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建瓯市 >> 川石乡 >> 边溪村

边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边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边溪村简介

  边溪村是川石乡最偏远的山村,位于建瓯市川石乡东北部,距建瓯市80公里,距川石乡集镇所在地19公里,共有边溪、分水洋、岭源、中溪、北坑等5个自然村,平均海拔496米,最高自然村海拔800米左右,南与本乡后洋、洋屯村接壤,西与上元自然村交界,东、北两面与政和县星溪乡、石屯镇毗邻。
   全村土地总面积30858亩,其中耕地面积2738亩(水田2300亩),毛竹林12000亩,锥栗7000亩,其它经济作物129亩,生态林4044亩,阔叶林地2000亩。
   全村5个自然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村落分布较为分散,现有人口1428人,住户352户,其中男性712人、女性716人。总劳动力608人,其中男劳动力324人、女劳动力284人。外出务工人员247人。残疾人10人,低保户15户24人。村支部党员52人,男44人、女8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村两委6人(支委、村委各3人),村民代表35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783202 353000 0599 查看 边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边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边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小岭村

  川石乡小岭村位于川石乡西北部,与政和县石屯镇,以及我乡伏演、慈口、墩阳村接壤,距集镇10公里。为我乡高山区村。全村土地总面积33611亩,其中林地面积31053亩,耕地面积998亩。下辖大岭、小岭2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174户,人口548人。支部党员37名,本届村两委干部6名,其中支委3名,村委3名。2008年村财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17元。    产业资源方面:主要有毛竹2313亩,锥栗6962亩,用材林14246亩,生态林4804亩,其他杂果160亩,其中柑桔43亩、杨梅31亩、梨83亩、桃9亩、柰1亩、李21亩。境内有小(二)型(小岭)水库1座,库容330万立方米。    村民收入方面:大田上主要以农作(粮食种植)为主。2008、2009年度发展烤烟种植50亩,山地上主要以锥栗种植,毛竹山及茶叶种植管理,翠冠梨种植收入为主。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4年投资180万元,完成了全乡第一条通高山区行政村公路(省道龙池至小岭村)以及主村至大岭水库300米的公路硬化工作。2008至2009年度投资 万元完成村前440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道路出行、农事作业”两件大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一些小的基础设施工程:如农村饮用水改造、水渠、水坝护堤的修建均已完成。2010—2012年陆续投资,完成了村委会修建、村内巷道硬化、安保工程、大岭自然村1公路道路水泥路面硬化等工程。村务决策、村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务管理方面:认真执行市、乡两级的各项精神,落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特别是自2009年下派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更加强化和严格要求这方面的工作。公开的程序、时间、形式等工作更为到位:    村情动态方面:发即社会稳定工作,该村村风民俗比较纯朴,除了在换届之年,有些受村林改工作影响外,日常生产、生活等动态较为平稳,我村于2012年8月份进行支部换届,9月份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换届选举工作总体平稳顺利。   

伏演村

  伏演村位于川石乡偏西北部,东经118°41′51.9″,北纬27°18′29.6″,村部海拔152.3米。东与外洋村交界,南与慈口村、西与大岭、小岭村接壤,北与政和县石屯镇毗邻。土地总面积744.4公顷,耕地面积87.3公顷,其中水田64.2公顷。下辖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320户1361人口。   

后坪村

  后坪村简介    后坪地处川石乡东南隅,村部海拔657米,距川石乡政府所在地30公里,东与政和县杨源乡禾洋村毗邻,南与水源乡接壤,西、北面与徐布村相连。全村面积44880亩,下辖上坪、下坪、新加坪、上坂、大坂、饭坑、大卷、迎上、溪底、痱子坑10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257户,人口总数1028人。村集体负债255.5万元。    一、产业资源方面:    林业用地42119亩,水田面积1238亩,旱地面积132亩,毛竹林面积497公顷,锥栗面积1295公顷。    二、村民收入方面:    大田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于毛竹和锥栗。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我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里程总数达30公里,2006年至今已铺设水泥公路15.7公里。已先后完成上坪、下坪、饭坑、上坂四个自然村人饮自来水工程。由于负债多,资金缺口大,所以往迎上、溪底、痱子坑、饭坑、大卷5个自然村约14.3公里的公路硬化,及迎上、溪底、痱子坑、大卷、大坂、新加坪6个自然村的人饮自来水目前无法解决。    2、农村电网、程控电话、移动通讯、闭路电视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已先后开通。   

