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龙岩 >> 上杭县 >> 才溪镇 >> 曾坑村

曾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曾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曾坑村简介

  才溪镇曾坑村地处才溪镇西北片区,与紫金山金铜矿相邻,是一个典型的巷、小、边、贫、山区村。全村头尾10余里,居民居住分散,有13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全村人口1360人,党员40人,预备党员3 人,有耕山550余亩,林地面积1.8万亩,有2所小学无人上课。村财收入主要靠上级扶持,村民收入主要靠林地、耕地和养猪,外出劳务打工收入。
  曾坑村,总劳动力944人,其中外出劳动力585人,待转移劳动力59人,毛竹、溪鱼为特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823107 364000 0597 查看 曾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曾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曾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才民村

  才民村是少数民族村(全镇三个之一),位于我镇西北部,才庄公路穿村而过,与官庄畲族乡新民村、通贤乡障云村、本镇岭和村、溪北村接壤相邻。全村101户428人,分上迳、梨子岭、创子林3个自然村(村民小组),耕地有216亩(基本上梯田),林地2800亩(其中生态林630亩,杉木林2000亩,毛竹200亩),森林资源保护开发较好,海拔高度430米,地形陡峭,平地非常少。全村蓝姓70%左右,范姓30%左右。党员有20人,贫困户6户。   村部小巧完善,建在梨子岭自然村,与其他两个自然村相隔最远有1.5公里。上迳自然村建有公共活动场地,创子林自然村拟建。村两委5人(村支委3人,村委3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支部书记为女性,班子团结有战斗力。村财主要收入来源于上级对村转移支付3万元,运转不成问题。其他还有少量的林木砍伐收入分成(20元/立方米)。   才民村,总劳动力281人,其中外出劳动力162个,待转移劳动力31个,主要特产毛竹产业。   

溪北村

  才溪镇溪北村位于才溪镇西北部,才庄公路穿村而过,是革命基点村、少数民族村和市级新农村建设村庄整理试点村。全村9个村民小组,435户,2035人,其中畲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52.6%,全村共有党员62人,其中女党员18人,党员中心户9户。现有山林面积7160亩,耕地面积1094亩。该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境内有历史悠久的仙师宫、仙障庵,革命战争时期莲池岗革命旧址、梁到坑革命交通联络站,才溪历史上第一个举人雷史修(清朝时期),并由他创办了才溪乡时雨学校(现才溪中心小学)和修建了古建筑雷氏宗祠。镇一纵旅游公路穿溪北村仙障庵、脐橙基地在才庄公路出口,是才溪红色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全国红色旅游100个景区之一,30条经典旅游线路。脐橙产业和建筑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业,现全村规模种植脐橙1690亩,是全市连片种植脐橙规模最大的脐橙基地,脐橙个大、色鲜、味香,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远销至广东、上海、澳门等地;全村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14家,全村近80%的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建筑业,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450元。   

岭和村

  岭和村位于上杭县北部,205国道贯穿全村,是著名苏区。全村11个村名小组,543户2763人,现有耕地1340亩,林地18430亩。村历史文化底丰富,村内有始建于宋朝年间的紫华山麒麟殿、佛岭庵、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粮仓、革命交通联络站、中华印书局旧址,战时兵工厂遗址、九军十八师之一李质忠故居等一批文化革命遗址。该村主要以建筑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在外具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4家。在家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烤烟、养猪和第三产业,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450元。全村共有0党员67名(预备党员2人)。 岭和村,总劳动力1752人,其中外出劳动力1138人,待转移劳动力112人,主要特产:脐橙580吨,火龙果、蝴蝶拼画,艺术制作,设施农业20亩。   

中兴村

  中兴村地处才溪集镇旁,全村属革命基地村,是革命红色旅游景点的周边,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565户2059人,耕地面积1015亩,山林面积2859亩,贫困户35户,党员65人,村两委干部7人,村集体收入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   中兴村,总劳动力1269人,其中外出劳动力723人,待转移劳动力82人,以粮食为主,种植槟榔芋、烤烟。   

