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山镇地处宁绍平原,是宁波的西大门,全镇区域面积38.5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总人口20324人,拥有宁波市第二大天然湖--牟山湖,四周古迹众多,风光宜人。境内交通便利,61省道、萧甬铁路和浙东运河横贯全镇,沪杭甬高速公里在我镇设有道口,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经牟山与杭甬高速相连,这是一块休闲胜地、投资热地。几年来,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视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思想,按照“农业稳镇、工业立镇、商贸拓镇、科教兴镇、外向强镇”的总体思路,发扬务实、创新、拼搏、超越的精神,逐步开创了牟山社会经济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全镇已形成了五个特色区域:工业经济功能区、商贸服务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淡水养殖园区、自然生态园区,拥有全市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和鱼种苗基地。以同步带、玻纤制品、金属接头、继电器、电讯设备等为主的块状经济占工业的主导地位,招商引资、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品出口15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4.5亿元,精神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较大成效,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的验收。通过几年来不断地投入和改造,城镇化步伐加快,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快速增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牟山镇将坚持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开拓进取,求真务实,谱写牟山发展的新篇章。.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03万人 | 38.5平方公里 | 330281108 | 315000 | 0574 | 查看 牟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青港村 | ·余姚旅游·余姚特产·余姚十大特产·余姚十景·余姚名人·余姚 | 0 |
---- |
查看 青港村谷歌卫星地图 |
湖山村 | ·余姚旅游·余姚特产·余姚十大特产·余姚十景·余姚名人·余姚 | 0 |
---- |
查看 湖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牟山湖村 | ·余姚旅游·余姚特产·余姚十大特产·余姚十景·余姚名人·余姚 | 0 |
---- |
查看 牟山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东吴村 | ·余姚旅游·余姚特产·余姚十大特产·余姚十景·余姚名人·余姚 | 0 |
---- |
查看 新东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梨洲街道 |
梨洲街道南接四明山麓,东邻陆埠镇,西与兰江街道交界,北临姚江,是2001年9月成立的余姚城区四个街道之一(由原梁辉镇16个村和余姚镇4个村及5个社区组成),总面积110.22平方公里(山区:郊区:城区比为15:7:2),为余姚城区面积最大的街道。下辖6个社区,20个行政村,在册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4.2万,共有党员3274名,基层党支部135个,中小学校15所。境内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梁辉水库蓄水量达3077万立方米,山林总面积92000亩,覆盖率达65%。 街道革命文化丰富。街道南部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涌现出许多革命志士(87名),如梁辉、陈洪、黄明等(目前仍有三老人员183人健在);也发生了著名的上王岗战斗,现遗址仍在,金冠村还保留着完整的姚南办事处机关旧址,陈布衣、朱之光、薛驹等老同志仍时常关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街道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杭甬运河横穿全境,杭甬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且在境内设有互通立交道口,省道甬梁线横贯东西,城东路连接杭州湾跨海大桥,梁周公路、南雷路、谭家岭路等交通主干线互环交织、纵横交错。 街道农特产品丰富。丝瓜络、笋干菜、名优茶、水蜜桃、杨梅、板栗、笋干、花木、竹制品等名闻暇尔,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以丝瓜络、笋干菜为拳头产品的两家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年全街道共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20.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10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 工业经济提质扩量。现已基本形成电线电缆、工量具、不锈钢制品和油嘴油泵、汽摩配件、家用电器、铝压铸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企业群体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充分凸现,实现了量的扩展和质的飞跃并举。2010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25.2 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0家,完成产值、销售、利润42.8亿元、40.2亿元和2.2亿元,工业投入7.6亿元,其中技改6.5亿元,自营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全年完成合同外资2671万美元,实到外资1000万美元,实到内资1.15亿元。中国驰名商标5只(蓝达、五谷、振东、潘易、巨联),省著名商标2只(嘉庆、久联),宁波著名商标3只(电波、金龙、久昌),省名牌产品4只(嘉庆、蓝达、巨联、振东),宁波市名牌产品11只(振东、潘易、金龙、嘉庆、巨联、久昌、五谷、久联、耀华、蓝达、舜田)。 |
