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崙居委会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采育场、林业道班,城镇户籍居民组成。人口1156人,660户,7个居民小组,主要分布集镇所在地,下洋采育场和各行政村。一九九七年七月上级批准正式更名“玉山镇玉崙居民委员会”。
詹家海:1957年3月出生 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郭芳昌:1976年9月出生 支部组织委员
张佳兴:1973年6月出生 支部宣传委员
潘少津:1973年6月出生 居委会委员、信息员
张远华:1969年3月出生 居委会委员
黄利光: 居委会委员
吴隆英: 居委会委员
张少华 计生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83106 | 353000 | 0599 | 查看 玉崙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玉崙社区 |
玉崙居委会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采育场、林业道班,城镇户籍居民组成。人口1156人,660户,7个居民小组,主要分布集镇所在地,下洋采育场和各行政村。一九九七年七月上级批准正式更名“玉山镇玉崙居民委员会”。 詹家海:1957年3月出生 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郭芳昌:1976年9月出生 支部组织委员 张佳兴:1973年6月出生 支部宣传委员 潘少津:1973年6月出生 居委会委员、信息员 张远华:1969年3月出生 居委会委员 黄利光: 居委会委员 吴隆英: 居委会委员 张少华 计生员 |
岭后村 |
岭后村位于玉山镇东南方向,鹫峰山脉深处,是屏南、古田、建瓯三县市交界村。村辖区范围内海拔在800米以上,山高林密,是典型的闽北高山村。由峡头、岭后、付地、陈家山、中清山、罗山这六个自然村组成,隶属建瓯市玉山镇,也是革命老区村,闽北独立师师部所在地。地理位置气候宜人,是理想的发展旅游和避署胜地。 岭后村在籍人口809人,土地面积21.81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26592亩,其中生态林1749亩,毛竹林13944亩,森林覆盖率达86.3%,耕地面积仅906亩。经济主要以毛竹,反季节蔬菜为主,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3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29元。经济发展后,通村公路21公里完成了水泥硬化,自然村道路都铺设了水泥路面,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岭口村 |
岭口村 第一篇 村的概况 名称来历:宋嘉泰二年[1200]年壬戌由建安移居南才里梅岭坊,据说是明国初年依地形命名。从南才里到岭口,四面上坡,入村守口如瓶,顾此得名岭口。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8°31′20″,北纬16°59′55″,地处玉山镇西南部,东与汲溪村.东山村相邻,南与付锡村接壤,西与小桥镇百丈村交界,北与迪口镇可建村.岩下村交界,分布于816县道沿线.距玉山集镇15公里,离市区65公里.村民委员会所在地驻岭口自然村.电话区号0599.邮政编码353132. 政区沿革:岭口始于宋嘉泰二年【1200年】1950年属建瓯县小桥区玉崙乡,1952年付锡乡【岭口付锡共乡】1956年崙上乡【岭口,汲溪共乡】1958属建瓯县玉山群英人民公社,岭口大队。1984年属建瓯县玉山乡【1990年设市,设玉山镇】岭口村委会。 政区划分:2012年末辖岭口,白石,上地,张坑,马腰,矮顶六个自然村,划分1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2012年末辖区总人口2066人,其中男性1082人,占52.3% 女性984人,占47.7% .总人口中14岁以下327人,占15.8% 15---64岁1536人,占74.4%.65岁以上203人,占9.8%,辖区人口以汉族为主2064人,侗族2人,2012人口出生27人,出生率达13% ,死亡6人,死亡率3% .人口自然增长率10.16% 总面积36.1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53226亩,其中林业用地47633亩,森林覆盖率87.1% 耕地面积1823亩,其中水田面积1788亩. 第二篇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境内大部分为山林地,地势略为东北低,西南高。地面高程在610米至860米之间,最高点为莲花林岗海拔1160米,最低点为马腰自然村海拔610米,张坑自然村海拔640米,上地自然村海拔750米,白石自然村海拔为794米,矮顶自然村海拔为830米,岭口村部所在地海拔为860米。 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关照充足,有霜期较短,春夏季雨量集中,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为1750mm,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760小时。 