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洋村此处有较大的田洋,是仓里、墩头、溪坂头、宫桥头的统称。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驻地西南10.1公里,大顶山北面。地处山区,海拔720米。村委会设在宫桥头。现辖墩头、上白岩、溪坂头、前乾楼、下白岩等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45户700人,常住人口500人。大学文化10人。耕地850亩,林地16300亩,以农为主,主产水稻、番薯、茶叶,水果产品主产梨。林业有毛竹、杂木。日用商店4间,年销信值约4万元。有医疗站1所、教学楼1幢。古建筑有始建唐朝的宫1座。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02105 | 352000 | 0593 | 查看 上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洞天社区 |
洞天居委会以“霍童山为卅六洞天之首”命名。1979年前是霍童街道大队。1986年改称洞天居委会。在市境西北部47公里,天下第一山西北侧。与霍童村委会同一村庄即霍童村,霍童镇驻地。有13个居民小组286户3165人。分布在霍童村各个街巷。主要以经商、手工业为主,也从事木器、糕饼、建筑、装修等。霍童仁记剪刀,八仙糕较为驰名。名人有清未名初仁记剪刀创始人林名高。 |
胜门村 |
为村庄胜利的象征,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老区基点村,在镇区北4.5公里,霍童长龙岗东北侧,原与枇杷洞等村委合一行政村,属半山区地带。村落分散,现辖长垄岗,际头仔、上咸、下小门、半山楼、五斗、横路、楼坪岗斗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202户865人。村委会原在长垄岗,现在下胜门村。以农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茶叶,芋子,水果产品主产柑橘,林业有松、杉和天然林。有日用商店4间,其中两间兼营生产资料,年销售值约26万元。有小学教学楼1座,村委楼1座,医疗站1所,大学生1个。 |
八斗村 |
村中有田8斗,故名。村委会驻地。在镇西南6.2公里,大伦山西北方,海拔400米。系畲族行政村,畲族人口约占一半,以钟、兰姓为主。现辖八斗、大林里、葛藤凤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18户,575人,大学文化6人。其中畲族人口293人。耕地575亩,林地11000亩。以农为主,主产水稻、茶叶,水果产品以脐橙为主,林业主严重毛竹。日用商店有4间,年销售值约14万元。有小学教学楼1幢,灌溉水渠6条。有百年以上红豆杉1株,十几年树龄1株。 |
柏步村 |
古时从村居到溪边挑水,需走百步,原名百步,后衍为柏步。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5.3公里,霍童溪南岸,与外表村隔溪相望。海拔35米,宁屏公路从村旁经过。 辖柏步、土亭坪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65户,常住人口1150人,外来人口50人。大学文化6人。耕地643亩,林地11117亩。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茶叶、淮山兼营加工包装箱和商贸运输。果品有六笋。村里有松、杉、杂。有货车10辆、拖拉机12部。日用商店10间,年销售值约40万元。有医疗站1所、教学楼2幢。位于霍童溪的村旁沙滩上有百余亩古松树片、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有三涧溪、双仙谷风景点等。有古庙1座。名木古树有楠木1株。现存有河船制造师傅及其工艺。 |
大石村 |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南14.5公里,天下第一山西北部,海拔40米。村委会在碓下林。现辖碓下林、官洋、石党、小坑里四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00户406人。大学文化7人。耕地453亩,林地5290亩。以农为主,农产品有柑桔、脐橙,林业有松、速生林。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12万元,有医疗站1所,桥9座,古井2口,水渠1条。 |
东岭村 |
东岭村原与小石村合同一行政村,1994年另分一行政村。因该行政村辖主村东岗和岭尾,故取名东岭。在镇西北7公里,岩雷山山下。海拔50米。辖东岗、岭尾等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91户,791人。其中畲族人口占70%,133户540人,系畲族村,大学文化8人。耕地面积1498亩,林地面积5971亩。以农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茶叶,水果主产品脐橙,林业以毛竹为主。有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值约10万元。有教学楼1幢,矿产有金沙黄石。每年有举办三月三畲族对歌节等畲族风俗。 |
凤桥村 |
驻地村南北古有两条凤凰桥,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北方3.3公里,霍童溪西南岸。村委会设桥头村。辖桥头、亭兜二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151户633人。有大学文化17人。耕地680亩,林地640亩,农业主产水稻、茶叶,果品有柑桔,枇杷,林业有毛竹、杂等。日用商店5间,年销信值约11万元。有小学1所。灌溉水渠5条。 |
后洋村 |