凤山街道 |
凤山街道位于余姚市城区的东北部,是余姚的经济、文化中心。区域面积45.5平方公里,人口8万余人,辖8个行政村、6个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 凤山街道现有工贸企业近4000余家,其中工业企业1000余家,塑料、模具、机电、五金等行业集聚发展,三资企业50家,形成了良好的外资、外贸、外经“三外联动”格局。辖区内“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余姚)模具城”、“余姚五金城”,三城联动。东郊工业园区的开发将与发展行政办公、商务、居住为重点的城东新区连为一体。 浙江省余姚市凤山街道,是余姚市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杭州湾南翼,四明山北麓,余姚城区闹市中心,东距国际港口城市宁波40公里,西距省会城市杭州120公里,离宁波机场半小时,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一小时,杭州湾跨海大桥15分钟,杭甬高速公路、萧山铁路贯穿其中。区域面积45.5平方公里,人口10.8万,下辖8个行政村、6个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是“塑料王国”的现代都市,对外开放的投资乐园。 商贸优势独特。开放开发的凤山街道,集聚了“塑料王国”、“模具之乡”、“有色金属材料集散中心”三大国家级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已逐步成为集商品流、信息流、人才流于一体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物流业生产原料基地,其中“中国塑料城”年塑料成交120多亿元,塑料行情成为全国塑料行业的“晴雨表”,由香港法第国际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占地500亩的“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将在街道城北新区崛起,成为长三角有色金属材料集散中心,占全国同类份额的十分之一,“余姚五金城”“商贸一条街”繁荣兴旺。街道积极实施“商贸兴城、物流兴市”战略,以大手笔、大商贸理念,把塑料、模具、有色金属材料商贸优势打成了一张商贸金名片。 产业配套齐全。凤山街道目前已经形成塑料模具、仪器仪表、电源电器、吸塑包装、机械五金等行业为骨干的主导产业群,产业配套能力强,产业链长,拥有行业门类齐全,上下游产品分工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行业集聚效应明显。现有工贸企业2500家,其中工业企业1000余家,塑料模具、机电五金等行业集聚发展,“三资”企业105家,形成良好的外资、外贸、外经“三外”联动的格局。 创业投资乐园。新辟1700亩“余姚市东郊工业园区”和2000亩“五星外向型经济投资区”,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搭建了新的平台,将敞开热情的怀抱,秉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竭诚欢迎海内外实业家前来考察投资。 投资环境优越。凤山街道积极为投资经营者提供“一条龙”的全程代理服务,帮助企业进行融资,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依法行政、社会治安良好,为投资者人身、财产安全,提供最大保障。同时,众山一水绕城廓,人居环境优美,居住、餐饮、购物、通讯、娱乐方便,水电充足,为投资者子女入学提供优惠服务,聘请一批美、英、德外籍教师任教。 发展空间凸出。随着余姚城市重心的东移,接轨杭州湾大桥经济时代来临,凤山街道将成为余姚城市的行政、文化、金融中心,即将启动占地10平方公里的城北新区开发,占地10平方公里已经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城东新区、占地5平方公里的余姚市文化艺术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将成为杭州湾南岸和长三角城市群一颗闪亮的明珠。 文化底蕴深厚。凤山街道地处余姚老城区中心,历史悠久,人文渊薮,素有“文献名邦”之美兴誉,是中华远古文明河姆渡文化发祥地中心、浙江省首批历史名城,城灵水秀,襟海带江,精英联袂,曾产生过汉代各士严子陵、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明朝文治武功的王阳明、被-总理称为“黄宗羲定律”的清朝史学鼻祖黄宗羲和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朱舜水等一批海内外高度赞扬的英才,禹藏秘图,孤峰客星,名楼古刹,商肆林立。建于宋朝的“舜江楼”和浙东第一桥“通济桥”千百年来屹立在城市中心,形成“双城烟雨,镇阁流霞”的景观,成为“浙东名邑”雄伟的城市座标。 特产五彩缤纷。都市观光农业形成时尚,农林特产成为投资发展亮点,是余姚杨梅主产区,拥有一万余亩年产40万吨优质杨梅基地,并配套开发杨梅酒、杨梅深加工系列产品,现有上规模农业深加工龙头企业10家,浙江恒大鸽业公司开发“乳鸽精”系列产品、余姚禽丰食品公司“乡巴鸡翅”系列、台商独资“室延香”香肠、肉(鱼)丸系列产品,科学开发含硒丰富的“富硒营养米”等均进入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大型国际连锁超市。 |
兰江街道 |
兰江街道是余姚市人民政 府驻地,位于市区西南,距市政 府驻地5公里,因境域地处姚江蕙江地段,历代盛产中国四大名兰“国字兰”著称,古诗有“一曲蕙兰飞彩 ”,旧称蕙江、亦名兰江,街以江名。东隔市区商业街南雷路与梨洲街道相接,南连四明山麓,西与梁弄镇、马渚镇和上虞市永和市镇接壤,现境总面积53.71平方公里,有耕地16361亩、山林26551亩,常住人口6.67万人,辖西郊、兰墅桥、丰杨河、郭相桥、夏巷、沈湾、筀竹、凤亭、冯村、石婆桥、三凤桥、谭家岭和磨刀桥等13个行政村,舜南、下菱、江南新城、四明、蕙兰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非农业人口3.22万人。境内居民多为汉族,另有回、蒙、壮等少数民族58人。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54亿元,其中商贸服务业8.5亿元,税收入库1.9亿元,本级可用财政收入802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元,农民人均收入8958元。街道地形南高北低,地处四明山与姚江平原交叉地带,南半部为低山丘陵,北半部地势平坦,跨最良江融入市中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6.2°C,最高气温39.5°C,最低气温-9.8°C。年降水量1300毫米。无霜期228天。山地土壤以黄泥土、石砂土为主,平原、水田以黄斑田、小粉田、黄化青紫泥田居多。姚江从境内相连的上虞市安家渡入境,横贯东西全境,总长20公里,四明湖城南干渠11公里,水源丰富,灌溉便利,有前溪湖水库等湖泊22个,有各类河道40条,总长55.64公里,年正常蓄水量315万立方米。 |
