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坑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行政村之一,位于古田县西北部,西邻南平市,北靠建瓯市,坐落于雄伟壮观的石饭甑岩正南方脚下,距县城22公里,凤都镇所在地7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6.6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1573多人,388户,下辖双坑、六库、吉坑、油麻坑、九渡桥等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石坑村村民以陈、陆、叶三大姓氏为主,其始祖于明朝自南京开封、浙江入闽,定居繁衍,至今已有560余年。
石坑村是省重点老区基点和老苏区村。1934年,王助、黄立贵率领闽北独立师挺进石坑,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43年,0地下党员王一平、黄扆禹、左丰美、张翼、杨兰珍、叶明根等同志先后在石坑村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1946年0福建省委在这一带召开了著名的-会;1947年0古田县委在这里成立了石坑区委,郑向忠同志任区委书记;1948年春,石坑村又组织成立了古田第一个贫农团组织,陈宜华同志任贫农团团长;1948年5月,游击队与贫农团紧密配合,歼灭了驻在石坑村-保安队的一个排,打响凤都地区向-反动派开战的第一枪,为凤都解放奠定了基础。0古田县委第一任书记叶明根同志对石坑的革命历史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古田革命贡献最大的自然村应该是石坑了,虽然全县各村也都有人出来参加革命,但象石坑这样的例子为数不多。”
石坑村新一代人才辈出,其中就有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福建省委办公室副秘书长的陆开锦同志,有北京国际级律师叶万和同志等。
【建筑景观】石坑村现留有清代民居建筑10多座,走进古民居“花厝”,到处可见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以及镶嵌其中的吉辞颂语,显示出了古代精湛的建筑雕刻工艺。
石坑村石饭甑岩风光无限,盛称“古田第一巅峰”,其石桌、石碗、石筷子、石汤匙、石箭、石鞋、石印、石船、石马、石猪、石鸡等,形象逼真,造型诡异,令人浮想连篇,居岩鸟瞰,翠屏湖泊景观尽收眼底,故有“风景这边独好”之美称,使人流连忘返;石坑村塔石湖的叠石风光奇特无比,“五谷仙”则神秘莫测,两山对峙,更觉气势宏伟,美不胜收;石坑村正南的杉树岭三圣公宝殿在“金鸡石”的护卫下显得格外威武雄壮,加上殿前三棵苍翠挺拔的百年松柏,透露出古朴、肃穆的气息;石坑主村的护婴奶娘宝殿、黄公殿,两殿相邻,历史悠久,分别始建于道光癸卯年、同治五年,每逢元宵佳节,香客络绎不绝,龙灯舞会热闹非凡,散发出独特的民俗风情魅力。
【物产经济】石坑村水电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源于蟹龙头,河床甚长,水质磐清,已建有总装机容量为175千瓦的小型水电站一个(岩头溪水电站);石坑村盛产香菇,品质上乘,畅销国内主要城市及东南亚国家,为农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2106 | 352000 | 0593 | 查看 石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村尾村 |
村尾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古田县西部,在美丽的五华山西侧脚下,紧依濑溪河畔。东邻小吉村,西与南平市巨口乡接壤,北连东村村南,与城西罗峰村隔河相望,距凤都镇中心9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750人,206户,6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近年来,村尾村铺设了通往镇中心的水泥路面以及环村水泥路面,交通便捷,村貌整洁。 【历史人文】约在清朝康熙年间,村尾村始祖由古田县迁往上坪村再由上坪村迁往现址居住繁衍。村尾村地灵人杰,近代涌现出大学教授、工程师、华侨多人,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侨胞游万良等还为家乡筹建了村尾小学,在凤都镇传为佳话。 【建筑景观】村尾村现留有清代建筑9座、民国时期碉楼8个,雕梁画栋建筑保存完好,整个村居建筑布局成八卦形,古典色彩十分浓厚。 【物产经济】村尾村水电资源丰富,境内已建成的白林溪水电站,发电量达1千千瓦时。 |
洋头村 |
洋头村系古田县凤都镇第三大行政村,位于凤都镇东部,与凤都村相连,距古田城关15公里。 【村落与居民】洋头村村落面积 5.4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2104人,566户,辖2个自然村(中湾、墓兜),26个村民小组 。 【村风村貌】洋头村村民勤劳朴实,团结奋进,多次获“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历史人文】洋头村“舞草龙”风俗由来已久,洋头舞龙队还曾在古田县舞龙比赛中获得荣誉。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洋头舞龙会如期举行,凤都全镇五里街区皆能见到草龙飞舞、火光飘曳,场面极为壮观。洋头村人杰地灵,博士生导师王凤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物产经济】洋头村乃凤都镇水果第一大村,村内建有专业水果交易市场一个,每逢丰收时节,外地客商络绎不绝,交易场面十分火爆。洋头水果主要品种有古田大桃、水蜜桃、白凤桃、早凤王、补品桃、雨花露、油奈、黑李、芙蓉李,特别是白凤大桃以特优品质闻名全国,跻身优质水果行列,畅销省内外。 洋头村还是凤都镇食用菌茶树菇生产基地,全村建有食用菌专业产房达300多间,主要盛产香菇、白木耳、茶树菇、凤尾菇,金针菇、鸡腿菇、蘑菇,吸引了无数外地客商前来贸易。 |
桃源村 |
