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蕉城区 >> 漳湾镇 >> 官沪村

官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官沪村谷歌卫星地图)


官沪村简介

  古时是孤岛,树林茂密,各种鸟类落巢很多,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镇东4.5公里。山兜汐水道东侧。辖官沪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18户,886人。常住人口670人。现有本村籍大学以上文化8人。韩姓。明朝时由霞浦县韩村迁入。村庄呈集中状。房屋81幢(其中新建水泥房20幢)。耕地2900亩,滩涂3500亩。以养殖业为主。主要产品蛏、蛏苗、龙须菜。兼营农业,主要产品有稻谷。水果产品有龙眼、桃、荔枝等。林业有松树等。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商店6间,年销售值约40多万元。 村内有校舍一幢、医疗站一所。古建筑有祠堂一座、祖厅一座、宫庙六座、古井四口。历史人物有韩元奎,明景泰年间湖阳县令。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02101 352000 0593 查看 官沪村谷歌卫星地图

官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官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漳江社区

  以驻地村为名。1980年从漳湾大队分出,1983年改为居委会。镇政府所在地。辖漳江一个居委会。5个村民小组,262户,1060人。常住人口700多人。外来人口13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42人。以刘、阮姓为主。刘姓祖先于明洪武年(1368年)由闽南迁入,阮姓祖先于宋懿宗(公元870年)由河南光州迁入。公元 870年建村。村庄呈条形,依山面海。房屋192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130幢)。全村约有三分之一人在外劳务。传统手工业传统工艺有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手工技艺。是刘氏祖先“帝美公”于明洪武年间由闽南传入漳湾,已有650多年,传承22代。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域内古建筑多座,有白莲寺、章天寺、夏峰寺、刘氏祖厅、阮氏祖厅、孙氏祖厅、张氏祖厅、林氏祖厅等,还有宫观六座、古井十口。有古榕树三棵   

门下村

  原名石园中,后村迁至陡门头下游,改名门下。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北,路程2公里。鸟屿岛西侧。辖门下1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05户,975人。常驻人口700多人。本村籍大学文化学历20多人,以黄、苏两姓为主。明末清初建村。村貌长形,依山面海,房屋127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38幢)。村域内有村委楼一幢,医疗站一所,黄氏宗祠一座、宫观一座、天主教堂一座、百年古榕树一棵、古井一口。历史人物有王裕明,清同治年间丙寅年举人 。耕地635亩,林地900亩,滩涂10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兼营养殖业,主要产品蛏、螃蟹。水果产品龙眼等。林业有松木、杉木等。 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商店5间,年销值约10万元。   

贝头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镇西南6公里,金溪下游北岸。辖浿头、田当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59户,698人。常住人口580人。外来人口25人。现有本村籍大学以上文化22人。耕地420亩,林地938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蔬菜。兼营运输业。机动车辆约50辆,从业人员60多人。全村约有六分之一人在外劳务。水果产品有杨梅、橄榄。林业有松木、杉木等。各种生产资料商店以及日用商店6间,年销售值约7万元。村域内有村委楼一幢、初级小学一所、医疗站一所、大厅一座、宫庙七座,其中“三坂宫”约有300多年历史。拦水坝一条,150米,民国23年(公元1934年)修建,灌溉浿头洋100多亩水田。防洪堤一条,500米,1958年修建。古榕树六棵。历史人物有张茂松,明朝“处士”;张宰翰,清“庠生”。   

仓西村

  取“下仓”与“西岐”两村各一字得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镇西北2.7公里,西陂塘东侧,毗临东侨工业开发区。村前福宁高速公路穿过,村后温福铁路(在建)通过。辖下仓、留屿、西岐、熨斗、澳里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460户,200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44人,硕士研究生3人。耕地1200亩,林地870亩,滩涂100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稻谷、茉莉、蔬菜等。兼营水产养殖,主要产品有蛏等。水果产品龙眼等。运输机动车30辆,从业人员30人。日用品商店15间,年销售值约30万元。村域内有教学楼一幢(现为村委楼),医疗站3所。古建筑有大明堂寺(原建于北宋,公元1110年,2002年重建),位于东岩峰下。祖厅2座,祠堂1座,宫3座。古井2口。500年古榕树2棵。历史人物有林圭,宋哲宗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以“筑堤捍水”成功围垦西陂塘,垦田740顷。林域、林恃,南宋进士。陈骝华,胜辰,林和,明朝进士。林岁,清朝进士。曾特产熨斗蟹,肉实味鲜,现绝灭。  

