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古田县 >> 卓洋乡 >> 庄里村

庄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庄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庄里村简介

  庄里村原同半山村分开成立于2000年,位于古田县东部,距卓洋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东与林前比邻距3公里,西与大桥镇比山自然交界距6公里,南与秀峰村天堂自然村连接距离5公里,北连树兜村距3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420人,112户,辖庄里、石马两个自然村,设立10个村民小组。
  [建筑景观]:庄里村现留有清朝建筑寺庙一座200平方米,取名“朱源胜境,外貌雄伟壮观,此外还有海拔1100米,位于村南部天然的石马峰风光秀丽,世代远扬。
  [物产和资源]:境内山、林、水资源十分丰富,全村拥有林地面积1800多亩,其中杉、松木1200亩,毛竹500亩,水果100亩,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为支柱产业,全村每年种植花菇、白木耳、竹荪等各种菇类60万袋,大大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22205 352000 0593 查看 庄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庄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庄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前洋村

  前洋村,位于闽东北戴云山余脉,地域面积6393亩,其中耕地面积1025亩,全村257户,在家1120人,前洋村,北倚雄嶂,南瞩金牌,西临山峡,东指海天。二水汇聚东南,迂延注鳌江,公路从南而出,衔接宁古干线,村落青山秀水之间,村居有置,如群山花盆之美,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民风纯朴,是个文明进步的大东山村。   [经济状况]前洋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食用菌和水果生产为辅,食用菌生产主要种植花菇、白木耳等十多类品种,与大丰公司对接,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水果生产以水蜜桃、晚熟油柰为主,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础设施]境内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小学教学楼二幢,教学质量好,村民生活饮用水,村道实现水泥化,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村容村貌整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社会稳定,村内改造垃圾填埋场,食用菌加工场,村尾桥头三角坪设体育健身器材。2006年被市列为古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历史人文]前洋村文化史前可溯至宋朝时期,隆兴古寺就是建于宋代,当时华夏文化南渐,先人由赣入闽,祖先驻足于此丘陵盆地,创新业,筑根基,繁衍子孙,建设家园,魏、李、余相继入堂,全盛于明末清初,几百年的繁衍,始有今日规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前洋是个著名的革命游击根据地,村寨处于崇山峻岭,林莽间,诞生过威振江南的“闽北游击队”建立有中国0的农村支部与“城工部”等党支部互相配合开展革命斗争,隐蔽着多处秘密交通站,革命群众掩护许多革命者,古老的乡村涌动着前洋人民革命的热血与丹心。   [建筑景观]民谚有:“前洋开基,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地皆有,物华天宝,山青水秀,前桂金牌,背倚翠岫,左伏虾蟆,右蹲石鸟,双杉古韵,洞天战友,虹桥丽日,金钗舞袖,王鲤游洋中,双龟把水口。   

林前村

  林前村位于卓洋乡南部,距304省道6公里,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为卓洋乡第三大行政村,海拔880米,地域面积6455亩,全472户,总人口1710人,2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748.7亩,9个村民小组。   [建筑景观与历史人文]:林前始祖子叁公明初于闽候洋里迁入,定居林前繁衍,至今已有600多年,子孙后代遍及各地,在外华侨人口将近2000人,主要侨居在泰国、马来西亚、澳门等地,林前村历代人才辈出,现有博士2人,副处级以上干部10多人,科级干部等20多人。我村历史悠久,有始建于明代历年间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祠,占地500多平方米,内中主要以明清风格建筑;圣殿亭,位于本村同部海拔700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也是以明清风格建筑;水尾廊桥,建于清代年初,该桥长40米、宽5米,单孔跨度30米,全部采用杉木拱架河面上,桥面立柱雄伟壮观,本村现有古建筑30多座,多是清代风格。   [气候与物产、村风村貌]:林前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温度湿润,村内资源丰富,物产盛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柰、桃、李、茶叶等,其中水蜜桃种植100多亩,成为驰名品牌,土物产品有白木耳、花菇、茶树菇、猴头菇、黑木耳等,本村水利资源丰富,引进资金建了养鳗场、洋尾水库和装机容量500千瓦的林前电站。   [基础设施与经济状况]:本村经过多方筹资上百万元,建成卓洋至林前的水泥公路,村内道路的水泥硬化,经过历届村干部的不断努力和海外侨贤、乡贤的大力支持下,投资修建了林前小学、俱乐部、村委会办公楼—“冠珠楼”,村内卫生设立垃圾筒、垃圾场,请专人进行整理村道卫生,我村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与帮助下,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家每户都安上电话,看上了电视,村民的收入比以前提高很多,本村重视教育,花了几万元为小学增加了电脑等教育器材,还为小学、中学设立了奖学基金,村文化底蕴深厚,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我村6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村委会发给补贴金30元,环境优美,营造了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   

