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村为独一村,革命老区村,曾是三十年代闽东红军革0据地,为当时0闽东特委所在地,现仍遗存有中华苏维埃周政屏革命委员会驻地旧址。村坐落在距离咸村镇西北13公里的丘陵地带,海拔约560米,四面山陵,林木茂盛,自然环境优美。碧岩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5年7月改为村委会,现有3个村民小组,113户,496人,居民以魏姓为主。碧岩肇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村经济主要靠农林业,主要农林产品为茶叶、毛竹、木材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5101 | 352000 | 0593 | 查看 碧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咸村社区 |
咸村社区地处福建省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咸村镇中心地带,旧地名“涵村”和“桃源”。1958年成立咸村人民公社,1964年改为咸村大队,1985年改为村委会,2006年6月,咸村村委会和咸村居委会合并组成咸村社区至今,辖有咸村、南溴坑、际岩里、阔坪头、宝坑5个自然村。计有15个村民小组,619户人家,常住人口2309人。居民以蔡、徐、章姓为主,通用汉语闽东方言北支咸村平话。 咸村社区主村地处河谷小平原,气候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拔约100米,年均气温18.9℃,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传统农业经济较发达,拥有耕地1300亩,林地8658亩。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主要为水稻、茶叶等传统农作物。村内现仍存有一些明清风格的古厝、宗祠、庙宇、神宫、书院等建筑。咸村人民仍传承并保留了当地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俗节庆特点和佛道结合的宗教信仰。 |
光夏村 |
光夏村属革命老区基点村。1958年为大队,1985年改村委会,原辖光夏、倒坂岭、石坊坑3个村,现辖光夏独一村。设立9个村民小组,203户,829人,居民以余姓为主,通用闽东方言咸村平话(略带玛坑平话音调)。光夏村始祖于明成化2年(公元1466年),从古田县杉洋迁来,原村名为“汤夏山”,后改为光夏。全村耕地面积488亩,林地面积7242亩。经济以农林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李子、柿子等。已发现灰绿岩石矿藏,尚有待开发。光夏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曾为苏维埃红军革命战争时期重要活动据点之一。 |
洋中村 |
洋中村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为大队,1985年改为村委会,现辖洋中、下坎、周坑3个自然村,设17个村民小组,948户,2757人。洋中村居民主要姓氏主村洋中孙氏,下坎阮氏,周坑谢氏,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霍童平话。洋中村位置在咸村镇区东南部,海拔107米,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耕地3460亩,林地2200亩,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洋中村辖区现仍遗存着3000年前古闽越人的黄土人文化遗迹,迄今近1000年的宋代古村落遗迹,带浓厚明清建筑风格古厝、私塾、祠堂、神宫、庙观、古桥等。 |
咸洋村 |
咸洋村1958年成立大队,1985年改为村委会,现村委会驻店后自然村。咸洋村位于咸村镇区东北部,东边为梧桐村地界,北接茶广、樟源村地界,西临桃源溪与咸村村沿溪相对,南连上坂樟树头。现辖有咸洋、门前店、店后、咸洋头、上芝田、下芝田、上坪头、华洋、吴家洋、鸡岗头10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619户,2345人。居民主要姓氏为张、章、陈等,持闽东方言北支咸村地方平话。咸洋村地处咸村溪谷平原,海拔107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耕地面积1361亩,林地面积1800亩。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产水稻、茶叶、蔬菜、枇杷等。 |
上坂村 |
上坂村属单一聚居村设立的村委会,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为大队,1985年改村委会。上坂村原名仕坂,“仕”取意于“学而优则仕”,“坂”因地处溪坂而名,解放后更名上坂。上坂村开基于明朝永乐3年(1405年),始祖迁由福建兴化。上坂村计有7个村民小组,182户,村民860人,居民主要以林姓为主,持闽东方言北支咸村地方平话。上坂村位于咸村镇区东部1公里处,东临桃源溪,西连洋中,北接咸村村桥南,南隔桃源溪及农田菜园与下坂相望。该村地处咸村桃源溪溪谷小平原中央位置,海拔105米,气候常年温和湿润,适于农业生产,经济以农业为主。上坂村辖境内发现两处古闽越人聚落遗址:万宝山遗址和蛇岗头遗址,遗存着一定数量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 |
