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蕉城区 >> 飞鸾镇 >> 蒲岭村

蒲岭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蒲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蒲岭村简介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南1.8公里,104国道村西经过,蒲岭溪东北侧。三面环山,西北较平,蒲岭溪自村南流向村北。辖蒲岭、黄土垒、上佛、李坑里、大后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53户,674人,常住320人,本村籍大学学历4人。有4个自然村55户282人为畲族,被确定为畲族村。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现有镇二级电站1座,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1个,日用商店3间。耕地478亩以种植水稻和蘑菇为主业,其中蘑菇生产达15万平方米,产值30万元以上。林地4850亩,产木材、毛竹。现存百年祠堂1座,1000年树龄胸径周长12米古榕树1株。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02108 352000 0593 查看 蒲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蒲岭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蒲岭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鸾港社区

  以飞鸾港取名。1991年12月新成立,在市区东南部12公里,飞鸾港南侧。驻飞鸾村中街。624户,1677人,14个居民小组。由镇直机关、海运公司及附近自然村的零散居民等组成。居民主要从事商贸运输、办企业,部分外出务工。飞鸾港地理位置优越,104国道、罗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穿境而过,2000吨货运码头已立项,正在筹建。阳光物流公司、闽东钢材物流中心已签约落户。  

新瓷社区

  取碗窑瓷器有所创新之意,故名。居委会驻观音亭村,在镇区东北5.3公里,西北临飞鸾港水道。438户,1767人,主要为退休干部、工人及其家属,居委会籍现有及出过大学学历以上48人。有综合农贸市场1个,小学1所。宁德瓷业早在17世纪30、40年代由泉州一带传入。据史料记载,当时“好悍斗”讲闽南语的“漳、泉、兴化无业移民”选择了高岭土丰富的碗窑一带为基地,在那里以土制碗为业并定居下来,世代相传至今。19世纪20、30年代年产碗10万连,1连12只。解放后,土改期间只剩2家继续经营。1954年开窑者只有8户。碗窑村有土窑13透,水碓13门,厂房28间。1956年,按里窑、外窑组建2个瓷器生产社,分别为8个队276人和7个队256人,1958年两个社合并建成国营宁德瓷厂,职工560人。现宁德瓷厂已改制,居民或从事陶瓷业生产经营或从事商贸运输业。  

骑龙岗村

  以村南骑龙岗山取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地方太村,又名幸福塘。在镇区北1公里,104国道西侧,地势陡峭。辖方太、虎腰、上险坑、下险坑、舂臼坑、猫儿头、骑龙岗、茶楼、里边厝、上面楼、猫儿岩、仙泽洋、下边山等1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28户,602人,本村籍大学学历8人。现有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1个,日用商店1间。耕地460亩,产稻谷、茶叶;林地2380亩,种植松树、杉树;滩涂140亩,养蛏。部分村民出海捕捞。  

新岩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在镇区东北3.3公里,南山牛山南侧。辖新岩、长园等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78户,358人,常住102人,畲族村。现有小学校舍1幢,日用商店1间。耕地434亩,产稻谷、甘薯、茶叶等;林地4370亩,种松树、杉树等。村民大部分在外务工或从事商贸运输。现有水泥路与飞礁公路连接。  

向阳里村

  原名可坑里,后雅称向阳里。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岭脚厝村,在镇区西南1.3公里,104国道西侧。辖岭脚厝、桥头厝、当中厝、水尾楼、南阳楼、寨门冈、水尾坑、上半岭、下半岭、二箩等10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13户,525人,常住318人,200多人外出务工。本村籍大学学历9人。其中畲族79户,410人,是畲族村。现有石材加工企业2家,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1个,日用商店10间。耕地128亩,林地3530亩,产稻谷、木材、毛竹、石子等。  

下村村

  原名二都下澳,后称下村。解放初设二都小公社下澳大队,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北3.6公里,104国道东侧。辖下村、宫兜、龟岩等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519户,2442人,常住2395人,本村籍大学学历98人。现有小学1所,新建村委楼1幢,会场1座,医疗站3个,日用商店21间。耕地1240亩,林地4000亩,产稻谷、荔枝、龙眼、香蕉、桃子、柑桔、柿子等;滩涂13000亩,养殖蚶、蛏、牡蛎等。尤以“二都蚶”和晚熟龙眼、晚熟荔枝闻名,远销各地。村民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和农业耕作。近年来,民营经济得到发展,有2家海产品加工企业,8家育苗场。104国道、罗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有始建于宋朝末年的增福寺,清初建造的林家祠堂。300多年树龄樟树20棵。  

梧埕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横浿村,在镇区西北4.1公里,尖峰顶山西侧。辖梧埕、车路洋、横浿、将军堡、伏岭头、伏岭湖、上村里、上塆头、浿头里、阮家洞、阮家郑、菇楼湾、沈泽洋、小东冈、上坪坑、垄头、苦竹塆等1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69户,575人,常住45人,本村籍大学学历6人,其中畲族14户63人。部分村民信仰天主教。现有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1个。耕地839亩,产稻谷、甘薯、茶叶等;林地3200亩,种松树、杉树等。村民大部分外出,在企业务工或从事商贸运输。  

