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头村系屏南县熙岭乡的行政村之一,位于屏南县南部,在秀丽的圪头溪畔,东部与代溪镇樟源村相邻,南部与古田县鹤塘镇文车岭村接壤,西邻古田县吉巷乡水竹洋村,北邻本乡龙潭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42公里,平均海拔840米。圪头村是熙岭乡的第二大行政村,辖半溪里、余坑里两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456户1863人。全村耕地面积1480 亩,人均0.75亩;林地面积18000亩,用材林5000亩,毛竹林7000多亩,森林覆盖率为79.7%。
我村主要经济作物有:毛竹、无核柿、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近年来,在塘后和熙岭两个白木耳示范村的带动下,我村白木耳发展势头良好。村民收入主要靠粮食、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和外出务工,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5000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村。圪头溪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建成装机容量700千瓦/时电站一座,半溪里自然村有铅锌矿,贮藏量较大,现正在勘探开发中。村基础设施薄弱,虽然开通了熙岭至圪头的公路,但未实现道路硬化,给村民出行与车辆通行造成不便。安全饮水工程于今年7月立项,在县发展和改革局的大力支持下工程正在施工。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完善,给农作物的生产和抵抗自然灾害造成影响。我村风光秀丽,有圪头溪从村中穿流而过,最高山峰东大王山海拔950余米,有狮形岗,青水溪等自然景观。06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村着力巩固发展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和林业三大产业,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新思路,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正呈现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3203 | 352000 | 0593 | 查看 圪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圪头村 |
圪头村系屏南县熙岭乡的行政村之一,位于屏南县南部,在秀丽的圪头溪畔,东部与代溪镇樟源村相邻,南部与古田县鹤塘镇文车岭村接壤,西邻古田县吉巷乡水竹洋村,北邻本乡龙潭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42公里,平均海拔840米。圪头村是熙岭乡的第二大行政村,辖半溪里、余坑里两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456户1863人。全村耕地面积1480 亩,人均0.75亩;林地面积18000亩,用材林5000亩,毛竹林7000多亩,森林覆盖率为79.7%。 我村主要经济作物有:毛竹、无核柿、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近年来,在塘后和熙岭两个白木耳示范村的带动下,我村白木耳发展势头良好。村民收入主要靠粮食、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和外出务工,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5000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村。圪头溪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建成装机容量700千瓦/时电站一座,半溪里自然村有铅锌矿,贮藏量较大,现正在勘探开发中。村基础设施薄弱,虽然开通了熙岭至圪头的公路,但未实现道路硬化,给村民出行与车辆通行造成不便。安全饮水工程于今年7月立项,在县发展和改革局的大力支持下工程正在施工。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完善,给农作物的生产和抵抗自然灾害造成影响。我村风光秀丽,有圪头溪从村中穿流而过,最高山峰东大王山海拔950余米,有狮形岗,青水溪等自然景观。06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村着力巩固发展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和林业三大产业,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新思路,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正呈现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
四坪村 |
