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村位于庐丰畲族乡以东4公里处,杭永线纵贯全村。全村总面积 亩,其中耕地 亩,山林面积 亩。山林资源十分丰富。现辖26个村民小组, 797 户,2978人。
近年来,太古村对石岗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并且进行立体开发,既解决了农田灌溉,又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2003年投资200余万元对耕地进行整理。同时,大力引进亚太林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业,种植速生丰产林 亩。
解放以后,太古的上塘自然村被确认为革命基点村。改革开放以后,太古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兴办了机砖厂、煤球厂,2008年烤烟种植面积达1400亩,连年据全乡第一,村财收入迅速增加。经济发展了,村里的主干道、有线电视、人饮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据2007年统计,村民人均收入达 元。昔日的穷村,乱村,在上级的关心和全体村民的辛勤劳动下,正大踏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823202 | 364000 | 0597 | 查看 太古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坪村 |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江万顷(户部尚书)后裔邱氏十六娘带家人由宁化石壁村迁至上杭县胜运里九图四甲开基,曰此地为三坪,距今已有730年。 三坪村位于庐丰乡东北部,东经116°31′22″-116°32′04″,北伟24°58′50″-24°59′08″距上杭城关21km,至龙岩市区75km,拥有林地10000余亩,耕地1400多亩,辖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58户1500余人。 三坪村的历史文化深厚,自然景观颇具特色,有雄牛斗石和七星照月以及闻名的“三岗二寨”(即石岗、荷树岗和海螺岗及按山寨(高寨)与矮寨)建筑景观,有天后宫和伏虎宫及官厅等,二宫和官厅皆建于清朝年间,伏虎宫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茶叶、烤烟、生猪是三坪的主要支柱产业,三坪茶叶闻名福建,饮誉闽西,具有提神解困,去脂美容、健胃消食,抗癌防病之功效,并在传统绿茶的基础上加以引入发展新品铁观音300多亩;所种植的烟叶产量高,质量好,上中等烟比例达95%以上。近年来,三坪村引进外资,利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 |
横岗村 |
一、基本情况 横岗村地处庐丰畲族乡的东南片,南与茶地乡接壤,西与黄坊、丰康、三坪村相邻,大中线自西向东横穿而过,距乡政府10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共有22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728户,3348人,离退休人员50余人,是庐丰畲族乡最大的行政村。现有耕地面积2700亩,山林面积8985亩,水稻800亩左右,其它经济作物100余亩。 组织建设 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45岁以下6人,2人50岁),平均年龄42周岁,支部委员4人,村委委员4人,党小组8个(其中有一个流动党小组在城关)。全村现有党员94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其中困难党员8人,3人已列入低保。 现有村部建于1998年,由于当时设计、资金等原因,现已较为破旧。 经济发展 烤烟、粮食、生猪是横岗村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是村财收入的主要渠道。村财主要依靠“转移支付”中的办公经费3000元和机砖厂场地使用管理费3000元收入。 近年来,在积极利用中央、省市县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的政策,投资30万元修建了自来水厂、铺设水管5000余米,解决了1000余群众饮水困难问题,但仍有2000余群众无法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另外,道路、水利、路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四、社会事业: 横岗小学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在校教师25人,设有1—6年级,在校学生200人。 |
黄坊村 |
黄坊村地处庐丰畲族乡的南部,距乡政府8公里,分别与蓝溪镇、太古村、横岗村交界。杭永线、大中线穿村而过,是上杭东南片区到龙岩的必经之路。辖19个村民小组,共605户,总人口2353人。 黄坊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大,耕地1879亩,产业主要以粮食、烤烟、生猪为主,烤烟种植是该村的村财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后,村两委利用该村丰富的水力资源和交通便利的有力条件,兴建了张角彼水电站、焊剂厂。 黄坊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近年来考上中院校的学生连年递增;在“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不断创造出新的优异成绩,计划生育,党建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征兵等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
