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龙岩 >> 永定区 >> 湖坑镇 >> 山下村

山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山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下村简介

  山下村处于永定县东南,距县城45公里,湖坑镇集镇7公里,居秀丽挺拔的湖坑九十九岽山脉下的奥杳盆地中,东与南靖县书洋镇文丰村相邻,西与本镇奥杳村交界,南与平和县卢溪镇接壤,北连高头乡高东村。全村面积6.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6亩,林地面积4648亩,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14户745人,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4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25元。该村属高山盆地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烤烟、反季节蔬菜以及发展红柿、高山茶叶等产业,近年来,本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了红柿、茶产业,全村户户种植红柿,全村红柿面积达450亩,年产红柿达600多万斤,销往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占农民总收入65%,茶叶年产亦有2万多斤,年产值20多万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822106 364000 0597 查看 山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山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吴银村

  吴银村是革命基点村,有红旗不倒之乡之称,与南江、南中村相邻,东南与平和县小芦溪交界,背连大溪乡黄龙村,是一个地道偏僻的分散山区,离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海拔800-960米。吴银村背靠海拔1560米大山—仙岽,山顶设有航空线碑,有仙栋林场防火僚望台,南边是革命圣地、具有小延安之称的旗扇山。在解放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在这里扎营塔起竹僚建立了红色革0据地,当时主要的领导人有刘永生、谢绍兴、杨德明、江岩等,在旗扇山还成立了永、靖、和、三县游击武工大队,长期与-民团战斗周旋。下辖有银兰坑、园背、老吴子、关山、行门凹、石古墩等革命基点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在册烈士9人,被评为“五老”人员的有28人,现有203户700多人,耕地面积1060亩,竹山林面积3640亩。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是刘永生、伍洪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同志战斗过的地方,吴银基点村经历了许许多多风风雨雨艰苦光辉历程,赢得了“-之小延安”的盛誉,境内还有珍稀物种“红豆杉”,主要以毛竹、高山茶种植为主导产业。吴银村地势高低不平落差大,小资源丰富,近年来引进外资先后建起小中型小电站4座,装机达800千瓦,由于电量充裕,全村电器化程度很高,如家家都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电炒锅等生活用器。如今还实现了进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相继开通了银兰坑至外关山,元背、南江至老吴的公路,改变了肩担手提的历史,大大提高村民的劳动效力,加快了经济发展。落后贫穷的老区、山区,逐渐显露出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风貌。   

实佳村

  实佳村是永定县边缘的一个小山村。东和南靖县相隔,南与平和县毗邻。三面环山,一条小溪从南到北贯穿实佳、南江、南中、新南和洋多等五个村庄,流向湖坑,谓之南溪,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70户1891人,党员65人(其中女党员7人),距永定县城50公里,湖坑集镇8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391亩,山林面积6580亩。在革命战争年代,张鼎丞、刘永生、伍洪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该村蛟塘革命基点村进行过游击战争。   

南江村

  湖坑镇南江村地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漳州市平和两县交界处,居南溪“土楼沟”景观中心,距离湖坑集镇8公里,是闽西著名的革命基点村。2010年定为福建省第三轮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82亩,森林面积9200亩,森林覆盖率75%。全村有411户1510人,11个村民小组。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水稻、红柿、林竹、生姜等种植业以及外出务工经商。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按照“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体现特色”的原则,全力打造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生态旅游精品村,实施整村推进。一是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二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竹林资源,建立养殖规模达到千头以上的竹山养羊示范基地,发展生态养殖业,培育循环经济,并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年实现效益30余万。三是大力实施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村容村貌更加优美。同时还与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合建立实践基地,创办出版南江村报,努力培养大批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南江村先后被列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市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点,村庄整理试点村,县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村。2011年南江村团支部被共青团福建省委评为福建省五四红旗团(总)支部,南江村党支部被龙岩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永定县委授予“十个好班子” 称号。2012年南江村被龙岩市评为文明村。   

