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坑村位于武平县十方镇西南部,距十方镇政府4公里,村部在205国道旁,全村187户,758人,有耕地面积298亩,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5个自然村,森林面积有7千多亩,农村农业结构,第一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产业是道路建设施工等。二0一三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50万元,同比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多元,同比增长11.9%,村财收入35.5万元。二0一二年乡村道路改造扩建3公里,投资30多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824103 | 364000 | 0597 | 查看 丘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中和村 |
中和村地处闽武西南中部,交通便利,地理优越,素有绿村之称。独有景观的原始森林,山林资源丰富,山清水秀。中和村总人口1353人,全村9个村民小组,分布3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1043亩,山林面积12200亩,人均耕地:0.77亩,人均山地9亩,全村劳动力530人。农村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以种植业(粮食、烤烟、仙草),养殖业等。第二产业:剩余的劳动力外出务工。2013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420万,同比增长5.2%,农民纯收入6800同比增长10.1%,村财收入因无商业,仅3.8万元,2011年乡村道路改造扩建3.2公里,投资48万元。 |
彭寨村 |
彭寨村地处武交界,205国道贯穿全村,是武平东大门,全村共有25个村民小组,3014人、735户,党员80名,全村土地面积约11522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0.5亩,林地7817亩,生态林3743亩。商品林4074亩。全村劳动力2018人。村两委历来重视农民增收工作,立足地理气候优势,加快了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600亩烤烟,800亩莴笋,500亩槟榔芋,680亩的果园及其他养殖业已经成为支撑我村农民收入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是鞋服,编织加工、石材、建筑业。第三产业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2013年村财收入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180元,彭寨村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村之一。村两委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在205国道旁建设了一个新农村示范园区。示范园区规划用地面积156244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8163平方米,总户数689户,建设了一个8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集经贸、加工、销售、住房、休闲娱乐于一体,金牛公园,建设已开始动工,“日月小气”规模日渐形成。2009年至今乡村道路改造扩建18公里,投资395万元,全村上上下下以高昂的热情,积极打造“平安彭寨”为把我村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熊新村 |
熊新村位于武平县东南端,永武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国道205线就在村门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森林资源丰富,全村山林面积1220亩,人均耕地0.701亩,全村四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全部水泥路环绕,农业产业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2013年种植烤烟480亩,槟榔芽150亩,仙草,青椒,蔬菜等100多亩,山塘,水库养鱼50亩,并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养鸡场,地理,土地,山林,劳力,四大优势突出,适宜第二产业投资办厂,2013年人均年收入6100元,村民生活质量逐年上升。 |
高梧村 |
十方镇高梧村地处武平县东大门,与上杭县湖洋乡相邻。205国道。永武高速公路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全村总人口4938人,4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15400亩,其中林地10536亩,水田耕地2810亩,其他用地2054亩。人均耕地0.57亩,全村劳动力2962人,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土地流转已种葡萄200亩,烤烟1050亩,香芋头500亩,台湾毛豆350亩,冬季莴笋300亩,其次以外出务工和从运输建筑等行业,2013年全村村财收入2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800元,2011年新建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大楼及附工程投资140余万,村道路面硬化及装路灯工程(路面硬化3200米。路灯10盏)投资52.5万元,现全村有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三处,为我村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
黎畲村 |
十方镇黎畲村位于十方集镇规划区内,国道205线贯穿我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总人口2830人,住户680户,2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15个自然村,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71亩,人均耕地0.55亩,耕地面积4500亩,全村劳动力1609人,十方工业集中区位于我村,农业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主要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201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03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81元。村财收入11.5万元。 |
黎明村 |
黎明村地处十方集镇西部,永武高速公路横跨2.7公里,距离集镇1.4公里,205线国道不到800米,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属集镇周边村。黎明村总人口1771人,445户,全村12个村民小组,党员59人,分布四个大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7亩,人均0.52亩,全村劳动力1180人。农村产业结构主要发展蔬菜基地菜篮子工程,建有一个较大型的花卉基地,生鸡养殖基地等。2013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552万元,同比增长3.55%,农民人均纯收入8820元,同比增长10.8%,村财收入7.8万元。2009年以来结合我村实际,逐步完善各自然村道路水泥路面硬化基本完成,解决全村人饮工程喝水难的问题,已完成全村90%的自来水安装,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搞好环境卫生,落实家园清洁行动,做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各自然村主道完成了路灯照明的安装,使村民晚上出行不会黑暗,造就了夜间的新村面貌。 自2009年以来,结合新农村步伐,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帮助下,黎明村沙门上新村建设点已初具规模,现已正在装修绿化阶段。2011年底通过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投资80.7万元,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的村级综合办公楼,改善办公条件,2013年一月底已完成,黎明村还有2009年投资60万,建成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内设农家书屋、阅览室、麻将及棋牌室、音响室、文艺排练室等,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等 十方镇黎明村通过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近几年的大力创建,着力搞好民生工程,大大改观了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了人居住环境,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
十方村 |
十方镇十方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集市所在村,地处205国道309省道交通枢纽。全村有695户,3965人,合13个村民小组,居三街三自然村。党员89人,分6个党小组。耕地面积480.5亩,山林覆盖面积4000余亩承包于私人经营看护。村民收入以人居市场占领市场陈地为主导,全村有60%的人经商打店运输,从事市场流通生产灯业,15%的人从事务工,集体经济以店租收入为主,即收入十余万元,人均纯收入8500余元。 |
三坊村 |