秀峰村

  秀峰村系古田县卓洋乡第二大行政村,位于古田县中东部,卓洋乡西南部,距县城5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与林前村接壤,西与大桥镇上珍山、明洋村交界,北与牛峰村交界,南与闽候县廷坪乡西山村相毗邻,从卓洋乡所在地通往省道的卓—常线公路贯穿村中心,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600多人,628户,辖1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秀峰村是福建省重点老区基点村之一,老一辈革命家叶飞等曾在此地活动指挥过闽浙边区三年游击战争。1996—1997年度曾被评为“老区双文明村”,村里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被中央评为“全国扫盲模范村”的光荣称号,有6人次代表上北京,光荣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有国务院-总理题词“全国扫盲模范村”的奖状,国务院副总理兼全国扫盲协人会会长陈毅题词“扫盲与生产两不误,主要关键在善于安排,使之互相推动”的锦旗,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题词“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高举总路线,-,人民公社的红旗,奋勇前进”的锦旗,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主席-题词“坚决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突击队”的锦旗,全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廖承克题词“扫盲旗帜”的锦旗,还有全国各省、市赠送的锦旗计83面,中央教育部董纯才副部长还亲临视察秀峰村。   [建筑与自然景观]:秀峰村现保留有明代寺院2座,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名曰“崇胜寺”,寺内保存有数百年树龄的桂花村,每逢开花时节,芬香四溢,使人们闻到后,精神焕发,心旷神怡,据说当时有众僧三百六十余人,现存有虎溪桥亭、石虎、石狮等古迹,造型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在村东南乌石山上有块大约20多平方米的大石头俗称月石,传说从前夜里会发光,村南面海拔1000多米的大党山上有前湖、里湖、石人、石印,村北白云天堂山上有石马、崇胜寺西边有飞流直下百余米的龙潭瀑布等景点,让游人留连忘返,真可称:“秀峰名胜化锦侍,仙人神马佛印奇,白云天堂谁到过?人间仙界到此知”的美丽自然景观。   [地开气候与物产经济]:秀峰村主村海拔838米,四面群山环抱,山青水秀,村南面大党山麓主峰1226米,村庄地势平坦,俗称高山平原,年均气温18.9度,夏天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河道纵横,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是发展么季节银耳生产的好基地,全年生产的各类食用菌品种有白木耳、香菇、花菇、猴头菇和杏鲍菇等,主要生产的反季节白木耳最有名,该产品朵形大、肥厚、色泽鲜白、晶莹透亮、味道鲜美可口,现产品已远销海内外,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现村民中有85%以上的农户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年产白木耳5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2006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列入全国100个食用菌生产先进村之一。   