新南村

  新南村位于湖坑镇东南部,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衍香楼”所在地,全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下辖岐坑头,紫庭坪、张明斜、辉星、园在、田背洋、石薮、新隆、老共和、薛福等10个村民小组,其中岐坑头,紫庭坪、张明斜为革命基点村。全村现有人口480户计1800多人,有耕地面积2735亩,林地面积11626亩,距离集镇5公里。    新南村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土园楼(衍香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楼点,现还有重点保护楼院庆洋楼和庆丰楼,南溪河穿村而过,跨溪建造一座济行桥是周边唯有一座古建筑屋桥,与旁边石拱桥形成鲜明对比,演泽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全村现留有古代土木结构建筑房屋20余座,建筑年限都在百年以上。   

洋多村

  洋多村位于湖坑南溪,在永(永定)、平(平和)交通要道旁,全村有2个自然村(低坝、老屋角)4个村民小组,共有130户470人,有党员21人(其中女党员4人)。总面积6618亩,其中有耕地面积841亩,林地面积2529亩,水果面积269亩,年人均收入6100多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政府关心下,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宽敞的水泥村道,清净的自来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视、手机、成了每家每户生活必须品。在中央减轻农民负担新政策出台以来,农民耕田种果,养猪信心倍增农民生活改善,逐步走向小康生活。   

山下村

  山下村处于永定县东南,距县城45公里,湖坑镇集镇7公里,居秀丽挺拔的湖坑九十九岽山脉下的奥杳盆地中,东与南靖县书洋镇文丰村相邻,西与本镇奥杳村交界,南与平和县卢溪镇接壤,北连高头乡高东村。全村面积6.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6亩,林地面积4648亩,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14户745人,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4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25元。该村属高山盆地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烤烟、反季节蔬菜以及发展红柿、高山茶叶等产业,近年来,本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了红柿、茶产业,全村户户种植红柿,全村红柿面积达450亩,年产红柿达600多万斤,销往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占农民总收入65%,茶叶年产亦有2万多斤,年产值20多万元。   

奥杳村

  奥杳村系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第一大行政村,位于永定之东南、与南靖县书洋乡的文峰村,塔下村、板寮村为邻,村庄处于长型的高山平原中,因地形酷似大船,人称“天海仙船”,全村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约1.35公里,面积约70平方公里,人口有759户2700多人,辖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2011年获湖坑镇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奥杳村种植烤烟历史悠久,每年全村种植烤烟2500亩以上,年收购烤烟40万斤以上,是我县著名烤烟生产基地。其他主要产业还有红柿、水稻、毛豆、反季节蔬菜及高山茶。2004年全村进行大面积土地整理,80%耕地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作,摆脱了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的人牛耕作方式,并在高山平原上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乡村经济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金莲山寺位于奥杳村南边,在雄伟秀丽的九十九岽半山腰,占地范围约五亩,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此寺建于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诗云“金莲宝寺碧山间,水秀山清花满园。佛祖堂堂均-,游人阵阵更留连。繁花润雨争鲜艳,翠竹迎风伴玉泉。庵右顶峰出米石,挺然屹立步云天”。经过不断扩建完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旅游胜地。天主堂位于奥杳村北边,是闽西第一座天主教堂,始建于清朝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教堂现存建筑面积946.82平方米,用地面积2063.9平方米,高30多米,风格独特、古风纯朴,蔚为壮观。它自建后,历来有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国的神甫及修女驻居传教办学。   

吴屋村

  吴屋村地处高山盆地,每拨610米,距离永定县城40公里,湖坑集镇6公里,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东与本镇奥杳村交界,西连湖坑镇楼下村,南邻古竹大岭下村,北接湖坑镇新南村,全村人口295户、1280多人,分7个村民小组。吴屋村开基世祖吴世德公于南宋绍兴年间迁入奥杳(1196年),至今已有811年造屋开田,繁衍生存。现开基建造永衍楼仍保存完好,其子孙为生产生活需要建造了远昌桥(又名奥杳水口石拱桥)至今也有700多年历史,村内名胜古迹有金连山、文昌池、保安堂、出米石、人仔石、三磨石等,这些都是永定金丰里主要风景点,奥杳盆地历来有聚宝盆之称,吴屋村古往今来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古有朝庭三品-,现有博士硕士学位乡贤,主要农产品有红柿、烤烟,水果年产量万吨以上远销全国各地。   

