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村的概况
名称来历:小竹是历史悠久的村庄,因满山遍野的小丛竹,之所以起名小竹。
地理位置:建瓯市房道镇小竹村,邮编:353105,代号:3507831021,区号:0599,位于房道镇政府以西6公里,与安宁、吴际、潘坑、吴大元四村相邻,与顺昌县吉阳交界,以前每逢农历五、十日为赶墟日,解放后改为逢二、七日为墟日。
沿革:小竹村历史悠久,随着朝代的变迁,清末民初期小竹村为乡政府,即“乡公所”,所管辖地有:潘坑、靛墩、吴大元、吉阳大夫、巧溪及三十六坑,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和商贸的中心区。
人口面积:小竹村系房道镇第6大行政村,现有土地面积11800亩,其中:水田面积2147亩,毛竹林5100亩,用材林地2403亩,经济林2150亩;辖口历、杏下、圩头、长元、仰墩、宅里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530户,现有人口2162人。
民族构成:全村现有汉族人口2161人,畲族1人。
第二篇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小竹村属武夷山东延余脉,四周环山,低山丘陵、盆地,坡度较平缓,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生态优越,资源丰富。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7℃,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1707毫米。全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林木生长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9%。
物产资源:小竹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季长青,气候宜人。有深厚的红壤土质,特别适宜杉木、毛竹、锥栗的生长。
第三篇 经济概况
工业:全村现有加工企业3家,竹制安全帽厂1家,竹制品加工厂2家,年产值约600万元。果蔬专业合作社2家。
农业: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550亩,粮食作物2100亩,中稻1950亩,晚稻150亩,大棚蔬菜10亩,主要种植茄子、黄瓜等经济作物;蔬菜(含菜用瓜)50亩,西瓜90亩。2011年度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772元。
林业:全村年均采伐木人工林210亩,毛竹10万根。年产值约560万元。迹地造林、经济林改造、荒山造约220亩。
商业:现有杏下农贸市场1家,多数村民忙于货物流通。
第四篇 社会发展
教育:坚持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学龄儿童入学率,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下一代综合素质,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医疗卫生:小竹村设有诊所1处,有诊疗医生1名,妇幼保健医生1名。具备为村民提供初级医疗保健功能。
劳动保障:全村16—59周岁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90%,60周岁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为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率为99.6%,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110人。
第五篇 基础设施
交通:主干道基本硬化,通往各邻村公路均实现硬化,于2012年新建桥梁1座。
电信:全村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电信、移动、网络运营商线路实现主村覆盖。
水利电力:全村主片区农田进行土地整理,修建机耕路,未修建水渠600米,投入资金150万元,改善1100亩农田的种植环境,优化了种植结构,全村实现电力线路全覆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83102 | 353000 | 0599 | 查看 小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吴大元村 |
房道镇吴大元村是少数民族(畲族)村。位于房道镇西部,距政府所在地6.5公里。东与小竹村接壤,南与房道村相邻,西与顺昌岚下乡黄墩村、房道镇靛墩村交界,北与潘坑村毗邻。全村298户,1128人,有冯东科、吴大元、尾村、中村、头村、龙岩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组成。少数民族101户(占全村总户数35%),401人(占全村总人口37%)。现有土地总面积11834亩,其中有林地9382亩毛竹林7980亩,占有林地85%,用材林823亩,占有林地0.87%,经济果林451亩,占有林地0.48%,水田1450亩,占土地总面积12.3%。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9872元。计划生育工作,精神文明工作等连续几年来名列全镇前茅,刑事犯罪率控制在零。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十届文明村,201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三届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吴大元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二十字方针,以解决“三农”依托。