独峰村

  独峰村系古田县卓洋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古田县的东部,在闻名的仙栖嶂下的一个小山村。东与洋塔村交接,距廖厝温泉8公里,西与沽洋村和闽候县的洪山村相接壤。北与卓洋乡政府交接,相距3公里,距古田县城56公里。在吉洋至闽候廷坪三级线7公里处穿越而过,但即将硬化。   [村落与居民]:现全村总人口537人,133户,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762亩,其中耕地826亩,山地5120亩。属省定老区基点村,是当时游击队的小住处,在这里住过的有叶飞、陈景丹、和苏子禧等党和游击队的领导人,当时我村参加人数达30多人。   [历史人文]:独峰村原名突降,是因为争突仙栖嶂而得名,独峰史祖是由古田旧城迁居来的,原住址在古田旧城的县衙内,由九公迁居独峰村。独峰村历史上是人才辈出,据族谱记载,出过进士2名、举人3名、贡生多名,还有武魁等等,其中进士苏俊铎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曾为卓洋村大厝题书,卓洋、林前等地多处都留有他的笔迹。   [建筑和自然景观]:独峰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36年,始建于清朝嘉庆2年,即公元1569年,至今还留有古代的民居建筑10多座,仿古建筑50多座,村落中有苏氏宗祠、大厝、佛堂等旧建筑,村庄建一字形,从祠堂到古井成九个湾道,原街道中心点,名叫九曲当,是九曲的中心点,也是村庄的中心点。整个村有八个景观点:漱玉泉、磨枪石、仙栖嶂、鲤鱼潭、仰天炉、印月湖、浣花涧等八个景观。   [气候与物产]:独峰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空气清新,雨量充沛,境内物资丰富,物产盛多,主要有100多亩的水库养殖,有两个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900千瓦。全村主要以香菇、银耳、黑木耳为主,森林有毛竹、杉木、松木是竹木加工的好材料,还有500多亩阔叶林,其中正宗八月桂花树盛多,是旅游和观光的好地方。   

文洋村

  文洋村位于卓洋乡下半区,北至鹤塘,南与风光旖旎的“闽东第一泉”之称的廖厝毗邻。距乡政府所在地卓洋13公里、鹤塘10公里、桂花谷温泉4公里。X911县道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   [村落与居民]:文洋村下辖五个自然村(文洋、安里、高源、松杭、廖垱),总人口1056人。设7个村民小组,27名村民代表,0党员42名。在外工作的国家干部职工60多人,副科以上干部(含副科)15人,在外华侨150多人。因受地理、交通条件影响,近几年搬迁古田城关、鹤塘、卓洋居住者甚多,在家常住人口少。耕地1800亩,抛荒已近半。山地9800亩,基本利用植树造林。   [村风村貌]:村民勤劳善良,热情朴实,素有文明村之称。   [建筑景观]:五个自然村呈星形排列,各具特色。古民居建筑几十座,很有研究价值。文洋自然村,背山面田,有“门前七星垛,屋后三尖峰”之称;而高源自然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房屋建筑阶梯式,有“灯笼挂壁”美誉,山青竹翠,生态环境好,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宜居村。鹤塘通往福州的原始石阶古道从高源经过,蜿蜒延伸至廖厝,经下洋、西坑,直达闽侯廷坪。   [气候与物产]:海拔450米,气候宜人,全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摄氏17.7度,无霜期280多天,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境内资源丰富,物产甚多:已建电站四座(文洋、松杭溪、徐州溪二级、高源电站),装机5000千瓦;电站水库库容大,可放养淡水鱼20多万尾;经探测,位于高源自然村的叶腊石储量达40多万吨,品位高,富有开采价值;森林面积3000多亩,其中生态林1300亩;丰富的毛竹和黄甜竹资源,在安里、高源、文洋自然村现有毛竹600多亩,文洋、松杭自然村黄甜竹100多亩;现有美国纽荷尔脐橙100多亩,且种植面积还有不断扩大;适应种植香菇、草菇、黑木耳、竹荪等食用菌。近年来村民未发展食用菌生产,环境未被污染、破坏,生态保护好,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农业潜力很大。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盖村委会大楼一座,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通往乡政府13公里、廖厝温泉4公里公路已铺设水泥路;通往鹤塘,途经安里、高源、里洋、溪尾洋8公里公路路面已经拓宽,可望三年内铺设水泥路;农网改造多年,村民用电方便;村民饮水安全,文洋、松杭自然村已建自来水;邮电通讯设施完善,已实现移动通讯信号的全面覆盖;家家有电视,有的家庭还安宽带网;医疗卫生不够理想,但行政村聘有一名村医,基本能解决村民看小病问题。虽因人口外流严重,导致文洋、松杭、高源三所学校相继关门,但适龄儿童都被送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   

