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村概貌
龙溪村位于旧县河东畔,是上杭县旧县乡的一个行政村,西临旧县河、旧县大桥,旧白公路穿越村中,与乡政府隔河相往,北与河东村相邻,南与全坊村九曲溪小溪口分界,东面环山有“太子骑龙”、“仙人献掌”、“穿石龙”、“燕子岩”、“上、下排田”、“打鼓坪”等名山名景点。村落面积约3千平方米,现全村人口有1600多人,360余户,辖九个村民小组,它的来历,整个村子由龙头岗至小溪口围成村落而命名龙溪,明朝就有人居住,全村陈姓人口占90%以上。
龙溪村人杰地灵,清朝年间,有秀才陈基枨,陈作新,陈鹏飞等十余人,他们均倾力办学,明清科举时代,他们在“纸辽下”、“书堂背”、“书堂里”办有私塾,使村中人才辈出。民国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间,有据可查革命烈士有23人,参加长征、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后评为大校军衔的有陈连标,中校军衔的有陈阳和。解放后在旧县破天荒考入北京大学的学子陈其芳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著有《福建朱子学》等著作,在国内外享有对朱子学研究独到之处。福建医学院副教授、协和医院副校长、博士后陈良万对心脏外科在省内外享有声誉,在2006年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小溪口在上一、二个世纪曾是繁荣地段,曾设过旧县市场达百余年,小溪口码头,商人云集之处。五十年代的解放初期旧县的区、乡政府曾设在龙溪村所在地,是经济、政治中心。现在旧县中学座落本村的龙头岗。
龙溪村现存明清建筑古民房有数座,如龙头岗的怡怡堂、小溪口的惠迪堂、师俭堂等都是三栋两排的大堂。村落中的岩寺前 芳祠,九曲溪口的“七宝公王”,如今还建有“九龙宫”、“镇佑宫”等都集娱乐、旅游、观赏为一体,龙头岗上的列为省级保护的百年古榕树直径5米,旁边建有凉亭、镇佑宫,是本村村民与河东村民娱乐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旧县中学校门口的一个标致景点。龙头岗的龙灯曾是闻名乡里的一个传统品牌,我村据地质堪探资料有金、银、铜矿和轴矿资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823110 | 364000 | 0597 | 查看 龙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坝上村 |
坝上村概况 坝上村系龙岩市、上杭县、旧县乡所属行政村之一,位于上杭县东北部扁山岽脚下,旧县河贯穿原205国道19公里处,东南与本乡河东村接壤,南与河西村交界,西片是狮子岽,北片是通往南阳之石砌路,距上杭县城34公里,村落面积方圆1.5公里,全村人口1300余人,298户,耕地面积442亩,单独一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我村大部分江姓,还有姓兰,姓伍,姓张,解放前叫上杭县白沙吕坝上丰山乡,江姓是明朝中、后期从芦丰的“三坪”迁居而来。江姓在清朝文科出有翰林、秀才武科有举人武职有千总。江姓祠堂门口有两对高大的石桅杆(已在文革时被废)。 古时坝上有“三湖”风水宝地,现已大都移居公路两侧及原村的“水口”。遗留有“镇丰宫”一座建筑雄伟,文革前办过学堂,出了的大人物,有厅级、处级、局级,还有配偶部局。这些人都是镇丰宫念过书,还有好多军人才,有师级、团级等等,他们对家乡事业非常关心,为建设新农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新坊村 |
新坊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新坊村系上杭县旧县乡东南部,地处旧白公路中段,距旧县集镇、205国道10公里(20分钟路程),与白砂镇下早康村相接壤,距白砂集镇、308省道13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约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小康、刘连、横段、茶子岗等4个自然村,342户,1368人,姓氏主要以李、邓、陈、邱、谢等5大姓为主,有54名党员,农民人均收入5524元。有耕地面积1003亩,山林面积13650亩(其中有毛竹林面积约3000亩,木材资源3万立方米左右,毛竹约100万根)。 村风村貌:新坊村近几年来,在上级各级党政的关心支持下,村容村貌得到了整治,实现了通电、通水、通电话,新建了村部综合大楼,先后被市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县文明办评为“文明村”乡党委政府评为“目标管理先进村”、“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历史人文:新坊村是上杭县64个革命基点村之一,也是已故老红军邓六金大姐的出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有78人参加革命,其中烈士49人,现健在的失散老红军1人。 物产经济:新坊村主要以林业资源为主,山上有木材资源3万立方米左右,毛竹约有100万根,宜发展竹木加工业和食用菌专业,现有土纸加工厂8座,年产土纸8000余片,产值50万元;种植业以粮食为主,另外还种植烤烟,每年种植烤烟500亩,产值100万元;发展种植香菇等实用菌专业户有30家,年培植香菇50万袋,产值达250万元。2009年村财政收入8.8万元(上级拨款5万元,县财政转移支付1.6万元,林业等其他收入0.2万元)。 |