溪东村

  溪东村地处镇政府东边,是才溪圩场所在地,其中五星光辉组在圩场上,村里未办企业,今年无村财收入,去年村财收入3000元,是村里山林租给别人割松脂的租金,因无松脂可割了,今年无人再租。全村稻田780亩,山村5226亩,其中1000多亩在05年发了林权证,山村中有公墓占生态林600多亩。溪东村民收入在全镇属中等,人均年收入7000多,村民80%左右建有新房子,有的建的很漂亮,住的也舒适,现有90户人家有小汽车。   溪东村,总劳动力991人,其中外出劳动力595人,待转移劳动力61人,该村属于集镇结合部小商贩比较多。   

溪西村

  溪西村,总劳动力983人,其中外出劳动力592人,待转移劳动力62人,以粮食为主,兼种植烤烟、槟榔芋等。    溪西村地处才溪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王直、雷钦、邱子明三位建国老将军的故乡,全村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82户1510人,土地面积7500亩,其中山林面积6503亩,耕地面积826亩。2011年村集体收入56余元,财政转移支付收入33000元,农民人均年收入7856元。现有支委3人,村委3人,党员42人。村民主要从事建筑业、种养、个体经营。村集体经济,除上级转移支付和向上争取外,无固定收入。近三年来,村两委班子努力工作,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被市评为“市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和县“平安和谐村”。   

下才村

  下才村地处才溪镇西南面,紧邻集镇,与才溪村以溪为界,溪西南面为下才村。该村有发坑和樟坑2个自然村,是才溪镇第二大行政村,全村有22各村民小组、828户3514人,贫困户约38户,党员101人(其中有3名预备党员,18名女党员)。全村有耕地面积1903亩,林地面积12242亩;该村集体收入主要靠县、镇财政转移支付和店租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100元。   下才村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人文历史底蕴。村内有著名的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旧址、毛泽东亲笔题写“光荣亭”、“列宁台”等,是才溪红色旅游核心景区所在地。该村是当年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所在村之一,毛泽东曾亲自把当年的“衰坑村”改为如今的“发坑村”;该村涌现了两对著名“红色三兄弟”,村里有烈士59名,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下才村,总劳动力2326人,其中外出劳动力1372人,待转移劳动力125人,主要特产脐橙年产520吨,种植烤烟、槟榔芋等。   

才溪村

  才溪村:总劳动力2943人,其中外出劳动力1678人,待转移劳动办175人。主要特产脐橙年产320吨,种植烤烟、槟榔芋等。   才溪村是才溪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村,31个村民小组,1045户,4328人,党员106名。   才溪村位于才溪集镇附近,国道205线、18公里才溪河贯穿全境。才溪村享有红色圣地,建筑之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毛泽东曾三赴才溪从事革命实践,在这里写下了彪炳史册的光辉著作——《才溪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景点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在革命战争时期才溪村涌现出了刘忠、王集成等四位老将军。   全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山地21700亩,耕地2030亩(粮田1980亩)。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脐橙、烤烟等,2010年粮食(水稻)播种面积2273亩,总产1000吨,人均460斤,基本自给自足。养殖业主要是猪、牛、羊和家禽,生猪存栏2200头(母猪150头),牛145头,羊265头,兔2700只,其他禽26000只。近年来,有20多户村民积极开展养蜂业,目前发展到1000多箱,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10年人均收入7140元(2009年5832元),村财收入8万元,2011年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在全村2000个劳动力中,改革开放后80%青壮年从事建筑业,涌现王养华、孙灿金等农民企业家。建筑业是村的主导产业,承包工程、外出经商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才溪村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实施,民生项目日益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有基础具规模,全村95%参加新农保,98%参加新农合,特困户有低保,60岁、80岁以上享受养老金。几年来新建了休闲公园、体育健身、农家书屋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以及做好人饮清水池、标准化渠道,硬化道路,安装路灯等基础建设工程,85%农户新建砖混结构楼房,90%农民吃上安全水,农民逐步走上幸福路,进入小康生活。   才溪村存在主要问题是,该村除建筑业外,没有其它的工业建设,经济发展形式单一,村财来源缺乏。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开展,征用土地的工作难度较大。农作物(除水稻外)养殖业还不成规模等。   目前村两委大力弘扬才溪光荣传统,发扬才溪革命精神,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着力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新农村建设。   

