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屏南县 >> 黛溪镇 >> 康里村

康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康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康里村简介

  (一)地理位置
   康里古称坑里,清同治十年并屏南知县杨宝吾咏诗改坑里为康里。村之东向与垣坑往里和蕉城区淦山村交界,南向至山前坑与善溪村交界,西向至梅洋山与九洋周厝、天峰村交界,北向至横林坑直下透龙井桥与代溪镇之南山、天峰村和寿山乡的白玉村交界。距代溪镇10千米,距屏南城关53公,距屏宁二级公路11公里。
  (二)人口资源状况
   全村辖康里、文读山、下洋艮、路下、葛藤坪、长坝头、马头艮、黄家山、吾溪里等9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康里,共23个村民小组,573户1859人口。
  (三)土地资源状况
   村落面积30107亩,其中:水田面积2222亩,旱地面积668亩,林地面积27217亩,森林覆盖率为74.3%。
  (四)基础设施状况
   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省道303线通往代溪镇所在地的公路贯穿全村,交通较为方便。
  (五)社会事业状况
   村中所设之康里小学,初设于民国十七年(1926年),早期称翠峰小学,培养出万余名优秀学子,现全村有硕士2名、大学生近百名,中专生(含高中生)达300多名。康里是一个名富其实的耕读传家之村,穿落于村落之间,古朴的民风民俗仿佛置身于农耕时代。
  (六)生产生活状况
   全村以农为主,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古时以种植水稻、苎麻、棉花为主,男耕妇织,遗留有土砻、水碓、纺织机、织篮、鞋篓、米篓、石磨、犁、耙等农机具。近年,脐橙大面积种植,成为全县有名的脐橙生产基地,并有无核柿、油柰、柑、桔、桃、黑李等水果。境内有丰富的野生猕猴桃资源,村民们利用其果酿酒,具有醇、香、甜、爽等特点,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已被村民利用的草、根、叶、花等达百余种。村民们自制的芋头面、蛋片、假洋见、秋菊粿、野菇干、豇豆干等特具地方风味。境内的鬓山茶的雾浓、海拔高,水质优等特点,城为屏南优质绿茶的生产基地,茶质特佳。
  (七)建筑景观
   康里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中有十余座古民居,泥塑、木雕极富特色,以郑氏宗祠为中心,以村中主街道玉带路为纽带,成圆形建筑,村尾设一监湖、郑公祠,山作屏藩树作墙,真正形成“康里”之特色,村中纯居住着郑姓、韩、江、杨、孙,有“乱松荫里慧兰业,三百余家一姓通”之赞誉,村境内有溪底、溪南、梅洋、西家洋、座党、坪洋、大坑、彭厝寺等古村和玉堂庵、白云寺等遗址,有清水亭、玉溪岔亭、回角岴亭、蛇岭寺、龙井桥、圣殿、曲潭、姚乃宫、长福寺、景福寺、大石坂、龙伞树、锣彭石、九曲岭、土主壈、圣王殿、郑氏宗祠、鬓山、公沽局东二区仓库,鬓山显地等胜景,龙井桥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古街、古井、监湖、古民居、古庙宇古色古香,民歌、民谣、乱弹戏、庙会等相互交融,独具魅力。村中那些古色古香的明清旧室,彩塑墙饰、神雕木刻、栩栩如生;那石门、土墙、黑瓦历经沧桑,古朴黄雅,庄严大方;那深深的古巷弄、幽静的秦茶盐古道、小桥、凉亭,折射着先民们的聪明才智,那古县界、禁山石碑、古旗杆等碑刻,堪称石刻精品。这里的古民居给人一种自然、舒适、含蓄的意味,体现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23102 352000 0593 查看 康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康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康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福善村

  (一)地理位置    代溪镇福善村地处代溪镇东南部,与宁德虎坝乡、古田鹤塘镇毗邻,主村海拔960米,辖彭厝、陈厝、交陈三个自然村。   (二)人口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394户,1377多人,土地总面积11860亩,总林地10600亩,耕地面积870亩,旱地面积288亩,森林覆盖率95.5%。   (三)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全村已实现了“四通三改”,处处整洁,家家宽敞、明亮。村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了占地150平方米的两层村委办公楼、加固了村河道的防洪堤、完成了连接福善村与天浙线2.8公里路面拓宽和水泥硬化。逐步完善村小学的基础配套设施,实施村建总体规划,科学合法用地,布局合理,积极整顿脏、乱、差现象和滥砍滥伐现象,使全村实现新绿亮洁。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基本改善的基础上,福善村又把提高人民素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四)生产生活状况    主要产业有反季节蔬菜、银耳、水蜜桃、板栗、水稻及传统副业(如销售蔬菜种子、铁锅)。反季节蔬菜已形成一定规模。还有栽培食用菌,建立白木耳栽培基地。   (五)历史人文    1991年,福善村被评为宁德市第一批文明村镇,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时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亲自到福善村送扁,赞叹福善风景之秀丽,人文之纯朴。还与福善村村民林隆读,林隆焰,林技桂等合影留念。在村委楼,设有一个宽敞明亮的图书阅览室,内藏3000多册图书,闲暇时分,总有村民来这里翻一翻,看一看。富裕起来的村民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有了更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与此同时,村容村貌整洁、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民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邻里和睦、互帮互助。2002年,福善村被省公安厅评为“治安模范村”,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文明村”,2004年被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评为全省“民主示范村”。   

