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秋山尾村西部,村后原有一片原始树林,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南3.5公里,104国道西侧。辖西林、盘山、牛埕、水尾、里长岐、外长岐、下长岐、冬院、安碑、东坑10个自然村。设12个村民小组。227户,897人(其中畲族65户,210人),常住人口468人。有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5人。耕地712亩,林地4211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为稻谷、茶叶、甘薯;水果有荔枝、脐橙、龙眼、草莓、香瓜等;林业有松木、杉木、竹等。 有村委会1座、医疗站1所,教学楼1座、商店3间、农用车7部。古迹有宝花寺,唐宝历元年(825)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寺内有一株古荔枝,中空,高约10米,径约一米。香林寺,唐宝历元年528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今存。通电、水、电话、电视、水泥路。村内有一座水库,建于1959年。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02102 | 352000 | 0593 | 查看 西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普源社区 |
七都旧称“浦源”,今借取宋代大诗人陆游文笔源泉之意为名,故名。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2公里。1990年成立居委会, 2003年改为社区。背山面海,辖官亭、大厅、贝河、黄厝、陈厝等五个街道居民。设五个居民小组, 260户, 662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商贸业。大学以上文化有35人。 |
六都村 |
六都 旧地名。现为许厝、陈厝、飞竹三个村合称,在镇区南4.1公里,福汾公路东侧。宋代宁德设三乡十里,六都属安东乡临海里。明代设二十五都,六都下统22村,范围北至金垂,南至横屿,清代沿之。民国29年,曾为全县二十四乡之一。解放初期,属第三区(八都),设为六都乡。1963年为六都人民公社,后为六都大队,属七都公社。1979年析为许厝、陈厝、飞竹三个大队, 1984年改为村委会。1955年福汾公路修通之前,六都地处宁德通往北边境外的陆上必经之路,历史上商业繁盛,人口密集。宁德旧时民间有“流炉、飞竹、墓生儿”三奇之说,其中“流炉”、“飞来竹”传说在六都。现有纪念白马王宗义庙一座,宋时建,重建于1981年。当地历史名人有清代文人许若梅、武举人周宇龙、周墨钦、周作翰等。2006年底,六都各村计有1381户,5898人。耕地2268亩,山林4102亩,滩涂1000多亩。以农为主,产稻谷、甘薯,经济作物有草莓、龙眼、枇杷。滩涂产海蛎、蛏苗及水产养殖等。 有卫生院1座,中学1所,小学1所。域内有精制茶厂、红砖厂、电器厂、燃气公司等多家企业。 |
贝河村 |
一条古水渠绕村而过,旧称“官浿”,故名。1979年由七都大队分出,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浿河、崩垅、大头坑、案坪下等4个自然村。设12个村民小组。542户,2160人,其中畲族32户,153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 117人。耕地830亩,林地3880亩。以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等;水果有龙眼、柑桔、脐橙、草莓、枇杷;滩涂产海蛎、蛏苗及水产养殖等。有村委楼1座、医疗站3所。临七都溪北溪渡口。 |
大厅村 |
因村内有林氏大厅,故名。1979年由七都大队分出,成立大队,1984年成立村委会。在镇区西0.4公里,104国道线2188公里处北侧,距市区12公里。镇政府驻地。辖大厅、张厝2个自然村,现已连片。设13个村民小组。558户,2318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 108 人。以林、张姓为主。林姓传唐末从河南固始县随王审知迁入建村。张姓传于明朝中叶由屏南迁徙七都。是沿海地带,聚落呈块状。房屋438幢,其中新建水泥房302幢。耕地647亩,林地1512多亩,滩涂200多亩。以农为主,产稻谷、甘薯等,二十世纪90年代前以种植、销售茉莉花为主;水果有龙眼、荔枝、柑桔、脐橙; 滩涂产海蛎、蛏苗及水产养殖等。 有村委楼1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域内有镇政府、派出所、信用社等单位。有坊下坪,今街心花园为休闲场所,古有“七都坊下坪,没吃路也平”之说。古迹有林氏大厅、少保祠、冠英坊、林陈氏(林聪母)墓等。 |
