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联村东与富光村毗邻,西至登江桥与临城镇上登村接壤,距县城16公里,南与军联村毗邻,北至三元岭宝塔下,村落面积6平方公里。现有323户,1335人,辖青潭、黄坊、瑶背、祝山、坑尾头、曾家山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境内有1家胶合板厂,2家电站。
永联村境内现有三元岭宝塔1座,建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高20米,立于塔中,可俯瞰汀江和杭城风貌,1984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宝塔遥遥相对的大肚石位于汀江河畔,旧时曾建有庵庙,香火极旺,还长有名贵草药——还魂草等,是极具潜力开发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主要实施了村部建设、烟基工程等项目,烤烟生产也有较快发展,08年种植236亩,建立优质烤烟示范片1个,预计收购烟叶7万斤。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823102 | 364000 | 0597 | 查看 永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亲睦村 |
亲睦村东临睦邻村,南与古坊村接壤,西连饶坊村,北靠由安村,加上境内的中都中学校址,构成一朵梅花形的图纹, 村部建在村中心,设在村部的老年活动室常年聚集着许多老年人在活动室里玩乐、聊天。亲睦村现有386户,1598人,党员56人,10个村民小组,耕地1279亩,山林3225亩。 亲睦村是个少山缺田的村,村民除少数人耕田外,大部分以生猪养殖、外出务工、经商等为主要收入。亲睦村交通发达,中庐公路贯穿全村,而且各自然村均已通水泥路。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主要实施了路面硬化、村部改建、烟基工程等项目,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
富光村 |
富光村座落于中都镇的北部,汀江的西岸,东临庐丰乡中坊村,北接临城镇的黄竹村。全村共有453人,村民小组2个,拥有耕地205亩、林地面积5329亩,其中生态公益林3700余亩。 为了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棉花滩水电站的需要, 2000年全村就近搬迁安置后,居住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人均占有砖混结构住房40平方米。-接收覆盖率100%,95%农户已安装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用户也占很大比例。村民就业问题基本解决,除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剩余的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解决就业问题,主要养殖生猪、种植黄竹、毛竹、果树等,07年全村存栏生猪2808头,出栏生猪2680头,发展花吊丝竹种植100亩。村道主线95%已铺设水泥路面,村民用水安全。全体村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生产生活条件、生活水准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
长徐村 |
长徐村 位于中都镇东北部,辖上徐、长塘、下徐三个自然村, 5村民小组,126户 ,546人 。全村土地面积9600亩,耕地面积550亩,山林面积8600亩 ,木材及矿产资源丰富,稀土矿储量和品位居全镇前列。下徐自然村是棉电库区移民村,有库湾130多亩。 长徐村历来民风淳朴,村民诚信守信,2005、2006、2007年连续三年被上杭县评为“信用村”。 2007年,在上级党政的关心支持及全村干群努力下,按三级公路标准,完成军营至都康东坑里5.8公里水泥砼路面硬化,新建村部160平方米,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
军联村 |
军联村位于中都镇北部,东与长徐村接壤,北与永联村相邻,西南与陈和村相连,距中都集镇12公里。村落面积约5.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9万亩、耕地1823亩,全村现有12个村民小组、336户、1358人,党员50人。 军联村北部有一座寺庙,名叫皇庆山,始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座远近闻名的寺庙建筑。 军联村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生猪、烤烟、优质稻、林业等四大产业。军联村养殖业发达,2007年全村生猪出栏9000多头,种植烤烟210亩,种植优质稻3063亩。 |
陈和村 |
陈和村东与长徐村接壤,南与田背村相连,西与武平县象洞乡毗邻,北连军联村,距中都集镇4公里.村落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农业人口1136人,分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属少数民族村。 全村有耕地1985亩,人均耕地1.7亩,山林面积19300亩。一条山泉溪从南至北贯穿全村,水力资源充足丰富,有水电站1家。 陈和村交通便捷,杭都公路贯穿李坑村旁,道路硬化从村部可直通各个自然组。现以种植水稻为主,全年可生产粮食2700吨,烤烟种植面积每年都在300亩以上。全村有鱼塘260亩,年产量45吨以上,种植的杭梅有580亩,年可收青梅300吨以上,还有枇杷、脐橙、沙田柚、早熟蜜柑等各种水果360亩,称为中都的“鱼米之村”。陈和村山坡土地肥沃,十分适宜发展各种经济作物,发展了多家果、牧、沼生态庄园,深得上级认可。 |