坪坑村 |
坪坑村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成立大队,1985年改为村委会,现辖坪坑、里坪坑、角里、金钟际4个自然村,设有4个村民小组,106户,253人,居民主要以黄姓为主,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霍童地方平话。坪坑老村坐落在咸村以西3公里的山陵中,海拔676米,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5℃,村四周林木繁茂,林业资源丰富。该地据地质调查曾是个火山口。老坪坑村因地处山坳且村前有一个坪而得名。老村域内的腊洋龟灵寺曾是当年苏维埃红军的活动场所。由于老村地处山陵地带,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在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2009年坪坑列入省级扶贫开发村,省发改委下派-带领全村集体搬迁至咸村咸头洋建立坪坑新村,并建设了一批必要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集中集体的力量成立金峰农业合作社,开发老村的自然资源,由此可持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
詹家洋村 |
詹家洋村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改为村委会,辖詹家洋、南山、秋竹园、岭头4个自然村,设置3个村民小组,166户,470人,居民以詹姓为主,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地方平话。詹家洋老村坐落于咸村镇西北方25公里处的丘陵之中,海拔640米。因地处偏僻,交通和经济较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008年确定詹家洋村为造福搬迁工程试点村,整村集体迁址咸村镇咸头洋詹家洋新村安置点。村民经济收入以农林业为主,产品主要是水稻、茶叶、木材、竹子等。 |
下坂村 |
下坂村为革命老区村,1988年为村委会,设置10个村民小组,289户,1079人,居民以谢姓为主,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地方平话。下坂村位于咸村镇东南方2公里处的桃源溪畔,依山畔河。原名“岭坂”,因后门山有一条小岭“四梅岭”,是古道桃源(咸村旧名)通往霍童的必经之路,岭下桃源溪流经,故名“岭坂”。解放后,为与上坂相对而改名“下坂”。下坂耕地590亩,林地6921亩。居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副产品是水稻、茶叶、枇杷、柿子等。 |
云门村 |
云门村为革命老区村,是畲族群众聚居村,为周宁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1985年成立村委会,设立6个村民小组,96户,487人,居民以蓝姓为主,开基于明朝万历年间,通用畲家话和闽东方言北支咸村霍童地方平话。村位于咸村镇区南方5公里的里兰山右侧,海拔210米,村庄呈梯田状。云门以该地建于唐咸通2年(公元861年)的“云门寺”(现仍遗留主殿建筑及院落)而得现名。云门有着典型的畲族风土民情,服饰、婚俗、山歌尤具特色。云门村拥有耕地510亩,林地3683亩。经济以山区农林业为主,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山哈合作社,以畜牧养猪结合山地农林进行综合农业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 |
富濑村 |
富濑村主村现驻咸村石排洋造福工程富濑新村,仍称富濑,为革命老区村。1956年为公社,1985年改为村委会,辖有富濑、上塅、高山、溪乾、坑尾、垄仔塆6个自然村。目前,此6自然村原村址几乎全部搬迁。富濑旧村址坐落于霍童溪上游的半山腰上,依山而建,海拔约400多米,山地广阔,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因地处山区,又有一小溪流傍村而过,故曾名“苦濑”,1960年更名富濑。全村97户,376人,富濑主村居民以黄姓为主,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霍童地方平话。由于富濑所辖之各自然村都处山区,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水平低下。2001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启动对富濑行政村的集体移民搬迁工程,将富濑迁址咸村镇咸洋村石排洋现址,2008年将上塅、高山迁址咸村镇下坂村咸头洋造福工程北区。现富濑新村辖97户,376人,居民以务农和外出经商为主。 |
川中村 |