徐布村

  一、基本情况    川石乡徐布村位于建瓯市东部,,属省定革命老区村与下派村,离川石集镇15公里,共有17个村民小组,625户,2700人,其中劳动力1260人,在外务工和经商306余人。山地面积39800亩,森林覆盖率90%,耕地面积3000亩。2007年村财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9%。一所村小教学点,学校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在校学生70人,教师7人,通往集镇公路全部硬化,村内巷道硬化率70%,村卫生整治工作和机制健全;电话(含移动电话)入户率90%,电视入户率100%,互联网已开通。    二、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产业发展现状    区域优势凸显。徐布村位于川石乡东部,距集镇15公里。徐布村因地制宜,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导产业有榛子、毛竹、烤烟,2007年榛子产植475万元,毛竹产值达215万元,烤烟产值68万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投入不足,科技化程度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链条不长,水平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精品支柱产业    徐布村发展特色产业,区域优势明显。抓住中心村建设试点村的各项有利机遇,打造榛子、毛竹、烤烟三大主导产业,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1、榛子。我村现有榛子种植面积12000亩,亩产值不足600元,产量低,效益不好,要大力推广村民发展榛子高产栽培,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2、毛竹。我村现有毛竹种植面积4500亩,亩产值不足500元,产量低,效益不好,要大力发展高产毛竹。    3、烤烟。我村有农田3000亩,良田2000多亩,实际种植烤烟300多亩,到2015年烤烟种植面积要求达到8000亩。    (二)实施产业积聚发展    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实现烤烟生产千亩大村,做到以烤烟面积争取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三)推动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以市场信息为导向。通过信息,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改良品种,运用新技术,逐步推广新品种;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积极聘请农业专家进村进行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4期,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三是通过合作社带动。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龙头带头作用;四是通过资金政策倾斜,搞好技改。组建“新技术推广领导小组”;五是充分发挥“土专家”、乡土人才、“六大员”作用,建立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拓展农业信息渠道    根据徐布村实际情况,建设网络农坊,积极拓展农业信息服务渠道,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及时提供农民上网查阅农业科技相关信息,帮助种、养植(殖)户、生产加工户发布、推介农副工、名特优产品以及宣传报道全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人好事。建立村、组信息发布网络,聘请“六大员”为信息发布员,通过宣传栏、信息发布机开通手机短信,根据农村、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发布农业科技信息;借助农民文体中心内的电教室这个平台,每月举行一课农事学习,请乡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人员及科特派讲解种、养植(殖)技术、方法和生产要领,播放农业科技录像专题片。逐步将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建成为农村致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新建云岭桥一座,重建徐布主村防洪水沟2条,计3000米,新建豆腐洋水坝1座,新建南洋水坝1座。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旱涝保收,提高耕地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抓好徐布村的农田整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搞好水库及水渠的维修和管护,提高抗旱能力。   

边溪村

  边溪村是川石乡最偏远的山村,位于建瓯市川石乡东北部,距建瓯市80公里,距川石乡集镇所在地19公里,共有边溪、分水洋、岭源、中溪、北坑等5个自然村,平均海拔496米,最高自然村海拔800米左右,南与本乡后洋、洋屯村接壤,西与上元自然村交界,东、北两面与政和县星溪乡、石屯镇毗邻。    全村土地总面积30858亩,其中耕地面积2738亩(水田2300亩),毛竹林12000亩,锥栗7000亩,其它经济作物129亩,生态林4044亩,阔叶林地2000亩。    全村5个自然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村落分布较为分散,现有人口1428人,住户352户,其中男性712人、女性716人。总劳动力608人,其中男劳动力324人、女劳动力284人。外出务工人员247人。残疾人10人,低保户15户24人。村支部党员52人,男44人、女8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村两委6人(支委、村委各3人),村民代表35人。   