拱屿村

  原名港尾。1951年成立初级社,1953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在镇东南2.7公里,南埕港水道南侧,与三都岛一水之隔,西与温福铁路客货站相邻。孙、林、吴姓为主,孙姓始祖于公元762年由霞浦县三家巷迁入。辖孙厝、林厝、吴厝3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832户,3871人。常住人口300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50人。耕地2100亩,林地300亩,滩涂900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兼营水产养殖,主要产品弹涂鱼、海蛏、太平洋牡蛎。水果产品龙眼。 村落集中。房屋约600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200幢)。村域内有村委楼一座、医疗站三所、粮点一处、小学学校一所。古建筑有祠堂一座、大厅三座、宫三座。百年榕树二棵,百年樟树一棵。  

官沪村

  古时是孤岛,树林茂密,各种鸟类落巢很多,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镇东4.5公里。山兜汐水道东侧。辖官沪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18户,886人。常住人口670人。现有本村籍大学以上文化8人。韩姓。明朝时由霞浦县韩村迁入。村庄呈集中状。房屋81幢(其中新建水泥房20幢)。耕地2900亩,滩涂3500亩。以养殖业为主。主要产品蛏、蛏苗、龙须菜。兼营农业,主要产品有稻谷。水果产品有龙眼、桃、荔枝等。林业有松树等。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商店6间,年销售值约40多万元。 村内有校舍一幢、医疗站一所。古建筑有祠堂一座、祖厅一座、宫庙六座、古井四口。历史人物有韩元奎,明景泰年间湖阳县令。  

官井村

  村边有井,井内有两块翠石,传说井水呈墨味,喝此水能作官,故名官井。彭姓为主,南宋时由古田杉洋迁入,公元867年建村。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在镇区南4.4公里。辖官井1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20户,500人。常驻人口400人,外来人口5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7人,研究生1人,彭思武。耕地360亩,林地120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水稻240亩,石榴30亩,枣20亩。兼营砖厂,年净收入100万元。运输机动车15辆,从业人员15人。日用品商店6间,年销售值7万元。村落集中,房屋50幢(其中水泥楼房25幢)。村内有医疗站一所、校舍一幢(现为村委楼)。古建筑有祠堂、宫庙各一幢。五百年棕(榕?)树4棵,四百年柏树4棵。  

横屿村

  横屿村委会原名水上村委会。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水上村委会,1994年改名横屿村委会。村委会在镇东南3.1公里,横屿半岛内(东)侧。辖横屿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51户,671人。常驻人口625人,外来人口98人。本村籍中专以上学历8人。村民多为郑、卞、林、连、江姓氏。村内陆地面积380亩,水域面积2496亩。经济以小海捕捞为主,渔业养殖为辅。主要产品有牡蛎、紫菜、海带等。村内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8间,年销售额50多万元。公共设施有村委楼一幢、小学校舍一幢、医疗站一所、国营大黄鱼对虾育苗基地三所、个体育苗场十三个、大小酒家四个、500吨渔港通用码头一个。村内通电、电话、电视、水泥路。横屿岛是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抗倭古战场,目前村内保留部份遗址,现建有纪念碑一座。村民保留渔家传统文化习俗,如方言、民歌小曲、哭丧歌、哭嫁歌等。   