决厝村

  决厝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东南部的“下山口”与鹤塘镇西部的徐洲溪畔交接,西与闽候县廷坪乡毗邻。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海拔350米。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6.9平方公里,林地8746亩,耕地855亩,现全村人口达913人,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廖厝村旧属古田管辖,旧称福建福州府,古田县青田乡顺委里39都三保上徐州,洙泗境(今卓洋乡廖厝村)廖厝始祖廖周氏家,后因先祖黄永祯、黄万历、黄攸宜于清嘉庆末年从鹤塘迁入定居繁衍,至今有200多年,曾出过1名进士,2名举人,一名县令。   [建筑景观]:廖厝村现留下清代古居10多座,古民居景观资源丰富,村落中有祠堂、老街,有建于清道光5年的“光禄大夫”庙、“后门官”殿、“南山将军”庙,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此外,还有桥梁1座,建于清道光年间,该桥长34.8米,宽5米,单孔跨度30米,全部采用杉木拱架沙面之上,桥面有48条立柱,雄伟壮观,已列入县一级文物保护。   [气候与物产]:廖厝村气候优越,全年温度湿润,土地肥沃,境内资源丰富,物产盛多,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林业以杉木、阔叶树为主,还有脐橙、油柰等水果,主要河流有石坂溪、徐洲溪,已建成的发电站共三座(徐洲一级电站、徐洲二级电站、古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4000千瓦,水电项目不断发展,已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信号的覆盖以及物有的物产与风味民情营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   [资源与风景点]:廖厝村处于鹤塘、卓洋、闽候廷坪三个乡镇所在地的交汇处,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气候独特,有宋朝理学家朱熹在林地面积达3千多亩的生态林中的亲笔题写的“贤人过化”笔迹,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石坂溪“龙井”以及得天独厚“闽东第一泉”,该泉水有50度左右,带有硫磺气味,用于洗澡能治疗多种皮肤病,每天从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甚多,是理想的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卓洋村

  卓洋村位于古田东部,座落于红亭山麓,东与鹤塘毗邻,西与大桥接壤,北靠吉巷乡,南依闽候县廷坪乡,辖区面积7752亩,属丘陵地带,海拔600米,辖2个自然村,全村人口3189人,915户,15个村民小组,历来是乡政府所在行政村。   [历史人文]:卓洋村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文明,文化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907年就办起了“卓山两等学堂”系古田五位办学村之一,古田教育志曾记载卓洋中心小学人才辈出荣誉之称,全村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处级以上干部40多人,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0人,硕士研究生20多人,博士5人,中级职称和科级干部100多人。   [建筑景观]:辖区现存壹座完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军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风格别致,为仿唐代宫廷建筑。   [经济状况]:卓洋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花岗岩石材、水电等资源,现已开发利用的有3家股份制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000千瓦,3家大型石材加工厂。    在卓洋村汉下,建有一个卓洋乡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 ,园区规划总面积1000亩,总投资4570万元,实施年限为3年,项目分为葡萄高优栽培综合生产区、葡萄研发基地、葡萄休闲观光区、南方特色果树示范区、综合管理和休息区等5个功能区。项目建设后,以避雨大棚、产期调节大棚为主体,集成水肥一体化、立体栽培、循环利用的技术,建成集研发、栽培、育苗和生态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高优农业示范园区。   

