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古田县 >> 杉洋镇 >> 芹尺村

芹尺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芹尺村谷歌卫星地图)


芹尺村简介

  芹尺村位于杉洋镇南部,东至康宁村5公里,西至岭里村4公里,南至珠洋村3公里,北至东吉村3公里,距杉洋镇20公里。村落面积0.8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780人,210户,辖店前一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为杉洋镇第一个实施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的行政村。村党支部党员28人,女党员4人。
  1982年落实政策,被确认为“重点老区基点村”,并成为第四批省级定点扶贫村,由省海洋渔业厅江开文同志担任-。芹尺村自古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绿茶,收入有限。新农村建设以来,许多村民凭借地理优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鼓励农民养殖泥鳅,有效拓宽了创收渠道。同时该村还积极邀请外出乡贤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2012年成功引进了由乡贤余延勇创办的喜洋洋家具厂。该厂总投资400万元,目前已初具规模。该村2013年还请福建耘合景观建设有限公司编制芹尺村的整体规划及九龙新村24亩的住宅小区规划;并且通过积极改进各项基础设施,维修黄氏祖厝建筑,新修文化活动中心,改扩建了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场所、篮球场、放生池等一系列做法,使该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变,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今日崭新的芹尺村。2014年省海洋与渔业厅江开文同志到芹尺村覆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22105 352000 0593 查看 芹尺村谷歌卫星地图

芹尺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芹尺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叶洋村

  叶洋村东与大甲乡林峰村着接,西与本镇芹尺、东吉村相邻,南与珠洋村笔架山分界,北靠大甲乡茶洋村茶峰山南麓,距镇区24公里。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人1059人,309户,辖叶洋、盘洋、璜溪、后洋、新村洋5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村党支部党员23人,女党员3人。   叶洋村是老区基点村之一,1933年革命前辈叶飞、阮英平、陈挺、黄垂明、余三江等曾经深入该村开展革命游击战争。叶洋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15多座,古民居中“三雕”景观优美,自然村中祠堂、庙宇独具魅力。在璜溪自然村畔有天然的-石、雷打石、流水石等。叶洋村外出人口多,主要在福州、浙江等地经商务工为主。经济作物面积为880多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番薯为主。同时,大力开展林业种植。在村两委及外出经商的乡贤帮助下,该村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目前,所有自然村的水泥路接近贯通,通往大甲林峰的水泥路也正在建设,有效改善农民的出行情况;村容村貌也发生较大的改变。   

夏庄村

  夏庄村历史传有九巷十书斋的美誉,古称古田蓝田十九都,又称下庄村,全村以李、吴、余姓为主,其中李姓占总人口80%以上。该村离镇所在地0.6公里,全村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079人,650户,下辖4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该村现有村两委8人,其中女性3人。村集体除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外,无其他收入。党支部共有党员49人,其中女性14人。由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等遗留问题,该村民情较为复杂,时有-现象发生。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建有黑提避雨栽培基地、太子参种植基地、水稻五新推广基地以及标准化菇棚等,今年还新建5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2年以来,村两委在村前水门口(溪畔)晒谷场规划开发20多亩的集体土地,用于村民建房,以满足群众需求。此外,古田县聚丰合金有限公司于2008年从水口镇迁厂至夏庄村溪尾,该企业以生产低微碳铬铁的系列不锈钢添加剂,年纳税可达200万元以上,是我县纳税大户之一。   

远地村

  远地村位于杉洋镇偏南7公里,龙舞溪下游、鳌江之上游。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41人,142户,下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该村现有村两委6人,其中女性1人。党支部共有党员21人,其中女性6人。   远地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全村有耕地面积580亩,山林地有1004亩,毛竹有1000多亩,林木和毛竹资源丰富。辖区内无工业企业,且无村集体收入,属于贫困山村。   

