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古田县 >> 大甲镇 >> 际下村

际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际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际下村简介

  际下村距离大甲镇所在地只有2公里多,步行也只要半小时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修筑的土路已跟不上时代步伐,党的富农政策的实施,村民也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于是,由干部带头,群众自发,于2006年10月,建成了大甲第一条村级水泥路,漈下至大甲2.6公里,车程仅十分钟。
  漈下村土地肥沃,耕地总面积791亩,园地500亩,林地3000多亩。穿过四个路口的风景林,展现在眼前的均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俗称四大洋。20世纪60-80年代,这里曾是大甲乡农业示范村。当时的双晚稻年年丰收,制种田也曾在这里成功推广。
  20世纪70年代,漈下村就利用优势合理搭配生产布局,一部分人种植席草,在村里办起了草席编织厂。当时,全村家家户户的妇女均能编制,精工草席曾销往全国各地。
  漈下村还是食用菌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陈启旭、陈启源、陈启煖等人采用试管分离术,成功地研究出了白木耳菌种,为人工栽培白木耳奠定了基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22108 352000 0593 查看 际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际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际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毗源村

  毗源村位于古田县大甲镇东部,与宁德、罗源三县(市)交界,属老区重点村。距大甲镇所在地19公里,距城关全县最远之村,距宁德以屋房相隔约200米,距罗源一屋两县尤其少也。全村总户数399户,总人口1269人。   地面总面积15035亩,其中耕地面积1296亩,有林地面积11211亩,生态林面积1851亩,商品林面积9360亩。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0名。16个村民小组,下辖粗坑、长林岭、山牛洞、下洋、白泉岗、坪里、刘家宅、上楼等八个自然村。   

村溪村

  古田县大甲镇村溪村系老区基点村,地处古、蕉、罗三县(区)交界的偏远山区,位于大甲镇东部最偏僻的一个山村,该村距大甲镇12公里,自然村分散整个行政村,共有16个自然村。该村现有自然村8个,总共271户,826人,其中含少数民族31户162人口。全村土地总面积14565亩,耕地面积810亩,林地面积11103亩,其中生态林2376亩,商品林8727亩。   

国本村

  国本村位于大甲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9公里,该村东有平湖大山,西接笔架山,南邻白虎嘴岩前寨,北靠马头山,山环水抱,群峰罗列。全村共有土地面积8043亩,耕地面积1189亩,林地面积5668多亩,其中生态林2266亩,商品林3402亩。全村290户,928人,党员29名。   平均海拔400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种植蔬菜,栽培食用菌。国本崇山峻岭,高峰入云,秀水如带,仁山似盘,陈厝背靠顶夷支脉,平湖为巅,传说中的仙人洗澡天池,四季清泉,素有“真龙把水头,鸬鹚把水尾”之美称,有古田县志载明,水头珠宝龙王,水尾鸬鹚岩石,昼夜自动离合,很有灵气。玉带水朝,三潭对应。“三潭拱响如铜鼓,四水朝声似笛琴”(陈德甫俚句)。天然吉穴,风水宝地,地灵人杰,必出英才。   

上 书村

  -村位于大甲乡之东部,全村总人口1201人,总户数361户,地面总面积12019亩,其中耕地面积1902亩,有林地面积6033亩,生态林面积2004亩,商品林面积4029亩。   -村被称玉田东大门,海西花园第一村,东邻宁德钟洋,西靠宁古路,南至谈书村南境宫,北拱矮门丫。源于万亩草原,山高石为顶,叠石成峰,站在峰顶,眺望三都澳,中冲口,海面为镜,一望无际,休闲烧烤,赛过桃源。叠石石林,奇峰危岩,石洞藤楼,还有无底石洞,不敢探险,原石千姿百态,参差不齐,有像动物,忽似人物,成群结伴,栩栩如生。中部千亩茶场,特产优质银毫,素有“雀舌龙泉”的美称,天然茶区,见之眉清目秀,饮之心悦神驰。-青山绿水,冬暖夏凉,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是现代特产优质菇乡。微型山坡,土沃泉甘,适合植树造林,发展畜牧产业,栽菜办厂。大甲最大太平溪流,绕村而过,更宜规划游泳胜地,避暑山庄,农家乐园。自古亦是贯穿福建东西的交通要道,是贸商、经济、文化中心往来的古关道,早在光绪十八年二月间(1892年),古田与宁德两县尹分别骑马与坐轿对向而行,划定接头处为县界,结果在钟洋臭坑村为两县交界点,并立碑为界,天然泉水分两县,号分水亭,离古田谈书村十五里,距宁德县城八十五里,详见碑文为准。   