阳明街道 |
|
低塘街道 |
低塘街道位于余姚城区正北12公里处。东与慈溪城区、横河镇相连,南与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接壤,西部至梁周公路与朗霞街道为邻,北隔大沽塘与慈溪的周巷、天元镇相望。南北长7.61公里,东西宽9.137公里,面积43.226平方公里,辖洋山、历山、黄湖、黄清堰、芦城、低塘、汤家闸、姆湖、镆剑山、郑巷、西郑巷11行政村和历山、直河路、郑巷3个居委会。至2008年底,总户数17116户,常住人口452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10人。社会总产值157.53亿元,工业总产值137.53亿元,第三产业达到16.75亿元,财政总收入4.3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407元。境内东南部是丘陵地带,西北部为平原,海拔4.5—5米(按吴凇高程),平均气温16.2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土壤为黄斑、松泥、黄化、青紫泥、黄泥土为主。水利资源丰富。境内上河、中河、下河(按水位高低)汇集,江河网布、中江(低塘江)由低塘新堰头穿境8公里入姚江,还有剑江、大塘江、半山堰江等主要河流,全境大小河流58条,总长88公里。原黄沙湖(旧称黄山湖),据光绪《余姚县志》载,黄山湖在云柯乡二都(今黄湖村)周一百三顷三十三方一角二十步,灌田一百顷有余。1960年后逐年围湖改田,现为国营黄湖农场和监狱所在地。 【产业特色】农业素以水稻、棉花为主,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黄清堰的茅湖出土了5千年前的稻谷,说明远古已有种植。市场经济后调整产业结构,已形成经济型种植及养殖产业。境内无公害名优水果舜水蜜梨种植面积约3600亩,分布11个村。杨梅约1600亩。茶叶约380亩。黄湖的“瀑布仙茗”和郑巷的“乌岭绿”名茶已打入省内外市场。新兴的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生猪饲养量为2.632万头;禽类有70万羽。 关于工业, 境内在清末民国期间有几家轧米、籽棉脱粒等加工厂和糕饼制糖、铁木器等作坊、工场,解放后,建起国营棉厂、米厂、油厂,至六十年代开始兴办农机厂、煤球厂、石棉厂、麻纺厂、木业竹器社等集体企业,1979年10月港商投资的浙江省第一家外向型村办企业——韩陶制衣厂在低塘落户投产。八十年代乡镇工业崛起,持续发展。目前,工业产品形成了一个家用电器、火机灯具、模具制作、精细化工等为主体且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涌现了帅康集团、利顺达公司,际荣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目前,街道拥有“帅康热水器”等3只中国名牌,2只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1只。至2008年底全街道有各类企业2205家,从业人员2.68万人,工业总产值137.53亿元,工业投资达2.35亿元。 【村镇建设】宋朝南迁后,境内人口骤增,固定的交易市场次第形成,低塘曾有市、街、镇之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道姚周公路(胜周线)通车,纵贯低塘境内,民国三十二年(1943)低(塘)庵(东)公路建成,又凭借中江(姚江至低塘新堰头)与中河(现慈溪)联通,低塘南至余姚,北至长河庵东的交通十分便利,水陆畅通,船车频繁,此时已成为慈溪的棉花、土布、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及海盐的交易场所和集散地,有总长300米的十字街道,设有各类行、店、庄、铺。1949年后,集镇逐步发展,建立供销社,设立多个门市部,生产、生活资料的供产基本满足需求。1959年填街河200米建南朝北面两层楼的街面房子,拓宽路面。1963年低塘、临山、横河三个区合并为低塘区,辖17个公社,地域面积和人口占全县的近三分之一,驻地低塘集镇,低塘成为姚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快了经济发展和集镇的建设。1984年低塘由乡改为建制镇,先后三次编制《低塘镇总体发展规划》。2003年改低塘街道,围绕建设现代化的新型集镇目标,优化区域功能布局,进行了规划和实施。目前城镇建城区面积2.6平方公里,主要街道8条,低塘街、镇中路、镇北路、兴业路为闹市区,建住宅小区6个,引导农民转化为市民,促使城镇人口聚集。境内商贸市场13个。姚西北供水工程低塘设第一供水站,日供水量1.46万吨。2002年建成110kv的供电所,水电可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1991年开通程控制电话,至今装机22700余台;主要公路以纵穿主境的329国道、新洋线、剑江路、振兴路形成了“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通村公路阡陌相连,村村相通,硬化率达100%。 【社会事业】解放前,境内有12所小学,其中郑巷的溪水小学、低塘崇云小学、历山的舜耕小学先后在宋至清时期创办。解放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54年建低塘区中心小学,1956年建县第五初级中学(余姚五中),1960年为省二级重点中学。教育网点调整后,有中学4所,成人职校1所,小学5所,幼儿园9所,低塘成人职校、历山中学、低塘中心小学为省示范学校。现有文化站1个,藏书1.2万册,健身路径41套,影剧院1座,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个,村文化宫7个,广电站1个。1992年建立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境。有低塘中心卫生院、惠爱医院(全市最大的民营医院)、郑巷门诊部各1个,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机构数29个。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制订《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广泛开展以“三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弘扬文明向上的精神风尚。文明村(单位)不断涌现,有省级文明村2个,宁波市文明村、单位4个,余姚市文明村、单位21家。 【名优特产】低塘街道盛产舜水蜜梨,有“中国早熟蜜梨之乡”之称,早熟蜜梨以翠冠、脆绿、清香为主载品种,肉白质脆,汁多味甜、果大形美。