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蕉城区 >> 八都镇 >> 林洋头村

林洋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林洋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林洋头村简介

  原为林姓开发定居,后杨、刘两姓相继迁入,原名“林、杨、刘”,后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北6.6公里,坪岗头山东侧。原来的过岗头、赤洋塘村自然村村民现搬迁至主村。1个村民小组,128户,492人,常驻人口200人,出过大学学历 3人。耕地460亩,林地1500亩,以农为主,产稻谷、茶叶、水果产品为梨、柚;林业以杉木、杂木为主。 有2间日用商店,有医疗站1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02103 352000 0593 查看 林洋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林洋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林洋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闽坑村

  山涧流-白色,原名“银坑”,后音衍为今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镇区西北4.1公里,104国道西南侧。 辖炉洋村、炭窑头村、炉下村、林厝村、炉洋村、横山村、山后村、北溪村、三坪村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29户,1066人,常驻人口500人,外来人口54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13人。耕地920亩,林地15300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有粮食、茶叶、水果产品有枇杷,林业产品有毛竹、杉木。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值约5万元。 闽坑溪上有一座建于乾隆庚午年的古廊桥—岚翠桥,2003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溪上游峡谷内分布着桫椤树约50株。历史名人有林駧,字德颂,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中乡试第一名。后设帐讲学为生。著有《源流至论》等史学著作,收于《四库全书》。   

八都村

  原名牛川,明建都制时列为第八都,故名,又名牛渡头,镇区驻地,霍童溪下游南侧.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 辖何厝、坂尾、打石楼、五峰、下井、猪母石、铜镜、盐仓坂等8个自然村,一个造福工程畲民定居点,设16个村民小组,543户,2436人。出过大学学历 36人。耕地516亩,林地4500亩。以农、外出务工为主。产稻谷、甘薯、蔬菜、龙眼、枇杷等。 有日用商店30间,年销售值约500万元,中学一所,小学2所,医院一座,医疗站3个,信用社1个,邮电所1个,有车站、供销社、农贸市场。休闲场所有双榕公园,镇人民会场,新建虎头山公园。   

半山村

  村子处于灵山半腰,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在八都镇北3公里,灵山西南侧。辖栏边、洋车、竹林头、半山、青岗、横洋、上新楼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57户,670人。出过大学文化2人。耕地679亩,林地2000亩,以农、外出务工为主,主要产稻谷、甘薯、芙蓉李、密柚、枇杷等,林业有杉、松等。日用商店2间,年销售值约10万元。畲族村,老区村。村旁有灵山寺,净光寺两座寺庙。   

大坪村

  村建在山的坪地上,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八都镇北7公里,楼顶岗山东南麓,海拔485米。辖大坪、葛藤坪、岭头、长岗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85户,376人。出过大学学历 6人,其中大坪、长岗、葛藤坪为畲族村。耕地363亩,林地1000亩。以农为主,主产茶叶、毛竹、桃、李、杉木等。日用商店1间,年销售值约4万元。 疗站1个,小学校舍1幢。   

福口村

  村口有座“福水宫”,故名,又说,此地古时为福首村,后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在八都西北3.5公里,宁屏路右侧,霍童溪北岸。6个村民小组,144户,622人,常驻人口548人,外来人口12人,现有大学文化以上人口20人,董姓。耕地378.8亩,林地1305亩。主产稻谷、茶叶、药材,主要产品有淮山、柑、桔、杉、松等。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2万元。2006年各种经济作物产值232万元。医疗站1个,小学校舍1幢,会场1幢。有古寺白莲寺。福口村原名福首,为宋代两浙提刑郑南故居,郑氏一门数位进士,白莲寺传为其家族读书处。郑南,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有载。有福水宫,建于二、三百年前,近年曾重修。   

海星村

  是1961年新建的渔村,意取“海上元星”命名,又名渔村,1984年设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2公里,八都大桥东南侧。157户,667人,多信仰天主教,现有大学文化1人,多为卞、唐姓。原先村里群里群众都住在渔船上,1968年在政府帮助下,连家船”群众搬迁上岸居住。村庄依山面海,房屋52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18幢,以渔为主,林地173亩。主产鱼、螃蟹、海蛎。种植龙眼等。医疗站2个,小学校舍1幢,教堂1座,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值约38万元。   

韩丹村

  取韩厝林、丹斗两村首字命名。于197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丹斗村,在镇区东北方4.3公里,钟鼓山东南侧。辖丹斗、韩厝村两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06户,453人,常驻人口453人,有畲族90 户,出过大学学历 4人。耕地936亩,林地6900亩,主要产品为稻谷、茶叶,兼营茶叶加工,村里有1架拖拉机。 村里有一株300年的楠木,古石拱桥1座。   

