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蕉城区 >> 三都镇 >> 城里村

城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城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城里村简介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位于城澳半岛,镇区东南9.5公里,与鸡公山岛隔海相对。辖城澳里、岭头、坑里、田坪顶、马鞍冈、板洋、石门里、猴洞等8个自然村。设14个村民小组,342户,1294人。其中尼姑坪村(畲族,80人)96年起因“造福工程”,全村迁往城中新村。耕地876.61亩,林地7097亩,滩涂50亩。以农为主,少量从事海水养殖,产稻谷、甘薯、小麦、茶叶等,林业有松、毛竹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02109 352000 0593 查看 城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城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城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海上社区

  海上社区是福建省宁德蕉城区三都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50902109,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902。邮政编码为35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93 ,车牌号码为闽J。与孟澳村、白匏村、城里村、城街村、大湾村、斗帽村、松岐村、港口村、寒垅村、黄湾村、鸡公山村、礁头村、都澳社区、介溪村、渔塘村、南澳村、坪岗村、七星村、青澳村、秋竹村、三坪村、渔坛村、西湖村、虾尾村、仙竹村、象溪村、新塘村、礁溪村相邻。  

都澳社区

  以三都和三都澳各取一字为名。1986年1月成立居委会会,2003年7月新成立都澳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三都岛西南部,镇驻地。居民多在解放前由福安、宁德城关迁入,驻地松岐村。设5个居民小组。546户,1044人,常住人口930人(含镇政府机关、中学、小学、邮政支局、行政派出所、粮站、供销社、运输社、盐场等镇直单位),其中本地居民500多人,畲族5人,出过大学学历126人。以海上运输为主,兼个体商贩。有大活水船26艘,小舢板15只,从事海上水产品运输、零星客运。有食杂店18家、酒楼5家、理发店2家、超市2家,电信、中国移动营业点各一家。设有村委楼、老年人活动中心(租用三都水技站、供销社房屋)。   

孟澳村

  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12.2公里,位于青山岛南部。辖塘田、四斗冈、岐坪、枫柴冈、大坪里、盐仓坪,贩艚头、百秤潭,盐仓、对面冈,新厝,八斗、孟澳等1 3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305户,1185人。耕地7 2 4亩,林地1137亩,以渔为主,海水养殖黄鱼、真雕、鲍鱼、杂鱼等。兼少量农业,产稻谷、甘薯、小麦、花生。以渔为主,渔业养殖面积388.1亩。有初级小学1所,天主教教堂一座,医疗站2所,渡口两处。建有民用码头,机动客船来往于镇区及金蛇头村。   

白匏村

  三都镇白匏村位于镇区在镇区东北12.5公里,为三都镇五大单岛之一,东临霞浦县溪南镇,西对三都岛,南对青山岛,北对福安市地界。村委会设在坪坛村。辖中岙、大楼坪、加仔岙、坪坛村等4个自然村。设3个村民小组,108户,436人。渔业养殖面积270亩,以海水养殖、捕捞、种植龙须菜、海带为主。耕地317亩,林地4345.2亩,松木为主,对外交通靠海运。全村共108户,436人,是计生合格村。商店3间(年销售额3万元),医疗站1所,村委楼1座。   

城里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位于城澳半岛,镇区东南9.5公里,与鸡公山岛隔海相对。辖城澳里、岭头、坑里、田坪顶、马鞍冈、板洋、石门里、猴洞等8个自然村。设14个村民小组,342户,1294人。其中尼姑坪村(畲族,80人)96年起因“造福工程”,全村迁往城中新村。耕地876.61亩,林地7097亩,滩涂50亩。以农为主,少量从事海水养殖,产稻谷、甘薯、小麦、茶叶等,林业有松、毛竹等。   