2003年确定为首批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先后获宁波市名牌农产品、浙江省精品水果一等奖、早熟梨金奖、全国优质早熟梨奖等众多美誉。 【风景名胜】“巍然独秀,为一方之宗”的赤山,峰峦叠翠,松竹辉映,雀鸣莺转,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北麓有大湖底水库,十几条涓涓溪水流入水库,湖水清澈见底,鱼翔虾游,更有小舟游艇,是泛湖垂钓、赏景休闲的极佳去处。历山,相传尧帝派舜帝来余姚时,在历山亲自耕耘稼穑,向有 “舜耕历山”之说,曾有象田、舜井、石床和舜帝庙诸迹。黄湖村的九缸岭古越窑遗志是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点。黄清堰村严子陵纪念碑牌坊于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建成,汉光武帝刘秀为牌坊御赐“高风千古,清节流芳”八字,赞扬先生一生笑傲名利,清身全行的品德。宋文学家范仲淹有诗赞曰:云山苍茫,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现存牌坊是明万历已酉(1585)年在原址重建而成,保留了原匾原貌,古朴大方,敦实厚重,体现了古代文明特色,是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点,牌坊近旁,有严氏宗祠,后人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纷纷解囊捐款,目前已修葺一新。 【发展目标】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余慈地区将迸发出更强的发展活力。“十一五”时期,低塘街道将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建设新农村,着力打造集商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新型社区。预计至2011年底,经济总产值可实现26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财政收入4.7亿元。街道建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努力使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
朗霞街道 |
朗霞街道距余姚市区8公里,杭州湾大桥20公里。东与低塘街道相邻,南与阳明街道、马渚镇相连,北至小曹娥镇及慈溪市周巷镇,西与泗门镇接壤。329国道横贯全境,梁周一级线、周太公路穿境而过,陆上交通十分便利。街道地处宁绍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年日照时数21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湿度80%,无霜期240天,地势北高南低,地面标高在3.4-4.2米左右,南部有少量山丘,为四明山余脉,街道内共有大小河流206条,总长163.8公里,纵长泠江,横临周江、大塘江为主要河道。辖区面积43.9平方公里。下辖龙王堂、西墟、邵巷、镇西、新南王、熊家街、赵家、新新、天华、天中、朗霞、杨家、干家路十三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至2010年底,全街道共有14973户,常住人口42490人,外来人口36999余人,耕地32354亩,社会总产值184.0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0元。 |
临山镇 |
临山镇位于杭州湾南岸,余姚西北,是浙东著名的“三卫”之一,全镇境域面积49.7平方公里,海岸线2.9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万余人口。 临山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镇平均气温为16.2~16.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9~4.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2~28.7℃,全年无霜期为234~246天。 临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借助千年古镇的人文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镇党委、0带领全镇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稳镇、科教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多年来,临山镇已形成制笔、电子电器、蓄电池、机械制造等优势行业。近几年来,已开发出整机产品二十余种,高科技指纹锁、制冰机、家用冰箱、割灌机、离心式水泵、绿篱剪、加气砼砌块、镍-氢电池等。目前全镇有各类企业1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临山镇地形多样,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为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加工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近几年来,镇党委、0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积极实施市场牵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三大战略,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加快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步伐,做好特色农业、加工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四篇文章,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目前已形成榨菜、葡萄、畜牧、水稻等四大主导产业。去年,以榨菜为主的蔬菜基地达到2万亩,生产加工农产品11.3万吨,完成产值1.96亿元;葡萄总面积近万亩,总产量达2215万公斤,亩产值近万元。全镇现有1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6万吨,年创产值1.96亿元;已注册农产品商标17个,有国家级绿色食品1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品牌5个。2004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72亿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本级财政可用资金收入78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505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千强镇第276位,浙江省百强镇第64位。. |
