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屏南县 >> 棠口镇 >> 棠口村

棠口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棠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棠口村简介

  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始建于宋庆元初年(1195年),迄今已有810多年的历史。屏南建县以来系全县文化、商业活动的中心。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文化遗存古迹,具有浓厚的古文化积淀,其中有古建筑文化、科举文化、戏剧文化和革命遗址等古文化内涵之村。
  棠口村位于屏南中部,省道安嵩线从村西穿过,东临白洋溪、南距屏南城关仅6.5公里,西望白溪各村,北往国家级自然风景区“白水洋”。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无限优美。
  棠口村的名胜古迹居全县之首,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乘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八角亭”、“祥峰寺”、“新四军三支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和闽屏游击队作战指挥部“林公殿”、“新四军三支六团团部旧址”、“姑娘厝”,建于清乾隆十九年的“夫人宫”、“三圣夫人殿”以及建于清末的屏南最早的西医“潘美顾医院”旧址和“淑华女子学校”的旧址,至今保存完好。
  1、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位于棠口村龙辰岗上。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两层瓯洲式的楼房。1986年8月叶飞副委员长视察闽东时还为“姑娘厝”题写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的光辉历史文献。
  2、潘美顾医院旧址
  潘美顾医院: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位于棠口村的龙身岗,占地面积为3.1亩,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原有门房、太平房、膳厅、厕所、柴房等配套建筑。内有个宽广的操场,四周绿树成荫,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宜人,医院的主体建筑和周围环境布局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基督教教会在屏南创办的第一个西医院,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潘美顾医院设置有内科、外科、手术室、检验室、门诊、妇产房、太平间、门房等。铁架病床60多张,护士10多人,医生3人。第一任是潘美顾医生,第二任是邴淑惠医生,第三任是徐则舒医生。当时有邻县的建瓯、政和、周宁、古田等靠近屏南的一些村庄都有病人前来就诊。
  3、淑华女子学校旧址
  淑华女学校:位于棠口村的龙身岗上,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由中华圣公会创办,这是依靠外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学校建制有幼儿园、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当时只办到高小,只收女生,采用寄宿制,当年学生五十六人,教徒子女占多数,四个月为一学期,每天上八节课,设有“圣经祈祷文、英语、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图画、唱歌和体育等学科”。
  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中华圣公会在淑华小学的基础上又创办华女子初级中学,她为屏南最早的中等学校。
  历史沿革
  棠口村原属古田二十八都五保管辖,清雍正13年(1753年)二月屏南建县以后,为屏南县三都之辖,民国三年(1914年)废都制,全县划为三个区,棠口属南一区驻地,1937年全县划为3个区署。棠口为第一区署驻地。1940年全县设12个乡镇,棠口为棠口镇公署驻地,1944年全县12个乡镇整编为8个乡镇,棠口属棠际乡驻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县划为三个区,棠口为第一区驻地,1951年全县调整为4个区,棠口为第三个区驻地。1952年全县划为6个区,3个镇,55个乡,棠口仍是三区驻地。1955年三区改为棠口区公所,启用新印章。1958年全县改组为五个人民公社,棠口为先锋人民公社驻地,1961年全县划为11个人民公社,棠口为棠口人民公社的驻地,1984年全县成立镇乡人民政府,至今为棠口乡人民政府驻地。
  自然条件
  岭下溪和白溪于棠口村前交汇成棠溪。水碧潭深,曾有“涧水狂狂扑面来,两溪交泻自潆洄”的写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秋爽夏凉,年平均气温15.5℃,气候适宜万物生长。
  村镇规模
  棠口村是棠口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共有32个村民小组,912户,4520人口。境内设有棠口中学、棠口学区、乡卫生院、公安派出所、林业站、广电站、农资供销、社会联动网等十几个服务单位,职工家属达500多人。近年来完成了村道辅设、电网改造、自来水等三大工程,以及“坡丘桥”和“犁潭桥”的改建工程。
  人物风情
  棠口村人才荟萃,素有一村四举人之称,还有雕刻艺术和木偶戏艺术曾名驰各地
  清乾隆三年开县举人周大训。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周大俊,嘉庆二十四年解元周坊。光绪二十三年武举人周典徽以及周天麟,周永熊、周尚黼、周大权、周尚藻、周珠联、周钟望、周子岐等贡生22人,生员98人。清末民国初的“中国同盟会”会员,周箕畴,木偶艺人周郑宝,雕刻大师危大佑,民间画师周其洪和近代博士周真平、高级工程师周化群、周荣良、周爱花、周翠英等40多人都颇有名气。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23201 352000 0593 查看 棠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棠口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棠口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棠口村