璋地村

  璋地行政村原下辖五必垅、溪沙、下厝柄、下眉楼等四个自然村(现均并合主村),地处古、宁、罗三县(市)交界,距镇 所在地7公里,老苏区重点村,全村434户,1474人(其中0员30名),劳动力1332人,其中女劳力68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9146亩,耕地面积1920亩,林地面积4800亩,其中生态林2090亩,商品林3411亩,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   我村有70%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或从事经营其他产业。如村民李祖库同志经营“福建省好药师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现有药店近20家,李藩统同志在福州从事建筑和房地产开发。李藩清在福州开设茶庄。他们的经营成绩较突出,收入相当可观。同时在外出务工的村民中有30%的赚了不少钱回家盖房子,或在福州、宁德、罗源等地购房子。其中有5%的村民购买了小车。   在家乡的村民除了务农外,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有的种植花菇,有的植树造林等。最为突出的是李国辉同志,他长期从事木雕刻,他雕刻的人物花鸟栩栩如生:还有竹编匠李藩育,他竹编的篓竹盆等家具艺术可谓精堪,有收藏价值。   2008年8月,璋地村被列为省乡第二批扶贫开发重点村,经过挂钩单位省委党校的三年帮扶,我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了较大的改观。2010年9月我村被0古田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我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外出务工收入为辅,现种植有铁观音50亩,铁观音加工厂一家,花菇7万筒,花菇烘干厂两家,竹编家庭作坊7户。2012年村财收入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300元。   

宁洋村

  宁洋村隶属于古田县大甲镇,属于山区。位于大甲东南边,距离大甲镇 公里,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全村地面总面积8546亩,其中耕地面积1585亩,有林地面积5219亩,生态林1482亩,商品林面积3411亩。全村辖 3 个自然村,包括川前,刘洋,坑柄。总户数 311户,总人口 1056 人, 该村截止2012年底,已实现通电,有路灯。但还存在饮水水质未达标。该村到镇镇通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路面;   宁洋下辖自然村川前村金鸡守水头,-护水尾,高山岗下万人住,山川秀丽出贤人,古代李承涧,小名八弟,九岁就教书,李珠峰,现为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文明镇里。始祖如山李公从乾隆元年由杉洋龙潭房迁居川前,短短两百多年时间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其中古民居错落 别致,祠堂,祖厝,神宫雄伟壮观。其中神宫内保留有几百年文物,如陈婧姑出世画像等。    刘洋村有国家保护植物罗汉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民主政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补贴落实到位,但本村大部分大部分劳动力均在外打工,农民医疗条件以及村里各种设施有待改善提高。   

林峰村

  林峰村原名林洋,位于大甲西南,相距5.5公里,海拔600米,肇基于唐僖宗中和公元874年,至今1100多年,全村378户,1266人。全村土地面积9322亩,耕地面积1847亩,林地5532亩,生态保护林2735亩,商品林2797亩,耕地1847亩,属亚热带丘陵地区,1985年列为省重点老苏区之一,2003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村,2006年,授予古田县第十届“文明村镇”2008年列为古田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和2012年连续授予宁德市第十届、十一届“文明村”等多项荣誉,全村总人口1350多人,11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在家人员:350多人,出外人员1000多人,在家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蔬菜,养猪)乡镇企业劳工。特产、茶叶、蔬菜、苦笋,人均年收入7600元,集内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重点老苏区,三大特色的行政村。   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怡人,据家谱载有“十景”佳作之赞,地形乃四山环抱(背有仙顶山峰海拔1000米可观宁罗两县),3处古老风景林,2位际水潺流,l处30余米高“金际瀑布”,村水头有似“石狮戏珠”自然岩石2块,稀有水松2株,水尾有原始森林中间林荫大道,古田最古老黄楠木72厘米胸径(古田县文史资料记载),千年古树大叶柯1.7米胸径,多株含笑树,还有极象“龟蛇双会”岩石显露,上架明代石拱桥,并建造木结构八扇桥亭,内祀佛相三尊。土主宫1座,内祀七尊境主。村内三口水湖,中立湖心亭,边有水松、罗汉树、桂花树等与古建筑相容引人入胜,宜居休闲之地。   

里桃村

  里桃村位于大甲镇所在地有5公里的路程,沿途经过邹洋村,到达里桃,该村有山下潘洋两个自然村,全村184户,596多人,其中有上潘少数民族80人,有党员18人,共青团员28人,全村土地总面积4621亩,耕地面积852亩,林地面积2346亩,其中生态林1172亩,商品林1174亩。    里桃村与毗源村、村溪村、国本村、上 书村、璋地村、宁洋村、林峰村、前桃村、际下村、邹洋村、山里村、小甲村、大甲村相邻。  