城街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位于城澳半岛,镇区东南方9.5公里。辖城澳街、田头,外牛项、中牛项、篙尾5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308户,1212人(其中畲族2户6人)。以农为主,产稻谷、甘薯,兼产橄榄、茶叶等。耕地1101亩,林地1638亩,滩涂17亩(与城澳各村共有,分17亩),林业有松、杉木、毛竹。城澳中学一所,有医疗站4所,基督教堂一座。   

大湾村

  1993年8月从新塘村分出,成立村委会。在镇区东3.5公里。耕地面积242亩,林地2343亩,滩涂面积90亩。160户,548人,本村籍大学学历4人。辖王家山、丹斗、大湾、宫下、小港、基下6个自然村。以渔为主,海水养殖大黄鱼、杂鱼等,海水种植海带、龙须菜兼码头务工、搬运。少量农业,产稻谷、甘薯。渔业养殖面积75.1亩。果树有枇杷、龙眼、荔枝。   

斗帽村

  斗帽岛在镇区东南13.5公里,官井洋西南侧,位于青山岛、城澳半岛、鸡公山岛之间,为我镇五大单岛之一,全岛面积0.64平方公里,海拔96.7米。辖斗帽、陈厝里、关厝里等3个自然村。设4个村民小组。137户,504人。耕地1 8 3亩,耕地4 2亩,林地248亩,滩涂1000亩。1990年后村民以网箱养殖渔业为主产,兼农业,产甘薯、小麦、花生,少部分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以大黄鱼、真雕、海带、龙须菜养殖等为主要收入。果树有龙眼、荔枝、橄榄。岛上已通电。无桥,交通靠海运。岛上有螺壳岩、金鼠跳崖、犀牛望月、金元宝、斗姥迷宫洞等景点让游客赞不绝口。景区已开发,日均游客300人。有百年古民房15座。村主干道通水泥公路。   

松岐村

  原海埕松木甚多,又传村东旧有九棵水松,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蕉城区境东南部,位于三都岛西南部,离市区14公里。是三都镇政府驻地。辖罗厝里、孙厝里、堤埕、里澳4个自然村。其中罗厝里、孙厝里、堤埕统称为外澳,四村现已连为一片居住区。设6个村民小组,431户,1433人。有村委楼、宣传文化中心一幢;有初建于1901年的石块浆砌突堤民用码头,建于1987年的农贸市场各一处;中学、小学各一所,幼儿园2所;有邮政局、土地所、信用社、行政派出所、边防派出所,驻有海军部队。2006年10月经蕉城区政府审批,设立渡口。耕地3 4 6亩,林地275亩。全村共有本村籍大学以上人口65人,其中博士1人(陈栩华,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   公元1684年,清政府在此设立税务总口,下辖9个口岸。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俄国等13个国家的21家公司曾在此设立洋行。中国轮船公司、中国保险公司等15家财团、钱庄曾在此设立经营机构。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这3家当时最大的银行曾在此设立分行。1905年,清政府在此设立电报局,即“三都澳邮政总局”,在当时全国35个邮局中列第21位,居福州、厦门之上。三四十年代,这里有省立福建三都中学,是当时闽东的最高学府,为闽东培养出大批人才。民国时期,这里一度成为闽东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对外交流中心。这里也曾经是闽东0组织的重要联系点,百克医院是闽东党史上著名的交通站之一。1944年6月,日寇轰炸三都岛,使这里建筑物几成废墟,仅存天主教堂、修道院和福海关3座楼房。   

