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社区,因位于县城东部,含东园小区在内,故名。社区位于城区东部,东至奇仙岗脚下,西至兴业街交界,南到302省道,北与兴福社区相邻。2003年6月由前仙溪村委会整合东园小区、红亭小区、城东新村而成。居委会所在地海拔875米。
仙溪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民国29年(1940年)隶周墩镇。1950年,隶城关乡(镇)。1958年9月,隶城关公社南仙大队,1959年7月,由南仙大队分出与梅山村合设城关大队第九生产队。1960年,城关大队第九生产队与第八生产队(南庄)合并为南仙大队。1961年,设仙溪大队。1963年3月,梅山村析出另设梅山大队,1966年,与梅山、南庄大队合并改称南仙大队。1981年,仙溪、梅山由南仙大队析出,成立仙溪大队,隶城郊公社。1984年6月,撤销大队管委会改设村委会,隶狮城镇。2003年6月,狮城镇城区村(居)委会整合社区,原城东村委会析出东红亭小区、城东新村改隶仙溪村委会,同时东园小区并入,成立东园社区,下辖仙溪小区、东园小区、红亭小区、城东新村4个小区。
2009年,社区常住居民1576户,6285人,其中县直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000多人,外来人口530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7人,社区党支部党员50名,社区居民代表55人。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社区办公室楼位于仙溪小区,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社区办公设施较为完善。驻在境内的县属企事业单位有县税务局、消防大队、气象局、税务局、芹山电站办公楼、文体局、环卫所、汽车运输公司油库、石油公司加油站等10多个。
东园社区境内资源丰富,拥有林地2000多亩,其中毛竹林800余亩,水田300多亩,梅山有机茶基地500多亩。社区经济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村(居)民主要外出从事铸造业,90年代以来,外出从事办厂、经商、务工人员迅速增多,2009年,社区外出上海、广东、广西、浙江、以及省内等地经商、办企业、务工人员近2000人,创利润近5亿元。
境内织女桥,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7月,302省道通车前,是县城通宁德、福安的主要桥梁。境内东洋溪中的罗隐坝,建于明代,相传为仙人罗隐所建的堆石栏水坝。境内主要古建筑还有谢氏宗祠、上瓮窑林公宫、周氏宗祠等。社区主要人文景点还有塔山公圆、仙溪文化广场、缘福公园等。
城区主、次干道、村落在社区内的主要有兴业街、桥南街、红亭路、城东路、兴民路、仙溪村、上瓮窑、下瓮窑、城东新村、蜂洞垄、梅山等。
兴业街 因当时由兴业银行投资建设而取名。位于城区东部,1996年兴建。南北走向,从仙溪广场到海留路终端,长500多米,宽30米。84户,400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电信局、农业局、残联等在此,有商铺30多家。内有20多条支路。
红亭路 因位临红亭小区而得名。位于城区东部,1996年兴建。东西走向,从兴业街到瓮窑,长300多米,宽8米。99户,380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气象局、环卫所等在此,有商铺20多家。内有10多条支路。
城东路 因位城区东部而得名。位于城区东部,1998年兴建。绕塔山公园,从下瓮窑到塔山公园,长1500多米,宽4米。47户,214人。东端有风景名胜塔山公园。
仙溪村 位于城区东南部,原名山溪,村庄地处山麓与溪畔间,故名。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由宁德樟沃谢大郎迁居开发,原住上沃,宋末迁下沃,元皇庆元年(1312年)建大厅,明末建罗隐坝,改名仙溪。120户,500多人,流动人口多。居民以谢姓为主。房屋100幢。耕地500亩,林地2000多亩。县直企事业单位有税务局、消防大队等在其境内。
上瓮窑村 位于城区东部。27户,131多人,流动人口多。居民多姓。房屋60幢。境内有林公宫等古建筑。
下瓮窑村 位于城区东部。100户。400多人,流动人口多。居民以陈姓为主。房屋120幢。境内有林公宫等古建筑。
城东新村 位于城区东部。260多户,1200多人,以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居多,流动人口多。居民多姓。房屋200幢。
蜂洞垄村 位于城区东部,距城区1.5公里。10多户,30多人。居民以周姓为主。房屋10多幢。
大冈头 位于城区东南部,距城区2公里。现为空哨驻地,内有缘福公园。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5100 | 352000 | 0593 | 查看 东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桥南社区 |
狮城镇桥南社区,社区划分时,县城桥南一带归为一社区,故名。社区位于城区南部,东至县城下林山连接东园社区,西至月亮山与龙潭村交界,南至南庄小区后门山,北隔桥南街与中心、城西两社区相邻。 桥南社区下辖南庄小区、朝南小区、兰前小区3个小区。南庄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民国29年(1940年)属周墩镇南仙保。1950年隶城关乡。1958年9月,南庄、仙溪两村成立南仙大队隶城关公社,1959年1月,仙溪村析出,改称城关大队第八生产队,1960年与仙溪村合并,复称南仙大队,1981年,南仙大队分设南庄、仙溪两个大队,南庄大队改隶城关镇,仙溪大队隶城郊公社,1984年6月隶狮城镇,撤销大队管理委员会改设村民委员会。2000年9月,南庄村民委员会改设城南村民委员会,2003年6月,狮城镇城区村(居)委会整合社区,城南村民委员会整合改设为成桥南社区,朝南小区、兰前小区2个小区并入。 2009年,社区居民1875户,7026人,外来人口630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7人,社区党支部党员82名,社区居民代表57人。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狮城镇党委、政府驻桥南社区。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地点驻桥南街82号,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社区办公设施较为完善。