前桃村

  前桃村位于大甲的东北部,与邹洋、里桃村毗邻,西靠宁洋。南连岩富与罗源界内的樟溪交界。距大甲镇政府所在地6.5公里,前桃村委会设前桃村,行政村包括岩富自然村,隶属古田县大甲镇管辖。系老区基点村.总面积为7456平方公里。全村228户,763人口,耕地面积927亩.拥有林地面积4632亩,其中生态林达1866亩,商品林2766亩。海拔450米,常年无霜期285天,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历史以来以农业为主.农林畜牧业为付。   矿藏资源:岩富自然村叶腊石矿产是世界环球基金会于1988年由意大利与德国专家探矿的.目前储存量达480万吨以上.是福建省最大的叶腊石矿山点。岩富的叶腊石矿脉里跟福州寿山石是一脉相承,里面的储存大量的寿山石。经福建珠宝专家鉴定具有寿山石品住。    古树名木:古树罗汉松,位于前桃村岩富自然村孥公王侯庙前。它植与商末周初(公元前841年),树龄近3000年。中国园林网称其为福建最古老的树。至今生长茂盛,该树高近15米,胸径134公分之大,分枝众多,成丛生状,树冠平展,荫地面积约255平方。据有关专家介绍该罗汉松为现今全国最大、最古老的。称其“要观松之奇.请到岩富来”!   

际下村

  际下村距离大甲镇所在地只有2公里多,步行也只要半小时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修筑的土路已跟不上时代步伐,党的富农政策的实施,村民也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于是,由干部带头,群众自发,于2006年10月,建成了大甲第一条村级水泥路,漈下至大甲2.6公里,车程仅十分钟。   漈下村土地肥沃,耕地总面积791亩,园地500亩,林地3000多亩。穿过四个路口的风景林,展现在眼前的均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俗称四大洋。20世纪60-80年代,这里曾是大甲乡农业示范村。当时的双晚稻年年丰收,制种田也曾在这里成功推广。   20世纪70年代,漈下村就利用优势合理搭配生产布局,一部分人种植席草,在村里办起了草席编织厂。当时,全村家家户户的妇女均能编制,精工草席曾销往全国各地。   漈下村还是食用菌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陈启旭、陈启源、陈启煖等人采用试管分离术,成功地研究出了白木耳菌种,为人工栽培白木耳奠定了基础。   

邹洋村

  邹洋村简介   邹洋村,又名邹陵.距大甲镇人民政府所在地2公里.界于东经119度15分至119度17分。北纬26度37分至26度38分之间。北靠大甲.南接前桃。东邻际下.西界宁洋,总面积505平方公里。村委会设在邹洋.全村包括九土丘垅大安前、双筷墓等3个自然村,共有土地总面积7676亩,耕地面积1703亩,林地面积3902亩,其中生态林1808亩,商品林2094亩,447户,1399余人,党员40人.除3户李姓外,均为阮姓。   该村名胜古迹丰富.主要有:1、始建于南宋宁宗嘉定间.现占地2424平方米。建筑面积1924平方来.为古田大祠堂之一,被列为福建著名宗祠的邹陵阮氏宗祠。2、建于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为临水陈靖姑祖宫第一分宫,古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的毓麟宫。3、位于村尾。共3口.面积达10亩左右的人工湖——东湖。4、面积30余亩.种类繁多.不乏古树珍木,乌兽栖息。葱翠欲滴,美不胜收的村尾风景林。5、保存完好的诸多明清时期的,倍受业内人士关注,前不久古田政协专程予以实地考察的古民居。此外还有祖屋、支祠、庙宇、牌坊、古井(“七星井”)、桥梁、路亭、古墓等,多为宋、元、明、清之古迹。   

山里村

  大甲镇山里村位于古田县东部,距县城78.5公里,距镇政府4.5公里,辖下山里、上山里、仙贝山三个自然村,村民78户,总人口346人,0党员17人。有耕地面积835亩,林地面积8700亩。全村以种植水稻、蔬菜和食用菌生产、畜牧养殖为主,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山里村是革命老苏区重点村。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叶飞、陈挺曾到我村开辟红军游击区。1935年8月在山里村成立一区区委,由陈步田任书记。由村民余国库、余国恩、余国能、余国松、余国楼、余泽砵等人组成的贫农团是当时区委开展地下活动的重要战斗单位,为红军递送信件、探听敌情,帮助红军购买0弹药和生活用品;在1936至1937年间,山里贫农团积极与各村贫农团取得联系,协助红军做民团的策反工作以及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其间就有余胜利、余养法、陈申忠等人是那时被动员而参加红军的。在1936年秋消灭毗源-民团战役和1937年夏的谈书店伏击战中,山里村贫农团起到了最大的作用,开辟了一片新的革0据地。   