楼下村

  楼下村位于永定县南部,西与南溪新南村交界、南与奥杳村相邻,东与吴屋村相伴、北距湖坑镇所在地6公里,村落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全村有人口202户718人,管辖楼下、彩乾、斗角三个自然6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以农为业。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关心以及各界热心人士支持下,全村面貌发现巨大变化,村民生活宽裕,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其中村内主干道路全部铺设水泥路面,而且四通八达,晚上灯光明亮,村容整洁,群众安居乐业。人们遵纪守法,倡导科学文明新风,反对愚昧迷信陋习,思想素质高,村民诚实守信,2003年楼下村被永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授予“信用村”荣誉称号。   

洪坑村

  洪坑村位于湖坑镇东北部,距湖坑集镇5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所在重点村之一、是著名土楼民俗文化村、省级园林式村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所在地,先后获得市第九届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福建最美乡村、省级文明风景区、省第十届文明村、市新农村“427”建设重点村、“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荣誉。全村土地总面积7117亩,人口2910人。    洪坑村现存36座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土楼,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形、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土楼王子—振成楼、宫殿式建筑—奎聚楼、府第式建筑—福裕楼”为洪坑土楼群的杰出代表,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土楼王子振成楼因按八卦原理设计的建筑奇观和楼内富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奇观得到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及游人的青睐。该村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2010年春节,-同志视察福建永定土楼的第一站就是振成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永定客家土楼是中华民族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同志视察永定客家土楼重要讲话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关心下,该村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积极作为,全村各项事业扎实推进,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村从事导游等第三产业人员有1000多人,年旅游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收1000多元,大大超出全镇平均水平。   

六联村

  六联村位于湖坑集镇东面,与洪坑客家民俗文化村相邻,因古时辖有安背、曾屋寨、戌乾、大陂头、山子下、赤珠甲六个自然村,后人雅称为六联村,村名由此而来,该村东与高头乡丰下村接壤,南与本镇楼下村相连,西与新街坑村相靠,北与洪坑村为邻,面积6190亩,其中耕地960亩,林地面积3159亩,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大陂头自然村,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现有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人口540户、1885人,共有党员42人(其中女党员8人),梁、曾、江、李、林五种姓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0多元。民国时本地称大乾保、吴乾保,建国后称丰盛村、丰盛乡,1968年后称六联大队,1980年改称六联村。    六联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山环水抱,盛产竹、木、松杉等,气候宜人,具有“南亚热带特色”气候,农业耕作多数以种双季稻为主,主产稻谷、烤烟、芋头,经济作物有茶、水果等,水果以红柿、梨为主导产业。六联村工业发展规模较小,主要为家庭式服装、酿酒、食品加工、农机修理,小型电器等小工业,六联村地理位置显要,公路交通方便,半天可直达永定、龙岩及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名胜古迹有“丰盛庵”,天庭宫,以及土楼旅游观光点—大陂头环兴楼。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关心下,六联村两委结合自身实际,重点推进洪坑土楼旅游景区主入口项目征拆工作及大力发展旅游、红柿等产业。随着洪坑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大型生态型停车场竣工投用,六联商业区大部分进入装修阶段,玉成楼、红土楼、聚德轩、青瓦山庄及土楼家园等一系列农家乐投入使用,六联与洪坑正朝新的集镇中心方向发展。   