四坪村是熙岭乡的一个老区基点村,系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位于屏南县南部,九峰山山下,东距代溪镇6公里,南距代溪镇忠洋村8公里,西到龙潭村4公里,北至熙岭乡6公里,全村人口476人,146户,劳动力210人,耕地面积1160亩,其中有水田870亩,山地7600亩,森林茂盛,气候良好,盛产名优水果无核柿。 四坪村有三分之二农民外出经商,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本村有祠堂一座,凉亭二个,庙宇二个,本村文化素质高,座落房屋有教师,家家户户有大学生。从解放到今天无刑事犯罪记录。从一九九八年到现在年年被评为文明村。 四坪村现有一条通往下宝亭公路,全长6公里。 |
三峰村 |
熙岭乡三峰村位于熙岭乡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全村106户418人,耕地面积约700亩,是我乡粮食、无核柿的生产基地。 |
塘后村 |
塘后村地处屏南至宁德(甘虎线县道)旁,是熙岭乡交通最方便的行政村之一,全村总户数131户,人口626人,人均收入3670元。平均海拔900米,年均气温19℃,靠山面田,村前是千亩良田,塘后溪在村前穿过,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是熙岭乡银耳、香菇、雪茸生产示范基地。近几年来,我村人居环境有所改善。厅堂水泥化工程已建设完成,自来水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电网改造全面铺设,已全线开通广播有限电视网络,电话工程已全线开通。教育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2005村道硬化工程完工,今年还计划在全乡率先建设农村沼气节能项目。 我村是2002年屏南县村党支部公推直选的试点村。村支部书记连任至今,并为村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行政试点村。村民自治落实较好,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务公开,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成为全乡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引导农民发展致富项目的同时始终抓好本村精神文明建设并取得良好成效。 我村经过多年来的摸索,从原来种植反季节蔬菜、香菇、雪茸等产业中终于摸索出一条适合塘后村发展的路子----非木生菌银耳栽培,银耳栽培不仅时间短、见效快,销路好,而且适合县委提出的“保护阔叶林,发展循环农业”的号召。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支部+协会”、“生产合作,技术共享”等模式,形成了科学发展银耳等食用菌的路子,村里还成立科技协会、食用菌协会、营销队伍等合作组织,结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该村银耳产业进一步壮大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村银耳的生产技术和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近两年来周边村庄相继地也开始发展银耳栽培,从而促进全乡银耳产业的不断壮大。 近年来,经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多次带领我村菇农到古田等地去参观、取经,并经过我们的实践,银耳产业已成为该村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去年,年栽培量达500多万袋,产值900多万元,仅这一项就为农民增加收入达1020元,比全乡人均纯收入多出 元。目前,我村已建成了20座银耳调温生产房、8个调温灭菌灶及一条锅炉银耳脱水线,是屏南县银耳示范基地。计划在今年进一步扩大银耳调温生房的建设,促使我村银耳产业不断壮大。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调优结构、提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使我村食用菌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有力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我村村民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前大多数农户看电视几乎成为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现在他们经常集中学习、交流在生产中总结的经验,而且善于创新,党的方针政策深入群众,先进文化科技知识较好传播,连续三届被评为县级文明村。村民遵纪守法,全村十年无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发生,封建迷信基本消失,村民和谐相处,人民安居乐业,是屏南县首批“平安村”之一。 |
梨洋村 |