田背村 |
田背村东接由安村,南与罗溪村、蛟腾村交界,西与武平县象洞乡泰山村相连,北连陈和村。距集镇一公里,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767人,459户,15个村民小组。 田背村是共和国少将刘振球的故乡,刘振球将军(1909——1997),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0,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田背村建筑景观资源丰富,有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占地五亩的宏文馆,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关帝庙(1993年重修),十三世惟质,十四世本如,沆如为防患土匪率族人建造的浒安、中心、康宁寨旧址仍清晰可见,更加闻名的是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云霄阁。云霄阁外斜内正,共七层,下三层泥木结构,呈四方形,第三层起转八角形,全用木头架设,檩橡交错,结构精致,顶棚、窗棣、神龛上分别绘有龙凤图案,刻有花鸟浮雕,整座塔占地近400平方米,塔身高20米。近五百年来,云霄阁历经风雨而一直岿然不动,这座浑然天成的斜塔是客家建筑的一个奇迹。阁内藏有一大鼓,因老鼓长牛毛,吸引了专家学者前来探索,由此制作的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韩国KBS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媒体播出。 |
罗溪村 |
罗溪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258户,1039人,党员41人,耕地858亩,山林2113亩。当地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雨水充足,土地肥沃,村民除搞好粮食生产外,积极发展烤烟,近年来更有村民新建养猪场,建沼气池,种果树发展循环经济。村内有2家企业(方菱机砖厂、纸制品加工厂),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80余人。08年重点实施村部建设工程。 村内古建筑方土楼有存耕堂、三立堂、慎修堂、天德堂(百二间)、皇竹堂等民居,特别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存耕堂,系清初何氏冲山公花大洋一千块用三年时间建成“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楼”,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土木结构,夯土为墙,墙厚1.5米,拾梁构造,其布局为五横四竖,外石坪、外大门、石坪、内大门、前大门,天井、中大厅、天井,后大厅、天井、后楼三层,左右有回厅,回廊、廊屋与主厅堂连成一体,有房舍340多间,走廊相通。室内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岭南才子翰湘的亲笔匾联,人民日报曾经介绍过,至于雕梁画栋,磨贝壳薄片嵌窗门更是美不胜收,闻名遐迩,迎来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游客参观访问,电影《赤魂青山》在这里拍过情节,如今游客不断。 |
蛟腾村 |
蛟腾村位于中都镇西部,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接壤,现有6个村民小组,140户,509人。全村耕地面积736亩,山林面积6830亩,党员26名。群众以生猪养殖、烤烟种植等为主要收入。 蛟腾村分两个自然村,一叫六十地,义取何姓入杭始祖六一郎公,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即公元1086年,从武平县岩前镇宁洋村,向东南步行六十华里到达该地开基,故名六十地)。蛟腾则因村中有口占地17亩的大塘(清乾隆34年,即公元1769年,筑成的大塘)而得名,至于蛟腾之名,则由当地文人学士,义取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腾蛟起凤”句而取的雅称。在清末明初曾与兴坊、罗溪合称罗溪堡。 生猪养殖是蛟腾村主要产业,通过近几年走生态规模养殖之路,取得了较明显的效益,全村生猪存栏50-100头23户,100-300头17户,1000头以上1户,在做好生猪养殖引导、整治、服务的同时,突出抓好动物疫病的防控。 |
永联村 |
永联村东与富光村毗邻,西至登江桥与临城镇上登村接壤,距县城16公里,南与军联村毗邻,北至三元岭宝塔下,村落面积6平方公里。现有323户,1335人,辖青潭、黄坊、瑶背、祝山、坑尾头、曾家山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境内有1家胶合板厂,2家电站。 永联村境内现有三元岭宝塔1座,建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高20米,立于塔中,可俯瞰汀江和杭城风貌,1984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宝塔遥遥相对的大肚石位于汀江河畔,旧时曾建有庵庙,香火极旺,还长有名贵草药——还魂草等,是极具潜力开发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主要实施了村部建设、烟基工程等项目,烤烟生产也有较快发展,08年种植236亩,建立优质烤烟示范片1个,预计收购烟叶7万斤。 |
饶坊村 |