五黄村

  五黄村系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一小行政村,县道陈(东)—古(竹)公路穿村而过,距湖坑集镇4公里。南与本镇新街村为邻、西与岐岭乡交界、东与古竹乡相接,北连陈东高丰村。现全村有人口197户780人。耕地面积942亩,辖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靠农业,有水稻、烤烟等,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关怀,以及各界热心人士支持下。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村主干道铺设了水泥路面,过往车辆穿行不息。村容村貌整洁亮丽,群众安居乐业、遵纪守法、崇高科学文明新风,社会和谐稳定。   

新街村

  新街村位于湖坑镇集镇所在地,辖5个自然村(上宫背、下宫背、田河、新街、石坑)16个村民小组,有713户2168人,有党员43人(其中女党员9人),面积约10116亩,其中耕地面积1418亩,2009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是湖坑镇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街村成为一块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旅游”和商贸之宝地。近年来,村两委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征拆工作,位于田河自然村的客家土楼美食中心和土楼王子大酒店现均已投用,田河游客集散中心初具雏形,为湖坑镇打造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打下坚实基础。    新街村自古以来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文毓武粹;古有清康熙左丞相李光地,其内不避亲,外不避嫌,力举明郑成公骁将李天成(名根汉)拜“仁孝李大将军”征剿日本倭寇;有清道光年间连江道台李仰山镇守台、澎湖列岛;近有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坚(乳名李雄)等四兄弟,李雄时任中国国民革命军某团长,暗中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南靖县参加政府工作。今有当代曲艺名人——“闽西山歌大王”李天生。他的山歌唱响中国大江南北(参加了0-汇演)和日本、美国以及德、法、意等欧洲十三国,被载入《世界名人录》。    新街村亦是“湖坑大福”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传承村和发掘村。古朴生动的狮舞、风姿绰约的客家传统歌舞和偶意远的小品(“媒婆嫁女”)以及民谣、山歌、“艺术彩车”汇成了“湖坑大福”绚丽多彩的奇观。    新街村人民,感沐改革开放的春风,乐善好家,和睦待人。每逢春节和重要传统节日,都要前往座落在宫背自然村的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马额宫”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兴建的金石山“太清宫”,拜敬“刘汉王”和“太上老君”,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马额宫”前的百年古柏,象征新街村人们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大清宫”后的“枯木逢春”之“樟抱百年松”,象征新街村人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明天的愿望。新街村人民热忱期望和欢迎海内外同胞和外国友人,临临卑村,与我们共享“美妙”与“和谐。   

西片村

  湖坑镇西片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振福楼所在地,自南溪而下一条河流象条巨龙围绕全村,以溪为界东边为东片村(湖坑村),西边为西片村,西片村名由此而来。全村有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有487户1745人,有党员55人(其中女党员12人),总面积8480亩,其中有耕地面积1696亩,林地面积2479亩,主要以旅游、小企业、养殖、种植为主导产业,2012年人均纯收入6820元,先后被市评为“平安村居”、支部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授予永定县“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优秀示范村、被授予永定县“2006—2008”文明村。近年来,西片村紧紧抓住振福楼挂牌廉政文化教育中心、福建土楼博物馆的机遇,积极发展以振福楼为主的土楼沟旅游,村民受益面不断扩大,同时下南溪自然村还是大型电视剧《下南洋》主要取景场所之一。   

湖坑村

  湖坑村位于湖坑集镇所在地,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赤珠甲、坝头、上东、下东)8个村民小组,420户1466人,有党员41人(其中女党员7人),总面积5119亩,其中有耕地面积1180亩,林地面积1579亩,主要以小作坊、经商、养殖、种植为主导产业,2012年人均纯收入7100多元。经新农村统一规划建设后,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中心坝新建自然村有三年一次大福场,场内可设老人活动中心,篮球运动场、活动室、健身房等,逢喜庆节目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近年来,湖坑村两委积极配合上级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目前连接省道309线和湖高旅游公路的湖坑大道控制性工程——湖坑大桥已竣工,同时《湖坑镇总体规划》规划建设的湖坑集镇文化广场和湖坑停车场都落户湖坑村,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湖坑村将成为湖坑镇打造土楼客家风情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下村特产大全




山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