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龙岩 >> 漳平市 >> 永福镇 >> 石洪村

石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洪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洪村简介

  漳平市永福镇石洪村与永福镇政府一河之隔,属集镇次中心区。镇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毓秀小学均座落于本村。全村分内洪、后洋、溪心、溪林、石林5个自然村,有25个村民小组,917户,总人口3200多人,其中党员83名。耕地面积2764亩,山地面积4444亩,产业以花卉、蔬菜、高山茶为主,村里有花岭千亩花卉基地,内洪千亩台资高山茶园。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200元。全村外出务工、经商756人,劳务收入达380余万元。村两委现有成员14名,班子配备齐全,村主干工作能力较强,能带领班子成员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881102 364400 0597 查看 石洪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紫阳村

  紫阳村在永福镇中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3公里。辖紫阳、石卿、城兜、下雷石等自然村,村委会设紫阳。总面积13.7平方公里。村落除下雷石处山谷外,其余皆分布在下浙(永福)溪两岸坦地,呈不规则状。452户1933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村委驻地处下浙(永福)溪畔,洪水来时如海洋,俗称“海仔洋”。后以方言近音雅化今名。当地民众口头仍用俗称。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砬头社城兜乡。1934年称紫阳保,初隶第二(永福)区东河联保,后属福东乡,之后并属永福镇。建国初属永福镇为紫阳村。土改后属第三(永福)区封侯乡,后并属福里镇。1958年公社化,属永福公社封侯大队。1980年析立紫阳大队。1984年政社分开称紫阳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   全村耕地面积1704亩,主种单季水稻,次种烟叶。设小学l所,教学点3个,小水电站1座,以及医疗室、供销店各1间。境内溪涧两畔黄竹丛生,既成为风水林,又为村民编制斗笠之材料来源。城兜特产草席。   “岭和”公路经此。  

西山村

  2000年,漳平市永福镇被命名为“中国杜鹃花之乡”。该镇以此为契机创建从福里福江到西山鳌头“十里花街”。汽车在“十里花街”中徐徐前行。一排排整齐的大棚,一个个绚丽多姿的花世界,构成一道五彩缤纷的花卉风景线。   西山村是闽西著名的革命老区。当我们快到西山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读小学四年级时,老师曾组织我们到此瞻仰,听过当地老同志讲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纪念碑不远处是一处新风景区,融庙、桥、塔为一体,方便两岸民众往来。   永福镇不仅是著名的“中国杜鹃花之乡”,而且还是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文明村镇,“花、茶、菜”三大产业优势明显。今年1月,永福镇被龙岩市列入全市两个新农村建设综合推进实验区之一,西山村为该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西山村距永福集镇4.5公里,这里一马平川,曾听说解放后政府想在这里建飞机场的设想。   西山“农家乐”旅游线路总长1公里多,设有桂花园、古民居、民俗馆等景点。民俗馆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民俗馆内图文并茂,还有实物展示,是了解永福的重要窗口。内有永福民居、土楼介绍,以及生产习俗、岁时礼俗、古塔、廊桥、古窑址、历史人物、书院、祖图堂匾族谱、宗祠祖墓、开基永福姓氏渊源表、古文化遗址、风味小吃等内容。   观赏花木、参观民俗馆、游古民居后,我们便在一农家午餐,品农家菜。西山“农家乐”以朴素、自然的乡土生活气息,越来越受到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的工薪阶层的羡慕,是一种新兴的休闲游   

吕坊村

  吕坊村在永福镇中南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2公里。辖吕坊、黄徐、邓徐山、新楼、邓家坊等自然村,村委会设吕坊,总面积8.8平方公里。地处吕坊溪畔坦地和涧谷间,聚落略呈大弧形。604户2790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宋时,吕氏兄弟由永定县灌洋迁此设坊打铁,繁衍成村,名日“吕坊”。方言谐音亦称“吕邦”。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吕坊社昌邦乡。1934年称吕坊保,初隶第二(永福)区北河联保、福里镇,后并属永福镇。建国初属永福镇(后为永福区)称持邦村。土改后属第三(永福)区为吕坊乡。1958年公社化,称吕坊大队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吕坊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邓家邦是重点老区村。   全村耕地面积2539亩,主种单季水稻,产烟叶、藤编工艺品、镰刀、薯铯。昔时曾设市肆,近年开设供销店以及一些个体商店,又成一交易点。有少量水晶石矿藏。市、镇合办铁厂设此。设小学1所,教学点1个以及医疗室等。   “围禾”公路经此。  