着力打造打好笋竹品牌,唱响畲寨山歌;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着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在道路建设方面先后筹资400多万元,铺设水泥路面7.5公里,实现公路硬化村村通目标。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方面先后建立农民别墅型住宅230栋,人均居住40平方米以上。在开展文化娱乐方面建立农民休闲场所和畲乡民谷文化俱乐部,积极开展“正月十四板凳龙”、“三月三”乌饭节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改变村民生活习俗方面村民喝上合格的山涧水。沼气池、太阳能已被村民普遍接收。电脑网络、电话、手机使往日闭塞的村民及时与外界沟通。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村道卫生整洁,绿树红花溢人。水冲式公厕、生活垃圾焚烧池村村建立,“六清六改”已成时尚。在社会道德风尚方面积极开展“移风易俗”、“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文明你与我”、“美德进农家”的系列宣传活动。全村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
埂尾村 |
埂尾村位于房道镇中心点,距镇政府办公点仅1公里,是连接建瓯、顺昌的中转站,全村现有两个生产小组,121户,430人。全村土地面积2312亩,其中耕地面积414亩,林业面积1998亩(其中征收竹林550亩)。是房道镇最小的行政村,村党村部现有党员17名,近年来,女党员两名,现有两委干部5人。 近年来,埂尾村在房道镇党委、政府确立的“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生态小城镇”的发展定位,结合实际,在生态保护、环境优美的生态小城镇“的发展定位,结合实际,在生态保持、环境规划、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和发展方面上作出了具体规划,为建设生态村奠定了良好基础。 埂尾村在发展规模化种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依据优势,在门口田进行大规模的养鱼和种植蔬菜。 全村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无黑烟区覆盖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境内主要河流地表水质均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乡村区域环境噪声也达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
西沶村 |
西沶村(Xiyi Cun) 区划环境 西沶村属房道镇东部,东北部与徐垱桂美、富头相邻,南西部与徐地、连地村接壤。全村总面积9598亩,林地面积9598亩,耕地984亩,毛竹林5323亩。2011年末总人口1076人286户,下设5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距建瓯市区13公里,204省道横穿而过。 基础设施 2007年旅游自然村硬化水泥路。通村组道路90%硬化。移动、电信覆盖,设有基点站3个,程控房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全村水利资源比较丰富,拥有水渠、水坝等引水设施,有深机井3个。 经济建设 工业:全村拥有水煮笋罐头企业2家,酿造厂1家,建材厂1家,年产值1000多万元。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粮食70万斤;养殖来以养猪为主,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全村支柱产业毛竹、柑桔、葡萄、杨梅,农业总产值800多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900元。 商贸业:全村在外经商,贸易人员120多人,主要以服务业,农产品经销为主,从事商贸业占全村总收入30%。 社会事业 教育:每个自然村有一所小学,村小5-6年级,教师高达12人。1976年在西沶建造一座教学综合楼,不断完善教育条件,培养一大批大中专生。 科技:在农业上推广“五新”。毛竹林进行施肥、喷灌、覆盖,葡萄采用庶雨等科学管理。村民王凡林发明的理疗床2008年获国家专利,并投放市场。 医疗卫生:村有卫生所1个,拥有医务人员2人。2011年全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达100%,建立中老年人档案300多人。 名胜古迹 西沶福兴寺有300多年历史,60年代被拆除,2009年进行重建,投资40多万元。 |
南科村 |
南科村(Nanke Cun) 区划环境 位于建瓯市以西18公里,地处房道镇与建瓯市之间,与连地、际村相邻,与墩镇富头村、吉阳镇曹墩村接壤。全村总面积13170亩,2011年末总人口453户,1623人。下设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50多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器材料。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移动二家网络运营商线路实现全村覆盖。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2100亩,林地面积2570亩。主要经济作物以锥栗、毛竹为主。 2011年生产粮食184吨,人均230公斤。村经济总收入96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60万元,林业收入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 社会事业 有村级卫生所1所,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 2011年最低保障23户42人。 |
