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蕉城区 >> 洋中镇 >> 留田村

留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留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留田村简介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洋中镇西北14公里,天山西南麓,属老区村,辖留田、周洋、天坪、四斗、葛藤坪、坑门头、大锅、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10户,874人。常驻401人,本村籍大学文化5人,耕地892亩,林地4132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茶叶、食用菌。林业有松、杉、毛竹等, 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6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完小1所,村里有柳杉7棵, 楠木1棵 ,马尾松2棵 ,青冈栎2棵,古建筑有大厅1座,始建于公元1860年,祠堂1座,始建于1877年,宫1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02107 352000 0593 查看 留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留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留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嵋屿村

  詹姓始祖渊公字宁静,至此捕猎,捕一画眉,将其埋于此地,至次年复经是处戏发祝之一,见其马竟然如生,则知此地风为奇胜,所的宣传此地, 取名眉屿。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 在洋中镇南方10公里,,顶旗山东侧。村委会眉屿、漈头、莒丫等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47户,1016人,常驻人口84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3人。耕地1365亩,林地4208亩,以农为主,产甘薯、稻谷、茶叶兼营食用菌。林业有杉、毛竹等。 日用商店5间,年销量值约10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2所,小学教学楼1幢。历史名人有:詹仕晟,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官授喜议大夫,詹濯,字永洁,隋太世三年(公元607年),官授奉议大夫,詹正导,唐朝年间任闽候官县(现闽候县)县丞,詹和端(字土国、号干臣)清朝乾隆年间曾授台湾 、罗源守备,皇封浩赠三品骑马都尉御前常花翎。名木古树有柳杉1棵,树龄200年,胸径83cm,树高13m。座落于眉屿村坝边。   古建筑有大厅1座,桥亭1座 村宫1 座,南峰寺1 座,该村拥有传统竹编竹制品工艺,世代流传劈竹片,制造竹篷,簸箕等产品畅销各地,年产值可达10多万元,眉屿村有戏曲、四平戏、系明代古老剧种,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至今村里还有保存着 区唯一的一个业余四平戏剧团,但只剩下几位老艺人,清初以后逐渐没落,剧种流失,四平戏文戏古朴,武戏逼真,丑角善于插科打诨,被人称作戏曲“活化石”传统剧团有《蔡伯喈》、《沉香破洞》等。   

宝岩村

  村后山上一岩石似宝镜,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宝岩村,在洋中镇西南7公里,宁古路南侧,辖宝岩、坑里等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82户,718人,常驻415人,本村籍大学文体化8人,耕地671亩,林地2691亩,以农为主赚得水稻。林业有杉、毛竹等。 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3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大厅2座,宫2座,村里有传统手编斗笠工艺,年创产值1.5万元。村里有柳杉1棵,树龄100年,树高12m,胸径40cm,座落于宝岩村水行。   

北洋村

  村处洋中北向田洋的上方,故名。1985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辖上北洋、下北洋、新厝、洋头丘、三溪、新路、方田、乌岩、坑乾、梨树湾、亭冈、马鞍楼、小长潭、牛楼、狮公坪、雷光坑、曹洋坪、腹后、白岩、鹅后、小溪、龙头楼等2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29户,1469人,常住890人。本村大学文化43人。村中曾参加红军,1938年随队北上抗日的人物,已知有范兴枝、范德清、范伏禄烈士。大地总面积5.867平方公里,耕地972亩,林地6423亩。以农业为主,产水稻、茶叶。林业有松、竹等。水稻产量194吨。茶叶108亩,产值3万元。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5万元。有医疗站2所,小学教学楼1幢,古建筑有祠堂1座、祖厅5座、宫3座。村域位于洋中溪岸,呈带状分布,主村处于洋中溪出峡谷处。旧志载曾有过大洪水。五十年代建有拦河坝和引水渠。现建有三溪电站和水库。电站于2003年投产,设计装机容量2×5000千瓦。村内有两株千年古树。  