后湾村

  又名钱岩村,始祖由古田县杉洋迁居六都,后由六都“后湾弄”迁此,保留“后湾”二字为村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镇东南,路程10公里。钱岩山西南侧,宁德水道北侧。辖后湾1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63户,1388人,常驻人口1200人,外来人口9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21人。李姓为主,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2年)建村。耕地1100亩(其中600亩已被宁德师专新区征用),林地823亩,滩涂6000亩。以养殖业为主。主要产品蛏、泥蚶、跳鱼、螃蟹、对虾等。兼营农业,主要产品水稻、蕃薯、茉莉。水果产品有草莓、龙眼、西瓜、荔枝等。林业有松树、杉树等。日用品商店17间,年销售额160万元。村落分散,呈太极状,房屋220幢(其中新建房屋120幢)。村内有旧村委楼一幢、校舍一幢、医疗站一所、天主教堂一座。旧水渠两条,一条长600米,一条长700米,可灌溉600多亩,半废。涵洞一个,长300米,公元1995年修建。五百年樟树四棵,三百年榕树四棵,百年孟仔树一棵。古建筑有祖厅一座,建于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门前旗杆石四对,大池一口,小池一口。祠堂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是书馆,门前旗杆石六对。村门口有棋盘头(含义不清,是石碑?),古时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宫庙一座,建于雍正年间。海边湿地有白鹭、及鸳鸯等候鸟。后湾村自明至清出过清乾隆癸亥年举人李基垙及李宗敏、李基坤等二十余位秀才、太学生。后湾钱岩山古称宁德德城关之“前案山”,有“青狮镇浪”、“金马腾鞍”、“洞天引胜”等十景。村内有制做月饼传统工艺,其手工艺传人有李其汉等。现民间有剧团乐队一支。  

兰田村

  兰田村处大金溪下游北岸。兰色溪水灌溉田园,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5.9公里,金溪下游北岸。辖兰田1个自然村。32个村民生产小组,640多户,3300人。常住人口3080人。外来人口150人。本村籍大学以上文化18人。以吴、陈、杨三姓为主。陈姓由罗源县中房迁入,公元1213年建村。吴姓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由虎贝乌柏村迁入。杨姓由漳湾又加塘村迁入。村落集中,房屋490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220幢)。村内有村委楼一幢、中学一所(校舍、教学楼各一幢)、希望小学一所、医疗站五所。耕地1800亩(1180亩已被市土地收储中心征用,40亩被市人防工程征用)。林地1700亩、滩涂140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蔬菜。水果有龙眼、杨梅、橄榄等。林业有松树等。全村约有二百多人在外务工。有10多从事运输业,9辆机动车。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商店13间,年销售值约110万元。鱼摊4间,年销售值约90万元。有基督教堂一座、宫观十座。古建筑有太尉宫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96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吴姓大厅二座,一座建于明成化年间,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黄姓大厅一座,建于明成化年间。有古榕树三棵,古棕(樟?)树三棵。古井四口。兰田村现已与城区相连。  

马山村

  山形似马,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镇东8公里,东湖山西侧。辖马山、蒋沃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29户,1949人,常住人口1849人,外来人口46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42人。耕地1220亩,林地340亩,滩涂2000亩,海埕1000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水稻、蔬菜、茶叶等。兼营水产养殖,主要产品海蛏等。水果产品龙眼、石榴等。运输机动车25部,从业人员25人。日用品商店18间,年销售值约128万元。村域内有医疗站四所,小学学校一所。老人会馆一所。古建筑有祠堂二座、大厅一座、宫二座、卓氏大厅遗址一处、细头岗宫址一处、牛鼻孔天然泉水井二口、大龙岗天然结就大石一墩。百年古榕树7棵、樟树1棵。  

郑岐村

  郑姓垦居。原名郑崎,因避讳祖上郑崎公之名,故更名郑岐。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镇西南3.6公里,西陂塘西南侧。辖郑岐1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70户,1286人。常驻人口760人。本村籍大学以上学历21人。以郑、阮、杨姓为主。公元910年建村。村庄呈椭圆形,依山而建。房屋约218幢(其中新建水泥房 幢)。村内有村委楼一幢、小学教学楼一幢、医疗站一个、九天玉枢堂一座、妈祖宫一座。古民居三座。耕地780亩、林地960亩、滩涂15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蔬菜、茶叶、生姜。水果产品荔枝、龙眼等。林业有松树、杉树等。各种生产资料以及日用品商店四间,年销售额约15万元。  