社区内有县委党校、发改局、国土局、文体局、环保局、计划局、建设银行、狮城派出所、狮城中心小学、城建大队、周宁汽车站、县影剧院等31个县属企事业单位。 社区海拔880米,境内最高峰仙人骑鹤山海拔1132.8米。桥南社区地势平坦,耕地肥沃,宜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境内农林资源丰富,拥有耕地735亩,林地2281多亩,其中竹林1000余亩,有机茶基地500多亩。花岗岩、钨矿储量丰富。20世纪90年代兴建兴街连接西街。1993年,中兴街主街道竣工。进入21世纪,区内形成了中心街、桥南街、南庄路、朝南路、党校路的三横三纵交通网络。区内商业旺铺达数百家,其中桥南街、中心街均为县城繁华的商贸街。 社区前身南庄村历史上文化比较发达。清代曾有生员32人;民国后期曾设国民学校1所;1959年,县政府在境内建设体育场面积15824平方米;1966年,境内设工农兵小学(现狮城中心小学);1989年建县影剧院,为当时城郊最大的文化设施。 社区前身南庄村近代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有较大影响的已故人物有:吴百万,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家殷实,生平慷慨乐善;吴兆旭,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幼习儒业,长精阴阳,一生为人刚义正直;吴绍光,乾隆十年(1745年)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考取武科生员第一名,主持捐资重修初晴书院;吴鸿均,光绪三年(1877年)生,性聪颖,刚毅正直,好报不平,积极参加禁烟,建桥铺路,鼓励求学,劝止溺弃女婴。 社区主要名胜景点有仙岗山、砖桥广场、烈士纪念碑、金钟山公园等。 城区主、次干道在社区内主要有桥南街、中兴街、南庄路、下林山路、陆留路、兰前路、党校路、朝南路等,村落有南庄村、兰前村。 桥南街 因位于南街桥南面得此名。位于社区南部,2003年兴建。东西走向,从下林山到月亮山,长1000米,宽30米。800户,3000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国土局、建行等31家在此,有商铺70多家。内有30条小弄。内有缘福公园、烈士纪念碑等风景名胜。 南庄路 因靠南面是原南庄村而得名。位于社区中南部,2003年兴建。南北走向,从桥南街到南庄后门山,长500米,宽8米。487户,1981人。狮城镇政府、烟草局、环保局等10家企事业单位在此,有商铺35家。内有30条小弄。有吴氏宗祠等古建筑。 兰前路 因靠兰前山边得此名。位于社区西部,1988年兴建。南北走向,从疾控中心到兰前门边,长300米,宽4米。691户,2352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车站、疾控中心在此,有商铺10多家。内有18条小弄。 朝南路 因该居民点座南朝北得此名。位于社区东部,2003年兴建。南北走向,从影剧院到奥底边,长300米,宽8米。369户,1545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县影剧院、老干局等在此,有商铺15家。内有36条小弄。 下林山路 因后面靠山得此名。位于社区东南部,2003年兴建。南北走向,从仙溪后门山到化机厂,长100米,宽8米。25户,78人。有商铺10家。内有5条小弄。 党校路 因路巷内有党校得此名。位于社区东南部,2005年兴建。南北走向,从仙溪后门山到奥底,长300米,宽8米。55户,195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县委党校、影剧院、狮城派出所等在此,有商铺8家。内有10条小弄。 陆留路 因原为陆军留守处得此名。位于社区东部,1957年兴建。南北走向,从狮城派出所到奥底前,长160米,宽8米。100户,350人。有商铺8家。内有15条小弄。 南庄村 旧称南源,因地处县城南部,故名,后更为今名。宋端拱二年(989年),由浙江省庆元县吴仁部携眷拓居。位于社区南部, 487户,1981人,现常驻1365人,房屋160幢。居民以吴姓为主。耕地160亩,林地2236亩。 兰前村 因靠兰前山边而得名。位于社区西部, 691户,2352人,现常驻1756人,房屋130幢。居民多姓。耕地10亩,林地3亩。 |
长安社区 |
长安社区,因长安路、-在此社区内,取“长安”之名,寓意为“长治久安”。社区位于城区西北部,原隶属狮城村委会和狮城居委会。2000年5月狮城村析出城南、城北、城西、城东4个村委会;2003年6月,原城北村委会和居委会整合,成立长安社区。长安社区东至兴业街北段与兴福社区相邻,西至长安路与城西社区相接,南至东街、西街连接中心社区、城西社区,北靠狮子山,社区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2009年,长安社区辖北门小区、海留小区、环城小区、兴建小区等4个小区,5个村民小组,1955户,7236人,其中常住6136人,流动人口1100人。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位于县委、县政府综合大楼东侧县灯光球场边。 社区属于周宁行政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商业繁华、科教发达,是周宁县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有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等50家县直企事业单位办事机构。周宁一中、周宁十中、周宁县实验小学、周宁县中心小学、周宁电大、周宁县实验幼儿园等6所学校及县医院等教育医疗机构也位于社区内。 社区内有良好的公共设施,人文景观丰富。1993年由周宁县在外经商企业家自主筹资开发建设狮子岗风景区。景区建有小天安门、菜姐庵、休闲亭等景点,配有老人活动健身设备,是城区群众清晨和傍晚健身活动的好去处。 社区内名木古树有位于政府大楼后、广电局围墙外和统计局边上的3棵油杉王,树龄均在五百年以上。其中位于政府大楼后的油杉王树龄千年以上,直径两米多,树下建两庙宇,供奉齐天大圣、福德正神、罗树仙翁等神像。 社区内流传的“搬铁枝”等传统民俗活动。 城区主、次干道在社区内主要有环城路、长安路、洋中路、邮电路、一小路、东街、西街、海留路、兴业街北段、南街北段及城北一巷、二巷、三巷、半林路、北门路、小北门路、潭后巷、后井洋巷、岩前里、严潭里、池园里、陈厝里、六三新村等路巷。 环城路 因环城而建得此名。