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坑村位于镇的西北部,东与中溪村接壤,西北与永定县西坑村、竹仔炉毗邻,西南与保丰村交界。营坑村的“营”含义为“联营”“合作”的意思,“坑”指驻地“山坑”。自然村呈“北斗形”零星分布,总面积1051.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林业面积12706亩(生态林5670亩)。木材蓄量达2万多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矿、石灰石等。距319国道仅5公里。由大溪垌、石碑、祠仔坑 、后头山、寒树下、城坑等6个自然村组成。
营坑村地处偏僻,解放前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只有羊肠小道和石子路。村民以耕种山田为业,土地贫瘠,亩产150~200公斤,每年向地主交纳田租和0后,农民所剩无几,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为了糊口和油盐等生活问题,还经营一些副业生产。城坑、寒树下、祠仔坑等村民自己动手建造水车、水碓,加工造纸原料和香木粉,挑到适中、和溪、龙潭一带去卖。大溪垌、后头山、石碑等村民上山砍柴挑到适中圩卖给人家作柴火烧,每百斤才五六角钱;村民还经常徒步到和溪、龙潭挑担子(大米、食盐、食糖之类的副食品)赚点钱来维持生活。解放后,在中国0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自己的田地,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早在20世纪70年代,老书记赖仁村就制定了自力更生修筑公路的规划,发动群众用钢钎、铁锹、锄头挖出了两条简易公路(一条是城坑至洋东长6公里,另一条是寒树下至中溪长8.5公里)打响了山区通公路的第一炮。1993年把简易公路、改道扩建成矿山公路。2003年,在书记赖荣昌、村长谢瑞麟的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把营坑通往中溪一条长6.8公里,通往城坑3公里的乡村公路,加以拓宽改造和全程铺设水泥路面,改变山村“运输靠肩挑”的落后状况。
为了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1989 年架设了8公里的高压输电线,使村民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2004年村两委又与开发商签订了修建城坑水电站的合同,装机容量400千瓦,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需要。
改革开放后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除种植水稻外还大量种植果树、烤烟、生姜、各种反季节蔬菜等,大力发展养猪。石灰石、煤矿、森林资源得到了开发,村财政收入和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村民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兴建了大批新楼房。彩电、电话、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应有尽有。全村有大型汽车30多部、小汽车8部、农用机车10多部。村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有10多户到龙岩城、20多户到适中街道购置产业,居住和经商。1996年在营坑小学边新建了一幢二层楼的村部办公楼,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总投资7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802101 | 364000 | 0597 | 查看 营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保丰村 |
新罗区适中镇保丰村地处闽西南大门——新罗区、永定县及南靖县三县区结合部,319国道、适长、适抚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捷,运输业发达,区位优势强,是闽西出海的交通要塞。历史上曾是闽西(汀洲府、龙岩府)与闽南(漳洲府)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商贾云集,物华天宝。耕地面积2500亩,山林面积10800亩,煤炭、石灰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丰富,是闽西的大矿区之一。辖区由老肖、麻石内、中圩、下圩、后间、泰乐桥、许坑等自然村组成,12个村民小组,农业户998户 ,农业人口4200多人。 解放前隶属旧适中镇,下辖保宁、源丰、庆丰、下圩等自然村,以各自然村的“保”“丰”两字为村名,1951年称保丰乡,下辖中圩(源丰、庆丰、下圩)、保宁、保太、上南墩等自然村,1958年改为适中公社保丰大队,下辖中圩、保宁,1984年称适中乡保丰村委会,1987年至今为适中镇保丰村委会。 村内主要的人文景观有几十座被称为神秘东方古城堡的方土楼、纪念宋朝文天祥举义驻师胜地—丞相垒、适中八大美景—屏山夕照、适中谢氏家廟—崇报堂、建于清雍正8年的大中文明阁遗址—崇文书院、通往闽南的古栈道、农民公园以及地处海拔900多米,集灌溉、发电、人饮、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坂寮岭天池—谷礁坑水库。辖区内现有市北山煤矿、航龙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龙宝煤业有限公司、三虹科技有限公司、元发纸塑有限公司、下畲山石灰石矿山、八合汽车配件厂、保丰印刷厂、花岗岩、基建石石场、日供水5000吨自来水厂、芦内水电站以及规划用地11040亩的龙丰工业区等企事业单位。 当前经济状况: 一、水稻种植面积2030亩,产量200万斤;较有规模的生猪养殖场30个,存栏7500头,其它农业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辅。 二、集体企业有水库、电站和自来水厂,年可创利30万元。 三、民营企业有下畲山石灰石矿山、三虹科技有限公司、航龙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八合汽车配件厂、保丰印刷厂、元发纸塑有限公司、花岗岩、基建石石场等。 四、第三产业以汽车运输业为主,也是主要经济脉络,拥有各种货运车300余辆,20余家汽车维修业和其它商业为辅。 五、近年来,村民人均收入达8300元,小轿车300余辆,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电冰箱、空调、电脑、轿车正成为家居新宠。 基础设施建设 一、小学、公园、路灯、游泳池、篮球场,农田水利、自来水厂、水库、村道、村部、工业区、农民公园和“思亲堂”等公益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农村旧厕改造全面完成,生活垃圾实行每天上门清收转运,柳溪河清淤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二、老人活动中心、业余农民乐队、彩茶灯队、数字电视、多媒体议政宣教室相继完善。当前辖区内设有三个村级私办诊所,新农合、新农保工作有序开展。 三、教育强基,稳步发展。每年发放奖教、奖学资金10多万元。 吾辈典范 后昆楷模 人杰地灵,涌现了谢克金、谢睦森、谢仁辉、谢成忠、谢华安、谢剑英等一批各领-的人才。 历届村党支部 村委会为民办实事 办好事项目: 1958年—1969年开办保丰煤矿。 1970年—1972年开办农械、翻砂、藤椅、瓦窑厂和筹建谷礁坑水库。 1973年—1975年开办碾米厂、建设谷礁坑水库。 1976年—1978年谷礁坑水库竣工、建设电站、左(右)支渠平台、购买两台大型拖拉机、福建牌和南京牌汽车各一台。 1979年—1981年电站投产、谷礁坑林场、筹建保丰二矿、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1984年保丰二矿矿井、道路建设,开办石灰石厂、购买三台东德牌汽车、新建村部办公楼。 1985年—1987年保丰二矿投产、保宁小学教学楼建设。 1988年—1990年保丰、保宁小学道路硬化,市北山煤矿筹建。 1991年—1993年谷礁坑水库扩容为小(一)型水库、引资兴办达宝、龙宝、三发水泥厂。 1994年—1996年保丰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建设投入使用、村组道路硬化、国道两侧商住房开发、筹建下畲山石灰石矿。 1997年—1999年下畲山石灰石矿投产、保丰小学环形跑道、蓝球场、校园绿化、标准化渠道、村道硬化、抚适公路拓改、适长公路硬化。 2000年—2002年电站引水渠维修、水库大坝除险加固、标准化渠道、村道硬化、抚适公路拓改、村部办公楼、石码住宅小区、右支渠隧洞、九公山商住房、路灯、花圃建设。 2003年—2005年工业区、农民公园、“思亲堂”、右支渠、积水塘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三虹科技、元发纸塑、龙宝煤业有限公司引资投产以及协调市北山煤矿与五、六组危房户项目建设资金。 2006年-2009年工业区、自来水厂、公园、路灯、游泳池、篮球场、农田水利、旧厕改造、生活垃圾清收转运,柳溪河清淤和引资兴办航龙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2009年-2012年工业区、自来水厂、路灯、农田水利、村道硬化、水库除险加固、多媒体议政宣教室建设和生活垃圾清收转运,柳溪河清淤、荒山造林、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实施和引资兴办翰德电子公司。 2012年-2015年三年工作规划 1、兴修农田水利设施。2、实施村道拓宽改造(民办公助定补)。3、完善自来水厂主引水渠建设。4、实施柳溪河清淤和堤岸建设。5、完善生活垃圾上门清收转运长效机制。6、幼儿园建设并开园。7、全力推进龙丰工业区项目建设。8、完善村组路灯建设。9、翰德电子公司投产。10、水电站技改。11、妥善安排计生困难户、残疾人等-的生产和生活,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扩大低保覆盖面。 |