恩洋村

  (一)地理位置    恩洋村系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下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屏南县东部,屏南至宁德市县级公路43公里边畔,在雄伟的天星罂山脚,地外五凤朝阳山的山麓下,东与本镇达善溪村相外北与本镇九洋村周厝村为邻,西与熙岭乡梨洋村接壤,距熙岭所在地七公里,距屏南县城36公里,南与代溪镇所在地交界三公里,距宁德市84公里。   (二)人口资源状况    现总人口929多人,共265多户,辖二上自然村(山界岭、山里厂)分9个村民小组。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总面积9629亩,耕地面积686亩、其中耕地555亩,林地面积8943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48亩,森林覆盖率80.0%。   (四)基础设施状况    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省道303线通往代溪镇所在地的公路贯穿全村,交通较为方便。   (五)社会事业状况    本辖区内有电站二个,宁兴水管厂,公办小学一所等,历史建筑有马张氏宗祠等。   (六)生产生活状况    恩洋村主要生产水稻,以粮为本,盛产无核柿、油奈。其中反季节蔬菜500亩,种植油柰1800多亩,黑李220亩,柿子360亩,水蜜桃130多亩。该村生态环境优美、风情浓郁,民风淳朴。以蔬菜、水果生产加工为龙头,大力发展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依靠科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了相应的道路、河道及村庄的保洁制度。   

善溪村

  (一)地理位置    善溪村位于屏南东部、距屏南县44公里,东与后章村隔溪相望,南至代溪镇4公里,西至周厝村4公里,北至康里村7公里。历史上长期属福建州府古田县青田乡移风里三十二都二册五保,清乾隆元年(1736年)划编屏南十四都,民国期间分别属屏南县第二区、康里区,康里镇辖。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康里区、忠洋区、六区、红专公社、代溪公社、代溪乡人民政府、代溪镇人民政府辖。海拔600拨。   (二)人口资源状况    全村分布善溪、堵岭、山前三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善溪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215户760人口。   (三)土地资源状况    善溪村土地总面积7278亩。其中水田面积1287.7亩,旱地面积355.8亩,林地面积5061亩,森林覆盖率52.1%。   (四)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省道303线通往代溪镇所在地的公路贯穿全村,交通较为方便。   (五)生产生活状况    善溪村自古以生产黄酒、红粬为出名,村民们采用传统的酿造方法,村中独有的山泉酿造的黄酒,具有醇、香之特点,远销闽、浙、建有水电站,粮食以稻谷为主,种有油奈、桃李、脐橙、油桐、毛竹、竹木等经济作物。    (六)建筑景观    村内有明朝时建筑的叶氏宗祠,五灵宫大帝宫。明朝建筑之古民房,古街衙。明末监生,家财万贯叶恩宇坟墓。尚有建筑“齿德兼优”、“文魁”筹古匾额,村之西侧上方半岭溪瀑布,堵岭石岩等名胜古迹和建筑景观。   

后章村

  (一)地理位置    后章村系宁德市屏南后县代溪镇属中上行政村,从位于代溪镇政府向东沿淦山老区红军洞柏汕路五公里地处。四周青山环绕,前面有一条小溪流入石堂口大桥,东接宁德至屏南的二级路15公里,西与代溪镇政府所在地区冲突公里相连,南连北圪接壤鹤顶山,北邻善溪文峰双笔架。   (二)人口资源状况    后章村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937人,266户,13个村民小组。后章村旧属古田管辖(旧称福建福州府古田县移风里三十二都八保后章村)。(今代溪镇后章村)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耕地面积830亩,其中农田510亩,旱地330亩,林地4505亩,森林覆盖率80.4%。   (四)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代淦公路贯穿全村,交通较为方便。   (五)自然灾害及减产状况    本村主要地质灾害隐患:后山较坡及易发生地质灾害且土质疏松。   (六)生产生活状况    居住状况:砖混结构房屋50户、砖木结构房屋10户、土坯结构房屋80户、有卫生厕所农户20户、沼气池7个、太阳能1 个、节能7户。农作物播种面积83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0亩、粮食总产量204000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389.3公斤、经济作物总产量60000公斤。无村级集体收入,人均纯收入大约7100元左右。   (七)自然景观    后章村现有历史古民房近百座,村落中有章氏祠堂内存古匾,文联章氏百代诗,以及祠堂门口古物石旗杆。    后章村门前屋后风景林存有稀有树种千年老树“茶楠木”,名贵“大柳杉”、“红豆杉”,还有飘香千里的八月“金”“银桂”,隆后的“紫荆花”都属省级的保护树种。   

