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龙岩 >> 永定区 >> 湖雷镇 >> 藩坑村

藩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藩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藩坑村简介

  藩坑村地处湖雷镇的西北边陲,东与溪口村接壤,南与弼鄱村相邻,西与合溪乡的林家山王社相接,北与堂堡的宝溪河坑村毗邻。全村辖富油岽、道堂下、长岌头、磜下、新陂、在上、瑞聚、大科里、下楼、长青自然村七个村民小组,282户1081人,有耕地面积854亩。现居住着沈、赖、孔、廖四姓村民。沈姓村民及松阳赖姓村民在清乾隆年间分别从河坑和合溪三楼里迁入繁衍,至今有300余年历史;西川赖姓居民是明嘉靖年间从道仁太坪里迁入繁衍至今有500余历史廖姓村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坎市青坑一个名叫先富的道士在藩坑传道,在大坪湖建一庵堂名曰道堂,他一边传道一边开发大坪湖,种茶、种竹、种果、种棕等,自食其力。富油岽自然村是革命基点村,长岌头自然村处在羊子岽半山腰,两个自然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政府实施“造福工程”富油岽村民搬迁至上新陂,长岌头村民搬至双堂屋。现这两个自然村已无人烟。藩坑村民国以前一直隶属丰田辖,建国初至1951年属第七区辖,1952年从第七区划出增设十二区,藩坑属十二区所辖,1955年第十二区改名为堂溪区。1956年7月十二个区合并为七个区,堂溪区并入湖雷所辖,藩坑隶属湖雷,1957年4月撤区设乡,第七区分为五个乡,藩坑属莲塘乡管辖,1958年3月乡镇合并,并成立人民公社,建立政社合一的基层组织,藩坑属堂堡钢铁人民公社所辖,1961年6月成立工委,工委辖5个公社,藩坑属莲塘公社,1965年5月莲塘公社、湖雷公社、上湖公社合并为湖雷公社、藩坑属湖雷所辖至今。藩坑属湖雷镇一个边远山区,四面环山,有人类居住以来。通往周边的合溪,林家山、溪口、坪上都必经王社岽、水口山岽、定脚凹岽等羊肠石路,交通十分闭塞,生产生活资料全靠肩桃手提,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几度采用人工挖掘开路,直至八十年代末才开通坪上至藩坑长3.5公里公路,二00四年旅居台湾的乡贤及热心人士的赞助,福建省农村公路网建设补助的好政策的充分利用,全线铺设了砼路面。
  藩坑村民一向以农耕为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做生意致富了,全村有65户分别在沈阳、厦门、龙岩、永定等地方建房安居乐业来、繁衍生息了。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822103 364000 0597 查看 藩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藩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藩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罗陂村

  罗陂行政村位于湖雷北部,东,隔河与深渡村相对。南,山背为前坊村;西,山背为弼鄱村;北,沿公路上2.5公里为莲塘村,沿公路向东南2.5公里是湖雷市场和镇机关所在地。罗陂村由罗陂和其东北约1公里的渡头、东南约1公里的车前岗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10个村民小组,全村390户,1596人。环绕渡头、罗陂、车前岗村前过的永定河曾是上自高陂、坎市,下至芦市人员往来,货物运输的主要水上交通线。上世纪20年代修建的全县首条公路——龙峰公路和近年开通的龙梅铁路均穿村而过。罗陂村依山面水,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个较为理想的人居处所。   罗陂村有张、罗两姓,其中:张姓开基祖百六郎公,字先伟,系勤江始祖张化孙下传第七代裔,于明成化年间从金砂迁入,现繁衍至25代;罗姓开基祖念八郎公,字庆亮,系抚市华丰六七郎公九子中第八子,于明成化年间迁入,现繁衍至25代。   经济民生:罗陂村民极富坚忍和创业精神,向来以农耕为主,兼做生意。村内人多田少,半数农田在弼鄱村和莲塘村。清末民初,永定条丝烟兴起,罗陂有大、小烟棚三、四十家,周边不少村民来罗陂从事创烟、撕叶等谋生。当时,烟丝远销上海、扬州、长沙、攸县、成都、广州等大城市,一些人在当地开烟店,办烟庄,如今,还有些后代留居广州、扬州生息繁衍。村内较著名的土楼、怀德楼、德成楼、永和楼等是当时靠烟业发展搛钱兴建的。抗战爆发后,条丝烟业衰落凋敝,村民除耕种外,辅以肩挑小贩,艰幸度日。改革开放后,罗陂经济复兴较快,在湖雷范围内,建新房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近年来,广大青壮年分别前往福州、夏门、龙岩、上杭以及深圳、东莞等地经营小吃,餐饮等业。村民生活平稳、祥和,旧民居沿山麓而建,新民居发展到村中且延伸至公路两侧,白墙珠瓦,加上路边高大榉树,枝繁叶茂,便成为新的亮丽风景线。   历史沿革:永定建县起,罗陂村属于丰田里下丰区;民国时期隶堂溪乡;新中国成立前夕归属湖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9年至1931年,永定县苏维埃政府设在罗陂,县苏机关报——《红报》社址,进化石印厂和县苏后方医院分设该村怀德楼和德成楼。车前岗村民有木船十余条,是当年水上红色交通线的工具,红军和游击队常往来和逗留村里,解放后车前岗被评为“革命基点村”。1945年,大诚高中从县城迁至湖雷时,暂设罗陂小学,师生住地借用民房。现拥有师生2000余人的湖雷中学设在车前岗地段。   