水文:境内有一条小溪,有南而被流入深溪河. 木竹资源:境内有杉,松,阔资源,毛竹资源较丰富,面积达18632亩,年可采伐毛伐毛竹40万株,年产鲜笋可达1200吨.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低温,霜冻等,每年最常见的灾害有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山洪暴发. 第三篇 经济概况 农业:耕地面积1823亩,人均0.88亩.以种水稻为主,部分经济作物:2012年经济总产值1493万元,人均纯收入6324元,其中农业值968万元,非农产值525万元.主要经济作物有甜柿80亩.年产为50吨,锥栗2000亩,年产为140吨.畜牧业以猪,牛,家禽为主,2012年末生猪饲养高达506头,年末存栏数318头,牛饲养量为60头,年末存栏数40头.家禽饲养量2389只,种猪养殖户2户,年可供猪苗500头. 工业:以个体加工毛竹为主,现有加工毛竹企业3家,主要产品有香芯,竹帘,竹胶板半成品,产品销往省内外. 商业:2012年末村内有个体零售网点19家,以销售糖,烟酒等杂货商品。 土特产品:农产品有甜柿,锥栗,杨梅。林产品有盛产鲜竹笋,白,烟笋干。 第四篇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2012年末有村民文化活动中心1处,电视一台,各种书籍1200册,使各类文化娱乐爱好者越来越多。 教育:2012年末有小学教育1所,专任教师9人,在校学生8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医疗卫生:2012年末村有卫生所1所,医务人员3人,2012年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3人,参保率达96.9%。 广播电视:2008年3月建成有线闭路电视入户率达100%。 社会保障:2012年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24户,人数56人,月人均50元,农村五保户1户2人,月人均120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238人,参保率达60%。 第五篇 基础设施 交通设施:境内有816县道公路,村内公路硬化几率达100%,各自然村村村通简易公路。 饮用水:2012年末饮用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邮政通信:2012年末电信服务网点1个,移动电话网站2个,联通网站1个,固定电话用户200户,移动电话用户356户,村民使用手机1356部. 第六篇 名胜旅游 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婚丧喜庆,举办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光临祝贺,祭祖扫墓,缅怀先人,每年春秋两祭,春为清明节,秋为中秋节,练氏子孙纪念开山祖先,祖兴公墓,属县级文物保护点. 每年年过初一,走亲访友,互相祝福,四面八方游客来自三龙寺祈福游玩,本寺院有狮子洞,龙头大王殿,千手观音殿,齐天大圣殿,大雄宝殿,演戏舞台,宿舍,厨房,大膳厅,往生堂,海会楼等,其建面积为2706平方米。每年逢农历正月初八,七月二十五,十一月十七,三乡五里都有善男信女前来祈福,诵经拜佛。特别是农历七月二十五,邀请文艺团演戏,人群拥挤,热闹非凡。 |
汲溪村 |
汲溪村 名称来历:汲溪在公元1940年前称南吉属玉崙乡所辖,亦位于玉山正南方,所以称南吉,由于村庄街道边有条溪流由北至南自高至下而流,以溪得名,1941年后称汲溪。 地理位置:汲溪村位于建瓯市正南方,东与古田县凤埔乡旧镇村北溪村接壤,南与迪口镇岩下村相连,西与岭口村相连,北与东山村为邻,行政村办事处在汲溪。电话区号0599,邮政编号353132,汲溪村距县市区71公里,距镇19公里。 政区沿革:清代称南才里57都,民国年间称汲溪保,1946年至1949年由迪口镇中田保、岩下保、岭口保、汲溪保、崙上保为连保,办事处设在汲溪。1950-1955年成立汲溪乡辖中田村、岩下村。1956年至1958年成立崙汲乡辖岭口。1958年9月后成立汲溪大队,1984年6月后称汲溪村,清代崙上自然村读书人多,文化发达誉称“书乡”。 自然村分布:全村共有15个自然村,辖汲溪、八种、下畲、游坑、崙上、杉堆、黄泥墘、村头、游鱼林、下半山、上半山(属老区基点村)上后村、下后村、稳地、垅坑自然村,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杉堆、上后村、下后村、垅坑自然村村民全部搬迁到平原自然村和玉山等地居住。村庄已废之。下半山、上半山(老区基点村)村民在2001年-2003年期间全部搬迁到土名东溪洋建新村居住,旧村庄已废之。自1992年至2011年20年间,全部废之5个自然村,现全村10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其中汲溪自然村由1、2、4、16组,八种、下畲洋为3组、游坑为5组、崙上为6-7组、黄泥墘为8组、村头为9组、东溪洋为10-11组、12-13组村民搬迁到玉山居住,部分在汲溪平原自然村居住、稳地为14-15组、游鱼林为17组。 人口面积:全村总面积76443亩,(4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93亩,采育场经营林区面积14622亩;村有林地面积58428亩,其中(生态林面积8023亩),毛竹林面积26201亩,锥栗林1554亩。 