泮地村

  (一)地理位置    泮地村位于屏南县代溪镇中部,距镇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45公里,距宁德75公里,距代淦线接口外1.8公里水泥路面已铺通。   (二)人口资源状况    全村共224户,总人口数758人,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三)土地资源状况    土地总面积4562亩,有林地面积3397亩,森林覆盖率74.5%,   林业用地面积2828亩。   (四)基础设施状况    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   (五)社会事业状况    泮地村在外创业的经济能人较多,这些经济能人为家乡做好相当部分剩余劳动力捐资兴建家乡基础设施,如村道硬化、自来水、学校等,为家乡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带动家乡农民共同致富。   (六)生产生活状况    泮地村海拔500M左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无霜期长,适宜多种植发展,泮地村拥有代溪镇最大的脐橙基地一个,脐橙种植面积300多亩,该村从2000年引进优质美国脐橙品种进引种植,现年种脐橙15吨,,到了盛产期预计将突破100吨,该村生产的脐橙,品质好、果子着色好、口感好深受多地消费者的青睐,商贩主动上门求够,脐橙生产供应不求,高村有脐橙种植大户10多户,种植形成一定规模,是泮地村大支柱。泮地产业村除了土壤气候环境好外,其矿产资源丰富也是一大特点,泮地村滑里后山坡富含铅、锌、纲、银等矿物质,目前已有两家矿啶业进驻泮地村,为该村经济发展增添力量。   

忠洋村

  (一)地理位置    忠洋村系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第六大行政村之一,位于屏南县东南方,乃屏古宁三县交界处一个大村,东与玉洋毗邻距蕉城区虎坝乡30公里,南与樟源接壤距古田县鹤塘镇30公里,西至代溪镇5公里,北至洋头北圪为邻。   (二)人口资源状况    忠洋村面积7平方公里,现全村达904户,人口3068余人。辖差溪、下樟两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总面积22135亩,耕地面积686亩、其中耕地555亩,林地面积8943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48亩,森林覆盖率79.8%。   (四)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县道921线公路贯穿全村,交通较为方便。   (六)社会事业状况    全村有适龄儿童均都到本村、镇和城关上学,村里有教学点和医疗卫生室。   (七)生产生活状况    代溪镇忠洋村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为增加村民收入,2009年在镇政府引导下,经过技术培训指导,有多户村民栽培种植银耳,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五)人文风景    忠洋村地势险要,犹如陈师风旋之状,万流发派于东南倒流转西,金镜山峙立与西方金镜潭边,风景优美,前清贡生少所有诗讚日:金镜拥立峙东南端,恰似中源砥柱间,樵借桥板人跻响涛翻雪浪水声潺,澎浮鸭绿艳青霭,岬接虹霞绕碧湾转眼收童归去晚,频吹短笛玉屏山,回马山与金镜山隔溪对而且守护着忠洋村外水口,美锁森严,一条硎大道通往照岑屏南一钱,大道石岑直一头至忠洋水西,地势险要,村头修有战楼一个犹有一夫守关万夫莫敌状,而紧接战楼右侧,天然柯生灵龟守住水口,则左边又有雄狮昴昔,押卫在忠洋枝西方水口,水口边排着在伞泉和朝冠错彩,有诗赞曰薄石日,天然柯石拥南关,凉伞形同见一斑,五彩影摇斜月白,三层痕漾夕阳殿云   

洋头村

  (一)地理位置    洋头村属代溪镇管辖的行政村,距镇距离5公里,东与玉洋村交界,南与忠洋村接壤,西与代溪村交界,北邻北圪村1公里。   (二)人口土地资源状况    村落面积0.6平方公里,海拔696米,现全村人口达811人,243户,辖一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3623亩,其中耕地面积866亩,山地面积2757亩,森林覆盖率49.6%。   (三)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北圪至洋头、忠洋、柏油公路贯穿村落的西北方向,交通较为方便。   (四)生产生活状况    洋头村农户特有酿造技术的洋头红酒让人饮后“拍手叫绝”,晚熟桃、黑李、味道可口,健胃消食;“猴头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种桃树63亩,种植生姜82亩,种植猴头菇53万筒。   (五)建筑景点    洋头村留有清代古建筑1座,以土木结构建成的四层楼房,最顶层以木材建成,古人称为“空中楼阁”,后人把这座房子比喻为“比天还高”。村落里有一堆宋朝时期人工用土石堆成的“小山”,流传“郑公法宝”埋藏在下面的说法,村落的西北面还保留着几百年的“风水林”其中还有国家珍稀树种:红杉、柳杉。   