尧埔村 |
尧埔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尧埔村系龙岩市上杭县旧县乡集镇周边行政村之一,位于上杭县北部,旧县河西岸,205国道穿村而过,南与铁场村接壤,距县城21公里,北与河西村接壤,距乡政府1.5公里,交通便利。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总人口1206人,260户,10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连续三年被县政府评为信用村,2006年度被县政府授予文明村,被省司法厅、民政厅授予为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被县妇联、综治办、团县委、-、司法局、广电局、民政局授予“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历史人文:尧埔村俗名“牛市坪”,全村两姓人居住(游姓和邱姓),邱姓开基始祖成公取游姓女为妻,二姓人繁衍至今和睦相处。尧埔村为龙岩撤地改市第一任市长游宪生之家乡。 建筑景观:尧埔村在1997年列为全市新村规划重点村,国道沿线,村主干道街道林立,道路宽畅,水口公王更有一派景象。一株樟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形于神伞,自然壮观。 特产经济:针对本村人多地少、交通便利的实际,大力鼓励发展运输业和养殖业。至2007年初,全村发展中巴运输10户,农用运输车15户,生鸡年出栏13万羽的养殖大户一户,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21户。 |
河西村 |
河西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河西村系龙岩市上杭县旧县乡第三的行政村,属旧县乡机关和集镇所在地,系旧县乡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位于上杭县北片,汀江支流旧县河西岸,国道205线穿村而过,依山傍水。东南面与河东、龙溪、全坊以河为界,西面与尧埔村、才溪镇,北面与南阳镇、坝上村接壤。距上杭县城23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2.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2438人,550户,三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河西村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治安秩序井然,1996年被龙岩市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委授予文明安全片区,2000年被县委、县府评为先进村,2002年起连续三年评为乡级综合目标管理先进村、文明村,2005年评为精神文明先进村。 历史人文:河西村在解放前属水运中心,设有语口渡,属经贸交流中心,解放后,由于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旧县集市所在地,多种姓氏和睦相处,主要姓氏陈姓家族由丰稔迁移到此,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已故老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干部陈中献(原广东省民政厅厅长)的家乡。 建筑景观:河西村1997年被评为新村建设先进村,村居道路硬化率100%,80%以上居民居住上砖混结构的房子。村容整洁,素有“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龙”的桅杆屋古建筑依然保持原有风貌。 特产经济:河西村由于交通便捷,人多地少,居民主要从事经贸及运输、建筑、种养、粮食加工等行业。从事经贸活动有100余户,专业从事运输业10户。肉鸡养殖大户有3户,年出栏30万羽,菜猪养殖大户3户,种植烤烟大户3户,远近闻名的“豆腐”之村。 |
迳美村 |
迳美村概况 迳美村系龙岩市上杭县旧县乡,位于县城的北部,距县城20公里,距乡10公里,紫金山所在地。全村有林地面积12333亩,耕地面积1415亩,人口达1600多人,348户;辖2全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民以农为主,种养殖为辅。 迳美村座落在风景优美的紫金山脚下,村庄优雅,紫金山是有名的风景区,海拔1000多米,一座座陡峰拔地而起,风景迷人,大树蓬松,有很多名胜古迹:如仙人镜、仙人桥、燕子岩、出风岩、龙井、灵山顶等等,令人看了回味无穷。近几年来,紫金矿业在紫金山开发,美丽的紫金山遍地是黄金,企业蓬勃发展,是我们县的龙头企业,给我们周边村民也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村庄更加美丽。 迳美村人杰地灵,是革命先烈翁祥初将军的故乡,将军一生,无私无畏,轻正廉洁,声名远扬,为一代名将。 |