桃源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行政村,位于古田县北部,东与城东区接壤,距县城14公里,南连洋头村,北接新建村,距镇所在地2公里。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到1300多人,318户,辖12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桃源村群山环绕,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村民秉承中华传统美德,素以热情好客而著称。 【建筑景观】桃源村现留有明代古庙三座,其中“善山堂”古庙与际面“五华山”相峙,蕴涵许多古老的传说;村中的百年古樟树,枝叶茂盛、形态万千,引无数游客赞叹,被列为省重点保护古树。 【物产经济】 近年来,桃源村食用菌产业不断茁壮成长,其中尤以白木耳著称,全村现建有白木耳专用房300多间,是名副其实的“白木耳之村”; 水蜜桃、油奈、黑李是桃源村的主导水果产品,实有“水果村”之美称。 |
际面村 |
凤都镇际面村位于916县道沿线,距古田县城10公里、距凤都镇中心6公里。村落面积11.3平方千米,辖前村、里村、珠洋、坝里4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07人,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 近年来际面村以“大野山”银耳有限公司为食用菌产业化龙头,推广标准化无公害银耳生产,年产值超1000万元;打造千亩优质水蜜桃生产基地,致力果业经济升级壮大;成立“凤谷”绞股蓝专业合作社,实现绞股蓝品牌化生产。积极发掘老区基点村红色文化资源,完成1946年第六次省-会旧址和江作宇故居等红色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规划,部分开始动工修缮。 2013年际面村被列为凤都镇“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和“人才兴村富农三年双倍增”试点村,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4大类26个建设项目,力争实现乡村产业、文化、环境档次的全面提升,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24万元。 |
新建村 |
新建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少数民族行政村,位于古田县北部距县城21公里,南与凤都村交界,距镇所在地5.5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3.6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850多人,辖6个自然村(菜地、后朝、招坑、大栋、五斗),13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新建村居住着畲、汉两族人口,其中畲族人口占80%,始祖于明朝间,从福建汀州府(现长汀县)移至新建龟洞后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畲族至今还保存着一份祖先图。解放后,新建村原是凤都村管辖下的小村,1966年从凤都村划分出来,建村后取名新建村,村委会设在兰尾洋。 近年来,新建村人才辈出,遍布大江南北建功立业,现任福州市政协副主席、马尾开发区副主任的厅级干部雷成财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物产经济】新建村山青水秀,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境内已开发建设有白水际水电站、白水际二级电站、下游三党电站等;新建村五个自然村的水蜜桃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人称“五斗桃”;新建村茭白产品优质,在全国各大市场口碑颇佳。 |
双珠村 |
双珠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古田县西部,为凤都镇区所在地,距城关14公里,至火车站26公里,北靠建瓯市,西连南平市。 【村落与居民】全村面积9.5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4138人,1148户,辖5个自然村,48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双珠村近代人才辈出,美国西余医学院博士朱功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现任联合国救济总署驻福建办事处主任、上海市基督教联合会会长朱立德同志,原将乐县副县长朱邦扬同志,现任宁德市科技局局长魏观谋等,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家乡建设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建筑景观】双珠村境内衫树岭的“大圣殿”建于清朝年代,追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建筑面积达300多平方米,雄伟壮观,每年均吸引成千上万香客、游客前往朝拜、观光。 【物产经济】双珠村全年平均气温在18度左右,雨量充沛,为水果种植、食用菌生产和反季节蔬菜栽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其出产的茭白、油奈、水蜜桃等果蔬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白木耳、茶树菇、香菇等食用菌产品更是远销东南亚地区。同时双珠村也是木材的高产村庄,可供利用的林木资源达一万七千亩。 |
溪头村 |
溪头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的一个行政大村,位于古南公路边,在逶迤的五华山南侧脚下,东与凤都村交界,西与碗厂村、林场接壤,北连双珠村,距古田县城18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 8.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990多人,533户,1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溪头村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结下了累累硕果。1992年被评为宁德地区文明村,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明星村”光荣称号,1993年在“福宁新村杯”村镇建设竞赛中获“先进村庄”称号,1994年在“五百、五千”评比中被宁德地区行署评为“明星村”,1997年被评为宁德地区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单位。 【物产经济】溪头村以食用菌生产、水果种植、茭白栽培著称。近年来,溪头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引进外资创办了杏鲍菇规模生产出口基地,大大扩大了食用菌生产的规模,仅村民自办的食用菌专用房就达600多间,年产干品200多吨,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及国外市场。 |
