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前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7′8″,北纬27°10′43″。罗前村隶属邵武市和平镇,距县城42.5千米,距镇区2.5千米,东邻危冲村、南接和平村,西邻茶源村、北靠坎下村。原名罗家村,因姓氏而得名;解放后农村要发展前进,故改名叫罗前村。
罗前村旧称福建省邵武市二十四都,又称罗家村,解放后改称邵武市和平镇罗前村,原籍江西临川宋理宗宝应二年出入。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493户,1615人。另有流动人口159人。村落面积21.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3人。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867米,最高点位于留仙峰峰顶,海拔1414米,最低点马岭,海拔320米。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硫铁矿、花岗岩、钨砂、水晶等矿产资源等。耕地面积3882亩,人均2.4亩,林地面积14400亩,其中生态林3000亩,商品林3800亩,森林覆盖率80%,2011年村财总收入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61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81108 | 353000 | 0599 | 查看 罗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坪上村 |
坪上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13′22″,北纬27°11′9″。位于和平镇西部,距县城55千米,距镇政府所在地15千米。西和西南与桂林乡交界,北与金坑乡相邻,东与罗前、茶源村相连,平均海拔650米,气候寒冷。 解放前,坪上村原名炉洋,旧时有外乡人分别在坪上、下炉洋炼铁,故称为炉洋;解放后至今改称为坪上村。村落面积25.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2人。耕地面积4240亩,人均2.06亩。村落中留有两座古廊桥,“雕刻”工艺精湛,始建于明朝,至今已500余年,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
茶源村 |
茶源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6′6″,北纬27°9′47″。地处和平古镇西南部,距镇区3千米,距市区43千米。其四至范围东与和平村接壤,南与肖家坊镇坊前村交界,西北与桂林惠林村短接,北邻坪上村,东北临罗前村。距当地名山武阳峰10千米。位于武夷山脉武阳峰支脉南麓。距南武夷旅游胜地“小武夷”之称的天成岩风景区14千米。 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氏祖先以井、源、塘而名,以居之,寓意源远流长,犹如水也。也称茶源坊,至明代吴瑾公始由藕塘以居茶源塘,以茶名茶,独见其异也,故得名茶源。 茶源村旧属邵武县管辖,宋时属邵武武阳镇三十七都管辖,辖区是现在三倍。茶源村由茶源自然组(村)为村属地,由吴氏祖先有瑾公于明朝建文年于将石(肖家坊镇)迁入,自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其藕塘自然村历史悠久,乃吴氏江南始祖,宣公后裔在福建的迁入发源地,至今已有1100多年藕塘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村落面积16.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0人,耕地面积2680亩,人均2.72亩,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382米,最高点位于下西坑组山顶,海拔1000米,最低点聂家埂组,海拔367米。 |
罗前村 |
罗前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7′8″,北纬27°10′43″。罗前村隶属邵武市和平镇,距县城42.5千米,距镇区2.5千米,东邻危冲村、南接和平村,西邻茶源村、北靠坎下村。原名罗家村,因姓氏而得名;解放后农村要发展前进,故改名叫罗前村。 罗前村旧称福建省邵武市二十四都,又称罗家村,解放后改称邵武市和平镇罗前村,原籍江西临川宋理宗宝应二年出入。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493户,1615人。另有流动人口159人。村落面积21.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3人。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867米,最高点位于留仙峰峰顶,海拔1414米,最低点马岭,海拔320米。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硫铁矿、花岗岩、钨砂、水晶等矿产资源等。耕地面积3882亩,人均2.4亩,林地面积14400亩,其中生态林3000亩,商品林3800亩,森林覆盖率80%,2011年村财总收入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61元。 |
危冲村 |
危冲村被评为邵武市2011年度“文明村”、“卫生村”称号,位于东经117°18′8″,北纬27°10′23″。该村紧邻和平镇,距镇区1.05千米,交通便利,东与大埠岗交界、南与和平村、罗前相连、北与坎头、鹿口、黎舍村接壤。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436户,1485人。另有流动人口121人。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米,最高点位于坪地水库,海拔450米,最低点位于危冲村,海拔400米。耕地面积1810亩,人均1.22亩,2011年村财总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60元。 |
和平村 |
和平村是邵武市和平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镇最大的行政村。北与危冲村相连,东距大埠岗政府6公里,南邻大埠岗镇河源村距泰宁县18公里,西靠肖家坊镇。 村落与村民 村落面积22.6平方公里,全村共1098户,3864人,辖4个自然村,以东、南、西、北门命名,共24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 村民勤劳朴实,善良热情,遵纪守法,在文明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于2001年获市文明村称号。 人文建筑 和平村的历史人物杰出,建筑精美壮观,交通便捷,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开元元年(926年)已形成街市,商贾云集,经济非常繁荣,文化相当发达,地方十分富庶,这里建筑构造独特,从唐朝至明、清年代大兴土木,整个区域结构成城堡,为防患土匪、山贼,百姓集资修建了这座城堡。城边宽厚的城墙与东、南、西、北四座城楼相连,城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门和南北门的主街,南北向的主街长600余米,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近百条,主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实属全国罕见,无论经历了多大的风雨苍伤,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完整明清建筑,不但有城楼,还有宝塔、书院、衙门、庙宇、祠堂、义仓、大夫第、司马第、郎官第等。这里人杰地灵,尊师重教,历史上出了进士137位,现今已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人,他们分布在国内外。 特产经济 和平村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物质丰富,历史上和平原名为禾坪,盛产稻谷、茶叶。这里商贸发达,每月逢4和9墟日,每至墟日商贾云集,交易场所繁荣,主要产品有茶叶、粮食、仔猪、鲤鱼、豆腐、猪、牛、羊等。全村以种养植为主,现有个体养猪大户3家,禽类饲养大户4家,养羊大户2家。另外这里生产的“油浆豆腐”远近闻名,与和平鲤鱼、碎铜茶并称为和平“三绝”。 |