后盂村

  后盂村在永福镇西南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3.5公里。辖后盂、坎下坂东坑、宝山、下山兴、石桥头等自然村,村委会设坎下坂。总面积28.1平方公里。地处丛山坡地、涧谷间,形似孟,故名。民居呈散落状。487户2012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吕坊社吕邦乡。1934年称后盂保,初隶第二(永福)区北河联保、福里镇,后并属永福镇。建国初属永福镇(后为永福区)持邦村。土改后属第三(永福)区吕坊乡。1958年公社化,属吕坊大队隶永福公社。1961年析立后盂大队,仍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后盂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一仍属之。宝山、东坑、下山兴均为革命基点村;后盂为重点老区村。   境内耕地面积2184亩,主种单季水稻,次种地瓜、荆芥。产木材、毛竹。东坑特产草席。   设小学1所,一教学点2个,医疗室1间。   “围禾”公路穿境。  

新坑村

  新坑村在永福镇西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3.2公里。辖新坑、小村、内厝坪、新厝、仙宫、楼仔尾等自然村,村委会设新坑。总面积22.2平方公里。地处丘陵涧谷坦地,民居以自然村集中,呈散落状。235户937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村西北与龙岩辖境相邻。   约莫元末明初新辟此村,初名“新兴”。后以地处坑谷,“新”“城”方言近音演为“城坑”,之后称为今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吕坊社为城坑乡。1934年属邓徐保,初隶第二(永福)区北河联保、福里镇,后并属永福镇。建国初新厝、内厝坪、新坑属持邦村;楼仔尾、仙宫属硕宏村;小村属龙车村;均隶永福镇(后为永福区)。土改后分属第三(永福)区吕坊乡、洪坑乡、龙车乡。上列诸村皆系革命基点村。1953年合并为新坑乡。1958年公社化,称新坑大队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新坑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1284亩,主种单季水稻,次种烟叶。设小学1所,教学点2个,小水电站1座。新坑、新厝两地有少量水晶矿石。有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平直庙”古建筑一座。   小村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0岩、南、漳县委所在地。   简易公路衔“围禾”公路。  

龙车村

  龙车村在永福镇西南边,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0公里。辖潭头、村头、麻只贝、水尾等自然村,村委会设潭头。总面积36. 46平方公里,民居分布拱桥溪源头谷地,呈条状。410户1913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村西与龙岩市辖境相邻。   传说,唐时村名“弄车”,后货郎魏氏到此定居更名“郎车”,亦以方言同音写为“朗车”。之后,以地处长谷弯曲如龙,易为今名。明、清时代及国民初期属永福里为朗车社朗车乡。1934年称龙车保,初隶第二(永福)区龙车联保、龙车乡,后并属永福镇。建国初属永福镇(后为永福区)称龙车村。土改后属第三(永福)区为龙车乡,后并属福里镇。1958年公社化称龙车大队,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龙车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2605亩,主种单季水稻,次种地瓜、烟叶。林产资源较丰富,有铁、钨矿藏。设小学1所,教学点2个,小水电站1座,医疗室、供销店各1间。   1929年当地曾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农会、赤卫队;邓子恢、魏金水等曾在此领导革命活动。为革命基点村。境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纪念馆、“龙车-”会议遗址。  

石洪村

  漳平市永福镇石洪村与永福镇政府一河之隔,属集镇次中心区。镇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毓秀小学均座落于本村。全村分内洪、后洋、溪心、溪林、石林5个自然村,有25个村民小组,917户,总人口3200多人,其中党员83名。耕地面积2764亩,山地面积4444亩,产业以花卉、蔬菜、高山茶为主,村里有花岭千亩花卉基地,内洪千亩台资高山茶园。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200元。全村外出务工、经商756人,劳务收入达380余万元。村两委现有成员14名,班子配备齐全,村主干工作能力较强,能带领班子成员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洪坑村

