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邵武市 >> 洪墩镇 >> 桥头村

桥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桥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桥头村简介

  桥头村位于邵武东南部,距县城80公里,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东与尚读村毗邻,南与顺昌县交界,西邻沙上村,北与拿口镇连接,宋属仁荣乡,元属仁荣下乡,明清称仁荣下乡十三都,民国时称水口寨区桥鸣乡,后改为桥头镇;1933年,红军路过此地,并建立兵站,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红军总司令-带领部队路过住扎8个多月,先后有10余名本地热血青年胸怀大志,投身革命参加红军,1949年5月解放。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第七区,1958年起属红东人民公社,1980年起属卫闽公社,1984年卫洪分乡后属洪墩乡,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拆乡建镇后改称洪墩镇桥头村,并延续至今。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省首批革命老区基点村。现全村人口1771人,436户,辖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林地面积2.5万亩,耕地面积3500亩。
  过去曾是区公所所在地,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一九三三年大革命时期,东方红军第十八兵站在这里成立,当年桥头村就有20多人参加赤卫队,积极配合红军打击-周立群第四旅及反动民团,为红军医伤病员,筹资军响5000块现大洋,当红军撤走后,游击队帅龙生、才子、占流木、吴旺梅为中国革命篇章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面,也是教育后代的生动历史教材。
  【自然地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平躺,河道属于富屯溪支流,2004年建成报山水电站一个,年发电量为43.8万度。
  【社会事业】2005年桥头小学由原来的完小改为初小,现专任教师6人,学生数45人。桥头村现有古居建筑天后宫一座,始建于中华民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村民们都把妈祖神像抬到自然村走一趟,供善男信女朝拜,保佑年年平平安安、幸福,这一天被定为“妈祖节”,现在这个节日已被列为邵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后宫已列入市级保护文物。相邻而建的法藏寺,投入金额达三百多万元规模宏大,由私人集资捐赠投建,里面完整地保存有原苏维埃政府建筑结构。
  【经济建设】 桥头村农产品主要以闽笋、蔬菜、黄瓜为主,现已形成一支成熟稳定的蔬菜种植队伍,每年极早入市的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销往周边的县市,有较高的知名度。农村经济收入1521万元,农业收入1060万元,林业收入253万元,工业收入2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907元。
  【基础设施】 目前通村通组道路全部已全部硬化,街道宽16米,两排建三层的楼房,投入86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了健身活动器材,丰富了村民的娱乐生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781106 353000 0599 查看 桥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桥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桥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水口寨村

  水口寨村系南平市邵武市洪墩镇第三大行政村,是邵武市第一大的自然村,人口集中,位于邵武市东部,与顺昌县交界,东与顺昌大干镇、来布村接壤,距顺昌县城25公里,西与邵武市卫闽镇交界3.5公里,距邵武市城65公里,北连顺昌县大干镇富文村水梅厂山峰4公里,南邻顺昌县大干镇干山村7公里。   非行政区域名称有2个机砖厂,2个木制品厂,1个长富奶牛场,2个选矿厂,1个化工厂,有1千亩以上的工业开发建设基地。   交通运输 鹰厦铁路、富屯溪、316国道横贯我村而过,交通便利。   历史概况 水口寨有历史上是个移民村,村民来自9个省、24个县市,有86个姓氏,历史上曾是邵武东南部物质基散地,村民自古经商的传统,历来市场经济意识较强。每年正月十二肖像老曾人出游,传统节日,村民喜气冲天,热闹辉煌,炮声不断,从早续到晚10点才会雾散。正月二十九柳营庵庙光阴菩萨生日,普男信女交集拜佛,成了民间节日传统。   陆地地形及自然条件 平原平均海拔140米,年平均气温18℃,平均降雨量1712毫米,无霜期275天,耕地面积2703亩,山林面积11873亩。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648人,677户,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行政村有五条街,每条长达500米以上,80%居民住房是砖混结构。村口设立地名牌。   经济状况 工业产值8667万元,农业产值29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760元。   重要资源 劳动力资源丰富,林木多,办厂条件优越。   乡风村貌村民思想活跃,自古村民有较强的市场,信息科技,竞争意识等特点。讲文明,讲道德。讲和谐,人人遵纪守法。2005年南平市人民政府授予“三创”活动先进村。南平市司法局、民政局授予“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2006年邵武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平安村”,邵武市计划生育协会授予“一流村计生协会”,0邵武市委授予“2003-2005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   