太古村 |
太古村位于庐丰畲族乡以东4公里处,杭永线纵贯全村。全村总面积 亩,其中耕地 亩,山林面积 亩。山林资源十分丰富。现辖26个村民小组, 797 户,2978人。 近年来,太古村对石岗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并且进行立体开发,既解决了农田灌溉,又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2003年投资200余万元对耕地进行整理。同时,大力引进亚太林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业,种植速生丰产林 亩。 解放以后,太古的上塘自然村被确认为革命基点村。改革开放以后,太古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兴办了机砖厂、煤球厂,2008年烤烟种植面积达1400亩,连年据全乡第一,村财收入迅速增加。经济发展了,村里的主干道、有线电视、人饮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据2007年统计,村民人均收入达 元。昔日的穷村,乱村,在上级的关心和全体村民的辛勤劳动下,正大踏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
铁峰村 |
铁峰村,是庐丰的边远山村,位于庐丰畲族乡的东南部,原先隶属于扶洋村,海拔480多米,濒临汀江,南与稔田交界,全村辖五个村民小组,158户,625人。全村耕地面积880亩,山林面积4千多亩,全村党员人数30多名。 铁峰村土地肥沃,老百姓勤劳淳朴,世代以种植粮实、烤烟为生,是庐丰的烤烟、粮食主产区之一;山林植被完好,盛产的天然红菇,风味独特;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硫铁矿、钼矿,改革开放以后,引进民营资本,对铁矿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和群众的努力下,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贯穿全村的道路全部硬化,60%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覆盖90%以上。改改革开放以后,通过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铁峰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龙井自然村是革命基点村,历史英名人士层出不穷,战争年代牺牲革命烈士20余人,红军团长丘尚忠、赤卫队长丘昌科等先烈,丘与川,国民-防部少将参谋;丘俊,北京民族大学研究生、新华社记者(现出国)。 |
扶洋村 |
扶洋村位于庐丰畲族乡的东南部,距县城二十余公里,面积约有18平方公里,人口1103人,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耕地1652亩,山林面积20487亩。村庄呈椭圆形,四周是山岽及岗峦,其东部的铁嶂寨,海拔721米,是庐丰畲族乡的顶峰,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村庄。南高北低,中成盆地,属丘陵地带。村财收入主要依靠烟税返回和铁矿少量上缴,年收入约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700元。蕴藏着丰富的铁、金、铜、钼、钨、石灰石等矿产资源。 |
丰济村 |
丰济村位于庐丰畲族乡东南片,紧靠庐丰畲族乡集镇市场,庐中公路纵贯全境,交通、通讯极为便利。全村现辖20个村民小组,740户,3190人,其中畲族人口2790人,农村党员104人,有老年活动中心2所,全村有耕地面积1679亩、山林面积22340亩,是一个人口多、地域较阔的行政村。主要产业为烤烟、生猪、毛竹产业,连续四年种植烤烟突破1500余亩,此项农民现金收入150多万元,被乡、党委政府评为“烤烟种植先进村”。 |
丰康村 |
丰康民族村地处上杭东部,杭永公路贯穿其中,距县城16公里,为乡政府和集镇所在地,东与太古交界,南同丰济为邻,西与丰乐隔溪相望,北与立英相连,全村地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546亩,山林面积3800余亩,辖14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人口3000余人,730余户,全村除3户张姓汉族外,其余全部为蓝姓畲族居民;丰康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蓝庭辉故乡,蓝庭辉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功勋卓著,实为广大民众之楷模;丰康村在庐丰10景中占有三景:田鸡浮塘(廖氏宗墓)、乌鸦落洋(蓝姓支祠)、金龟朝北斗(蓝姓六世墓地)。 丰康村主要产业有养殖业和烤烟产业,以烤烟生产为主导,是省级烤烟示范基地,全村种植烤烟1000余亩,养殖业蓬勃发展,仔猪菜猪输出逐年递增,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活跃农村经济。 村财、人均收入:丰康村村财收入除少量店租外,主要为烤烟税利返回和上级下拨,年收入约15000元,人均收入约2650。 路、水、电等:有约30%村民用上自来水,通电户数达100%,有线电视覆盖约60%,通讯户数约85%,村道硬化约50%,商业网点遍布各自然村,从业人员约200人。 丰康村社会事业发达,丰康村属县级文明村,90年曾获省级“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称号。丰康村是乡卫生院所在地,有村级卫生所一个,下设3个门诊站。村部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组建了畲民乐队、腰鼓队、秧歌队、舞龙队,全村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