黄家埠镇 |
黄家埠镇回龙村北靠329国道,南临余夫公路,与牟山道口约5公里。在册总户数1078户、3306人,党员150名,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018元,村集体可用收入82万元。是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民主法制示范村、余姚市先进党组织、余姚市文明村,2005年被评为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
小曹娥镇 |
余姚市辖镇。1949年为曹娥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并入曹海乡,1961年建曹娥公社,1979年复归县,1983年改乡,1986年建小曹娥镇,1992年朗海、镇海二乡并入。北濒钱塘江,距市府北20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3万。四塘横江、爱国江纵横过境,水路交通方便。辖后中灶、全灶、曹丁、农场、永江、三发、曹娥、全义、曹二、曹一、方家路、周洪六丘、人和丘、周洪丘、华丁路、南新庵、朗海、符丁、杨丁、杨家路、徐家路、海塘南22个村委会。玻璃纤维厂被评为市级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农业主产棉花、榨菜,兼种春粮、油菜子。盛产甘蔗、辣椒,设有市第一菜类加工厂。曾受农牧渔业部表扬。. |
泗门镇 |
[地理风貌]泗门镇位于市境西北,距市区23公里。古时又称四门、第四门。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达十万亩,汝仇湖堤东开四门以便放水灌溉,四水为泗,故称泗门。境域面积66、3平方公里,东与小曹娥镇、朗霞街道相邻,南与马渚镇相接,西毗临山镇,北濒杭州湾,与海盐县隔水相望。辖东蒲、镇南、上新屋、海南、镇北、泗北、陶家路、万圣、相公潭、谢家路、夹塘、小路下、湖北、楝树下、大庙周、水阁周等16个行政村和东大街、西大街、汝湖、后塘河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总户数21505户,常住人口62978人,99、9%是汉族。少数民族有83人,涉及苗、壮、布依等12个少数民族,大多是婚嫁来泗的。2005年,实现社会生产总产值168、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农业总产值5、3亿元,第三产业总值12、8亿元,财政收入4、2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372元。在省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省百强乡镇名单中,列省百强乡镇第十位、宁波第一位。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等国家级荣誉十多项。境内地势由南向北呈丘陵——平原——滩涂——海洋台阶式格局,大部分为平原,系宁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5米。大古塘以南为山湖海积平原,成陆于公元10世纪前,由全新世晚期海积物和湖积物交互沉积而成,组成物质为粘土及西粘土,局部夹有泥炭。大古塘以北为滨海海积平原,系公元11世纪以来,杭州湾携沙淤涨而成,组成物质为西粘土、西砂土和粉沙,地势略高于大古塘南部平原。平原上江河纵横,有市级河道陶家路江,全长10、5千米,镇级河道28条,总长82、55千米,村级河道28条,总长37、19千米,正常蓄水315、14万立方米。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228天,年降水量1300毫米。[历史沿革]秦以前,全境为浅海。汉晋时,大湖门山北麓逐渐淤涨成陆。至今,海岸线离大湖门山已有10公里,且海涂每年还在淤涨,由南而北,历代修筑的海塘有10余条。自唐至清,境域一直分属余姚县东山乡、开原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首置四门乡。民国十九年(1930),置泗门镇,属余姚县第四区(临山区)。1950年2月,设泗门区,下辖泗门、泗北、明风、东蒲、天华、道塘、朗霞、海南、曹娥、镇海、万圣、夹塘等12个乡镇。1954年10月,泗门区大部划归慈溪县。. |
马渚镇 |
余姚市辖镇。1950年为马渚镇,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镇,1992年云楼、斗门、青山、开元四乡并入。位于市府西11公里处,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5万。萧甬铁路、杭甬高速公路、杭甬运河过境,水陆交通方便。辖龙舌里、下叶、马渚、庙前、施张夏、奖嘉隆、后俞巷、前俞巷、骆家、大施巷、汀水堰、西横河、罗大岙、西山下、姚家、全佳桥、夏王宅、利朵、大将桥、滑家岙、横山、余庄、四将桥、宣郎岙、南宋、谢家、下沙畈、何家闼、倪家畈、木斗魏、禾山、南张、八楞柱、漕斗头、南魏、寺前、闸下周、五藏岙、过水路、五公桥、江下、枫树弄、荷花村、臧墅湖、张家山下、义家漕头、万九房、下坝、杨岐岙、后周、西河头、上陈、斗门、大漕头、马鞍山、九功寺、金家畈、瑶街弄、菁江渡、袁巷等6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电器、针织、五金、砖瓦等厂。盛产稻米、油菜子。乐安湖、臧墅湖等水域为市淡水鱼养殖基地。镇有秦始皇东巡遗迹饮马潭、饮马桥、渚山等。. |
牟山镇 |
牟山镇地处宁绍平原,是宁波的西大门,全镇区域面积38.5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总人口20324人,拥有宁波市第二大天然湖--牟山湖,四周古迹众多,风光宜人。境内交通便利,61省道、萧甬铁路和浙东运河横贯全镇,沪杭甬高速公里在我镇设有道口,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经牟山与杭甬高速相连,这是一块休闲胜地、投资热地。几年来,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视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思想,按照“农业稳镇、工业立镇、商贸拓镇、科教兴镇、外向强镇”的总体思路,发扬务实、创新、拼搏、超越的精神,逐步开创了牟山社会经济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全镇已形成了五个特色区域:工业经济功能区、商贸服务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淡水养殖园区、自然生态园区,拥有全市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和鱼种苗基地。