黄来村

  (一)地理位置    黄来村系闽东屏南县代溪镇下属行政小村,位于屏南县代溪镇东北部,金造溪流域右下游,屏宁二级公路近在咫尺,距县城关16公里。   (二)人口资源状况    现有人口371多人,111户,辖黄潭、来湾、后涸、龟坊至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总面积8017亩,耕地面积686亩、其中耕地555亩,林地面积8943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48亩,森林覆盖率83.3%。   (四)基础设施状况    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   (五)自然灾害及减产状况    主要易灾点分布是低洼地带,易受涝的有2处和旧危房4处15人。   (六)生产生活状况    黄来村水电资源丰富,洲地电站已投入正常生产,境内农民以林业生产为主,部分村落人以外出城打工谋生。   (七)自然景点    黄来村自乾隆元年从寿山白陵、瀑布甚多,环境保护较好,时有鸳鸯来此嬉戏,曾被誉为第二条鸳鸯溪美称。   

南山村

  (一)地理位置    南山村位于代溪镇东北部,紧邻宁屏二级公路,距县城22公里,距代溪镇所在地18公里,地形呈北高南低之状,平均海拔560米,高差非常大。土地分状况为:丘陵、山地。   (二)人口资源状况    自然村1个、全村总169户,总人口576人,其中常年在家100户;妇女人口189人;贫困人口146人,低保户26户34人;劳动力总数425、其中外出务工255人。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总面积9718亩,耕地面积686亩、其中耕地555亩,林地面积8162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48亩,森林覆盖率84.0%。   (四)基础设施状况    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省道303线通往代溪镇所在地的公路贯穿全村,交通较为方便。   (五)自然灾害及减产状况    近3年主要自然灾害种类--水灾10次、病虫害6次、受灾人口400人、受灾程度-减产30%以下400人。   (六)社会事业状况    全村有学龄儿童20人、在校学生80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39、初中在校学生21、高中在校学生14、小学入学率100%、小学完学率100%、小学辍学率0、青壮年文盲50人、青壮年文盲率30%,村卫生室1个、村医2人、孕产妇死亡率0、婴幼儿死亡率0、地方病发病率0,人口自然增长率14‰,科技人员1人、其中农业科技人员1人。但村里没有教学点和医疗卫生室。   (七)生产生活状况    居住状况,砖混结构房屋30户、砖木结构房屋5户、土坯结构房屋50户、有卫生厕所农户16户、沼气池7个、太阳能1 个、节能7户。农作物播种面积883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6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0亩、粮食总产量204000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389.3公斤、经济作物总产量60000公斤。无村级集体收入,人均纯收入6358元。   

代溪村

  (一)地理位置    代溪村是代溪镇所在地的一个村,是22个行政村的聚集中心点,该村位于屏、古、宁三交界外四通八达,距城关45公里,距北邻熙岭乡10公里南距宁德市80公里。   (二)人口资源状况    村落面积3.6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646多人,486户,辖24个村民小组。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总面积8010亩,耕地面积686亩、其中耕地555亩,林地面积8943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48亩,生态林面积1222亩,森林覆盖率73.3%。   (四)基础设施状况    代溪村交通便捷,东距宁德蕉城82公里,北距县城42公里,省道天浙线贯穿全境,22个行政村除黄来未通车外,其余21个行政村都已通车,是屏南县东南方向的一个重要出口乡镇。    (五)生产生活状况    代溪村地形类似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的山地为主,海拔560米年降雨量1770毫米,年雨日136天左右,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水物为主,甘薯为辅,经济作物以水果为主,蔬菜为辅,土地总面积2360多亩,耕地面积1180亩,水田面积790亩,林地面积17600多亩,代溪村四面环山,山上杉树毛竹郁郁葱葱,真所谓山青水秀。是发展水果的好地方,现境内水果主要有桃李、油柰、杨梅等。   (六)社会事业状况    有屏南第三中学一所    代溪村矿业资源丰富,拥有多年来的百联矿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铅、锌、铜产销全国各地。还有多家石板材料厂,以及竹木加工厂等多种经营企业,带动了代溪整个经济发展。   (七)人文风景    代溪河中央有一个旅游水岛,面积有10多亩,古人作为猜谜语用,“河中种松树”在哪里,“代溪”,其中有棵松树围宽13.2米,有几面年历史了,现盖有一座休息亭,便于夏天村民游玩承凉休息之外。风景优美,真是旅游盛地。    代溪境内主要河流为“代溪”自西北流向东南与南北流向的北圪溪、玉洋溪混合,直接流入霍童溪,两河流水面积共计1500多亩,水能资源丰富,引用省重点项目代溪水库电站,装机5万千瓦,适河上来代溪镇政府的一二级电站,还有大大小小的几个电站,使代溪镇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娈化。   