  洪坑村在永福镇中西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5公里。辖洪坑、田头、半岭、淇洋、甲洋、下雷石、蜘蛛形、弯丘等自然村,村委会设洪坑。包括废村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聚落崇山坡地及深谷间,呈散落状。有216户859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境西与辖地相邻。   委驻地早为洪氏开辟定居,以地处坑谷,故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留田34年属内洪保,先后隶第二(永福)区北河联保,福东乡;后并属永福镇。建国初属永福镇(后为永福区)硕宏村。土改后为第三(永福)区洪坑乡,后并属永福镇。1958年公社化,称洪坑大队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洪坑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1093亩,多梯田,主种单季水稻,兼营林业。产茶油、柑桔、木材、毛竹,以及竹木器具。设小学1所,教学点5个,小水电站1座。   1930年永福-,洪坑曾建立苏维埃政府。洪坑、田头、半岭、淇洋、下宫皆为革命基点村;上雷石、蜘蛛形为重点老区村。   简易公路通镇驻地。  

大坂村

  大坂村在永福镇西北边,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0.5公里。辖大坂、汤窟、明山盂、下里寮、盂岩等自然村,村委会设汤庭。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地处拱桥溪上游两岸丛山谷地,民居呈散落状。87户403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境西北与龙岩市辖地相邻。   地处溪畔坡地(方言称坂),故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新安社三赞坑乡。1934年屙上塌保,先后隶第二(永福)区新安联保,新安乡;后并属永福镇。建国初属新安乡上埙村。土改后属第二(党泰)区上埸乡,后析立大坂乡,之后划属福里镇。1958年公社化,属永福公社洪坑大队,后析立大坂大队。1984年政社分开称大坂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1930年永福-曾成立大坂苏维埃政府。其所属自然村均为革命基点村。   境内耕地面积约168亩,多梯田,主种单季水稻,兼营林业。产木材、毛竹、柑桔。设小学l所,教学点1个。有容量1462万立方米拦溪中型水库l座和坝后一级发电站。汤窟有温泉13眼,故名。   公路经拱桥圩通市区。  

李庄村

  李庄村在永福镇中南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5公里。辖下楼、仁后洋、来吉、饶足、官洋、外新坊、内新坊等自然村,村委会设下楼。包括废村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地处李庄溪两岸丘陵坦地,民居呈不规则状。769户3359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宋末,李氏由上杭县稔田迁此定居,故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李庄社,分为上庄、下庄、廖寨、新坊等乡。1934年后称李庄保,初隶第二(永福)区南河联保后属福里镇,之后并属永福镇。建国初属永福镇(后为永福区)清庄村。土改后为第三(永福)区李庄乡。1958年称李庄大队属永福公社。1984年为李庄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系重点老区村。    境内耕地面积2965亩,主种单季水稻,产蔬菜、烟叶、藤编工艺品。村民多兼营小商贩。设小学l所,教学点2个,幼儿班l班,小水电站l座。有惠宁桥、北屏山塔、长青楼、天后宫、观音寺、百步石桥等古建筑。有一棵六人合围30余米高的千年水楣古树。   简易公路接“岭和”公路。  

南田村

  南田村在永福镇中南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2公里。辖蓝田、刘柄、福兴洋等自然村,村委会设蓝田。总面积6.7平方公里。地处下淅(永福)溪南岸坦地,民屠以自然衬集中,略呈弧形。513户2683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古与永福圩合称留田,因地属圩下方,又称下留田。后来陈姓人入迁,更名蓝田,寓“蓝田种玉”之意。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留田社留田乡。1934年称蓝田保,先后隶第二(永福)区东河联保、福东乡,后并属永福镇。建国初属永福镇(后为永福区)蓝苑村(与秋苑合)。土改后属第三(永福)区秋苑乡,后并属福里镇。1958年公社化,属永福公社秋苑大队。1979年析立蓝田大队。1984年政社分开称蓝田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1502亩,主种单季水稻,产烟叶、花卉、柑桔、水蜜桃,以及藤编手工艺品、斗笠等。设小学1所,教学点1个,小水电站1座。  