颜中村 |
颜中村地处镇的东北方,东与漳平市永福镇、南与南靖县和溪镇交界,北与象山村、西与溪柄村接壤。全村现有面积16.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6亩,山地面积23244亩。全村木材蓄量5000多立方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铀矿、铅锌矿、铁矿、高岭土矿等10多种。 新中国成立前颜中村系东家联保,辖东家、溪柄、前林、内田、林田、如山头、东山炉和元沙炉,隶属象和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后曾隶属洋东乡管辖。由于自然灾害、居住环境的改变、人口迁移等原因,东山炉、元沙炉现已没人居住。1958年以后东家更名为颜中大队,辖东家、溪柄、前林、林田和内田等5个生产队。1988年,颜中大队分为颜中村和溪柄村两个行政村。1997年后该村整体搬迁,在中心村范围内建设内田新村、林田新村和颜中新村后,颜中行政村建制不变。 颜中地处偏僻山区,是新罗区、漳平市、南靖县三地结合部。漳龙公路开通前无论在适中、在龙岩它都是战略要地。明朝崇祯年间(1628-1944年)知县邓潘锡在林田建堡,作为扼守龙岩的兵防设施之一。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知县王有容重修林田堡。清朝嘉庆二年(1815年)在林田设分防林田关塘汛,配备马战兵4名,步战兵20名,守兵22名,马7匹,重兵把守林田隘口。从中心村白石粉厂入口,途径前林、如山头、九沙溪拱桥、建安关、林田至和溪的漳龙驿道,自古以来就是闽西通往和溪、南靖、漳州、厦门的交通要道。为了给往来的-和客商提供休憩的地方,在驿道沿线建起了诸如新亭、大弯亭、畚斗亭、前林岭头亭、腊狸岭脚亭、建安关亭等等10余座凉亭。驿道中段的前林、如山头以及林田均设有数间小商铺,出售一些生活必需品;还有小饭店数间,提供茶水和饮食。虽然现在漳龙古驿道已不用了,但它还静静地躺在那里,向偶尔过往的人们诉说着沧桑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种的都是的“斗笠丘”的梯田,山高水冷产量很低,加上这里是兵灾匪祸的重灾区,村民生活极为贫穷。改革开放前村里的经济仍很落后,除了传统农业外,许多村民长期从事竹器加工,东家畲的土箕和粪箕在适中及和溪颇有名气。改革开放后,辖区内建了溪柄电站,一级站装机容量2000千瓦,二级站装机容量8400千瓦;九沙溪水电站,装机容量450千瓦。林田自然村引进外资建了茶场。1979年中心村至颜中村的公路建成通车,1981年如山头至林田村道建成,1990年如山头至东家村道也建成,1991年内田九沙溪建拱桥一座。2004年,从中心村白石粉厂入口至颜中村如山头道路全部铺上水泥路面。漳龙高速公路在本村沿溪柄溪河道全境而过。该村1993年通电。在镇、村的共同努力下,1995年在如山头建一幢二层6间近200平方米的村部,解决了村“没址议事,没址办公”的困难局面。 党和人民政府关心山区人民,为边远偏僻零星分散、生产条件差的自然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实施“造福工程”。适中镇党委、政府本着“坚持扶贫开发的方针,就近集中安置与分散搬迁相结合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几年来将颜中村3个自然村分3批全部纳入“造福工程”对象,搬迁至镇政府附近规划区内。 1997年,内田自然村6户在镇卫生院旁兴建内田新村。除上级政府给予的“造福工程”配套补助资金每人1100元外,大部分资金靠村民自筹解决,每户都投入7-8万元。1999年林田自然村6户在中心村白石粉厂旁兴建林田新村,每户投入7万元左右。1999年省建设厅将中颜新村列入新村建设规划,中颜新村在1999年底破土动工。该新村规划总用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密度24.7%,容积率0.72,绿地率33.6%,总户数30户。东家村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山里人精神,每家每户都自筹10多万元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新村第一期工程已搬进入住东家自然村30户,其中,建设二层的有12户,建三层的有18户。颜中新村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新村有健身器材等,和城市住宅不差上下,被评为“福建省第三批村镇建设省级试点小区”、“福建省优秀住宅小区”。另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早于建新村之前就已外迁至适中镇集镇附近,有的住在西环街,有的住在国道旁,有的远至和溪集镇内。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颜中村民尽享祖国繁荣的甜头。 实施“造福工程”之后,村民不但彻底改变了居住条件,而且大大增加了就业门路,许多原来住在山里时想做、由于受条件限制无法实现的行业现在也能做到了。如买汽车跑运输,现有载重汽车8部,农用车2部,还有办了汽车修配店等。现在 98%的人居住在新房,摩托车、手机、电话和电视已相当普及。有小轿车7辆,电脑8台,有的家庭还装了空调。颜中村人均收入已达到适中镇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步入小康社会。 颜中村新中国成立前只有东家办了私熟,新中国成立后各自然村均有单人校教室一座。 2001年由于撤点并校,颜中小学并入中心小学。当前颜中村有村级医疗卫生站。合作医疗的创办从1970年开始,现已和镇卫生院结合办合作医疗。全村的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全部饮用自来水,每家每户都进行了改厕,卫生条件得到明显好转。 |
溪柄村 |
溪柄村位于适中镇的东北方,环境幽雅,依山傍水,山青水秀。东与颜中村接壤,北与象山村毗邻,西南边与中心村交界。溪柄有一个容量10万立方米的大水库,库区四周是村庄、田野、群山环抱,加上漳龙高速公路沿村穿越,形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总面积101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51亩,山地面积709公顷。山林资源丰富。现在中心村的新赖排建起溪柄新村,距镇政府仅1公里多。 溪柄民众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新一代的溪柄人要改变山村“运输靠肩挑,照明靠松火”的原始落后面貌。早在20世纪70年代,老支书赖怀连就制定了自力更生开公路的宏伟规划,亲自带领村民在前林岭奋战几个月,打响了山区通公路的第一炮。1979年同中心村签订了“以木换路”的协约,1980年简易公路全线贯通。2004年,溪柄村两委克服重重困难,铺通了全长7.2公里,路宽4.5米的水泥路面大道。1985年又同适中电业公司订立了“以木换电”协约。从此,家家装上了电灯。有路、有电,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993年溪柄水电站兴建,征用溪柄自然村村民的房基地和耕地,全村迁往中心村新赖排建设溪柄新村。新村41户,用地总面积5800平方米,建了砖混结构楼房43幢,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村民人均建设用地20平方米,除电站给拆迁户补偿费外,不足资金由村民自筹解决,每户再投入8-10万元。除个别户建一层和三层外,大部分建二层,1995年底先后全部入住。新村道路硬化,水电安装等公共设施全部到位。 1997年,适中镇政府将边远偏僻山区的前林自然村纳入“造福工程”,6户人家也迁往中心村,在适中中学旁兴建前林新村,除上级政府给予“造福工程”补助资金每人1100元外,大部分资金则由村民自己解决。两个自然村在适中洋底定居后,溪柄行政村的建制不变。1996年在319国道旁新建一幢占地面积160平方米的二层11间村部办公楼。 实施“造福工程”后,村民生活有很大提高,2005年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家家户户都住进新房。全村小轿车2部,空调8部,大彩电18部,电脑8台。电冰箱、电话机、手机、摩托车等现代化工具应有尽有,村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全村农田的灌溉用水及村民饮用水设施基本完善。从4公里外用自来水管引来清澈卫生的山泉水,解决了村民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除了村里投资10万元兴建一座占地100平方米的公厕外,家家户户还建了化粪池、卫生间。投资5万元安放了排污管。建了一座50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村民的卫生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