2011年全村共有706户,2936人。其中男性1498人,占51%,女性1438人,占49%。14岁次下449人,占15.2%,15-64岁2219人,占75.5%,65岁以上的268人,占0.93%,总人口中汉族2934人,占99.99%人,畲族2人,占总人口的0.00068%。2012年人口出生率0.9‰,死亡4.7‰. 自然条件 地形地面貌:全村境内大部分为山,属坵陵地,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最低海拔547,上后村1156米,著名的石塔山,在汲溪村东部,与古田县旧镇村交界处,主峰海拔1611米,方誉称“四大天柱”之一,有稳地隘的“白岩洞”与古田县北汲村交界,海拔1200米,群岩屹立,岩洞暗道纵横交错,四处通行,遥相呼应,相传有仙人住过,又有鸡母石、稳地自然村与古田县北溪村交界,座落在蟹龙岗山上,其岩石尾向古田方向,头朝稳地自然村,岩高20米,宽15米,长15米,有头有尾,远望象鸡,故称“鸡母石”。近年来,到蟹龙岗、白岩洞、观光旅游者都络绎不绝,已成为我村的旅游景点。 气候:汲溪村地处中亚热带,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最低温度零下4℃,夏季最高温度39℃,正常年度日照296天,反常年度日照约270天。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低温、霜冻、雪灾。1988年3月16日冰雹袭击,稳地、垅坑、上后村、下后村、上半山、下半山等自然村片瓦不留,树木遭袭击枯死达6000多立方米,山林受灾面积28000多亩。 经济情况 农业:耕地面积3393亩,全部为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年产稻140万公斤,另有农业用地706亩,主要种植各种蔬菜、地瓜。 林业:有林地面积58428亩,其中毛竹林26201亩,每年产白笋干、烟笋干、鲜笋、罐头笋总收入达980万元,毛竹砍伐每年总收入950万元。木材每年砍伐600立方米,收入达42万元。 畜牧业:以猪、羊、家禽为主,生猪每年出栏325头,产量23.4吨,存栏数260头;羊每年出栏56只,产量0.8吨,存栏数142只,家禽鸡、鸭、鹅等每年出栏5152只,产量7.1吨,存栏数4618只,兔每年出栏数160只,产量0.3吨,存栏数130只。 商饮服务业:全村个体糖、烟、酒、日食杂货商店13家,餐饮业3家,理发店2家,摩托车维修店2家,碾米厂5家. 工业:全村毛竹成品、半成品加工厂3家,主要生产香芯、竹帘等产品,每年产值280万元,台商在我村后村租凭山地种植茶叶560亩并就地加工成品,有精制出口茶叶,每年产量2吨,产值达500万元,一个自来水厂,平原自然村户户饮用自来水。竹碳厂每年产值80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教育:有农家书屋图书1175册,完小一所,在校生47人,教师7人,幼儿班2个,在校生24人,教师2人。小学升初中,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大中专毕业生148人,其中大学本科68人,大学专科20人,中专60人。 医疗卫生:村级卫生所1所,专业卫生人员2人,个体卫生所2所,专业卫生人员2人。 广播电视:1996年建成汲溪村闭路电视,1999年后统一由镇广播站建成有线电视,现有有线电视用户703户,入户率达99%。 社会保障:2012年最低生活保障户86户,136人,每年下拨低保金85320元。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1978年开通庆汲公路,2008年庆溪公路硬化,1996年开通村头——半山公路,1997年,开通后村简易公路,1984年开通汲稳公路,1964年开通汲溪——深溪公路,全村辖内公路37公里,每年用于维修各处公路村财开支5万元。 邮政电话:1998年建成程控电话用户,320户,2004年建成移动台,移动、联通电话用户1206户,电话、移动、联通普及率达100%,每逢星期双日邮递员,送书、报、信件,信息传递,电话、手机为广大村民发展经济提供良好条件。 公共交通:个体客运4家,日发玉山镇所在地四班次,日均客运量80人;摩托车630辆,占总户数90%。 供电:1964年建成汲溪电站,当年发电量15万千瓦,经多次改革,现装机量125千瓦,年发电量50万千瓦;南洋电站于2002年建成,装机量840千瓦,年发电量220万千瓦;垅坑电站于2003年建成,装机量1100千瓦,年发电量300万千瓦;半山电站于2004年建成,装机量410千瓦,年发电量110万千瓦;后村电站于2006年建成,装机量500千瓦,年发电量120万千瓦。 行政村情况:汲溪支部、汲溪村委会两委干部现有7人,文书、通讯员2人,村财年收入30万元。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2615万元,比1978年增长65倍,人均纯收入6280元,比1978年增长36倍。 |
榧村村 |
榧村村有四个自然村,即呈后村、秋竹坪村、下村、上村。八个村民小组,即呈后小组、秋竹坪小组、下村三个小组、上村三个小组组成的小村。村内辖有半岭庵。榧村村座落位置:东至岭后村,南至筹岭村,西至玉山村,北至洋后村。 榧村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72人,劳动力数896 人,耕地面积1583亩,林地面积26523亩。 |
上房村 |
