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田东边而得名,又有以地形河流之东而得名之说。1 9 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4.7公里,雁乐溪东侧,海拔80米。单一行政村,4个村民小组,116户,498人,常驻人口260人,现有及出过大学文化12人。以黄、郑姓为主,1369年建村(明洪武二年)。村落集中。房屋82幢(其中新建房屋38幢),医疗站2所,村委楼、校舍各一幢。村内鲤鱼溪有一1085年(宋元丰八年)石刻,高1.45米,宽0.83米,竖刻楷书,字迹清晰,保存完好。耕地455亩,林地2056亩,有林地1363亩。以农为主,主产稻谷、茶叶,蘑菇、茉莉花、甘蔗,水果有水蜜桃,林业有松、毛竹。杂货店4间,年销售值约34.5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02106 | 352000 | 0593 | 查看 东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社洋村 |
村在宣洋西北面,有田洋,故名西洋,后方言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北6.3公里,赤(溪)岔(头)公路北侧,海拔600米。老区基点行政村,1933年,该村群众为保护革命志士而遭受-围剿,全村房屋被烧光,32名青年遇害,1934年曾志在此领导分田运动。4个村民小组,103户,460人,常驻200多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1人。杨姓,明正德年间从福安大留村迁徙至赤溪官峰,不久又转迁入该村。村落呈椭圆状,房屋36幢,其中新建13幢。耕地715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8821亩,有林地7000亩,其中毛竹800多亩,林木以松杉为主 。 |
赤溪村 |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属镇辖区驻地,距城区56公里,南屏峰北侧。辖赤溪、尖山、橄榄丘、后门楼等4个自然村,4 0个村民小组,1067户,4162人(其中畲族20户,68人),常驻人口5600多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206人,其中博士2人,外来人口2000多人,耕地2510亩,农业以稻谷、茶叶、蘑菇、果蔗为主,林地8665亩,有林地5724亩,林业以松、杉、杂木为主 。兼营运输商贸业,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商店157间,年销售值4000多万元,客车17部,货车2辆,拖拉机60部,年运输收入200多万元。有小学、中学,卫生院、老人会、人民会场各一所,医疗站4家,茶厂11家,其中赤溪茶叶有限公司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筑公司1家。村内有百年以上榕树数棵。古建筑有赤溪大古宅 , 有古祠堂五座,宫、大厅各2间,武圣庙1座。 传统工艺有雕刻,现有雕塑艺术家杨绍浩 . 赤溪还是武术之乡,有清末南拳(内文拳)创始人杨忠忱,现有武术传人杨挺雄、杨定华等人,杨挺雄获2007年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南拳(内文拳)冠军。 |
大坛村 |
村前一条溪,溪中有个潭,原名为大潭,后方言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路程7.5公里,赤邑公路北侧,海拔160米。7个村民小组,165户,618人,常驻人口350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8人。黄姓,1514年(明嘉靖年间)建村,从霍童坂前迁入。村落呈梯形,房屋110座,其中新建50座。耕地943亩,以农为主,主产水果,果树主要有芙蓉李、蜜柚、黑李、枇杷等。有林地2531亩,林业以松、杉为主 。日用商店8间,年销售值约20万元。医疗站3家、教学楼1座、农场1个。村边有一棵红心松木,径1.3米,另有300年以上榕树3棵。古建筑有明代古民居4座,清代10余座,清初石砌城墙残迹。 |
东边村 |
位于黄田东边而得名,又有以地形河流之东而得名之说。1 9 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4.7公里,雁乐溪东侧,海拔80米。单一行政村,4个村民小组,116户,498人,常驻人口260人,现有及出过大学文化12人。以黄、郑姓为主,1369年建村(明洪武二年)。村落集中。房屋82幢(其中新建房屋38幢),医疗站2所,村委楼、校舍各一幢。村内鲤鱼溪有一1085年(宋元丰八年)石刻,高1.45米,宽0.83米,竖刻楷书,字迹清晰,保存完好。耕地455亩,林地2056亩,有林地1363亩。以农为主,主产稻谷、茶叶,蘑菇、茉莉花、甘蔗,水果有水蜜桃,林业有松、毛竹。杂货店4间,年销售值约34.5万元。 |
东牛村 |