兰田村 |
兰田村又名林坑村,是离319国道不远的小村庄。东边与溪柄村相邻,西和三坑村连接,北与新祠毗邻,南和洋东村交界。四周群山环绕,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是九龙江的水源头之一。总面积11600亩,其中,耕地960亩,农地889亩,果木地180亩,森林地6630亩,矿山850亩。石灰石储量丰富,是适中镇水泥、石粉企业的主要原料基地。 兰田村历史悠久,1000多年前就有林、张、陈等姓先民在这里休养生息。明宣德至成化年间,谢氏七世祖阳德公到林坑谋生。历史曾流传:阳德公初到林坑以养鸭为生,鸭棚即搭在现在的阳德公祠旧址。奇巧的是他只养有100只水鸭,每天早晨却捡到200个鸭蛋,每个母鸭天天生双蛋,长年不息,故而发达。林坑古有“兰田种玉”之美称。村名“兰田”由此而来。兰田村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属上坪上社、六和乡联保、象和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蓝溪乡、象溪乡、象溪公社管辖。1965年象溪公社与适中公社合并后由适中公社管辖。村名没有改。 1929年冬,兰田村成立村苏维埃政府,村民谢正鸿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在中国0的领导下,带领农民打土豪、分土地。岩(龙岩)、永(永定)、靖(南靖)边区苏维埃政府设在本村的树金楼,组建闽西南游击队,谢正鸿任政委,谢开益任游击队长,谢庆瑞、张兆芳,郑巧英、陈青娥任副大队长。1932-1936年负责传递革命情报、护送革命同志、输送军需物质的“闽西南通讯社”就设在村里的镇春楼,谢壮猷、谢友茂、谢金泉先后任通讯班长,谢炳荫、谢碧芳、谢如茂、谢金照任联络员。他们不顾生命安危,为革命传达情报,为红军提供物资,出色完成了任务。全村有8位革命烈士。兰田村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兰田被确认为革命基点村。 新中国成立前,兰田是个穷山村,除了耕种薄脊的山田外,还种植了很多梨树,由于品种差产值很低,再就是卖柴火,生活十分艰辛。改革开放前,兰田村以纯农业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多种经营,种养并举。农作物以水稻、地瓜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薏米、辣椒、西红柿等。 兰田村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石灰石贮藏量约2亿万吨,分布在下坂、豹坑、龙岩洞、溪硿、牛岩洞、烧灰坑、地漏坑等地,是玉鹭、兰田、三达、福龙、盛华、龙宝等12个水泥厂的原料供应基地,年产水泥约225万吨。还有石灰厂5个,年产量5万余吨。石粉石贮藏量约1亿万吨,有8个石粉加工厂,年产约15万吨白石粉,年收入约150万元。还有煤矿、铁矿、耐火石等。在不断振兴农、林、牧业的基础上,村里根据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采矿业,目前有12个采矿点,年产量达200万吨。并以采矿业带动运输业和其他各行各业,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出现成群结队的大型汽车、农用车、拖拉机、钩车、铲车等开往各厂矿载运石灰石、煤炭、水泥等各种物资。据不完全统计,全村民营生产、运输行业有挖掘机5台,铲车8台,东风牌汽车28辆,农用车160辆,每年运输总收入约25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砖混结构的住宅有85幢,356间,5860平方米;装修砖木结构的住宅有56座,4230平方米。近几年来创建的兰田新村,有住宅20幢,30多户搬进新居,居住面积6千多平方米。全村人的居住房屋崭新宽畅,人均居住面积达9.8平方米。12户装了空调;21户购置了高清晰大型彩电。村里还投资兴建引水工程,改直九曲溪圳5.5公里;打洞550米,修建渠道4公里,穿山引水,进行北水南调。2004年,又将西竹后、石楝窟山泉水引到各家各户。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村里有合作医疗站,一般疾病不出村,就地医疗保健康。全村的厕所都进行了改造,每户备有村免费发给的垃圾桶,村里配备2名专职清洁员,运垃圾农用车1辆,每隔2天到各家各户收集垃圾,转运集中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兰田村的道路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水泥道路畅通各个角落。铺设水泥路面村主道5.6公里;联通各住宅分道11.8公里;连接田园山川8.6公里。在兰田村里无论探亲、到厂矿上班、上山育林、前往田间耕作、均可乘坐汽车、摩托车到目的地。截止2005年9月,村民已购置小轿车56辆,有近1/5的村民“赶圩上店”、探亲旅游乘坐自己的小轿车。全村95%以上农户装了住宅电话;青年人都配备了手机。 兰田虽是山村,但村民们历来重视教育,尚崇文明。新中国成立前,有1位家长自办私塾,12个学生,聘请1名教师。家长轮流为教师送饭,学生自备课桌椅,校舍设在予袍公、阳德公祖祠。新中国成立后,创办兰田初级小学,男女学生55人。但六年级学生需到新祠、洋东等小学就读。1967年创办了完小。20世纪80年代修建两幢砖混结构的校舍。2004年,家长还筹集资金购买电脑13台,供学生使用。有5户在家中为子女配置电脑。由于村领导和家长重视教育事业,小小兰田村培养出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生37人;专科生20多人。同时培育了一批领导干部和企业家。 该村富裕起来后,村两委弘扬勤劳、诚实、敬老尊贤,以善为本的传统美德。凡是集体要办的事,都先请教老长辈出谋献策,村里大小事都有民主讨论,有不同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个体服从整体,“事前不讲价、事成不计酬”成了人人自觉遵守的传统。一家有难,百家扶助蔚然成风。2004年起盂兰盆盛会延伸到该村,村民热情高涨,纷纷出钱出力做好盛会工作。盛会期间,村中遍插彩旗,搭建拱门,装饰行台,请戏团演出。“圣王”出巡仪仗到本村,热闹无比。这一举措加强了与兄弟村的联络与团结,村民十分满意。村领导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对村民遵纪守法教育,努力建设祥和安定的和谐社会。 兰田村北部319国道边龙崙崎山峦里,原隐匿有3处石灰岩溶洞,以前是适中有名的游览胜地。名曰:“牛岩洞、龙岩洞、倒吊岩洞”。陈坑尾奇峰相毗邻的陡坡,是人们游览山洞,攀登石峰,捕捉石燕,玩山狩猎的风景区。石灰岩溶洞周围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山峰石壁生长着参天的银杏古树,红豆杉、樟木等珍稀物种。洞口山腰,有种植成林的桃梨果木,是百鸟寻食、栖身的乐园。如今,因开采石灰石,溶洞被挖空而倒塌,为一片残石废墟,真令人惋惜嗟叹矣! |
洋东村 |
洋东村位于适中镇北边三公里,319国道贯穿全村,由洋邦、上赖、盂头、山坪头四个自然村组成,下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68人。土地总面积3.2万多亩,其中林地近3万亩,耕地2900多亩。共有0员104名,村民代表56名,是适中镇五大村之一。洋东村充分利用319国道贯穿全村,石灰石储量丰富的有利条件,上世纪90年代引进外资创办建材企业,境内现有8家水泥厂、10家石粉厂,形成了以建材企业带动第三产业,特别是运输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全村现有工业企业29家,其中机砖厂2家、石灰石矿山2座、铁矿1座、粘土矿3座、加油站3座,产值1.3亿元。大型货运汽车50部、农用车85部,维修厂15个,产值2900万元。全村生产总值达到2亿多元,改变了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推进了社会各项事业进步。 洋东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和辉煌的建设成就。战争时期,邓子恢、魏金水、伍洪祥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在山坪头建立基点村,在洋邦率先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组织革命武装。先后有38位烈士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是龙岩市最早的革命基点村之一。民国时期洋东村出了两个名人,一个谢光辉(再发),一个谢国鑫(绍武)。