大贵村

  大贵村,总劳动力1691人,其中外出劳动力963人,待转移劳动力118人,主要特产脐橙年产280吨,种植烤烟、仙草。   大贵村是才溪镇最大的少数民族村,位于才溪镇东南片区,离集镇5公里,东接下王村,南通荣石村,西靠才溪村,北与通贤乡交界。该村有四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620户2686人,其中劳动力1300人,耕地2100亩,山林面积14000亩(其中竹山4800亩)。村民主要是通过种植水稻、烟叶及养殖生猪、肉鸡、乌兔等家庭种养和管护竹山、林木、外出务工获得收入,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7741元。205国道在大贵村贯穿而过,永武高速公路才溪互通口设在大贵村,有利的地理位置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个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有无限发展前景的山村。   

曾坑村

  才溪镇曾坑村地处才溪镇西北片区,与紫金山金铜矿相邻,是一个典型的巷、小、边、贫、山区村。全村头尾10余里,居民居住分散,有13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全村人口1360人,党员40人,预备党员3 人,有耕山550余亩,林地面积1.8万亩,有2所小学无人上课。村财收入主要靠上级扶持,村民收入主要靠林地、耕地和养猪,外出劳务打工收入。   曾坑村,总劳动力944人,其中外出劳动力585人,待转移劳动力59人,毛竹、溪鱼为特产。   

下王村

  下王村位于才溪镇西南部,距离才溪集镇6公里。永武高速公路、205国道绕村而过,使整个村庄看上去更加充满现代化气息。全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287户1350人。共有党员48名。全村山林面积5200亩,竹林面积150亩,耕地面积900亩。近年来,该村以改善辖区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宗旨,深入开展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1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和谐村。   下王村,总劳动力769人,其中外出劳动力461人,待转移劳动力68人,主要特产脐橙150吨,烤烟。   

荣石村

  荣石村位于才溪镇南部,与旧县镇相邻,永武高速路旁,距镇中心5公里,古时该村钟寮场曾为县城所在地,是革命基点村。目前,全村下辖上王、科里、荣才一、荣才二、溪背、溪前、石槽7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280多户,其中50多户居住在高速路口的移民新村,总人口1380多人,贫困户40户,低保42人。全村共有耕地600多亩,山林面积1100多亩,竹山400多亩。 荣石村,总劳动力777人,其中外出劳动力442人,待转移劳动力58人,主要特产毛竹,全村竹山面积11000亩。  

陈坑村

  陈坑村位于上杭县的西北部,北与南阳镇接壤,西与通贤乡相接。从村头到村尾,一条清澈小溪穿流而过,新建的住房比比皆是,给人心旷神怡感觉。全村有耕地面积329亩,山林面积3222亩;有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5户554人,贫困户20户(没有新建住房户),党员18人;村级组织人员配备健全,其中支委有3人,村委3人(支委和村委各有一名女干部外出务工);2011年村集体收入27.3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419元。 陈坑村,总劳动力360人,其中外出劳动力198人,待转移劳动力35人。  

黄竹村

  才溪镇黄竹村,位于上杭县西北部,地处南阳、通贤、旧县的交界处,是革命基点村。全村现有80户348人,下辖2个村民小组,党员16人,低保户18人。耕地面积282亩,林地面积500多亩。村财收入主要靠林场租金和上级对村的转移支付2万元。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 黄竹村,总劳动力226人,其中外出劳动力132人,待转移劳动力32人。  


曾坑村特产大全




曾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