利洋村

  利洋村位于古宁线58公里处,东与杉洋村、夏庄村接壤,西与鹤塘镇南洋村接壤,南邻井边,北邻鹤塘镇东际村。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3万亩,2011年列为县级新农村示范村。现全村人口830人,249户,辖15个村民小组。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村党支部党员37人,女党员5人。村集体除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外,无其他收入。   该村村民收入除外出务工经商外,在家村民以养猪为主,全村共有养殖户42户,于2010年先后成立了肥肥乐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富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   作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村两委致力于项目带动战略,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其中,投入40万元,新建村级停车场;投入25万元,完成环村水泥路修建;投入30万元,对村级俱乐部进行修缮;投入20万元,对老人活动场所进行修缮;规划新建36亩住宅小区,以满足村民建房需求;启动村级公益性骨灰楼堂建设项目;启动山地开发项目,着手1000亩苗木培植基地建设。此外在养猪市场行情不看好的情况下,积极引导村民转产,计划发展发展食用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溪门村

  溪门村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坪溪与龙舞溪交汇并环村而过,系鳌江的源头之一,距镇区3公里。现有人口649人,209户,下辖4个自然村。该村现有村两委6人,其中女性2人。党支部共有党员28人,其中女性3人。该村村集体除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外,无其他收入。   该村风景秀丽,地处山区,气候优越,土地肥沃,适宜农耕,林竹资源丰富,有利发展食用菌生产等副业,生长有红豆杉、娃娃鱼等珍稀动植物。沿溪攀援可达万亩草甸,海拔落差近千米,气候和景观变化多样,具有极高的山野旅游开发价值。现村内保存有宋代杉洋进士余宋兴撰写的《龙井记》攀崖石刻,至今830多年,全文456字,字迹较为清晰,是我市发现的大型石刻之一。   

白溪村

  白溪村,位于古田、宁德、屏南三县(区)交界处,海拔1036米,距镇区所在地12公里。全村面积20650亩,有林地7000亩,耕地830亩,毛竹林250亩,天然草场面积1.2万亩,现全村人口132户,424人,下辖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党支部现有党员27人,两委成员6人。该村除上级财政支付转移外,还积极拓宽村财收入渠道,通过出让山地给华祥苑种植茶叶,不但解决部分村民就地就业问题,每年还可获得村财收入2万元。   革命前辈叶飞、陈挺、阮英平等同志曾经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和领导游击战争。1932年,0苏维埃政府宁古屏第一支部在这里成立,后队伍整装北上抗日,红色革命传统代代相传,系老区基点村。   白溪村海拔高,地理位置独特、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独特,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号称闽东地区最大的天然高山草场,总面积约2.4万亩。该村以生产水稻为主,还盛产毛竹、茶叶,发展畜牧业、米酒业,白溪羊肉、白溪米酒享誉周边。   2013年8月,该村被省政协主席张昌平确定为挂点扶贫开发重点村。8个月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该村采用“四自三公开”管理模式,投入127万元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革命史陈列室、农田灌溉渠、停车场、石拱桥以及村容村貌整治等一批项目,村庄面貌得到不断改善,生态旅游村形象不断深入人心。   

宝桥村

  宝桥村距镇区6公里,古宁公路贯穿而过。该村总面积27612亩,其中耕地2642.3亩,有林地20258.9亩,河流水域116.4亩。现有人口2064人,631户,下辖双石、九斗、坝头、郭洋、下洋、半林、小桥、北山、杭下以及彭洋10个自然村,人口较为分散,是我镇现有下辖自然村最多的行政村。叶飞、余三江等老前辈曾在这里开展游击活动,是我县老区基点村之一。该村现有村两委9人,其中女性2人。党支部共有党员59人,其中女性5人,村集体年收入1万元。   宝桥村是古田县香菇生产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村民以食用菌生产为主要产业,年人均生产食用菌1500余筒。近年来反季节蔬菜形成第二主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得助于得天独厚的天然气候。同时,丰富的物产资源有待开发,数百米河流,蕴存着大量优质的河印石,闪长汾岩建筑装饰,工艺用材资源。宝桥溪穿村而过,因适应候鸟越冬,溪涧鸳鸯成群嬉戏栖息,固有“宝桥鸳鸯溪”之称。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围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先后投入380万元,实施村级组织场所修缮,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宝桥至茶洋、双石至九斗水泥路硬化等建设项目,村庄整体形象得到较好提升。但受到村财力限制,宝桥溪沿岸未修建防洪堤,每至汛期,良田都会被冲毁,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湖里村