吉洋村

  吉洋村是我乡唯一古宁线过境村,系卓洋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属老区重点村,库区移民安置村,村落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530人,461户,7个村民小组,外出务工600多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800元,全村土地面积耕地1329亩,山地面积5073亩。   [历史人文]:吉洋村系老区重点村,1948年游击队领导叶飞、陈景丹、周进启、陈方章、余养素、肖华等人驻进吉洋村,吉洋村始祖通天黄公、陈天公等人,二明末清初从宁德那边迁入定居繁衍,至今已有700多年,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现还在村尾建有通天黄公庙等建筑文化遗址,此外,在村尾溪中还有一著名景点“鲤鱼上岗”,村后的“猫头山”等风景区,为我村开发风景旅游提供良好条件。   [气候物产]:吉洋村群山环抱,溪河空村而过,山庄平旷,气候优越,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而且资源丰富,物产盛丰。全村以耕地为辅,林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粮食以水稻为主,同时还积极开发茶叶、油柰、水蜜桃等经济作物,土特产有香菇、银耳、竹荪、黑木耳等,矿产有花岗岩。   [基础设施和经济状况]:吉洋村完成了村道硬化,实现了家家通闭路,户户通电话。建立了小灵通、手机电讯转换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90年代以来,村民依靠勤劳奋斗,村民生活水平日益转好,全村人均收入日益提高。全村还建立了两家石板材加工厂,为进一步提高全村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   

庄里村

  庄里村原同半山村分开成立于2000年,位于古田县东部,距卓洋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东与林前比邻距3公里,西与大桥镇比山自然交界距6公里,南与秀峰村天堂自然村连接距离5公里,北连树兜村距3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420人,112户,辖庄里、石马两个自然村,设立10个村民小组。   [建筑景观]:庄里村现留有清朝建筑寺庙一座200平方米,取名“朱源胜境,外貌雄伟壮观,此外还有海拔1100米,位于村南部天然的石马峰风光秀丽,世代远扬。   [物产和资源]:境内山、林、水资源十分丰富,全村拥有林地面积1800多亩,其中杉、松木1200亩,毛竹500亩,水果100亩,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为支柱产业,全村每年种植花菇、白木耳、竹荪等各种菇类60万袋,大大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京峰村

  京峰村系古田县卓洋乡一个行政村,位于古田县东部,距卓洋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东与前洋村相连,南与吉巷乡交界,西与吉巷乡芹溪村交界,北与大桥镇筹洋村交界,距古田县城63公里,辖内有8个自然村,田地面积有2200多亩,山地面积13000多亩。现全村总人口559人,总户数177户,4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京峰村于明弘治年间已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京峰虽地处偏僻,过去本村祠堂内有许多文魁、武魁、解元等牌匾,解放后都毁坏散失,仅有充举介宝、十县批首,其匾金字为“一乡善士”尚存。京峰村属革命老区村,当时革命抗战时期曾有叶飞同志率领的游击队在此利用有利的地形与-反动派战斗过,我村也有数十名同志参加,现我村还有当时参加游击队的老队员。   [建筑和自然景观]:京峰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村内楼房均为土木结构,明弘治年间建造的有十来座,座座雄伟壮观,这在当时也是享有盛名的,后来建造的也都仿之,并排于村溪两旁,相对而立,村的水库旁是佛殿,建造于明弘治年间,曾有许多外人来参观。马尼岗位于京峰村甲竹洋,其海拔约有1000多米,春天来时,山上鲜花遍野,连绵起伏,是旅游的一好去处,山上的景观很美,到了山顶上,可见到古田水库,在五月五端午节,曾有许多人登山观看划龙舟。   [气候与物产]:京峰村位于海拔860多米之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资源丰富,物产较多,山地面积的50%是毛竹,其余是杉木与松木。水资源方面:自然村下半岭水库、京峰溪库,水量充沛,水资源可供民电300多千瓦;矿产资源方面:主要有高岭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主要物产有:毛竹、笋、木材、无公害农副产品等,借于海拔较高之优越条件,全村发展晚熟油柰与水蜜桃,成熟期会晚一个月左右,目前销路好,价格较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全村的经济支柱主要以香菇、白木耳为主,发展良好,人均收入相对有所提高。   [乡风村貌与自治组织]:京峰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有着文明的社会环境,历来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全面认真地落实党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   