东牛村以牛埕、东坑两村各取首字命名。1 9 5 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北1.7公里,林兰山下西南侧。村委会驻上牛埕。辖东坑、上牛埕、下牛埕,半冈、南山下、坑头、加林坑、麦房边等8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8 8户,31 8人。耕地面积4 2 0亩。林地6228亩,有林地5840亩,以农为主,产稻谷、 甘薯、茶叶。兼产蘑菇、香菇。 . |
墩头村 |
祖先在此地开荒时,因山上平坦如洋,居于上游水头,故名洋头,因与八都洋头重名,改名墩头。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南3.2公里,后塔冈山东北侧,海拔700米,单一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 112户,443人 。本村籍大学学历人口14人,以邱姓为主,明朝中期从赤溪夏村迁入。村落集中,房屋56幢,其中新房25幢。耕地631亩,主产稻谷、无公害茶叶,林地4711亩,有林地4437亩,林业以松、杉、水杉、杂木为主, 。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7万元。村委楼、教学楼、医疗站各一所,茶厂一家。古建筑有清康熙时期宫一座。名木古树有百年红豆杉数棵。 |
官岭村 |
曾出“五代同堂”,皇上赐旨,凡文武百官必须下轿下马,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北5.6公里,盖平顶山西北侧。辖官岭、社洋坪两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286户,1095人,常驻600多人。有村民在上海经营钢材、广东开南杂店。出过大学学历人口14人,其中吴美仙为留美博士耕地1126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6649亩,有林地4260亩,毛竹1600亩。林木以松、杉、杂木为主。2 小杂货店7间,年销售值约40万元。医疗站2家,村委楼、教学楼各1所,电站1座。村内历史人物有吴承崇,清乾隆56年(1791年)任福建省布政使,觉罗桂赐牌匾“待锡徘鱼”;吴文臻,清咸丰例授福建布政司理问,曾任浙江宁波府知事;吴士堂清同治举人,嘉庆5年例捐福建省庆台。乾隆、嘉庆期间村0出过秀才18人。近代名人有吴石梅,1943年任江苏太阴独立团团长,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33旅99团团长兼政治部主任。古建筑有古桥4座,古井2口,祠堂1座。名木古树有300多年红栲、楠木、红豆杉各1棵,上百年柯树数十棵,珍稀动物有娃娃鱼。 |
黄田村 |
因始祖姓黄,妻田氏,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5.2公里,雁乐溪西侧,海拔50米。15个村民小组,332户,1800人,常驻人口近1000人, 现有大学学历人口49人,博士黄军生,毕业于福建教育学院。黄姓,1392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建村。村落集中,房屋308幢,其中新建203幢。耕地1413亩,主产稻谷、茶叶、果蔗、花生,林地5410亩,有林地3840亩,林业以松、杉为主. 生产资料及日用商店9间,年销售值约360万元。医疗站2家,村委楼、完小、老人会各1所。 |
留洋村 |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南5.6公里,南屏峰东侧。辖下留洋、上留洋、松柴冈等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07户,446人,常驻近300人,有数十户村民在广州开南杂批发店,本村籍大学学历人口8人。耕地854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3629亩,有林地3130亩,林木以松、杉、杂木为主 。小杂货店2家,年销售值约15万元。医疗站、初制茶厂、碾米厂各一家,水电站一座。古建筑有清雍正年间黄氏祠堂一座。矿产有叶腊石。上百年杂木几十棵。 |
炉田村 |
古时因有炼铁炉在田中,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3.4公里,赤邑公路北侧。辖炉田,大坂洋、茶园冈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337户,1454人。常驻人口869人,外来人口122人,现有及出过大学文化19人,博士3人.耕地1 5 4 8亩,林地1825亩, 以农为主,主产稻谷、茶、茉莉花、果蔗、草莓苗,兼营运输商贸,面的4部,拖拉机5部,商店9间,年销售值约110万元,。水果产品有西瓜、桃子、柑橘等,林业以山杜樱为主。医疗站1所,完小1所。村内有2棵300年古榕树。2口近200年古井,水清味甘甜,村域内山田山有品质优良的花岗岩,1985年全县文物普查,发现村内和尚山地表有青铜遗器。 |