位于社区北部,1981年兴建。东西走向,从县一中东侧到西街原医药公司,长1360米,宽7-12米。239户,965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局、周宁十中等9家在此,有商铺30多家。内有6条支弄。边有狮子山等风景名胜。 西街 因位于县城西部主干道而得名。位于社区西部,1959年兴建。东西走向,从十字街到三角坪,长1500米,宽10米。266户,1500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二轻局等在此,有商铺300多家。内有40多条支弄。 长安路 因为县-驻地而得名。位于社区西部,1994年兴建。南北走向,从西街中段到小北门水库边,长300米,宽9米。110户,456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武警中队等2家在此,有商铺2家。内有7条小弄。 洋中路 因原有洋中厝而得名。位于社区西部,1940年兴建。东西走向,从实小路到陈家祠堂,长400米,宽3米。227户,823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实小、实幼等2家在此,有商铺26多家。内有13条小弄。内有陈氏宗祠等古建筑。 邮电路 因原主干道由邮电部门出资建造而得名。位于社区西北部,1959年兴建。南北走向,从环城路小北门水库附近到原电信通讯站,长500米,宽4米。63户,289多人。有商铺2家。 海留路 因原为海军留守处驻地而得名。位于社区东北部,1958年兴建。东西走向,从县财政局到屠宰场,长1000米,宽4米。268户,1215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技监局、特殊教育学校等2家在此,有商铺8多家。内有56条小弄。内有财神宫、黄三尊公等古建筑2座。 北门路 因位处旧县城北门而得名。位于社区北部,1980年兴建。南北走向,从机关礼堂西侧到环城路,长300米,宽4米。71户,260多人。县委综合楼、政府综合楼、机关礼堂等在此,有商铺10多家。内有5条支弄。 后井洋巷 因位处旧县城八境处后井洋境内而得名。位于社区东南部,1810年兴建。南北走向,从东街市场口到北门路政府旧楼,长150米,宽3米。65户,276人。有商铺4多家。内有9条支弄。 池园里 因位处旧县城八境处后井洋境内而得名。位于社区东南部,1810年兴建。南北走向,从东街市场口到北门路政府旧楼,长150米,宽3米。65户,276人。有商铺4多家。内有9条支弄。 岩前里 因所在地原有大岩石而得名。位于社区北部,1710年兴建。南北走向,从县政府综合楼西侧围墙到几后机关礼堂西侧,长200米,宽5米。54户,217人。有商铺2家。内有4条支弄。 陈厝里 因后门路沿袭而得名。位于社区西部,1710年兴建。东西走向,从原第一百货大楼到原城关粮站实小路,长150米,宽2米。20户,70余人。有商铺2家。内有2条支弄。 |
东园社区 |
东园社区,因位于县城东部,含东园小区在内,故名。社区位于城区东部,东至奇仙岗脚下,西至兴业街交界,南到302省道,北与兴福社区相邻。2003年6月由前仙溪村委会整合东园小区、红亭小区、城东新村而成。居委会所在地海拔875米。 仙溪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民国29年(1940年)隶周墩镇。1950年,隶城关乡(镇)。1958年9月,隶城关公社南仙大队,1959年7月,由南仙大队分出与梅山村合设城关大队第九生产队。1960年,城关大队第九生产队与第八生产队(南庄)合并为南仙大队。1961年,设仙溪大队。1963年3月,梅山村析出另设梅山大队,1966年,与梅山、南庄大队合并改称南仙大队。1981年,仙溪、梅山由南仙大队析出,成立仙溪大队,隶城郊公社。1984年6月,撤销大队管委会改设村委会,隶狮城镇。2003年6月,狮城镇城区村(居)委会整合社区,原城东村委会析出东红亭小区、城东新村改隶仙溪村委会,同时东园小区并入,成立东园社区,下辖仙溪小区、东园小区、红亭小区、城东新村4个小区。 2009年,社区常住居民1576户,6285人,其中县直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000多人,外来人口530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7人,社区党支部党员50名,社区居民代表55人。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社区办公室楼位于仙溪小区,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社区办公设施较为完善。驻在境内的县属企事业单位有县税务局、消防大队、气象局、税务局、芹山电站办公楼、文体局、环卫所、汽车运输公司油库、石油公司加油站等10多个。 东园社区境内资源丰富,拥有林地2000多亩,其中毛竹林800余亩,水田300多亩,梅山有机茶基地500多亩。社区经济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村(居)民主要外出从事铸造业,90年代以来,外出从事办厂、经商、务工人员迅速增多,2009年,社区外出上海、广东、广西、浙江、以及省内等地经商、办企业、务工人员近2000人,创利润近5亿元。 境内织女桥,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7月,302省道通车前,是县城通宁德、福安的主要桥梁。境内东洋溪中的罗隐坝,建于明代,相传为仙人罗隐所建的堆石栏水坝。境内主要古建筑还有谢氏宗祠、上瓮窑林公宫、周氏宗祠等。社区主要人文景点还有塔山公圆、仙溪文化广场、缘福公园等。 城区主、次干道、村落在社区内的主要有兴业街、桥南街、红亭路、城东路、兴民路、仙溪村、上瓮窑、下瓮窑、城东新村、蜂洞垄、梅山等。 兴业街 因当时由兴业银行投资建设而取名。位于城区东部,1996年兴建。南北走向,从仙溪广场到海留路终端,长500多米,宽30米。84户,400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电信局、农业局、残联等在此,有商铺30多家。内有20多条支路。 红亭路 因位临红亭小区而得名。位于城区东部,1996年兴建。东西走向,从兴业街到瓮窑,长300多米,宽8米。99户,380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气象局、环卫所等在此,有商铺20多家。内有10多条支路。 城东路 因位城区东部而得名。位于城区东部,1998年兴建。绕塔山公园,从下瓮窑到塔山公园,长1500多米,宽4米。47户,214人。东端有风景名胜塔山公园。 仙溪村 位于城区东南部,原名山溪,村庄地处山麓与溪畔间,故名。