  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始建于宋庆元初年(1195年),迄今已有810多年的历史。屏南建县以来系全县文化、商业活动的中心。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文化遗存古迹,具有浓厚的古文化积淀,其中有古建筑文化、科举文化、戏剧文化和革命遗址等古文化内涵之村。   棠口村位于屏南中部,省道安嵩线从村西穿过,东临白洋溪、南距屏南城关仅6.5公里,西望白溪各村,北往国家级自然风景区“白水洋”。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无限优美。   棠口村的名胜古迹居全县之首,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乘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八角亭”、“祥峰寺”、“新四军三支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和闽屏游击队作战指挥部“林公殿”、“新四军三支六团团部旧址”、“姑娘厝”,建于清乾隆十九年的“夫人宫”、“三圣夫人殿”以及建于清末的屏南最早的西医“潘美顾医院”旧址和“淑华女子学校”的旧址,至今保存完好。   1、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位于棠口村龙辰岗上。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两层瓯洲式的楼房。1986年8月叶飞副委员长视察闽东时还为“姑娘厝”题写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的光辉历史文献。   2、潘美顾医院旧址   潘美顾医院: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位于棠口村的龙身岗,占地面积为3.1亩,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原有门房、太平房、膳厅、厕所、柴房等配套建筑。内有个宽广的操场,四周绿树成荫,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宜人,医院的主体建筑和周围环境布局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基督教教会在屏南创办的第一个西医院,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潘美顾医院设置有内科、外科、手术室、检验室、门诊、妇产房、太平间、门房等。铁架病床60多张,护士10多人,医生3人。第一任是潘美顾医生,第二任是邴淑惠医生,第三任是徐则舒医生。当时有邻县的建瓯、政和、周宁、古田等靠近屏南的一些村庄都有病人前来就诊。   3、淑华女子学校旧址   淑华女学校:位于棠口村的龙身岗上,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由中华圣公会创办,这是依靠外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学校建制有幼儿园、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当时只办到高小,只收女生,采用寄宿制,当年学生五十六人,教徒子女占多数,四个月为一学期,每天上八节课,设有“圣经祈祷文、英语、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图画、唱歌和体育等学科”。   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中华圣公会在淑华小学的基础上又创办华女子初级中学,她为屏南最早的中等学校。   历史沿革   棠口村原属古田二十八都五保管辖,清雍正13年(1753年)二月屏南建县以后,为屏南县三都之辖,民国三年(1914年)废都制,全县划为三个区,棠口属南一区驻地,1937年全县划为3个区署。棠口为第一区署驻地。1940年全县设12个乡镇,棠口为棠口镇公署驻地,1944年全县12个乡镇整编为8个乡镇,棠口属棠际乡驻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县划为三个区,棠口为第一区驻地,1951年全县调整为4个区,棠口为第三个区驻地。1952年全县划为6个区,3个镇,55个乡,棠口仍是三区驻地。1955年三区改为棠口区公所,启用新印章。1958年全县改组为五个人民公社,棠口为先锋人民公社驻地,1961年全县划为11个人民公社,棠口为棠口人民公社的驻地,1984年全县成立镇乡人民政府,至今为棠口乡人民政府驻地。   自然条件   岭下溪和白溪于棠口村前交汇成棠溪。水碧潭深,曾有“涧水狂狂扑面来,两溪交泻自潆洄”的写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秋爽夏凉,年平均气温15.5℃,气候适宜万物生长。   村镇规模   棠口村是棠口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共有32个村民小组,912户,4520人口。境内设有棠口中学、棠口学区、乡卫生院、公安派出所、林业站、广电站、农资供销、社会联动网等十几个服务单位,职工家属达500多人。近年来完成了村道辅设、电网改造、自来水等三大工程,以及“坡丘桥”和“犁潭桥”的改建工程。   人物风情   棠口村人才荟萃,素有一村四举人之称,还有雕刻艺术和木偶戏艺术曾名驰各地   清乾隆三年开县举人周大训。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周大俊,嘉庆二十四年解元周坊。光绪二十三年武举人周典徽以及周天麟,周永熊、周尚黼、周大权、周尚藻、周珠联、周钟望、周子岐等贡生22人,生员98人。清末民国初的“中国同盟会”会员,周箕畴,木偶艺人周郑宝,雕刻大师危大佑,民间画师周其洪和近代博士周真平、高级工程师周化群、周荣良、周爱花、周翠英等40多人都颇有名气。   