两人开始走的路和结果刚好相反。谢光辉早先参加民团,脱离民团后到漳州做生意。1931年从厦门回乡组织民军,后受编于十九路军,自任营长驻扎适中,并同0建立联系。他拥护0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斡旋于闽西南国共两党之间。1937年6月,通过谢光辉牵线,岩南漳军政委员会主席魏金水来到该村怀仁楼,与粤军157师469旅营长谈判,达成适中停火协议。7月10日,他又陪同邓子恢同粤军469旅长练惕生谈判,为促进国共合作抗日作出了积极贡献。1941年3月17日,在适中文奎小学举行的全乡性会议上被对立派枪杀。他逝世后,魏金水专程到石门炉会见洋东党组织代表谢英,对善后工作作了安排。建国后,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而谢国鑫是0早期党员,在本村和蓝田、新祠等乡村组织过农民协会,民国18年曾任0龙岩县委第一任书记。但经不起考验变节投靠-,后任汀杭警察局长。1941年,在中圩石马祠祭祖时因帮派斗争被卢树初的自卫队枪杀。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洋东人民坚决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投入四个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005年统计,全村人均年收入达5100多元,列入全区先进水平。全村新建砖混住宅175幢,680间,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自1999年起,村发动群众,沿319国道开发村民住宅50多户。目前全村拥有小轿车30多部、空调50多台、大彩电613台、电脑64台、电话759部。2002年,投资80多万元,建设1820平方米的村部大楼。 |
中心村 |
中心村位于适中镇的中心,东至上方山,西、南均与中溪村相邻,北以赖山隔与洋东村为界。319国道贯通全境,距龙岩市区36公里。中心村是适中镇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中心,自古以来是适中历届政府的所在地,是新罗区、永定县、漳平市、南靖县等县(市、区)的边境经济贸易中心。镇政府、中学、医院、国税、地税、农行、信用社、11万伏变电站、供电所等单位均在该村辖区内,是新罗区最大的行政村。中心村耕地面积1980亩,林地面积21726亩。该村的主要特点是整体人文素质较高、人多地少、矿产资源匮乏,仅有少量的煤矿、石灰石。多数村民从事种养殖业、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业。 适中集镇建设加快,中心村土地征用多且集中,原本人多地少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村两委除抓好传统的水稻种植外,积极引导组织村民利用地处集市中心的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村民向第三产业发展。 以粮为主,多种经营。2005年水稻种植面积1200多亩,总产量80多万公斤,农业生产总产值2600万元。利用地处集镇附近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蔬菜生产,蔬菜等种植面积750多亩,总产值375万元。鱼塘面积60多亩,养猪千头以上的专业户3户,百头以上的180户,常年存栏18000多头,耕牛存栏数120多头,还有果场250亩。从事种养殖业人员占全村劳动人口35%。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该村采用村民独资、联营、引进等形式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现有中海水泥厂、机砖厂、自来水厂、纸袋厂、变电站、亚士达电子公司,5家大型汽车修理厂,以及各类专业修配店10多家。为400多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该村借助位于集市、镇中心的区位优势,引导村民自筹资金,大力发展商贸、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全村拥有商店250间,从业人员350多人,既有超市型的百货、电器、医药、五金等较大型商店,也有家庭式经营的小商店,涉及服装、饮食、日杂、旅社各行业;拥有大型载重汽车158辆、中小型农用运输车100多辆,龙岩-适中专线公交车12辆,小轿车80多辆,摩托车1268辆。 从事第二、三产业人数占总劳动力60%,社会总产值5750万元,从事其它行业5%,产值120万元,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470万元,人均收入4650元。村的经济蓬勃发展,村民的生活不断提高。现在,村民拥有住房人均面积28M2,全村1560户,拥有固定电话1200多门、手机1800多部、电脑120多台、彩电2200多台。 林业方面。该村虽然林地面积有限,但历届村两委重视林业生产。全村林业用地面积21726亩,其中国有林8204亩,自留山3340亩,租赁或承包国有林6972亩,葛竹洋插花山300亩,纠纷山场724亩。为了保护生态、保持水土,本村担负上方山面向洋底的2486亩生态公益林的养护重任。 中心村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象征适中文运昌明的魁楼就建在中心村。中心村人重视教育,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教育事业一直处于全镇的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前,本辖区就设有适中高等小学、文奎小学、上亲初小、新登小学、东孚小学、中心小学。1941年秋由本村谢幼山为首的热心教育人士创办的私立文奎初级中学(现适中中学),也设在本辖区内。新中国成立后,设有中心小学、敦古初小、上亲初小、朝阳初小。20世纪90年代三所初小合并到中心小学,村两委先后投资150余万元,建了中心小学教学楼、教工宿舍楼、多媒体综合楼和中心幼儿园等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中心村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很多村民还达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现在,辖区内设有中、小学各1所,幼儿园3所。 中心村自然景观颇具特色。村内的方土楼群,建造年代悠久、建筑结构奇特、建筑规模宏伟,是明、清的民居瑰宝。瑞云楼(又名典常楼)建于清乾隆年代,宫廷式建筑风格,属国家级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古丰楼宋建隆年间建造,历史达870余年,楼墙最厚处1.9米,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和设计独特、两室一厅单元式的长春楼,以及振东楼、和致楼、龙田楼、红土楼、东裕楼、东成楼等78座为本村土楼群的代表。村境内有适中镇著名的上方山风景区,3.1公里长、2米多宽的水泥路面已铺设至上方寺。是村民休闲、锻炼身体的好地方。位于本村的白云堂是盂兰盆盛会的主道场,是适中主要景观之一。 |
象山村 |
象山村位于适中镇东北隅,是一个群山环抱、内地平坦的小盆地。村西有一座小山形似大象,故得名象山。东与漳平市永福镇交界,西与新祠为邻,北和丰田毗邻,南和颜中接壤。一条8公里的水泥公路直通漳龙高速公路新祠路口。这里海拔670米左右,虽与适中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大致相当,但年平均气温比中心村低,无霜期比中心村短。全村山林面积46000余亩,毛竹2000多亩,耕地面积2200余亩,是适中镇最大的山区村,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全村现有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85户,1500余人。 象山矿藏丰富,有金、银、铜、锡、铁、石灰石、煤矿等。已开采的有横坑炉磁铁矿、后岭高锰铁矿、下隔银锰矿、山坪铁矿、锯坊坑煤矿、公祠坑崆煤矿等,马坑山石灰石、社前坑石灰石、狮牛坑口石灰石等。据初步堪测象山村的底端全是石灰石二。古代就有人在银场自然村铸过银,故而得名,银场锌矿含银量高,工业品位每吨达200克以上。 近几年,毛竹和薏米发展良好,也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两委为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积极发动和鼓励村名发展“象山薏米”和毛竹,目前已具一定规模,发展势头很好,村计划组建薏米协会和毛竹协会,并引资开发“薏米”加工产业和毛竹工艺品产业,带动全村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
营坑村 |
