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屏南县 >> 路下乡 >> 凤林村

凤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凤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凤林村简介

  凤林村位于路下乡东部,土地面积44279亩,其中耕地4421亩,有林地39858亩。全村336户,1362人。凤林村基础设施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采,近几年,该村两委首先着力于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教育与实现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一是开展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打击-、优化社会风气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二是先后完成了:拓宽改造了灵峰公路;“五通、五改、五化”工程;建成了凤林小学教学楼及相关配套工程;兴建了灵峰小学教学楼;街道路灯架设等等。创造了良好发展农村经济条件,吸引了一批外来企业,种植商来该村投资办厂和兴办反季节蔬菜基地。凤林村自杨仁寿(仁寿公,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进士出身,仕后周世宗,任南剑州尹,即延年府(今南平市),莅任七年)始祖开基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在本县内人口已达6000多人,外出人员远涉福州、霞浦、古田、建瓯、建阳、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清道光、咸丰年间,为屏南文风较盛时期,其中以凤林与际头、古厦、厦地为最,有“屏南四书乡”之称。有钦赐进士2名、举人2人、贡生2人,庠生19名,文风时期有“七廪十八贡”之称。凤林杨氏历代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凤林杨氏宗祠修建于1799年10月27日,后于1848年重修;2005年8月15日再次修缮,给杨氏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凤林村鼓励农民培训反季节蔬菜,发展仿野生山羊养殖业,开发石材、板栗、竹木等资源。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23204 352000 0593 查看 凤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凤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凤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岭头村

  岭头村系屏南县路下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路下乡西部,距屏南城关53公里,岭头村包括山峰自然村,一共142户,人口552人,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00亩。岭头村坐西朝东,,北有九仙华岩寺与建瓯市顺阳乡后房村交接。东与中秋村际下自然村交接。南与中秋村交接,西牛场与建瓯市玉山镇岭后村交接。村已建起村部、学校,岭头村民风纯朴,全村有吴、魏、李、王、苏、袁、林等七姓,各姓村民相处和睦亲善,蔚蓝成风。岭头村有八大风景:一、九仙华岩寺 二、厝桥 三、宝寺 四、聖公殿 五、土主殿 六、红豆杉树腹中长出十九根毛竹。七、九仙洞 八、八仙下棋。岭头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有黄豆、马铃薯、板栗等,山上有毛竹、松木、杉木。每年出产笋干。现种植反季节花菜、夏阳白、萝卜等。  

中秋村

  中秋村位于屏南县路下乡西部,东经118°41"—118°52",北纬26°53"—26°58",距路下乡所在地14公里,距县城50公里。中秋村属中山地貌,辖区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坡度陡峭;平均海拔800米;山地土壤以黄壤,水田土壤以渗育型、潴育型水稻土为主。中秋村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30℃积温4800——5500℃,≥10℃活动积温3500--4400℃非常适宜反季节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养殖等产业的发展。中秋村耕地面积747亩,林地面积13000亩,毛竹面积3500亩,人均耕地1.3亩;200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0亩;蔬菜播种面积200亩(含复种);水果种植面积100亩。中秋村共108户,578人,下辖1个自然村(际下自然村距中秋村2.5公里),其中中心村278人。全村劳力220人,其中外出100人。中秋村现经济发展主要以粮食、反季节蔬菜、毛竹等为主。  

门里村

  门里村位于屏南县北部,秀丽的盆地,四处群山围绕的锦绣山脉,东至山万里村、南至柏源村、西至中秋村、北至际下村距县城45公里,接连长桥镇25公里,村落面各积1.3公里,现全村人口493人,93户村民小组2个。门里村旧居属古县管辖长桥镇柏源门里自然村(现路下乡门里村),始祖甘旷公子孙、甘兴贤公定居门里村现有369年,现留有古老的民房建筑物八座以及保存完好的古代贞洁石坊两座。门里村水电资源、林木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生态林面积700多亩,毛竹林面积1700多亩,现引进竹加工厂一家。  