下地村

  下地村位于古田县东部,系卓洋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距县城53公里,距卓洋乡政府1公里。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全村人口900多人,其中海外100多人;在全国各地工作300多人;常住下地村130户,500多人。新旧房屋81座,土地面积5600亩,其中山地面积5040亩,耕地面积560亩。   [历史人文]:下地村始祖陈邕公,任河南永州剌使,诏封颖川王。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其长子夷实公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跟唐闽王之弟王潮将军入闽,繁六世在福州,至七世其三子陈叟公任都运使,监白鹤盐场,后迁居宁德西乡东山村。下地村开基祖陈法进,于大明宪宗成代十九年(1483年)自宁德西乡东山村迁居下地村繁衍,至今已有523年,后有先祖移居吉洋村又繁衍横洋村、广洋村,总人口达六千多人。在清代历史上,下地村出过二名举人、八名秀才、十二名贡生。曾有陈茂奄富甲乡里,陈孔猷文章出众,陈孔云武艺超群,陈枝荣书法犀利,陈枝先文武双全,陈平官居六品,祖孙四代名扬梓里。   [建筑景观]:下地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15座;有清嘉庆六年建筑的风雨桥已列入县级保护文物,桥长35米、宽4米、高4米,桥身呈弧形,建筑特色,还有清乾隆六年建筑的文佛庙宇和水陆太极等古迹,更有河流、水库、龙山会集一处,风景优美。   [气候与物产]:下地村群山环抱、溪河环绕、山庄平旷、气候优越、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而且资源丰富,物产盛多。全村有林地面积5040亩;其中毛竹200亩、水果180亩、生态公益林260亩。森林覆盖率97%。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油柰、水蜜桃、芙蓉李、水蜜桃为驰名品牌,土特产有香菇、银耳、竹荪、黑木耳、茶树菇等,矿产有花岗岩。   [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下地村溪河源远,水量充足,建有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100千瓦。家家户户实现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实现了卓洋村至下地村的水泥公路。近几年新兴企业有3家石材厂,增加民众经济收入。   

树兜村

  树兜村系古田县卓洋乡的一个中等行政村。地处古田县大东地区入口处的红亭隘下第一村。西距古田县城40公里,东距宁德70公里,北临戴云山麓,南与卓洋、林前交界。古田至宁德公路靠北擦边而过,吉洋至廖厝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村落与民居]:本村地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333户,人口1200人,分15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树兜原属候官县(今闽候县)后改为福建福州府古田县朱原里四十一都元和乡树兜村(今卓洋乡树兜村)。上溯到明永乐年即公元一四0六年,始祖伯鹤陈公由宁德西乡东山村迁至树兜,至今六百余年,繁衍21代人。   [建筑景观]:树兜村保留着明清时期建筑的陈氏宗祠,祖屋、庙宇、廊桥等古建筑群。1958年在村中央建一幢全民食堂,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之大,冠卓洋乡建筑物之首。明清时期建筑的古民居,多数是傍狮山从上而下建成栉比鳞次状,上百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民居在山下盆地的小平原中整齐地拔地而起,与旧民居交相映衬,更显其特色。这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人文荟萃,风景优美。尤其是村东河上架有一座长约百米,全用原木悬拱于河面上的单孔跨度为36米的廊桥,两端有两座对称的小山,奇石嶙峋,古松参天,树林茂密,四季郁郁葱葱,其枝叶两边向桥屋顶中央延伸,荫盖桥身。桥畔有两座庙宇,综称其“湖山胜境”,此桥为胜境中的“树荫桥”,建于明永乐16年,后遭火毁,桥屋于民国九年重修。现分别被古田县和宁德市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树荫桥”下有天然形成的龟蛇二石,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加上南北走向的廊桥,亦有“龟蛇销‘大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美喻。   [物产经济]:树兜村有耕地面积1200亩。村民以农业和食用菌生产为主,2005年人均收入达8500元以上。主要是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名牌产品。建立规模化,实用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与亚西雅食用菌有限公司挂钩,经有关部门的鉴定评估,本村已成为食用菌花菇无公害生产基地,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了农业产业经营。同时搞好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购销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型已基本形成。   