藤村村

  传说村民在此放牛,藤吃之不竭,故名。 原属溪富大队,1981年成立村委会,属老区村,在洋中镇南2.5公里,南峰山东北麓。辖藤村、后溪、垄头、溪乾头、弥陀楼、横坝上、坝下、于垄头、明乾楼等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275户,1103人。常驻607人,本村籍大学文化21人,耕地874亩,林业1642亩,以农为主,产水稻、甘薯、茶叶等。林业有松、杉等, 日用商店7间,年销售约15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2所,小学教学楼1幢,历史名人有余,字子叔,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庚咸科状元;余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戌科进士。余畟,宋庆元年(公元1195年)丙辰科进士;余城,字成叟,宋淳裕七年(公元1247年)丁未科武举人;余士武,字起叟,嘉熙二年戊戌科兴举人。村里有罗汉松2棵,树龄300多年 ,古建筑有唐朝古井1口,祠堂1座,大厅1座,宫1座。   

陈洞村

  传说陈姑祖先在此放牧,人一母牛跑进藤洞中生育牛犊,后迁居此地,故名。又名陈家洞村。原属洋中村委会,1998年8月另村委会,村委会在陈洞村,在洋中镇北方1公里,鞠峰山东南铡。村委会辖陈洞等1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89户,655人,常驻人口380人,外来人口9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2人。耕地419亩,林地2056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茶叶、蔬菜。林业有杉、松、毛竹、杂木等。兼营运输贸易,拥有机动车19辆。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6万元,公共建筑有村委楼,小学教学楼各1幢。村里有楠木2棵, 桃叶石楠1棵 。古建筑有大厅,祠堂,宫各1座。水渠1条。  

陈洋村

  昔日村内有条粗藤,直挂陈洞村,村前有洋,取名藤洋,后衍为陈洋。1958年成立大队 ,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驻地江北1.2公里,宁古公路北侧,大泽溪公路起点处。靠山临溪,村落建于山坡上。辖陈洋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68户,631人,常驻人口453人,外来3人,本村籍大学人口22人。耕地553亩,林地1142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有水稻、甘薯、兼营食用菌。林业以松树为主,兼营运输商贸,全村有机动车4辆。村内有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10万元。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楼1幢,有大厅2座,昭应宫1座。  

东山村

  地处洋中镇东部0.2公里,与洋中镇镇区一桥之隔,辖东山、温树坪、山后洋等3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495户,1920人,常驻1882人,外来人口8人,本村籍大学文化96人。耕地1335亩,林地1511亩,以农为主,兼营第三产业。 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20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3所,小学教学楼1幢,邮电局1所,邮政储蓄所1个,桥梁1座。    东山村与嵋屿村、宝岩村、北洋村、藤村村、陈洞村、陈洋村、凤田村、际头村、井坪村、九道村、林坂村、坎下村、留田村、钟洋村、南坪村、前路村、清潭村、山阜村、上坎村、天湖村、田地村、梧洋村、溪源村、洋中村、邑保村、章后村、莲下村相邻。  

凤田村

  由凤翅洋和田地两村各取首字,称为凤田。1958年成立大队,1979年田地和宝岩另立大队,凤翅洋与湖坪仍然保留原名凤田。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洋中镇西南方向3.5公里,鹤顶山脚,村委会驻凤翅洋村。村委会辖凤翅洋、园顶墘、半岭、湖坪、狮头坪、称厝、木山楼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37户,1412人,常驻人口835人,本村籍大学文化34人,耕地1410亩,林地4660亩。以农为主,产稻谷、甘薯、蔬菜。林业有松树、毛竹等。兼营运输商业,有机动车8辆,日用商店7间,年销售值约13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完小1 所,村内有大厅2座,狮头宫1座,历史上有举人2名,分别为:阮振伦、乾隆乙酉登科(拔员),阮开燕,喜庆辛酉室科,文傀。   

际头村

  村处瀑布上端田洋间,故名,又名漈头洋。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际头村,在洋中镇西北13公里,辖际头、里天山、梨坪、后山、后龙头、后垄仔、岭口、洋尾、罗丘下、罗丘头、大漈头、省溪头、七坂、上横林、下横林、横坡、楼后门等1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92户815人,常驻586人,本村籍大学文化13人,耕地733亩,林地11626亩,以农为主,产水稻、甘薯、茶叶等。林业有松、杉、毛竹、杂木等。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18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将门虎子1所,古建筑有祠堂1座、大厅1座、宫4座。村里人柳杉6棵,红豆杉5棵 。  