营坑村位于镇的西北部,东与中溪村接壤,西北与永定县西坑村、竹仔炉毗邻,西南与保丰村交界。营坑村的“营”含义为“联营”“合作”的意思,“坑”指驻地“山坑”。自然村呈“北斗形”零星分布,总面积1051.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林业面积12706亩(生态林5670亩)。木材蓄量达2万多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矿、石灰石等。距319国道仅5公里。由大溪垌、石碑、祠仔坑 、后头山、寒树下、城坑等6个自然村组成。 营坑村地处偏僻,解放前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只有羊肠小道和石子路。村民以耕种山田为业,土地贫瘠,亩产150~200公斤,每年向地主交纳田租和0后,农民所剩无几,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为了糊口和油盐等生活问题,还经营一些副业生产。城坑、寒树下、祠仔坑等村民自己动手建造水车、水碓,加工造纸原料和香木粉,挑到适中、和溪、龙潭一带去卖。大溪垌、后头山、石碑等村民上山砍柴挑到适中圩卖给人家作柴火烧,每百斤才五六角钱;村民还经常徒步到和溪、龙潭挑担子(大米、食盐、食糖之类的副食品)赚点钱来维持生活。解放后,在中国0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自己的田地,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早在20世纪70年代,老书记赖仁村就制定了自力更生修筑公路的规划,发动群众用钢钎、铁锹、锄头挖出了两条简易公路(一条是城坑至洋东长6公里,另一条是寒树下至中溪长8.5公里)打响了山区通公路的第一炮。1993年把简易公路、改道扩建成矿山公路。2003年,在书记赖荣昌、村长谢瑞麟的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把营坑通往中溪一条长6.8公里,通往城坑3公里的乡村公路,加以拓宽改造和全程铺设水泥路面,改变山村“运输靠肩挑”的落后状况。 为了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1989 年架设了8公里的高压输电线,使村民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2004年村两委又与开发商签订了修建城坑水电站的合同,装机容量400千瓦,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需要。 改革开放后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除种植水稻外还大量种植果树、烤烟、生姜、各种反季节蔬菜等,大力发展养猪。石灰石、煤矿、森林资源得到了开发,村财政收入和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村民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兴建了大批新楼房。彩电、电话、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应有尽有。全村有大型汽车30多部、小汽车8部、农用机车10多部。村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有10多户到龙岩城、20多户到适中街道购置产业,居住和经商。1996年在营坑小学边新建了一幢二层楼的村部办公楼,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总投资7万元。 |
三坑村 |
适中镇三坑村地处适中镇北大门,距镇政府17公里。319国道穿村而过,漳龙高速公路和龙厦铁路从合溪自然村通过。这里是龙津河的发源地之一。三坑村由4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村民352户,956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968亩,山地总面积31000多亩,村庄四周群山环绕,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林木茂密,人文典故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三坑村是新罗区仍至龙岩市著名的革命基点村。1929年建立了农民协会和苏维埃政府;1930年成立中国0支部。石门炉是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邓子恢、张鼎丞、伍洪祥、魏金水等在这里领导闽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石门炉人民积极参加革命和支援革命,遭受到-反动派反复的蹂躏和摧残,楼房几乎被烧光,数次-迁村。莒溪村有68位革命烈士,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性。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到石门炉慰问,感谢三坑村人民对革命的支持和贡献。1952年,党和政府拨出专款邦助革命基点村重建家园,石门炉兴修1座3层大楼和学校等。 三坑村除了传统农业外,较多的是从事和铁矿相关的副(工)业。早在20世纪20年代,三坑就开始建炉炼铁,并以铸锅名扬四乡,产品供不应求。解放后大量开采铁矿,为马坑钢铁厂提供原料。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里是适中公社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后,三坑村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铁矿和林业资源逐步得到开发。目前,已开发的有合溪的内硿铁矿、三坑的湖洋铁矿、陂坑铁矿等3个铁矿,年产值均在百万元以上。民办企业有历史悠久的三坑铸锅厂、3个大型采石场、翻砂厂、石粉厂等。 随着铁矿的大规模开采,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近年来,新建砖混结构新房38幢,总面积在6000多平方米,商店19间。2005年,全村拥有载重汽车16辆、小轿车29辆、龙马车21辆、拖拉机3台、铲车6部。全村有彩电200多台、空调13台、冰箱104台、电话160多部。 历届村两委重视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福利事业,先后建成大洋、石门炉、三坑、合溪4所小学校,特别是在村部所在地建设完小校舍。村级医疗卫生状况良好,办了卫生所,参加合作医疗的占村民总数68%以上。积极改水、改厕,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身体素质。1998年建成三坑村村部。2003年建设大洋村道硬化工程4.12公里,2004年,完成石门炉村道拓宽硬化工程、三坑小组引水和自来水到户工程。2005年,合溪小组完成村道改建和桥梁新建等工程,确确实实为民办实事,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
仁和村 |
仁和村位于新罗区、永定县、南靖县三县(区)市交界处。东连坂溪村, 西和永定县抚市、龙潭毗邻,南与南靖县长塔交界,北与保丰接壤。全村下辖安彬、北山、保太、王墘 、上南墩、下南墩等6个自然村,是适中镇第二大村。全村设3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38亩,山地面积22853亩。仁和村四面群山环抱,海拔637米,中间是个小盆地。适中溪、长塔溪、南墩溪蜿蜒贯穿其中,农田水利十分优越,土地肥沃,山上茂林修竹、平地田连阡陌。该村煤炭资源极为丰富。 仁和村是半山半洋、人多地少的大村,新中国成立前,村民绝大多数都是以农为生,耕种的田地几乎全是本村和中心等村地主的土地,交完地租所剩无几,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王墘自然村有人烧制陶器,几乎家家户户有人挑担走村串户到各地贩卖陶器以换取微薄的生活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有了一定提高,仍以农业为主由于受到体制、耕作技术、种子、肥料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收入极其一般。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才开办企业,先后办了铸造厂(铁锅、水管)、孵鸭厂、机砖厂等等。建设了牛地电站,拥有两台机组,装机容量420千瓦,年产值30万元,同时满足了牛地内、外洋两片百余亩农田灌溉需求,后村里又相继投资120多万元安装自来水,让家家户户使用清洁的自来水,是全适中第一个用上自来水的大队。 随着经济腾飞,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建起了村两委办公大楼,建设了仁和新村。原来只有十三、四间小店的缘岭圩改变为新型的仁和圩,现在圩里共有182间商店。村里还有8家车辆修理厂,6家摩托维修店。村里修了砖混水渠5535米长。村道大部分都铺盖水泥路面。村民2005年年均收入5350元,现有大型汽车110部,农用车122部,小轿车92部,铲车4部,钩机1部,大型彩电、电脑、摩托车已成农家必备设施。在改善居住条件方面,全村近年新建砖混结构住房48幢,总建筑面积6230平方米,有155户住进了新村。如今新颖幽雅花园别墅式的“小洋房”已非鲜见。家居设备越来越高档,现在普遍使用煤气灶,电磁炉,不少家庭电风扇、饮水机、消毒柜、取暖器、电冰箱等等,样样齐全。 