水东村 |
水东村概况 我村地处旧县的南大门,与临城镇交界,与205国道贯通全村,距乡政府与县城中心点约10公里,全村总人口1386人,13个村民小组,315户,其中低保户23户,劳动力683人,耕地面积835亩。 全村管辖范围林地面积大,总面积为了6350亩,地域广东,与白沙镇洋乾、官地、我乡的新坊、铁东、角龙、梅溪、临城的白玉村相连接,去年村二委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进行低产林改造,引进亚大林业公司实行租赁方式,增加农民和村财收入。 我村主要以种粮食为主,养殖为辅,多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平均每户一头牛,居全乡首位,养殖专业户15户,其中300头以上种猪场二户,正逐步走向种养专业村迈进。 |
铁场村 |
铁场村概况 我村地处旧县乡西南中部,205国道串通全村,长3.5公里,距乡政府、市场3公里,离县城约18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1186人,有6个村民小组、255户,总劳动力599人,外出务工劳动力301人,贫困户20户64人,低收入户64户276人。有耕田面积814.9亩,山林面积6569亩,北山背与才溪荣石村相连,其中山态公益林4700亩,06年末人均收入2523元,低于全乡水平。 境内地下矿藏丰富,有铜、铁、锰、铅、锌等。地面有旧县河蓄水发电,新建和坝电站一个。 我村就是一个缺水、水源小、属全县缺水重旱村之一,历来以电灌站抽水解决农田用水,于06年冬新建电灌站四处。 我村主要以种粮食、发动村民种植烤烟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养殖有养猪大户200——300头3户,养鸡大户2万只鸡场2个。 村容村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整治。如各组主道硬化有待于争取上级资金,实施完善。环境卫生整治有待于加强。 |
河东村 |
河东村概况 河东村系上杭县旧县乡第二行政大村,位于美丽的旧县河畔的东面,东邻扁山山麓,北与新康山林交界,南与龙溪村接壤,迷人的芦花溪象腰带一般横贯境内。全村人口2816人,689户,辖5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距乡政府1公里,距县城25公里,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 河东村有陈、江、张、温四姓,其中陈姓为本村的主要姓氏,典雅、古朴的陈氏敦本堂是陈氏族人引以为豪的祖祠。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红军入住该祠。戎马一生的开国将领陈海涵、陈茂辉均是从这里的山里娃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战功卓著的革命功臣;留美博士温联生,摘取了世界地壳学最高奖,时年34岁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河东村有一万多亩的森林,大山里盛产野生红菇。该菇个大,肉厚,鲜美,清甜,风味独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有补气、补血、美容之功效,是所有野生菇中之珍品,在当地,只有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才会端上热气腾腾、鲜美可口的红菇汤,让客人一饱口福。每当红菇生长季节都会吸引外地不少客商前来争相购买。 |
扁山村 |
扁山村概况 扁山村位于旧县乡南部,距乡人民政府13公里,是个偏僻的行政村。全村有人口830多人,党员30人,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10.6亩,林地面积1700多亩,但是扁山山高,空气新鲜,公路好象盆山公路美观好看,还有几百亩的水库,有特色的自然生长的红菇、香菇、灵芝,历史遗留下来的土纸加工业,基本60%以上都有纸厂,全部劳力都投此工厂,使劳动力不予流失,生活水平目前基本完好。 |
梅溪村 |
梅溪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梅溪村(唐代为曾军事要寨称梅溪寨)系上杭县旧县乡最大的行政村,位于上杭县北部,秀丽富饶的紫金山脚下(即著名的紫金矿业集团公司金铜矿产地),其东南以面贯着旧县河并沿205线国道、距上杭县城13公里,与乡所在地相距15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6.6平方公里,现在村人口达3200多人,728户,辖有石背、林田、双口塘等六个自然村20个村民组。 [村风村貌]梅溪地形似梅花瓣状,境内穿有沟圳水与河流汇合,故有梅溪之谓。这里人口较密集,素来是设学校的中心地,民国以来,均设中心小学以至现在的完小,培养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建设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村容村貌亦得到不少改善,填平校正纵横交叉的通往全村的水泥便道,计长约6公里,这为农业生产机耕作业奠定了基础,且调整学校、村部办公地址,供销商店、加工业的布局,力争已安全又便于群众子弟上学和购销活动,这些对构建社主义的和谐社会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