  湖里村,位于古、屏、蕉三县(区)交界处,海拔1150米,距镇区所在地16公里。全村林地10895亩,草场1700亩,耕地530亩,有人口307人,82户,8个村民小组。党支部现有党员16人,两委成员5人。该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小水电,每年可以获得村财收入6.9万元。   湖里村海拔高,草场风景优美,有闽东的“青藏高原”之美喻,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每年“五一”前后,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是闽东地区观赏杜鹃花的绝佳妙处。   湖里村地处偏远,革命先辈陈和水、黄垂民、余三江等多位同志曾在这里战斗,打游击战争,属老区基点村。湖里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可达10余度,全年平均气温只有14℃,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反季节菇。今年,该村引入客商,投资150万元,建成占地30亩的反季节埋地菇生产基地,以生产猴头菇、秀珍菇为主。   

松洋村

  松洋村东与大甲镇毗邻,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距镇区12公里,海拔700多米,现有人口491人,143户,下辖4个自然村,系我县老区基点村之一。该村现有村两委9人,其中女性2人。党支部共有党员25人,其中女性2人。   该村拥有良田900亩,林地1300亩,特别适应种植反季节蔬菜,有丰富的无污染水资源。2013年,引进珍稀水产养殖基地,主要以养殖中华鲟和香鱼,产品以出口为主,主要销往日本。此外,流经村落的松洋溪两岸茂林修竹、参差错落,加之流速和落差的缘故,十分适合开发水上漂流旅游项目。   该村村集体除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外,无其他收入,且由于省道304的改线,目前该村交通条件较为不便。   

杉洋村

  杉洋村系杉洋镇第一大行政村,杉洋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古田、屏南、蕉城三县(市)交界处,距古田城关65公里,海拔620米。目前,全村共有人口8361人,2767户,5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678亩,是我县库区移民村及老区基点村之一,也是我镇便民服务示范点。现共有村两委9人,其中女性1人,村集体年收入26万元。杉洋村至古有制作茶叶、红粬、酿酒等传统工艺,尤以酿造红酒闻名,适宜栽培食用菌、香菇、蘑菇等,适宜种植反季节蔬菜,经济效益可观,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   史上杉洋人农商并举,允文允武,以崇祖尊儒为要务,兼尚佛道及基督教,现有“余、李、彭、林”四大姓,至古有“余李多文士,彭林出武将”的佳话。该村自然景观优美秀丽,至古便有“蓝田八景”:狮岩凌雪、象峰返照、云梯接汉、一线洞天、古洞留云、凤林栖霞、马首嘶风、天池引月。   杉洋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明清代古民居有198幢,是闽东古名居最为集中的村落,也是明清时期古田县除县城之外的唯一一座城池。该村有史以来宗祠文化浓郁,其中李氏宗祠凤林祠和余氏宗祠蝉林祠入选福州十邑名祠。由于朱熹两度教学于蓝田书院,因有“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2011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杉洋村成功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杉洋村设党总支1个,下辖两个党支部,党员数115名(第-支部63名,第二党支部52名),其中女党员33名,党员平均年龄54岁,60岁以上党员52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杉洋村历届选举都风波四起,2012年之前村党总支连续5届未换届,村委会连续2届未换届成功。2012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全面展开,杉洋镇党委高度重视,因势利导,在“和”文化上下功夫,以发展凝聚人心,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终于取得了杉洋村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成功,彻底解决了杉洋村换届老大难的问题。2013年杉洋村党总支新吸收确定了4名入党积极分子,一支、二支各2名,实现了近十五年以来由于党组织机构不健全而导致无入党积极分子的突破,经过一年的考察,4名入党积极分子表现良好,于今年3月份都已转为0预备党员。   2013年,杉洋村被选为古田县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一年来,启动了引月广场、人行道、农贸市场和防洪堤等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300多万元。   