历来仁和各姓的祖先就重视教育,各自然村办了不少学堂书院,安彬有横头山学堂、硿口书院,北山有平埔学堂,保太有水廉居学堂,王墘有山学堂等。1938年,缘岭“三甲”以卢启丕为董事长的校董会筹资创办振英小学,聘谢无静为校长教学质量较高,吸引了不少外地学生到振英小学求学。与此同时,保太创办保太小学,办学颇享盛名。1945年由当时政府创办保太、北山、安彬、王墘 4所国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春,缘岭三甲又筹资创办仁和小学,同时保太创办保太小学。1956年,仁和小学和保太小学合并,改为永和中心小学。1978年仁和小学增设初中班,又更名为仁和学校。20世纪90年代末是仁和小学发展高峰期,拥有18个班级,36位老师,1200多位学生。现在的仁和小学设备齐全,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体育室,还有农村远程教育系统设备。自创办以来,取得可喜的成绩,在教学、教育方面获得许多荣誉,1984年被龙岩市教育局评为“有特色的农村小学”,1991年又被龙岩市评为“先进学校”,1993年获得“文明达标学校”证书,1995年获龙岩市“农村示范小学”,1996年获“龙岩地区农村示范校”,1999年至2004年连续被新罗区授予第六、七、八、九届“文明单位”称号。 仁和村培养出不少人才,在明清时期,安彬出了湖广武昌参将林寅宿,传奇式拳师“天下无敌手,福建林章廷”。1931年在溪坝楼成立南屏乡人民委员会,保太谢廷蕃(又名鸿基、笑岩)为主任。就任后,他蔑视封建势力,积极废除旧俗,破除迷信、扣押巫婆。还创办了南屏学校,向群众传播革命文化思想。民国时期,林满章为厦门-长,保太谢廷森曾任适中镇长、三青团县干事,林政(又名福绍)出任白土乡长,林根南曾任和丰乡乡长。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培养出一批人才,卢汉兴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肿瘤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林太根是现役上校、篮球国家一级裁判、全军优秀裁判员。林桂模现任福州市农委办副主任,林汉亮任龙岩市政法委员会常务副书记、龙岩市综治委副主任。林镇江在部队曾任团政治部主任,现为龙岩市供销社-,卢振彬是福建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卢鸿辉是浙江温州现役海军某舰舰长,中校军衔。林荣欣现任龙岩卷烟厂副厂长。谢景富,原龙溪地区农委主任。林河泉博士后学位,现侨居加拿大。值得称道的是,谢巧闽(女)2006年高考获得全省理科状元。 仁和村老百姓大都信仰佛教,建醮求神保平安,自古以来就有定制。北山十年两班,逢己、壬年,地点在坪埔。王墘十年一班,逢癸年,活动地点原先在清公祠,今改在天后宫。安彬五年一班,逢丙、辛年,保太参加全镇的盂兰盆盛会,十年三班,农历十月初十日在水口宫庆祝。这期间请道士做佛事,爬刀梯、攀蟠竹,请戏班演戏。-出巡之日,锣鼓队、鼓吹队好几陈,吹吹打打,热闹非常。安彬六世祖蠏形祠,每年元霄大闹花灯,晚上燃放鞭炮、烟花,真正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新中国成立初,每年春节,保太、王墘、北山、安彬都搞龙灯队、采茶灯队、竹马灯队、舞狮队等活动,组织到各楼各厝拜年,恭贺新禧,恭贺新婚新丁,祝贺知名人士。 仁和村南面荒塘山峰上高高耸立着文明古塔,原先有十一层,因雨淋雷击,现在只剩九层,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土塔”。保太与保宁交界处,原有座天后宫,宫殿式建筑,富丽堂皇,中厅供奉天后圣母佛像,可惜在-中被拆毁,今天只剩石灰墙而已矣!安彬庵原系五方地,供奉十几尊神像,解放后也被拆毁了。现在保太、王墘天后宫每天都有信男信女点烛烧香,尤其是逢年过节,更是香烟袅袅。 |
上屿村 |
上屿村位于适中镇南部,距镇政府约11公里。东邻下屿村,西北接仁和村,南邻白叶村。总面积5000多亩,耕地面积多且集中在两个小小盆地,人均近1亩2,下屿、仁和、保丰等村在此也有很多耕地。山地面积大,山高坡陡,以竹林为主。矿产资源有铁矿石、煤炭等。此外还出产大红菇、林蛙、梅子、板栗等。最高山“牛姆山”海拔近900米,位于村庄的北部。2012年底全村共48户,人口191人,其中,男100人,女91人。村民居住原来以两个四方土楼为主,林氏的为东华楼,俗称“白楼”,有近200年的历史。陈氏的叫“新楼”。现在村民更多的居住在新建的独立楼房。两姓人口相当,以一河之隔遥相呼应。正是这个特点,村民大多两姓通婚,造就了联亲带戚、和谐相处的关系。 村庄呈凹形状,“凹”的两边是两条河流,一条是从仁和村流入,叫“上屿溪”,另一条是从白叶村流入,叫“白叶溪”,这里水源充足,很早以前就安装了水车,用于舂米、舂纸屑等;林木茂盛,竹林成片,造纸业发达,土法手工造纸在解放前有7家,是当时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直沿续至20世纪70年代末。 丰富的水资源,肥沃且较平坦的土地,优越的农耕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养育着村民。这里人少地多,长期以农业经济和经营竹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除水稻外,主要发展的有烤烟、生姜、薏米、果树等。还利用梯级开发,兴建了下庵电站和内洋电站。20世纪90年代前土法烧砖瓦窑有两座,现有一个机砖厂。年轻人多数从事汽车运输业,部分从事汽车修理业。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有由外村人承包或投资的一个机砖厂、两个小水电站、一个塑料米厂缴纳的土地管理费,年收入近一万元,用于村民福利。 古驿道有“上屿岭”和“下屿路”,两者连成一线,都是青石子铺成。通往白叶村和仁和村安彬的是羊肠小道。1978年修建了公路,从仁和村溪东洋沿着河流而下直到下屿村,全长6公里。2003-2004年,铺设了水泥路面,彻底改变了山区落后的交通状况。2012年将部分马路拓宽3米。水泥1976年建下庵桥,1985年建上屿桥。2001年村道铺了水泥,沿路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2012年新建卫生所。 现在,多数村民住进了新房子。摩托车、彩电、电话等拥有率达100%。小轿车拥有率达40%。但村民收入稳定性较差,生活水平提高不快。 上屿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党支部书记陈林昌,带领村发展生产取得优异成绩、1961年光荣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劳模大会。 村中有“石跳桥”,传说由陈真祖师所建。当年,陈真在村里放牛常常受河水的阻挡,他就用小石子往河里扔,一会儿,在小石子落下的地方竖立起了表面平坦的大石头形成“桥”。“桥”长30多米,由21块大石头铺成,实属罕见。之所以称“石跳桥”,是因为石头之间的间隔有30-50厘米,最宽一处80多厘米,要顺利通过,差不多要小跳或大跨。神奇的是,大石头下面垫底的不用特殊材料,只用小石块镶嵌,就可把在湍急河流中的大石头稳住,即使在发大水时都巍然不动。 |
下屿村 |
下屿村位于适中镇主河道南端,是一个四面青山环抱,地势平坦的曲尺型小盆地。盆地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村民聚居地和良田,后部分主要是耕地。村东毗邻坂溪村,西邻白叶村,南接温庄村和南靖县的岭头村,北与上屿村接壤。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20亩。山地面积1.2万亩,木材储蓄量19多万立方米。辖管6个村民小组,是适中镇地理因素最为优越的山区大村。 在适中尚未有公路之前,下屿是适中通往船场到南靖县城古驿道的必经之地。直径100厘米以上的参天松树、葱翠郁绿的阔叶树、杉木和漫山的毛竹遍布古驿道两旁。尽管林业资源丰富,由于交通闭塞,一直未能呈现其宝贵的经济价值,下屿的经济状况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土法造纸是下屿惟一突出的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副业生产,典盛时期达到40~50槽,工人近百人,土法造纸一直延续至20世纪70年代前期。除此之外,菜篮、竹架仔(蒸米糕用)、火笼(老人取暖用)等竹器是新中国成立前下屿村民到市场交易的主要产品。农业方面,下屿有相当数量的农田属于祖上公房出租田,还有相当部分属于仁和、保丰、中心等地地主的出租田,繁重的田租,耕作技艺和品种、肥料等因素的低下,造成下屿多数人长期缺粮。 新中国成立后,家家户户有田地、有林地、大大激励群众生产热情,村民生活有较大提高。1959—1961年,由于上级的瞎指挥,加上本地区诸多因素,下屿生产和生活状况走进了历史低谷。1962年中央颁发了农村工作二十条和廿三条,实施了以村为主体因地制宜制定生产规划,解散了公共食堂。在政策引导下展开生产自救,又逐步走出低谷。1970年后为提高粮食总产推行“单季改双季”,下屿除了极少量边远冷水田外,一律插种了早稻和晚稻,早稻种植面积和产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是20世纪70年代农村另一个重点。下屿二、三、四队大路两旁,一队湖洋,刈丘一带笔直的田埂,宽大平整的地块是当时“白天彩旗招展,人头晃动;夜晚田间灯火通明、银锄挥舞,喇叭震天”大兵团作战成果。