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村,又名犁头山。因地质灾害,该村是省重点扶贫村,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全村搬迁到大洋坝兰田建乾兴新村和石铭崩蓬下建云福新村。两处新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有105户,406人,山林面积6500亩(其中竹林面积3500亩),原有耕地面积630亩,多是山地低产田。
云山村民历来以管山为主,造土纸为生。村两委干部引导村民利用云山老的山地田园,建立毛竹垦植基地,大量种植反季节蔬菜,引进外商来云山开发山地企业,创办大型山地养鸡场。想方设法争取外援,筹集资金,实施村道、路灯、饮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2006年,云福新村被评为文明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823204 | 364000 | 0597 | 查看 云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连村 |
大连村位于双髻山脚下,全村181户、715人,山林面积2300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500亩,耕地565亩,所辖大岭下、连塘里、建竹甲、阳头四个自然村均为革命基点村,解放前支持革命直到解放,大岭下六次移民,连塘惨案一次被-杀绝聂、梁二姓,计四十余人,出了抗日名将廖海涛旅政委及廖道行等革命烈士,解放后被评为一类型革命基点村,连塘里被评为“钢铁村庄”,我村还是一个五老人员最多的行政村,到目前为止健在的五老人员达18人。 |
大厚村 |
大厚村位于溪口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道613线贯穿全村,穿村而过的莲塘溪水蜿蜒南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该村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1650亩,下辖大厚、苏福、院洋三个自然村,1 7个村民小组,731户1785人。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350元。 村两委坚持“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毛竹是支柱产业,“坑口”牌芦柑是无公害特色水果食品,芦柑种植面积达800多亩,被县府评为“一村一品”芦柑种植示范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竹木业、养殖业、烤烟,同时充分发挥资源及地埋优势,搞好服务业,现有工商个体45户,服务业已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村内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不断增强,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
大丰村 |
大丰村位于溪口乡西南部,东接大洋坝村,西邻双华村,南与太拔乡相连,往北1.5公里即溪口乡政府所在地,距龙岩市区约40公里。全村辖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388户1638人,耕地面积1700亩,山林面积约2.4万亩。 独特的温泉资源优势,使本村成功开发了溪口温泉、云谷农庄两家集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点及农家乐休闲场所23家,日平均客流量达200人以上,温泉特色旅游业发展潜力大。村内留有免费温泉泡浴场地,供当地及外来人客沐洗。 本村盛产水稻、烤烟及各类蔬菜,适应栽培香菇、木耳及各类药材,山中适生红菇、木耳、灵芝等菌菇类及各种花草,主产松、杉、竹及各种阔叶树种。黄潭河流经我村七个自然村,在全乡范围内流域最长,沿河兴建四个电站,总发电量4000千瓦,村内有两条县级公路通往县城,交通十分便捷,并在近几年建立了较稳实的工业体系,广达工业硅厂、大丰机砖厂、连丰纸制品厂等已落户我村,沿河两岸仍有大片土地有待开发。 本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绿色旅游初具规模。红色旅游将要筹备,当年张鼎承、范乐春、邱相田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战壕、哨所还清晰可见。归根旅游耐人寻味,众多开基始祖的基地归根在此地周边。还有松林寺、登龙山两座寺庙的文物神像供游人瞻拜。 |
双华村 |
双华村地处溪口乡西部,距乡政府5公里,东部与大丰村相邻,南与茶地乡相连,西与三溪村,北与大厚村接壤,全村现有人口927人,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861亩,山林面积9252亩,其中竹林面积5500亩,约占总山林面积的60%。 |
三溪村 |
三溪村位于溪口乡西部,是我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县长张昭娣的故乡。本村地理位置较偏僻,距集镇6.5公里,海拔585米,年平均气温17.5度,无霜期265天,年降雨量1800毫米,森林覆盖率约82%。全村辖6个自然村(其中省定4个、县定2个),共有农户190户,总人口760人,耕地面积958亩,人均1.26亩,山林面积15184亩(其中竹林5000),人均山林20亩、竹林6.58亩。已实现全村通电、通电话,尚未通有线电视,从村部通往各自然村的主路基本已硬化。全村村民以种植水稻和毛竹为主,以种植食用菌为辅。 |
大洋坝村 |
大洋坝村地处溪口镇东南部,是上杭、新罗、永定三县(区)的结合部。海拔300米,村的东面与陈屋、锦坊村接壤,南面与太拔乡相邻,西面与大厚村连接,北面与石铭村相依,距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20个村小组,513户,1993人,耕地面积2300亩,山林面积23000亩,是溪口镇第一大行政村,是全镇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广、分布最散的一个村。 大洋坝是开国将军罗舜初中将的故乡,有6个革命基点村,红色资源十分丰富。 农业生产除种植水稻外,还发展经济作物芦柑和烤烟种植,每年约有10万公斤芦柑远销全国各地;烤烟产量居全镇之首。村内有4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10户,年出栏生猪1 0000头以上。在改革开放富民政策指引下,2001年对大洋坝市场进行改建。新农贸市场的建成,激发了活力,引来外商投资企业20余家。区域经济形成规模,村民收入逐年提高,到201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7000余元。 |