上房村是“省级生态村”、“新农村中心村建设先进单位”。 村概况 名称来历 因村委会驻地位于原“上房自然村”得名。 地理位置 上房村位于玉山镇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8°31′20〞,北纬26°59′55″。其西北邻小桥镇、东峰镇,东北邻东峰镇、顺阳乡,南邻本镇下洋村、洋后村。村委会驻旱田坪,电话区号0599-3645084,邮政编码353132,距集镇14公里,北通往建瓯市区38公里。 政区沿革 解放初期1953年至1957年隶属顺阳乡,1958年至1960年上半年属小桥红桥公社管辖,1960年下半年属玉山人民公社管辖。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有上房、山后、陈墩、板楼、贵浆、塘下、上斗、下斗、大乡、定墩等10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末辖区总人口2194人,总人口中,男性1077人,占 50.20%;女性1068人,占49.80%;14岁以下370人,占17.25%;15~64岁1609人,占75.02%;65岁以上166人,占7.73%。2012年人口出生率11.65‰,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7.45‰。辖区土地总面积44.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63亩,林地面积39010亩,其中竹林25087亩,锥栗6000亩,柑橘800亩。 民族构成 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137人,占总人口的99.6%;土家族2人,占总人口的0. 09%,畲族6人,占总人口的0.27%。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以丘陵为主,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在430米—905米之间。森林覆盖率98%。 气候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800mm左右,年日照时间1750h。 矿藏及其它自然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钨矿,集中分部在“走洋山、秋竹坪山”一带。 自然灾害 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为旱涝、冰冻、山体滑坡。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2463亩,人均1.14亩,林地面积39010亩,其中竹林25087亩,人均11.69亩,锥栗6000亩,柑桔800亩。2012年农业总产值1559万元。主要经济作物为毛竹鲜笋、毛竹、锥栗、柑橘。2011年全村年产鲜笋1600吨,产值220万元;年生产竹材约65万枝,产值975万元;年产鲜栗果130吨,产值130万元;年产柑橘约2500吨,产值200万元。 工业 2012年末村内现有竹地板半成品加工企业5家,水煮笋罐头生产企业2家,活性碳生产企业1家,2012年工业总产值694万元。 商业 2012年末村内共有个体工商业零售网点21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50万元。 财政 2012年村财收入3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社会发展 文化 2012年末有村级农家书屋1间,藏书1000余册。 教育 2012年末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53人,幼儿教师4人;村级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6人,专任教师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医疗卫生 2012年末有村级卫生所1个,专业卫生人员(乡村医生)3名。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38人,参合率99.6%。 体育 2012年末各自然村建有娱乐健身场所、农民活动中心,健身路径活动中心10处。 广播电视 2002完成全村有线电视入户工程,现有有线电视用户516户,入户率100%。 社会保障 2012年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户,人数70人,月领取金额3530元,月人均50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460人,参保率99%。 基础设施 交通 西北方向通往建瓯市区38公里连接205国道,东北方向经顺阳乡连接204省道,南往本镇下洋村、洋后村。 邮政电信 2012年末有邮政代办点1处,电信服务网点1处,1998年完成程控电话工程,电话交换机容量500门,固定电话用户245户,移动电话用户1300户,互联网用户133户。 水利电力 1977年建成板楼75千瓦水利发电站,机改后现有发电量125千瓦;1985年建成定墩110千瓦水利发电站,2005年机改后现有发电量325千瓦。 |
洋后村 |