康宁村

  康宁村位于古田县东部,是古田、罗源两县交界处,东距罗源50公里,西离古田县城100公里,南邻善德村2公里,北连大甲镇10公里,是我县重点老区基点村之一。该村村落面积0.8平方公里,现全村163户,590多人,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经商,下辖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村党支部党员28人,女党员4人。该村医疗条件较差,且村集体除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外,无其他收入。   康宁村现保存有明代古建筑栅栏坑,清代古建筑古民居20多座。村中还有大厝三座,里有古井、书楼、武石、炼武坪等,此外还有齐天大圣殿、虎马廊,规模较大,雄伟壮观。资源景观尤其丰富,叶腊石矿以及形如雄鹰、石柱、石洞、狮岩的自然景观资源,可待开发。   

洪湾村

  洪湾村,位于古田县东部,距镇区11公里,鸳鸯溪、紫峰溪二流域贯穿境内。全村面积1.3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700人,225户,辖二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35人,村两委会成员6人。   洪湾村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其中自然风光中素有洪湾八景之美名:莲塘夜月、文峰夕照、鼎耳积雪、三井瀑布、龙溪两泽、岩洞归云、壶板涛声、牛山拥翠等,多处景观素有诗句存谱,多有文人墨客写照;人文景观有第九世先人72真人破佛魔岩、清乾隆木质拱廊桥2座(已列入古田县文物重点保护)、至今几百年历史鹰阳宫、五里亭、蛇洋亭、祖祠等6座。   该村水利资源丰富,建有紫峰溪、鸳鸯溪、洪桥溪等电站6座,装机容量8000千瓦,故有水电之乡的美名。境内3.5千伏变电站灌输古田、罗源、蕉城三县区及周边四乡镇,成为杉洋镇电力枢纽之一。   2013年,为方便村民出行,该村预计投资265万元,拟在杉善公路连接处建一座500米引桥头、桥头两端接线300米、桥长度65.04米、宽7米、车主道5.5米、两边人行道0.75米、桥最高处22米的大圣中桥,目前已完成可行性论证和部分资金筹措。   

东吉村

  东吉村位于杉洋镇东部,距杉洋镇22公里,村落面积1.8平方公里,现全村130户,578多人,辖有际头、油下、招边、店前四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东吉村古称东吉洋,乃合吉祥如意之意,是我县重点老区基点村之一。   近年来,东吉村在上级部门的扶持帮助下,建设成果显著,村内基础设施、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2013年在县国土资源局的大力帮扶下,完成了村道3.8公里道路拓宽、溪湖改造、路灯改造、景观亭建设、石雕栏杆建设等项目。今年东吉村被列为镇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预计投入资金150万启动村容村貌美化绿化、道路硬化、公园建设等建设项目。   东吉村还拥有丰富的辉绿岩资源,总投资2000万元的古田县鑫众雕刻有限公司就建于该村,主要经营青石(辉绿岩)矿山采集、半成品加工、石刻精加工等。   