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由宁德樟沃谢大郎迁居开发,原住上沃,宋末迁下沃,元皇庆元年(1312年)建大厅,明末建罗隐坝,改名仙溪。120户,500多人,流动人口多。居民以谢姓为主。房屋100幢。耕地500亩,林地2000多亩。县直企事业单位有税务局、消防大队等在其境内。 上瓮窑村 位于城区东部。27户,131多人,流动人口多。居民多姓。房屋60幢。境内有林公宫等古建筑。 下瓮窑村 位于城区东部。100户。400多人,流动人口多。居民以陈姓为主。房屋120幢。境内有林公宫等古建筑。 城东新村 位于城区东部。260多户,1200多人,以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居多,流动人口多。居民多姓。房屋200幢。 蜂洞垄村 位于城区东部,距城区1.5公里。10多户,30多人。居民以周姓为主。房屋10多幢。 大冈头 位于城区东南部,距城区2公里。现为空哨驻地,内有缘福公园。 |
城西社区 |
城西社区,旧称西门外,位于县城西部,故名。社区位于狮城镇东洋溪畔马头山下,东邻中兴社区以中兴街为界,东北与长安社区相邻,南至桥南街北段与桥南社区接壤,西与龙潭村、洋庄村交界,西北至凤桥路、瑞龙观与坂头村接壤。社区成立于2003年6月,下辖西门、西福、商贸3个居民小区,辖区面积3.1平方公里。辖区内现有居民2092户,8283人,外来人口470人。社区设立了工会、团支部、妇委会、警务室、计生协会、居家养老服务站、残疾人协会、志愿者服务队、议事监督委员会、理财(监督小组)、老人活动中心等组织机构。社区居委会大楼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千平方米,办公综合设施完善。 城西社区所辖区域历来为周宁县商贸集散中心。境内有县-、县武警中队、县公安交警大队、县水利局、县民政局、县食品公司、县种子公司、县供销联合社、县土产公司、县农村信用联社、狮城中学、西门农贸市场管理所等18个县直属企事业单位。 城西社区海拔880米,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省道下浦线贯穿全境,周宁最大的交通集散地——周宁客运站就座落于城西社区办公楼对面。区内中兴街、西街、桥南街、河滨西路、西环路、凤桥路形成了三横三纵街路,交通十分便利。 城西社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周墩“八景”,城西社区占五景——银屏峰、狮戏球、印月潭、莲花石、龙爪滩。水利旧设施有龙溪坝渠。周墩 “三碓”,城西社区占上、中两碓。“中碓”1992年中兴街拓建时被完全拆除,目前中兴桥西侧仅留碓楼坝址;“上碓”仅留厂房与坝址。 城区主、次干道、村落在社区内主要有中兴街、西门街、西街、河滨西路、西环路、桥南街、商贸路、凤桥路、西苑路、下马亭路彩虹路、坝下路、潭后巷、瑞龙观自然村等。 中兴街 因位于县城中心地块而得名,为县城主街道之一。位于城区中部,1992年兴建。南北走向,长527米,宽36米。179户,646人。有商铺60多家。内有30多条小弄。县直企事业单位有邮政局、稽征所2家在此。 西门街 因位于城门外主道而得名。位于城区西部,为周墩古城主街道之一。民国30年(1941年)兴建。东西走向,从西街中部到西门街178号,长540多米,宽1.8-3.6米。301户,1192多人。有商铺6家。内有4条小弄。内有革命烈士墓、莲花石、龙爪滩等风景名胜。 河滨西路 因位于河滨中兴街西部而得名。位于城区西部,1992年兴建。东西走向,从中兴街到彩虹桥,长200多米,宽12米。43户,188多人。有商铺10多家。内有3条支路。 西苑路 因位于城区西部而得名。位于城区西部,2003年兴建。东西走向,从河滨西路到凤凰桥,长230多米,宽9米。106户,201多人。有商铺14家。内有3条支路。内有汉朝刘守光墓等古迹。 凤桥路 因路经凤凰桥而得名。位于城区西部,1796年兴建。南北走向,从狮浦大道路到三角坪,长400多米,宽8米。70户,270多人。有商铺18家。内有3条支路。内有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凤凰桥等古建筑。 商贸路 因为商业集散中心而得名。位于城区南部,1992年兴建。东西走向,从中兴街到西环路,长130多米,宽8米。113户,248多人。有商铺97家。内有3条支路。 西环路 位于城区中部,1994年兴建。南北走向,从西街与环城路交汇口到桥南街,长400米,宽16米。97户,250多人。县直企事业单位有狮城中学等在此。有商铺70多家。内有20多条支路。 坝下路 因临近东洋溪水坝而得名。位于城区中兴街西部,属于老街区。东西走向,从中兴街到彩虹,长300米,宽2-3米。72户,300多人。有商铺10多家。内有20多条支路。 潭后巷 位于社区中部,属于老街区。东西走向,从西街到环城路,长130米,宽2-3米。67户,290多人。有商铺1家。内有2条支路。 筹山底村 位于社区西北部,接环城路,南北走向。120户,507多人。居民以肖姓为主。有商铺3家。内有多条支路。基督教堂建于此。 瑞龙观村 以境内瑞龙观为名。位于社区西1公里处。80户,314人。居民以李、王姓为主。房屋23幢。耕地36亩,林地26亩。村内名胜古迹有瑞龙观(建于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妈祖庙等。 |
陈凤村 |
陈凤原称陈家凤,陈氏祖先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由寿宁县三峰寺迁此山垄,故名陈家垄,后以山形如凤,更为今名。陈凤村位于狮城东部,离城7公里,村境海拔200米至1055米之间,东临龙亭溪与福安市穆云乡相邻,南与七步镇的龙溪接壤。境内奇仙冈海拔1055米,墓地冈海拔768米。 陈凤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五都。民国24年(1935年)隶属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民国29年(1940年)隶属周墩镇设立陈凤保。民国34年(1945年)8月隶狮城镇。1950年4月成立陈凤乡隶一区。1952年9月,改隶四区(七步)。1955年9月,分设陈凤、前坪两乡隶端源区。1956年3月,前坪乡并入。1957年11月,复分为陈凤、前坪两乡。1958年8月,与前坪、龙溪、象运乡合并为陈凤乡,9月改称陈凤公社。1959年1月,并入城关公社设陈凤大队。1961年隶城关镇。1966年8月隶城关公社,1980年9月改隶城郊公社。1984年6月,撤销大队管委会改设村委会,隶属狮城镇,原辖陈凤、下洋、三湾、白鼻岩、枇杷冈、柴头湾6个自然村,其中三湾、白鼻岩、枇杷冈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老根据地,红军经常在这三村开会、筹粮、住宿。