古溪村

  古溪村在永福镇西南缘,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8公里。辖古溪(含小溪、新厝、罗厝聚居点)、南寨、产域等自然村,村委会设小溪。包括废村总面积19. 03平方公里,村落处溪涧谷地,呈不规则状。213户1032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境东、南与南靖县辖地相邻,境西和龙岩市辖地毗连。境内二道涧水汇流村中成一潭,名曰“饭孟潭”,水自高处直泻潭中,响声如击鼓,一村名“鼓溪”。后简写为今名。   三十年代属第二(永福)区龙车联保(后为龙车乡),后并属永福镇,均称古溪保。建国初属永福镇适元村。土改时属第三(永福)区适元乡,后析设古溪乡。1957年复并属适元乡。   1958年公社化,称古溪大队属永福公社。1961年划属适元公社。1964年复并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古溪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了仍属之。系重点老区村。   境内耕地面积1291亩,多梯田,土壤肥沃。主种水稻、地瓜,兼营林业。产烟叶、柑桔、香蕉。设有小学1所,教学点1个,医疗室、供销店各1间,小水电站1座,以及镇办林场工区。   简易公路衔“岭和”公路。林区公路通南靖县和溪镇。  

文星村

  文星村在永福镇东北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0公里。辖文星、大路坡、曾厝壁、松树仑、南一盘石、水流坑、后溪、山猪窟、庠坑、前礤、前坑、洋坑楼、姑苏、小陈村、官窟、后溪楼等自然村,村委会设文星。包括废村总面积51. 18平方公里。地处下浙溪两岸及丛山涧谷中’民居呈放射状。439户2042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传说,古人在此坑谷开辟定居,粮丰饭足,取名“饭坑”。后人认为此称庸俗,乃雅化今名。迄今民众口头仍用旧称。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留田社为饭坑乡。1934年为文星保,初隶第二(永福)区文星联保,后划属新安乡,之后并属永福镇。建国初属永福镇(后为永福区)为文星村。土改后属第三(永福)区为文星乡。1958年公社化,称文星大队属永福公社。1961年析立文星公社,划属之。1964年复并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文星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1935亩,主种单季水稻,产烟叶、茶叶。有市、镇合办文星一、二级水电站各1座。设小学1所,教学点4个,幼儿园1所,以及医疗室、供销店各1间。   “岭和”公路穿境并设停靠点。  

同春村

  同春村在永福镇北端,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6公里。辖外洋、内洋两自然村,村委会设外洋。包括废村总面积26.7平方公里,民居分布丘陵宽谷及坳地,呈不规则状。182户789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处菁城至福里途中,昔日商旅至此多就一顿午膳之后登程,名曰“顿村”(即含外、内洋)。后以方言近音雅化今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留田社为顿村乡。1934年称同春保,初隶第二(永福)区文星联保,后划属新安乡,之后并属永福镇,曾一度划属菁城镇。建国初属永福镇为同春村。土改后属第三(永福)区文星乡,后析设同春乡,1957年复并属文星乡。1958年公社化,称同春大队属永福公社。1961年划属文星公社。1964年复并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同春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729亩,主种单季水稻,产烟叶、木材。设小学1所,教学点1个,小水电站l座。以及医疗室、供销店各l间。   “岭和”公路经此并设停靠点。  

桂洋村

  桂洋村在永福镇西北端,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0.5公里。辖桂洋、盖德洋、可庆、梧坑林等自然村,村委会设桂洋。总面积45. 65平方公里。民居散布丛山峻岭及坳谷,呈散落状。201户940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村委驻地处高山平缓地(方言称平洋),原名“高洋”。后雅化为“贵洋”,寓富贵之意。之后以“贵”“桂”同音,演为今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留田社葛竹洋乡。1934年属文星保,初隶第二(永福)区文星联保,后划属新安乡上塌保。之后,复并属永福镇文星保。建国初属新安乡为桂洋村。土改后属第二(党泰)区上堺乡,后划属第三(永福)区文星乡。1958年公社化,称桂洋大队属永福公社一。1961年划属文星公社。1964年复并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桂洋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   桂洋、盖德洋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为重点老区村。   境内耕地面积1084亩,主种单季水稻,产烟叶。有丰富瓷土资源。设小学1所,教学点3个。桂洋“福仙官”建于南宋绍兴廿一年(1152年),是一座小型完好的古建筑。   简易公路通文星村接“岭和”公路。  