饶坊村是中都集镇所在地,村落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亩,山林面积1673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133户,450人,党员37名。饶坊村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三个文明”建设成效喜人,多次被上级党政部门授予文明村、信用村、目标管理先进村等称号。 近年来,饶坊村主要实施了村部建设、通自然村路面硬化、“家园清洁”等项目,村民依靠生猪养殖、外出务工、经商等为主要收入。07年末生猪存栏1352头,出栏1700头,08年种植烤烟139亩,预计收购4.2万斤。 饶坊村现留有古建筑2座,建筑结构属古老九厅十八井风格,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以上,现保存基本完好。 |
复兴村 |
复兴村座落于汀江河畔东南方向.东与下都乡璜溪交界,西与仙村村交界,南与下都乡新寨村交界,北与古坊村相连,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是福建棉花滩电站库区移民村。 全村5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相距2-3公里,村落分散,现有90户,人口383人,山林面积9512亩,耕地面积439亩,党员35名,电站一家,装机容量100千瓦。 复兴村历来以林业、竹业为主,目前盛产黄笋干、沙田 柚、蜜柚、黄梅、红柿、枇杷,建有500亩黄竹基地,100亩沙田柚基地,150亩红心柚基地,库湾360亩,网箱养鱼90箱。07年新建村部200平方米,按四级公路标准实施路面硬化3公里,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 |
由安村 |
由安村现有人口740人,178户,辖四个自然村,七个村民小组,东与睦邻村接壤,南与亲睦村、田背村交界,西与陈和村相邻,北与长徐村相接。全村大致呈“一”字形,东西全长相距约6公里,村落面积约9平方公里,村内有1家企业——华平农牧有限公司,是集生猪养殖、果树种植、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安祖自然村留传手工制作风炉400多年的历史,是整个上杭县唯一生产风炉的自然村,产品远销广东、武平、闽北一带。风炉是小家庭的得力炉具,是大家庭的补充,它主要用来烧木炭,小柴片等,节省燃料而不占地方,喜爱烹调的人认为“大火煮粥,小火炖肉,炭火炖出的肉更加香甜可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厨房用具越来越现代化,但每逢节日请客,每家每户仍然喜欢用风炉煲汤,享受生活的乐趣。 由安村近年来还新建了村部265平方米,道路硬化约7.5公里,实施烟基工程等项目,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 |
古坊村 |
古坊村位于中都镇东南部,地处汀江西畔,东面至汀江河岸,南面与复兴村、仙村村相邻,西与亲睦村接壤,北与睦邻村交界,距集镇2.6公里。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48亩,山林7167亩。全村共有302户,1138人,由3个自然村组成,共分为8个村民小组,是少数民族村。现有纸制品加工厂1家、竹制品加工厂1家、电站2家。 在古坊村入口处,兴建了一座可以常年灌溉粮田近400亩的“青年陂”陂坝渠道,是全镇最大一座陂坝,坝身全长23米,宽16米,高6米,使该村粮田灌溉面积大为改善,确保了粮食丰收。村里水力资源丰富,建有2家水电站(花石头电站、吉布电站),装机容量600千瓦。1997年将设在村中心的小学进行改建,内设村部、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等,安装室外健身器材,各项设施较齐全,可以满足当地村民的学习、休闲、健身等需求。 古坊村民竭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 |
睦邻村 |
睦邻村位于都康、古基、古坊、由安村的中央,离汀江河畔约4公里,距县城30公里。东与古基村相连,南和古坊村相邻,西接由安,北和都康相连,面积约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386户,1486人,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共分为10个村民小组,党员63人。耕地面积1527亩,山林面积8865亩。 睦邻村交通方便,往东北方向4公里处,跨进汀江大桥就达庐丰乡,往西南方向3公里处即达中都集镇,中庐公里贯穿全村,各自然村都在大道旁,环村大道与中庐公路相连。几千亩世行贷款松林,绿油油地连成一片,门前屋后上千亩枇杷、李、桃到收获季节花果飘香、让人羡慕。 村内现有2家竹制品加工厂,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60余人。烤烟生产每年上新台阶,2013年种植150亩,预计收购4.5万斤,并建立优质烤烟示范基地1个。08年以来村两委认真实施土地流转,引进外资种植蕉柑500亩,红肉柚200亩。 |
都康村 |
都康村位于汀江西岸,三面环山,东与庐丰乡丰济村一河之隔,西与睦邻村接壤,北与长徐村毗邻,南接古基村,离集镇5公里,中庐公路贯穿全村。全村辖3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人口465人,党员28人,山林面积8813亩,耕地面积449亩。 都康村村庄秀丽、交通便捷,是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康村历来文风盛行,外出工作人员众多,特别是教师队伍庞大,外出工作人员中拥有副教授以上4人、专家1人、博士1人、硕士学位2人,上校军衔1人、副处以上3人、副省长1人。 都康村是-元帅的祖居地,都康叶氏九世叶日通从都康迁到广东梅县开基,-元帅是都康村叶日通的20世孙,上杭叶映玉的28世孙。叶映玉(五郎公)墓被上杭县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都康村近年来主要实施了“花吊丝竹”推广发展、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公园、通自然村道路硬化、路灯安装、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下一步,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