石院村 |
石院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石院村位于上杭县旧县乡东部一条南北走向的溪流贯穿全村,出水口汇入九曲隔。地形北低南高,四周青山环绕。北与扁山村接壤,南与新坊村相邻,西与旧县龙溪、河东村相靠,东连早康。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1.5公里。“旧县---白沙”公路穿村而过,乡村水泥路直通扁山村。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4.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200人,261户,辖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村居百姓勤劳善良,热情开朗,富有开拓精神。民风淳朴,传承尊老爱幼,崇尚诗书礼仪,以及相帮相扶之客家文明。 [历史人文]:石院旧属汀州府上杭县白沙里.后与邻村早康、新坊碧沙成立新坊乡,由于新坊乡管理,原名石院坊,石院村李姓村民系宋代李火德后裔于明末定居繁衍。大任头自然村居住江姓村民,系江氏后裔于明末定居繁衍,迄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村水口“迥龙宫”祀五谷真仙等神像,村西边大石庵祀观世音等神像。大任头村口突兀巨石之上长有巨松、荷树计七棵,村人祀石固石猛公王。大任头仍留有风景树林两处。 石院村是闽西著名女红军战士邓六金童年时代成长的地方,邓六金从小受到村人进步思想熏陶,少年时代便走上革命征途,成为闽西唯一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女战士。邓六金故居旧址尚存。 大任头仍保留每年农历十月半建蘸保平安古老习俗,石院坑则为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保禾苗传统节日以及七月十三糍粑节。 [建筑景观]:大任头自然村现留有江氏宪经公祖神祠。石院坑留有清代古民居牛角屋建筑群,呈三栋二摆结构,规模雄伟。其余古建筑大部分改建成现代混凝土结构的新型住宅,以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呈现勃勃生机。 [物产经济]:石院村以农业为主,适宜上下季栽种水稻。近十余年来也引入种植烤烟,发展规模逐年递增。农副业一并发展,如采割松脂,种植食用菌,垦覆毛竹林。近年发展的有大型养猪场、养鸡场、杭梅基地、合资股份水电站、渔业、个体户营运。也有村民搞建筑业,经商或外出闯广东、浙江、厦门等地,呈多元化经济发展。 石院村有大量的石灰岩,上世纪中叶曾有二处大型石灰窑烧石灰,供应四邻八乡。土特产有红菇、灵芝、笋、茶叶以及名贵药材。 石院村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蔬菜、大豆等作物种植,山林面积充足,发展潜力大。 |
角龙村 |
角龙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205国道旁,是紫金山铜矿的河岸,座落于上杭县北部,距离县城18公里,离集镇9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农业人口户数215户,人口将近1000人,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有党员37人,团员40多人,离退休人员约20人,大专院校毕业生约35人。全村劳动力560多人主要经济收入靠种养殖业,部份闲散劳动搞建筑业和在业的发展,近年来,年收入按1995年人均收入1238元,到2006年长到2000元—3000元,有山林面积6800亩,其中包括国家级公益山态林面积5379亩,土地面积包括旱耕地360亩。是人多地少的自然村。有着历史全乡之一的板栗地和养殖基地,拥有羊50余只,养鱼专业大户。近年来承蒙上级政府从1993年以规划开发板栗基地400亩,到此果村已经挂果接产。增加农收入,大部的村民盖上了新房过着富裕的生活。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上级政府的关心。村两委班子积极开展提高了广大村民的意识,投工按劳,修建了水库山塘各一处抽水站4处。主要村道4条约54米,于2006年冬按装主道路路灯30盏,优化了村容村脱貌。为扩大村民早日实现奔小康社会而奋斗。 |
铁东村 |