连地村 |
《第一篇》村情概况 [名称来历]连地,原名林地,又称淋地。建村已有1000余年,宋朝时刘姓人家由中原迁来在连地置田,,始称刘庄,又名刘厝庄,后改为“林坊”。1901年连地大火,几乎烧毁所有房屋。建村后改为“林地”,因“林”怕火,村民担水时,边担边淋地,又称“淋地”。民国时期改为连地,沿袭至今。 [地理位置]连地村位于建瓯市区以西18公里,地处房道镇东大门,属房道镇半高山片区,平均海拔约470米,东连西际村,西与七道、南科村接壤,北接徐墩镇,南与徐地、尤墩村相邻,204省道穿村而过,交通方便,人杰地灵,是高山片区的咽喉之地。 [人口面积]连地村土地面积12264亩,其中水田面积1233亩,旱地42亩,毛竹林5312亩,锥栗1754亩,用材林1850亩,经济林2073亩。辖连地、张地两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433户,人口1640人,其中汉族1636人,畲族3人,苗族1人,村民中“王姓”、“张姓”居多。 《第二篇》自然资源 [地形地貌]连地村属武夷山脉东南麓,笔架岩山脚下。辖区内“圭峰岩山”风景秀丽,海拔705米,全村平均海拔470米左右。连地村四周环山,属中亚热带雨林气候,平均气温19.5℃,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全村生态环境良好,是闽江的源头,林地生长茂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95%,是房道镇森林覆盖率先进村。 [物产资源]连地村气候独特、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冬笋、春白笋、毛竹、锥栗等。 “连地白笋”自古以来便是连地村知名特产,因其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连地笋”为建瓯一绝,其肉质鲜嫩、通体洁白、口感脆甜,具有“厚、甜、脆、嫩”的特色。白笋可生吃,其笋干片更佳,通体显橙黄色,多年来连地白笋一直畅销上海、浙江等地, [基地建设]连地村现有各种示范基地五片: 1、国家级小流域综合治理整治示范点; 2、福建农林大学锥栗实习基地; 3、建瓯市林业局锥栗丰产示范基地; 4、建瓯市毛竹林示范基地; 5、建瓯市林业局金银花水土保护种植示范基地。 《第三篇》经济发展 [工业]全村现有竹木制品加工厂1家,年产值630万元。灯笼厂产值200多万元,专业合作社2家,其中连地白笋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5亩,年产值2600万元。连地白笋交易市场占地面积3亩,合作社结算中心办公大楼490平方米。 [农业]肉猪养殖场3家,存栏肉猪680头,产值120万元。农作物种植总面积3775亩,粮食作物1550亩,其中晚稻1203亩,反季节蔬菜茄子、黄瓜、花菜900余亩,西瓜120亩。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7800元。 [林业]全村年均采伐杉木人工林100余亩,年产毛竹15万根,产值约200余万元,年产冬笋40余万斤,鲜笋420余万斤,产值800余万元。 [特产]连地村盛产“黄泥白笋”。每年春风至清明时节,省内外客商常驻连地,专门收购连地白笋贩运至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供不应求。《海峡卫视》、《金土地》等栏目曾专题报道“连地白笋”。“连地白笋”是南平市知名商标。 绿色锥栗果形独特,玲珑秀美,呈金黄色,口感香、甜而不腻,营养丰富,具有健胃补肾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好评。 高山蔬菜是连地村的又一个特色产品。连地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种植高山蔬菜,主要种植黄瓜、花菜和高山西瓜,产品销往沪、浙等地。 《第四篇》社会事业 [教育]连地村自古以来便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美德,连地小学是房道镇六所完小之一,容纳了连地、南科、西际等行政村的学生。现有学生106人,专职教师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制义务教育率100%,学校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入门基础。民办幼儿园2个,招收幼童75人,专职教师5人。 [医疗保健]现有村级卫生所2所,诊疗医生3人。医疗保健卫生服务覆盖南科、西际等村,服务村民3000余人,为高山片村民的身体健康、就近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方便。 [社会保障]16—59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率达90%,60周岁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100%。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民达1600余人,保险率达99%。 《第五篇》基础设施完善 [交通通讯]全村两个自然村全部完成公路硬化,村内道路硬化达70%,完成机耕路拓宽33公里,占山地耕作通行路段的90%以上。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10余位流通大户通过网络与外界及时沟通销售的农产品平台,为村民与外界联系提供良好的平台。 [水利电力]全村已实现自来水入户,电力10千伏高压线已入村。近年来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毛竹山、锥栗园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面积达40平方公里,完成排洪沟3公里,并设跌水30个,蓄水池40口,机耕路4公里,道路排水沟4公里,拦沙坝2座,引水渠1.4公里。 