下在村

  下在村是1982年春从原下湖大队折出的,隶属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湖雷集镇区西面约一公里处,抚石线过境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公便利,全村辖下在,林屋二个自然村,有4个村民小组310户1065人。有耕地面积335亩,现居住着孔、林、陈三姓居民。 下在村现留有古民居10多座,建于公元769年的馥馨楼是其中之一。馥馨楼建于唐代,为上杭场旧址,土木结构,是客家土楼群中最为古老的一座,高四层,占地1275.76平方米,通体均有三合土夯成,没有基石,是典型的唐代建筑。楼外距墙10米处有一条环绕全楼的深3米多,宽5米的壕沟,与村内水渠相连,它既可象护城河一样具有防卫的功能,又可以养鱼,旧时称之为“壕塘”,楼门前还设有吊桥,显然“壕沟”是为了防卫,具备这样防卫设施的土楼实属罕见。馥馨楼历经沧桑,门前的“壕沟”水越来越浅,淤泥越积越厚,后来楼主为加大门坪,干脆用泥,石填满了“壕沟”,但沟痕还十分明显可见。 下在村积极实施项目战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争取了投资200万美元,规划用地56亩,厂房建设1.5万平方米,主要利用藤、铁、香蕉皮等生产家俱的西华(永定)家俱有限公司在下在落户。 下在村民吃苦耐劳,一向从事农业,村民养鱼技术精湛,渔业成了下在村民经济来源的支柱产业。   

石坑村

  石坑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湖雷集镇区东面一公里处,全村辖前头湾、高坎下、半天、秧地背四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830亩。有15个村民小组,425户1171人。现居住着吴、廖、赖三姓村民。石坑村境内森林资源、水资源丰富,道仁溪蜿蜒曲折穿村而过,境内开发梯级电站二座,装机470千瓦。石坑村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早在清乾隆年间,吴氏协泰公在桐鼓寨之侧角老鸦窠,这风景秀丽的地方创办高岗书院,在科举制度时,需赴汀洲应考必先入高岗书院就读。随着时事变迁,高岗书院,历尽沧桑,几度迁移,首先迁至石村村中,因民居离学校太近,村民的生产生活影响教学,防碍学子学习。公元1992年靠国家的补助,社会的力量及村民的集资将校址搬至前头湾山岗上。石坑村民倚溪而居。据传,清朝中叶、村民曾经营盐、油、烟、土纸等发财极富一时,当时人称这村为“银缸子”。为了解决两岸往来甚为不便的难题,人们便筑石拱桥,在桥上筑凉亭一座,村民在暑天或春暖花开的春夜可在桥上凉亭内戏嬉、垂钓、纳凉,故称石拱桥为“荫桥”,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石坑村现留下的古民居有10多座,其中石坑口子楼(永安楼)近远闻名,它占地1345平方米,前、中、后三堂左右均有横屋,即“书院”和“官厅”。口子楼虽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在建筑施工和用料方面很讲究,全楼底层墙厚1.1米,高24米,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大门扇订上铁皮,大门顶上设有水槽,既防盗又防火。大门、书院门、官厅均有楹联,教育后人尊师重教,勤读进取,口子楼传人不少是清代邑中名儒,建国后读大学的不在少数,有些人还取得了高级职称或留学美国。石坑村可谓是地灵人杰的好村庄。   

湖瑶村

  湖瑶村于1981年冬从原下湖大队析出,隶属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由湖洋寨、瑶贝岭两个自然村首字组合而得名湖瑶村。东与桐田村的田心里相连、南接林背山、西连拱桥坑山岭下,北临抚石线过境路,全村有耕地面积616亩,有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3户1328人,村辖湖洋寨、禾坪里、大坝里、瑶贝岭、山岭下五个自然村,淑雅溪蜿蜒曲折绕村中穿过,村民依两岸而居繁衍生息。湖瑶村现居住着赖、张姓村民,据赖氏族谱记载在明朝初年间从江西广昌县迁入,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永定县文史资料载,湖瑶村西山麓有个小山村叫瑶贝岭,村内几座低、矮的平房中间,突兀着一座已烧毁一百多年,高四层的土楼残墙,十分显眼。其残坦断壁的沦桑古韵,曾引起不少国内外建筑专家,学者和传媒记者的兴趣,前往采访拍摄。人们不知其楼名,叫它“火烧楼”,这座楼东、南、西、北角建有突出的部分,安装铳炮,作为碉楼,因而也有人叫它“铳角楼”。“火烧楼”是当地赖姓第十三世祖赖尚龙所建。据赖氏族谱载赖尚龙生于清康熙已亥年(1719年,)若按尚龙不惑之年建楼、则“火烧楼”有250年左右。清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军兵败经永定时,曾在湖雷驻扎,围攻“火烧楼”数日不破,后太平军兵用计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太平军数百精兵埋伏藏于后山,第二天,大队兵马浩浩荡荡拔营撤走,楼内群众、以为大平军已撤走,解除戒备,打开大门。伏兵突然而至,群众来不及进楼关门,太平军攻入楼内放火烧楼。这期间,湖雷的石坑、白岽雷屋、下在、前坊各有一座大楼被烧。湖瑶村村民一向以农为生、蔬菜、鱼苗是他们的支柱产业,有效地促进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桐田村