箭竹村

  箭竹村在永福镇东北端,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7公里。辖箭竹坪、小村两个自然村,村委会设箭竹坪。包括废村总面积23.9平方公里。地处高山坡地上,民居呈不规则状。140户727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村东与华安县辖境交界。   昔时当地箭竹丛生,因地势崎岖,名箭竹崎。后以崎岖令人嫌厌,乃改今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留田社为箭竹乡。1934年属第二(永福)区文星联保同春保。后划属官田乡菁梧保。之后复划屑同春保隶永福镇;建国初属官田乡下浙村。土改后属第四(官田)区下浙乡, 1956年官田撤区并入永福区仍属下浙乡,之后并属文星乡。1958年公社化,属官田公社下浙大队。1961年析立箭竹坪大队,划属文星公社。1964年复并属永福公社仍称箭竹坪大队。1984年政社分开,称箭竹坪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1034亩,均梯田,主种单季水稻,兼营山林。产木材、毛竹、茶油。设小学l所,教学点1个,电影院1座,医疗室l间。   简易公路通文星村接“岭和”公路。  

和丰村

  和丰村在永福镇东南边,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5公里。辖和丰、松柏岐、香山等自然村,村委会设和丰。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地处丛山坡地和涧谷间,聚落呈鼎立状。261户1281人。   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传说,村委驻地早为何氏定居,以地处坑谷,取名“何坑”。后以“何”“和”同音,写为“和坑”或“和硿”。之后乃雅化今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留柄社为和坑乡。1934年称和丰保,初隶第二(永福)区赤水联保,后并属官田乡。建国初属官田乡为和丰村。土改后属第四(官田)区为和丰乡。1956年并属永福区仍为和丰乡。1957年撤区并属赤水乡。1958年公社化,称和丰大队属永福公社。1961年划属赤丰公社。1964年复并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和丰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系革命老区村。    境内耕地面积1423亩,多梯田,主种单季水稻。产地瓜、‘坦叶、毛竹和手工业品棕绳。香山有小量锡矿藏,农闲村民多以淘洗矿沙为副业。设小学1所i教学点2个,小水电站1座。   “围禾”公路经此。  

颖水村

  颖水村在永福镇东南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8.6公里。辖颍水、大洋、卓村、岩前、驾山、新溪、潭路、路寮:水尾、乌坑等自然村,村委会设颍水。包括废村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地处群山涧谷间,民居呈散落状。357户1636入。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传说,早为蔡氏到此涧谷开辟定居,名日“蔡水”。后陈姓人入迁,蔡氏式微,以“蔡”“赤”谐音易名“赤水”。建国初,曾一度以陈氏郡望“颍水”为名。后又复称!赤水”。1990年为贯彻《地名管理条例》,一避免与赤水乡同名,乃再改今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李庄社为赤水乡。1934年称赤水保,初隶第二(永福)区赤水联保,后属官田乡。建国初属官田乡为颍水村。土改后为赤水乡属第四(官田)区。1956年随官田撤区并属永福区。1958年公社化,称赤水大队属永福公社。1961年划属赤丰公社。1964年复并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赤水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1990年5月改称颍水村。系革命老区村。   境内耕地面积2185亩,主种单季水稻,次种地瓜、烟叶。产木材、毛竹、香菇、木耳、香蕉。有钨、铜、石墨等矿藏。设小学1所,教学点8个,小水电站2座,以及医疗室、供销社各1间。   简易公路通和丰村接“围禾”公路。  