川中村为革命老区村,1962年成立大队,1984年为村委会,现辖有川中、坑门里、高路三个自然村。计有23个村民小组,1163户人家,常住人口4480人,主要姓氏为汤姓,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霍童地方平话。川中村建于唐朝中后期,距今已历1100多年。村位于咸村镇所在地东南方2.5公里处,海拔85米,面积约9.6平方公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村耕地面积2110亩,林地面积6122亩。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水稻、茶叶等。川中村交通便利,梨外公路穿村而过。川中因与邻近之霍童外表村相对而曾称为里表,后因七斗坡、大溪、洪洋坑等三条小溪纵贯村边,形似“川”子,故而名之川中。川中村辖区发现三处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古闽越人生产生活的聚落遗迹。川中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虽经历史各种自然或人为毁坏,有多座明清时期的建筑仍留存至今,另外几座仍在使用中的古大厝中迄今仍能找见明清风格的字匾、雕刻、版画、雕塑等。 |
芹村村 |
芹村村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为大队,1985年改称村委会至今,现辖芹村、芹洋中、街头亭3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306户,1258人,居民主要姓何,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霍童平话。芹村主村在咸村镇东南方向12公里处,海拔110米。芹村原名勤村,寓意立勤为本,因方言“勤”与“芹”谐音,解放后即更名为芹村。耕地面积480亩,林地面积1650亩。村经济以农为主,主要农副产品有毛竹、茶叶、芦柑、水蜜桃等。 |
车盘村 |
车盘村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为大队,1985年成立村委会至今,辖车盘、上车盘、天山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92户,371人,主要姓氏上车盘和下车盘为黄氏、天山魏氏,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平话。车盘主村位置在咸村镇西北方15公里的山陵谷地,海拔约500米,民房散建于高山谷底的小溪流两边,森林繁密,山陵连绵。车盘主村(下车盘)沿溪而上500米则为上车盘。上车盘后门山往东北方向盘山路而上3公里既到天山自然村,海拔近1000米,建于高山小平地之上,毗邻七步镇郭洋村,两村间隔着天山顶,海拔为1307米。全村耕地面积230亩,林地面积9600亩。山林水利资源丰富,传统上经济靠山吃山,较为落后。近年来,为开发资源,建设车盘公路及天山公路、车盘水库、竹制品初加工厂,村民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
樟源村 |
樟源村位于咸村镇北部3公里处,属独一村,为革命老区村。位于咸村镇区北部3公里处,梨外公路穿村而过。樟源一带曾是原始森林,其中以樟树为多,桃源溪源头从其村北而下,故名“樟源”。1952年在樟源村成立樟源乡,1958年改公社,1985年为村委会,辖6个村民小组,228户,村民902人,居民以魏姓为主,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平话。耕地面积821亩,林地面积3687亩。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产品有茶叶、橙、柿子等。 |
茶广村 |
茶广村系老区基点村,原属碧岩大队,1979年由碧岩大队分出成立茶广大队,1985年7月改村委会,辖茶广、茶广下村、上半岭、下半岭4个自然村,设有6个村民小组,206户,591人。茶广主村肇基于清乾隆年间,因村民广泛种植茶叶而得名茶广,原属宁德县十五都茶广镜。茶广村坐落于咸村集镇西北部7公里处,海拔520米,地形如牛斗架,三面环山,地势陡峭,村依山而建,居民以魏氏为主,语言为闽东方言北支系的咸村平话。由于地质灾害问题,2006年集体投入170余万元平整旧村建设了新村工程。茶广耕地面积800多亩,林地面积3672亩。主要农林产品有水稻、茶叶、水果、木材等。 |
碧岩村 |
碧岩村为独一村,革命老区村,曾是三十年代闽东红军革0据地,为当时0闽东特委所在地,现仍遗存有中华苏维埃周政屏革命委员会驻地旧址。村坐落在距离咸村镇西北13公里的丘陵地带,海拔约560米,四面山陵,林木茂盛,自然环境优美。碧岩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5年7月改为村委会,现有3个村民小组,113户,496人,居民以魏姓为主。碧岩肇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村经济主要靠农林业,主要农林产品为茶叶、毛竹、木材等。 |
南门楼村 |
南门楼村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隶属于樟源大队,1979年分出并成立南门楼大队,1985年7月改为村委会。现辖南门楼、咸格、六坑3个自然村,全村153户,604人,全村以吴姓和叶姓为主,持闽东方言北支咸村平话。南门楼主村位于咸村镇东北方8公里处,海拔340米,原名福源。耕地面积170亩,林地面积600亩。全村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茶叶、毛竹、木材、柑橘等。辖区内的咸格自然村地质勘探发现一定储量的钼矿、硫磺矿资源。 |