  桐田村是1981年冬从原下湖大队折出隶属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抚石线过境路左侧。全村有耕地507亩,有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7户1270人。村辖有田心里、桐树岗、兰屋、井下、深坑里5个自然村,取桐树岗、田心里两个自然村的首字组合成而得名桐田村。现居住着赖、张、兰、吴、王五姓居民。桐田村现留有清代建筑民居复兴楼,该楼建于清朝年间,至今有400余年历史,定居在湖南省的上北村人士熊瑶山于1931年由同乡人士举荐回乡任永定县县长,到任后,熊瑶山修缮了复兴楼,并用铁皮加固了复兴楼的大门,将-永定县政府设立于此。桐田村后山为桐鼓寨,据吴氏牒谱记载,乾隆年间,吴氏世吴协泰在桐鼓寨的侧角老鸦窠建立有高岗书院,是学童读书之场所,现已有崩废,留有石基。   

白岽村

  白岽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它位于湖雷镇东北方,离集镇约2公里,全村有上村、坑里、兰屋、雷屋、井下、邹公窠、凹头甲、田背窠、坑子口、高排里、上屋、祠堂背、新屋下、排子下、黄沙坑、崩坎下16个自然村,其中兰屋是革命基点村,村辖有10个村民小组534户2149人。居住着张、兰、林、雷、翁姓村民,全村有耕地面积895亩。   白岽村接近集镇,人居环境优越,耕作条件良好,有“鱼米之乡”美誉。村民一向以农为生,种植“甘蔗”、“荸荠”几乎成了白岽村民的专利,所以每家每户都必种“甘蔗”、“荸荠”。春节临近将“甘蔗”、“荸荠”销售一空,“甘蔗”、“荸荠”成了白岽村民农耕收入的支柱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他们走集约经营农业的路子,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旨在将优良品种,科学栽培技术融为一体,使农业产业朝着高优的方向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已初具规模,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白岽村人吃苦、勤劳,改革开放后,他们走南闯北创办企业。“中恒兴房地产有限公司”、“刘老根生态农庄”、“长江富制衣(深圳)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都是白岽人。   相传早在一百多年前,白岽的食品加工业就已发达,白岽的“大粉干”就是其中的一种。“大粉干”系大米制品,加工工艺复杂,是众多客家人喜欢的小吃之一,旧时曾作过贡品。   

前坊村

  前坊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湖雷镇的西面,永定河的右岸,离集镇约2公里,整个村庄属长条形的,东临永定河,西与弼鄱上蕉坑接壤,南与罗潭村龙旗寨相连,北与罗陂毗邻,全村有洋蛟里、大横坑、鸭妈坑、前坊四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87户1115人,有耕地面积677亩,现居住着廖、巫、张三姓居民。前坊村现留有的古民居有20多座,其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具有17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顺德楼最为壮观。顺德楼是府第式结构土楼,有前后三堂(楼)整座楼前、中、后三堂总体为对称布局,但又与一般土楼传统结构楼门、厅堂、正楼(后楼)都有中轴线上的建筑格局不同,楼门置于前堂朝东的位置,前楼是东、南、西三个回堂,进入楼门便是东回堂,中楼为二层建筑,中间有大厅,是全楼的活动中心,厅中两旁的大柱均刻有镶金楹联。后楼为正楼高四层,前坊顺德楼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巍峨庄重,具备府第式土楼风格。前坊村山地土质肥沃,适合种各种经济作物,其中大横坑的柑桔,曾名噪一时,远近闻名,后因疏于管理,没有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而落伍。洋蛟里自然村离前坊村约4公里,那里高山峻岭,沟壑纵横,生活环境十分恶劣。2004年政府实施造福工程,在前坊背头岗统一规划,洋蛟组56户,211人全部搬迁至背头岗建新村居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精明勤劳的前坊人,不甘于现状,纷纷外出闯世界,在外经商搞餐饮,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厦门的辉辉小吃连锁店就有300多家。外出务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罗潭村

  罗潭村地处湖雷的西南部,村民倚永定河两岸而居。距县城6公里。东与湖瑶的山岭下交界,南与淑雅村相连,西与城郊的中坑接壤,北与前坊的洋皎,西溪乡毗邻。全村有524户2071人,有耕地面积2166亩。现居住着黄、廖、巫、童、孔、温、余、曾、李、陈、邹、吴、谌等姓村民,有上下黄渡、上港、下港、沙边、乌石、黄岭、在背、黄坑、寨下、丰凹背、湖洋塔、龙其寨、墩下、新屋、八子尾,子湖里、胡丘里、大水坝,油房、塅上、培上等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其中,黄坑、寨下、桥子头、大水坝、子湖里、丰凹,石子楼为革命基点村。罗潭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抚石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民一向以农耕为生。种植蔬菜是罗潭村民的主导产业,尤其苦瓜是传统产业。由于有地理区位的优势,罗潭村已成为城郊型农业的产业基地。改革开放后,村民从传统的农耕中解脱出来,敢为天下先,全国青联委员,福建省人大代表,省青联常委,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敬老之星”金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剑忠就是他们当中的代表,他致富了不忘报效家乡,2000年以来累计捐资1000多万元,支持家乡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玉文村