元沙村

  元沙村在永福镇西南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0公里。辖元沙桥头、下楼、山坪(含圳口厝、竹下厝聚居点)、坑仔洋、枣村脚、红窟底等自然村,村委会设元沙桥头。总面积25.6平方公里t地处溪涧宽谷闯,民居呈散落状。198户’879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境东与南靖县辖地相邻。   由村落处元沙溪畔得名。曾称“元纱”。清末及民国初属永福里朗车社。1934年属适元保,初隶第二(永福)区龙车联保(后为龙车乡)。1943年并属永福镇。建国初属永福镇适元村。土改后属第三(永福)区适元乡,后划属山坪乡。1957年复并属适元乡。1958年公社化,属永福公社山坪大队。1961年析设元沙大队属适元公社。1964年复并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元沙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958亩,主种水稻、地瓜,兼营林业。产木材、毛竹、烟叶、木耳一木薯。设小学1所,教学点1个,小水电站1座,医疗室1间,以及供销店和个体商店,形成小交易点。   山坪曾建立过苏维埃政府,为革命基点村。建有革命烈士纪念亭1座(亭中有墓)。   “岭和”公路穿境。  

岭下村

  岭下村在永福镇西南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2.5公里。辖大岭下、坪仑、内佳山、四旺等自然村,村委会设大岭下。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村落点布崇山顶上和坡谷之间,呈散落状。有l25户706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境西与龙岩市辖地毗邻,境南与南靖县辖地相接。   以村庄坐落大西岭下方,取名“大岭下”,简称今名。民国初属永福里朗车社。1934年称岭下保,属第二(永福)区龙车联保(后为龙车乡)。后并属永福镇适元保。建国初属永福镇适元村。土改后初属第三(永福)区适元乡,后划属山坪乡。1957年复并属适元乡。1958年属永福公社山坪大队。1961年析立岭下大队属适元公社。1964年并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岭下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1930年曾举行农民-,建立过苏维埃政权,是南(南靖)漳(漳平)区委和苏维埃政府驻地。所属自然村皆为革命基点村。   境内耕地面积878亩,多梯田,主种水稻,次种杂粮,兼营林业。产杂木、毛竹、麻竹。设小学1所,教学点3个,小水电站2座。    简易公路通元沙接“岭和”公路。  

石榕村

  石榕村在永福镇南端,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4公里。辖外篱、适仔下、古井垅、赤岭、后头坑、虎硿、榕树下、横山、麻南溪、路下厝、石崇等自然村,村委会设外篱。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地处崇山坡地及涧谷间,民居呈散落状。224户1041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境东与南靖县辖地毗邻。    五十年代,取“适仔下”“榕树下”两自然村名首字为名。民国初属永福里朗车社至旺乡。1934年属第二(永福).区龙车联保(后为龙车乡)适元保。1943年并归永福镇仍属适元保。建国初属永福镇适元村。土改后属第三(永福)区适元乡,后析设适榕乡,1957年复并属适元乡。1958年公社化,称适榕大队属永福公社。1961年划属适元公社。1964年复并属永福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适榕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仍属之。系革命老区村,其中麻南溪为基点村。   境内耕地面积1284亩,多梯田,主种水稻,次种杂粮、木薯,兼营山林。产香蕉、烟叶、柑桔、麻竹。设小学1所,教学点1个,小水电站3座,以及医疗室、供销社各1间。   “岭和”公路经“路下厝”,其它各自然村拖拉机道经古溪村通南靖县和溪镇。  

秋宛村

  秋宛村在永福镇中南部,与镇驻地永福圩直距1.3公里。辖秋榜、下坂(霞苑)、后坑、寮内等自然村,村委会设秋榜~总面积3.4平方公里。地处下浙(永福)溪北岸坦地,民居以自然村集中,村落里不规则状。812户2929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取秋榜、霞苑两自然村名各一字为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永福里留田社留田乡。1934年称霞苑保,先后隶第二(永福)区东河联保、福东乡,后并属永福镇称秋苑保。建国初属永福镇(后为永福区)蓝苑村。土改后属第三(永福)区为秋苑乡,后并属福里镇。1958公社化,称秋苑大队属永福公社。1980年改称秋榜大队。1984年政社分开,称秋榜村属永福乡。1987年永福撤乡设镇,该村复称秋苑,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1321亩,主种花卉、蔬菜、高山茶、斗笠、藤器。设初级中学、小学各l所,教学点2个,幼儿班1班。以及医疗室、供销店和个体户商店等。两家台商投资企业。   “岭和”公路经此。  


石洪村特产大全




石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