梨洋村是熙岭乡的一个老区基地村,系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第二大行政村,位于屏南南部,东连代溪镇,距宁德市96公里,南与塘后村交界,西接熙岭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县城36公里,北临山墩村,海拨960米,村落面积1.8公里,全村总人口1311人,总户数312户,劳动力630人,耕地面积2600多亩。其中水田面积1210多亩,全村人均收入5650元(2012年)。 梨洋村属浙宁公路沿线,中亚热带山地气候,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气候温凉湿润,夏季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山地自然气候,是大面积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白木耳和雪茸良好基地。,同时,该地域不受工业污染,青山绿水,蔬菜和茹类发病率低,农民泾济效益十分可观。 梨洋村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粮食种植,反季节蔬菜、果树种植,小规模家庭养殖业和外出弹棉、烤茹。打工等劳务输出,全村劳动力外出约300多人,其中季节性外出达400多人次。 梨洋村党支部共有26人,新确定发展对象2名,积极分子3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村列入为熙岭乡重点村之一,加强乡村面貌变工作。造福搬迁冬圪新村建成,全村形成重视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农民思想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村党支部、村委全多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单位。 |
山墩村 |
屏南县熙岭乡山墩村位于屏南第二高峰“仙顶岗”山下,海拨1360米的山脉上,东与九洋村交界、南与梨洋村交界,公路6公里至熙岭乡所在地8公里,西与前塘村交界,北与新圪村接壤,公路5公里,至省道二级路10公里,村落占地总面积160亩,85户总人口406人,6个村民小组。这里住着“眉山衍派”苏姓,永乐3年,始祖苏仲良公由宁德石塘际前洋移居到山墩繁衍至今19代,创建了不少桥路、凉亭、庙宇、祠堂、村头大圣庙、村尾大王殿。清乾隆二年,重建“苏氏宗祠”结构独特,工艺精致。2005年被列入“中国祠堂大观”全书,山墩“庶民戏”名扬周围数县,历史悠久,一直流传至今,国家对山墩的古建筑文献十分重视,省艺术研究所杨榕教授率同仁曾于2006年9月考察山墩村,对“庶民戏”古文献加以探讨研究。 山高林密,解放前期红军游击队多次进驻本村,村里有苏宗北、苏宗战等十多人参加游击队,给游击队送粮送信、放哨,是革命老区村。 群山环抱着村庄,村周围尽是果园菜地,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村庄显得格外秀丽。村民勤劳朴素、文明礼貌,是“警民共建文明村”之一,丰富的森林毛竹树木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毛竹木材不但支援了城乡建设,而且是加工出口的原料,蜜桃板粟、反季节蔬菜,给村民们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
新圪村 |
屏南县熙岭乡新圪村系熙岭乡最边远的行政村,位于屏南县东部,在岩角凸巨大山脉北部的山腰。村落古人形容“灯盏挂壁”,村落正视野是2.6亩阔叶林,像月牙翠绿林带紧紧围绕着村庄,东与九洋接壤,南有4.7公里公路与山墩交界,西连岩公头山脉与陔瑶院交界,北邻屏宁二级公路与棠口乡交界,全村人口268人,58户。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新圪村始祖苏长业公于乾隆元年(1736)自山墩村移入新圪定居繁衍至今有270年。高祖创建苏氏宗祠始建于民国十八年,祠堂前石彻旷坪,旷坪下圆月湖,结构紧密,规模较大。 新圪村现有1000余亩毛竹林,一年四季绿油油,碧绿竹海拢罩着村落,风景独特。密密麻麻的竹林下见不到阳光,年产竹10万株,给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
前塘村 |
前塘村系屏南县熙岭乡第五大行政村,位于熙岭乡东南部,东与山墩村接壤,南与熙岭村接壤,西与溪里村接壤,北与金造桥水库接壤。全村245户1100人,管辖8个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17350亩,其中山林面积13680亩,占总面积78.8%,水田1902亩,海拔840米。 |
溪里村 |
溪里村原系福建省屏南县三十一都九保锦溪境,开基始祖沈九尊公于明朝(1441)年间自浙江入闽定居锦溪,带领其子女世代繁衍至今已有5百多年历史。这里曾留下他老人家很多传奇事迹,传说这里树林浓密,时常有老虎出没,他孤身一人把一只三百余斤的猛虎打死,时至今日这张老虎皮被族人一直珍藏着。在四面环山,青水哗哗,树林浓郁的山谷间居住着一群勤劳而朴实的人民,这个村庄叫做溪里要地,小溪绕村而过,溪流中间有片茂密的竹林。一座石拱桥连接两岸,村子水尾有座古建木拱桥横空而过,犹如彩虹,极为优美壮观,木拱桥两岸名木古树直耸云霄,每逢秋天,两株夫妻红豆杉结满红豆,盛世迷人,真可谓“山青水秀,景色怡人”。 溪里村系福建省屏南县南县熙岭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屏南县东部有座直插云霄的三角寨峰下连绵起伏的山脉脚下,北与金造桥水库交界,南与管洋接壤,西与井兜村为邻,东靠熙岭村,全村面积约1.8平方公里,距县城35公里,海拔700米,辖大坮、程地2个自然村,居住223户,900多人。溪里禁是革命老区村,在解放战争初期,-一个团的兵力对溪里村进行扫荡,红军游击队为了保护劳苦民众与-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溪里村对面山上把敌人引向下马溪深山。