井坪村

  有一小壑似井,村建坪地,取名井坪. 在洋中镇西3.5公里,五年岗山左侧,辖井坪 井坪新村、后兰、乾山楼、马山下、佰坪、狮公坪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71户,630人,常驻496人,本村籍大学文化4人,耕地589亩林地3143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茶叶。林业有杉木、毛竹等。 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约5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1幢。村里有柳杉3棵,古建筑有亭1座,始建于宋朝嘉庆2年(公元1226年),祠堂1座,大厅1座。   

九道村

  在九道村上方,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驻地东南15公里,展旗峰东南麓,辖上九道、李厝、石竹河、坪冈、溪坪、郑家洋、将军帽、前洋楼、下九道、通坑、炭窑坪、里楼、冈头楼、楼梯限等1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68户,229人,常驻人口32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人口2人。耕地439亩,林地9557亩,以外出务工为主。林业有松、杉、杂木、毛竹等。 名木古树有樟树1棵,胸径100cm,树高15m,约有500年树龄,位于炭窑坪、冈头楼宫边。   

林坂村

  因村前有龙潭,瀑布如悬挂水帘得名,又名濂坂。 属老区村。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洋中镇东北3公里,辖林坂、溪尾、后岳、野乌坑、小坪、炉头、马坪、水倒下、溪仔里、下山、溪头智等1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07户,1118人,常驻1118人,本村籍大学文化7人,耕地1049亩,林地6740亩,产水稻、茶叶、水果有油柰,林业人杉木、毛竹等。 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值约5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楼2幢,名人有姚,宗宝庆2年(公元1226年)庚辰科武状元;姚赤,宗宝庆2年(公元1226年)庚辰科文状元。胡步福,军级干部,曾任安徽省合肥市军分区司令员,已退休。村里有柳杉1棵, 南方红豆杉4棵 ,古建筑有祠堂1座、大厅2座、水库1个、宫3座。   

坎下村

  村后山高如神龛,村在龛下,后言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驻地东南3公里。村委会驻坎下村,辖坎下,乌石、十二锭等3个自然村,5个村了民小组,139户,603人,常驻人口20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4人,耕地483亩,林地1260亩,以农为主,产水稻、兼营食用菌,林业有松、杉等。 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1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会场1座,小学教学楼1幢,村内有大厅1座,宫1座。   

留田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洋中镇西北14公里,天山西南麓,属老区村,辖留田、周洋、天坪、四斗、葛藤坪、坑门头、大锅、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10户,874人。常驻401人,本村籍大学文化5人,耕地892亩,林地4132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茶叶、食用菌。林业有松、杉、毛竹等, 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6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完小1所,村里有柳杉7棵, 楠木1棵 ,马尾松2棵 ,青冈栎2棵,古建筑有大厅1座,始建于公元1860年,祠堂1座,始建于1877年,宫1座。   

钟洋村

  村西山形似钟,村前有小平洋,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洋中镇南16公里,顶旗山西麓。辖钟洋、上村、后路、桥头、西溪、湖头、鲤鱼湖等7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343户,1304人。常驻74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42人,耕地1620亩,林业9270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蔬菜、茶叶、食用菌等,林业有杉、竹等。 日用商店6间,年销售值约1.8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楼1幢。名人有余文光,早年就读香港大学医学院,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曾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其兄妺6人,有5人获博士学位。古建筑有大厅3座、宫5座,佛堂1座。   

南坪村

  村南有一坪,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 ,1984年改为村委会, 在洋镇西南11公里,海拔730米。辖南坪、半岭、前岭头、红石后等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75户,351人,常驻151人,本村籍大学文化2人,耕地306亩,林地3244亩,以农为主,产水稻、甘薯。林业有杉、松、毛竹等。 村里有青钩栲7棵, 南方红豆杉2棵,柳杉1棵,楠木1棵 。古建筑有大厅1座,宫1座。始建民国30年(公元1941年)。  

前路村

  先祖挖一口水井,井前修条路,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属老区村。在洋中镇西北10公里,金峰头山南麓,宁古公路北侧。辖前路、南岭、鸡角岭、富代都、后门楼、溪尾楼、小洋、前乾楼、岭兜、莲花墩、莲花心等11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79户,1241人。常驻1134人,本村籍大学文化5人,耕地1252亩,林地9358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蔬菜等。林业有松、杉、毛竹等。 日用商店7间,年销售值约20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楼1幢。举人1名,阮钟璜(1872-1952)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中举人。古建筑有大厅2座,宫2座。   