垣坑村

  (一)地理位置    垣坑村系代溪镇行政村之一,位于屏南县东南部,东与宁德霍童金山接壤,南与代溪镇往里村隔河为界,西连代溪镇康里村吾溪里自然村,北邻代溪镇天峰村,距镇中心代溪村落7公里,距县城约60公里。   (二)人口土地资源状况    现全村人口达663多人186户,辖2个自然村(长垅自然村、燕坑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7706亩,有林地面积16332亩,生态林面积9372亩,森林覆盖率92.2%。   (三)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   (四)生产生活状况    坐落在垣坑村石堂口的石堂口水电站,于2004年开始施工,水电装机5万千瓦,库容约6000立方米,总投资为3.4亿,是屏南县最大的电站之一,于2009年正式全部投入生产。   (五)历史人文    垣坑村,旧称福建福州府屏南县三十二都十一保,垣坑始祖姚岱郑公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自康里入垣坑,定居垣坑繁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郑氏宗祠被评为最古老的名祠之一,始祖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建筑精美,规模较大,雄伟壮观。垣坑还是著名的红色苏区,抗战期间,时任闽东独立团长的叶飞同志率部分红军在垣坑驻防,后北上抗日。   (六)建筑景观    垣坑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十余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与民谣、山歌、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风采。此外,还有宗祠、戏院、长生亭、东林寺、郑公庙、林公庙等古迹。   

往里村

  (一)地理位置    往里村坐落于代溪镇东南部,三面邻山,山体陡峭,东与淦山村相连;南接北乾村;西靠冸地村、北接垣坑村和康里村。   (二)人口资源状况    全村总面积184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往里村辖吾溪里1个自然村,往里村共有264户,总人口879人。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面积7286亩,有林地面积5601亩,生态林面积2208亩,森林覆盖率76.9%。   (四)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   (五)自然灾害及减产状况    主要易灾点分布有:易受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机旧村、旧危房5幢无人居住。   (六)社会事业状况    屏南县代溪镇往里小学,学校教学楼总面积360平方米,1996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实施了“造福工程”,现有289人搬至“往里新村”。往里新村地势平坦,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水源充沛。   (七)生产生活状况    该村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为主,水果为辅。茶叶种植面积150亩,年产值达30万元。   (八)人文地理    往里村是我县的有名“武术”之村,其中以“虎形秦”。同时,往里村还有原始榕树。   

官岭村

  (一)地理位置    官岭南村系宁德市代溪镇行政村之一,官岭村位于屏南县东北部,与谢厝、天峰、南山、黄来、棠口乡、上培等村接壤,距城关28公里,距代溪镇20公里,平均海拔760米。土地状况为:沟田、梁(山梁)地、山腰、山顶林地。   (二)人口资源状况    全村辖1个自然村,168户总人数569人。常住居民121户总人数783人。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总面积11888亩,耕地面积1089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869亩,林地面积10096亩、森林覆盖率82.0%,其中经济林面积162亩。   (四)基础设施状况    通村公路里程为5.8公里。已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   (五)自然灾害及减产状况    由于地势陡峭,偶发山体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村,3年主要自然灾害种类--水灾、冷冻灾害,其中水灾两次、冷冻灾害1次,受灾人口153人、受灾程度--减产30%以下50人。   (六)社会事业状况    官岭村现有学龄儿童16人、在校学生60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6、初中在校学生20、高中在校学生9、小学入学率100%、小学完学率100%、小学辍学率为0、青壮年文盲人数0、青壮年文盲率为0,村卫生室1个、村医1个、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幼儿死亡率为0、地方病患病人数为0,地方病发病率为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科技人员2人、其中农业科技人员2人。   (七)生产生活状况    村民居住状况,砖木结构房屋2户、土坯结构房屋146户。沼气池1个,农作物播种面积839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6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00亩,粮食总产量195000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336.2公斤,经济作物总产量50万公斤,羊(牛)年末存栏量7头、出栏量4头,无村级集体收入,人均纯收入为6113元。   