《第六篇》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连地村党支部以现有连地白笋、锥栗、高山蔬菜、毛竹的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生产带动农民致富。以连地“特色”为发展方向,促进毛竹、白笋、锥栗、高山蔬菜的规模化,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基地为平台,以合作社为规模经营为航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连地中心村特色品牌。 [村庄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的“幸福农村”建设示范村。制定了2012—2030年规划。规划期末居民点建设用地7.8公顷,人均建设面积67.5m2,通过规划整合,把两个自然村连为一体。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节约用地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潜力,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
峡头村 |
峡 头 村 (xia tou cun) 区划环境 本村东至建瓯市七里街交界;西至书富前曹岩;北至徐地村连接;东与南雅镇白水源村毗邻,全村总面积2.6万亩,2011年末总人口数245户,884人,下设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距建瓯市区20千米。 基础设施 村级道路已硬化,投入36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一所,老人活动中心一个,已建健身场所及蓝球场。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380亩,林地面积2.5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毛竹、柑橘、椎栗为主。 2011年生产粮食150吨,人均180公斤,村经济总收入600.8万元,其中林业收入548.8万元,工业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907元。 社会事业 2011年末有幼儿园一所13人,撤点拼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2011年村内投入教育经费0.07万元。 2011年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 2011年全村低保21户,78人,收养五保户人员1名,60岁以上老人124人。 名胜古迹 离七里街水库1公里处有三个瀑布,每逢星期、假日游客现光、乘凉。 |
徐地村 |
徐地村(Xudi Cun) 区划环境 位于建瓯市房道镇东北部,东临峡头村;西与尤墩村接壤,北接连地,西际村,南近曹岩村。全村总面积96平方千米,2011年末总人口1531人,413户,1个自然村,辖6个村民小组,距建瓯市区26公里。 基础设施 村道硬化6公里,投入53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安装健身活动器材,中型水库一座,容水量2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430亩。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3480亩,林地面积10273亩,主要经济作物,毛竹、柑桔、锥栗,2011年生产粮食310吨,人均200公斤,村经济收入119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80万元,林业收入11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 社会事业 2011年末教学点一处,专职教5人,在校学生6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11年村内投入教育经费1.8万元。 2011年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新农保参保率97%。 2011年最底生活保障30户,73人,五保户4人,60以上老人214人。 名胜古迹 有历史建筑物2处,明朝嘉靖年间史部尚书李默故居,李默古仓 ,该米粮仓修建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 |
书付前村 |
书付前村(Shufuqian Cun) 区划环境 位于房道镇东部,东与南雅镇鲁口村交界,西和村镇曹岩村毗邻,南与顺昌县高阳乡大富村交界,北靠本镇峡头村。全村面积1.7万亩,2011年末总人口296户,1145人,下设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距建瓯市35千米,距房道镇29千米。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投入4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一座,老年活动中心1个,公共厕所1座。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280亩,林地面积1.5万亩,主要经济作物以毛竹、柑桔为主。 社会事业 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2011年低保户15户35人,五保户2户,2人。 |
曹岩村 |