河坊村

  河坊村位于邵武市东部,与水口寨、宜坊村接壤,距市区70公里,距镇所在地6公里,现全村1071个人口,286户,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河坊村四周为河泥土,土地肥沃村建其中故名,另说隋朝兵部尚书汉进苍屯兵于山抗击南蛮,后兵败溃散,部分人员定居于此初名河坊,因常遭水患,故为吉利改名濠坊。   【基础设施】2007年以来,借助地质灾害点搬迁、“造福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打造河坊中心村建设,对山坊、小坜二个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新村主干道拓宽到16米,沿主干道西侧规划建设新村住宅20幢,形成南北走向长330米的建筑群。村已实施道路、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村文化俱乐部一座,新建了1个村篮球场。   【社会事业】河坊村有历史悠久的“抢酒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一。十里八乡的宾客都来观看。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每年都要演大戏一个星期为止,酒的来源今年许愿明年还。如考上大学,生男孩的都会出酒,演一场戏,抢酒节于2007年3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塔山寺景观资源。   【经济建设】河坊村以农业为主,粮食生产和烟叶生产是支柱产业,水稻种植面积2850亩,主要是种植产量较丰,味道好,价格高的优质稻,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670亩,更新造林180亩,生猪存栏1100头,村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046元。   

宜坊村

  宜坊村位于邵武市东南部,东邻水口寨村,西连洪墩村,南邻河坊村,并与卫闽镇接壤,山青水秀,地势平坦,距市区70公里,距水口寨316国道2.5公里,离洪墩镇政府2.5公里。全村共有291户,人口1042人,土地面积7304亩,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宜坊村原属水口寨村,1980年从水口寨村分出,设立宜坊村。   基础设施 宜坊村村民朴实、勤劳、文明,该村曾获得市级“先进村”。2010年建设了村级文化俱乐部一所,总建筑面积576 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室37平方米,电教室37平方米,棋牌室25 平方米,电脑室25平方米,文体活动室392 平方米。室内羽毛球场1个,标准半栏蓝球场1个,体育场所一应俱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社会事业 从明朝起时兴,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过火节”是当地民间习俗,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过火节”于2007年3月被邵武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以来,宜坊村积极创建“老年体育示范村”,建立多支老年运动队伍,村里已建立象棋兴趣小组、舞蹈小组、乒乓球队、柔力球队、羽毛球队等。每年的重阳节,均举行老年体育活动会,全面将老年体育工作列入全村工作规划之中,本村老年体育人口达到40%以上。   经济建设 宜坊村现以种植水稻、烟叶为主,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85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007万元,人均所得7123元。原宜坊村茶果场面积有400多亩,现逐渐开发为工业集中区,现已入住海鲜菇种植、肉兔养殖等企业。   