  玉文村地处马石山脚下,位于永定县西北部边陲。东靠笔架山,西接马石山,南临目渔岽,北靠牛古岽。与西溪乡肖地村和合溪乡采地村相邻,水流经西溪乡全境直至永定西门注入永定河。玉文村的隶属几经变迁,1935年以前隶属西溪乡,1935年后划给堂堡管辖,1949年堂堡、三堡成立两个村政府,1951年改堂堡乡属七区(湖雷区)管辖,1952年2月堂堡与三堡划出设区,为十二区人民政府,玉文属十二区管辖,1956年又与湖雷合并属七区管辖,恢复堂堡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钢铁人民公社,玉文村仍属堂堡乡管辖。1961年分堂堡,三堡二个公社时,玉文村由堂堡乡划给莲塘公社管辖,1965年莲塘公社,上湖公社,湖雷公社合并为一个湖雷公社,玉文村由湖-辖至今。玉文村辖横坑里、杉树下、邱屋岗三个自然村,有4个村民小组,现居住着邱、张、谌姓村民。全村现有人口123户477人,有耕地面积446亩。解放前村民以农耕为生,主要种植单季稻。改革开放后90%的村民闯深圳、东莞、珠海等城市经营“糍粑”,“糖烟酒”致富了,大部分村在县城建了新房。玉文村的横坑子,水口楼是革命基点村,在土地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漫长的革命生漄中孕育着谌青山,张振贤等12位英烈和谌学城、张礼松等17位五老人员。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淑雅村

  淑雅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湖雷南部,东与道仁村相接,南与岐岭筀竹毗邻,西与城郊中坑相连,北与湖瑶村接壤。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323户1278人。有耕地面积1959亩,辖有淑雅瑶,客祖斜、赤竹坪、上龙门、张屋、孔屋、小坪水、水竹里8个自然村,其中上龙门是革命基点村。现居住着孔张二姓村民。淑雅村境内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辉绿岩,村内高山林密,溪水流淌,村民在农闲时从事竹、木制品加工,辖区内梯级开发电站二座。其中桔园电站装机250千瓦,上龙门电站装机200千瓦,为村内的加工小作坊提供了足够的用电。淑雅村人种植烤烟技术精湛,每年村内所有耕地均种植烤烟,湖雷收购的烤烟近三分之一出自淑雅村,种植烤烟是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财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道仁村

  道仁村地处湖雷镇的东南部,村庄呈长条形状。东与竹兰相连,南与高石相接,西与淑雅接壤,北与石坑毗邻。全村有团村、园山里、大雪岽、戴洋寨、张树坪、黄土岩、长窠里、大坪里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有321户1337人,耕地面积1663亩。其中大雪岽、长窠里、戴洋寨、大坪里、黄土岩是革命基点村。道仁村是一个边远山区村,海拔在600—900米之间,山林茂密,竹木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梯级开发电站三座装机700千瓦。道仁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它是永定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革命游击队员活动的重要地区。道仁村民吃苦耐劳,艰苦创业,解放前一向以农耕为生,兼营竹、木制品。改革开放后烤烟已成为他们的支柱产业。   

竹兰村

  竹兰村是1982年从道仁村折出的属湖雷镇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湖雷的东南部,增瑞水库水源头的右侧,是湖雷通往陈东的必经之处。全村辖优兰岌、周丰岐、华丰岐、赤竹斜、铁斜岌五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58户620人,其中赤竹斜 、铁斜岌是革命基点村。现居住着赖、熊二姓村民。境内崇山峻岭,林木茂密,资源丰富,水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兴建有装机300千瓦的电站一座。竹兰村祖辈以来一向从事农业,农闲时加工竹木制品为生。山地土质肥沃,适合种植烤烟、果类作扬,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外出务工发财了的村民回乡发展生产,兴办了初具规模的环保型养猪场,为家乡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下湖村

  下湖村是永定县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公元1981年以前桐田村、湖瑶村、下在村同属一个下湖大队,地处永定县的中心地带,镇政府所在地。位于上湖溪,永定河畔。龙峰公路、抚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距县城12公里。全村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56户1456人,辖养龙、寺前、大圳头、三角坪、铺前、上街头自然村。   全县最繁华的市场就在下湖村所在地,素有“商品集散地”之美誉。在水运时期上街头、中街、老街上是主要的商品集散地段,其中下街尾(水运码头),最为繁华,商贾云集,被称为“小香港”,为了适应商品集散之需,清光绪年间又新僻了新街,缓解了商贾拥挤的境况。   下湖村居住着雷、林、赖、廖、王、吴、张、熊、陈等姓氏居民,居住在十二驳桥现粮站所在地的胡姓居民已迁至他乡发展繁衍了。   下湖村主要的名胜古迹有建于宋代的庆兴寺。庆兴寺原名听经寺,过去曾居住着多位僧人,每日清晨、夜晚、经声、钟声闻于远近,热闹非凡。民国后改为学堂,1929年在庆兴寺设立了全县的苏维埃政府。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湖雷新街新顺昌店,1929年5月24日毛泽东、-、陈毅率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就进军湖雷,当晚在湖雷礼拜堂召开了党支部成员,农会干部,赤卫队代表大会,会后,毛泽东、-等入住新顺昌店,现被永定县人民政府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四军政治部旧址”。   

深度村

  深度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湖雷的东北角,村民依永定河岸而居,全村辖上、下深度二个自然村123户432人。境内多属沙质旱地,水利设施落后。靠河沿岸的耕地在1958年前均由“高车”舀水负责灌溉,“-”时期靠全镇人民的力量,新辟了一条锦溪大圳直到白岽村的凹头甲。从此深度村改变了缺水灌溉的历史,旱地变成了丰产地,村民一向以农耕为主,主要是大面积种植烤烟和蔬菜,山地发展茶叶、水果等。深度村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老师重教风气,自恢复高考以来就有66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读书深造。现在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为祖国的建设,为家乡经济的发展作出不同的贡献。深度村积极支持项目建设工作,争取了永翔园艺制品公司在辖区内落户,2002年又在瓜坪岗兴建了3.5KV变电所一座,确保了湖雷镇的工业用电,湖雷镇电压不稳已成为历史。   

