故更名为外石。 政区沿革 宋朝时属富阳乡,元朝时属阳下乡,明清属十五都,民国属洪墩乡,1949年设卫石乡,1958年改为外石大队辖外一、外二、外三、溪东、洒口、召元、吴元、际上8个村民小组,并入洪墩公社,1984年10月属卫闽乡,改为外石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外一、外二、外三、溪东、洒口、召元、吴元、际上8个村民小组。另辖区内有卫闽林场,邵武丰益发电公司。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341人,417户。另有流动人口22人。总人口中,男性707人,占52.72%;女性634人,占47.28%;14岁以下201人,占15%;15-64岁1010人,占75.3%;65岁以上130人,占9.7%。2011年人口出生率8.96‰,死亡率10.47‰,人口自然增长率-1.5‰。 辖区总面积8.7平方千米(13015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54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东北高,西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09米,最高点在金山,海拔620.8米,最低点外石,海拔142.8米。 水文水系 境内拥有一条河流(富屯溪),穿插而过,流向为自北向南,境内全长5公里。有丰益公司电站一座,库容量200万立方米。 矿藏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黄铁矿、硫铁矿、钾长石矿、高岭土矿、石英岩矿、粘土矿及建筑石材等。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雹灾、霜冻、雷击等。涝灾发生率较高,最严重一次发生在1998年6月22日,富屯溪水位超历史最高,外一、外二、外三、溪东、洒口,民房倒塌,道路、桥梁损毁,电力中断,庄稼绝收。 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 316国道、鹰厦铁路穿村而过,通村道路与7个村民小组道路基本得到硬化,通组道路硬化率90%。2011年末全村固定电话用户162户;移动电话用户386户;宽带接入用户48户。 广播电视 2010年成立村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3个;共有电视用户306户,闭路电视与城区联网,入户率92%。 村政建设 自1998年6月以后,结合灾后重建,布置外一、外二、外三组,新建新村建设,新村建设占地60亩,完成58户新建设和道路硬化,村民短期基础设施。2010年初改建外石村部文化中心大楼和文体设施,改变了外石村部新面貌。 经济建设 农业 耕地面积2246亩(水田2046亩,旱地200亩),人均1.67亩,农业生产总值4200万元,比上年增加12%。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129吨,人均3175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蔬菜、竹荪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820亩,产量246万斤,竹荪种植面积30亩,亩产量1.2万元。 畜牧业以猪、禽为主,2011年生猪养殖户3户,年出栏生猪2000头;家禽饲养量20000羽。 林地面积10196亩,其中生态林806亩,商品林9000亩,经济林309亩,森林覆盖率85%。全村集体林改革全面完成,逐步做到户有其山。 村财 2011年村财总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250元。 社会事业 卫生、文化 2011年末有卫生所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356人,参保率100%。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有文化俱乐部一个,建筑面积260平方米,文化中心户1户,图书室1个,藏书1000册,成立了夕阳红老人协会。 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47户,人数61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870人,参保率100%。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