康里村

  (一)地理位置    康里古称坑里,清同治十年并屏南知县杨宝吾咏诗改坑里为康里。村之东向与垣坑往里和蕉城区淦山村交界,南向至山前坑与善溪村交界,西向至梅洋山与九洋周厝、天峰村交界,北向至横林坑直下透龙井桥与代溪镇之南山、天峰村和寿山乡的白玉村交界。距代溪镇10千米,距屏南城关53公,距屏宁二级公路11公里。   (二)人口资源状况    全村辖康里、文读山、下洋艮、路下、葛藤坪、长坝头、马头艮、黄家山、吾溪里等9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康里,共23个村民小组,573户1859人口。   (三)土地资源状况    村落面积30107亩,其中:水田面积2222亩,旱地面积668亩,林地面积27217亩,森林覆盖率为74.3%。   (四)基础设施状况    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省道303线通往代溪镇所在地的公路贯穿全村,交通较为方便。   (五)社会事业状况    村中所设之康里小学,初设于民国十七年(1926年),早期称翠峰小学,培养出万余名优秀学子,现全村有硕士2名、大学生近百名,中专生(含高中生)达300多名。康里是一个名富其实的耕读传家之村,穿落于村落之间,古朴的民风民俗仿佛置身于农耕时代。   (六)生产生活状况    全村以农为主,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古时以种植水稻、苎麻、棉花为主,男耕妇织,遗留有土砻、水碓、纺织机、织篮、鞋篓、米篓、石磨、犁、耙等农机具。近年,脐橙大面积种植,成为全县有名的脐橙生产基地,并有无核柿、油柰、柑、桔、桃、黑李等水果。境内有丰富的野生猕猴桃资源,村民们利用其果酿酒,具有醇、香、甜、爽等特点,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已被村民利用的草、根、叶、花等达百余种。村民们自制的芋头面、蛋片、假洋见、秋菊粿、野菇干、豇豆干等特具地方风味。境内的鬓山茶的雾浓、海拔高,水质优等特点,城为屏南优质绿茶的生产基地,茶质特佳。   (七)建筑景观    康里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中有十余座古民居,泥塑、木雕极富特色,以郑氏宗祠为中心,以村中主街道玉带路为纽带,成圆形建筑,村尾设一监湖、郑公祠,山作屏藩树作墙,真正形成“康里”之特色,村中纯居住着郑姓、韩、江、杨、孙,有“乱松荫里慧兰业,三百余家一姓通”之赞誉,村境内有溪底、溪南、梅洋、西家洋、座党、坪洋、大坑、彭厝寺等古村和玉堂庵、白云寺等遗址,有清水亭、玉溪岔亭、回角岴亭、蛇岭寺、龙井桥、圣殿、曲潭、姚乃宫、长福寺、景福寺、大石坂、龙伞树、锣彭石、九曲岭、土主壈、圣王殿、郑氏宗祠、鬓山、公沽局东二区仓库,鬓山显地等胜景,龙井桥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古街、古井、监湖、古民居、古庙宇古色古香,民歌、民谣、乱弹戏、庙会等相互交融,独具魅力。村中那些古色古香的明清旧室,彩塑墙饰、神雕木刻、栩栩如生;那石门、土墙、黑瓦历经沧桑,古朴黄雅,庄严大方;那深深的古巷弄、幽静的秦茶盐古道、小桥、凉亭,折射着先民们的聪明才智,那古县界、禁山石碑、古旗杆等碑刻,堪称石刻精品。这里的古民居给人一种自然、舒适、含蓄的意味,体现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玉洋村

  (一)地理位置    玉洋村是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的一个大行政村之一,是屏南县的东大门。与蕉城区虎坝乡长义村、下楼村、差路村、岩柄村、下洋村等毗邻,形成一弧形半圆圈,距虎坝20公里。南与古田县鹤塘镇文东岭村隔山。至鹤塘23公里。西与福善村、忠洋村接壤,北邻洋头村、北圪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往屏南52公里,离宁德72公里。   (二)人口土地资源状况    村落面积9.8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4213人,1186多户,辖6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全村版图达83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海拔780米,森林覆盖率71.1%。   (三)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县道921线公路,交通较为方便。   (四)生产生活状况    玉洋人民利用屏宁公路过境的交通优势,乘着建设新农村的快车,许多年轻人外出经商,并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地闯出了名气,使玉洋这条沟通屏宁的古驿道越走越宽广,连接全世界。让玉洋走向世界,让世界知道玉洋。   (五)社会事业状况    全村现有全日制小学,所在校生160多人,为屏南县村级学生最大的村,村里有卫生所1所。该村主要产业食用菌、水果、酿酒、茶叶等行业。   (六)人文风景    玉洋村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就有居民在生产、生活。张家在建房时还挖出很多唐宋时的石板、瓷片等等。玉洋旧时称之叶洋,不知什么时候人民把俗语(本地话)“玉”字替代了“叶”子。前者因其洋面的形状相似而得名;后者因“玉”是富贵的象征兼能镇邪而用之。叫起来更加贴切和吉利,以致廷用至今。其实在玉洋村辖属的各个自然村都有着自己的名字。玉洋自古就是连接屏古、屏宁的交通要塞,堪称古屏南县的丝绸之路。在民国之前,我县的交通落后,经商人们全靠肩挑脚走,可玉洋的商道上连结了建瓯、建阳、邵武等上府今闽北的货物与宁德罗源等地的货物贸易的纽带。有的商人贪图快捷,就把货物在玉洋进行交换。玉洋的经济被许多的商流,物流带动着经济流,使玉洋的经济有了空前发展。并派生出许多行业。其中最走红的就算伢人了,还有开客栈的,豆腐店、草鞋店、光饼店、轿夫、挑夫等等,以适应当时生产所需的行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大市场,可谓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经济活跃。四面八方的人们看中了这聚财块宝地都搬到玉洋来谋生、定居。就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多姓氏点。玉洋现有郑、韦、邱、陈、高、余、黄、叶、谢、张、林、姚、彭、吴等十几个姓氏,可称之为“小联合国”或“独联体”。虽然是一个“多民族”之邦,历史经来,各村民亲如兄弟,团结融洽,和谐共外,堪称一个大家庭。   (七)建筑景观    自古以来玉洋村的建筑物最出名的就算是唐朝兴建的一座佛教古刹——资福寺,可惜在文化大革时期被当作四旧遭到了灭顶之灾。遥想当年佛教寺庙的宏伟建筑群与民宅相映生辉,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登上15米高的观音楼,极目远眺,美景尽收眼底,还有寺内大雄宝殿成百尊佛像栩栩如生。旧貌难再,年长的人们只能梦幻重游,而三十五岁以下的人只能听着年长者述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苍桑。   