黎舍村 |
黎舍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被邵武市委、市政府、市-授予协同奖的光荣称号、在1998年6月22日抗洪救灾抢险战斗中,黎舍村党支部被邵武市委、邵武市人民政府再次授予“6.22”抗洪救灾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位于东经117°20′19″,北纬27°13′49″。是城郊、沿山、大埠岗、和平四个乡镇的交界地段,东至城郊镇隔应寺距县城32千米,西至交山桥距和平镇10千米,北连沿山镇三元村,南邻大埠岗镇李源村。 黎舍地名的由来是村旁建有雕刻花纹图案的桥亭,黎舍村部所在地花桥、故名,为村委会所在地。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560户,1871人。另有流动人口126人。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739米,最高点位于西北侧的云锦山山顶,海拔1000米,最低点溪尾小组,海拔478米。耕地面积1726亩,人均0.92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262万元,林地面积14800亩,其中生态林8426万亩,商品林3520万亩,森林覆盖率86%,活立木蓄积量75万立方米。 |
鹿口村 |
鹿口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8′35″,北纬27°12′34″。地处邵武市西南部,其四至范围距镇政府7.5千米,东南与黎舍村接壤,西与坎头村相连,北与朱源村毗邻。 鹿口村隶属邵武市和平镇,因村前通往和平镇路口有一石形象鹿,故名为鹿口,为村委会所在地。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414户,1329人。另有流动人口111人。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382米,最高点位于与黎舍交界高山山顶,海拔720米,最低点龙归组,海拔375米。耕地面积2721亩,人均2.75亩,林地面积9354万亩,其中生态林180亩,商品林9174亩,森林覆盖率85.6 %,活立木蓄积量20万立方米。 |
朱源村 |
朱源村2010年荣获邵武市抗洪救灾三等功;2011年荣获邵武市文明村、邵武市先进基层党支部。位于东经117°17′49″,北纬27°13′27″。于和平镇北部,东与鹿口村相邻,南与坎头村接壤,西与坎下村交界,北与沿山镇上樵村相连。本村距邵武是区50千米,离和平镇政府所在地10千米。8个村民小组,共296户,人口1016人。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65米,最高点位于北侧广坪组金山山顶,海拔805米,耕地面积1722亩,人均1.69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畜牧业以猪、禽为主,林地面积6413亩,其中生态林883亩,森林覆盖率85.3%,人均拥有山林面积6.31亩。 |
坎头村 |
坎头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2003年被列为邵武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位于东经117°17′53″,北纬27°12′12″。距城区约45千米,东接鹿口村、南邻危冲村、罗前村,西连坎下村、北通朱源村。 坎头村隶属于邵武村和平镇,因建于田埂尽头,方言“埂”即“坎”,故名坎头村。解放后到1961年与坎头同一个大队,后因工作不方便,坎头与朱源分开成为两个村,取名坎头大队和朱源大队。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797户,2677人。另有流动人口251人。村落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7人。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22.5米,最高点位于北侧狮山山顶,海拔476米,最低点楼下禾田溪,海拔369米。耕地面积3412亩,人均1.27亩,种有优质茶种苗50多亩,优良茶山600多亩,年产值6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51%。办有“进士”碎铜茶厂,先后荣获“福建省无公害茶”、“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福建省著名商标”等殊荣。林地面积3600亩,其中生态林2600亩,国有林场1000亩,森林覆盖率86%,活立木蓄积量3万立方米。 村落中保留有许多古建筑、如坎头老街、集市场、下神桥惠安祠、八宝庙、廖氏宗祠、赵氏宗祠、千年古樟树、黄氏峭山公祠和黄氏峭公墓,至今1100多年历史,2009年被确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到坎头黄氏峭山公祠堂和黄氏峭山墓寻根拜祖的海内外黄氏宗亲后裔上千人次,更是开发和平古镇与南武夷旅游观光的一大景点。 |
坎下村 |
坎下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6′48″,北纬27°12′27″。该村位于邵武市南部,距和平镇所在地6千米,距城区46公里。座落在和平镇最高峰武阳仙峰(观星山)脚下。东与坎头村、朱源村相邻,西与金坑乡交界,南与罗前村相邻,北与沿山镇交界。 坎下村系邵武市和平镇第二大行政村,因村后有较高的田埂,方言“埂”即“坎”,故名坎下村。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880户,2945人。另有流动人口144人。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02米,最高点位于武阳峰峰顶,海拔1414米,最低点前山坪组,海拔374米。耕地面积3900亩,人均1.32亩林地面积18989亩,其中生态林3200亩,商品林15789亩,森林覆盖率84.7%,活立木蓄积量20.3万立方米。 坎下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20多座,古名居“三雕”景观资源较为丰富、村落中祠堂、舞龙、庙会等独具一格。中乾庙已列入邵武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后因失火,重修于明清时期,此外还有上官宗祠,欧氏宗祠等古迹。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