弼鄱村

  弼鄱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西华山脚下,东与莲塘村甲子口相接,南与前坊村相邻,北与藩坑村交界,西与玉文村接壤。全村有耕地1389亩,有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5户1364人。村辖凹下、前上、上蕉坑、下蕉坑、岭子头桥子头、寨岌上、箭竹坪、山厂下、江屋等自然村,上、下蕉坑、江屋三个自然村在1996年8月8日特大洪灾中部分楼房被冲毁,其中有三个村民被洪水冲走后实施造福工程均已搬迁至三堂排,永定县城居住了。全村现住着黄、兰、刘、张、龚、徐、孔、吴、王、江等10姓村民。弼鄱村的箭竹坪、凹下、上蕉坑三个自然村属革命基点村。解放前,那里的村民主要是砍柴卖柴,烧碳卖碳,破篾做鸭笼,踏竹麻做低为业,生活十分艰苦。下蕉坑、岭子头的村民有传统的家庭作坊手工艺。做农耕雨天时用的蓑衣和民用的竹椅,竹椅款式多样别具一格。村中南面有一丛福庵,庵坐南朝北依河而建,传说是为刘、赖俩仙而建。全村村民大部分以农为生,一部分村民走南闯北从事饮食,装璜等行业。  

上湖村

  上湖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湖雷的东方,东与上北村接壤,南与-交界,西与白岽村相连,北与锦溪村毗邻,上湖溪、抚石线穿村而过,村民倚上湖溪,、抚石线两旁而居,交通十公便利,离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居住环境优美。全村有黄沙坑、横岗头、横岗里、对门屋、塘片里、横岗背、鱼子湖、老虎坪、桔树下、荷树下、岗尾川、万福成、学堂前、竹山下、桥边15个自然村,有24个村民小组,784户3227人,有耕地面积1836亩,其中唐下、桥子头、横岗头是革命基点村。民生经济:上湖村民具有艰苦的创业精神,一向从事农业,农闲时兼做小生意。从南靖、江西等地贩些耕牛、茶叶、生畜到市场交易。改革开放后,村民走南闯北办企业,经商、搞小吃,上湖村籍人在龙岩开超市的就有五家,在广州办皮革厂的有一家,在深圳、厦门、龙岩、永定、永安等大中城市搞小吃的有数十家。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致富了不忘家乡的建设,积极捐资搞家乡的公益事业,据统计全村共集资60余万元,硬化了上湖村的所有村大道、小港道,大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上湖村尊师重教风气甚浓,村里划出5亩土地,兴办上湖中学、为周边行政村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湖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从台湾引进脆桃种植。现300亩的台湾脆桃基地已初具规模,正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湖村现居住着熊、陈、郑、张、孔、阮、吴姓村民。   

上北村

  上北村位于湖雷镇的东方。村的东北环山,正北是三峰矗立的瑞堂山,南面临溪和大公路;村道纵横,水泥路连贯各自然村。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有783户3037人,有上坝、缺背、长坪坑、石子岐、枫林、新屋下、店前组、岩前、上桥、新楼下、上村、文科、下桥等十三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古建筑有文馆一座,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当时远近最华丽的村学堂,现基本完好。元未,即公元1376年,闽陈王部下的熊梦璋到上北上坝隐居,并着手办学育人,之后上北人才辈出。“五代同堂”、“五子六秀才”、“明师”“明医”、“三代琴堂”都出自上北。“明医”熊霞辉被召入京给皇娘治病,后赐授石雕缠龙桅杆(58年被征用于增瑞水库涵洞中)以勉其医术精湛。据记载上北出过五个举人、一个进士。崇祯癸未联捷进士熊举麟、号石兒、字维郊出生在“猪妈楼”,登科后升迁湖广监察史,其长子晖童是闽浙二省联考举人,时任浙江奉化、常山二县县令,晖童一子名光炜、举人、时任江西崇义县县令,并授于内阁中书,其祖孙三代为官,故有“三代琴堂”之称。近代举人熊品芳时任福建省粮饷、盐课主事,品芳一子过继新屋名惠庵为清末举人。民国初期熊楚山、瑶生任过县长、熊瑯清创办永定第一所大诚高中并任首届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中专学生布遍各村涌现了好儿位博士生,分布在国内外各个行业。有名的“瑞堂山”有400多年的历史,有美好的传说,风景壮丽,现大型机动车可直达庙前,是个游览观光的好去处。村的北面、东面有几处石山、蕴藏量在,石质坚硬是建筑的好材料,很有开发价值。上北阳光充足,近代以烤菸、松脂、松木著称一时。上北钟灵毓秀、人才荟萃。   