红门里村

  传说古代时村民造反不成,惨遇杀害,血染门名,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北1.7公里,104国道东侧。辖红门里,带楼里、板厂湾、观音亭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96户,845人。常驻人口500人,外来人口15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4人。耕地770亩,林地3700亩,以外出务工为主。主产稻谷、甘薯、茶、食用菌、果。兼营劳务输出,有柑桔、枇杷等水果,松、杂木等。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值约8万元。 医疗站1个,小学校舍1幢。104国道经过村西南侧。   

猴盾村

  村是墩,因山形似猴,村里有九只猴子,“九”与“猴”方言音同,后方言衍为今名。又传村后山有九座墩,“墩”与“盾”音近,后衍为今名。1957年曾建立畲族乡,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八都镇东北方向13公里,辖堂下、盾头、营岗、猪头垄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64户714人,畲族村,常驻714人,外来人口110人,出过大学学历 17人。耕地745亩,林地4420亩,以农为主,主产茶叶、脐橙、枇杷、竹、杉木等。日用商店6间,年销售值28万元。 医疗站1所,小学校舍1幢。保留着较完整的畲族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每年举办“三月三赛歌会”、“九月九比武会”、“端午节采茶”等传统文化节日,村民穿畲装、戴畲饰、唱畲歌、跳畲舞,传统表演项目有奶娘刑罡、上刀山、下油锅、过火海等,原生态畲族民歌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歌本。有畲族族谱、祖图、龙头杖畲家“三宝”。女歌手有雷美风等。   

际山村

  村前有百丈漈(瀑布),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北4.2公里,蛾峰顶北侧,辖后洋、仙人、三石六3个自然村,村民小组5个,126户,495人,耕地730亩,林地2800亩,产稻谷、甘薯、茶叶、桃、李、枇杷等。日用商店1间,年销售值约1万元。通自来水、电、电视、电话、水泥路。   

居安社区

  八都街南边进村处,原有“居之安”石碑,以此为名。1980年成立,原为八都街道大队,1986年改为居委会。在八都镇镇区。五虎山东北侧,面临霍童溪。辖海运站村,设16个居民小组,513户,1919人,其中外来人口919人,出过大学文化45人。有陈、吴、黄、王、杨等姓。以手工、小商小贩为业,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交通便利。 海运站村:因海上运输得名,在居委会东南方2.5公里,91户,365人,现常住人口365人。  

林洋头村

  原为林姓开发定居,后杨、刘两姓相继迁入,原名“林、杨、刘”,后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北6.6公里,坪岗头山东侧。原来的过岗头、赤洋塘村自然村村民现搬迁至主村。1个村民小组,128户,492人,常驻人口200人,出过大学学历 3人。耕地460亩,林地1500亩,以农为主,产稻谷、茶叶、水果产品为梨、柚;林业以杉木、杂木为主。 有2间日用商店,有医疗站1所。   

岙村村

  村前有渔船停泊澳边,村在山岙中,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岙村村,距镇区西南方向2.7公里,104国道右侧,辖岙村、六箩塘两个自然村,设3个村民小组。共120户,510人,常驻人口490人,外来人口20人,出过大学学历7人。耕地368亩,林地1005亩,滩涂116亩。以农为主,主产稻谷、甘薯、龙眼,兼营茶叶、林业。此村龙眼属晚熟龙眼,同一品种龙眼比闽南迟熟1个月,且果大、肉多、核小、汁甜。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15万元。医疗站1个,小学校舍1幢。   

南岗村

  古时山岗上遍布楠檬树,称楠檬岗,后演变为南洋岗, 1958年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撤新建立时改称村委会。在镇驻地东北部,直距镇区2.2公里,牛见山岗西南侧,村落傍山而建,坐东北,朝西南。辖后岗山、水尾、寒垅、上园4个自然村, 9个村民小组,162户,727人,出过本村籍的大学 6人。现约有三分之二村民外迁或打工。耕地841亩,林地6665亩,主产粮食、茶叶、药材(佛手、枝子、玉竹、山药等)、生姜等,是八都镇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林业有毛竹、松、杉。 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楼1幢,水泥道路直通村内。   

水际村

  古代时为水漈里,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八都镇西北1.6公里,霍童溪北侧。传建村700多年,黄姓。村落集中,辖8个村民小组,267户,1100人,常驻人口780人,外来人口20人,出过大学文化6人。耕地900亩,林地1750亩,以农为主。产茶叶、甘蔗、芋头,兼营水稻、水果有柑桔,林业有杉木、松木等。 渡船二条、机动车一部,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值约1.5万元,医疗站一个,小学一所。村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松,原有两株,现余一株,高约 40多米 ,径约100多厘米,树龄约 700多年。古建筑有龙兴寺,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清雍正年间重建。原有康熙年间重建文昌阁一座,1966年毁于台风。黄氏江夏祠堂,前有旗杆石28块,百年以上古民居20余栋。古碑一通(水松边)。   