80年代后期,三湾、白鼻岩、枇杷冈、柴头湾等自然村的村民迁住陈凤。1994年,下洋村民陆续迁至城关,至1996年,已全部搬迁至城关。目前陈凤村以户籍统计人口有1300多人,实际居住人口有156户,826人,分设7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党员16人,村民代表25人,两委班子9人。2009年,村财收入达3万多元,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 陈凤村92%以上的耕地坡度在6度以上。全村有现有耕地1700亩,茶园380多亩。林地11000亩。农业盛产稻谷、地瓜、茶叶。 旧时的陈凤村,历代沿着蜿蜒的山路,肩挑、手提、步行到城关,2004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出资五十多万元,修通了城关至陈凤的水泥公路,告别了陈凤人历代肩挑手提的年代。2009年,又投资140多万元,修通了陈凤至调压岭四公里多的水泥公路,把九龙漈与官山景区的水泥公路贯通一线,使陈凤村与邻近乡村大道通衢,四通八达。 2007年8月,村民企业家乐捐四十多万,成立了陈凤教育发展基金会。从2007年至今,为高校输送了30多名大学生,从2003年以来,攻读研究生、博士生的有五人。目前,陈凤村在党政军部门正式工作的有70多人,其中有厅级领导1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处级干部2人,正科级干部3人,部队营连级干部3人。 目前,全村有600多人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昆明、西安一带经商、办企业,公司30多家,事业成功者上百人,年收入近亿元。他的致富不忘梓里,为家乡的修桥、铺路、建宗祠、教育基金会及其他公益事业都慷慨捐助。 陈凤村现存的太后宫,是目前村里最古老的公共建筑之一,建于清同治五年(1867年),占地600多平方米,宫内供奉通天圣母、陈靖姑、林公之神位,当时耗银500多两,宫内雕梁画栋,大门口:左边水漫金山群雕,右边孔明草船借箭群雕。 近代乡贤有陈宗恪,名吉御,字主敬,号卓三,行机七,生于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九月十七日,于清光绪丙戌年(1886)年,县试列第七名,科举前列第九名,府试列第八名,丁亥年(1887年)院试第九名,是村古代历史上最高学历的知识分子。 1984年6月,陈凤行政村辖陈凤、下洋、三湾、白鼻岩、枇杷冈、柴头湾6个自然村。 |
前坪村 |
以驻地村为名,位于城东北5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占全镇五分之一,是狮城镇面积最大、自然村最多的一个行政村。龙亭溪从境内东部穿过,苎园坪自然村与福安市穆阳镇的首洋相邻,村委会原驻挪坑,1994年迁驻公家洋。 前坪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五都。民国24年(1935年)隶属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民国29年(1940年)隶属周墩镇陈凤保。民国34年(1945年)8月隶狮城镇。1950年隶陈凤乡。1955年9月,由陈凤乡析出成立前坪乡,隶端源区。1956年3月并入陈凤乡。1957年11月,复设前坪乡。1958年8月,与龙溪、象运、陈凤合并为陈凤乡(9月改称陈凤公社)。1959年1月,随同陈凤公社并入城关公社。1980年9月改隶城郊公社。1984年6月,撤销大队管委会改设村委会,辖挪坑、前坪、新村、横林、王居林、公家洋、王坑、桃岭、陈家山、延抬、大漈坪、苎园坪12个自然村。 前坪行政村是闽东革命老根据地,其中苎园坪为主要基点村。1933年3月,0福安县委书记詹如柏即在该村建立贫农团、妇女会等组织。1934年为宁(德)寿(宁)县苏维埃政府驻地。1935年为0周墩东北区委驻地,并在附近暗垄洞、清水壑分别建立红军修械厂和后方医院。1936-1937年,连遭-三次围剿,全村16座房屋被烧毁。解放后,全村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继续发扬革命传统,重建家园。1954年起由国家先后拨款建设苎园坪、陈家山等小学校舍4座,兴建12千瓦水电站1座。1987年,政府又拨款建成单孔净跨46米石拱桥1座,结束依靠撑筏过渡的历史。1991年,开始修建公路,至2009年底,已完成县城——公家洋4.7公里、公家洋——王坑1.1公里、王坑---桃岭2.2公里、公家洋——王居林1公里水泥路,公家洋——挪坑2公里、前坪----陈凤4公里简易车道。桃岭—浦源镇进登村1.5公里水泥路正在筹建之中。 90年代以来,前坪行政村实施搬迁造福工程。1994—2000年,挪坑、前坪、横林因地质灾害陆续迁往城关,1996年,陈家山、苎园坪、大漈坪实施少数民族搬迁工程,王居林、延抬实施老区基点村搬迁,全部迁住城关。前坪行政村造福工程三期共搬迁6个自然村166户864人。2009年,前坪行政村有公家洋、王坑、桃岭、新村4个自然村有常住人口,全村户籍人口353户1689人。目前前坪行政村实际常住人口为4个自然村178户805人。 前坪行政村地处丘陵坡地,林地占总面积的85%以上,茶园面积占12%。耕地均为梯田,47.5%处于25度以上的坡地。境内耕地、水田面积1025亩,农地茶园1730亩,山地面积16745亩。人民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劳力外出全国各地务工、办企业、经商,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目前,全村有200多人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一带经商、办企业,公司10多家,事业成功者近百人,年收入近5000万元。他的致富不忘乡里,为家乡的修桥、铺路、及其他公益事业都慷慨捐助。 境内有红军修械厂、红军后方医院等革命纪念地和官山风景区。 公家洋村 公家洋自然村位于城东北5公里,是前坪行政村所在主村,居民75户342人,村民以周姓为主,少部分吴姓、张姓。该村因地质灾害,目前已被列入造福搬迁工程。 桃岭村 因村山岭巨石如桃形,故名。桃岭村自然村位于城东北8公里,居民以肖、黄两姓为主,现有48户216人,是前坪村行政村中居住人口最多的自然村。该村群众收入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全村年产干茶3000多公斤。在外经商务工30多人,创办企业10多家,年贸易额近亿元。目前正筹建通往进登1.5公里水泥路。 王坑村 王坑村自然村现有36户162人,居民张姓为主。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种养相结合。户年均产干茶50公斤以上,养殖户以养鸡、鸭为主,户年均收入2000元。外出经商办厂务工26人,户年均收入3万元,收入50万元以上有3户。 新 村 共有19户84人,居民以吴姓为主,户口外迁4户16人,其他自由搬迁租房城关居住,平时务工或做些小生意。 |
