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墩村座落在美丽的富屯溪畔,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300百多人,五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宋、元、明和清朝早期是鼎盛时期,到了清朝末期由于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农民起义,使我村百姓大量伤亡和外逃谋生,我村人口大量减少。民国初定又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村人口又一次减少,经济也非常落后。到了四十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安居乐业,外籍百姓涌入我村,使我村人口逊速增加,到了六十年代又有几批移民迁入我村、使我村人口又一次增加,经济也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村经济迅猛发展。但比起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相差盛远,我们一定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突飞猛进,奔向美好的未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81110 | 353000 | 0599 | 查看 谢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龚家排村 |
龚家排村简介 邵武市大竹镇龚家排村位于邵武市东南部,地处镇政府所在地,富屯溪畔、316国道贯穿全境,与吴家塘镇、拿口镇接壤,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全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247户、898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3305亩,耕地面积1200亩,烟叶面积710亩,竹山面积1200多亩,村民人均收入7862元。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龚家排村就开始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村里的粮食流通协会,坚持贯彻党和政府的粮食工作方政策,发挥服务,搭起了政府、村委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搞活粮食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每年外销粮食50000吨,产值5200万元,收入400万元。2000年组建的老年协会,使全村的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龚家排村锣鼓队远近闻名,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近年来,我村在生态经济、环境保护、精神文明、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龚家排村先后投资近20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水源保护、河堤加固、安装路灯、整修下水道,兴建图书阅览室,科普宣传栏,文化体育活动场,政务公开栏,卫生厕所等公共设施。下一步继续对村内小巷进行硬化,整修下水道,在道路两旁栽植花草树木,扩大村庄的绿化面积,让龚家排村变得更加美丽、生态、文明。 |
洋坑村 |
洋坑村是林业大村、林改工作先进村、计生工作先进村。地处邵武市东部,东与大竹村交界,南与吴坑村、龚排村相邻。村部距市区30公里。2012年末辖王玢圩、泥屯等14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辖区总人口780户,2593人。另有流动人口 26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581人,占99.8 %;辖区总面积26.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6人。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89米,最高点在 莲花山峰,海拔1139 米。境内主要河道有四级河大竹溪1条,总长3千米。通村道路与14个村民小组道路全部硬化,道路硬化率100%。2012年末,14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100%;投入150万元,完成洋坑村鳗场760亩的土地复垦。 耕地面积5364 亩,人均1.92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2012年达到2331 万元,比上年增加5%。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生产粮食0.36万吨,人均1288 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蔬菜、食用菌等。烟叶种植面积1480 亩,产量186 吨;食用菌是产量42 吨。 林地面积5.86万亩,其中毛竹林2.7万亩,生态林1.15万亩,商品林1万亩,拨交林1.51万亩。全村集体林改革全面完成,群众参与面达100%,均山面积29554亩,人均拥有山林面积38.4亩。洋坑村林改工作得到中央、省、地、市的高度肯定。林改经验曾在中央二套《金土地》栏目中播出。 |
吴坑村 |
吴坑村地处邵武市东部,北与大埠岗镇交界,东与洋坑村、龚排村相邻。村部距镇区10公里。2012年末辖何家、际下等9个村民小组。,辖区总人口259户,797人。另有流动人口16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788人,占98.9 %。辖区总面积31.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5人。境内地形以山区、半山区为主。地势略为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52米,最高点在 撒网山 峰,海拔1523.9 米,最低点曾家尾 ,海拔211米。境内主要河道有四级河大竹溪支流北溪1条,总长4千米。有全市最大的小一型水库一座,库容648万方;有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780千瓦时。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铅锌矿、钾长石、石英等。通村道路与6个村民小组道路全部硬化,道路硬化率75%。9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入户率100%。耕地面积1693 亩,人均 1.92 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达到784万元,比上年增加 5%。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生产粮食0.1万吨,人均1135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西瓜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 96 亩,产量11 吨;蔬菜种植面积954亩,产量877 吨。食用菌66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毛竹等。 林地面积4.2142万亩,其中毛竹林1.4亩,生态林1.2646亩,商品1.5496万亩。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700 亩,经济林40 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0.08万株,林木覆盖率90.4 %,活立木蓄积量16.1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0亩,产量8 吨 。2012年村财总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0元。 |
大竹村 |
大竹村简介 邵武市大竹镇大竹村位于邵武市东南部,地处镇政府所在地,富屯溪畔、316国道贯穿全境,与吴家塘镇、拿口镇接壤,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478户、1572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50亩,耕地面积1920亩,烟叶面积851亩,竹山面积79亩,村民人均收入7862元。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大竹村就开始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村里的粮食流通协会,坚持贯彻党和政府的粮食工作方政策,发挥服务,搭起了政府、村委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搞活粮食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每年外销粮食50000吨,产值5200万元,收入400万元。2000年组建的老年协会,使全村的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大竹村锣鼓队远近闻名,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近年来,我村在生态经济、环境保护、精神文明、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大竹村先后投资近20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水源保护、河堤加固、安装路灯、整修下水道,兴建图书阅览室,科普宣传栏,文化体育活动场,政务公开栏,卫生厕所等公共设施。下一步继续对村内小巷进行硬化,整修下水道,在道路两旁栽植花草树木,扩大村庄的绿化面积,让大竹村变得更加美丽、生态、文明。 |
官墩村 |
官墩村地处邵武市东部,东与拿口镇相连;西与谢墩村毗邻;距市区26公里。2013年末辖龙潭、官一等8个村民小组。辖区总人口367户,1182人。另有流动人口 31人。鹰厦铁路、316国道贯穿境内,交通便利。6个村民小组道路全部硬化,通组道路硬化率100%。2011年末有邮政投递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260 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56%;移动电话用户72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5%;宽带接入用户367 户。境内地形以山区、半山区为主。地势略为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72米,最高点在上小仟,海拔552 米,最低点火车站 ,海拔168 米。耕地面积 2115.41 亩,人均1.62亩,全部为水浇地;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 920 万元,比上年增加 5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 0.14 万吨,人均1071 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蔬菜、花生、大豆及食用菌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 700 亩,产量93 吨;蔬菜种植面积1260 亩,产量1200 吨,主要品种有辣椒、茄子、黄瓜、萝卜等,其中辣椒 150 吨,茄子250 吨,黄瓜300 吨,萝卜400 吨。食用菌有香菇、黑木耳、竹荪等,产量 73 吨;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600亩; 林地面积7.4252万亩,其中生态林7479亩,商品林16323亩,经济林 450亩,拨交林 亩。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2700亩,其中防护林 亩,经济林31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0.23万株,林木覆盖率72.6 %,活立木蓄积量18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30亩,产量26 吨,主要品种有杨梅、柑桔、梨子、奈果等。 |
谢墩村 |
谢墩村座落在美丽的富屯溪畔,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300百多人,五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宋、元、明和清朝早期是鼎盛时期,到了清朝末期由于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农民起义,使我村百姓大量伤亡和外逃谋生,我村人口大量减少。民国初定又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村人口又一次减少,经济也非常落后。到了四十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安居乐业,外籍百姓涌入我村,使我村人口逊速增加,到了六十年代又有几批移民迁入我村、使我村人口又一次增加,经济也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村经济迅猛发展。但比起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相差盛远,我们一定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突飞猛进,奔向美好的未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