吴山村

  原有一座孤院,院废,吴姓开发,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八都镇东北方向6.2公里,尖峰顶山南侧。辖后楼、厝坪里、塘下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341户,1328人。出过大学文化20人,耕地1448亩,林地9780亩。以农为主,主要产稻谷、茶叶、甘薯、桃、李等,林业有毛竹、杉、松等。 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30万元,小学1所,医疗站1所。    吴山村与闽坑村、八都村、半山村、大坪村、福口村、海星村、韩丹村、红门里村、猴盾村、际山村、居安社区、林洋头村、岙村村、南岗村、水际村、溪池村、下汐村、新楼村、洋头村、屿头村、云淡村、金垂村相邻。  

溪池村

  霍童溪由村西北绕东北,直向东南流入八都,村处其间如池形,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在八都镇西北方向4.2公里,宁屏路右侧,霍童溪南岸。辖瓦楼兜、长潭、过长潭、铜镜坂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60户1123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20人。耕地868亩,林地4300亩,以农为主,主产茶叶、稻谷、蔬菜、药材、西瓜、柿子。有杉木、松木。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1个。  

下汐村

  因村在云淡门下方,退潮迟缓,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5.7公里,在云淡岛上,鹧鸪山西南侧。8个村民小组,260户,1200人,常驻人口700人,以郑姓为主,出过大学学历 23人。村依山面海,通电、电话、水泥路。房屋110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40幢)。耕地338亩,林地115亩,滩涂、海域12000亩,以农、渔为主。主要产品为鳗鱼苗,兼营定置网,水果产品为龙眼。 有商店2间,年销售值3万元,医疗站1所,小学1所,有照明用电。村民多信仰基督教,建有一幢基督教堂。村后树林,村内有一棵古榕树,有古井2口。   

新楼村

  早年建村时楼房多是新建,故名。1957年成立新楼畲族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4年称新楼村委会。村委会在新楼村,在镇区北2公里,104国道南侧。村委会辖合厝、利洋、东坑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48户,663人,外来人口50人,畲族占多数。耕地624亩,林地3000亩,主要产品为稻谷、茶叶等,水果产品有桔。 村里有4间日用商店,小学1所,医疗站1个。   

洋头村

  村在田洋之首,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八都西北方4.3公里,仙人湾东南侧。辖洋中厝、冻坑、上坂洋、洋头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58户687人,常驻500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10人。耕地485亩,林地8620亩。以农为主,主产毛竹、杉木、杂木,水果产品有茶叶、水果。日用商店2间,年销售值2万元。 医疗站1所,小学校舍1幢。   

屿头村

  以村左前侧有林尾半岛屿,后称兰尾港,故称屿头.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位于八都镇东北侧,直距镇区1.2公里,104国道贯穿境内,鳌峰山脚下。全村现辖8个村民小组,184户,785人,外来人口40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8人。耕地面积826亩,林地2495亩,生态防护林1850亩,滩涂300亩。以农牧渔业为主,农产品以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牧业养猪、养鸭等。主要村产品有毛竹、杉木;养殖淡水鱼。茶叶面积160亩,蘑菇种植面积达20多万平方尺。现有红砖厂一家,红虫(鱼苗饲料)150亩。 全村现有运输车30部跑长途运输,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额约20万元。医疗站一所,小学教学楼一幢,村内水泥路面。历史人物有国子监太学生,进士武痒生等十八名人物。民间有“苏姓蓆草头、郑姓柴头、黄姓毛竹头,陈姓笔头”之说。有“鳌顶笼云”,“钟山敲响”,“浅碧流川”等十景描述屿头景观。有古建筑灵神宫。  

云淡村

  昔以两岸乔木相对,朝云暮雨笼罩林梢,虹联如门,故名。又传说,该村面对月牙山,月光从山头照射村中,认为不祥,遂以云淡门为名,意避凶光。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云淡村,在镇区东南方向5.2公里。村落在云淡岛上。辖云淡门、邦门2个自然村,设20个村民小组,678户,2780人。常驻人口2000人。出过大学学历 36人,其中有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博士郑长灵。村里耕地1686亩,林地1500亩,滩涂、海域23000亩,以农渔业为主,主要产品为蛏、鱼、鲟、虾,兼营商贸,主要产品有蛏、蛎、水果产品为龙眼,林业有松、杉等。 村里各种生产资料商店23间,年销售值约20万元。医疗站3所,小学1所,有自来水,有照明用电,水上交通方便。村里有游金轮木刻工艺。   

金垂村

  据传唐代金姓居住,故名,旧为宁德通往外地重要渡口,称“金垂渡”。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外村,在镇区东南方向3公里,八都河口东北侧,辖外村、里村、珍垄里、楼仔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44户,1118人。耕地695亩,林地1900亩, 滩涂、海域4100亩。以渔为主,产、虾、鱼、青蟹,兼营农业,产龙眼、果、茶等,林业有松等。日用商店6间,年销售值约18万元,小学1所,医疗站1个。 石节孝坊一座,立于道光二十五年,为童余文之妻蒋氏而立。   


林洋头村特产大全




林洋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