虎冈村 |
虎冈村,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年隶属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民国29年(1940年)年隶周墩镇虎坂保。民国34年(1945年)年隶狮城镇。1950年隶坂头乡,1956年3月隶龙安乡。1958年9月,成立虎冈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改隶县农场。1961年,析出下新厝另设大队。1962年隶城关镇。1966年8月,并入坂头大队。1980年9月,由坂头大队分出设虎冈大队,隶城郊公社。1984年6月,撤销大队管委会改设村委会,隶狮城镇。2007年,县政府在村西建立虎冈工业集中区。现辖虎冈、下新厝、金钟、后坑、过冈、蛇楼(已废)、大湾头(已废)等自然村。 虎冈主村海拔895米,大宅冈海拔1113米。主要河流为龙亭溪。2009年,全村共414户,1360人,设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11亩,其中水田面积563亩。2009年,村财收入达3万多元,农民人均收入3500多元。 虎冈村有着著名的传统铸造技艺。清雍正年间(1723~735年),虎冈、洋庄村杨氏先祖由清流县迁居境内的虎冈、洋庄村定居,经营铸造业,引入铸锅技术。杨氏先祖先到东洋后坂(今狮城镇下炉附近)设厂铸造铁锅,因锅壁薄而耐用,颇受用户欢迎,畅销闽东北,号称“东洋锅”。随着境内铸锅业兴起、周宁外出铸锅人数渐增。至民国年间,周边村庄铸造厂达5家,建国后,外出前往福建西北部各县,从事铸造工艺成为周宁许多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后,市场机铸铁锅、铝锅供应量增加,“东洋锅”产量渐减,锅炉厂改营翻砂业务。 近年来,致富乡贤发扬致富不忘乡邻的优良传统作风,先富扶持后进,抢抓机遇,闯上海,下两广,创办企业分布全国各地,据统计,目前虎冈村在广东、广西、上海等地经商办企业的人总达500多人,公司50多家,年收入近亿元。随着周宁新城区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县城发展的重心西移,凭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虎冈村将迎来又一次更大发展良机。 虎冈村 虎冈原名厚隆,因村后门山形如虎,故名虎冈。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由清流县杨孙忠、杨孙作兄弟拓居。村位于狮城西北2公里,东连下炉老工业区,西北与浦源镇的萌源、进登村接壤,南临周寿公路,隔东洋溪与坂头村相望。209户,557多人,房屋100幢。居民以杨姓为主。耕地300亩,林地600多亩。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境内主要古建筑有杨氏宗祠等。 下新厝村 村名来历。位于城区西北3公里处。62户,316人,房屋30幢。居民以李姓为主。耕地200亩,林地800多亩。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 金钟村 因村前山形如钟而喻称“金钟”。自然村位于城区西北3公里处。118户,380人,房屋35幢。居民以李姓为主。耕地250亩,林地700多亩。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虎冈工业集中区位于村口。 后坑村 村名来历。位于城区西北4公里处。7户,34人,房屋 幢。居民以李姓为主,房屋10幢,耕地50亩。林地100多亩。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 过冈村 村名来历。位于城区西北4公里处。12户,58人,房屋13幢。居民以李姓为主。耕地60亩,林地100多亩。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 大塆头村 位于城区西北7公里,原居民以李姓为主,上世纪90年代迁往虎冈公路边,村废。 蛇楼村 位于城区西北9公里,原居民以叶姓为主,上世纪90年代迁往城关,村废。 |
坂头村 |
坂头村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民国29年(1940年)隶周墩镇虎坂保,民国34年(1945年)8月隶狮城镇。1950年4月隶坂头乡。1956年3月隶龙安乡。1958年9月,成立坂头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改隶县农场,1962年改隶城关镇。1966年8月,虎冈、下新盾2大队并入。1980年9月,隶城郊公社,下新盾、虎冈分出设大队。1984年6月,撤销大队管委会设村委会,隶狮城镇。2009年,辖坂头、下炉、溪北、下坂、石马潭5个自然村,全村共455户,1891人,设12个村民小组。 坂头村地处城西东洋溪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曾有“狮城粮仓”之美称。土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水田680亩,园地340亩,山地6800亩。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民房大部分拆旧建新,75%的农村家庭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洋楼。1998年就实现“五通”目标,达到了省“小康村”要求。近年来超大集团反季节蔬菜种植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和标准件厂近年先后落产坂头。2009年,村财收入达6万多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 坂头村的传统工业铸造铁锅,久传盛名,铸造业名师众多。改革开放后,坂头村一批有着传统铸造技术的人才走出山门,到全国各地创办铸造厂,业绩辉煌。坂头村在外非公经济发达,据统计,目前坂头村在福建、广东、广西、上海、浙江等地经商办企业的人总达600多人,公司130多家,年纯收入上亿元。百万资产以上企业家80多人。 