溪里村的民众才可逃生,结果六名无名战士牺牲在战场上。后来我村民众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勇士,把六名无名英雄的遗骨葬在对面山上,每逢清明时节老师们都带着学生去祭扫,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有了他们的献身革命精神才有今日成就。在新中国0的领导下,溪里村于1963年间粮食增产增收,被华东区评为“劳动模范村”。当时任支部书记张良仄同志出席了华东劳模大会,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溪里村于2002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由省地税局挂钩扶贫,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与支持下,于2003年底由省地税局扶贫款盖起了200平方米的教学楼,楼高两层,溪里村希望小学盖起来了,给溪里村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2004年七月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派了一们品德高尚,艰苦朴素的廖建敏同志担任溪里村-,廖建敏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誓拔穷根富苗,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曲。 溪里村在廖建敏书记筹谋策划下,干群一条心,于2004年底一条新修水泥路如游龙一般从谷底向山顶盘旋通往县城,建起了安全饮用水工程,为村民解决历史饮水难的问题。做好了有线电视,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充实。为人民增产增收奠定扎实的基础,修通了长达7公里的机耕路,改变了传统肩挑的做法。全村通了路灯,建起了休闲中心小广场,为溪里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此溪里村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
大塅村 |
大塅村系屏南县熙岭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屏南县南部,熙岭乡北部,东与本乡前塘村接壤,西与甘棠乡小梨洋村接壤,南与本乡溪里村、井兜村接壤,北与屏城乡后龙村接壤,距县城28公里,距熙岭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 大塅村辖两个自然村,山头仔和狮坵自然村,主村大塅村座落在山坡间,村落面积约近千平方米,全村户籍人口527人、147户,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7228亩,其中耕地面积1028亩,山地面积6200亩,村庄海拔850米, [道路交通状况] 虎甘线会溪村入口经本乡井兜村至村5公里道路,从本乡井兜村至主村3.5公里长、3.5米宽的简易公路。 [村风村貌] 大塅主村座落于山坡上、村庄地势较陡,民房多以土木结构而建,原先有40几幢房屋居住着八十多户村民。1986年以后,许多村民到县城谋生定居。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1986年前,村民多数在家耕作,劳作在山间梯田间,出门上坡下坡,村民生产靠肩挑手提。 山头仔自然村原有村民30多户,座落在山冈顶,一条简易路盘山而至,约有2.5公里,1986年后有十几户村民由造福搬迁工程,搬迁至与井兜村交界的开阔地带。新建自然村取名狮坵自然村 [历史人文] 大塅村始祖在清初由本乡熙岭村张氏和吴氏搬迁定居,由此而繁衍形成大塅村,建村历史至今约有400余年。历代村民多以在山间梯田耕种而生。 [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967年开通井兜村至大塅主村3.5公里长、3.5米宽的简易黄土公路,1979年通电,1990年村民靠天线接收电视,1997年开通电话,一九九七年落成小学新教学楼,2006年建成主村自来水工程,村民喝上自来水。 [物产经济] 1986年以来、村民陆续从村里搬迁至城关或周边一些村定居生活,现常住人口50余户,200多人。在家村民以种植业为主,种植水稻及反季节蔬菜。 大塅村山地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林木储蓄量约有7万立方米,毛竹林1000余亩,村民有一定的林业收入,村人均收入 元。 [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有6人,村党支部有党员11人。 |
井兜村 |