立英村 |
立英村系庐丰畲族乡5个少数民族村之一,位于上杭县东部,距县城15公里,东与横岗村交界,南与丰康村交界,西与丰乐村交界,北与章金村交界。 [村落与居民] 现全村人口达900多人,213户,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山林面积5000多亩,耕地1000多亩,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1/3人口,本村是张化孙大宗祠所在地。境内燕子岩寺院,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 [社会事业] 学校占地2500m2,设1—3年级,教师2人,在校生22人,少数民族6人,汉族16人,卫生诊所1个。村部正在兴建,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体育设施正在完善。 [经济发展] 主要资源:锰矿、石灰石,境内有全乡最大水库立英水库一座,总库容70万方。投资2500万元的张化孙旅游文化中心已完成征地,正着手建设。 主要产业:粮、烟、猪、西瓜等,全村种植烤烟500余亩。 村财、人均收入:村财主要靠烟税返回,无其它固定收入,年收入约10000元,农民人均收入2500元。 路、水、电等:通电户数达100%,有线电视覆盖约65%,通讯户数约80%;2005年以来改造完善了立英—章金、立英—三坪道路,村道建设相对落后,现正争取上级支持,予以完善。 |
丰乐村 |
一、基本情况: 丰乐村系庐丰畲族乡五个少数民族村之一,原属上杭县庐丰乡西溪村、马安村,后两村合并为丰乐村,位于庐丰畲族乡三丰(即丰济、丰康、丰乐)片西边。东距乡政府2.2公里。西与下、中、上坊村距县城15公里,南邻丰济村距汀江河畔5公里,北连接省道杭永公路,面积6.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500余亩,山林面积3178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781亩,全村居住514户(其中畲族344户)人口2100余人(其中畲族村民1480人占70%)有党员62人,离退休人员40余人。辖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语言通俗,人勤地杰,和睦相处。 丰乐村有独特的地理条件,美丽的风景,可观的村风村貌,沿着村道(兴业路)就可举目观往到西面有雄伟高昂的大山岽、马安寨两座大山,讲起马安寨从古至今还名传藏存着“马古铬”(即财宝)古人手捧铬书曾多次寻找,可至今还未发掘。沿兴业路右侧通往德里大路经过泉水亭(伯公亭),古人在亭中雕刻“伯父伯兄同伯爵,公平公正共公心”、“福利任求千百应,神恩崖止两乡敷”石柱联已成为远闻实见。伯公亭后背靠着坚实的峭壁石山,潺潺的泉水在石缝中细细地不断的流着,别看细流的泉水,可真神奇。饮了伯公泉水可冰透心凉,压惊避邪,虽每日流量不多,但日夜人流不息来罐水,尤其是逢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成群结队的人们来到伯公亭前烧香求平安,回家时总得带上一小瓶泉水回家,俗人说“小孩喝了不拉肚,老人喝了增长寿”,叫人不可思议。 二、经济发展 主要资源:境内有50年代兴建的民兵水库一座,有马鞍大小山塘、牛马角山塘、泉水山塘等山塘5座,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灌溉水源。 主要产业:以种养为主,主要产业是烤烟、生猪,全村种植烤烟600余亩,生猪存栏2800头;丰乐塘下自然村是麦芽糖发原地,用天然麦芽和高质糯米制作而成,是独特天然保健食品,营养丰富,开气消食,是老人和小孩的最佳食品,目前运销省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村财、农民收入:村财主要靠烟税返回和上级拔款,年收入约10000元,农民人均收入2150元。 水、电、路等:丰乐村是庐丰乡重点旱区,水资源极为缺乏,人畜饮水较为困难,主要靠挖普通水井解决,目前村两委正积极争取实施村级人饮工程;全村100%群众通电,90%户有闭路彩电,30%农户用电器蒸饭煮菜,电话、手机等通讯设备也覆盖全村;村内水泥硬化的道路有兴业路、康乐路、乐济路,环村路正在规划改造,交通便利。 三、社会事业: 丰乐小学占地2000平方,设1—5年级,有教师10人,学生83人,畲族学生60人,占73%;有村级卫生所3所;新改造的村部设有老年活动室、阅览室、计生服务室、会议室和调解室等。 |
下坊村 |