小甲村

  小甲村基本情况    小甲村位于古田县大甲镇的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辖2个自然村,总户数386户,人口1364人,少数民族4户,人口25个。男女劳动力810人,全村土地面积为12890亩,耕地面积1124亩,林地面积6762亩。全村党员4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村民代表39人,村民小组10个,农村低保户15户,人口35人,五保户6人。农民收入主要依靠花菇、黑木耳、太子参、粮食劳务输出等。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6240元。花菇是该村经济特色的支柱产业,全村现有80%农民栽培花菇、黑木耳,分别占全乡60%。现被列为省级生产菇基地称号。   近年来小甲村以党支部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步伐,带动全村村民狠抓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重视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下,积极发动群众投劳集资,大力建设设施。小甲村原有8个自然村,通过“造福工程”先后6个自然村59户,470人搬迁到行政村建房居住。村道水泥路硬化、环境卫生清洁、净化环境、路灯进村、改水改厕、甲头溪岸水泥硬化、凉亭、学校围墙、村委会办公楼装修、郑坪桥梁加固等工程建设完成。在今后的三年村两委研究计划完成村内道路水泥路硬化、骨灰楼等工程建设,同时支持协助大甲工业集中区征地工作,为小甲的未来打良好基础。   

大甲村

  大甲村系大甲镇镇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3890人,887户,辖11个自然村(即彭厝里、企头街、上棒兜、下棒兜、柏洋新村、黄土垄、莲花芯、溪边里、花桥头、董洋里)。全村共有党员97名,设总支一个,分支三个,村两委成员共7名。全村总面积17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60亩,林地面积3978亩,茶果面积400亩。这里山高水冷,土地贫瘠,民风淳朴,是宁、罗、古三县交界处,解放战争时期,曾是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的老区基点村。   大甲过去名叫“版竹”,是因过去大甲盛产毛竹,其中有一大片毛竹林尤为茂密名叫“版竹林”(现大甲中心小学位置),据说最大的直径超过七寸故又名“盖竹”,宋朝起官称福建省福州府古田县三十七都。   千年古刹保福寺,始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是古田大东地区仅存的古刹,该寺位于溪边里自然村,海拔1231米的孔雀岩之下,寺内有大雄宝殿与观音堂,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   五境堂又名福应堂,建于1738年,大甲村最初是分五个境(即北境、漳源境、溪源境、潮源境、邹陵境),各境村民信奉的神不同,先人为了加强各境村民的团结特建此堂,共同信奉林九娘,并定每年正月十一日举行一次隆重的五境迎神活动,各境民众轮流做东请迎神队伍和来观热闹的人们吃午饭,饭后东家还要给迎神队伍的小孩发红包,谁家办的午饭丰盛请的客人越多,说明谁家来年越兴旺发达,这就是大甲的“十一午”。   柏洋水库,是位于大甲村北面山上柏洋自然村内,海拔800多米,1974年开始破土动工,历时四年于1978年竣工,当时规定全村每个劳力要负担80天的义务工,这是一座由纯人工打造出来的水库,库容量为51万立方米,大坝为粘土心墙堆砌石坝,坝高16米,坝顶长度57米,坝顶宽度2米,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1平方公里。水库溢洪堰位于大坝右侧,为开敞式无闸门控制,堰顶净宽6米,堰高2米,设计最大泄洪量21.18立方米/每秒。水库东岸有一个高2米、宽1.83米、长630米的输水隧洞(即“先锋洞”),库内水就是由该洞输往大甲,柏洋水库是一座饮用、灌溉两用的小型水库,在“先锋洞”口有一条长3公里的灌溉渠道,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灌溉区域覆盖大甲、邹洋两个行政村,涉及农业人口5000多人,是大甲最大的灌区。   改革开放以来,大甲村由于地处镇镇府所在地,集镇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自然村全部实现通车、通电、通自来水,电话普及率90%,电视普及率100%,但由于村财薄弱,自然村落分散,各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平衡。村民在耕作人均不足五分地的农业外,部分农民种些茶果,但主要还是以发展花菇、蘑菇等食用菌产业为主。全村人均收入6000多元,村财收入20多万元。这两年来,随着宁古路的开通和大甲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昔日古田的“西伯利亚”而今成为古田的“东大门”、“桥头堡”,古田第一个滨海、临港乡镇。   


际下村特产大全




际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