在梅溪村后田洋中,故名。村委会驻地。1958年成立大队,1961年霍童区制时,属梅坑乡,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南14.1公里。歪头顶山西面山中。南靠虎贝文峰村,西北与洪口朝鱼村交接。村委设在后洋村。霍童最边的一个行政村。海拔78米。地处山区,聚落发散,辖后洋、火烧岩、铁炉坪、坪下楼、南山、横冈、岩头、庵下、黄家墓9个自然村。包村4个村民小组,87户386人。耕地水田322亩,农地220亩,林地 亩。以农为主,松、杉、杂木。全村外出打工150多人。有新旧村委楼各1幢。古树有500年以上胸径达2米的橄榄,橄榄树中又长年生长6株毛竹,算是奇观。 |
湖头村 |
村头有湖,原名仙湖,后衍为今名。村委会驻地。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名为村委会。在镇驻地西北1.8公里,霍童溪西北岸。辖湖头、洋中、坂乾、茶山、岩角、中坂6个自然村。10个村名小组,278户1138人,大学文化7人。耕地960亩,林地3300亩。以农为主,主产水稻、茶叶,果品有柑橘、枇杷,林业有松、杂。日用商店9间,年销售值约60万元。教学楼1幢。清中期古井一口,渠2条。有传隋末黄鞠开凿的引水洞俗称蝙蝠洞古遗址。 |
霍童村 |
因霍童山而得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在市西北部,距市驻地47公里,天下第一山西北侧。海拔30米。原有霍童 、坂头、坑里、黄土岭、祖师堂、落头山等10个自然村,现辖1个村,四个片区,41个村民小组,1778户8856人。耕地面积3784.6亩,林地12368亩。农业以种植茶叶、水稻为主,果品以柑桔为主。除从事农业外,主要从事经商、手艺、外出打工等较多和普遍。公共设施有中学1所(宁二中)、小学2所。本村委会驻地即镇驻地,有七所八站以及医院1所,个体医疗站5所,邮政储蓄电影院等。名人有革命烈士颜阿兰,1931-1933年,闽东党的早期领导清孝廉,江西东乡县等县知县郑宗霖,清未秀才文史馆馆员黄以褒,近代闽东书画名人潘玉珂等。名木古树有挂牌保护的古榕2株,古樟1株。有区文物保护单位国共谈判旧址文昌阁,以及街尾汪候亭,有碑刻为据的清乾隆年间古井1口。有霍童溪长堤一条、电站1座、大水渠4条。有旧街街尾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本村村民有部分信仰天主教。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以及闻名周边的“二月一”迎灯节。有闻名的打草席、打剪刀、做糕饼等传统工艺。有小支提寺、仙岩寺和甘露寺三处佛寺。 |
坑头村 |
在柏步前坑上的坑溪,原有一口“罗汉井”,村处坑溪上,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南8.6公里,天蛇孵蛋山东南,海拔740米。村委会设此。辖坑头,池头,松林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74户749人,有大学文化2人。耕地1000亩,林地20000亩。以农为主,主产水稻。林业有松,杉等。日用商品6间,年销售值约3万元。有医疗站2所,教学楼2幢,有石桥1座,水泥桥1座。灌溉水渠8条,水库1个。有1000多亩成片天然林。数百年红豆杉1株。系革命老区,有安德县苏维埃旧址,市级爱国教育展览馆。名人有闽东苏维埃宁德县委第一任书记,烈士池陈旺。 |
上洋村 |
上洋村此处有较大的田洋,是仓里、墩头、溪坂头、宫桥头的统称。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驻地西南10.1公里,大顶山北面。地处山区,海拔720米。村委会设在宫桥头。现辖墩头、上白岩、溪坂头、前乾楼、下白岩等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45户700人,常住人口500人。大学文化10人。耕地850亩,林地16300亩,以农为主,主产水稻、番薯、茶叶,水果产品主产梨。林业有毛竹、杂木。日用商店4间,年销信值约4万元。有医疗站1所、教学楼1幢。古建筑有始建唐朝的宫1座。 |
枇杷洞村 |
古是村中枇杷果树多,村边有一岩洞,故名。 1992年由胜门村委会分出。在镇溪东北3.2公里,霍童溪东北岸。以黄姓为主,由虎贝石堂迁兴贤,由兴贤再迁枇杷洞,1882年建村。村委会设枇杷洞村。辖枇杷洞、陈家丘、田洋中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02户424人。耕地410亩,林地1100亩。以农为主,主产水稻、茶叶,果品有龙眼。林业有松、杉杂。有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12万元。有小学教学楼1幢。 |
桃坑村 |
传说古时村中桃树甚多,村后有坑溪,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在镇驻地西南37公里,海拔760米,支提寺西南面,西与虎贝乡交界,南与洋中镇比邻,系老区基点村。现辖桃花溪,桃花溪大坪坑,胡新坑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59户602人,大学文化2人。耕地749亩,林地30000多亩。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番薯、马铃薯。林业有毛竹、松、杉、杂。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40万元。有小学教学楼1幢,系闽东独立师整编北土抗日出发地,闽东著名革命老区。闽东著名佛教圣地支提寺在本境桃花溪北面,步行约5公里。 |
外表村 |
村在溪边,政和周宁两溪在此汇合,溪水浩渺,故名外渺。后改为外表。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北6.5公里,霍童溪东北面。是宁德和周宁县分界区域,政和、周宁、咸村溪流在此汇合。辖外表、加厚、渡头、加厚坪4个自然村,设13个村民小组,575户2235人,现有大学文化15人。耕地1257亩,林地6759亩。农业主产水稻、茶叶,果品有枇杷、龙眼、油、柑橘、美国黑李和桃。日用商店14间,年销售值约150万元。有医疗站4所,小学1所。水电站1座,渠1条。有300多年历史的古亭1做5,人行水泥桥2座。风景点有村旁霍童溪俗称小桂林潭流点,古建筑有祀陈靖姑的宫(韩水宫)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中期“百二间”民宅1座以及同时期古民屋6座。名人有著名武术家林方溪(1695—1786)。 |