淡坪村 |
山上有一坪,因处高山区,有天高云淡之意,故名淡坪。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南方7.2公里,南与金涵院后村接壤,西与石后的林下洋村毗邻。海拔640米。200多年前建村。辖淡坪、岭头隘、上贝头、洋头、下洋坪、桥仔头、冈头、湖坪、上四斗、莲花心等10个自然村。设14个村民小组,232户,831人(其中畲族11户,42人),大部分人口已外迁。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15人。耕地528亩,林地3865亩。以农为主,产甘薯、稻谷、茶叶。林地有常绿阔叶林、松、杉、毛竹等。畜牧业有牛、羊。经济收入以手工艺编织箩筐为主。旧时有种菁(染料)工艺。村委楼1座,医疗站1所。野生动物有野猪、穿山甲等。 |
东岐村 |
在六都东部的海岸边,故称东岐。1979年成立东岐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3.6公里,西陂塘北侧。辖东岐1个自然村,设4个村民小组。150户,675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18人。陈姓为主,约300多年前从福安廉村、上杭迁入建村。耕地220亩,林地101亩,滩地96亩。以农、渔为主,主产稻谷、甘薯,水果有龙眼、荔枝、草莓等,海产有蛏、海蛎、螃蟹等;水果有荔枝、龙眼、草莓。 村落集中呈方形,房屋52幢(水泥房11幢)。村委楼1座、商店8间、农用车汽车8部、卫生所1间。古建筑有祠堂3座。村委楼旁有一株约300多年的老榕树。清乾隆年间出过一举人,名阮芳潮,曾任山东招远县知县。 |
官亭村 |
村内原有一条官道通过,路中设有一亭,故名。1979年由七都大队分出,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官亭、广前、关厝3个自然村,现已连片。设10个村民小组。455户, 1878人。外来人口25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 78人。以林、陈姓为主。林姓传于唐末从河南固始县随王审知迁入建村。陈姓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从南京迁入。地势平坦,聚落呈块状。房屋324幢,其中新建水泥房216幢。耕地641亩,林地2178亩。以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等;水果有龙眼、柑桔、脐橙、草莓、枇杷;滩涂产海蛎、蛏苗及水产养殖等。矿产有花岗岩。 有村委会1座、基督教堂1座。古建筑有宋朝朱熹讲学遗址一处。村域内有传统工艺竹编厂1个,香包厂3个。有百年榕树一株。 |
河乾村 |
村边有河,房屋集聚在河边上,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南2.6公里,104国道东侧。辖河乾、后湾弄、秋山尾、坂头岩、瓦楼冈、宫岐头、书井里等7个自然村。设13个村民小组。521户,2200人(其中畲族65户,321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38人。耕地560亩,林地3254亩。以农为主,主要产水稻、甘薯等;畜牧业有奶牛、猪等;水果有荔枝、龙眼、柑桔、枇杷、草莓等。 河乾村关氏先祖于明朝成祖年间(1407年)入居建村。现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七个自然村造形象北斗星宿之景观。有村委会1座、教学楼1座、医疗站2所、商店10间、农用车汽车20部。村域内有有洪口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区、区良种场、马坂水利管理所、花卉基地等。 |
黄连坑村 |
因山上长黄连草,村下一条坑,故名黄连坑 。在镇区西南6公里。辖黄连坑头、石壁头、粗坑头、下李、陶头坑、过路坑、南傍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15户,426人,大部分人口已外迁。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3人。解放初期,属三望乡淡坪大队,1966年属七都公社、牛埕大队, 1979年成立黄连坑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耕地 206亩,林地4270亩。以农为主,产茶叶、毛竹,竹篾工艺是主要副业,畜牧业有羊。旧时以种菁(染料)闻名。野生动物以野猪为多,有穿山甲等。饮山泉。 |