井兜村系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一个行政村,位于屏南县南部,熙岭乡的西北部,距县城23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东与本乡大塅村、溪里村接壤,西与甘棠乡下山登村会溪自然村接壤,南与本乡岭里村接壤,北与甘棠乡小梨洋村和本乡大塅村接壤。 [村落与定居]:井兜村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住房80余幢,余有解放前旧房七幢,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住房50余幢。村庄海拔760米。 [交通状况]:从屏南县往南203省道经甘棠乡浙洋村经虎甘路至甘棠乡会溪自然村下车,会溪至井兜村1公里村道水泥路,东经虎甘线经熙岭乡、代溪镇往宁德市。 [历史人文]:井兜村村民现为陈姓和甘姓两大主姓。其中陈姓村民占80%,陈氏始祖为清朝雍正年间由邻村秀熙岭搬迁定居,甘氏始祖为清朝乾隆年间由甘棠际下村搬迁定居。原井兜村在元、明时期住着若干户黎、包、郑人家。始自清朝乾隆年间后由陈氏和甘氏繁衍而形成小村落,清朝时期,有十几户背井离乡投奔外地如:顺昌、建瓯等地谋生而后定居,解放前有三户搬迁本乡溪洋源而繁衍形成溪洋源村,解放前,井兜村实为一小山村,二十余户人家。与临近周边的岭里村、下山登村、会溪自然村、大塅村周属称为三十一都六保,祖辈多以耕作为生。 解放时期,我村有6人在建国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其中1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自愿舍身炸美军坦克而光荣牺牲。建国时期有8参加过鹰福铁路建设。 从这里走出的在外乡贤有:中国法制报记者福州记者站站长甘景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质处处长黎益仕,祖居在此出生在建殴县的原省旅游局副局长(省文联作家协会会员)陈祥龙。 [村风村貌]:井兜村历来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数十年来,未发生过重大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少有发生,为临近有名的“平安村”,多次受到表彰,这里山清水秀,村容村貌好,环境卫生整洁,建设整齐的一排排土木大瓦房和红砖瓦房傍山而建,村后竹林翠绿,松楼滴翠,村前是一带近1000亩的开阔平坦农田,一条小溪从田园中穿过,田园上栽种着成片反季节蔬菜,鸡腿菇、球盖菇等食用菌。 [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976年村民义务开通入村公路1.5公里,1980年村民自筹资金自建输电线路而通电,1990年看上接收电视,1996年铺设村六条主巷道水泥路,2005年完成铺设村道1.5公里水泥路,村小学主教学楼落成。 [物产经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家农民从传统的单一种植业解脱出来,实行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是屏南县较早引进食用菌栽培,反季节蔬菜生产的村,早些年家家户户栽培食用菌以增加收入,近几年,村民大量生产反季节蔬菜,从5月至10月生产的大量反季节蔬菜销往福州、宁德等地,与临近的村形成一个2000多亩的反季节蔬菜基地。 同时,涌现出一批走南闯北的经商和打工者,有南下海南种植水果,有前往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创业经商者。 [农村组织建设]:村党支部有八名党员,这些党员在农村生产经营中均起带头模范作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核心。 |
岭里村 |
岭里村系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屏南县南部,天浙线边沿,距城关25公里,离乡所在地5公里。东与管洋村接壤,南与甘棠乡新田村庄田洋自然村交界,西与甘棠乡瑞云村相邻,北与甘棠乡下山登会溪自然村相连。村落座北朝南,现有人口1000多人,218户,一个自然村(洋中),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11亩,林地面积7450亩。土地肥沃,山川秀丽。 岭里村旧称古田县三十一都八保岭里境,第一代陈华公于明朝正德年间由古田县吉巷乡葛兜村迁居岭里。至今约500多年相传20代。 本村森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适合栽种反季节蔬菜及栽培食用菌。 |
管洋村 |
管洋村系屏南县熙岭乡行政村之一,位于屏南县城南部,距县城26公里,在天门智(后必山)南麓盆地,东与熙岭接壤,距熙岭3公里,西与岭里交界,距岭里2公里,南邻秀溪村的溪源洋自然村,距溪源洋自然村1公里,北与溪里村毗连,距溪里村3公里。 天门智(后必山)海拔1200多米,风景秀丽,山上森林茂密,各种鸟兽聚居。若站在天门智山顶,全县景观尽收眼底。 发源于新田天湖顶的河道,由南向北与发源于岭里银坑由西向东的河道,在管洋村东200米处汇合,折转向东北流入金造水库。 管洋村县道向东直达宁德市,向西通往古田、福州等地,向北通往县城。 管洋村全村有耕地750亩,林地2600亩,其中毛竹林500亩,森林复盖率95%。现有全村147户,人口700多人,主要姓氏为毛氏、吴氏,毛氏占全村70%。辖1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管洋村民历来遵纪守法,勤俭自强,慷慨无私,讲文明懂礼貌,爱护公物,管洋村是熙岭乡文明村之一。 |
溪源洋村 |
