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厝村位于虎贝乡政府所在地,距市区50多公里,平均海拔800多米,下辖旧厝、何台、梨坪亭、清水堂、牛帽后等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99户,1246人,耕地617.6亩,林地6864亩。
旧厝村借助地处集镇中心,具有高山气候等优势,重点抓好了反季节蔬菜项目,全村大部分群众都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面积已达到1000余亩,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02203 | 352000 | 0593 | 查看 旧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中洋里村 |
中洋里村地处蕉城区西北部,位于风光秀丽的纱帽龙峰山脚下。东距旅游胜地那罗寺约3公里,西临猫头峰,南连乡政府所在地,北靠纱帽龙顶。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全村现游570人,150户,群众以种植香菇和畜牧业为主要收入。 中洋里村始祖叶得俊公系河南叶县叶氏直系,于1468年左右从江西八角井入闽,定居中洋里繁衍,至今约500多年。中洋里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3年闽东特委发展了中洋里第一个党小组,直到1946年,闽、浙、赣游击第四支队在这里成立,期间,叶飞、曾志、范式人、阮英平、黄垂明、叶伯安等(黄垂明、叶德步式本地人)曾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因此中洋里村遭受-反动政府“三光”政策的浩劫,全村被强行搬移,封闭大门,筑起围墙,100多间房屋被烧,49人被关押,1人被杀害,受尽“老虎凳”等酷刑-。村民们坚持革命,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解放后被评为老区基点村。光辉篇章、永载史册。 |
岩柄村 |
虎贝乡岩柄村地处蕉城区西北部,与屏南、古田县交界,平均海拔810米,距市区67公里,离乡集镇所在地22公里,属典型的山区行政村,全村共395户,1573人,当地群众主要以蒸笼制作加工为主要收入。 岩柄村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全村拥有林业用地面积609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510亩,毛竹林面积2582亩。近年来,岩柄村着力民生,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善了通村公路、农民休闲健身场所、村委楼等,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
新厝村 |
新厝村地处虎贝集镇所在地,辖新厝、前葛地等4个自然村,共303户,1325人。当地具有优良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是高山反季节蔬菜理想的种植基地。群众以种植蔬菜、水稻等为主要经济收入 。 近年来,虎贝乡立足地缘特征和气候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新厝村先后落户闽台生态农业园和旭晖省级蔬菜直供基地项目,并通过公司+农户形式,有效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农业增效。 |
下洋村 |
下洋村是三县交界的偏远山村,属省级贫困村,位于宁德蕉城区天湖山峰东南侧,虎贝乡西北部、西南与古田县鹤塘镇毗邻、西北与屏南县代溪乡三县交界带,东与本乡黄家村、下楼村相接。辖上洋、下洋5个自然村,下洋村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山高水冷,海拔860米以上,只有少量的毛竹与树木等作物。全村拥有耕地1498亩,林地11105亩,毛竹100多亩,全村人口1393多人,除水稻、香菇外,经济收入主要为外出打工和蒸笼加工,经济情况相对落后 |
下楼村 |
虎贝乡下楼村位于蕉城西北边陲,距城关71公里,距乡集镇所在地19公里,平均海拔810米,辖下楼、湖兰里、后院三个自然村,共216户,929人,其中党员30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66元,属典型的山区行政村。 在探索经济发展思路中,下楼村立足地域特征,大力发展气候型、资源型农业,及蒸笼制作和加工,农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稻、白菜等种植品种逐步丰富,全村农业种植面积达500多亩。 |
文峰村 |
文峰村位于宁德市蕉城区的西部,南面为展旗峰;北面有“笑天狮子”峰;东面有笔架山峰,文笔峰,砚石山;西面有将军山峰;东北面山石多且气势滂沱,全境犹如一个石的厅堂,且本身北面有一山名为石堂山,故而有石堂之称,后因宋末元初诞生于石堂(今文峰村)的陈普出名,世人也就称陈普先生为石堂先生。石堂,在唐宋时期曾名园州,一直到民国三十二年石堂才改为文峰村,石堂的命名已有千把年的历史。 全村由前宫坑、新桥头、大乾路、坪南楼、东山、院后畲族村、三际坑等七个自然村组成,共512户,2300多人。耕地面积41773亩,其中水田1573亩、农地810亩、山地36600亩,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薯,兼发展茶叶、林业、香菇等产业,完小学校1所,完成通电、通水,公路可达市区和屏南县。 文物古迹:①仁丰书院;②奶娘宫;③下马亭;④北上抗日集训地:文峰村,1937年冬,闽东红军在桃花溪整编后,移驻虎贝石堂集训;⑤清朝圣旨。 古名人:①石堂先生(陈普):宋末元初著名天文学家、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他以出生在石堂村,学者尊称为“石堂先生”;②振威将军黄礼珍: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中二十五 名武举人,进就挑列一等,分发本省随标以千总用,致此开始,历任福建桐山参将、金门左营游击、奉旨统领闽浙官兵、台湾水师安平协副将、台澎总督等职,其中在台任职十一年。 |
上堡村 |
上堡村位于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西部,市道公路贯穿境边。村中公路直通乡、镇,公路宽达4.5米,全村土地面积5.3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223户,898人,村所在地海拔86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田源平坦,四面靠山,山清水秀,是蕉城区虎贝乡“好自然”的美称。 上堡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龙潭”、“凤凰岭”、“狮头山”四景环绕全村四周,“南源溪”、“岩溪”、“爱妻溪”、三溪贯穿全村,使全村水源充分,水力资源丰富,森林、竹林茂密,富饶的物产(香菇等),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服务营造了宽松的优越的自然环境。特别我村最突出的是老区根据地,坑里至桃源路中的“桃源亭”一景。红军战士阮兴平曾多次带军在那里打过胜战。 |