凤都村 |
凤都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镇区行政村,位于古田县西部风景秀丽的五华山麓北盆地,在延、古、瓯(南平市延平区、古田县、建瓯市)三县市区交汇处,是凤都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田)南(平)公路沿村而过,交通便捷,距县城16公里,南平市84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4.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3980多人,1230余户,辖2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近年来,凤都村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容村貌建设,成效显著。1996年,在新型村镇建设活动中被省政府授予“优胜村庄”称号;1999年,获省绿化委“省级园林式村”称号;先后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被科协系统评为“先进集体”;2000年,在创建省级文明新村“精品”工程中通过验收;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定为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凤都人民正以其勤劳智慧、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描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宏伟画卷。 【历史人文】凤都村历史悠久,宋代时称为建东乡和平里,元至明代改称建东乡五都,清朝时称为西乡五都,民国时期为第四区凤仕乡管辖,旧称福建福州府古田县五都凤埔,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五都”、“凤埔”的俗称。郑、吴、陈、刘、汤、张、王等姓氏始祖先后入凤都定居繁衍,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建筑景观】凤都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25座、大帝庙等古遗3处,均显示出了古代精湛的雕刻、装饰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樟巍峨屹立在村后山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后山的青铜器时代古遗址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物产经济】凤都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全省最大的茭白生产村,茭白成为了凤都村的龙头产业,是凤都村的经济支柱,现种植面积已达2300亩,年产量达4000多吨。茭白是无公害绿色食品,嫩白如玉,清甜可口,营养丰富,享誉大江南北,产品远销福州及沪、苏、鄂、浙、粤等省市,并打入了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凤都茭白”荣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已成为广大消费者共识的品牌,凤都也因此被福州市列为“福州市远郊蔬菜基地”。 凤都村盛产桃、李、萘等名优水果,出场的水果果型硕大、色泽鲜艳、香甜可口,广受国内外顾客的青睐,现各类水果种植面积已达2300亩;同时凤都村的食用菌、养殖业正朝规模化方向发展,给凤都人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 |
东村村 |
东村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重要行政村之一。位于古田县西部,在雄伟五华山麓之西,东与梅洋村接壤至古田县城18公里,西与南平市巨口、洋后交界,北连上坪村,南邻村尾村。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13.5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500多人,408户,辖2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改革开放以来,东村村貌焕然一新。新建楼房林立,水泥公路直通镇中心,村内铺设了水泥村道,电话、有线电视等信息、娱乐工具一应俱全。村经济发展迅速,群众安居乐业,2000年被评为县文明村。 【历史人文】东村村旧属古田县管辖,旧称福建古田县五都东山村 。东山村始祖居佐公曾任福建府古县丞,约于公元1025年之间,其长子二十三公创居东山村,繁衍至今已有960多年的历史。 【物产经济】东村村山地面积约2.5万亩,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水蜜桃、油奈及茭白蔬菜,产品以质优、味甘甜享誉古田。 |
长坑村 |
长坑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最小的行政村,地处南古瓯交界地带,四面群山环绕。东接凤埔乡,西与南平市交界,北与建瓯市相邻,南连石坑村,距凤都镇中心18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25.3平方公里,人口370多人,110户,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长坑村村民朴实、勤劳,长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种生活,老一辈的村民至今还保存着讲客家话的语言习俗。 【历史人文】长坑村隶属古田县管辖,长坑始祖于清初乾隆年间自永定县迁移至此定居繁衍,至今已有三、四百年。长坑村是老苏区村,是革命老前辈肖江西同志的故乡,半山自然村的老一辈在革命战争时期,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革命烈士多达7人,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纪念先烈,在半山村还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 【物产经济】长坑村拥有万亩原始森林,地下埋藏着铜、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待开发利用;触目可及的毛竹林是长坑村的主要经济林木,同时也是长坑村特有的一大景观;长坑村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不少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 |