际头村 |
因村下有一小瀑布,方言称为“漈”,故名漈头。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北7.5公里,与八都铜镜村相毗邻。海拔128米。辖漈头、青岗、竹平岗、慈福、三斗垅、到木洋、龙要、岩头螺8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169户,746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3人。畲族村。以兰、雷姓为主,450多年前由罗源竹里迁入建村。系畲族老区村。耕地1008亩,林地7235亩,茶园520亩。以农为主,主产稻谷、甘薯;林有松、杉等。村委楼1座、教学楼1座、商店3间、农用车6部、祠堂一座、卫生所1间。有400多年的寺庙1座。村中有约450多年榕树一棵,被评为省级古榕。保留着较完整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存着祖图、祖杖、龙伞、香亭、花轿等系列民间古物。婚嫁着民族服。保留有畲族织布、织腰带等传统工艺。每年“三月三”举办盘歌会、采茶歌会等民族风情文化活动。雷应清,曾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小溪村 |
以村前有一条溪,故名。因世居彭姓,曾名彭溪。1958年小溪和外洋属溪口大队,1979年分为小溪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位于镇区西南13公里。辖小溪、际坪、洋中、陈家山、溪仔里、西岩顶6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146户,576人,常住300多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3人。耕地299亩、林地9425亩。以农为主,主产稻谷、甘薯、茶林、竹笋、水果有杷蕉、龙眼等。 村委会1幢、商店2间、医疗站1所。村内有榕树、樟树、红豆杉等多种古树。因建设官仓水库,将淹没洋中、溪口、陈家山、际坪4个自然村。野生动物有野猪、穿山甲、石蛙等。饮山泉。通电、电话、简易机耕路。 |
马坂村 |
地形象马头,村落在溪坂,故名马头坂,称马坂。在七都溪中游。村委会驻地。1958年成立小公社,1959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南3.0公里,地处七都溪峡口。辖马坂、二都坂、桥头、小坑里、半岭、白模、官仓、西庵8个自然村。238户,930人(其中畲族55户,197人),常住67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5人。耕地520亩,林地7475亩。以农为主,主要产水稻、甘薯,兼营茶叶。水果有龙眼、柑橘、橙。七都溪、马坂水渠穿村而过,有香鱼、倒刺耙鱼、沙、小石子、花岗岩等资源。农用车13部,商店5间,新建村委楼1座,医疗站1所,庙宇2座。古迹有同圣寺,五代晋福年间建,内有一石塔,今半存,系区文物保护单位。 |
牛埕村 |
传古时有人将牛放牧于此,后洋中人迁入建村,便起名牛程丘,后演为牛埕村。1966年成立牛埕大队,辖牛埕和黄连坑两个村,1979年分牛埕和黄连坑两个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南16公里,牛埕山东北麓。海拔750米。辖牛埕、龙盘石、坑里、上洋、章后、南坑6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124户,502人,常住298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7人。耕地197亩,林地1846亩。以农为主,产稻谷、茶叶;林业有松、杉木、毛竹;畜牧业有猪、羊。副业做木凳。 教学楼1座、医疗站1个、商店2间。 |
三乐村 |
取“三洋店”和“乐厝”两自然村的各一字而命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南0.4公里,位于104国道两旁,背靠白石山。辖乐厝、下三坂、三洋店、吉屿4个自然村。设13个村民小组。458户,1776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36人。耕地533亩,林地1385亩。以农为主,主产稻谷、甘薯;水果有龙眼、柿、荔枝、脐橙等;林业有杉木、松木等;水产养殖有蛏、螃蟹、跳鱼等。 商店16间,年销售值约65万元。村委会1座、医疗站2所,教学楼1幢、农用车15部。域内有南阳养殖场。有古荔枝一株。 |
三屿村 |