曹炉村

  曹炉村位于卓洋乡东北部马天岗余脉,北倚马天岗之坑头为邻,南望南山,西邻前洋、东与鹤塘苏洋接壤,地域面积6594亩,其中耕地面积814亩,全村249户,在家人口873人,辖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曹炉村历史属古田县管辖,旧称古田县四十一都十保,台里、炉下,曹墩境(今曹炉村)曹炉村祖吴、李、陈、林、高、黄、汪氏家相继入堂,定居繁衍,至今400多年,曾出过2名举人,1名知县。二十世纪30年代,曹炉村是个著名的革命游击队根据地,村寨处于台坡山,在革命战争时期,群众为革命者接头开展革命战争,隐蔽着多处秘密交通站,掩护许多革命者,涌动着曹炉人革命的热血与丹心。   [建筑景观]:曹炉村现留下许多古迹,台里水尾旗杆座,建于明永乐25年,上坪中斯地曾有旧厝坪留下胜迹,座基、石门路,曹炉开基悠久,名胜古迹遍地皆有,物华天宝,山青水秀,风景秀丽,有台里印石、前洋金牌,古称印石照金牌,马党下石门梯、花乾头,古人-之人骑马观花的地方,金龟把水尾等。   [经济状况]:曹炉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具有发展优良农业的条件,该村是本乡农业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水蜜桃、柿子,土特产有香菇、白木耳、竹荪、草菇、黑木耳等,黑木耳是古田县的独特品牌,是食用菌办定点栽培基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础设施]:境内交通便捷,公路对外东至宁古线段,南连前洋村道,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水资源丰富,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河流有门头洋溪,炉下溪,建有小水电站1座,小学教学楼1幢,教学质量良好,村容村貌整洁,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三个自然村连接整体,三座俱乐部做为民间娱乐点,邮电通讯设施完善,全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随时可与国内外通讯联系,全村百分之九十五村民接上了闭路电视,路口设有停车点,村委会中设有中心点及老人协会活动点。   

沽洋村

  沽洋村是古田县卓洋乡的行政村,位于古田县与闽候县的交界地带,与闽候县廷坪乡洪山村相毗邻,与卓洋乡独峰村相距3.8公里,与卓洋乡卓洋村相距5公里左右,与闽候县廷坪乡洪山村相距4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2.4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630余人,8个村民小组,耕地1163亩,山地3716亩。现有1所学校,村内公路1公里左右,寺庙两座。近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实施,人口减少,小学学生并入卓洋中心小学,故而学校处于废弃状态。   [乡风村貌]:沽洋村村民有着优良的素质,村庄有着“文明古村”之称。村民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村内村道干净整洁,沽洋村曾被评为“老区基点村”,革命战争时期叶飞同志曾居住在沽洋村长岗自然村。   [水利电力]:沽洋村特有的延绵起伏的山脉,使得它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在沽洋村长岗自然村有着卓洋乡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长岗水力发电站。其输出电量可供附近几十个乡村使用。   [水系与地形]:沽洋村共有两条河流,其中一条源自鸡六山山泉。由于水质良好,故而这条小河成为村民取水的主要渠道。另一条小河源自闽候县廷坪乡西山村大山坯,横贯沽洋村上洋、下洋两个辖区,一直流至卓洋乡廖厝村,由于沽洋村属山地地形而且未受到工业污染,因此村里一直过着“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是一个城里人享受农家乐的好去处。   [人文景观及风俗习惯]:沽洋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村内发现有按时完成千年的古代墓穴,村民们一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如:祭灶、中秋,为母牛过生诞等。   [风景点]:在沽洋村长岗自然村有着成千只松鹤群居,每逢夏季走近这片村区都可让你一饱“一群松鹤上青天”的眼福。同时,在沽洋村许多深山上你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如穿山甲、刺猬等。在长岗自然村还存在许多值得一叹的探险资源,更待探险爱好者去发掘。   [气候及物产]:沽洋村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沽洋村有名的物产有香菇、白木耳、油柰等,据不完全统计,沽洋村年产花菇30万筒,每年油柰产量达5万公斤,水蜜桃产量达2.5万公斤。   [经济发展状况]:沽洋村的经济状况尚不发达,属于原始的“刀耕火种”时代,机械化设备尚未引入,所以农业尚未大规模发展成为经济产品,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在农民额外收入上,基本上是靠种植花菇、白木耳、竹荪等,同时村民适量采伐山上林木,也会给村民带来少量收入。   