以同步带、玻纤制品、金属接头、继电器、电讯设备等为主的块状经济占工业的主导地位,招商引资、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品出口15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4.5亿元,精神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较大成效,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的验收。通过几年来不断地投入和改造,城镇化步伐加快,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快速增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牟山镇将坚持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开拓进取,求真务实,谱写牟山发展的新篇章。. |
丈亭镇 |
丈亭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14公里。旧时慈江、姚江分流处有石矶十七、八丈,上筑方丈室为老尉懈宇,旧称“丈亭”。东至三七市镇,西连凤山街道,南隔姚江、慈溪分别与陆埠、河姆渡镇相望,北与慈溪市横河镇接壤。镇域面积55.86平方公里,2005年底全镇总户数9940户,常住人口301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29人。辖丈亭、胡界、渔溪、寺前王、半岙、凤东、汇龙、龙丰、龙南、梅溪等11个行政村和三江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镇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丘陵,南部为平原,镇北火龙岗408米为最高峰,镇中有龙山、凤凰山、水牛山、白象山等小山。年平均气温16.1度,无霜期270天,年平均日照1743.4小时,降水量1530—1570毫米。土壤有红泥土、黄泥土、黄泥砂、青紫泥、青粉泥等。全镇有耕地1.588万亩,山林4.2万亩。江河溪流众多,水利资源丰富,姚江境内段长9公里,宽150米。慈江境内段长3.4公里,注入姚江。其它还有油车浦、朱家浦、龙山浦、上横河、陆家横河等大小河流88条,总长61公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陆续对江浦河及水库小流域进行全面改造。境内有包括寺前王、姚岭等两座水库在内的小(三)型以上水库27座,集雨面积12.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532万立方米。【历史沿革】 1992年5月撤区并乡,梅溪乡并入丈亭镇(之前梅溪乡已与汇头乡合并)。原丈亭镇,秦汉以前先属越后归楚入句章县,自唐至清经民国一直属慈溪县金川乡。1942年建镇,1949年5月24日解放,为慈溪县丈亭镇,1950年分丈亭、溪溪、岗墩三乡。1954年10月划归余姚,1958年“人民公社化”初期,先称大队、后改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3年复为丈亭镇。原梅溪乡,昔有梅树,溪流水出自此,故得名梅溪。清、民国以前属龙南乡,1950年置乡,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5年复并龙南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1年称公社,1983年复改梅溪乡。原汇头乡,龙山浦与西通九垒山的横江汇合处,故名汇头。清以前属慈溪县丈亭镇,1949年分属丈亭镇、渔溪乡、蜀山乡,1950年置龙山乡,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6年并入丈亭乡,“人民公社化”初期称大队、管理区,1961年为龙山公社,1981年更名为汇头公社,1983年改称汇头乡。. |
三七市镇 |
三七市镇以集市而得名。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三七市,县西二十五里,月逢三、五、七、十市,故名”。全镇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3.2万余人,2003年人均经济收入6500元。三七市镇地处宁绍平原腹地,地理条件优越。东与宁波接壤,南隔慈江与河姆渡文化遗址对望,北靠杜湖岭山岗与慈溪毗邻。交通便捷,61省道横贯全镇,距宁波栎社机场和宁波港口30公里。境内气候湿润,四季宜人,物产丰富,是宁波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杨梅产出地,素有“中华杨梅之乡”之美誉。三七市镇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乡镇,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三七市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实现工业总产值14.8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技术改造等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已基本形成轻纺、汽配、塑模、皮革、机电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得到了全面、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已达到21家,今年还成功引进了世界1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Honeywell公司的合资项目,注册资金达到1500万美元。我镇作为重要农业大镇,已形成以杨梅、香椿、雷竹、蔺草、茭白为主导,花卉、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已形成三个农业区域经济带,即沿山“果竹经济带”,以发展杨梅、雷竹、毛竹为主,沿路“双木经济带”,以发展香椿、花卉苗木为主,沿江“两草经济带”,以发展茭白、蔺草为主。已建立了四个万亩农业基地,即万亩茭白、万亩蔺草、万亩杨梅、万亩雷笋基地,“三七市”牌年糕和“舜源”牌雷笋和香椿已成为宁波市级优质名牌农产品,畅销长三角各大城市的超市和农贸市场。旅游业作为三七市镇的新兴产业,一年一度的杨梅旅游文化周活动和新近考古挖掘发现的具有6500多年悠久历史的田螺山遗址,加上原有的石步村古村落,陈氏故居等景点,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三七市旅游和进行投资。小城镇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集镇建成区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商贸、餐饮、信息等第三产业异军突起。三七市镇尤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东海之滨,将向世界敞开大门,迎接四海佳朋,共谋发展大业。. |