碗窑村

  17世纪30年代,闽南人开始移居杨溪并在此建窑烧制瓷碗,故名碗窑。1943年设立碗城乡,解放初期设碗窑乡,1958年设立人民公社,196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设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1991年实行村居分开,分设碗窑村委会和新瓷居委会。驻地里窑村,在镇区东北5.3公里,飞礁公路东南侧。辖里窑、七斗尾、菜园尾、坑仔、新窑、大坑、畲母髻、内厝、尖石等9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各自然村已连成一片。428户,1700人,常住3400人,本村籍大学学历以上210人,其中博士1名,黄健,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流行闽南语,是我区闽南方言岛。主要姓氏有黄、罗、蔡、吴、叶等30种,据史料记载,黄姓来自泉州开元,罗姓来自安溪,蔡、吴、叶等来自南安诗山。现有小学1所,农贸市场1个,医疗站3个。陶瓷业是该村经济支柱产业和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闽东地区的特色产业。现有陶瓷企业6家,年产值3000万元,主要生产化工陶瓷和卫生洁具产品,大部分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名闻遐迩的陶瓷之乡。70%的村民从事陶瓷生产。耕地378亩,产荔枝、龙眼、香蕉、六月笋等。村内保存具有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古建筑和古民居6处,树龄在170年以上的大榕树3株。邻近三都澳深水码头,水陆交通极其便利。  

澳里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6.8公里,白马山西南麓。辖澳里、施家山、后洋、牛尾洋、东澳、南边厝等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9户,923人,常住413人,本村籍大学学历4人。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家,村委楼1幢,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2个,日用商店2间。耕地1126亩,产稻谷、甘薯、茶叶等;林地8350亩,产木材、毛竹等。茶园面积1000亩。镇办万亩林场,现有林地9000多亩,其中成熟林800多亩,中林4000多亩,幼林、稀林约4000亩。白马山海拔800米,环境清幽,风光旖旎,有大片纯杜鹃林分布,春季盛花期景致绝美。山上有市广播电视转播台1处,有道观1座。  

亭里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北4.8公里,前门顶山南侧。辖亭里、亭洋、桥头、溪里坂、黄家山、下里园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2户,808人,常住188人,本村籍大学学历3人。现有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1个,日用商店2间。耕地823亩,产稻谷、甘薯、茶叶等;林地6000亩,种松树、杉树等。村民大部分外出,在企业务工或从事商贸运输。  

岚口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在镇区西北5.2公里,虎冈山东侧,水泥路已通往村部。辖岚口、长洋、里厝、下底楼、起伏岩、松柴岗、风水冈、白箬湾、过溪等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22户,1360人,常住272人,本村籍大学学历6人,710多人外出务工。现有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1个,日用商店3间。耕地1348亩,产稻谷、甘薯、茶叶等;林地1130亩,种松树、杉树等。现存有200多年天主教堂1座,信徒1300多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坐山观海的特色景观、鬼斧神工的象形石景、清新幽静的生态环境,已规划设计12处景点可供开发,拟建成集休闲、渡假、观光、农家体验于一体农业生态旅游区。

上村村

  原名二都上澳,后称上村。解放初设二都小公社上澳大队,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陈厝里村,在镇区西北4.3公里,104国道西南侧。辖鲎岐头、章澳道、尤厝里、陈厝里、企岺头等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582户,2515人,外来人口110人,常住2502人,本村籍大学学历20人。现有小学1所,村委楼1幢,会场1座,医疗站3个,日用商店16间。耕地1584亩,林地1500亩,产稻谷、荔枝、龙眼、香蕉、桃子、柑桔、柿子等。滩涂3000亩,养殖蚶、蛏、牡蛎等。尤以“二都蚶”和晚熟龙眼、晚熟荔枝闻名,远销各地。村民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和农业耕作。近年来,民营经济得到发展,有4家海产品加工企业,24家育苗场。104国道、罗宁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蒲岭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南1.8公里,104国道村西经过,蒲岭溪东北侧。三面环山,西北较平,蒲岭溪自村南流向村北。辖蒲岭、黄土垒、上佛、李坑里、大后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53户,674人,常住320人,本村籍大学学历4人。有4个自然村55户282人为畲族,被确定为畲族村。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现有镇二级电站1座,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1个,日用商店3间。耕地478亩以种植水稻和蘑菇为主业,其中蘑菇生产达15万平方米,产值30万元以上。林地4850亩,产木材、毛竹。现存百年祠堂1座,1000年树龄胸径周长12米古榕树1株。  