三万里村

  三万里村系屏南县路下乡行政村位于屏南县路下乡西部,西与门里村相邻,北与芳院接壤,东与柏源、长桥镇接连,距县城4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340人,78户,2个村民小组。三万里村系老区基点村,现又被称定为老区小康试点村,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实现厅堂、街道、公路水泥的硬化。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老区先进单位。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饶守坤,左丰美,陈邦兴等革命前辈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三万里村水电资源、林木资源丰富,现国家级生态林面积6000多亩,毛竹林面积1500亩,现引进竹加工厂一家。  

芳院村

  芳院村系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第二大行政村,全村总户数359户。总人口1459人,位于屏南县西部,在秀丽高耸的牛背峰下,东与五溪村接壤,距县城40公里,西与三万里村交界,南邻长桥镇里坪至长桥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北连建瓯市东游镇 六洋村,至建瓯市政府所在地80公里。村土地面积3.4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有独特的芳院村八景:1、双水夹田;2、一镜圆池;3、东岭松峰 4、西园竹翠;5、棋盘当道;6、马道环乡;7、虎头丫壮;8、牛背峰高。芳院村始祖穆山公于1347年自古田三十都唐宦村迁居福建省屏南县恩惠乡横屋里二十五都四保方圆村(即屏南县路下乡芳院村),定居芳院村繁衍至今有659年。芳院村现留有村前拓主殿;五溪湾虎头岔 ;五显大帝殿;村之北番橰;五溪石桥,七溪桥,五溪湾“女有七仙”石碑坊,建于清代,至今保存完好,于2006年6月,被屏南县政府列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宗祠:上代建有宗祠一座,门外沟圳从右至左,路分左右,街尾有棋盘石一块;村水尾有鱼池一口。从古至今,村有四条大路东通屏城方邑,西到北礁及田、北通建瓯,南行古田、福州。有特色的义佳山自然村书纸制作。  

五溪村

  五溪村位于路下乡西部,距屏南城关36公里,坐北朝南,北与建瓯市东游镇天洋自然村交接,东与芳院村连接,西与路下村接壤,是路下与五溪的交汇处,是路下乡通往芳院、三万里、门里、中秋、岭头等村的必经要道。现全村144户,599人口。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87亩。合作时期,人多地少,邻村长桥镇前里坪村主动赠送100担产量的水田给五溪村,促进了生产发展,缓解了人人多地少的矛盾,20世纪60年代后,村建起了村部、电站、学校等,20世纪90年代地(市)县、乡领导分别近挂点五溪村,村里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闽东日报2004年6月15日第一版头条新闻刊登了《治穷、掷愚、致富-看屏南县五溪村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文章,五溪村展现一片生机。2005年屏南遭台风袭击,连降大雨,五溪村6月17日后门山的巨石群发生崩塌,威胁着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奋起抗灾,重建家园,2006年已搬迁到路下30户人,五溪民风纯朴,全村有陆、李、杨、郑等四姓,各姓相处和睦亲善,蔚然成风。五溪村有八大风景:一、三宝石;二、石桥;三:五溪佛殿;四、石门;五、风东港;六、龟戏龙;七、出米石;八、石人。五溪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有马铃薯、黄豆、板栗等,山上有毛竹、松木、杉木。现以种植反季节花菜、夏阳白、萝卜等。  