洋后村位于玉山镇北侧,距玉山镇所在地8km,全村土地面积34.3平方公里,水田面积330亩,林地面积43403亩,其中毛竹林13120亩,锥栗林3874亩,用材林9087亩,生态公益林11313亩。洋后村共有10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75户,人口2836人。洋后村是建瓯市库区移民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共有移民人数2745人,库区候靠安置移民人口1930人,其他安置在玉山村、长布村、敷锡村和东山村等行政村,户籍属洋后村管理。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582元。 |
筹岭村 |
筹岭村概况 地理位置:位于玉山镇东南部,属高山村,南与榧村村相邻,西与玉山镇毗邻,东与古田县相连,北邻汲溪村,距玉山镇10公里。 政区沿革:1969年前属榧村大队,1970年从榧村大队分村,设立筹岭村。 人口面积:2012年,辖区总人口744人,男性377人,占50.67%;女性367人,占49.33%;14岁以下122人,占16.4%;15-64岁559人,占75.13%;65岁以上63人,占8.47%;总人口以汉族为主,达742人,占99.73;畲族2人,占总人口0.27%。2012年人口出生率21.5%,死亡率2.7%,人口自然增长率18.8%。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境内四面临山,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760米最高点筹岭顶海拔1207.96米。 气候:亚热带海洋气温气候,东南沿海坵陵地带。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风灾、霜冻、山体滑坡等。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最严重一次性发生在1998年6月22日,受灾面积132亩。 经济概况 农业:耕地面积604亩,人均0.8亩,全部为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2012年生产粮食24945吨,人均671斤,筹岭要垢主导产业是毛竹、锥栗,全村现有毛竹山5240亩,2011年产鲜笋500吨,产值50万元,全村年生产竹材25万枝,产值360万元,锥栗1400亩,年生产鲜栗果17.9吨,产值17.9万元。 社会发展 教育:1990年为六年制,在校生122人,任教12人,2000年改为1-4年级,2006年改为1-2年级,2010年撤校,2012年末,全村有大学生23人,大专生19人,中专生10人。 医疗卫生:2012年末有村卫生所1个,床位2张全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社会保障:2012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5户,人数59人,月人均50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731人,参保率100%。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境内有303省道。 邮政电信:移动网点1个,电话入户率达90%。 名胜旅游 风土人情:过年有糍粑、蒸年糕、做白粿;端午节包粽子;夏至吃田螺、吃酒糟煮菜;七月十五“鬼节”蒸馒头;中秋节送月饼;冬至吃汤圆。 土特产品:笋干、锥栗。 主要景点:大圣庙、土地庙、观音桥、大奶庙、妈祖庙、余氏祠堂等古迹。 |
下洋村 |
下洋村简介 一、基本情况 下洋村位于玉山镇北部,距玉山镇3公里,属平原村,其东邻本镇洋后村,南邻本镇玉山村、长布村,西邻小桥镇,北邻本镇上房村。行政村海拔390-450米,平均温度17℃。全村辖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71户,现有人口2653人,劳动力1520人。党支部现有党员70名,其中发党员14名,下设10个党小组。全村土地面积29597亩,其中林业面积24063亩(毛竹8000亩、锥栗2600亩),耕地面积1637亩。 二、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下洋村实施“兴竹扩榛、加工聚财、多种经营、搞活流通、优化环境”作为发展战略。在力发展经济。全村总产值2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10元,村财收入达50万元,村内现有规模竹地板成品加工企业3家,水煮笋罐头生产企业1家,机制碳厂1家,木制品加工企业2家。全村摩托车普及率达100%,家用电器100%,有线电视100%,电话、手机、网络覆盖率97%,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干净清洁的自来水。 下洋村的主导产业:一是毛竹产业,毛竹林面积8000亩,全村年生产竹材约10万枝,产值150万元,年产鲜笋750吨,产值127万元;二是经济林产业,主要是锥栗2500亩,2012年全村生产鲜栗果80吨,产值48万元;三是水果产业,主要是翠冠梨100亩。 三、新村建设情况 下洋村被列为建瓯市中心村建设后,广大干部群众以此为契机,上下一心。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及上级领导的关怀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福建省城乡规划研究院提供的中心村建设规划,以下堂源(村委会所在地)为中心,充分利用约14664平方米农村旧村庄和约5330平方米农田,第一期的新村,计划建设56栋二层半别墅型新村,现已动工建设的有21栋,其中有3栋完成第三层的建设。 |