铁东村概貌 一、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铁东村系龙岩市上杭县旧县乡最大的革命基点村,位于岩下大山脚下和旧县河畔左岸,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东与新坊村红家斜游击区接壤,西与西普陀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区交界,距县城20公里,旧县集镇5公里,南连白砂镇将军桥村狮子岽,北临旧县河畔,离205国道仅一桥之隔。地域涉及旧县河流域梯级电站两座,即和坝电站和石圳电站。 二、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为0.8平方公里,全村人口784人,178户,由6个村民小组组成.80%的村民有新房、电话、电视、手机、摩托车,生活能够安居乐业。 三、村风村貌:2006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光荣称号。 四、历史人文:陈茂辉将军出生于1912年,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与邓子恢、谭震林、刘永生等将军一直战斗在闽、粤、赣三省,1995年被授予少将衍; 丘洪辉、出生1900年,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直战斗在我村岩下山游击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杭县人民法院院长,上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 五、建筑景观:树高30余米,身围约4米的古松象征着铁东人民的骄傲、马坑凉亭记载着岩下山游击区的光荣历史。60米高水库大坝意味着铁东人民的献身精神。5000多米长的三条水渠养育了铁东人民心身健康。 六、物产经济:岩下山森林茂密、山中珍稀动物野生植物繁多,如穿山甲、山雀、各种鸟类、香菇、红菇、灵芝、药材等,给铁东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七、基础设施:全长115米的石拱桥连接着205国道直接带动着铁东村的经济发展,教学楼、村部、道路硬化、自来水管给铁东人民的生活增添无穷的快乐。 |
兰田村 |
兰田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兰田村系上杭县旧县乡行政村之一,位于上杭县北部,距县城22公里,东与白砂镇交界,南连铁东,西与铁地场村接壤,北邻205国道,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旧县河与205国道贯穿村前,交通便捷。 [村落与居民]全村人口690人,159户分布于6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320亩,其中水田303亩。 [村风村貌]兰田村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治安秩序井然,村居百姓勤劳善良,热情开朗,富有开拓精神,民风纯朴,传承尊老爱幼,崇尚诗书礼仪以及相帮相扶之客家文明。 [历史人文]兰田小富坑解放前革命基点村,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烈士,革命英雄倍出。 [特产经济]兰田村有生态公益林5489亩,部分村民靠采松脂收入发家改富;矿产资源有已探明的锰矿,待开采;肉鸡产业运输业等在逐渐壮大。 兰田村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有待做好全村各种产业发展开发矿产资源,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村民综合利用土地积极性,做好村道水泥路面硬化工作,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步伐。 |
龙溪村 |
龙溪村概貌 龙溪村位于旧县河东畔,是上杭县旧县乡的一个行政村,西临旧县河、旧县大桥,旧白公路穿越村中,与乡政府隔河相往,北与河东村相邻,南与全坊村九曲溪小溪口分界,东面环山有“太子骑龙”、“仙人献掌”、“穿石龙”、“燕子岩”、“上、下排田”、“打鼓坪”等名山名景点。村落面积约3千平方米,现全村人口有1600多人,360余户,辖九个村民小组,它的来历,整个村子由龙头岗至小溪口围成村落而命名龙溪,明朝就有人居住,全村陈姓人口占90%以上。 龙溪村人杰地灵,清朝年间,有秀才陈基枨,陈作新,陈鹏飞等十余人,他们均倾力办学,明清科举时代,他们在“纸辽下”、“书堂背”、“书堂里”办有私塾,使村中人才辈出。民国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间,有据可查革命烈士有23人,参加长征、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后评为大校军衔的有陈连标,中校军衔的有陈阳和。解放后在旧县破天荒考入北京大学的学子陈其芳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著有《福建朱子学》等著作,在国内外享有对朱子学研究独到之处。福建医学院副教授、协和医院副校长、博士后陈良万对心脏外科在省内外享有声誉,在2006年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小溪口在上一、二个世纪曾是繁荣地段,曾设过旧县市场达百余年,小溪口码头,商人云集之处。五十年代的解放初期旧县的区、乡政府曾设在龙溪村所在地,是经济、政治中心。现在旧县中学座落本村的龙头岗。 龙溪村现存明清建筑古民房有数座,如龙头岗的怡怡堂、小溪口的惠迪堂、师俭堂等都是三栋两排的大堂。村落中的岩寺前 芳祠,九曲溪口的“七宝公王”,如今还建有“九龙宫”、“镇佑宫”等都集娱乐、旅游、观赏为一体,龙头岗上的列为省级保护的百年古榕树直径5米,旁边建有凉亭、镇佑宫,是本村村民与河东村民娱乐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旧县中学校门口的一个标致景点。龙头岗的龙灯曾是闻名乡里的一个传统品牌,我村据地质堪探资料有金、银、铜矿和轴矿资源。 |