境内有元代建造的石马桥,为全县最早的石梁桥;清代建造的登贤桥,桥头有石碑三块,其中一块有“山海镇”三字苍劲有力。 坂头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坂头村西的古坂林(坂头林)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游击队十一支队建队纪念地。 坂头村李氏名人主要有:已故老红军李光田,曾随红军北上抗日立过战功;已退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防兵大队长、高级工程师、-李承午;爱国将领原-中央陆军6师少将副师长李浪声;清秀才李袒蘅(民间状师)等。 (人物方面以“生不立传”原则撰写,李承午、李浪声两位同志如果在世可以不写) 坂头村 坂头原称坂源,因地处草坂上端而得名。宋咸平年间(998一1003年),由李墩村李盛九拓居建村。位于城西北3.5公里处,海拨890米。历史上是周墩至闽北古道要冲。周寿公路穿境而过,村内有水泥路直通302省道,交通便捷。全村400多户,2450人,房屋xxxx幢。居民以李姓为主。 下炉村下炉自然村位于城西2公里东洋溪东侧,按溪流相对位置在坂头之下,又有锅炉厂,故名。由清流迁来,1710年建村。周寿线穿村而过。海拔900米。全村人口61户,285人,外来81人,房屋49幢。居民以杨姓为主。大学文化5人。村庄依路而建。耕地120亩,林地10亩。已实现“五通”,为我县老工业基地。在外经商务工有150人,创办企业4家。 石马潭村石马潭,因村后山形似马,有巨石(方言称“石潭”),故名。由永定迁来,1720年建村。位于城西1公里,周寿线穿村而过。海拔900米。全村人口119户,584人,常住476人,外来108人。居民以熊姓为主。房屋106幢。大学文化18人。村庄依路而建,耕地150亩、林地20亩。已实现“五通”,为我县老工业基地。在外经商务工有270人,创办企业6家。村内古建筑有天后宫、土地庙、石马潭古桥等。 溪北村 因位于东洋溪北岸,故名。自然村位于坂头村以西0.5公里方向,全村人口10户,44人,房屋10幢。居民以周姓为主。耕地53亩,林地1亩。已实现“五通”。 下坂村下坂,因地理位置在坂头下端,故名。位于坂头村以西0.5公里处,全村人口15户,64人,房屋15幢。居民以李姓为主。耕地73亩,林地10亩。已实现“五通”。 |
洋尾村 |
洋尾原称洋源,宋祥符年间(1008-1016年)由龙潭村刘延拓居。位于城西2公里,东邻县科技园区,西接旅游胜地鲤鱼溪,南连工业开发区,狮浦大道(302省道)穿村而过,宁武高速路互通口经村前通过与县城接通,交通便捷。 洋尾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隶属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1950年隶坂头乡,1952年9月隶龙安乡。1958年9月,成立洋尾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改隶县农场。1961年隶城关镇,1966年8月,与安后大队合并成立友谊大队,隶城关公社。1980年9月,从友谊大队析出,复设洋尾大队,隶城郊公社。1984年6月,撤销大队管委会改设村委会,隶狮城镇。洋尾村1952年9月为龙安乡政府驻地。当年12月成立0龙安支部,为全县解放后最早成立的农村党支部。1954年春,成立星光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1956年转为高级合作社,为全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作出示范。 洋尾村面积1.8平方公里,海拔893米。全村现有260户, 1320人,7个村民小组。境内资源丰富,山地6000亩,田地5000亩,其中竹林700亩。生产高山名茶,品质优良。已探明储量较多的高岭土矿具有很强的开发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洋尾村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的铸造技能遍及全国各地,除在村内开办铸造企业外,村民赴外经商办企业有200多人,创办各类企业10多家,年创利达2000多万元。2009年,村财收入达4万多元,农民人均收入4000多元。 洋尾村历来重视教育文化事业,清代即以刘包七名义,从墓田中划出部分租谷作为“书灯田”,资助村民就读。清代全村有生员38人,居全镇第二位。民国33年(1944年)设立洋安国民小学。建国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80年,建立大队广播室、俱乐部、配备电视机、图书室和乐器等娱乐设施。村中有占地8亩,设有科教多媒体教室、装备20台电脑的周宁县英才实验学校。建国以来,全村共培养大专院校毕业生40多人,副科以上干部和工程师、医生、中小学高级教师等80余人。 村内有3口宋代连通古井,井水清澈,霪雨不溢,久旱不涸,曾被《香港新晚报》、《福州晚报》誉为奇景。解放后,曾有两次在该村发生火灾前数日出现井水混浊,至今仍为不解之谜。古建筑有林公宫、陈圣母庙、兴洋庵、刘氏宗祠等。村东北面保存有30余亩的风水林,树种丰富,其中有17棵柳杉树树龄几百年之久,极为壮观。 古代主要名人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列授二品副将衔刘武功大夫刘彦超(村里还保留有其建造的大夫弟主体建筑),近代革命烈士吴少安,名医刘一鸣等。 |
安后村 |
安后原称山后,民国时改称安厚,取意于“安宅擅智水仁山之美,厚生偕正德利用惟和”之训,解放后称安后。安后村,元大德十年(1306年)由宁德县宝童嗣贤(今霍童兴贤)林兆三拓居,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隶属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民国29年(1940年)隶周墩镇。1950年4月隶坂头乡。1952年隶龙安乡。1958年9月,成立安后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改隶县农场。1961年改隶城关镇,1966年8月,与洋尾大队合并成立友谊大队,隶城关公社。1980年9月,析出洋尾大队,复设安后大队,隶城郊公社。1984年6月,撤销大队管委会改设村委会,隶狮城镇。 安后村,位于城西2公里,狮东邻龙潭经济开发区,西接旅游胜地鲤鱼溪,南连银屏峰,北接坂头村,浦大道(302省道)穿村而过。村海拔893米,南部里仙岗1416.7米,为狮城境内最高峰。村中有甘泉古井,水质奇佳;盛产高山茶叶,品质优良;已探明储量较为丰富的高岭土矿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全村土地面积1.5平方公里,水田610亩。