清潭村

  村前有一潭,潭水纯青,故名。 1980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 在洋中镇西北25公里 ,宁古线左侧,辖区清潭、坂头、棋盘、棋冈楼、流水坑、马厝、陆厝、马厝新村等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43户1033人,常驻1022人,外来人口6人,本村籍大学文化10人,耕地730亩,林地4127亩,以农为主,产水稻、甘薯。林业有杉、松等。日用商店2间,年销售约2万元。公共设施有小学教学楼2幢。名人阮元卑 民国35年(公元1946年)任福建省参议会驻会会员,国大代表。   陈京华,坂头村人,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牙买加共和国大使。   陈永兴,曾任新四团第六一营营长,1948年淮海战役牺牲。   陈仕最, 曾是华东军区司令部通信材料员,退伍后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    村里有榕树3棵,栲树2棵,树龄100多年, 古建筑有寺2座,大厅2座,宫1座,亭1座,祠堂 1座。堤坝3条3000多米。   

山阜村

  山高无石,蕴殷阜之意,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洋中镇西17公里,四面环山,属老区村,辖山阜、胡里门、阮厝、楮坪、山园、前坪、长坝前、堂前、康里、大洋、企山头、九曲岭等12个自然村。262户,1026人。常驻558人,本村籍大学文化6人,耕地1069亩,林地5952亩,以农为主,产稻。林业有杉、毛竹等。 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10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村里有桃叶石楠2棵, 杉木3棵, 青钩栲6棵 ,柳杉4棵, 南方红豆杉2棵, 树龄均有100多年。古建筑有大厅2座、祠堂2座、宫2座、桥1座。   

上坎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个改为村委会。驻地在镇东南1.2公里,寨顶冈山西南。地势平坦。辖彭洋、上坎等2个自然村,设7个村民小组 。223户,973人。耕地面积635亩,以农为主,产稻谷、甘薯、茶叶等。完小、医疗站各1个。大泽溪公路穿越村前。   

天湖村

  属老区村,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地形成湖形,山高水深喻为天湖,又名仙湖。在镇区西14公里 ,海拔960米,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 辖天湖,赤溪、横坑、上湖、曾厝头、南边洋、茶坑,竹坪、水竹湖、山命 、漈下、墓下、厝坪、天王后、和少、杨坪、溪门里,下池、半山立等1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48户,1060人,常驻920人,外来人口31人,本村籍大学文化12人,耕地1134亩,林地16721亩,以农为主,主要产品为蔬菜、食用菌、畜牧。林业有松、杉等。 日用商店22间,年销售值约158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2所,小学1所,村里有柳杉8棵 200多年,古建筑有亭1座,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谢种王坟墓1座,大厅1座,始建于1827年清道光七年,宫3座。  

田地村

  由古田璋地迁来,故名。在镇区西南8公里,海拔480米, 属老区村,辖田地、土竹根、湖楼坪等3个自然村,2 个村民小组,136户,634人,常驻人口165人,耕地481亩,林地2080亩。 以农为主,产水稻,林业有毛竹、杉木等。 日用商店2间,年销售值约4万元,公共设施有小学校舍1幢, 古建筑有大厅1座,始建于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   

梧洋村

  属老区村,1958年改为村委会。因古时村内有一株高大古老有梧桐树而得名,又名梧阳村。在镇区东南6.8公里,海拔530米。 辖梧洋,梧楼、宗厝里、上虎洋、下虎洋、猫智园、石虎尾等7个自然村,7 个村民小组,224户,1016人,常驻人山367人,本村等籍大学文化29人,耕地908亩,林地6174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茶叶。林业有毛竹,杉木等。 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5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楼1幢,古建筑有祠堂1座,始建于明万年8年(公元1580年),寺1座,始建于清末,1997年重建,大厅1座。村内有200多人信仰基督教。  

溪源村

  由于村内河流是贯通洋中镇流经石后乡大泽溪,最后到达七都镇而进入大海的河流源头,故名,又名溪门村。 1980年称大队,1984年村委会,在洋中镇南4.5公里 ,顶旗山脚,辖溪源、溪里、祠党、溪源 、南山、坑洞坪、南冈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00户,861人,常驻711人,本村籍大学文化11人。耕地703亩,林地4707亩,以农为主,产。林地有松、杉、毛竹、杂木等。 日用商店5间,年销量值约6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古建筑有大厅2座,祠堂2座。村里有楠木1棵,100年,马尾松1棵,树龄240年, 座落于溪源村上岔坪。罗汉松3棵, 树龄150年,座落于溪源村窗前兰。   