古基村 |
古基村位于中都东部,离集镇5公里,东与庐丰乡仅汀江一河之隔,南与古坊村、西与睦邻村、北与都康村相邻,村落面积3.8平方公里。现有101户,406人,辖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由于地质环境影响,现石段上自然村移民搬迁至上杭县临城镇城东奋斗窝。村民以生猪养殖、林业生产等为主要收入,08年拟实施村部建设。 古基村五枚武术创始人是清代少林僧尼五枚师太庐丰乡湖洋村人丘正元和花鼓娘子梅花得其真传,后结为夫妻,同回上杭,并得以发扬光大,创立梅花拳棍,软桩八法。五枚拳是中国武术稀少的拳种之一,古基村女子五枚拳是上杭五梅拳的优秀代表,在该村习武防身之风盛行,后经创办成立“五枚武术队”、“女子舞狮队”享誉省内外,曾获首届全国农-动会武术团体奖,个人拳棍表演冠军,福建省农运会武术拳棍第一名等奖项。为发扬民族精神,古基村女子五枚狮武术队一直流传至今,镇里高度重视女子五枚拳的传承与保护,积极争取上级扶持,2007年8月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瑞香村 |
瑞香村地处中都西南部,东南靠黄店村,西南与广东蕉岭接壤,南连下都象栏,西北靠兴坊、罗溪,距集镇3公里,交通便捷,杭都公路宛如一条银色长龙串村而过。全村由岭背、水坑、晨荷、荷山四个自然村,辖七个村民组,305户,1138人,耕地面积1117亩,山林面积4429亩,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勇敢正直,勤劳致富,民风淳朴,和睦乡邻。 瑞香村宋至清代名曰瑞坑,清未年间一文人墨客路经村“观音宫”〈地处月光凹〉时提对“瑞月依然照古塘,香花何必朝南海”而得名取之。 瑞香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水果等,特别适宜种植优质稻及烤烟,烤烟发展年年上新台阶。07年按四级公路标准实施村口至村中1.5公里路面硬化,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
黄店村 |
黄店村面积约8平方公里,现有691人177户,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85亩,林地面积3640亩,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黄店村面积小,人家不多,但却有名气,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外出工作人员较多,其中部队师级干部1人。 黄店村水口留有清代建造祈丰宫,清乾隆35年(1770年)8月,为严禁流乞,逞强结党、聚赌、私宰耕牛等种种不法行为,经呈报,准给勒石示禁。碑高100厘米,宽45厘米,阴刻楷书400字为奉宪禁碑。 黄店村人历来都十分勤奋,民丰物阜,村风文明。主要发展优质稻、烤烟、生猪等产业。07年实施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300亩,改善灌溉面积1000亩,增加机耕作业面积1000余亩,辐射带动机耕面积5000亩。 |
仙村村 |
仙村村位于中都镇南面,距集镇5公里,村庄座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有9个村民小组,204户,814人,党员36名,耕地面积1214亩,山林面积8759亩。 仙村村充分利用山林优势,做强做大做活林业产业,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福州华民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种植速生丰产林,在仙村速生丰产林基地的带动辐射下,激发村民造林的积极性,共种植速生丰产林4000亩。 由于传统文化薰陶,仙村人历来对文化生活十分崇尚,村内设文化活动中心,配备扬琴、二胡等10余种乐器,音响一套,船灯一架,还有围棋、象棋、拉力器等多种文体活动器材,10多套阅览桌椅。07年选派船灯队为东南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演出;11月选派船灯队、山歌队、南词演唱队到县参加民俗大赛,仙村文化室还专门编写了山歌歌词。仙村文化活动中心在开展宣传文化活动和提供精神食粮中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
兴坊村 |
兴坊村位于中都镇西南部,面积约5平方公里,有五个村民小组,168户,688人,农田面积660余亩,山林面积6200亩,毗邻广东省蕉岭县,出省通道中寨公路从村中心穿过,交通极为便利。村内风景秀丽,村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全村以种植粮食、烤烟和饲养生猪为主要产业。近年来连续被上级有关部门评为先进村、计生合格村和信用村等殊荣。 2007年,兴坊村认真实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环村道路1条2000米,扩宽改造村道2条5500米,实施改水、改厕、改圈120多户,改善人居卫生环境;新建农民健身乐园2处;安装村道路灯47盏,实施新村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08年拟新建村部,通过外出干部牵线,由福建恒亿集团结对扶持拟新建“恒亿兴坊文化中心楼”。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