富塘村

  富塘村系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的一个行政村,又称后塘村,位于屏南县西部。东、南与路下村接壤,距县城35公里,西与五溪交界,北与发竹坑村和建瓯市东游镇盛地村。全村土地面积6737.6亩,其中耕地面积601亩,现全村162户690人,4个村民小组。实现“五通”(通电、通自来水、通进村水泥路、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民风纯朴,村民遵纪守法,仁爱互助,尊老敬贤爱幼,先后荣获宁德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五届屏南文明村、治安模范村等称号。富塘村旧属古田县管辖,旧称福建玉田县恩惠乡横溪里二十五都四保,1735年分治屏南县。富塘始祖柯大更于晚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随闽王王审知由原籍河南道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起义军入闽,卜居福州钱塘巷,于公元886年到玉田县二十五都盖竹石门(即今富塘村)开基造屋住居,子孙派衍绵绵,肇基至今一千一百余年,历传五十余代。全村皆为柯姓宗亲聚居,堂号“济阳堂”。查阅清乾隆五年《屏南县志》,在人物志和墓宅志中都提及柯熙,摘录之:“柯熙,富塘村人,宋嘉祐元年(公元1050年)为浙江道严州路寿昌县尹,任满回籍”这是该县志记载的屏南籍早在外任县尹的第一人。富塘村变化座落山间小盆地,群山环抱,东面后门山梯田百亩,层层叠叠,状如南蛇捆盘;西南对面山形似凤凰展翅翱翔;南面土台仔岗和山党头两座巊如两象对牛氏,把守水尾;北面南台山顶圆滑,山体四侧空旷,如巨钟罩地。村民有诗赞是曰:东面莽蛇捆盘,西面飞凤朝天,南面两象交牙,北面金钟伏地。富塘村名木异石乃胜境奇观:两棵秃杉挺拔屹立在村口西侧,历经数百年仍枝繁叶茂,华荫蔽地,是盛夏纳凉的好去处。最大的一棵秃杉直径2.2米,围径7米,需5人双手环抱才能合拢,高达48米,单株材积32立方米,是屏南县境内最大的一棵树,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995年被屏南县人民政府确认为古树名木挂牌加以保护,并拨款修建秃杉根部护堤。沿村北侧溯溪而上1公里到土名“石门”处,这里有许多关于奇岩异石的文化积淀:田蚌石直立石门一坵水田边,石高4米,上下端尖细成棱形,中轴纵直裂开,将倒不倒,裂缝基部可放一桌几,且裂开部分纹路能对应互合,如田蚌张嘴取食状,故取名田蚌石;石门附近还有几处岩石各具奇形怪状,惟妙惟肖,有的如鲤鱼跳龙门,有的如瘋鳖孵卵,有的似官帽,有的似香馍,看后使人忍俊不禁,叹为观止,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发竹坑村

  发竹坑村位于路下乡北部,距路下乡所在地7公里,北面与建瓯东游接壤,距县城41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18亩,林地面积9518亩,全村共121户492人口,4个村民小组,平均海拔1030米,属亚热带季节性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5.4℃。该村的后门山于1984年4月与1988年5月先后两次出现断裂、滑坡现象,在2004年-2005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在路下村“官圳洋”,路下开发区规划出36亩土地作为造福搬迁安置点现已搬迁37户156人,目前已完成了五通:通水、通电、电信、有线电视通村道硬化水泥路。村民民风纯朴,遵纪守法,仁爱互助,尊老爱幼敬贤,蔚蓝成风。发竹坑村属老区村,在解放战争前,在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该村共青团黄陆团、黄生步、黄生辉、黄生木杨瑞兴、杨生勤等一批优秀青年参加游击队,解放后,黄陆团曾担任屏南县长等职务。发竹坑村内有“仙人岩”历史悠久,依山而建,地势险要,风景独特,是盛夏纳凉旅游的好去处。该村海拔高,农业以单季稻为主,适宜种植反季节蔬菜。矿产资源丰富,石材闪长岩“654”品质优良,储量丰富,约有2000万立方米。目前开采已初具规模。  