后洋村

  后洋村村情简介    后洋村位于川石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是省定点革命老区基点村,下辖岭尾、后洋、角井三个自然村,有6个村民小组,189户,全村人口705人。全村面积1.5万亩,农田665亩,毛竹林2920亩,锥栗3000亩,生态公益林2380亩。目前,该村以毛竹、锥栗、杨梅为主导产业,促进了村民增产增收。    一、近年来,后洋村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坚持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有效载体,创新农民培训思路,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创业,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农业经营为主体。在农民收入上,后洋村认真落实退耕护岸林,结合国家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免除农业税等各种惠民政策,实现了农民种田“零负担”,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后洋村全村有毛竹林2920亩。在往年,每年的毛竹林平均每亩收入只有400元,从2006年村委换届后,两委大力着手毛竹林改造,从后洋、角井二个自然村拿出200亩作为示范基地,从林业局聘请专家进行讲课,现在每亩收入从400元提高到1200元。与此同时,提出以竹林、锥栗为突破,扬长避短,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后洋村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实行“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在财务上做到日清月结,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    四、进一步建立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统一协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集中使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最根本是要本着着眼于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鼓励村民种植结构多元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    五、转变干部思想作风,转变陈旧观念、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工作作风,改变停留在上传下达,敷衍应付的工作方式上,不算不靠,积极进取,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要自觉顺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完善村民自治,加强村与村之间的沟通交流,拓展村两委干部视野,借鉴先进村的发展模式,结合后洋村的实际,建设具有后洋村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洋屯村

  洋屯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洋屯村地处川石乡偏东部,东经118°46′52″,北纬27°14′43″,村部海拔191.4米。距川石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北与边溪交界,东与后洋、徐布村接壤,西和南部与厚山村毗邻。洋屯村地处通往徐布、边溪、厚山的三叉路口。左边公路直通徐布、后坪,一条古官道经菲仔坑通禾洋、杨源;右边公路直通后洋、边溪,一条古官道直通政和城关,交通便利。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1214.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09.9公顷,水田94.8公顷,旱地15公顷,有林地900.5公顷。下辖洋屯、水东、白云洋、下屯、南安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12户,1680人口,2012年人均收入4800元。    [历史沿革] 洋屯隶属川石里。民国23年1月,洋屯设闾,称洋屯闾,隶属川石乡,下设若干个邻。民国24年,撤销闾邻制,实行保甲制,洋屯设保,称洋屯保,隶属厚山联保办公处。民国29年,撤保立乡,洋屯保隶属川石乡。民国36年6月,调整保甲数,川石乡共辖15个保140个甲。洋屯保隶属川石乡,下辖洋屯、大际、下屯、白云、水东、岭源等自然村共12个甲。1949年5月13日,建瓯城解放。8月之前,沿用保甲制。8月,设立区级政权。洋屯保隶属后洋乡。1950年1月,废除保甲制,改保为村或自然村,称洋屯村。1954年7月,洋屯、水东、白云洋、下屯、大际、南安等6个自然村从后洋乡析出,单独组建乡,称洋屯乡,隶属十一区,下辖6个自然村。1956年2月,洋屯乡撤销,并入徐布乡。同年10月,洋屯等6个自然村又从徐布乡析出,复立洋屯乡,隶属东游区。1958年3月,撤销洋屯乡,并入后洋乡,隶属东游区。7月,撤销区公所,按地域划分片。洋屯村隶属后洋乡。1963年7月,洋屯(包括水东、白云洋、下屯、南安等)从后洋大队析出,单独成立洋屯大队,隶属川石公社,下辖水东、白云洋、下屯、洋屯、南安等共8个生产小队。1984年6月1日,撤销洋屯大队,成立洋屯村民委员会,隶属川石乡人民政府,下辖8个村民小组。    [建筑景观] 白云寺地处白云岗顶上。风光旎丽,有风洞、热洞、蝙蝠洞,还有一棵千年紫荆树、一块千年古碑、一座千年古刹,外加一池永不枯渴的千年泉水,是朝拜、观光、游览、避暑的好去处。    境内水系交错,主要有边溪涧、北坑涧、岭元涧、后洋涧、中溪涧,先后汇聚于下屯溪,流经洋屯与徐布溪一同汇入玉溪河。20世纪70年代前,洋屯以内的木材全靠玉溪水运出境。其中下屯溪发源于歪咀峰脉,流经北坑、水东、下屯至洋屯,全长8.5千米,集雨面积39平方千米,枯水流量为0.156立方米/秒。    2005年末,全村保留完小一所,开设1—5年级5个班,学生86人,教师7人。校园占地面积153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42平方米。在20世纪70—80年代,洋屯村村办小学,还开设初中班。共办初完小学5所,开设1—7年级(初一、初二)13个班,教师20人,在校学生32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8%以上。    [物产经济] 洋屯村属乡内一般产粮区,粮食总产居中等水平。种植多元化有水稻、玉米豆类杂粮、花生、甘蔗、烤烟、瓜类、茶叶、柑桔、杨梅、桃梨等小杂果、毛竹、笋干、锥栗、香菇、竹荪等。其中锥栗、椮油(山茶油)、茶叶、柑桔和毛竹林发展尤猛,已成为农户脱贫致富的主产业。   