港口村

  在三都港之口,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 984年改为村委会。村位于三都岛南部,在镇区东0.8公里,港口山东南侧。村委会驻涵头村,辖涵头、刘厝、麻洋、塘乾头、大垄头、牛头里、樟柴湾、户岐、半山、过坪、曾厝里、塘边、钱斗湾、加垄坪、外垄、里垄、扑底等15个自然村,其中涵头村、刘厝里、塘边村、扑底村四村已连为一片居住区。设11个村民小组,654户,2419人。本村籍大学学历9人,其中博士后1人(周代星,马里兰大学生物学博士,杜克大学博士后,现居住于美国加洲,中国北京大学分子医药研究所高级顾问)。耕地1300亩,林地6662亩。种植业产稻谷、甘薯、蔬菜。有村委楼、校舍、船坞各一处;古建筑有宫、寺庙各一座;有百年修道院遗址一处。村内港口塘围垦于1970年,面积1500亩,可耕地1300亩,堤长1.26公里,高5.2米。村内有驻军数家单位。通电、电话、电视,通水泥路。   

寒垅村

  1978年从三坪大队分出,1984年成立村委会。在镇区东南12.3公里,城澳半岛东端,村域最南端虎尾山与罗源县井水村相邻。辖寒垄、大澳、沙澳、坪冈楼、水南湾、建新坪等6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217户819人。耕地面积378亩,以开采石料为主,兼少量农业,产稻谷、甘薯、芭蕉、茶叶等。以渔为主,渔业养殖面积43.5亩,主要为鲍鱼、大黄鱼等。林业有松、杉、桐树。有自来水及生产生活用电,渡口一处。交通靠海运。   

黄湾村

  村北黄土堆积成黄湾山,村处山南麓海湾内,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西北1.5公里,位于三都岛西北部。辖下岐、郑厝里、程厝枝、林厝里等4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231户,894人,常年外出务工73人。以养殖龙须菜为主,海水养殖268亩,有黄鱼、海带、紫菜。果树有荔枝、龙眼。尤以荔枝品质优良。村里分布数百株盛果期荔枝树,所产晚熟荔枝“妃子笑”远销省内外,为著名特产。耕地500亩,林地2525亩。林木有松、杉。曾有榕桥月雾、鸾峰雪晴、荔林晓露、潮江晚舟等“黄湾八景”,为三都之胜。   

鸡公山村

  岛形似公鸡,为三都五个单岛之一,村处山腰里,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在镇区东南15.4公里。四面环海,西临官井洋,东与霞浦东冲、南部与罗源县鉴江镇一水相邻。曾有驻军。58户,221人,陈姓为主,传建村已270多年。以渔业为主,渔业养殖100亩。海水温度适中,咸度适宜,为鲍鱼最佳生长环境,是蕉城区鲍鱼主产地,主养皱纹盘鲍鱼。房屋50幢,耕地面积119亩,林业有松木,有古榕树3株。有小学和医疗站各1个,2006年首次通电,饮用水困难,岛内通简易路,有民用码头一座,可泊50吨位船只。2006年10月经蕉城区政府审批,设立渡口。外出交通靠海运。   

礁头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南2.5公里,位于三都城澳半岛,与三都岛隔海相对,与104国道相接,公路通往福州,宁德等地。水陆交通方便。村落依山傍海,房屋沿岸分布。辖礁头、虎头山等2个自然村,设3个村民小组,252户,965人,有郑、林、陈、杨姓,传于清乾隆末期建村。以旅游业、服务业、运输业为主,兼作海水种植龙须菜、海带。全村养殖太平洋牡蛎300亩,大黄鱼、鲇鲷等网箱养殖2000余箱,泥蚶、蛏等立体池500余亩,育苗室4家;集体班船3艘,个体摩托快艇近70艘,为三都澳大黄鱼对外销售运输渠道,日均上岸成品鱼60多吨,全村年搬运收入150多万元。村有酒家、旅社和各种小百货、食杂店20多家,年创效益200多万元。耕地3 0亩,林地1400亩,滩涂约700亩。有医疗站2所,校舍一幢,育苗室4家,建有旅游海运码头、渡口,有船运公司,停车场。   