1980年落实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宣告了农业生产长期以来由队长规划、配工、劳动出勤记工、凭工分分红领口粮的时代结束。1981年后,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粮食单产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家家户户有了余粮。 1960年,下屿兴建了全适中第一个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结束了利用干竹片和“松明”照明的历史。大米加工(碾米)和木材加工(锯木板)实行了机械化,全村民众欢天喜地。1976年,下屿至上屿的公路雏形基本完成,1979年11月,一条长6.5公里,宽4米通往仁和的公路全线贯通,从此,下屿物资进出靠肩挑背负的历史宣告结束。1984年木材开采走向规模化,公路为下屿资源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村内道路全面硬化,2004年,下屿至仁和公路铺设水泥路面。 1949年,下屿仅有一幢比较象样的3层土楼(高中楼),绝大部分是低矮窄小的简易平房。1953年下屿开始有人建新楼房,到1956年有了3座三层楼。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土楼和若干座二层的土楼在下屿拔地而立,刷新了下屿以低矮窄小平房为代表的住房面貌,改善了居住环境。近几年,出现了砖混结构楼房10多座,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居住条件正日新月异变化着。 改革开放以来,下屿村民逐步解脱各种思想束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各个领域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除实行科学种田外,运输行业、养殖业、合股投资,外出就业、经济作物构成多元化的经营收入,给下屿的生活和环境变化注进了活力。1999年~2002年,养猪业全面发展,目前达到鼎盛,养猪户占总户数90%。多元化经营收入占据总收入2/3以上,成为该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人均收入由原来的千余元,增至目前的4800多元。村里有摩托车200余部,小轿车13辆,有大屏幕彩电250多台。90%以上的家庭拥有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村里个体商店多达10余家。 新中国成立前,全村以稻米为工资聘请一位私塾先生,从读子弟20多人,一般没有女性,文盲人数占总人口80-90%。1950年创办了下屿初小,借用“三房厝”祠堂作为校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派下公办老师,学生人数30多人。1967年兴建一座集小学教室、能容纳1000人的戏院大礼堂、大队办公室为一体的2700平方米的综合楼。1970年附设初中班,接收上屿、下屿、温庄和白叶4个自然村的学生,人数达260人,教职工15人。1995年,建了砖混结构的二层8间的新教室,建筑面积599平方米,开设温屿小学完小,学生200多人。由于对教育的重视和办学条件的改善,该村已有了30多位大专毕业生。 1953年,以团支部牵头,组织了“下屿业余剧团”,冬收农闲或重要节日即为群众演出。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适中的各个村落和周边的永定岭下、龙潭、抚市、南靖的奎洋、下峰、永溪等地。受到各地的干部群众广泛好评和称赞。 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医疗卫生机构,村民患上伤风感冒一般自寻草药治疗,严重者则到适中求医,所以儿童夭亡和民众病情延误死者屡见不鲜,人口长期徘徊在400人左右。1958年,适中卫生院在下屿设立了医疗点。1972年,医疗点为“农村合作医疗站”代替,大队选派人员参加县卫生局开办的医疗卫生班学习,期满后回村,协同适中卫生院的驻村医生开展卫生医疗工作,名为“赤脚医生”。随看体制的改变,合作医疗站改为村级卫生所,继续为村民开展卫生防疫和一般诊疗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下屿村各届领导班子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宗旨,基于本村的条件,时时抓住各个阶段的重点和机遇,引导村民跟上时代步伐,从贫穷逐步走向“小康”靠拢。目前,贯通温庄村的公路正在规划之中,一旦付之实施,下屿布囊式的地理环境将彻底捅破,也将成为适中镇沟通南靖的又一扇大门。下屿的明天必定更绚丽多彩。 |
白叶村 |
适中镇白叶村位于镇东部,距镇中心17公里,与长塔相毗邻。全村现77户,人口385人,党员16名(女党员1名),村干部4名,耕地550亩,林地9299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方面,流转入农户的耕地面积218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77户共550亩。 白叶村较突出的是有3300多亩的毛竹示范基地,位于盘山村道和林间机道的两侧,每亩拥有竹量200多支,每年生产大量的毛竹和竹笋,经济效益可观。同时,村民在竹林间放养土鸡,鸡群可认啄食竹林里的虫子、白蚁、草籽、杂草等,这不仅能给竹林除虫、除草,鸡粪还给竹林施肥。这里出产的鸡,属自然采食,纯天然放养,具有山鸡的野味,营养丰富。每年出产鸡1万只左右。村里还发展果园,有芦柑、红柿、桃、李、梨、枇杷、和目前较稀有的永福蜜梨、棕包梨等优质水果。这里还出产没有污染的天然绿茶。1978年起,每年都组织群众,分别在盆陈、大墘头、山城内、陈田仔、大竹山等荒山草地大面积造林,森林面积越来越扩大,造福子孙后代。2004年,台湾投资商通过多次考察和多方面论证,决定在村里的大墘头圳至后隔的2343亩山林里套种辣木等,预计投资数千万元。 这里还有独特和有趣的放牧现象,2000多亩的青草山地一望无际,生态保持很好,里面有山牛、草鹿、野兔等野兽,村民在草地里自然放牧耕牛100余头,每一两星期才到草地看管认定一下,等到春耕农忙季节才把耕牛牵回耕地,耕完即送回大草地。经常有今年1只母牛在草地自然放养,来年带牛犊回家,这种省工放牧和自然繁殖耕牛,是村里一大景观。 白叶村不但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许多成就,而且在精神文明建没方面也大有进展,村民团结和谐。2000年,村级换届选举,白叶村被定为市、区、镇试点村。10月13日,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代表团一行6人,在省、市、区、镇有关部门领导陪同下,到该村观摩直选村委会主任和村委成员全过程,林广发以138票当选村委会主任。美国客人认为:村民对选举热情很高,选举组织规范,整个选举过程都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的。OK!OK!。一个小山村向国际人士展示了中国民主化的进展,村民们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白叶这个小山庄,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建于宋代的文明塔就在村边不远处与南靖,永定交界山巅上,所认又称白叶塔。这里拥有原始森林1500多亩,各种林木遮天蔽日,滕蔓纵横交错,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小溪流中山泉水清甜可口,每隔不远就有小瀑布。林里有珍贵的飞禽走兽如野猪、野牛、草鹿、山羊、刺猬、穿山甲、野鸡、鹧鸪、老鹰等等,各式各样的鸟更是应有尽有,春夏时节彩蝶纷飞,鸟语花香。有红豆杉、香樟等珍稀物种,在中央林右边小山丘有可供观赏的金镶玉竹和歪脚竹等竹种。村东南方大山姆,海拔987米,是周边山峰最高点,在此游玩居高临下,眺望南靖、永定地界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2010年,白叶村农村经济收益750万元,净收入280万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该村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成立了村支书、村主任亲自负责的生态和谐卫士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生态和谐卫士各项规章制度,经该村多方筹集资金,投资2万元建设3个集中堆放池,投资3万元添置86个垃圾桶。现白叶村禁养区内已基本实现无猪村的目标。 |
温庄村 |