营勺村

  建瓯市川石乡营勺村位于建瓯市东部,海拔168.2米,东与后山村接壤,西与溪口、川石村交界,南与水源乡桃源村毗邻,北与政和县石屯镇相连。全村土地总面积42870亩,耕地面积3870亩,其中水田3450,旱地420亩,下辖营勺、叶田、马洋、莲花、上元里村及上元外村、留元、园古、上炉、溪南等10个自然村点。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655户2695人口,劳动力1656人。村集体历史负债214万元。    一、产业资源方面:    主要有毛竹林3650亩,茶叶1567亩,锥栗8872亩,用材林15510亩,生态林1926亩,其他杂果810亩,其中柑桔300亩、杨梅120亩、梨150亩、桃80亩、柰110亩、李50亩。境内有小(二)型水库5座,建于70—80年代。分别为留元水库,库容14万立方米;灯笼窠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一线天水库,库容13万立方米;上炉水库,库容15.4万立方米;元古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    二、村民收入方面:    大田上主要以农作物(粮食、烟叶、玉米、西瓜、蔬菜、豆类)为主。    山上主要以锥栗、毛竹、茶叶为主。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2007年—12年投资85万元新修农田引水渠5388米、机耕路3.6公里;    2、2007年—12年投资56万元,对园古、留元水库除险加固和溪南山塘、叶田梦天楼山塘进行维修。    3、2007年—12年投资263.6万元(其中86万元由村级配套),硬化村道13.15公里。    4、2008年10月投资57万元新建村部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730.82平方米。    5、2009年12月投入资金112万元修建乡村公路硬化3.3公里,上级配套63万元,村财承担49万元(结欠工程款32万元)。    6、在市移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11月为上元、留元、元古、马洋、莲花等自然村新建手机信号台,解决5个自然村手机无法使用问题。    7、2010年7月投资3.5万元维修村小学危房300平方米,另外投资2.6万元新建小学篮球场1个、健身器材1套。    四、村务管理方面:    认真执行市、乡两级的各项精神,落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强化和严格要求这方面的工作。公开的程序、时间、形式等工作更为到位:    五、村情动态方面:    社会治安工作稳定,村风民俗比较纯朴、勤劳,日常生产、生活等动态较为平稳,我村于2012年8月13日进行支部换届,2012年9月12日进行村委会换届,换届选举工作总体平稳顺利。   

后山村

  革命老区后山村简介    后山村位于建瓯市川石乡中部,距建瓯市65公里,距川石集镇9公里。海拔180米,总面积21平方公里。下辖后山、红新、定上、外窠、里厂、东安、连屯、瓜林等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614人,总户数965户,劳动力2480人,人均纯收入7152元,集体当年收入204000元。总面积2808亩,其中水田面积2653亩。旱地面积142亩,林业用地2795亩。    由于我村远离城镇市区。解放前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具有开展游击活动的优势和地利。以陈贵芳为首的闽北游击队曾长期驻扎于里厂及瓜林杨梅崙等深山老林。其中岭根(里厂)基点村是0建、松、政特委机关所在地。陈贵芳、王文波、池云宝、徐福祠、童益氏、张国荣等亲自历险的岭根中毒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后山村有4人在建国前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有25人被评为革命五老。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后山人在中国0的领导下。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以人为本、突出教育、坚持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后山人正踏着先辈们的足迹,奋力摆脱贫困。奋勇争先创优,向着全面走向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慈口村