小吉村 |
小吉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行政村之一,位于凤都镇西南,与南平市巨口乡交界,距凤都镇中心10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5.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816人,215户,12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小吉村隶属古田县管辖,始祖从旧城游巷口迁徙到此兴村立基。小吉村是老区基点村,革命战争时代叶民根、江作宇等革命先辈曾在这一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小吉村的乡亲们为游击队员送粮捎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3年以来,在宁德市长陈荣凯的挂点、市直六个单位的帮扶下,小吉村修建了通往镇中心的水泥路和环村水泥路,通了有线电视、自来水,新盖了村委会大楼,开发建设了小型发电站,小吉村的各项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物产经济】小吉村海拔650米,年平均气温16℃,适宜种植食用菌、水果。全村年产茶树菇100多万袋,白木耳30多万袋,年产食用菌干品100多吨;全村已种植水蜜桃、黑李800多亩,各类水果年产量达300多吨。小吉村的食用菌、水果产品质量上乘,为村民年均创汇3千多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梅洋村 |
梅洋村是古田县西部重镇凤都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东靠五华山,西隔东村与南平市毗邻,南连小吉,北接上坪,距凤都镇中心7公里。 【村落与居民】梅洋村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1120人,229户,16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梅洋村山清水秀,村容整洁,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自村东南向西北蜿蜒流淌,新建成的村委会办公楼矗立在村中心,格外醒目,从高处鸟瞰,整个村落酷似一朵绽开的梅花,故名曰“梅洋”;梅洋是个多姓氏人民聚居的村庄,以陈、韩、叶、郑四姓为主,各姓氏宗族长期和谐相处,民风淳朴。 【历史人文】梅洋村曾出土明代青瓦和陶瓷碎片,表明五百多年前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村口神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史悠久。 【建筑景观】梅洋村村口河面上的跨河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于1968年再次扩建重修,四周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是避暑的好去处。 【物产经济】梅洋村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随着农村产业化调整的不断深入,梅洋村的食用菌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茭白、水果也逐渐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2004年修成的通往镇中心的水泥路,将食用菌、茭白、水果源源不断的销往各地,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 |
上坪村 |
上坪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山区行政村,位于古田县西北部,在闻名遐迩的五华山脉下,东连际面村至县城10公里,西与镇林场相邻,南与梅洋、东村村交界,北邻溪头村距县道古南线2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3.7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137多人,335户,16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上坪村旧属古田县管辖,旧称福建省福州府古田县五都七保上坪境。明朝1428年,上坪始祖游公自古田游港口入村定居上坪繁衍,至今已有579年的历史。上坪村的杰出人物主要有现任宁德市总工会主席的游国生同志等。 【物产经济】上坪村的食用菌生产可追溯至1978年,技术经验成熟,特优产品有白木耳、茶树菇等,远销省外各地。 |
石坑村 |
石坑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行政村之一,位于古田县西北部,西邻南平市,北靠建瓯市,坐落于雄伟壮观的石饭甑岩正南方脚下,距县城22公里,凤都镇所在地7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6.6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1573多人,388户,下辖双坑、六库、吉坑、油麻坑、九渡桥等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石坑村村民以陈、陆、叶三大姓氏为主,其始祖于明朝自南京开封、浙江入闽,定居繁衍,至今已有560余年。 石坑村是省重点老区基点和老苏区村。1934年,王助、黄立贵率领闽北独立师挺进石坑,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43年,0地下党员王一平、黄扆禹、左丰美、张翼、杨兰珍、叶明根等同志先后在石坑村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1946年0福建省委在这一带召开了著名的-会;1947年0古田县委在这里成立了石坑区委,郑向忠同志任区委书记;1948年春,石坑村又组织成立了古田第一个贫农团组织,陈宜华同志任贫农团团长;1948年5月,游击队与贫农团紧密配合,歼灭了驻在石坑村-保安队的一个排,打响凤都地区向-反动派开战的第一枪,为凤都解放奠定了基础。