三坊村地处十方集镇周边、金线河两岸、省道309线两边,全村现有土地面积2200亩,其中耕地200亩,林地2000亩,现有人口1972人,443户,村两委干部7人(省派驻村-和大学生村官各一人),共有党员56人,下设6个党小组,16个村民小组。在村两委的领导和带领下,村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全村呈现商贸流通活跃,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优良。我村是县委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个重点示范村之一,主要承担本镇和邻近乡镇边远山区受灾户、项目征地拆迁户、造福工程的安置。三坊和谐小区居民来自全镇12个村,20个姓氏的群众,小区以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建设。为创新和规范和谐新村管理,成立了和谐小区理事会,健全完善了一系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规划功能集村部,农民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文化体育活动场为一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人居和谐”的理念,是美化、绿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新村庄。 |
乐畲村 |
十方镇乐畲村地处武平县武东南,与武东乡毗邻。距离十方镇政府9公里,素有“斗笠之乡”之称,全村总人口1889人,11个村民小组,分布在上、中、下三个自然村。全村土地总面积10475.25亩,其中耕地面积1572.3亩,林地面积7724.1亩,草地面积65.85亩,水域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78.6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96.6亩,居民工矿用地面积400.35亩,其它用地面积437.4亩。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产业是建筑业,斗笠加工。第三产业有商业,运输,剪发服务业等。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833万元,同比增长6.356%。农民人均纯收入8351万元同比增长10.8%。村财收入1.8万元。2010年新建村部一栋,道路改扩建3.3公里。 |
来福村 |
十方镇来福村地处武平县东南部,“309”省道贯村而过,距离县城15公里,离十方镇3公里,与“永武”、“古武”高速公路出入口相隔1.5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来福村有常住人口1390人。全村有865个劳动力。农村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产业为:运输业、建筑业等。201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78万元,农民纯收入7293元,村财收入13.1万元,2012年乡村道路改造2.2公里,投资48万元。 |
集贤村 |
集贤村紧邻十方镇集镇所在地,全村国土面积 2平方公里,由松山下、直迳、长培、大陂下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17个行政组,共640户,总人口2438人。现有耕地面积 1185亩。 新一届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迎难而上,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级组织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建立健全了民兵连、团支部、妇联、治安民调等配套组织,对村民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公开。 为了促进全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该村结合本村实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目前,该村正积极发展烤烟生产。 该村还积极争取项目,紧跟国家的惠农扶农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比如,积极争取资金铺设从国防公路通向村里的道路,争取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着重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等。 |
和平村 |
和平村1226人口、1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偏远、民风淳朴、善良乐施、勤劳扎实的村民大多数在县城和十方集镇建房;是一个流动人口、劳动力外出较多的山区村。 |
处明村 |
处明村地处十方镇西南端,距集镇6公里,全村下辖7个自然村,设立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58人,现有林地面积15000亩,耕地面积1680亩,人均耕地0.65亩,全村劳动力1200人,农村产业结构:一、林业。二、种植业(种植粮食、烟草、仙草)三、养殖业(猪、羊)四、食用菌。2013年农业总产值1580万元。同比增长2.85%,农民人均收入,7838元,同比增长10.7%,村财收入2.8万元,乡村道路改造3.5公里,投资28万。 |
梅坑村 |
梅坑村位于十方镇西南部,距离所在地8公里;全村总人口755人,有14个村民小组,林地面积1万多余亩,耕地面积564.19亩,人均0.74亩,劳动力400人;农村产业结构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种植以烤烟、水稻和50多亩绿茶及林木,富余劳力200多人在外务工;农民人均收入为8188元,村财收入1.8万元;2005年完成乡村道路8公里,2009年完成村道2.5公里,我村拥有天然檀树林100余亩,欢迎有识之士投资开发。 |
叶坑村 |
叶坑村地处十方镇南大门,距离集镇六公里。东与上杭县湖洋乡交界,西与梅坑,鲜南村,南与岩前镇和安村,北与鲜南村、丘坑村接壤。205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叶坑村共745户,总人口3050人,全村2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19个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约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50亩,人均0.37亩,山林面积18000多亩,全村劳动力1983人。农村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主要是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主要是塑料编织、实木家具组装,煤矿石机砖、建筑业、建筑石场等。第三产业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201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8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村财收入16.2万元,村道改建5.26公里,投资160万元。 |
丘坑村 |
丘坑村位于武平县十方镇西南部,距十方镇政府4公里,村部在205国道旁,全村187户,758人,有耕地面积298亩,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5个自然村,森林面积有7千多亩,农村农业结构,第一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产业是道路建设施工等。二0一三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50万元,同比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多元,同比增长11.9%,村财收入35.5万元。二0一二年乡村道路改造扩建3公里,投资30多万元。 |
鲜南村 |
鲜南村地处武东南,属十方镇中部,205线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鲜南村总人口1626人。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4各自然村角落。全村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4.58亩。人均0.38亩。全村劳动力895人。农村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种植烟草,水稻轮作为主,饲养生猪等。第二产业:外出务工,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2013年工农业总产值1893.48万元,同比增长7.49%农民人均纯收入7817.48元,同比增长10.8%,村财收入,4.5万。 |
鲜水村 |
十方镇鲜水村位于十方镇鲜水南端,距集镇2公里,国道205线,永武高速公路横穿其境,交通十方便利。 鲜水村现有2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462人,户口617户,耕地面积为1150亩,人均耕地0.45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花卉等。民风淳朴,全村劳动力1521人,农村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产业主要靠交通运输,劳务输出为主。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7487元。 |
白土村 |
十方镇白土村地处镇西北,距集镇中心3.5公里,离永武高速公路出入口及省道309线1.6公里,全村有党员46人,435户,1700多人,1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全村有劳动力850人,林地面积18000多亩,耕地面积1100多亩,农业产业结构主要种养殖为主,每年种烤烟300亩以上,历史传统麦芽糖家庭作坊,全村人均纯收入7850元,村财收入5.6万。2011至2012年完成村道水泥道路硬化2.8公里,投资68万多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