  川石乡慈口村位于建瓯市东大门与省道204线,松建高速隔岸相望,距集镇3公里,属省定革命老区村、移民村,是南平市首批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建瓯市美丽农村试点村。全村土地总面积1.2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1万亩,耕地1300亩,下辖6个村民组,338户,人口1200人。该村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突出发展雷竹、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雷竹700亩,茶叶1200亩,成立了五福雷竹专业合作社,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入8600元。    近年来,该村按照上级的部署,加快推进“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33多万元。其中投资53万元硬化村庄道路,投资10万元建设茶叶交易市场,投资57万元建成一座焚烧炉,2个垃圾池和一个50吨污水处理池,投资73万元完成慈口至亭子前的水泥硬化,投资35万元新建一座教学综合楼,投资85万完成慈口村和友谊新村自来水人饮工程,投资320万元新建接龙中桥和梅子坑中桥,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将慈口村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利用、公共服务健全、生态文化繁荣的美丽乡村。    为进一步深化巩固“美丽乡村”建设,今年将积极筹措各方面资金,计划投入资金243.89万元,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的建设力度。其中:一是计划投资70万元,完成慈口至龙池的水泥硬化,极大地改善村民的交通运输情况;二是计划投资15万元建设公厕一座;三是计划投资40.09万元,修建旧接龙桥廊亭,四是计划投资118.8万元,建设绿化村庄房前屋后、湿地公园、友谊新村公园建设等项目,形成房前屋后有花园的绿色小区。   

溪口村

  川石乡溪口村位于建瓯市东部,松溪河畔,松建高速和204省道穿境而过,属省定革命老区村,与川石乡行政所在地川石村毗邻,全村现有698户2897人,10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3.27万亩(其中林业面积1.7万亩,耕地面积0.3万亩),近年来,全村上下围绕“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打造集镇特色重村”的目标定位,按照“农业兴村、工业强村、商贸活村”的发展思路,创业创新推动主村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和村民收入的提高。2012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9100元,村财收入达到32万元。    农业生产持续提升,近年来溪口村立足基础,结合村情,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抓好烤烟、蔬菜、锥栗、毛竹等四大特色农业发展,先后建成烤烟、蔬菜、毛竹、锥栗四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流转,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逐步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道路,不断提高产业效益。    工业经济方兴未艾,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溪口村的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我村共有木竹企业7家,今年又吸引了“新日鑫”农产品有限公司入驻互通口绿色食品加工区。生产的“新日鑫”牌小包装即食锥栗已投入市场,深受喜爱。“川苑”茶叶有限公司改扩改建项目也已全部完工。溪口村计划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打造占地约300亩的高速互通口绿色食品加工区,引 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5—6家,即可增加财税收入,又可带动农民致富。    幸福农村建设顺势推进,按照“规划先行,建好新村,整治旧村,改善环境”的工作思路,一手抓新村建设,一手抓旧村改造。新村规划总用地135.4亩,总户数294户,预计可容纳1030人,目前已征地95亩,一期可供地38亩,容纳104户。旧村改造也已完善设施,溪口村重视以建立机制,强化管理为重点,并从机制上确保新旧村相互联动,-推进,做到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进展,处处有变化,通过创建幸福农村,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   

墩阳村

  墩阳村地处川石乡西南隅,村部海拔230米,距乡所在地11千米,共有10个村民小组,人口1185人,其中0党员42名。土地总面积5.67万亩,耕地面积2088亩,林业用地22828亩。墩阳村下辖龙井、大阔、下宅、南新、墩阳5个自然村,其中龙井自然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 墩阳村东与川石村交界,北与小岭村交界,西与龙村乡接壤,西南面与东游镇毗邻。境内共有三条公路,分别通往川石乡、龙村乡、东游镇。墩阳村是川石乡主要林区之一,交通发达,位墩阳村经济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  

外洋村

  外洋村地处瓯政交界,属省定革命老区村,全省唯一苗族自治村,位于川石乡中北部,距乡镇所在地7.5公里。是建瓯市四派三任书记村,全村面积1.44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01亩,林地面积12507亩,生态林面积1060亩,其中茶油山面积800多亩(列为支部特色产业之一)锥栗1500亩,毛竹1000亩,茶叶800亩,是我村的优势特色种植产业,水产养殖总面积60余亩。现有5个村民小组,176户,共726人口,下辖4个自然村,2012年人均收入为4795元。  


边溪村特产大全




边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