0古田县委第一任书记叶明根同志对石坑的革命历史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古田革命贡献最大的自然村应该是石坑了,虽然全县各村也都有人出来参加革命,但象石坑这样的例子为数不多。” 石坑村新一代人才辈出,其中就有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福建省委办公室副秘书长的陆开锦同志,有北京国际级律师叶万和同志等。 【建筑景观】石坑村现留有清代民居建筑10多座,走进古民居“花厝”,到处可见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以及镶嵌其中的吉辞颂语,显示出了古代精湛的建筑雕刻工艺。 石坑村石饭甑岩风光无限,盛称“古田第一巅峰”,其石桌、石碗、石筷子、石汤匙、石箭、石鞋、石印、石船、石马、石猪、石鸡等,形象逼真,造型诡异,令人浮想连篇,居岩鸟瞰,翠屏湖泊景观尽收眼底,故有“风景这边独好”之美称,使人流连忘返;石坑村塔石湖的叠石风光奇特无比,“五谷仙”则神秘莫测,两山对峙,更觉气势宏伟,美不胜收;石坑村正南的杉树岭三圣公宝殿在“金鸡石”的护卫下显得格外威武雄壮,加上殿前三棵苍翠挺拔的百年松柏,透露出古朴、肃穆的气息;石坑主村的护婴奶娘宝殿、黄公殿,两殿相邻,历史悠久,分别始建于道光癸卯年、同治五年,每逢元宵佳节,香客络绎不绝,龙灯舞会热闹非凡,散发出独特的民俗风情魅力。 【物产经济】石坑村水电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源于蟹龙头,河床甚长,水质磐清,已建有总装机容量为175千瓦的小型水电站一个(岩头溪水电站);石坑村盛产香菇,品质上乘,畅销国内主要城市及东南亚国家,为农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 |
石峰村 |
石峰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偏远山区行政村,位于古田县西北部,东临古田城东桃溪村,距古田城关14公里,西连石坑、长坑两村,北与凤埔乡接壤,至凤都镇中心16公里。 【村落与居民】石峰村村落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l500多人,辖6个自然村。 【历史人文】石峰村系老区基点村。1946年,0福建省游击纵队骨干左丰美、黄扆禹、刘捷生、杨兰珍等,组织古田主要游击干部江作宇、叶明根、郑荣堂、肖江西、郑向忠等,先在黄连、际面两村秘密召开会议,因被敌人发现,遂决定过址石峰村饭甑岩(鹿潮湖),在石峰村建立了游击战争根据地。此后石峰村一带先后有二十多人参加了游击队,地下交通员、接头户等多达300多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筑景观】石峰村拥有纵多自然景点,极为壮观。境内有饭甑岩、阔鸭峰、九天玄女峰,附近有钱岩峰、石壁峰、石罗寨峰、曾子林峰、五谷真仙峰、白岩洞、仙人溜剑、肥兰际、蟹龙潭等景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其中尤以饭甑岩最为著名,饭甑岩海拔千米,倚山倒置,怪石嶙峋,居远处遥望,整座饭甑岩恰似雄鹰展翅飞翔。近观石桌、“啷铛石”、“莲花石”、石公鸡、石棺材、石船,造型怪异,形象逼真,带给游客无限情趣,“哑巴帝造反夺江山”的传说故事更给游客留下无尽遐想,使人留连忘返。 【物产经济】石峰村的林地面积达16543亩,木材产量居古田之前列;毛竹林是石峰村的主要经济林木,出产的笋干畅销国内外;石峰村境内柿树成荫,柿干口感纯正,倍受各地顾客青睐。 |
上地村 |
上地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行政村,位于古田县西部,南古欧三地交界处,距县城35公里,与石坑村毗邻,距镇所在地19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080多人,332户,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上地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解放战争时期,在黄扆禹、左丰美、杨兰珍等革命老前辈的发动、领导下,上地村人民与-反动派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许多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产经济】毛竹林是上地村的主要经济林木,其出产的笋干畅销国内外市场;上地村矿产资源丰富,在上地银山头村地下,埋藏着大量的银矿、铁矿和珍贵石种有待开采利用。 |
碗厂村 |
碗厂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行政村。位于古田县西北部,在古南公路边距县城17公里,东与溪头村接壤,西邻凤都林场,北与南平市洋后镇良坑村交界,南连上坪村。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7.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477人,171户,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碗厂村素以村风文明而著称,1983年,碗厂村被评为宁德地区双文明村,2006年被为县文明村。 【历史人文】碗厂旧称福建福州府五都七保双溪亭碗厂。碗厂始祖陈公于乾隆年间(1773年)自德化入闽,定居碗厂繁衍,至今已有233年。1951年碗厂村由上坪管辖,1957年划为双珠村管辖,1961年成立碗厂行政村,管辖南楼、赖坑、石楼梯、山后、田口5个自然村,1979年南楼、赖坑、石楼梯三个自然村划为凤都林场管辖。 【建筑景观】碗厂村现保留有民国建筑炮台一座,建于1925年,四层土木结构,雄伟壮观。 【物产经济】碗厂村水电资源丰富,已建有2座小型水电站(双溪亭电站、碗厂山后电站),白石林电站、奎金山电站正在开发建设中;碗厂村瓷器生产闻名古田,充足的碗土、木柴、水资源为瓷器生产提供了诸多便利,1976年电器化瓷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后,瓷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远销国内外。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