介溪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位于三都岛北部,距镇区3.4公里,三都浅滩西南侧。以渔为主,海水养殖大黄鱼、杂鱼等,种植海带、龙须菜,渔业养殖面积1248.5亩。果树以荔枝为主,有百年以上“妃子笑”荔枝树2000多株。有“垂珠支圃,沙坪碎玉,棋盘古蹟,丹井藏天”等“玠溪八景”。村落依山傍海。辖玠溪、竹岐头等2个自然村,设7个村民小组。274户,991人。地920亩,林地7859亩,滩涂3000亩。   

渔塘村

  村东有口鱼潭,故名,后音衍为渔潭。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位于城澳半岛,疏港公路经村内,在镇区东南7.5公里,为纯渔业村。辖墓湾、门头鱼等二个自然村,设5个村民小组。229户,905人。以海水种植海带、龙须菜为主,兼养黄鱼、海蛎、对虾、内海捕捞等。有避风港一处,位于城澳半岛西北部,建于1978年,斜坡式堤岸一条,长300米,堤内有面积100亩池塘。办有紫菜、大黄鱼育苗场,有医疗站1所,校舍一幢。码头海运方便。   

南澳村

  曾名城腾村,纯渔业村。位于三都岛东北部,在镇区东偏北,路程8公里,村建海滩边,村边泊船。村民原为散布于三都澳的连家船民,1958年在罗厝里成立大队,1966年迁回南澳村,1984年改为村委会。设5个村民小组。其中一组有由黄湾村迁入,江、翁姓居多;二组由新塘北澳迁入,连姓居多;三组为南澳当地村民,江、林姓居多;四组由港口迁入,王、江姓居多;五组由飞鸾镇碗窑村迁入,欧、林姓居多。全村201户,812人,常住人口782人,本村籍大学文化2人。土地面积0.259平方公里,耕地250亩,林地220亩。有滩涂800亩。以渔业为主,兼内海捕捞、养殖、育黄鱼苗,产海带、紫菜等。种植业产水稻、甘薯,果树有枇杷、柑桔。房屋73幢,尚存定居上岸时政府所建房屋。有村委楼,医疗站2所,有天主教堂1座。船只130多条。有避风港1处,位于村前,建于1982年,成“丁”字形。斜坡式防浪堤1条,长180米,顶宽6米。村北有毛石砌成弧形梯1处,长250米,港池1000平方米,可停泊百余只小船,为三级避风港。海运方便。   

坪岗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位于三都岛东侧,在镇区东北7.2公里,莲花心山西南侧。辖坪冈、流水坑、葛藤湾、前澳、下宅、池下,短毳等7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382户,1427人,本村籍大学学历11人。以渔为主,养殖大黄鱼、红鱼、杂鱼等,海水种植龙须菜、海带。兼少量农业,产稻谷、甘薯。耕地6 2 3亩,林地5664亩,滩涂6250亩。果树有:荔枝、桔、枇杷。村北部建有坪冈水库,建于1984年11月,坝高10米。古建筑有“团圆境宫”三座。有校舍三幢,有医疗站一所。   

七星村

  1958年新成立七个生产队,取名七新,后改为星,意为明亮。又相传为门头村前海面礁石如天上北斗七星分布,故名七星。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9.7公里,村位于青山岛西部,沿海岸而建。村委会驻门头村。辖门头、九斗、尼姑坪、门头壑、白基湾、岭头坪、乌岩下等7个自然村。 设7个村民小组。285户,1097人。耕地4 7 2亩,林地3539亩,滩涂385亩。以渔为主,渔业养殖349亩,海水养殖黄瓜鱼、真雕、红鱼、海带、龙须菜。兼少量农业,产甘薯、小麦。林业有松、杉木、橄榄等。村后遍布奇岩怪石,景点有“海上少林遗址”、“海上布达拉宫”、“金蛇出洞”、大雅洞、青龙洞等。诗人郭沫若曾三上青山岛,于七星村岩上留有题词。医疗站2所,校舍一幢改做村委楼。 各村都建有小宫庙,以道教为主。建有民用码头,渡口两处,交通靠海运。   

