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村在象湖镇东南部,与镇驻地象湖圩直距4公里。辖土坑、岐山、产坂、大垵等自然村,村委会设土坑。包括废村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处崇山坡地、涧谷间,聚落呈不夫则状。有246户1204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原名“涂坑”。后以“涂”“土”近音,演为今名。其含义不明。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感化里南坑社为土坑乡。1934年属象湖保,初隶溪南区(第三区)象湖联保、象南乡,后属溪南镇。建国后属溪南镇象湖村。土改后属第五(溪南)区象湖乡。1958年公社化,称土坑大队属溪南公社。1961年划属象湖计。1984年政社分开,称土坑村属象湖乡。1995年3月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约530亩,主种水稻,兼营林业。产木材、毛竹、松脂、土纸、茶叶、香菇、茶油。设小学1所,教学点1个,小水电站1座。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881106 | 364400 | 0597 | 查看 土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下德安村 |
下德安村位于象湖镇东西部,与象湖镇上德安村、下地村接壤,与溪南镇东湖村、久鸣村毗邻,距集镇11公里,全村共有下水田、枫坑、菜坑、曲埠程、银炉五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1093人,282户,总面积15300亩,林地8403亩,耕地面积786.8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21片668.8亩。 |
杨美村 |
杨美村在象湖镇中北部,与镇驻地象湖圩直距3公里。原辖杨美(含上甫山、奔坂)、店尾(含前厝、许坑)、下溪坂、对坑、宽田、半华等自然村,村委会设杨美。至1990年1月,宽田、半华同时析出,另立村委会。现辖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地处溪南溪(感化溪)上游两岸宽谷地带,民居略呈兜肚状。261户1335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昔时境内多板粟树,以地处溪坂,取名“高粟坂”,又称“洋尾”,后以谐音雅化今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感化里南坑社为洋尾乡。1934年称杨美保,初隶溪南(第三)区象湖联保、象南乡,后并属溪南镇。建国初属溪南镇称杨美村。土改后属第五(溪南)区称杨美乡,后并归象湖乡。1958年公社化,称杨美大队属溪南公社。1961年划属象湖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扬美村属象湖乡。1995年3月,撤乡设镇,仍属之。 全村耕地面积546.4亩。主种水稻,兼营林业。境内设有小学1所,教学点1个,小水电站2座,以及医疗室、供销社等。昔时曾设圩市,逢农历四、九为圩期,至今还留有部分店肆和农副产品收购点。 该村为重点老区村。上甫山村民苏和家壁上存有红四军毛笔写的留款信,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复制件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 “福三”公路经此。 |
上德安村 |
上德安村位于象湖镇东南部,东与安溪县桃舟乡毗邻,北与溪南镇接壤,距集镇13公里,平均海拔900米,辖下坂林、宽和、五宝林等三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1380人,358户,总面积15000亩,林地12156亩,耕地面积1660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31片1083.4亩。有丰富的金、银、钼、铜矿等资源储量。 |
灶头村 |
灶头村在象湖镇西北部,与镇驻地象湖圩直距6.5公里。辖灶头、蒋田、外奇和、扶坑、崎头盂、当阳等自然村,村委会设灶头。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在。地处崇山涧谷间,聚落呈网状。153户773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村口有石磜,清时称“磜头”。后由方言同音演为今名。明、清时代乃民国初期属感化里长塔社为磜头乡。1934年称灶头保,先后隶溪南(第三)区象湖联保、象南乡,后属溪南镇。建国初属溪南镇长塔村。土改后属第五(溪南)区长塔乡,后并属象湖乡。1958年属溪南公社杨美大队。1960年析立灶头大队。1961年划属象湖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灶头村属象湖乡。1995年3月撤乡设镇,乃属之。 全村耕地面积472亩,主种水稻,兼营林业。盛产木材、毛竹、松脂、茶叶。境内有小学1所,教学点2个,和石灰石、石墨、铁等矿藏。有石灰岩溶洞“东明岩”可供游赏。 |
土坑村 |
土坑村在象湖镇东南部,与镇驻地象湖圩直距4公里。辖土坑、岐山、产坂、大垵等自然村,村委会设土坑。包括废村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处崇山坡地、涧谷间,聚落呈不夫则状。有246户1204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原名“涂坑”。后以“涂”“土”近音,演为今名。其含义不明。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感化里南坑社为土坑乡。1934年属象湖保,初隶溪南区(第三区)象湖联保、象南乡,后属溪南镇。建国后属溪南镇象湖村。土改后属第五(溪南)区象湖乡。1958年公社化,称土坑大队属溪南公社。1961年划属象湖计。1984年政社分开,称土坑村属象湖乡。1995年3月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约530亩,主种水稻,兼营林业。产木材、毛竹、松脂、土纸、茶叶、香菇、茶油。设小学1所,教学点1个,小水电站1座。 |
半华村 |