上南村

  上南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是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地处湖雷镇的东部,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东临增瑞村,南隔起伏的笔架山与竹兰相接壤,北临上湖溪,西与上湖村相连,距湖雷镇3公里。全村有下田心、上石墩、下石墩、湖窟里、流坑、沙边、狮子堂、上田心、洋头、戴洋坑、凹下、凹背、柞树下、蛟塘里、畚箕窠、跃湖寨16个自然村,有18个村民小组,有1936亩耕地,834户3444人,现居住着阮、陈、张三姓居民。人居环境良好,耕作条件优越,抚石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景观或天然风景,有《上南八景》诗颂:“石鹞山石垂百练,南湖盘里涌青螺,寨头坪战壕犹在,天子岽天湖起波,五顕庵山泉一等、麻公坡前避暑多。伯公照镜真神气,笔架奇峰更可歌”,见证,随着时间的流逝,景观历尽沧桑,未免失去观赏价值。现仅存的有磜子头田螺形观音庵,始建于明朝,清末重修,此址居高临下、群山环抱,站在庵前,鳞次栉比的楼房,蜿蜒盘旋的上湖溪、整个上湖片旑旎风光尽收眼底。南湖庵位于磜子头山麓,地势险要,是卧虎藏龙之地,左有瀑布挂帘,右有潺潺山泉流淌,岩壁苍松翠柏,松涛阵阵、沁人心扉,是游览休闲的好去处。经济民生:-人一向从事农业,烤烟是农耕的支柱产业。农闲后在家加工鞭炮、烟花。-手工业较发达,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上田心公堂建立了兵工厂,聘请广东师傅传授制作单响枪、大刀、梭标等武器的技术,为永定-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改革开放后,上南人敢为天下先,先后创办了烟花瀑竹厂、纸箱厂、松脂厂、豆香厂、铸造厂、铁器厂、红纸厂等,为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出的奉献。-现留有的古民居有20多座,其中“万源楼”、“毓秀学堂”均为府第式结构,属建筑奇葩。上南这块古老的红土地孕育着不少仁人志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将军陈忠梅,原福建省单位副参谋长阮文炳,0福建省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建人阮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增瑞村

  增瑞村位于湖雷的东南方,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东与尺度的修竹相接,南与荷花相连,西与上南接壤,北与抚市龙川毗邻。全村有水井背、湖洋头、岗下、大坪下、新店,长福楼、白屋下、溪北、老楼前、上楼子、沈屋、水窠,岗寨背1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529户2074人,其中岗寨背是革命基点村。增瑞早在500多年前就刘、王、张、沈、阙五姓人氏迁此繁衍生息,解放初刘、王、张姓居民已外迁,现居住的只有阙姓和沈姓居民。境内有一个(一)型水库一座,坝址建在增瑞小溪上游的罗坑坝。水库上游有拖子岌、山口、半排、上在、丰斗背、黄麻地、大坑背、小蕉坑、楼下、铁斜岌、赤竹斜、石城坑等12个自然村、集雨面积10.6平方公里,增瑞水库具有防洪、抗旱、养鱼、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增瑞村现留有古民居20多座,其中“科甲第”景观资源尤其丰富。“科甲第”坐北向南是一座三堂加一横屋的土楼,总占地近3000平方米。它始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历时15年才竣工。建楼人是增瑞阙姓开基祖传下第16代阙志豪,清道光癸卯年(1843年)中武举人,历任上杭总千,宁化守备,汀郡都司等职,25年后的的清同治戊辰年(1868年),阙志豪之子阙嵩阶中武进士,钦点御前侍卫、任龙泉都司、闽浙总督府参将。“科甲第”的传人连续5代出了6个武官,可谓是人才辈出。改革开放后,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各行各业,外出成功人士都外迁在城里建房生息繁衍了。   

尺度村

  尺度村据传原名赤兰村,后人雅化为尺度里,简称尺度,是1979年从增瑞村折出隶属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湖雷镇的东南方,抚石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东接抚市华丰,南临湖雷荷花,西与增瑞接壤,北与抚市龙川村相连。全村有304户1188人。辖庵子前、下坝子、庵子背、汉坑、松柏岽、修竹岐、桐岗尾7个自然村,11村民小组,其中修竹岐是革命基点村,现居住着廖、阙、张、熊、罗五姓居民。尺度村盛产竹木,村民一向以农耕为生,改革开放后,发展了种植业,板粟、柑桔、生姜基地已初具规模。香港上水乡廖万石堂廖氏宗亲热心慈善事业,在尺度村兴建了一座占地四千多平方米的学校。为尺度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尺度村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储量大的辉绿岩矿藏,有待投资开发。尺度阙姓村民在1958年兴建增瑞水库时,由增瑞水库拦水坝址后的罗坑坝搬至桐尾岗繁衍生息的,现村民习惯把桐岗尾称为罗坑坝。   

荷花村

  荷花村是1982年从增瑞大队折出隶属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湖雷的东面,与抚市的五湖和陈东的石岭毗邻。全村辖小蕉坑,大坑背、黄麻地、拖子岌、山口、蜂斗背、下半排、上半排、上寨等自然村,有8个村民小组121户465人。荷花村高山峻岭、山上古木参天;沟壑纵横、竹木连绵,各个自然村星罗棋布在约五平方公里的山前、山背、山腰、山顶、山窠之间,每个自然村居住着二、三户或七、八户人家,自然村与自然村相距一、二公里或三、四公里,交通十分不便,居住环境恶劣。荷花村竹木资源丰富,从与生活习习相关的几则谚语:“养龙泉、芹菜蒜子、蕉坑、岭子头、蓑衣、竹椅子、荷花、竹筒、拤(客家话音qia)子。”就可以看出荷花村人农闲时的传统产业了。村民们靠山吃山、农闲时,每家每户利用竹木资源加工“竹筒、拤子”,墟天挑到市场出卖。以前没有塑料,铁皮等做的水勺,竹筒是居家舀水最方便的工具了,荷花人制作的竹筒既精致又好使。。拤子是居家用的状如扇子的洗锅把。目前竹筒已被塑料,铁皮制勺所代替,而拤子仍大行其道,各地市场均有荷花的拤子出卖,备受农家主妇的青睐。荷花村人居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低下,加了改善荷花村民的生活状况、政府实施了造福工程,在增瑞罗坑岗开僻了荷花新村,拖子岌等自然村的村民已搬进了新村居住,山口自然村的村民已搬至鸟子洋“造福工程”新村居住,荷花村人现已开始了新的生活。   