文湖村 |
依湖边位居,倡文明礼貌,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与镇区隔溪相望,在其北1.4公里。村委会设在新田。原设文湖片村,现辖风吹罗带、围兜、黄家岩3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214户890人,大学文化有8人。耕地面积1002.5亩,林地面积8285亩,以农为主,主产水稻、茶叶,水果产品柑桔为主。现有日用商店6间,年销售值约46万元。有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楼1幢、水库1个、有金峰寺、布泉寺二处佛寺。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自来水,交通靠简易桥与霍童相接,公路通邑坂桥头与八霍童公路箱接。 |
吴松村 |
“牛”与“吴”本地话谐音,以前和松树坛村同一大队,各取一字,故名吴松。1958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南4公里,天下第一山东南。东南面和九都镇交界,海拔640米。村委会设在牛埕洋。现辖牛埕洋、桐湾、拥后、花园里、黄土冬等9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74户,271人。耕地320亩,林地11777亩,集体村地4000亩。以农为主,主产水稻、番薯、茶叶,果品有榛、梨、黑李等。林业有毛竹、松、杉、杂。日用商店1间,年销售值约2万元。有教学楼1幢,水库1座,古亭2座(建于清光绪年间)。 |
溪南村 |
村座落在霍童溪南面,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驻地东3.2公里,霍童溪南面,与邑坂村隔溪相望。辖溪南、邑村、磨碓、上溪冈等4个自然村。设5个村民小组,157户,679人。聚落分散。分布在霍童公路两旁。耕地面积557亩,林地面积501亩。以农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茶叶,果品以枇杷为主。林业以毛竹和天然林为主。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值约18万元。有小学校教学楼2幢。古榕1株。 |
小石村 |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心为村委会。在镇西北4.5公里,龙骨头山东南侧,北靠龙骨头山。各自然村散布在坑河两旁山脚下。村委会设在宫后垄。现辖宫后垅、陈山、外南山、上鲤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06户476人,大学文化4人。耕地535亩,林地3000亩,以农为主,主产水稻、茶叶、番薯,林业有毛竹、松、杉等。有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14万元。小学教学楼1幢。 |
兴贤村 |
因村委山多青岩,原名青岩,方言衍为兴贤。意盼村庄出文明有知识的贤者。1956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北3.5公里,霍童溪西南岸。海拔33米。聚落集中,宁屏路依村而过。耕地1449亩,林地5000亩。全村12个村民小组,620户、2886人。大学文化6人。农业以茶叶为主,有茶园2300亩,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年产量150吨。粮食主产水稻,生产资料及日用商店32间,年销售值约380万元,有医疗站6所、中学1所、小学1所,老人活动场所1幢(老人会),有拦水堤坝1条长2114米,宽4.2米,高6米。 |
邑坂村 |
村落溪坂,古时有个名彭邑的在此开基,村人纪念,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面2.5公里,霍童溪下游北岸。海拔26米,现辖1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602户2352人,大学文化20人。耕地2217亩,林地1400亩。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茶叶、食用菌(蘑菇)、蔬菜,果品有柑桔、桃、李等。林业有松、杉、杂。有日用商店17间,年销售值约200万元。有医疗站3所、小学1所、公路桥2座、水库1座、水渠4条。村旁有70多亩原始生态林、古木参天,有百年以上古树百余株。有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两处,即芦平岗、瓦窑遗址、山峰庵有明正统七年(1442)摩崖石刻一处。有佛寺1处(仙峰庵)。 |
郑厝村 |
郑姓居住,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镇区东北0.9公里,霍童溪北岸,海拔30米。聚落集中。辖郑厝、吴厝、下山3个自然村。耕地1057亩,林地4040亩。7个村民小组,353户1530人。有大学文化15人。主要农产品为水稻、茶叶,果品有龙眼。林业有毛竹、缘麻竹、松、杂。现有日用商店14间,年销售值约30万元。医疗站2所、教学楼1幢、古亭1座,古树有古榕4株、枫树2株、楮树1株。 |
梅溪村 |
传说古时有一姓汤-到此开基,见梅飘落满溪,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南方12.8公里,八岩顶山西南侧,海拔780米,为全镇最高的山区村,四面环山,聚落分散。现辖梅溪,对面楼,厝坪楼,牛头山,溪里5个自然村。耕地539亩,林地21800亩。4个村民小组,92户359人。大学文化5人。农业主产水稻,茶叶,番薯,林业有毛竹,杉,松,杂。日用商店2间,年销售值约36000元。有医疗站1所,教学楼幢。古亭1座。水渠1条,水库1座。古树有大天杉1株,楠木1株。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