洋中村

  村处田洋中间,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 在镇所在地,辖洋中、通仙桥、溪旁、中和坪、半山楼、洋里新村、宫边等7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811户,3414人,常驻2759人,外来人口13人,本村籍大学文化293人。耕地1358亩,林地1777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茶叶、蘑菇,林业有松、杉等。 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150间,年销售值约3000多万元。有医院1所、医疗门诊3个、中心小学1所、幼儿园1所、中学1所、信用社1所、农贸市场1个、会场1座、桥梁3座(洋中新桥、洋中大桥、通仙桥)、公园1座。历史名人有:周导(公元882-985年前后),字宗政,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任中书右相、金紫光禄大夫;周霆(约公元902-1000年之间),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迁授户部尚书,后晋封金紫光禄大夫;周霓(约公元930-1050年之间),号伐土,初授郡职,升迁侍御,兵部侍郎,宋景佑诰赠朝议大夫;周斌(宋)(约998-1100年),御封朝议大夫,考功监察御史;周皋(约公元1023-1125年前后),宋元丰官授户部侍郎兼谏集贤院事;周亨明(1101-1180前后),宋绍兴文举特奏名,历官宝文阁学士;周亨升(约1127-1224前后),南宋淳熙文举特奏名,历官司法参军;周用亨(约1131-1227前后),宋绍熙武举正奏名,两倌郡符,历任循州、高州知府;周牧(约1135-1223前后),宋淳熙进士,授通议大夫,广西经略使,广东横州知州;周斌(明)(1331-1394),明洪武乡试进士,官拜中都国子监司业、齐王府左长史,钦赐“国子先生”;周宝(约1368-1449前后),明洪武末官授县丞,明永乐任北城兵马司副指挥、推官;周徽(约1403-1500前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中选贡生,授广东四会知县。现代名人有留欧华裔科学家、著名电子计算机专家周盛宗,旅居美国博士陈承慈。有祠堂1座,大厅9座,村里有楠木6棵, 树龄320年以上,均座落于溪旁村。  

邑保村

  村落似城堡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邑堡村,在洋中镇东北9公里,属老区村。辖邑堡、长湾、门口、大村、山都里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85户,294人,常驻82人,本村籍大学文化3人,耕地225亩,林地6882亩,以农为主,产水稻。林业有杉、毛竹等。 日用商店2间,年销售值约2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村里有南方红豆杉4棵,树龄260年以上, 青冈1棵,树龄150年,竹柏1棵,树龄150年,均座落于邑堡村后门山。大厅1座,宫2座。  

章后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章后村,在洋中镇南9.7公里,鞠多岭深水坑南侧,属老区村。辖章后、朱后、铁坪坑、中天山、坪塔、大丘坪、陈门里、上十八、下十八丈、虎头冈、葛藤山、龙潭头、坎下楼、锯刀岭头等1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158人501户。常驻49人。本村籍大学文化6人,耕地577亩,林地10938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茶叶。林业有毛竹、杂木等。 日用商店1间,年销售值约2000元。历史名人有刘开丰,赛马场子丰,清国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举人,曾任候 都 府,封昭武大夫;刘鲲,字 飞,清光绪年间举人,公元1890年-1908年期间任候补 。现代名人有吴南启,祖籍北洋村,后迁章后村陈门里自然村,1939年9月-1944年3月曾任0宁德县委书记。古建筑有祠堂、大厅、宫各1座。   

莲下村

  有山形似“莲花”村在莲花下取名莲下,又名莲桥。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莲下村,在洋中镇东南1.1公里,辖灵下里、莲下、指甲山、成元楼、上乾头、长冈、漈坪、胡宫、大湾等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80户,1175人,常驻643人,本村籍大学文化26人。耕地1154亩,林地1210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茶叶、蘑菇等。林业有杉、杂木等。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15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楼1幢,桥梁1座,古建筑有祠堂4座,村里有柏1棵,历史名人有清朝举人2名:戴步衢,刘声亮。   


留田村特产大全




留田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