莲塘村

  莲塘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湖雷镇的北面,离集镇7公里,全村有上桂坑、下桂坑、牛角塘、排下、莲塘、坪上、甲子口、溪东、桥头九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514户2059人,其中下桂坑是革命基点村,全村有1070亩的耕地面积。莲塘村在1965年前属莲塘公社所在地,人居环境好,耕作条件优越,大部分村民倚永定河两岸而居,龙峰公路穿莲塘村而过。莲塘村隶属的变迁:建国前至1951年底属第七区(湖雷)管辖,1952年2月莲塘由第七区(湖雷)划出增设十二区,莲塘由十二区管辖,1955年第十二区更名为堂溪区,1956年7月十二个区合并为七个区,堂溪区并入到湖雷区,莲塘属湖雷所辖,1957年4月撤区设乡,第七区分湖雷乡、堂堡乡、三堡乡、上湖乡、莲塘乡,莲塘村属莲塘乡所辖。1958年3月乡镇合并,成立人民公社,建立镇社合一的基层组织,莲塘属堂堡钢铁人民公社所辖。1961年6月成立湖雷工委,工委辖湖雷公社、上湖公社、堂堡公社、三堡公社、莲塘公社,莲塘属莲塘公社所辖,1965年3月湖雷公社、上湖公社、莲塘公社三个公社合并为一个湖雷公社,莲塘从此由湖-辖至今。莲塘村交通便利,在陆运交通尚欠发达时,一部分村民从事水运业,解放前莲塘就有篷船组织,从事食盐、油、土纸、土烟的运输工作,把食盐、煤油等从广东的石市运至湖雷、坎市等地,把土纸、土烟等源源不断地运往棉花滩、石市等地。随着陆上交通的不断发展,永定河梯级电站的开发,水运业已销声匿迹了。莲塘村有良好的村风,早在1996年就率先创办了全市首家农民读书社,村民们在农闲时就往读书社里钻,群众可在书社里读书、看报、渴求知识、学习技术,崇尚科学,经过十几年的精心运作,读书社已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莲塘村,尊老爱幼、崇尚科学蔚然成风,求神拜佛、打架斗殴销声匿迹。莲塘村民一向从事农业,烤烟是他们的支柱产业,采用集约经营的模式培植种烟大户,现在全村95%的耕地种上了烤烟。莲塘村现居住着罗、吴、许、徐、张、林、余、赖等姓村民。   

溪口村

  溪口村是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湖雷的北面,三堡溪穿村而过注入永定河。村民们依三堡溪与永定河汇合处的两岸而居,故得名溪口。    溪口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267户1118人,有耕地面积539亩,现居着沈、巫、严、班、谢、吕、扬、徐八姓村民。    溪口村的隶属变迁:建国初至1951年底,属(湖雷)第七区所辖。1952年2月溪口由第七区(湖雷)划出增设十二区,溪口属于十二区管辖,1955年第十二区更名为堂溪区。1956年7月后全县十二个区合并为七个区,堂溪区并入湖雷区所辖,溪口属湖雷所辖。1957年4月撤区设乡,第七区分湖雷乡、上湖乡、堂堡乡、三堡乡、莲塘乡、溪口属莲塘乡所辖,1958年3月乡镇合并,并成立人民公社,建立政社合一的基层组织。溪口属堂堡钢铁人民公社所辖。1961年6月成立湖雷工委。工委辖湖雷公社、堂堡公社、三堡公社、上湖公社、莲塘公社、溪口属莲塘公社管辖。1965年莲塘公社、上湖公社、湖雷公社合并为一个湖雷公社,从此溪口由湖-辖至今。    溪口村交通便捷,上世纪20年代龙岩通往峰市的龙峰公路穿村而过,水运时期下溪店属行船码头。堂堡、三堡、合溪的生产生活资料靠下溪店中转。溪口村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锅厂、水力加工厂,砖瓦厂。大型拖拉机运输,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雄厚。   

锦溪村

  锦溪村是1982年1月从原溪口大队折出隶属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湖雷镇的北部,距湖雷集镇8公里。全村辖象牙凹背,上溪东两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居住着曾、沈、刘三姓村民,有234户918人,有耕地面积573亩。村民倚永定河岸而居。锦溪村是1982年1月从原溪口队析出隶属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建国初至1951年属第七区辖,1952年2月从第七区划出增设十二区,锦溪属十二区管辖,1955年第十二区更名堂溪区,1956年7月后十二个区合并为七个区,堂溪区并入湖雷区管辖,锦溪属湖-辖。1957年4月撤区设乡,第七区分湖雷乡、上湖乡、莲塘乡、堂堡乡、三堡乡,锦溪村属莲塘乡辖、1958年3月乡镇合并,并成立人民公社,建立政社合一的基层组织。锦溪属堂堡钢铁人民公社所辖。1961年6月成立工委、湖雷工委辖:堂堡公社、三堡公社、莲塘公社、湖雷公社、上湖公社,锦溪属莲塘公社所辖。1965年5月莲塘公社、湖雷公社、上湖公社合并为湖雷公社、锦溪从此由湖雷所辖至今。锦溪村民吃苦耐劳,因靠河而居在水运时期有一部分村民从事船运业。清末民初永定条丝烟兴起,大部份村民充分利用土质优良的优势从事种植烤烟,现在靠农耕为生的村民,种植烤烟便于他们的主导产业了。锦溪村水资源丰富,2000年兴建了装机560千瓦的股份制电站。   