全坊村 |
全坊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全坊村,系上杭县旧县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县城以北旧县河与九曲溪汇合口南畔,距县城25公里,与乡政府和旧县市场一河之隔,东与龙溪村相连,西与兰田村接壤。 [村落面积与居民] 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400多人,322户,10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 我村几年来在上级党政的关心支持下,全面完成了龙溪村至全坊小学的村主干道硬化,各叉道、小巷都已全面完成道路硬化工程。村容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多年来,被上级党委、政府评为“文明村”、“二基“验收先进单位等荣誉。 [历史人文] 全坊古称“坊“,属上杭县白砂里。公元994年,上杭由场升县,县治由永定高陂迁至白砂碧沙坑。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迁旧县语口市(即全坊村),历时28年。建县时沿河有一街道,名曰:坎头街,由东向西约0。5公里长。设有县衙、教场、孔庙、赌场、作坊、商店等;建有上、中、下三个码头,七个天灯,七条巷;设有语口渡和下渡,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上百只大小木船云集语口渡岸,运来潮汕的海盐、海货、布匹;本地及邻乡的土纸、土特产等也从这里远销外地,一派繁华景象。可惜,千百年来,屡经洪水冲毁,街址旧迹已不存在,现存中巷天灯一个。“语口渡”碑记两块。 随着县治的迁徙,人口逐渐外移,时至明朝(约600年前),有谢姓始祖荣盛公,从安乡迁来全坊,凿洞开渠,在九曲溪下侧开凿一条石洞,名曰“穿石垅”洞长约50余米,宽1米,洞内最高处1.8米,洞内间隔几步凿有放油灯照明的小壁台。有“一箩石子一箩钱”之说,(即凿一箩碎石付一箩铜钱的工资),穿石垅的凿通对发展全坊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这条引水古洞至今仍灌溉着400多亩良田,满足全村人民的生活用水。 [建筑景观] 村里有二座古庙。一是“萧何堂”,位于坎头街尾,相传原系一湾深潭,名曰“仙湖塘”,水流急,漩涡深,时有塌堤,翻船,溺水等事故发生,为了祈保水路平安,先民就把“仙湖塘”填起来,筑成田螺形的石墩,并兴建庙宇,供奉汉代三杰。至于何年始建,尚无考证。只流传“未有旧县先有萧何堂”。可见在建县一千多年前,就有“萧何堂”了。二为“妈祖庙”,又叫“天后宫”,位于村尾水口,始建于清道光22年7月(1842年),毁于1930年庚午洪水,后人为复兴古迹,于2000年重建,现宫灯不夜,香客络绎不绝。 [物产经济] 凭着靠近市场优势,村民从事豆腐作坊的有80余户,生产的豆腐、豆腐干以其“韧、脆、香”而闻名杭川大地,素有“旧县豆腐,杭川第一”之称。 |
乡福村 |
乡福村村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福村村系龙岩市上杭县旧县乡最边远的行政村,位于上杭县东部,在风景秀丽的扁山岽脚下,东距蛟洋乡中村村5公里,西距本乡新康村5公里,距县城6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北距南阳镇矶头村8公里,南与本乡扁山村6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560多人,115户,辖5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福村村旧属蛟洋乡管辖,福村始祖张观史公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自龙岩、红坊下洋村搬迁定居福村繁衍,至今已有567年。 [物产经济]:福村水口有500多亩的原始森林,有珍贵古树罗汉松1棵,有毛竹林5000余亩,有传统的手工业土纸、土特产有:红菇等。 |
谷坑村 |
谷坑村概况 谷杭村位于上杭县西北部,是上杭县旧县乡唯一的民族村,蓝、钟姓畲族村民占45%。距紫金山金铜矿区5公里,离县城16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全村356户,1520多人,辖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谷杭村旧属汀洲府上杭县在城里。最早迁到谷坑定居者达700余年历史。除畲族外还有黄、张姓汉族村民,村中有古庙“福仙宫”,现已翻新,有庙会、船灯。在上村有眼古圆井引人注目,此井有500多年历史,井不深有2米左右,直径80厘米,即使遇上百年未见大旱,丝毫不影响源源不断的来水量。井水清沏透亮,口感甜美,尤如矿泉水,不需烧开,既解渴又不坏肚肠。 紫金山金矿延伸至我村境内,经地质部门多次勘探,已查明谷坑有大量金矿储藏,有待投资开採,前景可观。 下村有几座山头从顶到脚都是土矿(高岭土),据说明朝时有开过青瓷厂,现仍有遗踪可见。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