温庄村位于适中镇最南边,也是龙岩市和新罗区的最南边。东、南方与南靖县奎洋镇岭头村山隔相连,西边与下屿村接壤,北连坂溪村,四面环山。适中溪最终经该村流向闽南,村中另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小鱼繁多。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60多亩,林地总面积约9000亩。温庄行政村为一个自然村形成。 温庄村属小型自然村,人口少,生活来源历来依靠山林和种养。温庄是以前适中通往漳州、厦门的古驿道必经之地。解放前除了种养之外,还有土法造纸,成品都挑到南靖去卖。解放后,村中三大房族建了4座土楼供村民居住。1963年村里兴建了水电站,告别了无电的历史。1974年与国营合溪伐木场订立《以木换路合同》,次年温庄通往坂寮的林业公路全线贯通,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1980年乡政府在该村辖区内兴建了三级水电站,为适中的经济建设和民众用电提供了强大的电力。 1992年引进外资建股份制电站(四级站),1993年又建股份制电站(二级站),两个电站总投资500多万元,村民投资50多万元,每年分红利约15万元。仅此一项每位村民每年可增收400多元。村集体投入四级站8万元;二级站2万元,合计10万元。1996年地、市扶持村10万元,全部投入三级电站。这样村集体投入四、二、三级3个电站共20万元,每年分红利约6.5万元为村集体收入。另外还引进了养猪场,塑料袋厂等增加村财收入约5千元。 温庄村18周岁以上劳力约200多名,留在村的劳力以种养业为主,种植水稻、生姜、蔬菜等;养殖方面,主要是天然放牧水牛,发展规模化养猪。近几年种了800多亩速生林,加上以前种植的杉木林、竹林,现在满山郁郁葱葱,是一个可观的“绿色银行”。另有劳力从事运输业和在电站工作。一部分青年在广东、厦门等地打工。温庄人辛勤、安分守已,努力建设自已的家乡。 椐2005年统计全村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现全村有汽车8部,小车3部,农用车3部,拖拉机2部,摩托车60部,电话约60多部,青壮年都有手机。家家有彩电。水泥路面村道通向村各楼门口,交通十分方便。卫生工作有了飞跃的发展,村里办有卫生所。近年改厕35个。用水卫生过关,家家户户都通自来水。妇幼保健做到家喻户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曾被龙岩市评为卫生工作先进村。 |
坂溪村 |
坂溪村地处新罗区南部边陲,是闽西的南大门。村的东边与南靖永溪村接壤;南端与南靖的平坑相邻,又与温庄村相邻;西边南与墩毗邻。319国道自西向东南横穿而过。下辖坂寮、溪柄、合溪、前洋、窑头、永溪、西坑和后坂等8个自然村。坂寮分为上村和下村,各分两个村小组,其他7个自然村各为一个村民小组,共11个村民小组。村部设在坂寮村。村部的北边有龙华山,西边有笔架山,南边有牛峦山等山峰环绕,村的四周群山环抱,山的总面积约2万亩,林业面积2万亩,蓄材量2万立方米,主要是竹、杉、杂木。耕地面积1600亩。坂寮分为上村和下村。永溪即以溪为界,溪的西边为龙岩永溪,溪的南边为南靖永溪。但户籍在龙岩永溪的村民也有几户居住在南靖的永溪。后坂原有上坂和下坂之分,下坂历史上曾有过几百口人,后因鼠疫,有的出外逃生,有的逃不过死神,有的搬迁到上坂,所以下坂现在没有人居住,现在的后坂即是原来的上坂。 新中国成立前,坂寮、溪柄、合溪、西坑的百姓都是以纸业生产为经济来源,西坑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手工造纸,生产迷信纸、包纸、玉扣纸、八刀连等,常年砍竹2万余担作原料,产品质量好,定点销往漳州、龙海一带。窑头在清朝时就建窑烧碗,后有龙埔人在此投资经营,制碗的师傅大都是广东大埔人,兴盛时曾有18条窑。窑头碗曾是适中人的主要餐具,产品还畅销外地。后来由于外地价廉物美的产品的大量进入,窑头制碗业逐渐萎缩以至消亡。窑头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个时期家家户户开药店,以行医为生。当然,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这种家家户户行医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后坂村的村民则以竹器加工为业,主要是编织晒谷席、箩筐等生产生活用具到适中、和溪圩场上出售,换取生活费。 改革开放后,坂溪民众充利用319国道,开展运输、修理、加油、加水等业务。现有载重汽车21辆,农用车6架,拖拉机3架,小龙马客车3架,维修店3间,加水点10处。办有塑胶米厂、矿泉水厂、2个造纸厂。近年来村里修建了3条水渠约3000米(坂溪3组、合溪、西坑各1条)。新铺水泥硬化村道4条和坂寮到温庄村约8公里村道。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现有砖混住宅29幢,小轿车9辆。彩电、电话、摩托车已普及。 坂溪村的人民聪明好学,刻苦耐劳,勤奋上进,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光绪三年,西坑村出过“贡元”,担任过清朝的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闽浙等处地方军务兼 监课的职务。现尚存光绪二年岁次丙子仲冬月,贡生谢坤春立的牌匾。解放后,坂溪出不少名人,适中宝树堂展出的《岩坪谢氏古今名人》共展出25位名人,坂溪村就占了3位,即主任医师、教授谢江泰;新罗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谢强伦;中国赴南极科考队队员谢华光。人们参观后议论说:“坂溪小地方真不简单。”恢复高考后,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大学。 改革开放后,该村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富,全村安定祥和、村民团结和谐。2000年10月14日,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代表团一行6人,在省、市、区、镇有关部门领导陪同下,到该村观摩直选村委会主任和村委成员全过程,谢广兴以502票当选村委会主任。美国客人评价说:“该村的自然村很分散,相距都很远,选举票数要相对集中这是很难做到的事,这个村做到了,这说明村民对选举热情很高,该村的民主化建设很有成效。” 该村范围内的龙华山庵约建于1200年前。据说建庵时,王妈原来要建在地名叫“西山”的一个地点。当要开工割雄鸡时,雄鸡猛然间飞走了,一直飞到了龙华山中,于是人们认为是神仙选址,就在龙华山建庵。后人把龙华山庵的公鸡当作吉祥物,每逢年过节,周边村庄的群众都会络绎不绝去朝拜,香火甚旺。龙华山庵视野开阔,风光秀丽,空气清鲜、泉水清澈、酣甜,凡是去朝拜者必带 “圣水”回家供全家共享。 西坑村有处“银拱空”,传说那里有出米石、米筛石和一群像似鸭子的石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银拱空”有块大石头,石头有条缝,这石缝会出米,今天有多少人要吃饭,它就出多少米。后来有个贪心人去取米,嫌米出得少、出得慢,就把那石缝敲大些,让多出点米。这下可糟了,那条石缝从此再也不出米了。米筛石的故事,说是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人犯了村规,被抓到米筛石上“割米筛花”进行处罚,以警示后人不再犯村规,后来这石盘上竟留了一小格一小格像米筛一样的格子。 |
中溪村 |
中溪村位于适中镇集镇中心地段,距离镇政府300米。辖区范围东傍上方山麓,西邻营坑村,南至保丰村交界,北与中心村毗邻。地处闽西南交界地带,是闽西通往闽南金三角的窗口。319国道从腹地中穿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适中溪从中贯穿全村,故以中溪村为名。村庄总面积为250公顷。由三个自然村二十一个村民小组组成。中溪村农户1250户、人口4521人。耕地面积1750亩,山地面积22800亩,森林覆盖率占山林面积的80%。村民大部分以种养殖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 2005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土城公园、中溪农民乐园、龙埔健身场等三处农民文化娱乐广场。其中土城公园占地20余亩,文化娱乐广场5000余平方米,内有谢安纪念馆,民族英雄文天祥雕像,蓝球场、戏台、健身活动场、六角亭、农民书屋(现有各种藏书4500余册)、绿地等。是一个集传统教育、科学技术培训、文化娱乐休闲、强身健体活动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场所。 辖区内有占地面积7976平方米的全日制完小一所,2011年将原来的教学楼拆除建了一座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教学楼。现有6个教学班,242名学生,12名教师。大型幼儿园一所,有幼儿教养员18名,在园幼儿308名。 村道纵横交错,有大小村道20余条,总长度15公里多,其中路面宽4.5米以上村道5条。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缓解了交通困难的局面。 水利设施基本完善,有大小水渠30多条,总长度20余公里,东西两边还有总容量120多万立方米的小(一)和小(二)型水库各一座。为农田灌溉用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荣誉表彰: 2005年被福建省建设厅授予“省级村镇住宅优秀小区” 2005年被省司法所、民政厅授予“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 2007年被授予“省级园林式村庄” 2010年中溪村被评为新罗区第二届“永丰杯”魅力乡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