漈头村

  漈头村位于屏南县中部,距屏南县城仅5公里。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至今千余年历史,是屏南历史上“四大书乡”的领衔者,曾有“屏南好漈头”之美誉。漈头村的科举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以和文化古迹名闻遐尔,享有屏南“四大书乡”之首的美誉。历代科举人士达200余人,可谓名人辈出,其中有参与编修明《永乐大典》的黄童,有深受林则徐关注的“叔侄两进士”张方矩、张正元,有编纂《国音宝典》的同盟会会员张赞等。这里还被誉为“戏剧之乡”,屏南七种地方戏有四种都发祥于此。漈头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百多年前,逃难而来的泉州少林寺铁头和尚(-齐)就隐居在村北慈音寺并在此传授武术,因此有“漈头武术甲闽北”之说,至今代代相传,保留着习武的优良传统。   这是个人才辈出之地,仅明清两朝,便有科举人士200多人,参与编撰明朝《永乐大典》的黄童,颇受林则徐关注的“叔侄两进士”,被推宠树榜的“父子三贡生”书香门第等等。而今,书乡崇尚读书之风更甚,“一门双博士”等令人津津乐道的家门幸事层出不穷,漈头依然是屏南的“好漈头”。   这是个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乡村。古时,曾是建宁府通往福宁府、福州府等地的交通要道,是海陆往来的中点,因此,辉煌的历史为漈头留下了许许多人文元素,并很好地保存下来。如今,走进村内,历史遗迹、遗物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墓群、古龙井、古楹联、古牌匾……无不古香古色,古意盎然,令人顿生时光倒流之感。看那数十方刻着“文魁”、“武魁”、“夫妻同百龄”等内容的形形色色的古牌匾,你想,作为漈头人怎不为此感到自豪?看那在清代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就树起的十多座节孝坊,你想,作为今人怎不为此感慨良多?   其实,漈头村留给人们可值一赏的又何止这些!随便一座古厝,随便一段古墙,随便一条古巷,都充满着穿越历史的质感,若是经村中老者讲解,那这里的故事就会如穿村而过的那条鲤鱼溪里的水,源源不绝,令人情不自禁地发出幽古之喟叹。   漈头是开放的。历史上的交通要冲地位,使它很自然地接纳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甚至是基督教文化。现今的漈头人也不封闭,只要你感兴趣,走进哪家看文物,主人定会面带从容笑意,搬出一样样被他们视为“传家宝”的东西,满足你的欲望,还会为你讲解,这与自古根深蒂固的农人意识有多大的差异呀!去年,漈头村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漈头人就表演了传统武术、戏曲等看家技艺,展示了古牌匾、古梧桐树楹联等古物,他们那种毫不遮隐的开放意识,给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棠口村特产大全




棠口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