高际头村 |
高际头村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为大队,1985年成立村委会,现辖高际头、岭尾、赤坡坪村,设有6个村民小组,152户,589人,居民姓氏以高际头林氏、岭尾瞿氏为主,高际头村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周宁平话(略带咸村口音)。高际头主村位于咸村镇北11公里处,梨外公路擦边而过,海拔约500米,村周边山林茂密。高际头全村耕地面积915亩,林地面积8110亩。全村经济以山地农林业为主,主产茶叶、杉树、毛竹等。 |
梧桐村 |
梧桐村属革命老区。1979年梧桐、吾凤楼、岗后3村合并成立梧桐大队,1985年7月为村委会,计有245户,983人。梧桐老村位于咸村镇东北部8公里的山陵处,西北为南门楼、樟源地界,东与玛坑乡下坑村接壤。老村村海拔580米,村傍山而建,地势较陡,视野开阔。因山势及地质原因,梧桐与吾凤楼都为典型的地质灾害点。1998年,吾凤楼自然村实施集体造福搬迁至咸村上芝田公路下,2007年对梧桐主村、岗后自然村亦展开造福搬迁至咸村镇乾头洋北段,至此全村实施集体造福搬迁至咸村镇区。全村耕地面积695亩,林地面积2604亩。村民收入以务农为主,主要农林产品为水稻、茶叶、毛竹、木材等。吾凤楼老村址钨铁矿储量丰富,于2005年引资规模开采。 |
梅台村 |
梅台村是革命老区村,1958年为大队,1985年成立村委会,现辖梅台、下洋坑、吕斗、拱桥头、岩兜5个自然村,设有6个村民小组,167户,653人,主要姓氏为梅台高氏,吕斗孙氏,持闽东方言北支咸村平话。梅台村地处咸村镇西北部虎头山西麓,距离镇区6公里左右,东临桃源溪,西边为枣岭村地界,北边是车盘村天山地界,西南与樟岗、詹家洋毗邻,海拔400米。主村依山而建,地形似“托盘”,东西北三面环山,村后林木繁盛。梅台村耕地面积855亩,茶园558亩,生态林面积3021亩,森林覆盖率达80%。经济主要依靠山地农林业。 |
枣岭村 |
枣岭村现为独一村,属革命老区村,1958年为大队,1985年改村委会。村位于咸村镇西北方13公里处,海拔650米,设5个村民小组230户,933人,居民以孙氏为主,元朝初年肇基此地,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平话(略带礼门口音)。相传古代一个逃难王族经此夜宿,次早出行,即名此处“早岭”,后成今名。枣岭村耕地面积612亩,林地面积56100亩。经济主要依靠山地农林业,主要农林产品为水稻、茶叶、桔子、板栗、毛竹等。 |
王宿村 |
王宿村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为大队,1985年改为村委会,现辖王宿(王宿外村)、吾东溪、里王宿3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202户,村民788人。王宿主村海拔680米,距离咸村镇17公里,居民主要为李姓,通用闽东方言北支礼门地方平话(略带咸村口音)。相传古代一王侯逃难经此夜宿,后人便称此地“王宿地”,解放后更名王宿。王宿村耕地面积440亩,林地面积3600亩。经济收入主要靠农林业,主要农产品水稻、甘薯、竹、木、板栗等。 |
樟岗村 |
樟岗村为革命老区基点村,1979年成立樟岗大队,1985年7月改称村委会。村委会原驻地樟岗村,原辖樟岗、宝岭里、李陈、苏山、牛路岔、岩头、家潭头7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168户,626人,居民以黄姓为主,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霍童平话。樟岗老村由于当地樟木较多,且村坐落于“石龙山”脚下山岗处,故名。老樟岗肇基于元朝末年,位于咸村镇西南部18公里处的深山中,位置在蕉城,屏南、周宁三县区交界处。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2005年由省供销社挂点扶贫,开展造福搬迁工程,全村集体迁址咸村镇区石排洋樟岗新村安置点。樟岗村耕地面积637亩,林地面积19753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和林业,农产品主要为水稻、甘薯、竹笋等。樟岗村林地广阔,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老村辖区交通至今仍不便,无法充分开发林木资源。 |
梅山村 |
梅山村为革命老区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5年改为村委会,现辖梅山、里茶园、外茶园3个自然村,设3个村民小组,189户,829人,主要是汤姓,通用闽东方言北支咸村霍童平话。相传其开基始祖来此后,因见住地前漫山杨梅成林,故命名梅山。梅山位于咸村镇东部7公里处,海拔260米,气候常年舒适凉爽湿润。村庄依山而建,四周群山拱翠,风景秀丽,尤其村对面之梅峰八景。全村耕地面积640亩,林地6760亩。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另外水果业是有名的本地属种梅山柿子。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