溪源洋村系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屏南县南部,在秀丽的溪源洋溪畔,东邻秀溪距乡所在地三千米,西接管洋村,南与古田县交界,距庄田洋四千米,北连管洋茶场,距县城二十八千米。 [村落与居民] 村落房屋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2平方千米,全村现有人口近600人,137户,辖2个自然村。 [历史人文]溪源洋始祖明灿公之子与孙共6人先后两次于19世纪初期自井兜村迁入溪源洋拓土立业,至今子孙繁衍200余年。 [自然景观] 溪源洋,因山青水秀,湛蓝的溪流缓缓地自南往北且形成半圆弧环绕小盆地而得名。要管洋茶场拐弯,沿着溪流而上,不到800米,眼前豁然一块平地,小桥、流水、人家,那便是溪源洋村,真让人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到达溪源洋村,再沿着时急时缓,时窄时宽的溪流而上,不到三千米便是虎潮潭。此潭三面环山,瀑高水美,岩险洞奇,山花烂漫,鸟语花香。潭中还生活着一种蛙蛙鱼。传说当年程不紧不惠泽就是在此成龙升天。几百年过去了,至今香火依然不断。 [物产经济] 溪源洋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物产丰富。除盛产毛竹、针叶林、桃李柰、茶叶等等以外,尤其盛产无核柿。 |
熙岭村 |
熙岭村系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政府所在地,为全乡第一大行政村。位于屏南县东南方,在秀丽的莲花山下一大盆地,地势平坦,村落集结,东与塘后、梨洋接壤,相距2公里,西与秀溪、管洋两村交界,到秀溪1公里,距管洋2公里,南面与三峰、龙潭村及古田县水竹洋村接壤,各约十公里,北与溪里、前塘两村交界,各有五公里,本村距县城三十公里。一九五八年冬浙熙公路开通,线路由村内穿过,后接代溪至宁德公路,2000年又开通1公里环村路,为屏南至宁德交通要道,有从城关开往代溪、宁德班车来回经过,有由代溪开往古田、福州来往班车,有从熙岭开通龙潭、三峰、圪头以及古田水竹洋的村道,有熙岭开通前塘村公路,交通可谓四通八达。 村落与居民 熙岭从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物资生活逐步提高,村落向旧村扩大,新住房超过原旧村的2倍,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全村辖2个自然村(熙岭、后院),全村830多户,3200多人口,二十六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 熙岭旧属古田县管辖,属福州府,旧称:福建古田县移风里三十二都一保熙岭村,屏南建县后改称福建福州府屏南县三十二都一保熙岭村。民国时期设保、甲,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为忠熙乡,熙岭隶属二个保,熙东保、熙西保,直至一九四九年解放,建国后一九五一年熙岭设第二区公所,熙岭村设熙岭乡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改设熙岭镇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九月区改设人民公社,熙岭村改设熙岭大队,一九八六年公社改高乡,村改设村委会。 熙岭村住居张、吴两大姓,张姓始祖张訑公于大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一00七年)由本县甘棠村迁居熙岭村开拓,定居繁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吴姓始祖孝公于大明景德二年从本县长桥乡吾山村迁熙岭村肇基繁养,至今已有1404年。 熙岭村历史名人有:张纲清乾隆乾隆丁卯拉拔贡曾任江苏省溧阳县丞升,后升吴江县知县。 张云攀,乾隆乙卯科武举人,曾任福州,莆田、邵武、罗源等要塞千总,尤通文墨,擅长书法,为人刚直不阿,两袖清风。 张自健,乾隆丁酉科岁贡,一生以办学终老。 张宗龄,光绪间法政科举人,曾任福建仁寿县县长,顺昌县司法承审员,福建省禁烟委员,晚年当选为屏南县参议会会议长。 张维民,毕业于福建政法大学,民国间历任惠安、大田、永泰、清流、福安等十多县司法审判员,后升任福安中级法院推事,平生秉性刚直,不附权势,体察民情,清正廉洁。 建筑景观 熙岭村历史悠久,古建筑较多,村东有“岳庙”,俗称“泰山殿”,建于明永乐年间,规模之大,殿前建凉亭,大殿分为上下廊,正殿两边有十殿阎王壁画,下厅两厢有红白马二匹,立像马夫二专,整个大殿古朴古香,雄伟壮观,离殿左边种有二株千年大柳杉,四人牵手合抱不住。(可惜神像毁于文革),一九八六年重塑岳飞像等。 村水尾于宋时建有张公堂,拓主殿共三厅,均有塑像。旧村中心建有张吴两姓三个祠堂,分别在明、清年间所建,其造型独特,雄伟壮观。 旧村于清朝年间所建古民居有五十多座,三雕景观,丰富多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凤山北麓下的古老建筑物---“花厅里”,该屋建于清乾隆嘉庆二十八年(1709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创建人张仕万,该屋坐北朝南,结构坚固,布局整齐,分为上下厅,下厅为下马厅,下马厅到正厅有步台阶,正厅全用红砖铺设,正厅即花厅,面积60.5平方米,正厅上有贴金龙头灯桁,用来悬灯结彩,厅前下有回廊厢房,左右两天井,天井中装置石条,摆设花架,种植四季名花,以供观赏,正厅两旁前后建四座大厢房。整座房屋共有房间六十多间,其屋规模之大,造型雅致,装饰讲究,富丽堂皇,俨然官府第宅之气派。 熙岭旧老街道全用条石铺设,原村中心有人工开挖的大湖塘,用于蓄水防火,公路开通后被堆做公路而无存。 熙岭村外围,东南方有“九峰寺”,北方有“仙字岩”,西有“虎潮潭”等名胜古迹,闻名远近。 1986年熙岭中学建成,占地46亩; 1964年至2005年熙岭小学新校舍、教学楼等相继建成,占地12亩; 1993年熙岭基督教堂建成。 物产经济 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经济作物马玲薯、黄豆、柿子、梨;土特产有香菇、银耳、草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