象基村

  象基村是1982年1月从原溪口大队析出隶属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由象牙自然村、基口自然村而得名,全村有罗斗窠、象牙、白莲坑、禾坪岗、甲口、岭子下、上课堂、下课堂八个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319户1271人。辖区内有耕地922亩。罗斗窠、岭子下地处象基村的边远自然村、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极为恶劣。罗斗窠村民自2000年以来已陆续搬至象牙建房居住,岭子下村民,2003年政府实施“造福工程”统一安置在禾坪岗建房居住,现这两个自然村已无人烟了。象基村民国期间属丰田里所辖,建国初至1951年属第七区辖,1952年2月从第七区划出增设十二区,象基村属十二区所辖,1955年第十二区更名堂溪区,1956年7月十二个区合并为七个区,堂溪区并入湖雷区管辖,象基隶属湖雷。1957年4月 撤区设乡,第七区分为五个乡,象基属莲塘乡所辖,1958年3月乡镇合并,并成立人民公社,建立政社合一的基层组织,象基属堂堡钢铁人民公社所辖,1961年6月成立工委,工委所辖五个公社,象基属莲塘公社管辖,1965年莲塘公社、上湖公社、湖雷公社合并为一个湖雷公社,社址设在湖雷下湖,象基从1965年至今由湖雷所辖。境内资源丰富,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装机960千瓦的湖雷水电站就在境内。梅坎铁路象牙站就设在村中。   

藩坑村

  藩坑村地处湖雷镇的西北边陲,东与溪口村接壤,南与弼鄱村相邻,西与合溪乡的林家山王社相接,北与堂堡的宝溪河坑村毗邻。全村辖富油岽、道堂下、长岌头、磜下、新陂、在上、瑞聚、大科里、下楼、长青自然村七个村民小组,282户1081人,有耕地面积854亩。现居住着沈、赖、孔、廖四姓村民。沈姓村民及松阳赖姓村民在清乾隆年间分别从河坑和合溪三楼里迁入繁衍,至今有300余年历史;西川赖姓居民是明嘉靖年间从道仁太坪里迁入繁衍至今有500余历史廖姓村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坎市青坑一个名叫先富的道士在藩坑传道,在大坪湖建一庵堂名曰道堂,他一边传道一边开发大坪湖,种茶、种竹、种果、种棕等,自食其力。富油岽自然村是革命基点村,长岌头自然村处在羊子岽半山腰,两个自然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政府实施“造福工程”富油岽村民搬迁至上新陂,长岌头村民搬至双堂屋。现这两个自然村已无人烟。藩坑村民国以前一直隶属丰田辖,建国初至1951年属第七区辖,1952年从第七区划出增设十二区,藩坑属十二区所辖,1955年第十二区改名为堂溪区。1956年7月十二个区合并为七个区,堂溪区并入湖雷所辖,藩坑隶属湖雷,1957年4月撤区设乡,第七区分为五个乡,藩坑属莲塘乡管辖,1958年3月乡镇合并,并成立人民公社,建立政社合一的基层组织,藩坑属堂堡钢铁人民公社所辖,1961年6月成立工委,工委辖5个公社,藩坑属莲塘公社,1965年5月莲塘公社、湖雷公社、上湖公社合并为湖雷公社、藩坑属湖雷所辖至今。藩坑属湖雷镇一个边远山区,四面环山,有人类居住以来。通往周边的合溪,林家山、溪口、坪上都必经王社岽、水口山岽、定脚凹岽等羊肠石路,交通十分闭塞,生产生活资料全靠肩桃手提,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几度采用人工挖掘开路,直至八十年代末才开通坪上至藩坑长3.5公里公路,二00四年旅居台湾的乡贤及热心人士的赞助,福建省农村公路网建设补助的好政策的充分利用,全线铺设了砼路面。   藩坑村民一向以农耕为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做生意致富了,全村有65户分别在沈阳、厦门、龙岩、永定等地方建房安居乐业来、繁衍生息了。   

高石村

  高石村是1976年从原道仁大队折出的隶属湖雷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湖雷的东南部,紧临陈东乡和岐岭乡,村部距湖雷镇21.5公里,平均海拔730米,面积13.8平方公里,辖石城坑、山磜头、高地、坪里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有285户1030人,耕地1217亩,山林面积15000亩,4个自然村均处在海拔1296米属金丰大山范畴天子岽北麓之崇山竣岭,古木参天、沟壑纵横,竹木连绵的群山之中。属边远、偏僻、落后、贫困的山区。高石村顾名思义山峰高、石头多,唯一的出山公路急弯多。山多田少,村民们靠山吃山,主要从事做纸,烧炭、,加工竹木制品为业,因光照不足,村民们只好种些单季稻,满足粮食自给。改革开放后,勤劳吃苦,朴实的高石村人不甘现状,纷纷走出大山,外出务工、学习,事成者回乡发展家乡经济,借助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食用菌生产,创办根雕工艺品加工厂,村民的收入增加了。高石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5年冬参加广州农民讲习所毕业回乡,次年夏与阮山、熊一鸥等在上南“万源楼”创建0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赖实秋、赖玉珊和1928年入党,后一直任中央有关部门重要职务的赖祖烈及永定县县长赖祖雄,他们都是高石村的石城坑人。高石村的革命群众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村牺牲110多人,被烧房屋150多间,有烈士69人,“五老”人员15人。高石村林木茂密,水资源充足,且山高坡陡,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地理优势,境内高水头开发电站一座,装机300千瓦。高石村现居住着赖、谢二姓居民。   


藩坑村特产大全




藩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