樟源村

  (一)地理位置    屏南县代溪镇樟源村位于屏南、古田县交界。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620米。   (二)人口资源状况    樟源村现有344户,总人口数1302人。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总面积9629亩,耕地面积686亩、其中耕地555亩,林地面积8943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48亩,森林覆盖率88.4%。   (四)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   (五)社会事业状况    樟源村生态环境优美、风情浓郁,民风淳朴,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在党的兴农政策激励下,村两委带领群众立足本地山区资源优势,以竹业产业开发为龙头,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依靠科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六)生产生活状况    樟源村为南方丘陵地貌,坡缓岭峻,依山傍水、山水相间,气候怡人,是休闲避暑、森林娱乐的理想去处。民风淳朴善良、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成就了樟源的一方优势。樟源村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条件,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创造独树一帜的植物景观,成就一道道亮“绿”壮观的风景线。全村森林覆盖率近94.4%,古树名木环绕全村,几十株具有历史价值。同时,樟源其他资源也很丰富,其中位于樟源村四周分布着一片规整的生态阔叶林,面积达1500多亩;同时,樟源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如颠茄、鱼腥草、夏枯草、辟荔、母草、紫花地丁、三叶鬼针草、车前草、以及蛇梅等。   (七)历史人文    1985年被地委、行署授予“综合治理先进村”,1988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   

淦山村

  (一)地理位置    淦山村系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的一个偏远山村,离代溪镇12公里。原名牛缆山村,位于屏南县东南部,与宁德市焦城区虎坝乡洪口乡交易。东与鹫峰山脉主峰哈蚧湖相对,西与往里村靠山相连,南与焦城区虎坝乡黄柏村相望,北与垣坑村隔溪相邻。   (二)人口资源状况    全村现有154户,546人,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41平方公里,现有水田63亩(原自然村有2个、淦山、石堂口。自然厂5个:山彭岗、万溪、门头厂、鸟石岩、金岗仔)。   (三)土地资源状况    淦山村有耕地面积531面,其中水田面积361亩,旱地面积170亩,现被代溪水库征用水田面积300亩,旱地面积85亩,耕地面积仅剩100多亩,森林覆盖率69.8%。   (四)基础设施状况    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   (五)生产生活状况    2003年省重点工程,代溪石岩口水库动工建设,2006年6月下闸蓄水,现全村已种水果200亩,成为全村主要支柱产业。    正是横山曲曲长生水,天生石牛镇牛山。   (六)历史人文    早在1933年就参加了0党的地下组织,成立了宁屏第二中心支部书记陈盛斌(解放后益任屏南县运药公司经理)。叶飞、阮英平、许一峰等老一辈革命者,曾经常亲临我村开展工作,以我村为根据地,经常住返古田等地,运送0弹药,并在兰家、门头厂、叉溪、山彭岗、长岗、鸟石岩等地组织有联络点,蒸樟脑油等筹集资金,活动经费,是我县老区基点村之一,还健在的五老有3人。   (七)自然风景    自然风貌的断腰山,观音岩,鸡云石、蜂洞岩、清水坑、百丈渌、五锦石、假潭山洞等甚为壮观。同时,境内有百年老茶树。   

周厝村

  (一)地理位置    周厝村位于代溪镇的正北方,东与康里村相连,南与恩洋村相邻,西与熙岭乡交界,北与谢厝村紧依,距离屏南城关约60km,距代溪镇约11.3 km,地处偏远山区,四面群山环绕,土地缺乏和贫瘠,交通十分闭塞,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周厝村平均海拔923m。当地气候均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凉爽、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平均降雨量达1750mm,但年内分配不均匀,降雨多集中在每年3-8月份,日照时数为3650小时,年平均气温达15℃,无霜期有240天,常年以吹东南风为主。   (二)人口资源状况    周厝村是屏南县主要的贫困村和老区村之一,下辖有1个自然村(茗溪村),但随着“造福工程”和村民搬迁力度不断加大,小部分有能力、有才干的村民都向中心村、集镇及城关内聚集。截目前为止,周厝村仍然下辖1个自然村,距行政村约6 km,全村共计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252户,总人口899人,全村的总劳动力为587人。人员结构主要以老人、妇女和小孩居多。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拥有耕地计1253亩,其中水田面积923亩,旱地面积320亩,茶园面积10亩,果园面积30亩;当地的山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以杉木、松木、竹子为主的林地,总面积达3100亩,森林总体覆盖率为85%。   (四)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周厝至代溪镇所在地的公路已硬化,交通较为方便。但是茗溪自然村通往周厝村路正在建设中。   (五)自然灾害及减产状况    主要易发灾害点有:地质灾害和低洼地带   (六)社会事业状况    周厝村原有小学已于谢厝村合并,目前全村基本适龄入学儿童均到本村和镇、城关上学,统一管理,-师资源,集中加大投入,确保师生质量,更好发挥作用。现有的校舍部分作为村部的办公地。2000年——2002年县人民政府授予周厝村文明村。   (七)生产生活状况    该村主要有特色的反季节蔬菜,茶叶及靠外出打工收入。   (八)建筑景观    周厝村古称嘉谷洋,旧属古田县管辖,划古田北部移风,新俗、横溪三个里,十二个都之地调整为十六个都,建立屏南县,其时该村为移风里三十二都四保井头境(今代溪镇周厝村),周厝始祖光宗从宁德西乡兰桥灵下堂(今蕉城区洋中镇)迁至九洋定居至今有八百年之历史。    周厝村现留有在清代古民居建筑10多座,村落中祠堂、古井、旧巷与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风景。   