河姆渡镇 |
河姆渡镇地处浙东沿海,余姚市东首,境内有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全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2.3万,下辖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水陆交通便捷,距宁波机场、北仑港口35公里,沪杭甬高速公路、杭甬运河均穿境而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原0中央总-国家主席-同志亲笔提名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拥有1200年历史的芦山禅寺等使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改革开放以来,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现已形成了农业以茭白为支柱、工业以不锈钢为龙头的两大主导产业,是中国茭白之乡和华东地区不锈钢生产基地。镇内邮电通信、电力供水、医疗卫生等基础设备完备,环境整洁,社会稳定。今天,河姆渡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全力打造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新河姆渡!. |
大隐镇 |
大隐地处余姚、鄞州两地交界处,东界岐阳、西接车厩,南枕四明、北临舜水,与河姆渡遗址隔江相望,距宁波市区17公里,余姚34公里。姚江傍镇而流,省道公路甬梁线穿镇而过,杭甬高速公路在大隐设有道口,距宁波机场20公里,距北仑港约27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大隐镇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全镇总面积33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个居委。至2003年底,全镇共有常住人口8884人,外来人口4000人,耕地面积4884亩,山林面积36000亩。 大隐镇投资环境优越,水陆交通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大隐镇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近年来,大隐镇积极实施生态文化旅游镇的发展战略,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工业功能区建设良好,基本形成了以机械五金、建筑材料、化工电子、针织服装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尤以各类轴为主,远销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基本形成香椿、花木、畜牧、茶叶、竹笋五大产业,香椿基地列为宁波市菜蓝子工程,并被评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旅游、商贸服务业方兴未艾,以“玉文化”为主题的天下玉苑风景区成为浙东旅游黄金线上的一个亮点,投资建成占地65亩的大隐商贸城,为吃、住、行、游、购、娱创造了良好条件,不断将商贸先行、旅游兴镇推向前进。 大隐历史悠久,是浙东第一个古人类聚居的城垒,东周时,越国建古句章县城于此(城山渡),为河姆渡文化的延续。大隐人文荟萃,为历代名贤向往、隐居之佳境。秦汉时的夏黄公、东汉的董孝子、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南朝的谢灵运、北宋的大学士舒亶、南宋吏部尚书汪大猷等,或循迹山野,或栖身于此,曾留下妙句佳篇,至今尚有胜迹可觅。 引进境外、市外、镇外实际到位资金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及项目引荐者给予一定奖励;当年度销售或纳税进入市100强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获得宁波市级及以上新产品(以鉴定证书为准)和被认定为宁波市级及以上知名商标的企业,给予5000到15000元不等的奖励。(以上政策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
陆埠镇 |
余姚市辖镇。1949年为陆埠镇,1954年从慈溪县划入余姚县,1961年改公社,1980年置镇,1992年兰江、沿江两乡并入。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府16公里。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3.2万。杭甬高速公路、甬梁公路和余姚江过境,水陆交通方便。辖上街、桥东、桥西、应家闸、白鹤桥、孙家、傅家、余计、祠堂跟、李宅、十二房、花门头、南赵家、庙后、十五岙、魏家岭、支溪岙、老八房、仓前、下郑、郑家渡、余家、黄浦、严七房、管家、兰墅会、王家、东江沿、官路沿、官东、官西、乌丹、干溪、近山、里岗、外岗、江沿山、下鲁、石门、西岙、鲁岙、山岗、梅岭4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水暧器、汽车配件、塑料机械、电子仪表、棉纺丝织等厂。盛产稻米、油菜子。山区产有竹木、笋、茶叶等。“化安山瀑布茶”自古闻名。十五岙村有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梁弄镇 |
一、乡镇概况:梁弄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和宁波市的中心镇,位于浙东四明山麓,姚江之南,是杭州——绍兴——宁波——舟山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颇有特色的城镇。梁弄历史悠久,秦时属会稽郡,相传原以梁、冯二姓聚居而名为“梁冯”,至后唐已“人烟辏集,亦一巨镇”,由于街弄多,遂谐音为“梁弄”,并素有“第九洞天”、“洞天福地”等美誉。全镇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区域面积94.5平方公里,人口3.25万,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1亿元,其中工业13.3亿元。省道浒溪线纵贯全镜,南连奉化溪口风景区,北出十多公里与沪杭甬高速公路相连,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80公里,距宁波国际机场仅40公里。二、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和特色。