洪墩村

  洪墩村位于邵武市东南部,地处邵武、顺昌、将乐三县结合部,距316国道仅7公里。村落面积6.5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896人,700户,10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自然地理】洪墩村物产丰富,山林蕴藏着丰富的硫、铁、钼、煤等矿物质。规模性的矿区投入生产,它既可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是振兴本地区经济的支柱。   【基础设施】近年在上级有关部门拔款,村部自筹资金的情况下,全部实现道路硬化,环村路的建成促使交通更加便利,通讯发达,地势平坦。投入50万余元新建1所农民文化俱乐部,童阳际新村建设全部完工,按标准架设了路灯,新建了垃圾池,水毁耕地全部复垦,增加了田间机耕路、水沟建设。   洪墩村现存两个古迹庙宇。古灵寺:建于清朝年间,因时代变故,历史原因,时成废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又从原址中重新修建,现该寺交通便利,水泥路面直通寺门口,每逢年、节、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不断,很是热闹。   重兴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680年)由江西博山寿昌寺元归大师云游至此,兴建寺宇,而在清代年间(1884年)神州鼓山道城禅师云游来此,历经千辛万苦整修该寺,并在此住持34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该寺遭灭,八十年代中期,政府重新恢复宗教政策后,当地再次集资按该寺原样重兴修复。进入该寺,寺前水尾桥两旁对生的两棵千年参天罗汉松古树的壮观情景,即入眼帘,难已忘怀。   【社会事业】村民安居乐业,乡村卫生逐步改善,旧村改造逐年完善。持续推进党务、村务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参合率达100%。   【经济建设】群众收入主要以粮食和烟叶种植为主,耕地面积3132万亩,林地面积33456万亩,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750万元,农业收入1598万元,林业收入790万元,农民人均所得8188元。   

尚读村

  尚读村隶属邵武市洪墩镇,县志上载:尚读南跨将乐、东府顺昌,民风纯朴,人文丰厚。是个典型的三县市结合部,与顺昌将乐仅一山之隔,地处邵武边陲。村落面积26平方公里,座落七台山上方山脚,始名上麓,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称尚读。全村辖12个自然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786户,总人口3226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4530亩,山林面积36996亩。   【自然地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高程约140米,地势平躺,河道属于富屯溪支流,水力资源丰富,现建有水电站2个,发电装机容量1000千瓦。   【经济建设】 尚读村群众收入主要以林业、粮食、烟叶生产为主,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00万元,农业收入2097万元,林业收入达6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345元。创办于1985年的沙发厂,“海通”牌系列沙发,家俬在我国河北廊坊、广东等各大城市设有分厂和销售网点,产品销往国内市场。“海通”产品曾进入中南海和国务院的有关部、委、办。   尚读村被南平市委、 市政府评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2011年被福建省列为林改确权发证试点村。在林业部门的推动下,引导坪洋、楼下、策上、牛公山四个村民小组的部分村民成立坪洋木竹专业合作社,如今已发展入社社员107户,人口516人,山林面积5260 亩、总资产1740万元。被列为林业合作示范社,科技部农村司授予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示范单位。   【社会事业】尚读小学原是省级农村示范校,由于生源的锐减,目前已改为初小,现有学生数68人,专任教师10人。村卫生所1个,全村都用上自来水,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参合率达100%。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农村,多次被评为地、市明星村,1992年被评为省明星村。   【基础设施】通村通组道路硬化率达100%,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进行石板桥小组地灾点整体搬迁造福工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16万元将废弃多年的邱氏祠堂改建为老人活动中心和文化俱乐部,建了新球场;打造优美生态村,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添置卫生设施,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王玢村

  王玢村系邵武市洪墩镇1个自然村,位于邵武市北部,在秀丽的武夷山北面盆地,距县城70于公里,东连尚读村2公里,南面与洪墩村所在地相接,西与桥头交界,北部离卫闽镇南溪村10公里。村面积1.6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600人,356户,辖10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据传扬乐养一黄犬,雨天外宿而毛不温,随去观之,见其卧处,地形如盆,时有光亮发出,落于此建村,始名黄盆,方言“黄玢,与“王玢”不分,后人称“王玢”;开国时期,盗匪众生,政局动荡不安,故整个村庄周围建起围墙。   基础设施王玢村现留有清代古居民建筑20多座,古居民“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近年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220万元用于土地平整、垦复项目,田间机耕道建设;投资130万元新建王玢中桥,通村通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投资100万元用于农网改造,路灯架设项目;成功实施了王玢新村一、二期规划设计并新建房屋30座。   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烟叶生产,2011年种植面积达1430亩,同时也发展竹荪种植,村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农业收入1246万元,林业收入13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907元。   社会事业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改善教学环境,打造精品文化俱乐部1座,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新建健康档案1000余本,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5%,对60岁以上老人给予祝贺金的补助。   