曹岩村(Caoyan Cun) 区划环境 曹岩村属武夷山东延余脉。位于房道镇东部,东与徐地村、峡头村相邻,南与书付前村、顺昌县高阳乡接壤,西与尤墩村,北与徐地村交界。全村总面积10.23平方千米,2011年末总人口271户1000多人口,设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部所在地距集镇16公里。 基础设施 拥有通往镇村公路11公里长,宽3.5米的水泥路面。通往书付前村6公里的沙石路和2公里自然村沙石路。投入38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果蔬交易棚2座,投入10多万元。村级卫生所一个。用于灌溉的小2型水库一座。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348亩,林地面积9765亩,毛竹林4500亩,主要经济作物以柑桔、西瓜、板粟、杨梅为主。2011年产粮食125吨,人均250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79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90万元,林业收入158万元,工业收入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907元 社会事业 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45岁参加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率90%,2011年最低生活保障28户、43人,五保户7人。 名胜古迹 有历史建筑物2处,卧龙寺始建于北宋时期,2003年村民集资重建。龙门始建于宋朝至今多次重建。 |
靛墩村 |
靛墩村 (Dian dun Cun) 区划环境 位于建瓯市西部房道镇境内,西南与顺昌县岚下乡交界,北邻潘坑村,东与吴大元村毗邻,全村总面积8.2平方千米,2012年末总人口1022人,下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距建瓯市区45千米。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全村村民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有村级卫生所一所,老年活动中心一处,村民健身活动场所二处,新建标准化蓝球场一个。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800亩,林地面积6800亩,水域(库区)350亩,农田地200亩,主要经济作物毛竹、笋、笋制品,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870元。 社会事业 村民99%以上参加新农合,应参保村民社会保障率达98%以上。 名胜古迹 原有注册佛教寺庙一处古春寺,文革中被毁至今未重建。静靛墩水库有水域350亩,2013年正筹建靛墩水库休闲和农家乐。 |
吴沶村 |
吴沶村(Wuji Cun) 一、区划环境 本村至吉阳镇交界:西至吉阳大夫村代码:北至沶村村:东至房道镇小竹村毗邻,全村总面积3.3万亩,2011年未总人口数868户,3065人,下设7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距建瓯35千米。 二、基础设施 村级道路己基本硬化,总投入50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一所,老人活动中心一个,已建健身场所及蓝球场。 三、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2.9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毛竹、柑桔、椎粟为主。 2011年生产粮食1160吨,人均380公斤,村经济总收入3150万元,其中林业收入2205万元,工业收入94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263元 四、社会事业 初中升学率及九年义务教蓊覆盖率100%,2011年教育经费投入0.5万元。 2011年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9%。 2011年全村低保39户,110人,五保户5户,5人,60岁以上老人345人。 |
安宁村 |
第一篇 村的概况 【名称来历】:安宁 拼音:an ning 民国二年(1913年)前称谓为“邹墩”,于民国三年(1914年)由建安、瓯宁两县的各尾二字合并为“安宁村”从此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房道镇安宁村位于建瓯市以西33公里,距集镇4公里,距万木林生态旅游区10公里,与小竹、吴墩、埂尾、房道、上庠、际村6村相邻,与吉阳镇高速路口对接,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房道镇的企业区域。 【沿革】:安宁村历史悠久,明、清代称谓邹墩,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安宁村沿用至今。 【人口面积】:安宁村现有土地面积11270亩,林地面积6700亩,辖六个自然村张厝、圳头、安宁、坑头、天马。设六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数1506人,382户。16周岁以下244人、16周岁至59周岁1064人,60周岁以上198人。 【民构构成】:全村系汉族人口1497人、畲族6人、彝族2人、侗族1人,村民以汉族居多。 第二篇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安宁村属武夷山东延余脉,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0C—200C 。四周环山,地势平缓、土壤质地疏松肥沃,有丰富的地产资源,森林覆盖率90%以上,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 【物产资源】以红壤为主,最适应森木、毛竹、柑桔生长。安宁村支柱产业是森木和毛竹,林木茂盛具有“全国绿色小康村”的荣誉。是建造业的货源地之一。 【工业】全村现有规模工业企业3家,8家小型竹木加工厂,2家根雕厂。 