谢厝村

  (一)地理位置    谢厝村系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九洋片头村,位于屏南县东部,地外高山盆地,四面环山,高海拔1000米,面对秀麓千米高山高峰挡,背靠仙顶山,东与天峰村接壤,距县城56公里,西与熙岭乡山挡、新圪,北与黄来官岭,南与恩洋、善溪村交界。   (二)人口资源状况    现全村人口达1850多人,519户,辖6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面积16285亩,林业资源面积1042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364亩,有林地面积13005亩,森林覆盖率79.9%。   (四)基础设施状况    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   (五)生产生活状况    全村种植板粟1100亩,现年总收入达20多万元,种植反季节蔬菜2000亩。很多外出务工农民在福州市后坂收购再生物资。   (六)建筑景观    谢厝村现留有古代民居建筑10多座,乾隆年间建筑的文笔峰天然的汕峰殿,内外八境,村落祠堂、古街、旧巷、庙会等都有独特的魅力,留鹿几百年历史,水天柴(水松)可是天下少有。谢厝旧名嘉款洋,(现简称九洋)旧称福州府三十二都四保石档,始祖谢觉兴公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江西宜黄县山赤岭入闽,是居嘉款洋繁街。   

长宦村

  (一)地理位置    长宦村系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行政村位于屏南县东南部,长宦村东与洋头村接壤,西与熙岭交界,南与忠洋村交界,至宁德市80公里,北接代溪村,距镇政府所在地仅1公里,是离政府所在地最近的行政村。   (二)人口资源状况    长宦村依山靠水,发源于黄必峰的代溪流经该村,村落街道整洁干净,房屋错落有致,现全村人口826人,223户,长宦村辖四平店、后坡两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人均收入大约7100元左右。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总面积9629亩,长宦村土地面积58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6亩、其中耕地555亩,林地面积8943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48亩,林覆盖率57.7%。   (四)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省道303线通往代溪镇所在地的公路贯穿全村,交通较为方便。   (五)生产生活状况    种有屏南特产油李、水蜜桃等水果,靠东500米建有电站,靠代溪村建有石板材料厂。   

天峰村

  (一)地理位置    天峰村位代溪镇西北部,与宁德蕉城交界,东至南山村相连,南至代溪镇25公里,西至屏南县35公里,北至谢厝村相邻。   (二)人口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拥有土地面积6919亩,耕地面积1044亩,林地面积6919亩,生态林面积2862亩,森林覆盖率73.7%。毛竹林308亩,全村132户,总人口434人,4个自然村8个小组。   (三)基础设施状况    已经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电、电话、电视)。   (四)社会事业状况    全村有学龄儿童20人、在校学生80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39人、天峰村占着地形肥沃的优势,靠着勤劳的双手,生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解放后在中国0的领导下,拥有着研究生、大学生、中专生、企业家,走向全国各地,为社会贡献,为祖先争光。   (五)生产生活状况    随新时代的新科学发展,种植着白凤桃、美国油桃、秋天大桃、山东大杏、脐橙等各种水果和祖传产业的毛竹林,且有将来种植反季节蔬菜的优势地形。   (六)人文风景    天峰祠堂座北朝南,飞凤街书之形图,建于明永乐癸未年,扩建于大清嘉庆24年,杨宝吾县令光临寒舍,为杨氏家族立下命行次共28字,集成四向,并为杨氏宗祠提赠凤影联,公元2005年改为砖木结构重修落成,留芳于世。我村鸡鬓山自然村原系熙岭人,于大清乾隆戊寅年迁至天湖境内开发,公元1986年一部份搬迁本村境内梅洋,大湾头原系也是熙岭人,随后靠着肥沃的优势土地,迁至天湖境内开发,我们3村在1973年,经过党领导,建立一个民主,自由、自主的一个行政大队部。   


康里村特产大全




康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