青澳村

  村南有澳,在孟澳与虾荡尾之间,故名。又传原村前有一很深的澳,曾名深澳,雅称青澳(“青”与“深”方言音同)。1984年成立村委会。在镇区东南12.3公里,位于青山岛南部,1975年建成塘堤,房屋依塘堤而建,面海。村民原属斗帽村渔民,1979年迁居于此。设4个村民小组,246户,796人,翁姓为主。以渔业为主,渔业养殖247亩,主要养殖蛏,兼养鳗苗、黄瓜鱼、小杂鱼,对虾等。房屋120幢,其中砖混新楼房20多幢,大部分为两层石头房子。耕地80亩,近年改为池塘,养殖蛏、虾。滩涂250亩。通电、电话、电视,部分通自来水,村内通简易路,0头,2007年新建两处可移动木制码头,外出交通靠海运。原有校舍一幢改做村委楼,有医疗站3所,俱乐部一座,会场一处,妈祖庙一座(建于2001年)。避风港一处,建于1973年。水库一座,建于1982年,可蓄水500立方米水。2006年10月经蕉城区政府审批,设立渡口。   

秋竹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位于城澳半岛,疏港公路经村内,在镇区东南5.1公里,笔架山西北侧。背山面海。辖秋竹岐,长壁、影坪、里渔潭、上龟鼻、下龟鼻、里龟鼻、油坊、秋竹新村等9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275户,1390人。以渔为主,海水种植海带、龙须菜,兼少量农业,产稻谷、甘薯、小麦、豆类、茶叶。兼开采石料,船运等。耕地面积790亩。林业以松、杉、杂木、毛竹,果树有荔枝、柑桔、等。有校舍一幢。有医疗站2个,有自来水及生产用电,机动客船来往于镇区,通水泥路。2006年10月经蕉城区政府审批,设立渡口。   

三坪村

  1958年成立大队, 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在镇区东南10.5公里,城澳半岛东侧。辖三坪、上池、下池、土地炉、半山、柳澳、横楼等7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 263户,1101人。耕地4 2 0亩,林地2984亩,滩涂230亩。以渔业为主,兼外出开采石料,海水种植龙须菜、海带。农业产稻谷、甘薯、茶叶。林业有松、杉、毛竹等。果树有柑桔、芭蕉。有初级小学、医疗站各1所,渡口一处。有生产、生活用电,通简易公路。机动客船来往于镇区。   

渔坛村

  1999年1月17日从城澳街村分离出。村位于城澳半岛,在镇区东南8公里。辖张厝里、上澳、中澳、下澳、外澳、里澳6个自然村,其中上澳、下澳合称为外渔坛村,外澳、中澳、里澳合称为外西湾。设6个村民小组,221户,865人。渔业养殖131亩,以海水养殖为主,兼码头搬运、少量农业生产。农业产稻谷、甘薯,果树有橄榄、龙眼、香蕉、荔枝等。耕地580亩,林地2761亩。林业有松、杉木、梧桐。有自来水及生产、生活用电,有医疗站一所、渡口一处。   

西湖村

  原名西峡大队,1966年与葫芦大队合并,各取一字,名“西葫”,后雅称为“西湖”。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8公里,城澳半岛上,与青山岛隔海相望。村委会原驻地大湾坡,1989年迁往葫芦村。辖大湾坡、葫芦、兰仔、龙潭头、牛角卷、猫饵头、西峡、坑头、外茶坪、九岂等10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216户,799人。耕地640亩,林地10830亩。以农为主,稻谷种植面积270亩,甘薯240亩,兼种少量小麦。林业有松、杉、杂木、毛竹等。果树有柑桔、批杷、橄榄、龙眼。有医疗站、老人会各一所。   