洋塔村

  洋塔村位于卓洋乡的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东与鹤塘镇相邻,西与闽候县廷坪乡洪山村交界,南邻闽候县廷坪乡。洋塔村绕着巍严的仙山峰,登上峰顶眺望那美丽的大东山山水水。现全村人口达494人,156户,辖4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1365亩,山地面积6138亩。   [交通状况]:该村交通便捷,地处卓洋至闽候县主干线,距廖厝温泉约5公里,今后,开通卓洋至福州公路,我村的交通十分便捷,营造了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   [历史人文]:吾始祖道公,列闽林三十一世,字志奇夫人江氏,因南平寇乱从林浦迁怀安县秦山桃源境(今闽候县廷坪树兜)陆续捧节分迁洋塔村,定居洋塔村繁衍,至今已有436多年,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太始祖比干公义烈家风,颂扬历代爱国主义精神。香炉岗自然村是经古田县政府认定的重点老苏区,溪边溪自然村曾经余三江、陈景丹等革命老前辈在那里开展解放战争,革命老前辈和联系为解放战争做出颂力的贡献。   [气候物产]:气候优越,全年温暖湿润,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林地6138亩,其中毛竹2600亩,洋塔村主要水果有:水蜜桃、芦柑、脐橙等,优质的脐橙50亩,年产75吨投向市场。粮食作物以甘薯、水稻为主,全年粮食出售128吨,目前刚刚发展起来的以羊、兔为主要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基础。   [基础设施]:该村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溪边溪,现有大小水力发电站2座,装机容量500千瓦,邮电通讯设施完善,通讯十分方便,营造了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广播电视村村通,增加村民的文化娱乐,村办文化中心,广大农民自演、自乐的活动,使广大村民提高文化素质。   [经济社会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洋塔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全村200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50万元,剩余的劳力外出劳务,创小康生活。连续多年被县、乡评为“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治安模范村”改善村风村容村貌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半山村

  半山村系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古田东部,在古宁线中段,秀丽的红亭山脉,奇峰山下,山清水秀,海拔680米,东距鹤塘镇15公里,西距大桥镇15公里,南距卓洋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北距吉巷乡25公里,村落面积0.7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410人,121户,辖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半山村旧属卓洋乡林前大队管辖,旧称福建省古田县四十一都下宝山境,半山村始祖肖孔祥公于1646年自大桥镇牛峰村来半山村定居繁衍,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1948年游击队领导叶飞、陈景丹、、周进启、陈方章、余养素、肖华等人驻进半山肖华故居、厝次厂等,还参加了古田县旧城闻名的紫桥头战斗与-部队发生武装冲突,功勋卓著,声名远播。   目前,半山村正在宁古线旁的上半山自然村附近建造一个造福新村,进行整村搬迁。该新村总用地面积2840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872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4343.7平方米,经统一规划后,房屋由村民自行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780万元。目前已完成相关手续的审批,预计明年1月份可以开工建设。   [建筑景观]:半山村现留有明代古民居建筑6座,古民居的房顶放有一座狮子,尤其壮观。村落中有五境堂,齐天大圣庙,桥横岭口,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此外还有千年古树一棵,古称“五景树”,此树生长相当奇怪,头部系硬木,枝部原有五种:毛竹、硬木、长杉、食籽、标树,一棵树能长出五种不同的树木,故称“五景树”,至今还保留三种树木,硬木、长杉、食籽,现此树围径已有4米。   [气候物产]:半山村气候优越,全年温暖湿润,山清水秀。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717亩,还有多种百年老树,其中有松树、杜中、枫树等,还有美国红豆杉三祖,这些树种有的还可制作中草药,治疗多种疾病,药用价值非常高,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树木,我村还发展多种经济,资源在丰富,物产盛多,并且还是古田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马铃薯、黄豆、桃子、油柰等;土特产有香菇、白木耳、金针菇、杏鲍菇、竹荪、李干等,主要物产还有毛竹、笋、木材等。   


庄里村特产大全




庄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