下坊村村情况 一、基本情况: 庐丰畲族乡下坊村位于上杭县东南片,距县城14公里,杭永公路贯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组,455户,1976人。有离退休人员40人,农村党员80人。全村耕地面积2400余亩,山林面积21’454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0’815亩,全村总面积3.9平方公里。 二、社会事业: 有初小一座,教师8人,设1-4年级,共4个班,在校生98人;建有村级卫生所1个,有村级卫生员1人;组建了“老年人之家”、“农民之家”、治安巡逻队,设立了奖教奖学基金会、老年协会。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计生户和困难户,全村形成了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的文明社会风尚。 三、经济发展 主要资源:锰矿山含锰量高,目前正在开采中,深山水库及水尾库湾,面积达7000平方米,适合养殖各类鱼种。 主要产业:我村是烤烟基点村之一,年均种植1300余亩清香型烤烟,农民收入达240余万元,全村现有生猪存栏2800余只,大型养殖逐渐增加,形成了“牧-沼—果”的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村财人均收入:主要靠烟税返回和上级下拔年约12000元,农民人均收入2500元。 水、电、路情况: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07年新建“龙王老爷”人饮工程一处,铺设水管3000余米,投资20万元。解决了近800人的饮水问题。乡村道路基本硬化,于2007年耗资80余万建成杭永公路至摩陀寨景区公路约3公里。通电户数率达100%,有线电视覆盖率约50%,通讯户数约65%。 四、旅游事业: 摩陀寨风景区是我县重要旅游景区之一,临汀江、山石嶙峋,历史悠久,建有宋朝时期武婆寨一处,慈莲庵一座,财神宫一处,景点多达40余个,风景迷人,正积极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事业,与之毗邻的工业开发区面积达3000余亩,发展前景远大。 |
中坊村 |
中坊村位于上杭县西南部6公里,在山青水秀的老虎岽、玉笏峰与汀江河畔上,东与章金村接壤,西与中都乡富康村交界,南邻下坊村,距乡所在地3公里。是棉花滩库区的淹没区。 [村落与村民] 村落面积8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1800多亩,耕地面积2300多亩,现有全村人口2300多人,533户,辖2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 中坊村风景秀丽,主要有位于汀江河景点大肚石,石峰双入云,朝向县城,犹如巨人站立,挺胸露肚,故名“大肚石”,石之顶盛产石化茶。大肚石连美女峰,杭城南望巨人大腹便便,美女婷婷玉立的景象显而易见,山连古塔,横成一条,群峰并恃,云雾缭绕,四时苍绿,果实累累,鸟语花香,素为游览胜地。 村中金钟山,近观逶迤腾细嶂,远看如像骆驼形。农历四月十二日找菩萨是古今风俗传统节日,意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历史人文] 古民谣:“老虎岽上望一望,营尾与渡上,渡上出进士,营尾出二榜”。清乾隆十八年中坊村出过李梦登进士:担任过浙江孝丰县知县;李启才:20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八年抗战时期,先后参加上海淞沪战役,保卫武汉战役、广西昆伦关战役。 [物产经济] 主要农业产业依靠烤烟、蔬菜,畜牧业,现有机砖厂一家。 |
上坊村 |
上坊村位于上杭县东南汀江河畔城乡结合部,离城仅8公里。东北与中坊交界,西南与临城、章金为临。松溪从村中穿过。耕地面积2453亩,山林面积4000余亩。水力资源丰富,建有两座水电站。全村由16个村民小组组成,622户,2380人,党员68人。 上坊上官田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改革开放以来,上坊在各级党政的关心支持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上坊村是是国家级的烤烟、农业部的超级稻、县高优农业示范基地,是当地引进五新技术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在上级的支持下,上坊村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一批利民设施,如人饮工程、环村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 |
章金村 |
章金村又名“将军地”位于庐丰、泮境两乡结合部、距庐丰乡政府所在地7.5km,建国初期履属上坊村,50年代恢复行政村建制。全村辖四个村民组125户503人,有党员24人,有山林面积7350亩;耕地630亩,境内经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锰、石灰石;主要出毛竹、林木、烤烟、西瓜、水稻、生猪、芦柑、红柿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境内山峦起伏,草深林密,风景秀丽,庐泮公路纵贯全村,村庄南北朝向呈“船形”,村庄依山而建,一条小溪由南向北流过村旁,全村共有谢、赖两姓,现已友好相居300余年。革命战争年代我村有24位先列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我村村民奋发图强,教育优先,据统计至今有大中专毕业生30余人,服务于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主任医师(专家级)1人,以及身家过亿的民营企业家1人,可谓人才辈出。 幽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得益于党的政策和各级领导的关怀,同时也是几代章金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结果,是改革开放的集中体现,展望我村多元发展格局已形成,新的章金将再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