虾尾村

  村东象虾蛄蝼,原称虾姑同,又因当地渔民以一种特殊的荡网作业捕捞,故名虾荡尾。在镇区东13.9公里,位于青山岛东南部。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村落依山傍海,沿山分布。设5个村民小组,362户,1267人,陈、翁姓为主。为三都镇最大的渔业村、连家船渔民村,海水养殖鳗苗、黄瓜鱼、海带、龙须菜。房屋约200多幢,有完小学校一所,医疗站4所。有基督教教堂一座。有简易码头一处,避风港一处,位于村东南部,建于1984年。筑防浪堤一条,紧接码头向处延伸成“丁”字形,全长60米,顶宽4.16米,平潮时出水高度2.16米。2006年10月经蕉城区政府审批,设立渡口,外出交通靠海运。   

仙竹村

  以仙人画和官竹澳两村各取一字,称“仙竹”,后音衍为新竹。位于青山岛西部,西与青澳村,东与虾尾村交界。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方14公里。村委会设在仙人画自然村,2007年新建村委楼。辖仙人画、官竹澳、大坪头、岐岩、坪岭、牛厝、三下垄等7个自然村,设7个村民小组,207户,756人。渔业养殖面积108.5亩,耕地面积656亩,林地3032亩。以渔为主,海水养殖黄鱼、珍雕、龙须菜、海带、杂鱼,渔业养殖面积108.5亩。名胜古迹有“仙人画”、“仙人掌”,有医疗站、小学各一所。通电、电视、电话,通简易路,对外交通靠海运。   

象溪村

  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村位于城澳半岛,疏港公路经村内,驻地在镇区南5.4公里,礁溪东南侧。辖象溪、溪头、田头厝、后里、大块头、半岭、上马岐、良坪、等8个自然村,设1 4个村民小组。337户,1297人,畲族11人,本村籍大学学历14人。耕地面积7 2 0亩,林地面积17867亩(大部分在文珠村、黄竹林村)。以海水养殖、育黄鱼苗为主,兼少量农业,产稻谷、甘薯、茶叶。林业有松、杉。果树有荔枝、橄榄、龙眼、柑桔等。有自来水,通电,有医疗站1个、学校一所(希望小学),有基督教堂一座,办有瓷厂、育苗场。水陆交通方便。   

新塘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位于三都岛东北部,在镇区东北4.5公里,南澳山西侧,以水稻和水果为支柱产业,其中荔枝2050棵,龙眼约1万棵,枇杷约1.8万棵,橄榄约1万棵,并种有杨梅、桃、李等各种水果。2006年仅水果产值120万元,兼海水养殖。辖新塘、岭口、蔡家洋3个自然村,设7个村民小组。301户,1096人,本村籍大学学历17人。村内塘3条,其中新塘塘, 面积 2900亩,可耕地2700亩,堤长0.78公里,堤高5.80米;五七塘,面积1600亩,可耕地1400亩,堤长1.30公里,堤高8.00米。有水库一座,建于1987年6月,坝高17米,渡口一处,有村委楼、校舍各一幢,医疗点1个,宫2座,私立幼儿园一所。耕地面积1021亩,林地2779亩。   

礁溪村

  北面临海有礁石,两侧有溪,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 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镇区东南3.5公里,位于城澳半岛。设2个村民小组。全村为独一陈姓,建村于1622年,247户,767人,常住人口672人, 本村籍大学学历9人。耕地面积150亩,林地5041亩,滩涂180亩,池塘250亩。村民从事建筑工为主,兼少量农业,产稻谷、甘薯等。林业有毛竹、松等。有生产、生活用电,通电视,建0头,城澳疏港公路经村内,交通方便。有初级小学一所,有医疗站2所。古建筑有陈氏宗祠一座(2000年重建)、忠烈恩王宫一座(2005年重建),有基督教教堂一座。有古榕树两株。村西北部有一瀑布为胜景,名“礁溪龙潭”。村域有驻军单位。   


城里村特产大全




城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