【农业】转绕种植业、畜牧、水产等相关产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链,现有百亩鱼塘淡水养鱼基地。农作物播种面积2800亩。 【林业】森林覆盖率达到“全国绿色小康村”要求标准。 【商业】有小型商店6家,果蔬交易市场1座。 第三篇 社会发展 【教育】为提高教学质量,由小竹、吴墩、安宁、潘坑四所小学并校后安宁村于2005年无偿提供11亩土地建造一所标准化安宁小学一座。在校教师18人、学生230人,在2006年安宁小学教学楼已交付使用。 【医疗卫生】有村级卫生所1座,占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有医疗医生4人,卫生所配置初级医疗保健功能设施。 【劳动保障】全村16至59周岁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93%;60周岁以上老人参保率达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率达98%;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侍遇人数40人。 第四篇 基础设施 【交通】拥有通往镇村公路4公里,宽8米水泥路。与小竹、吴墩、吉阳、埂尾相连接。并与吉阳高速路口相对接,全村村内道路已全面硬化。 【电信】全村广播电视全覆盖。 【水利电力】发展田园风光,改造平整土地100多亩,电力线路覆盖全村。 第五篇 产品特色 【土特产品】盛产毛竹笋、苦笋、白莲等绿色食品。 |
潘坑村 |
潘坑村位于建瓯市西北部,西邻靛墩村,北与顺昌县交界,东与吉阳镇连接,南与小竹村毗邻,全村总面积13200亩,2012年末总人口1395人,共351户,下设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距建瓯市区42千米。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硬化40%,投入38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670亩,毛竹林9260亩,用材林2102亩,经济林510亩。 社会事业 2012年末有村级卫生所1个,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达100%。 2013年最低保障16户40人,60岁以上老人197人。 名胜古迹 南岩寺建于宋朝尾(1278年),在0时期被破坏,1984年重建,2008年重新维修,现有6座大殿,有住持1人,每年7月28日庙会,吸引了各地的香客到此观光,平时也有近处游客到此游玩。 |
小竹村 |
第一篇 村的概况 名称来历:小竹是历史悠久的村庄,因满山遍野的小丛竹,之所以起名小竹。 地理位置:建瓯市房道镇小竹村,邮编:353105,代号:3507831021,区号:0599,位于房道镇政府以西6公里,与安宁、吴际、潘坑、吴大元四村相邻,与顺昌县吉阳交界,以前每逢农历五、十日为赶墟日,解放后改为逢二、七日为墟日。 沿革:小竹村历史悠久,随着朝代的变迁,清末民初期小竹村为乡政府,即“乡公所”,所管辖地有:潘坑、靛墩、吴大元、吉阳大夫、巧溪及三十六坑,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和商贸的中心区。 人口面积:小竹村系房道镇第6大行政村,现有土地面积11800亩,其中:水田面积2147亩,毛竹林5100亩,用材林地2403亩,经济林2150亩;辖口历、杏下、圩头、长元、仰墩、宅里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530户,现有人口2162人。 民族构成:全村现有汉族人口2161人,畲族1人。 第二篇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小竹村属武夷山东延余脉,四周环山,低山丘陵、盆地,坡度较平缓,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生态优越,资源丰富。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7℃,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1707毫米。全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林木生长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9%。 物产资源:小竹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季长青,气候宜人。有深厚的红壤土质,特别适宜杉木、毛竹、锥栗的生长。 第三篇 经济概况 工业:全村现有加工企业3家,竹制安全帽厂1家,竹制品加工厂2家,年产值约600万元。果蔬专业合作社2家。 农业: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550亩,粮食作物2100亩,中稻1950亩,晚稻150亩,大棚蔬菜10亩,主要种植茄子、黄瓜等经济作物;蔬菜(含菜用瓜)50亩,西瓜90亩。2011年度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772元。 林业:全村年均采伐木人工林210亩,毛竹10万根。年产值约560万元。迹地造林、经济林改造、荒山造约220亩。 商业:现有杏下农贸市场1家,多数村民忙于货物流通。 第四篇 社会发展 教育:坚持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学龄儿童入学率,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下一代综合素质,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医疗卫生:小竹村设有诊所1处,有诊疗医生1名,妇幼保健医生1名。具备为村民提供初级医疗保健功能。 劳动保障:全村16—59周岁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90%,60周岁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为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率为99.6%,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110人。 第五篇 基础设施 交通:主干道基本硬化,通往各邻村公路均实现硬化,于2012年新建桥梁1座。 电信:全村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电信、移动、网络运营商线路实现主村覆盖。 水利电力:全村主片区农田进行土地整理,修建机耕路,未修建水渠600米,投入资金150万元,改善1100亩农田的种植环境,优化了种植结构,全村实现电力线路全覆盖。 |