七淀村 |
七淀村位于虎贝乡集镇所在地,为桥头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村,地处蕉城西北部,该移民村于1993年规划搬迁在虎贝乡集镇所在地,即宁屏公路边中洋里路口处,规划居住区面积为80亩。七淀移民村由原虎贝乡桥头、墓亭、岗头三个村的移民组成,原搬迁人口为169户,760人,该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160户,661人,其中男536人,女525人。移民主要以发展食用菌种植业及劳务输出为主,年均种植香菇等食用菌100多万筒,产值600多万元。目前全村群众拥有水库810米高程以上的耕地面积106亩,移民时政府下拨农地按人均0.02亩,全村共计农地15亩。 |
南岭村 |
虎贝乡南岭村位于蕉城区西北部,属老区基点村,平均海拔800米,独特的高山地理环境促进了当地高山绿色农业的发展,是林业为主的行政村。村民大多从事竹木加工。村落分散在山坡上,地形陡峭,海拔高,台风季节多暴雨,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域。 全村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半岭、西坑、六斗、直岗、下南山、南山、牛埕头、大竹岚、圭头),现有人口153户,534人,拥有耕地面积624亩,旱地180亩,林地面积6000亩(其中毛竹150亩)。 南岭村大力培育翠冠梨种植,发展生产300多亩,计17000多株,是该村群众的主要增收手段和经济支柱产业,并成立了宏元翠冠梨专业合作社。 |
梅鹤村 |
梅鹤村位于虎贝乡西北部,离城区60公里,离乡政府8公里。429户,1752人。村所在地海拔600米。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一 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在山区中算是一块宝地。 梅鹤村历史悠久,又称“石堂林厝”。村民大部分姓林, 清末村民纪念宋诗人林和靖的梅妻鹤子诗句,将村名改为梅鹤。梅鹤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宋末元年地理学家陈普(石堂先生)就出生于此。明永乐年间,进士谢霖也生于此。抗日战争时期,叶飞将军率领红军部队就在石堂整编,当时部队就驻扎在梅鹤、文峰两村。现有博士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大中专生一百多人。副处级以上干部3人,副科以上干部12人。 梅鹤村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 村尾的花桥,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五年,至今已有九百年历史。是宁德境内最古老的石拱廊桥。明代宁德县丞范节赞此桥为“宁阳第一桥”。石堂八景,如“翠屏霁雪”、“浸月蛟潭”、“石屋朝云”、“仙人棋盘”、“蓬岛飞峰”皆在该村境内,是旅游的好去处。 |
旧厝村 |
旧厝村位于虎贝乡政府所在地,距市区50多公里,平均海拔800多米,下辖旧厝、何台、梨坪亭、清水堂、牛帽后等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99户,1246人,耕地617.6亩,林地6864亩。 旧厝村借助地处集镇中心,具有高山气候等优势,重点抓好了反季节蔬菜项目,全村大部分群众都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面积已达到1000余亩,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黄家村 |
黄家村是虎贝乡最大的行政村,地处宁德市蕉城区的西北部,与古田、屏南县交界,距乡所在地38公里,平均海拨810米,气候温和,常年雨量充沛,山清水秀。全村现有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421户,人口2500多人,耕地面积3216亩,林地23509亩。 当地群众主要发展黄家蒸笼加工制作和黄家酿造等传统产业,生产蒸笼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相传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由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始创。清乾隆年间,黄家村人制作的日常器用品曾一度成为宫廷贡品。黄家蒸笼的制作工艺是柳杉片手缚技艺的典型遗存,在全国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2009年,黄家蒸笼制作工艺获得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家蒸笼产业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 2013年7月获国家地理证明商标。产品多样,拓展开发了盒、碟、瓶等三百多种竹制工艺品,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年产值1亿元。目前正紧抓黄家蒸笼集中区项目建设,该项目拟投资1000万元,建设用地12亩,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整合黄家蒸笼资源,解决就业2000多人,年产蒸笼及竹制品500多万件,实现产值2亿多元。 |
浮山村 |
虎贝乡浮山村地处蕉城区西北部,距市区49公里,平均海拔840米,辖浮山、三里林、坪路、桥头4个自然村。浮山村属区级贫困村,整个村人口约760人,属典型的老区基点村。当地主要发展香菇、竹木加工、水稻等产业。也是区委、区政府指定帮扶村之一。 近年来,浮山村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翠冠梨、水蜜桃等,实行连片种植,建设茶果厂,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
东源村 |
东源村地处虎贝乡东北3.3公里,那罗头山南侧,位于蕉城区西北部,距城区51公里,与霍童镇交界,面积4平方公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下辖东源、林口等7个自然村,其中天峰亭少数民族村23户,98人。曾是老一辈革命家叶飞、阮英平、曾志等长期在此工作和生活过的根据地,属典型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系区级贫困村。全村现有189户,650多人。 全村共有森林面积14000多亩、水田面积360亩、农地面积140亩。当地群众主要以种植茶叶和毛竹为主要收入 |
岔路村 |
岔路村地处蕉城区西北部,距市区60公里,离乡集镇所在地9公里,下辖岔路亭、界首岔等11个自然村,共157户,637人。全村林业用地面积6094亩,有林地面积5510亩,毛竹林面积2582亩,宜林荒山391亩,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适合竹业发展的林区乡镇。 当地群众以种植毛竹、翠冠梨、水蜜桃等为主要经济收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