班竹村 |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北4公里村,赤岔公路北侧。2004年12月确立为少数民族行政村,辖九条冈、斑竹等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45户,577人(其中少数民族46户,198人),常驻256人,出过大学学历 5人。耕地980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5919亩,有林地4558亩,林业以松、杉、毛竹为主 。小杂货店3间,年销售值约8万元。医疗站、教学楼各一所。古建筑有祠堂2间,宫1座。风景点有相连的五座山峰,称五龙相会。古时产斑竹,故名,在镇东4公里,赤岔公路北侧,海拔580米。 |
勤格村 |
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7公里,松林子山东北侧。辖天山、芹格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64户,638人,常驻350人,约一半劳力在广东等地经商、务工,有大学学历人口1人。耕地992亩,主产稻谷、茶叶、芋头,林地1500亩,林业以杉、松、毛竹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200.5万元。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10元。医疗站、教学楼各一所,茶厂1家。有百年古榕2棵。 |
由知村 |
传说古时村0个姓游的知县,故名游知,后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称村委会。在镇西北1.8公里,尖峰顶山东南侧。辖由知、长冈、界院、百丈漈下等4个自然村, 7个村民小组,1 4 0户,654人,常驻250多人,大部分村民已迁赤溪村, 出过大学学历 5人。耕地847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3136亩,有林地2718亩,林木有杉、松 。商店1间,年销售值约2万元。医疗站1间。古建筑有亭1座、宫2间,供奉林公忠平王。 |
松岭村 |
因村岭四周盛长松树,故名。1955年称红星村,1966年与禅地合并称红岭村,1979年从禅地分出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1999年确立为少数民族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在镇北2.7公里,尖峰顶东北侧。村委会驻岭头。辖岭头、赤坪、三漈坑、后架、上琴田、下琴田等6个自然村,1 0个村民小组,1 2 7户,4 8 8人(其中畲族56户,271人)。 出过大学学历人口5人,耕地面积8 5 5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5262亩,有林地4971亩。林业以松、杉、毛竹为主。 有教学楼2座,医疗站1家。村民主要有信奉忠勇王的传统,农历三月三是畲族节,全村男女老少集中“盘歌” 。村内有200多年松树1棵,风景点有乌石峰。 |
桃源村 |
兴居始祖种一株桃树,后桃树不断繁殖成林,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1.4公里,坪冈山南侧,海拔95米。8个村民小组,218户,973人,常驻600多人 。现有大学学历人口6人,以崔、吴姓为主,明代中期建村。村落长方形,房屋160幢,其中新建120幢。耕地965亩,主产稻谷,茶叶、果蔗、西瓜。林地578亩,有林地533亩,林木以松、杉为主 。日用商店10间,年销售值约30万元。村委楼一座,完小1所,医疗站3家。 |
西坑村 |
村在赤溪西面,有一小坑,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北4.6公里,古风顶山西南侧,村委会驻六斗村。辖溪坪、六斗、里坑、楼后、宫冈、外西坑、后厝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30户,586人,常驻180人,大部分村民已搬迁至赤溪村 。耕地790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9195亩,有林地4867亩,其中毛竹600多亩,林业以松、杉为主 。日用商店3家,年销售值约3万元。医疗站、教学楼各一所,电站1家。村后有一岩洞,称“仙洞”,为风景点。有400年树龄古松6棵。村里有造土纸传统工艺,现有制作能人黄美昌、黄景明等。 |
溪园村 |
因溪两边均是田园,故名。1958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北2.6公里,尖峰顶山西南侧,村委会驻麦房村。辖黄家岭、咸坑、时前洋、溪园、麦房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7 2户,7 2 1人,常驻400多人。有村民在上海经营钢材,出过大学学历人口4人。耕地982亩,主产稻谷、茶叶、生姜、果蔗,林地7874亩,有林地6944亩,林业以松、杉、杂木为主 。日用商店8间,年销售值约15万元。医疗站、教学楼、村委楼各一所。古树有500多年榕树2棵。古建筑有宫、大厅各一座、旧磨坊5个。 |
夏村村 |