2009年,全村共230户,1100多人,设8个村民小组。2009年,村财收入达4万多元,农民人均收入4500多元。 铸造业是安后的传统产业。改革开放后,乡亲贤达闯上海,下两广,创办企业分布大江南北,据统计,目前安后村在广东、广西、上海等地经商办企业的人总达400多人,公司40多家,年收入近亿元。随着周宁新城区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县城发展的重心西移,凭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安后村将迎来又一次发展良机。 村内有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林公宫,庙内终年不结蛛网,庙顶瓦片不见枯叶令人称奇,号称“灵次杉洋”; 建于清末的永庆庵,1987年重修;1982年重建的林氏宗祠以其大跨度钢梁剧院式结构在祠堂建筑上独具特色。 |
龙潭村 |
龙潭古称龙爪滩,位于城西1公里。五代时,燕王刘守光(赫志)之弟赫茂、赫盛率族人开发,改名黄潭,民国时改为龙潭。 龙潭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隶属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民国29年(1940年),成立龙安保隶周墩镇。1950年,龙潭村隶坂头乡,1952年改隶龙安乡。1959年1月,成立龙潭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改隶县农场。1961年改隶城关镇,1966年8月隶城关公社。1969年洋中大队并入,改称红潭大队。1980年9月,隶城郊公社。1981年洋中大队分出。1984年6月,隶狮城镇撤销大队管委会改设村委会,下辖龙潭、上冈后、下岗后3个自然村。80年代后期,上下冈后村民迁入主村。1992年,县政府在村西枇杷冈建立铸造工业开发区。2009年,全村共458户,2600人,12个村民小组,外来人口2000多人,合厂区人员及租住工人龙潭村内居住人数超过4600人。 龙潭村是狮城镇第一大行政村,302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路网遍布,是周宁城区的西大门,周宁著名的工业开发区就在村境内,沿路3公里直通人鱼同乐的旅游胜景鲤鱼溪。主村海拔880米,村南银屏峰海拔1360.4米,为县城主要风景区。 龙潭村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境内有耕地720亩,林地4135亩。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开始有少数工匠从事铸锅工业。70年代,大队设立翻砂车间。改革开放后,村镇工业进一步发展,先后在村内建立铸造厂、机砖厂、茶叶初制厂、粮食加工厂等。狮城镇和国营林场亦在村内建立铸造厂、机砖厂和木材加工厂。1992年,县政府建立龙潭铸造工业开发区,许多企业进驻龙潭村,企业规模也日渐壮大,村容村貌迅速改变,成为周宁著名的工业开发新区,年产值约3410万元。龙潭村经济发达,2009年,村财收入达12万多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同时,富余劳务外输,在外经商办企业有560多人,创办企业168家,年销售额达6800多万元。随着新城区开发项目的顺利推进、占地92亩的周宁县新一中的即将建成、新建英才实验学校的征地项目工作的完成,龙潭村将成为狮城镇经济、文化强村。 境内的刘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是全镇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历史名人有宋天宝元年(742年)进士建宁府浦城县知县,榜名黄牙,后复姓刘。 龙潭村有过“三月三”习俗。“三月三”本是龙潭村和洋尾村祭祖的日子,主要有抬龙灯、演社戏等内容。 |
洋庄村 |
洋庄原称洋中,位于城西1公里,海拔885米,全村面积0.3平方公里,是狮城镇人口最少、面积最小的行政村。清乾隆、道光年间(1736-1850年),先后由杨、刘两姓拓居。 洋庄原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隶属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处。8月改隶周墩镇(龙安保)。1950年,龙潭村隶坂头乡,1952年改隶龙安乡。1959年,成立洋中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改隶县农场。1961年隶城关镇,1966年8月隶城关公社。1969年并入红潭大队。1981年,从龙潭大队析出,成立洋庄大队,隶城郊公社。1984年6月,撤销大队管委会改设村委会,隶狮城镇。 2009年,全村共90多户410人,4个村民小组。洋庄村地势平坦,耕地面积230多亩,其中水田170亩,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以上,坡度均在2度以内,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被列为全县农业技术推广重点村。80年代,县财委投资支持该村农民建立蔬菜基地。90年代,全村农户大面积种植蔬菜,年产蔬菜近百吨供应城区,一度成为城区蔬菜供应重要基地。2009年,村财收入达2万多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 洋庄村南连302省道,东接周寿公路和城区河滨西路,新检察院大楼坐落境内,交通方便。改革开放后,村内建立粮食茶叶加工厂、建材厂、经线销公司,外出开办铸造厂,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3年,被宁德地区评为明星村。近年来,村贤能人200多人远赴上海、广东、广西、浙江和西部地区经商、办企业、公司20多家,年销售额上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500多元,70%多的村民住上新房。新城区开发,在村内征地180亩,随着新城区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洋庄村将成为新老城区重要的地理连接枢纽。 近代主要名人物有同治七年(1868年)列授二品刘武功大夫副将衔的刘彦超,发起修纂《周墩区志》并编写《脉诊初探》的名医杨炳传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