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峰市街社区居委会是由峰市直属大队和街道居委会合并而成。1998年8月,峰市集镇迁至锦西,峰市居委会随之迁入,现有村民小组3个,207户,共615人,其中党员30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822109 | 364000 | 0597 | 查看 峰市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坑村 |
新坑村有庵前、新坑、寨下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42户457人,其中党员22名。庵前姓陈,新坑姓李及寨下姓饶和巫。新坑村是峰市海拔173高程以上未涉及移民的行政村之一。 |
黄寨村 |
黄寨村有彩霞、郑屋、邓屋和建华四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319户1045人,其中党员16名,其中有143户521人因移民外迁至永定城郊乡龙门岗。彩霞自然村又称黄寨下,均姓黄;郑屋自然村全部姓郑;邓屋又称张坑里,均姓邓。建华村共有大、小岭下和上、下陂下四个小自然村,分别姓王、吴、赖,其中大、小岭下21户101人享受造福工程搬迁至上陂下安置。 黄寨村与新坑村、寨头村、忠信村、信美村、俄山村、河头村、桃泉村、高山村、锦西社区、峰市街社区相邻。 |
寨头村 |
寨头村是峰市距广东松东最近的行政村,现有12个村民小组319户1045人,其中党员34名。姓氏只有刘、张两姓。刘姓居住地统称寨头坝,是峰市镇“二坝一坪”中的一坝,因村头村尾有“寨”,中间被水冲积成为盆地而得名。库区移民后,分井边段和鸡嫲窝(石梓奇)两个后靠安置点安置。张姓村名住在张岭下、塘尾窝两个自然村。寨头颇多胜迹,如古建筑“多宝宫”,名曰“回澜桥”的古老拱桥,以及几棵百年以上的榆树、榕树等等。 |
忠信村 |
忠信村包括中心坪、黎泉坑和罗家营三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288户961人,党员35名。后因棉电库区移民安置在木梓坑。罗家营自然村旧称“老家营”,据说是峰市最早的开发地,随处有残留的墙基屋址,由此可见当年的繁盛。中心坪是峰市“二坝一坪”中的一坪,村中有八角宫,为峰市的著名胜迹之一,曾设“汉光书院”,传说左相黎宏和名士邱振方都在此教过书。 |
信美村 |
解放前,信美村叫“万美堡”,由八姓组成。土改时与忠信并乡,两村各取一字,合名为“信美村”。“文革”初破“四旧”,曾改名为“反帝大队”,84年后又恢复“信美村”。峰市著名的“副榜炉”(又名“峰炉”),即信美村特产,因创制人乃该村清朝雍正壬子科“副榜”童祖宠而得名。又有著名古迹“抚馆城”,即“抚民馆城”的简称,民间又叫“武衙”,是“未有峰市先有二城”中的一城。信美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72户891人,党员38名。其中高寨背自然村是峰市九个革命基点村之一。信美村盛产青梅、桃子、李子和小米焦。 |
俄山村 |
俄生村有俄子陂、山塘背、白水寨和黄岗坪四个自然村。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152户490人,其中俄子陂、山塘背有69户282人,均已移民迁至凤城镇的沈家坪和城郊乡的东溪。俄子陂和山塘背居民均姓郑,开基祖为清朝时期永定城郊龙安寨涵水湖郑氏第九代的禄兴公。它由涵水湖迁至山塘背——这地名由村中一口约四亩大的天然水塘而来,后改名为山塘背。俄子陂郑氏又是由山塘背搬出来的,其村民缘于村口“金鹅潭”,“俄”即“鹅”的谐音。白水寨和黄岗坪居民则姓许,其中白水寨是峰市9个革命基点村之一,村中的禾仓石的花岗岩储量十分丰富。 |
河头村 |
河头村位于峰市镇西南部,与仙师石鼓村相邻,是棉花滩大坝上游第一个村庄,由11个村民小组组成,地势较低,平均海拨在200米,气候湿润,全村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亩,森林面积1100多亩;有270户,983人,共有党员50人,其中女党员7人。 一个整体搬迁移民村,连续三届被永定县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2011年河头村被评为福建省“平安库区先进村”,也是全县4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示范村之一。 河头村早先叫“河头城”,明朝万历四年(1576)在此建“河头城”,这是“未有峰市先有两城”中的一城,属汀州管辖,清朝初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河头城与峰市同属上杭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起属峰市特种区,直辖于省政府,1940年3月31日,随峰市特种区裁撤划归永定县管辖至今。 河头村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新农村建设以来,河头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改善我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发展经济,形成了以养殖业,种殖业为龙头的“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近两年,在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关心支持下,经过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投资80万元兴建了防洪堤一期,二是开展了村庄绿化工作,种植香樟和桂花树等2600多株,从镇政府到村部公路两旁种植樱花500株。三是完善了村庄亮化工程,整治了村容村貌,开展家园清洁活动,为创建省级生态村奠定了基础。也是组建村级妇女腰鼓队,丰富乡村群众业余精神生活,此活动得到上级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各级有关部门奖励1.5万元,五是共征用(置换)菜地21亩,拆除附属房300平方米,开工建设了总投资80多万元的库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占地6000多平方米农民文化公园;六是编制完成了河头村生产和社会事业及旅游项目五年发展规划,积极融入“东楼西湖”的旅游大格局,打造集水上娱乐,休闲体育,旅游地产等为一体的高端旅游度假村,做好龙湖乡村旅游的服务工作,为形成“东楼西湖”的旅游大格局做好前期工作 |
桃泉村 |
桃泉村有旱塘里和桃泉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70户,558人,其中有党员29名。旱塘里自然村曾姓村民共有28户102人,已移民至城郊东溪安置。桃泉自然村分为桃一、桃二两个村民小组,均姓肖。桃泉村盛产“六月红”芋子、沙田柚、黄花梨和烤烟。 |
高山村 |
高山村分寨上、高山和桑子三个自然村,其中寨上和高山村民都姓林,而桑子自然村村民姓巫。高山自然村在峰市各村中海拔最高,为全镇9个革命基点村之一。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27户,共415人,其中党员23名。高山村杂木和毛竹资源十分丰富,向为峰市竹器生产基地,还盛产枇杷、李子、烤烟和“六月红”芋子。高山村是峰市自兴建棉花滩水电大坝以来未涉及移民的两个行政村之一。 |
锦西社区 |
锦西居委会原属仙师乡锦丰村的一个片落,1997年锦西被正式确定为峰市集镇安置点后,将锦丰村以永定河为界划分为锦丰村和锦西居委会。同年7月,锦西居委会正式划归峰市管辖。锦西居委会辖锦西、中联、南塘、南坑四个村民小组,共405户,1320人,其中党员有46名。 |
峰市街社区 |
原峰市街社区居委会是由峰市直属大队和街道居委会合并而成。1998年8月,峰市集镇迁至锦西,峰市居委会随之迁入,现有村民小组3个,207户,共615人,其中党员30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