芹尺村

  芹尺村位于杉洋镇南部,东至康宁村5公里,西至岭里村4公里,南至珠洋村3公里,北至东吉村3公里,距杉洋镇20公里。村落面积0.8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780人,210户,辖店前一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为杉洋镇第一个实施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的行政村。村党支部党员28人,女党员4人。   1982年落实政策,被确认为“重点老区基点村”,并成为第四批省级定点扶贫村,由省海洋渔业厅江开文同志担任-。芹尺村自古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绿茶,收入有限。新农村建设以来,许多村民凭借地理优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鼓励农民养殖泥鳅,有效拓宽了创收渠道。同时该村还积极邀请外出乡贤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2012年成功引进了由乡贤余延勇创办的喜洋洋家具厂。该厂总投资400万元,目前已初具规模。该村2013年还请福建耘合景观建设有限公司编制芹尺村的整体规划及九龙新村24亩的住宅小区规划;并且通过积极改进各项基础设施,维修黄氏祖厝建筑,新修文化活动中心,改扩建了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场所、篮球场、放生池等一系列做法,使该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变,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今日崭新的芹尺村。2014年省海洋与渔业厅江开文同志到芹尺村覆新。   

珠洋村

  珠洋村位于杉洋镇下半区,东至善德8公里,西至岭里5公里,北邻芹尺,南与浮洋接壤。现全村人口1666人,478户,面积10.67平方公里,下辖兰里、下丘、顶洋、宅柄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2人。村党支部党员55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6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39人,女党员7人,长期外出党员33人;1982年被确定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在家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为主,外出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二,主要在福州等地从事废品收购等。同时,以福州流动党员为主,成立驻榕党支部,共有党员40多名,2011年被福建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多年来,扎实开展党组织各种活动,是基层党组织的先进典范。该村岩地一带的山脉中蕴藏有丰富的叶蜡石资源。村集体除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外,基本无收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25元。   2011年,该村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三批扶贫村。三年来,该村按照“引月珠洋”新农村规划方案总体思路,共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村内巷道整改绿化、引月湖廊桥以及珠洋至坑口道路硬化等一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恩美楼”改造、引月碑、引月湖、望月亭、公共厕所正在抓紧建设中。针对珠洋村地形地貌特点,现正在实施750亩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实施500亩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并投入近200万元建设珠洋至坑口水泥路,方便群众出行。同时,积极引导在外乡贤回村创业,回馈家乡,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浮洋村

  浮洋村位于杉洋镇东南部,与罗源县毗邻,距杉洋镇区22公里。全村人口743人,216多户,面积1.8平方公里,辖里洋一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6名村民代表。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2人。村党支部党员37人,女党员3人,长期外出党员21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2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25人。   浮洋物产丰富,地底下蕴藏有丰富的叶蜡石、铅锌银矿石资源等。村集体财政困难,除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外,没有其他收入,村民收入多以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在家农民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业,但因规模小,防范风险能力低,收入不稳定。同时,由于养殖业的发展,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污染,严重制约百姓的增收致富。主村与里洋只有一条机耕路,总长5公里,交通不便,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岭里村

  岭里村位于杉洋镇下半区,系杉洋镇第二行政大村,与福州罗源县霍口乡接界,距镇所在地16公里,是杉洋镇下半区13个行政村的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系我镇便民服务示范点。该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辖四个自然村(坝头、后山、廷坪洋、柯地乾),通过造福工程,后山、廷坪洋、柯地乾等三个自然村迁入岭里村,全村861户,2823人,是古田县重点侨村与老区基点村之一,先后被授予名贵树种村及省级生态村称号。岭里村共有村两委8人,其中女性2人,村集体年收入2.6万元。全村以谢姓为主,历史上是古田大东地区名村。岭里村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在校生600多人,完小校一所,在校生300多人,教育教学质量历来居全县同类校前茅。   岭里村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拥有4000多亩生态林,矿产资源丰富,有“叶腊石”“古田青”“辉绿岩”等,其中叶腊石储量在50万吨以上,“古田青”“辉绿岩” 储量25万立方。村内共有古民居15幢,主要是六扇门、八扇门等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主要分布于旧街与门前坑一带。其中,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露天戏台”和乾隆年间的“翠峰亭”具有较高古建筑考察价值。   岭里村党支部共有党员86名,其中女性20名。2012年6月,该村党支部与省财政厅第二十党支部达成共建帮扶,两年来,在省财政厅的帮助下,该村共投入460万元,实施了洋尾造福新村、岭里中小学围墙改造及基础设施、防洪堤和市级土地整理等项目。目前,X901线杉洋至岭里段A6标段晋级改造工程(岭里村村内水泥路)正在实施,目前已完成单幅水泥硬化。今年,该村围绕省级“绿色村庄”创建工作,拟对“露天戏台”进行修缮并新建一处农民活动中心。   