半华村在象湖镇东部,与镇驻地象湖圩直距5.5公里。村委单辖此村(含田洋、新厝、新墘、石碎板四个聚居点),包括废村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地处丛山涧谷间,民居沿涧布列,略呈条状。91户443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和安溪话。 此地古属安溪县,名曰“坂华”,含义不明。划属漳平县后,村人怀旧,自称半属安溪人,遂以“半”“坂”谐音演为今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感化里南坑社洋尾乡。1934年属杨美保,先后隶溪南(第三)区象湖联保、象南乡。后属溪南镇。建国初属溪南镇杨美村。土改后属第五(溪南)区杨美乡,后并属象湖乡。1958年属溪南公社杨美大队。1961年划属象湖公社。1984年属象湖乡杨美村。1991年1月析立半华村。1995年3月胡撤乡设镇,仍属之。 全村耕地面积198.9亩,主种水稻,兼营林业。产松木、毛竹、茶叶。境风有初级小学1所,小水电站、石灰窑各1座。 “福三”公路经此。 |
禄前村 |
禄前村在象湖镇西北部,与镇驻地象湖圩直距5.2公里。辖禄前、下洋、岭后、坑兜、武洋、陈行、棋盘石、长坑、南头(含南头隔、南头顶、后山墘)等自然村,村委会设南头,包括废村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地处崇山峻岭中,居民分布坡地坳谷,呈散落状。306户1382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原名“禄前墘”,来历不明。传说清代村里有个秀才外出为吏,为炫耀乡里,雅化为“禄前贤”。但村民口头仍叫原名,简称今名。明、清代及民国初期属感化里南坑社为禄前乡。1934年属南柄保,初隶溪南(第三)郎车联保、荣涂乡,后属溪南镇。建国初属溪南镇南柄村。土改后属第五(溪南)区南柄乡,后析立禄前乡,之后又并属郎车乡。1958年属南柄大队隶溪南公社。1961年划属郎车公社并从南柄析出成立禄前大队。1963年划属象湖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禄前村属象湖乡。1995年3月,象湖撤乡设镇,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956亩,主种水稻、地瓜,兼营林业。产木材、毛竹、松脂、土纸、木耳、菇类、茶叶、杂果。设有小学1所,教学点4个,小水电站1座。 |
宽田村 |
宽田村在象湖镇东路,与镇驻地象湖圩直距4公里。村委会单辖此村,包括废村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地处溪南溪(感化溪)上游岸畔坦地,居民集中,呈条状。79户342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明代即名“宽田”,由境内田地宽阔得名。后以谐音演为“官田”。谷称官田洋。1991年析立村委会,为避免与官田乡同名,乃复称今名。明、清时代乃民国初期属感化里南坑社为宽田乡。1934年属杨美保,先后隶溪南(第三)区象湖联保、象南乡,后属溪南镇。建国初属溪南镇场美村。土改后属第五(溪南)区杨美乡,后并属象湖乡。1958年公社化,属溪南公社杨美大队。1961年划属象湖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属象湖乡杨美村。1991年1月析立宽田村。1995年3月,象湖撤乡调镇。仍属之。 全村耕地面积150.5亩,主种水稻,兼营林业。产松木、毛竹、茶叶等。境内有镇办林果场、茶场,村办小水电站、机夸厂、初级小学。 “福三”公路经此。 |
科山村 |
科山村在象湖镇东北部,与大田、永春、安溪相毗邻,距镇驻地象湖圩直距15公里。 辖大、小科山两自然村,村委会设小科山。土地总面积约8300多亩,全村总户数68户,308人。畲、汉两族。讲畲语与闽南方言永春话,亦说漳平话。 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感化里长塔社长塔乡。1934年属长塔保,初隶溪南(第三)区象湖联保、象湖乡,后属溪南镇。建国初属溪南镇长塔村。土改后属第五(溪南)区长塔乡,后并象湪乡。1985年年公社化,属长塔大队,先后隶溪南、象湖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象湖乡长塔村,1995年2月,从长塔村析出设科山村,仡属象湖乡。1995年3月,象湖撤乡设镇。2012年11月29日确认为少数民族村,仍属之。 境内耕地面积约346亩,有林地4600亩,茶叶1756亩,毛竹1280亩,农民以种植茶叶、毛竹收入为主。 |
长塔村 |
长塔村在象湖镇东北部,与镇驻地象湖墟直距9.3公里。辖长塔、小坂、土楼、元司、深坑井、后坑头、尖口、草洋、前炉等自然村落,村委会设在长塔。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含废村)。地处溪南溪(古名感化溪)上游崇山密林涧谷间,民居呈散落状。288户1187人。属汉、畲族。讲闽南漳平方言象湖、溪南话。 |
象湖村 |
象湖村在象湖镇中西部,辖象湖圩、旧店、尾洋、下店、东坑、风柏林等自然村。镇政府和村委会驻象湖圩。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地处溪南溪(感化溪)中游两岸丘陵坦地,民居呈散落状。300户1761人。汉族。讲闽南方言漳平话。 名称来历有二:一是村东有山形似象,山麓聚落若湖;二是古时此地有薮泽半亩,深无底,一象奔过沉没不起,故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感化里象湖社东坑乡。1934年称象湖保,初隶溪南(第三)区象湖联保、象南乡,后属溪南镇。建国初属溪南镇称象湖村。土改后属第五(溪南)区为象湖乡。1958年公社化,称象湖大队。1961年划属象湖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象湖村属象湖乡。1995年3月,撤乡真,仍属之。 全村耕地面积约830亩,主种水稻,兼营林业。产茶叶、柑桔。象湖圩逢农历五、十为圩期,是本镇各村以及周边县镇群众进行农副产品交易的重要市场。境内有镇办中学,中心小学各1所,教学点1个和其他镇直企业事业单位,为全镇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 “福三”公路经此,水路通小木船、流筏。 |
下地村 |
下地村距集镇11公里,辖下下地、深洋、吉宅三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784人,200户,总面积15000亩,林地14000亩,耕地面积712.2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3片683.7亩。 |
龙门村 |
龙门村于2000年成立行政村,位于象湖镇的东北部,距象湖镇12公里,全村2个村民小组,42户,197人,全村土地面积3025亩,耕地面积118亩,林地面积2945亩,海拔高度330米左右。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