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山塘水库和大溪治理为重点进行小流域治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除了人们印象中的毛竹、笋干等山货和鱼虾等湖鲜外,现已形成了果桑、杨梅、樱桃、板栗等名特优干鲜果品,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名茶“瀑布仙茗”为龙头的名茶以及美人梅、红枫等花卉三大主导产业。灯具快状特色经济明显。全镇共有工商注册灯具企业405家,在全国开设灯具门市部1400余家,已形成各类室外灯具十五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室外照明灯具生产基地,2001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灯具之乡”,2005年4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命名为“中国灯具制造基地”。这里出产的灯具,照亮了北京长安街、照亮了长江三峡工地,照亮了许多国家的首都,2008年还将照亮北京的奥运。我们梁弄生产的灭火装置确保了上海东方明珠、经贸大厦、地铁等大工程的安全。旅游资源丰富。梁弄镇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是市旅游总体规划“一头两翼”之一翼,地位举足轻重,2005年年初,被确定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境内以四明湖、白水冲瀑布为代表的山水风光与五桂楼、孙子秀墓、羊额古道、四明湖革命烈士纪念碑、浙东区党委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怀念旧址等一批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梁弄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们梁弄观光、休闲、度假,同时我们梁弄也会成为更多投资商的投资首选地。. |
大岚镇 |
余姚市辖镇。1950年设大岚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9年建镇,1992年华山乡并入。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1.5万。通公路。辖丁家畈、夏家岭、四丰、后朱、上马、邱庄、雅庄、大陈、甘竹、朱家宅、糜山、戴王、下芝庄、观下、大路、分水岭、城山司、蜻蜒岗、西岭下、石鼓、陶家坑、峙岭、华山、长弄、阴地、黄家庄、龙潭、半岭、大元基、大俞3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中精制茶厂规模较大。野猫岗瓷石矿为余姚厂主要原料产地。镇境四周群山环拱,边缘山势陡峭。盛产毛竹、白术、贝母、花木。茶叶产量居宁波地区首位。. |
四明山镇 |
四明山镇位于余姚市最南端,与鄞、奉、嵊、虞四县市相邻,因地处四明山脉之巅而得名,是一个物产富饶、风景秀丽的高山集镇。全镇总人口11960人,下辖12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37亩,山林118678亩。 四明山平均海拔700米,长年平均气温13℃,夏季绝对最高气温在32℃,冬季绝对气温在-15℃,享有"夏天是凉风习习的莫干山,冬天是白雪皑皑的长白山"之美誉。特有的高山气候,使这里夏可避暑,冬可狩猎。 美丽的风光,淳朴的民情,曾经留下了李白、孟郊、皮日休、陆龟蒙等诗人的纵情吟唱,为灿烂的唐朝诗坛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还成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先生著书立说的理想之所。境内有仰天湖、四窗岩、白龙潭、鹁鸪岩等众多充满神奇色彩的美景胜地,与相距十余公里的溪口雪窦山风景区遥相呼应。利用本镇独特的高山气候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生态旅游有着广阔的前景。 四明山镇地域广阔,气候独特,农林特产非常丰富。这里生产的高山云雾茶香幽味长,小杂笋鲜嫩可口,猕猴桃果质甜润,成为闻名一方的高山特产。花卉苗木与高山蔬菜是名闻遐迩的两大新兴产业。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运输十分便捷。公路四通八达,省道浒溪线穿镇而过,汽车可直达余姚、宁波、鄞县、奉化、上虞、嵊县等县市。集镇建有一所35千伏变电所,电力供应相当充裕。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基本普及饮用自来水。 四明山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山高沟深,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目前全镇共有小水电23座,总装机5800千瓦,年发电量1362万度。年产值800多万元。据测算,尚可开发5000千瓦水力资源。 乡镇企业虽然起步较迟,但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四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茶多酚、四明山新型材料厂生产的新型耐火材料,余姚东方电器仪表厂生产的系列电度表,利用毛竹生产的玉竹牌活性碳床垫 、座垫、鞋垫、枕头等深受消费者欢迎,畅销国内外市场。 四明山,这块大山深处的处女地,期待着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 |
鹿亭乡 |
鹿亭乡位于余姚市南部,四明山麓,东邻鄞州章水镇,南靠大岚镇,西接梁弄镇,北邻陆埠镇与余姚市东南街道。是一个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山区乡镇。全乡总人口近2万,下辖12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70.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29亩,山林78800亩,茶园7248亩,毛竹林37478亩,森林履盖率达85%。中心地理位置:北纬29度54分,东径121度11分,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7公里。鹿亭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为-8℃,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全年无霜期220-240天,主导风为东南风,年平均日照时数2038.8小时,自然地面海拔11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