南埕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南2.5公里。辖南埕1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1900户,9000多人,蕉城区第一大村。常住人口8000多人,外来人口30多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160多名。2006年村内成立了教育基金会。以陈、林两姓为主。传由石后乡当洋村迁入,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建村。村庄呈八卦状。房屋约2000多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约400幢)。村域内有村委楼一幢、医疗站九所、中学一所、完小一所、盐工-纪念碑一块、简易垃圾处理场一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水渠四条,5000多米,灌溉3200多亩。古建筑有林氏祖厅一座,其地名为“官落下”。有始建于宋代的“林妙娘”祠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祖厅,现有1933年南埕盐工革命斗争纪念内容。历史人物有林延安,南埕林氏肇基始祖。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授朝奉大夫,徽州郡守。林特,林延安之子,官居刑部尚书。林贞,林特之孙女,宋神宗贤妃,生燕王赵俣、越王赵偲及刑国公主。陈应腾,乾隆四十四年钦赐举人。古井一口,古树六棵。耕地6054亩(其中300亩已被铁路征用),林地3000多亩,滩涂1.5万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蔬菜。兼营养殖业,主要产品蛏 、弹涂鱼。水果产品桔子、葡萄等。林业有松木等。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商店130多间,年销售值约1000多万元。   南埕村为老区基点村。   

鸟屿村

  海岛村。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8公里。鸟屿山东侧,山兜汐水道东侧。辖半屿、屿头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63户,1372人。常住人口1372人。外来人口12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58人。耕地2700亩,林地2000亩,滩涂2000亩。以水产养殖为主,主要产品蛏。日用商店6间,年销售值约6万元。村域内医疗站二所、小学校舍一幢(现为村委楼)。古建筑有宫一座、600年祠堂一座。300年铁树三棵、百年榕树二十五棵。历史人物有蒋建奇,咸丰年间武举人。水库一座,现已废。   

上塘村

  原名郑塘,村处小湾里,明末清初围垦两个塘,分上、下。该村在上,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设上塘村,驻地在镇东北2.2公里,疏港公路北侧。村委会辖上塘村、保安塘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10户,918人(其中畲族338人)。常驻人口674人。外来人口8人。现有本村籍大学文化48人。耕地580亩,林地2510亩。滩涂、海域1480亩。经济以养殖业为主。主要产品海蛏、泥蚶、蟹。兼营农业,主要产品有水稻。水果产品龙眼、草莓霉等。林业有马尾松、杉木等。 公共设施有村委楼一幢、初级小学一所。2006年11月变更为少数民族村。   

王坑村

  村前有一条坑沙横穿,原名黄坑,后衍为王坑。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镇区西南,路程2.8公里。辖王坑、半山、坑里、坑尾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397户,1873人。常住人口1813人。外来人口6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32人。耕地1202亩,林地80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蔬菜等。兼营运输、烧砖瓦、养鸭、淡水鱼等。水果产品龙眼、杨梅、荔枝等。林业有马尾松、竹林等。机动车125部,其中手扶拖拉车86部、大型拖拉机30部、勾机4部、轿车3部、从业人员125人,货车2部。日用品商店16间,年销售值48万元。有村委楼一幢、医疗站二所、小学校舍二幢。古建筑有灵鹫寺一座、资圣寺一座、宫一座、古井五口。400年榕树十四棵、400年樟树三棵、槐树一棵。宁德三十年代0党员谢大大为该村人。  

溪口村

  溪口村位于宁德金溪下游水口处,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在镇西南6.2公里,处金溪下游南侧。辖8个村民小组,286户,1336人。常驻人口1120人。外来人口22人。现有本村籍大学文化16人。村内以林姓为主。由古田县大甲乡国本村迁入,1489年建村。村貌呈方形,村落集中,房屋146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94幢)。公共建筑有村委楼一幢、会场一幢、教学楼一幢、医疗站一所。大桥一座,公元1982年12月动工,1984年8月竣工,大桥全长114米,宽6米,投入劳力18480天,总价60多万元。古建筑有林氏祠堂一幢(建于公元1535年)、大厅一幢(建于公元1633年)、古寺一座(建于公元1487年)、清代引水渠一条。本村历史人物有林洪鹦、清光绪二年(1876年)武举人,民国黄埔军校第17期学生林天波。当代著名人物有:林玉干,原福建省武警总队福州支队政委、大校,2005年抗洪救灾中牺牲,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和民政部评为革命烈士。林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生,现居美国。村内有百年以上的古榕树5棵。耕地880亩,林地2600亩。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为稻谷、蔬菜。水果产品为杨梅、柑橘、龙眼等。林业有松杉、杂木等。村内约二分之一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 村内日用商店8间,年销售额约30多万元。  