尤墩村 |
第一篇 村的概况 名称来历:尤墩历代以来俗称尤墩,1949年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属房道区管辖的尤墩乡至今称为尤墩村。 地理位置:建瓯市房道镇尤墩村,邮编:353105,区号:0599,位于建瓯市西部31公里,距房道镇政府4公里,距万木林生态旅游区8公里,与七道、曹岩、九堡、连地、徐地五村相邻,与顺昌县高阳乡安浆村接壤,是204省道从尤墩村经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建瓯至顺昌的交通要道。 沿革:尤墩村历史悠久,据考古考证,从唐代以前都有人在山坡居住,开荒种地,随着朝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为尤墩村。 人口面积:尤墩村属房道镇第二大行政村,现有土地面积2.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586亩,毛竹林5060亩,用材林14454亩,生态林1400亩,经济林1500亩。辖芝兰、尤墩、山根、赤岐、宝历、刘墩六个村民小组,901户,现有人口3396人,其中60周岁以下3010人,60周岁以上386人。 民族构成:全村现有汉族人口3396人。 第二篇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尤墩属武夷山东延余脉,四周环山,低山丘陵,小块山谷开润地,坡地70%较平缓,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土壤以红壤为主,地层较深厚,土质肥沃,生态优越,资源丰富,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0℃,无霜期286天,年降水1600—1800毫米,全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林木生长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5%。这两年是市、镇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物产资源:尤墩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季长青,气候宜人,土壤层深厚以红壤土质,特别适宜杉木,毛竹生长,竹木业是尤墩村的支柱产业,盛产冬笋、白笋、白笋干、毛竹、长尾杉。盛产的冬笋、白春笋,肉质鲜嫩,口感甜脆,在江南一带享有美誉,尤墩村种植杉木历史悠久,是盛产用材林的发源地之一。 第三篇 经济概况 工业:全村现有工业企业12家,5350万元,木制品厂6家,年产值2400万元,竹制品厂5家2800万元,罐头厂1家150万元。 农业:肉猪养殖场5家,存栏肉猪1000头,产值约150万元,农作物播种面积3586亩,其中:水稻2906亩,蔬菜种植280亩,主要种植白菜、黄瓜、长豆、四季平、茄子等,西瓜、甜瓜约400亩,其他农作物100亩,2011年度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 林业:全村年均采伐杉木林150亩,产值约120万元,毛竹12万根,产值约170万元,迹地造林、经济林改造,荒山造林约430亩。 商业:分布各村小组小商店10家。 第四篇 社会发展 教育:尤墩村历年来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小学兴办电脑班,已办学有10年之久,为更好造就人材,2011年动工兴建新教学综合楼,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于2012年底交付使用。现有师生156人。 医疗卫生:尤墩村拥有村级卫生所1座,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日常有诊疗医生5人,普通病房1间,配备初级化验室和中西药房。具备为村民提供初级医疗保健功能。 劳动保障:全村16—59周岁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88%,60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为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86%,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90人。 第五篇 基础设施 交通:全村六个村民小组村内道路全面实现硬化。 电信:全村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电信、移动网络运营商线路,实现全村覆盖。 水利电力:全村实现农田水利旱片改造,现浇混泥土水渠1600米,投入资金60多万元,改善1360亩农田种植环境,全村实现电力线路全覆盖。 第六篇 名胜旅游 风土人情:尤墩村的后门山象条鱼,鱼山的后山为虎山,俗称为猛虎跳墙的美说。历年来每逢正月元霄进行舞龙踩街活动。 土特产品:尤墩村盛产冬笋,“红泥白笋”和白笋干,春笋过后,各种的小竹笋随至出土,如苦笋以及各种野菜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