南山村

  1957年曾建立南山畲族乡,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2.6公里,104国道西侧。辖南山阳、下塔头、马山、清水下、油车、葡萄坑、宫境前等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38户,577人。本村籍大学学历4人,外来人口13人。畲族村。多数在家务农,部分外出务工或从事商贸运输。有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1个,日用商店2间。耕地617亩,林地6900亩,产稻谷、甘薯、毛竹、木材等。村内有1株300年树龄樟树。  

南门坞村

  在飞鸾塘闸门南侧,古时船坞,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在飞鸾街北端,飞鸾港水道南侧。辖南门坞1个自然村,1个渔民小组。94户,438人,常住420人,180多人信仰天主教。杨、章、黄等姓,原为水上渔民,1966年迁居此地。现有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1个,日用商店3间,天主教堂1座。海域3665亩,90%以上村民养殖牡蛎、出海捕捞,少数外出务工。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梅田村

  王、郑、周、林、廖五姓始居时,曾共建梅溪宫,村有塘田,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周厝村,在镇区东北3.5公里。辖周厝里、王厝里、观后、下郑、上郑、塘田、林厝里、洋里、末仔等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其中观后村为畲族村。527户,2272人,外出务工300人,本村籍大学学历41人。有村委楼1幢,小学校舍2幢,医疗站2个。梅田工业园区第一期征地208亩并动工建设,6家水产加工企业签约落地。全村大黄鱼等育苗基地23家。耕地111亩,产稻谷、蔬菜、荔枝等;林地2838亩,种杉树、松树等;滩涂5000亩,产蚶、花蛤等。村民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外出务工、农耕、出海捕捞、商贸运输等。境内设有高速公路互通口,飞礁公路穿村而过,靠近三都澳万吨码头,水陆交通便利。村域内保存树龄200年以上榕树2株、樟树1株,100年以上历史祠堂2座。  

连顺村

  1958年成立大队时由连洋、车顺两村各取一字为名。198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连洋村,在镇区西6.2公里,尖峰山西侧。辖连洋、车顺、下坪坑、二垄仔、羊头岭、岩前、飞丘、下冈仔等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6户,887人,常住217人,本村籍大学学历11人。现有小学校舍1幢,医疗站2个,日用商店2间。耕地730亩,产稻谷、甘薯、茶叶等;林地4900亩,种松树、杉树、毛竹等。村民大部分外出务工或从事商贸运输。  

飞鸾村

  1958年成立飞鸾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蕉城区境东南部,距市区12公里,飞鸾港南部。辖飞鸾、包厝里、下苏、高厝里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502户,1955人,常年外出务工约160人,外来人口5600多人。全村现有及出过大学学历以上180人。有村委楼、会场各1幢,中学、小学各1所,幼儿园2所,有邮政局、信用社、公安、边防、工商、国税、地税、供电、林业等机构设此,医院2所,医疗站3个,综合市场1个,沿街店铺、宾馆旅社林立,海军某部驻此。104国道、罗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穿村而过,正在筹建海防码头1座,区级工业小区幸福塘工业园区,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现有外资企业1家、民营企业3家。耕地830亩,产蔬菜、稻谷等;林地1500亩,产杉木、毛竹等;滩涂650亩,养殖蛏、弹涂鱼等。村民以商贸运输、办企业、养殖、建筑、种蔬菜为主。飞鸾村人类定居历史悠久,村北石头桥,有宋代窑址,堆积层约1.5米,瓷片甚多,以碗为主,有黑釉和青瓷两种。村西南1公里处的牛栏岩,有面积约900平方米的瓷窑遗址,均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外,村域内还有始建于南宋的可坑里石桥遗址、宋代历史人物林国仁墓遗迹、南宋“庆元六君子”林仲麟墓遗迹、历史名人黄岳纪念碑等古迹。  

陈家洋村

  周围村落陈姓居多,且有田洋,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现村委会驻地在城南镇福洋新村,建有村委楼一栋。辖二湖岭、内里厝、外厝、水竹湖,打石礁等5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98户、449人。2003年由于陈家洋水库建设,大部分搬迁到城南镇福洋村南侧,村民大部分在企业务工或从事商贸运输。原有各村已淹没或部分无人居住。大地总面积8.458平方公里,原有耕地220亩,产稻谷、甘薯、茶叶等。林地10400亩,种松树、杉树。陈家洋水库坝高26米,总库容354万立方米,是一座防洪、农田灌溉为主,集水力发电、水产养殖、人饮供水等综合经营项目的中型水利工程。是车里湾电站上游水库。  

沈洋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在镇区东北7公里,坪冈面山东侧。辖沈洋、洋尾垄、舂臼村坑、水壑坪、牛洋、家上树、南边、下边楼、大楼坪等9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21户,512人,常住152人,本村籍大学学历2人,多数外出务工。现有小学校舍1幢,水库1座,医疗站1个,日用商店1间。耕地403亩,林地1275亩,产稻谷、甘薯、茶叶、木材、毛竹等。  


蒲岭村特产大全




蒲岭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