下凡村

  村北有小坪地象棋盘,村处盘下,原名下盘,后转音为下凡。村委会驻地,镇西南,路程5.9公里,东湖塘东侧,寨顶山南侧。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下凡、土尾、尤澳、小塘、东楼五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357户,1576人。常住人口1576人。外来人口4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16人。以黄、何、俞姓为主。耕地1000亩,林地344亩,滩涂180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蔬菜等。兼营水产养殖,主要产品海蛏等。林业有松木等。运输机动车10部,从业人员10人。日用商店10间,年销售值约108万元。村域内有会场一幢、医疗站四所、小学学校一所。古建筑有祠堂一座、大厅一座、宫四座。百年榕树四棵,百年樟树一棵。300年樟树与榕树连体树一棵。   

下塘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设下塘,在镇东北,路程5公里。漳湾港码头南侧。辖下塘1个自然村。下塘原合在上塘,亦称郑湾,后围两个塘,分上、下。该村在下,故名。有13个村民小组,303户,1230人。常住人口910人。外来人口32人。本村籍大学以上学历16人。以章、阮、张姓为主。公元1662年章姓从福建龟龄迁入。村落集中,房屋100多幢。村内有村委楼一座、小学一所、3000吨集装箱码头一个、-码头二个、边防一所、医疗站 三所、寺庙一座、漳湾港百多年大厅一座、古树三棵。历史人物有章天禄,清康熙年间六品冠带;章则荣,清道光(公元1821年)戊午科钦赐举人。耕地585亩、林地3200亩、滩涂150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兼营养殖业。主要产品海蛏、泥蚶。水果产品龙眼、石榴、杨梅等。林业有杉业、松树等。全村有80多人从事码头搬运工作。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9间,年销售额约60万元。  

又加塘村

  原已围垦一个里塘,后又加一个塘,故名。1988年12月从汤湾村委会划出。村委会驻地。镇南路程5公里,东湖塘西侧。辖又加塘、南下山、新村、中村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87户,520人。常住人口445人。现有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13人。耕地305亩,林地50亩,滩涂7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茶等。水果产品荔枝、龙眼等。 日用品商店4间,年销售值3万元。村落依山面海。房屋81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24幢)。村域内有校舍一幢(现为村委楼)。300年樟树一棵。历史人物韩古遗,宋末元初进士。   

增坂村

  西陂塘围垦前是海滨村庄。因在郑岐和下坂中间得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路程2.5公里。西陂塘南侧,寨顶山北侧。村委会在增坂村。辖增坂、下坂2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850户,3728人。常驻人口2200人,外来人口160人。本村籍大学以上文化30人。耕地1200亩,林地600亩,滩涂10000亩。以水产养殖为主。主要产品“安瑞蛏”、泥蚶、鱼。兼营农业。粮食作物水稻。水果有杨梅、板粟、龙眼等。运输机动车23辆,从业人员23人。全村约有五分之二的人在外劳务。日用商品店16间,年销售值80多万元。东侨工业集中区增坂园区在村域内,有多家企业落户。村有村委楼一幢,医疗站五所,初级小学一所(校舍、教学楼、综合楼各一幢)。历史人物有李邦光,清同治癸酉科拨贡。当代著名人物李雪艳,全国十运会射击冠军。   

雷东村

  雷东村建在田螺村的东部,故名螺东,后衍为雷东。畲族村,分为二截村落,即上雷东、下雷东,曾于1957年成立畲族乡。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镇北路程6公里。辖上雷东、下雷东、大号、田螺、大洋5个自然村。钟、雷、兰姓。15个村民小组,260户,1098人。常住人口1067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16人。耕地480亩,林地2600亩,滩涂170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稻谷等。兼营水产养殖,主要产品海蛏等。水果产品龙眼、草莓、瓜等。林业有杉木、松木等。日用商店8间,年销售值约24万元。村域内有村委楼一幢、医疗站二所、小学学校一所。特产雷东软虾。信仰佛教。有尝新节等民俗。有畲族祖图等文物。温福铁路境内通过。  


官沪村特产大全




官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