村前是为七都溪与海潮交汇之处,中有三座礁石,故称“三屿”。宋代称“三屿寨”。在镇区东2公里,紧靠福汾公路2186公里处。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称村委会,在镇区东2公里 。村落沿104国道两旁分布。辖三屿、坪山、海潮山、缸窑、潘塘、下洋坪等6个自然村。324户,1275人(其中少数民族34户,172人)。耕地415亩,林地3363亩。以农为主,产稻谷、甘薯,经济作物有龙眼、枇杷。滩涂产海蛎、蛏苗等。以产陶器闻名,有陶器厂在村域内。农用车5部,船只13艘,商店9间,医疗站3所,小学1幢,村委会1幢,有教堂一座。 |
外洋村 |
因村落在耕地洋面的外面而得名。1958年外洋和小溪属溪口大队,1979年分为外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北10公里,高山顶山脚下。辖外洋、柴林湾、郑坑、乌坑、溪口、楼后、高山、下高山、下外洋村九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217户,814人(其中畲族98户,396人),常住55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5人。老区村。耕地472亩,林地9751亩。以农为主,主产稻谷、甘薯、茶、竹笋;水果有龙眼、柿、桃、香蕉等;林业有毛竹、杉木、松木等。商店5间,年销售值约10万元。村委会1座、医疗站1所,小学1幢、农用车5部。村内有多株古榕树、樟树、红豆杉。通电、水、电话、电视和水泥路。部分村民已迁往蕉城、七都。因建设官昌水库,将全部搬迁。 |
西林村 |
位于秋山尾村西部,村后原有一片原始树林,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南3.5公里,104国道西侧。辖西林、盘山、牛埕、水尾、里长岐、外长岐、下长岐、冬院、安碑、东坑10个自然村。设12个村民小组。227户,897人(其中畲族65户,210人),常住人口468人。有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5人。耕地712亩,林地4211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为稻谷、茶叶、甘薯;水果有荔枝、脐橙、龙眼、草莓、香瓜等;林业有松木、杉木、竹等。 有村委会1座、医疗站1所,教学楼1座、商店3间、农用车7部。古迹有宝花寺,唐宝历元年(825)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寺内有一株古荔枝,中空,高约10米,径约一米。香林寺,唐宝历元年528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今存。通电、水、电话、电视、水泥路。村内有一座水库,建于1959年。 |
西陂村 |
宁德有两湖,在西为西陂,也称赤鉴湖,村委会地处西陂,故名。1980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6.8公里,西陂塘堤西北侧。辖碑头、桥头2个自然村。设3个村民小组。105户,454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4人。渔业村,以卞姓为主。房屋57幢,大部分民房系1980年政府所建土木结构简易住房。以捕捞为业,并养殖淡水鱼、南美白对虾、青蟹等。有村委楼一幢、天主教教堂一幢、商店3间、村北侧0头。 |
黄厝村 |
村以黄姓聚居,故名。1979年由七都大队分出,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黄厝、塔兜2个自然村和三峡移民长宁新村。现黄厝、塔兜现已连片。设14个村民小组。465户,2058人。有西陂连家船造福工程, 1996年有20户迁入。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人口 102人。以林、黄姓为主,相传于唐末从河南固始县迁入建村。七都溪绕村入海,聚落集中。房屋425幢,其中水泥房318幢。耕地855亩,林地面积2215亩。以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等;水果有龙眼、柑桔、脐橙、草莓、枇杷;滩涂产海蛎、蛏苗及水产养殖等。水产有 “寸金鱼”,产七都溪,据传是贡品,被誉为“皇帝鱼”。有村委楼1幢、电影院1座、医院1家、医疗站2所。古建筑有黄厝祠堂、大厅各1个,后林祠堂、大厅各1个,东山宫,东山寺。区级无菌苗圃、镇供电所、电视广播站、邮电局、育苗场等设于村内。通自来水、电、电视、电话、水泥路。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