罗沙洋村

  罗沙洋村系屏南县路下乡的一个行政村,北与凤林村交界,南与长桥镇远丘村接壤,东至屏城乡里汾溪村,西至长桥镇前里坪村,三乡四村接壤。距县城24公里是路下乡通往屏南的必经之路。拥有土地面积13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97亩。全村161户700人口,6个生产小组,一个自然村垅边,一姓居住。在党的阳光普照下,村民互助互信,和睦相处,遵纪守法,曾多次获得地、县“抓纲治国向四化进军”,“先进党支部”基本实现无文盲村,“教育先进单位”,获得“治安模范村”等表彰。发奋图强,与时俱进,逐步实现了通电、通水、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水泥路等五通,人们安居乐业。村庄地处四山环绕的小盆地,小溪北南流向从中把村庄分开东西两边。村北有圆滑平井,足够百人围抱,磐石巍然屹立,自古称为“独占鳌头”。南面活现的“一字“名案,两环抱,紧不透风,外有雄罗纱,庙后存有万古树,殿前溪对水朝堂,两棵均够五人环抱的,直径2.4米,高40余米,闻名省内外的大杉并排巍然挺立,枝繁叶茂,千古留存,92年被省定为省级保护植物。旧属屏邑恩惠乡横溪里廿都七保灵源境的罗沙洋村系67代才童杨公,于明末永乐年间卜居镇守。繁衍后代。所立祠堂至今470余年,内正面高挂“四知堂“明示子孙后人艰苦创业。今村内基本保存画龙雕刻花厝五座,石大门六座,不少不亚于石建筑的房屋仍依旧存在。注重教育,道光年间80余岁的突鸣公依然携祖孙三代赴京赶考,得宠“卿赐举人”,村中磐石旗杆一副,举人都司“文魁”、“才德兼优”等牌匾十多块高挂于祠堂中。   

凤林村

  凤林村位于路下乡东部,土地面积44279亩,其中耕地4421亩,有林地39858亩。全村336户,1362人。凤林村基础设施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采,近几年,该村两委首先着力于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教育与实现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一是开展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打击-、优化社会风气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二是先后完成了:拓宽改造了灵峰公路;“五通、五改、五化”工程;建成了凤林小学教学楼及相关配套工程;兴建了灵峰小学教学楼;街道路灯架设等等。创造了良好发展农村经济条件,吸引了一批外来企业,种植商来该村投资办厂和兴办反季节蔬菜基地。凤林村自杨仁寿(仁寿公,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进士出身,仕后周世宗,任南剑州尹,即延年府(今南平市),莅任七年)始祖开基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在本县内人口已达6000多人,外出人员远涉福州、霞浦、古田、建瓯、建阳、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清道光、咸丰年间,为屏南文风较盛时期,其中以凤林与际头、古厦、厦地为最,有“屏南四书乡”之称。有钦赐进士2名、举人2人、贡生2人,庠生19名,文风时期有“七廪十八贡”之称。凤林杨氏历代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凤林杨氏宗祠修建于1799年10月27日,后于1848年重修;2005年8月15日再次修缮,给杨氏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凤林村鼓励农民培训反季节蔬菜,发展仿野生山羊养殖业,开发石材、板栗、竹木等资源。  

路下村

  路下村系宁德市屏南乡路下乡的一个行政村,古人俗称鹏路,下属两个自然村:酱园里自然村和山梨洋自然村。东与凤林村交界,西与建瓯市东游镇天洋村交界。南与五溪、芳院毗邻。北与发竹坑和建瓯市东游镇际下村交界。距县城35公里,是路下乡政府所在地,也是路下乡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全村土地41005亩,其中耕地面积4411亩,全村856户3589人,21个村民小组。全村实现“五通”(通电、通自来水、通进村水泥路、能程控电话、能有线电视)以及家家户户厅堂水泥化。路下村民风纯朴、村民遵纪守法,互助互爱,尊老爱幼,多次被市、县、乡评为先进党支部和先进村委会,我村人民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早日实现小康生活而努力奋斗,连续多年被评为屏南县文明村。距村5公里处有一个俗称仙人岩的大石头,高35米,古高15米处有一个奇洞,传说中古代神仙居住在石洞中,现成为人们游玩和人们求拜之处。村中有一个花殿安澜水宝殿,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古代名人题词经专家考核后,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古代文化保护遗产。山梨洋自然村水尾山,经专家考察,发现有矿石,大创公司计划开采。路下村以种植粮食、反季节蔬菜为主,另开办了19个石材加工厂,6个竹木加工厂。  


凤林村特产大全




凤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