东山村 |
东山村距集镇2公里,共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8户,总人口1785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8628亩,其中耕地面积1766亩,林业用地25057亩(毛竹林12022亩),用材林4597亩,生态林5851亩,森林履盖率86.9%,经济林680亩,一座竹木综合加工厂。2012年人收入6431元。支部现有党员28名,村两委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全村已安装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各自然村道全面硬化。 |
长布村 |
长布村简介 长布村辖有一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01户,787人,劳动力420人,土地面积5593亩,耕地面积800亩,林业用地4257轩,经济林350亩,毛竹林1195亩,生态林123亩。农民收入以种植毛竹、水果、烤烟和务工收入为主。年人均收入4295元,有限电视、手机、电话入户率达95%。 |
敷锡村 |
敷锡村位于玉山镇西南部,距集镇1公里,距市区51公里,其东与东山村、玉山村相邻,南与岭口村接壤,西与小桥镇交界,北与镇长布村毗邻,村内主干道路已全面硬化,交通便利,海拔高度在410米——76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的,年平均降水量1750mm,年日照时间1760h,全村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77户,总人口1518人,共有劳动力782人,在外劳工和经商231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6132亩,其中林地面积22899亩,森林覆盖率85%。耕地面积1482亩,其中非农收入1980元,镇村有一所卫生所,占地面积100平方米,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9%,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水电配套成网,通讯条件优越,信息网络健全,电话、手机入户率达100%,摩托车等山区交通工具均一辆。产业发展现状:农村经济来源以毛竹为主,锥栗、日本甜柿、翠冠梨为辅,另有中小竹木加工厂8家,毛竹林面积9884亩,年产用材竹20万根鲜笋1000吨,竹林亩均年产值460元,毛竹林人均收入1500元锥栗面积800亩,年产鲜锥栗350吨,产值14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元,日本甜柿210亩,产量250吨,产值50万元,人均纯收入230元,翠冠梨面积200亩,年产量150吨,产值30万元,人均收入140元。 |
玉山村 |
区划环境 位于建瓯市南面,地处山丘平原,东与筹岭、榧村交界;北至洋后水库交界;南至汲溪、岭0界;西至长布交界。属玉山镇所在地。地图上地名玉山,曾用名“散头”,宁末黄玉山在此开基建村得名玉山。民国时期名玉崘乡,1958年玉山大队,1985年后改为玉山村。 全村面积21521亩;有750户、人口3042人;下设11个村民小组。离县城52公里。境内为山丘平原,海拔410米。 基础设施 境内省道303通往省城福州。通村建组道路100%硬化。村级卫生所1所,老年活动中心一个。邮电所1处,电信企业4家,固定电话用户300多户,移动电话用户535户,使用手机1485部。2005年建成客运站,日发客车8班次,日均客量144余人次。1998年建成玉山自来水厂,并设净化设备,年供水量21.9万立方。有水力发电站1处,变电所1处。境内镇设广播站,村内有线电视用户735户,入户率100%。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2352亩,主要以种植水稻、烤烟、蔬菜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2953万元,主要经济作物为锥粟、梨、茶业、园林水果等。全村拥有工业企业5家,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1040万元。2011年末商业网点52个,其中超市2个。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49万元。农贸市场2个,主要产品春笋、锥粟、梨、杨梅,销往上海、苏州、广东、福州等地,销售额615万元。2011年村财收入42.1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416元。 社会事业 2011年末有文化活动中心3处,有幼儿园1个383人,专职教师19人,小学1所在校学生875人,专职教师31人。村境内有初中1所,2011年村内投入教育经费4.5万元。2011年最低保障48户86人。收养五保户人员15人,60岁以上老人345人。 名胜古迹 宁宫殿,始建于清朝末期一位周宁姓张的生意人,目前保存完整。元丁寺庙、黄龙山观庙。 风土人情 元宵节“舞龙”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