桥头村

  桥头村位于邵武东南部,距县城80公里,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东与尚读村毗邻,南与顺昌县交界,西邻沙上村,北与拿口镇连接,宋属仁荣乡,元属仁荣下乡,明清称仁荣下乡十三都,民国时称水口寨区桥鸣乡,后改为桥头镇;1933年,红军路过此地,并建立兵站,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红军总司令-带领部队路过住扎8个多月,先后有10余名本地热血青年胸怀大志,投身革命参加红军,1949年5月解放。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第七区,1958年起属红东人民公社,1980年起属卫闽公社,1984年卫洪分乡后属洪墩乡,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拆乡建镇后改称洪墩镇桥头村,并延续至今。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省首批革命老区基点村。现全村人口1771人,436户,辖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林地面积2.5万亩,耕地面积3500亩。   过去曾是区公所所在地,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一九三三年大革命时期,东方红军第十八兵站在这里成立,当年桥头村就有20多人参加赤卫队,积极配合红军打击-周立群第四旅及反动民团,为红军医伤病员,筹资军响5000块现大洋,当红军撤走后,游击队帅龙生、才子、占流木、吴旺梅为中国革命篇章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面,也是教育后代的生动历史教材。   【自然地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平躺,河道属于富屯溪支流,2004年建成报山水电站一个,年发电量为43.8万度。   【社会事业】2005年桥头小学由原来的完小改为初小,现专任教师6人,学生数45人。桥头村现有古居建筑天后宫一座,始建于中华民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村民们都把妈祖神像抬到自然村走一趟,供善男信女朝拜,保佑年年平平安安、幸福,这一天被定为“妈祖节”,现在这个节日已被列为邵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后宫已列入市级保护文物。相邻而建的法藏寺,投入金额达三百多万元规模宏大,由私人集资捐赠投建,里面完整地保存有原苏维埃政府建筑结构。   【经济建设】 桥头村农产品主要以闽笋、蔬菜、黄瓜为主,现已形成一支成熟稳定的蔬菜种植队伍,每年极早入市的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销往周边的县市,有较高的知名度。农村经济收入1521万元,农业收入1060万元,林业收入253万元,工业收入2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907元。   【基础设施】 目前通村通组道路全部已全部硬化,街道宽16米,两排建三层的楼房,投入86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了健身活动器材,丰富了村民的娱乐生活。   

沙洲上村

  沙洲上村位于邵武市东部,洪墩镇北端,与张厝乡毗邻,地处邵武市、顺昌县、将乐县三县交界处,交通便利,距邵武市区82公里,洪墩镇政府11公里,1987年3月从桥头村分村设立,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30户,人口1300人,全村林地面积2.2万亩,耕地面积3012亩。村建在河流冲积沙洲上故名。   社会事业 2003年、2004年荣获邵武市计划生育达标村,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被市政府评为烟叶生产收购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邵武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平安村”;2006年被邵武市评为“文明村”。沙洲上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   基础设施 2010年“6.18”“6.20”“7.7”三次特大特大洪灾袭击,造成沙上村房屋全倒12座,危房19座,全村经济和群众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沙上村在洪墩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学选择了集中重建点,新建沙上小学一座,连片新建居民小区48座,其中安置灾民28户,占地面积17.5亩,并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整体规划布局,将成为功能较为齐全的现代新型农村生活小区;统一户型,采取两户连体,两层半结构户型;统一外表模式,门、窗、色调统一标准。   沙洲上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建筑2座,内存有乾隆年间村规民约警示牌,村落中有观音寺庙,老年活动中心,祠堂等建筑物。   经济建设 村民收入以种植为主,是国家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发展烤烟生产。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达1300亩,村经济总收入1275万元,农业收入881万元,林业收入2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332元。   


桥头村特产大全




桥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