夏村传古时夏日把田园晒得龟裂,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2.7公里,雁乐溪东侧,海拔90米。单一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573户,2354人,常驻人口1760人,外来人口110人,现有及出过大学文化43人,以何姓为主, 村落呈梯形,房屋537幢(其中新建房屋230幢),医疗站3家,村委楼、完小各1所,耕地面积1 623亩,林地4726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有水稻、反季节蔬菜、茶叶、甘蔗、草莓苗,林业有松、杂木等, 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商店26间,年销售值约600万元。村后山有870亩原始生态林。沿路上山,怪石嶙峋,鬼斧神工,有“棺材石”、“仙人脚印”(长1米)、“龟山弯鬼洞”,林中粗及五人合抱的古木多达百余棵。古建筑有陈坪亭1座。 |
小坛村 |
1998年成立村委会。在镇西南4.5公里,赤邑公路西北侧。5个村民小组,90户,580人,常驻240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5人。耕地531亩,主产稻谷、茶叶、芋头、甘蔗,兼营家禽养殖,林地1800亩,有林地1000亩,林业以松、杉为主 。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值约9万元。医疗站、教学楼各一所。古树有500多年榕树一棵。古建筑有祖厅、神宫庙、祠堂各1座,清嘉庆12年建石桥一座。 |
宣洋村 |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6公里,尖峰顶山西北侧。村委会驻新厝下。辖宣洋、利洋里、填洋等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306户,1159人 (其中畲族2 9户,1 3 1人),常驻600多人, 出过大学学历 4人。耕地1701亩,主产稻谷、茶叶,水果有桃子、柑橘,林地11065亩,有林地7771亩,林业以松、杉、杂木为主 。日用商店10间,年销售值约20万元。村委楼、水电站各一座,小学1所,初制茶厂1家。村里有百年柳杉1棵。古建筑有祠堂2间,宫1座,光绪27年立“官禁乞丐”碑一通。 |
岩坪村 |
以白岩和漈坪两村各取一字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南6.4公里,象顶山东南麓。村委会原驻上大岭,现驻岩坪新村(造福搬迁点)。辖岩坪新村、漈坪,下大岭、上大岭等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81户,283人,常驻100多人。 大学学历 3人,耕地480亩,以农为主,粮食作物有稻谷,经济作物有茶叶,水果有桃子,林地4774亩,有林地3971亩,林业以松、衫、水杉、杂木为主 。日用商店1间,年销售值约6万元。名木古树有百年红豆杉5棵,古松1棵,珍稀动物有白鹇鸟等。 |
洋林村 |
村在田洋中,有风水林木围者,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 9 84改为村委会。在镇东南3.9公里,后塔岗山东北侧。辖王家林、洋林、光洋、过溪等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185户,792人,常驻500多人 大学学历 16人。耕地1000亩,主产稻谷、茶叶、反季节蔬菜。林地9266亩,有林地8908亩,林业以松、杉、杂木为主 。小杂货店5间,年销售值约10万元,村委楼、教学楼、医疗站各一所,小型水电站一座,茶厂一家。古建筑有清代祠堂一座,古井4口,名木古树有树龄300多年、5种杂木寄生的红豆杉一棵,百年柳杉数十棵。 |
阳谷村 |
2000年6月成立村委会,原属夏村村委会,县志载名墙角,古时人们习惯太阳一出来,就赶晒谷子,故名。在镇西南1.4公里,雁乐溪东侧,海拔100米。村落呈三角形。单一行政村,4个村民小组,113户,477人,常驻人口386人,现有及出过大学文化5人,以傅姓为主,1688年建村,耕地2 5 3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为稻谷、甘蔗、茶叶,兼营畜牧业,有羊、土鸡、兔等,医疗站、教学楼各1所,杂货店4间,年销售值约10万元。古建筑有阳谷宫(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闽东红军独立团会师点),1720年建造的傅氏祖厅,1836年建造的白石庵。有一棵300多年的古榕树。 |
牛洞村 |
传说这一带失踪的牛,都在这里找回,故名“牛洞"。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北5.5公里,牛垄山西北侧。辖洋里冈、茶坪、牛洞、秋竹墘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48户,560人,常驻200多人,出过大学学历9人。耕地736亩,主产稻谷、姜种。林地4590亩,有林地3891亩,毛竹1497亩,林木以松、杉为主。以农为主,产稻谷,甘薯、茶叶等。 小杂货店4间,年销售值约6万元。村背凌峰山角有南北极仙翁寺。据说村前兰家山原有盘姓居民,现在原有遗址上偶有发现陶瓷制品和人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