坂斗村

  坂斗村地处古田、罗源交界处,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距离镇政府14公里,全村人口1220人,359户,23个村民小组,辖廷洋一个自然村,现有党员25人,村两委成员6人。村集体除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外,无其他收入。   该村山村秀丽,四面环山,森林覆盖面积95%以上。该村农业基础较好,今年拟建设一处食用菌标准化厂房。2013年12月,该村启动坂斗至廷洋自然村水泥路硬化工程,但由于村级财力薄弱,该工程尚缺口资金40万元。   

东双村

  东双村位于杉洋村南部,西与鹤塘镇交界,南与闽候县交界。全村土地总面积15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1258亩、山地面积13742亩。全村辖双口渡、半岭、湖里、西园、里垅、浮垅等6个自然村,全村现有人口1464人413户。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67元。全村现有党员36人,村两委干部6人。村集体除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外,无其他收入,且村级卫生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落后。   该村积极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子,主动寻求项目落地。2013年东双村与福建飞虎发展有限公司古田杉洋分公司达成投资意向,预计投资2000万元,目前一期已投入1000万元,建设1000亩黄桃种植基地。该基地采用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选育的适应杉洋地理气候的“蜜黄一号”早熟甜蜜黄桃及中熟甜蜜黄桃“蜜黄二号”新苗种,全面推广节约型滴灌系统,并充分利用东双生猪养殖场废弃物,采取固液分离等技术将干鲜粪有机肥与污水回抽还山用于黄桃种植,建设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二期公司将自建加工厂,深加工罐头、干货、饮品等黄桃延伸产品。   

横山村

  横山村位于古田县东部,距杉洋镇政府14公里,东与坂斗村、岭里村交界,西邻鹤塘镇,北连楼下村,南与东双村接壤。   现全村人口1547人,447户,下辖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党员32人,村两委干部6名。   横山村环山抱村,山地万亩,气候温暖,茶园连片,是杉洋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该村现留有占地800多平方米的祖房,距今约有800多年的古建筑“横山水尾游亭”;横山大厝后峰顶现保留古游亭2座,建筑雅致,古韵蕴藏。横山村水尾处天然的古木林屏,千年奇木,蔚然壮观。   

楼下村

  楼下村系杉洋下半区12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古田县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该村村落面积2.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915人,278户,其中党员33人,村两委6人,下辖三个自然村(大岭下、紫峰、下山洋),10个村民小组,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香菇、花菇为辅。   楼下村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先祖由杉洋迁入定居,至今200余年,仅清代科举时期就考入文秀才4人、武秀才1人;位于紫峰溪的亭下桥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该桥桥长29.2米,宽4米,桥高度11.6米,于2003年7月份被县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此外,还有特色千年古树共三种5棵,分别为红豆杉1棵、亮杉3棵、水松树(天树)1棵,1986年被列入名贵树种村。   

善德村

  善德村系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一个行政村,位于古田县东部,是古田、罗源两县交界处,东与罗源县接壤,离县城50公里,西离珠洋村5公里,北连大甲镇10公里,系我县重点老区基点村。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2788人,813户,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经商,下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村党支部党员49人,女党员7人。   善德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村中无村办企业,村集体除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外,无其他收入。原以生产竹编制品的规上企业嘉丰工艺有限公司现已转移至闽侯发展。   


芹尺村特产大全




芹尺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