陈屋村 |
陈屋村位于溪口镇东南部,辖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13户,878人,该村海拔320米,气候宜人。各自然村同在溪虎公路边,交通便利,临近大洋坝集市,农贸交易十分方便。全村占地面积23351亩,其中有耕地735亩、林业用地9352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山林竹木、农田种植和进城打工或办企业。另有燕岩红菇质量上乘,风味独特,远近闻名,已成为陈屋村的一大特色。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近9000元。 村内有县级文物——闽西红军医院旧址(原称大洋坝土楼,即陈屋福兴楼,),占地1462平方米,建筑面积5649.5平方米,始建于1780年,已有232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它既是古代建筑的精华,又是现代革命文物。当年反“围剿”作战期间,这里医治过上千名红军伤病员,已成为当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86年6月,陈屋土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当丰村 |
当丰村地处溪口镇东南方向,东与锦坊村相邻,南至太拔张芬,西接太拔崇厦,北邻本镇陈屋村,距溪口镇政府所在地约15公里。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156户,总人口735人。境内有山林面积16356亩,耕地面积800多亩,是一个山林面积大,竹业资源丰富的行政村。近年来,村民全面垦复竹林,出售毛竹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2001年7月,在高寨大坪里和当丰凹岗上分别征地建造福新村,先后建有砖混结构楼房29栋,2002年春节,两个山村29户130多人全部迁入新村新居。村内装有太阳能路灯数十盏,当丰凹人都建有新洋房,环境整洁,溪水清澈,一改过区贫穷落后之面貌。 当丰境内有白云山寺庙和高寨坑瀑布等景点,有待开发,待时可给当丰人带来可喜的景观实用价值。 |
锦坊村 |
锦坊村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位于我乡东南部,村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18公里。其中,最远的一个自然村(九洲),离集镇所在地22公里;东南与永定虎岗乡交界,北与大洋坝村接壤,西与陈屋村毗邻,全村依山傍水呈长条形分布,一条贯穿村中的小河是黄潭河主要的支流。 2006年之前,全村共有上锦坊、下锦坊、林家斜、九洲4个自然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288户、1168人,有郑、张、杨三姓,后因上锦坊自然村受地质灾害影响,2006年至2010年,根据上级要求,分期分批将上锦坊自然村147户、526人全部搬迁,分别搬至龙门、东肖、长坝里,林家斜自然村全部按造福工程的要求全部搬到大洋坝村的下洋山,目前全村可谓“四分五裂”,横跨三县(区),召开村两委干部会议要提前两天通知,计生,综治,县、乡、村换届选举年等社会事务管理很不方便,全村现在党员40人,贫困户21户,耕地面积820亩,山林面积约19000亩,其中毛竹林10600亩,蕴藏有锰铁矿资源,拥有红夏杉、银杏、檀木等珍稀树种,自然生长榕树、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每年生产大量的毛竹和竹笋,经济效益可观,全村共有手工土纸加工个体户60余户,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烤烟等经济作物,养殖以生猪为主。 锦坊村靠山、养山、吃山,积极造林,管理好松、杉、竹等森林资源,大部分村民都有自己所属的自留山、责任山,另外,种植烟叶、养殖生猪是主要收入来源。其中,九洲自然村是我乡种植烤烟老烟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乡还没有烟草站时就已种植,烤好后运到虎岗烟草站收购,最多时全村种植200亩,收购6万多斤。 |
石铭村 |
石铭村位于溪口镇东北部,北面与新罗区大池镇毗邻,相距镇政府7公里,坐落在黄潭河中上游流域两岸,大中线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石铭全村有农户365户,16个村民小组,1436人,有杨、张、罗、官、刘、温、龚等7姓氏。耕地面积1 950亩,林地面积13771亩。农民生活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水稻、烤烟,外出打工,当地竹业厂、纸厂等企业上班。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约5800元。石铭村为溪口镇四大行政村之一,玉溪万头猪养殖场、金鑫冶炼厂、耐磨材料厂、欣鑫面巾厂、永丰电站、石铭电站、临江亭电站等企业都落户在此。在上级政府的大力关怀支持下,已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正在建设村文化中心大楼和农民公园。 石铭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全村有5个革命基点村。 |
云山村 |
云山村,又名犁头山。因地质灾害,该村是省重点扶贫村,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全村搬迁到大洋坝兰田建乾兴新村和石铭崩蓬下建云福新村。两处新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有105户,406人,山林面积6500亩(其中竹林面积3500亩),原有耕地面积630亩,多是山地低产田。 云山村民历来以管山为主,造土纸为生。村两委干部引导村民利用云山老的山地田园,建立毛竹垦植基地,大量种植反季节蔬菜,引进外商来云山开发山地企业,创办大型山地养鸡场。想方设法争取外援,筹集资金,实施村道、路灯、饮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2006年,云福新村被评为文明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