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村位于周宁、寿宁、福安3县(市)交界地,距县城和镇区13公里,主村海拔685米,龙亭溪从主村与渡头自然村间蜿蜒而过,是东洋通往浙南的古道要冲,为闽东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村民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和艰苦的创业精神。
江源原名江家地,位居飞凤山麓,村前小溪冬水西流成半月形,恰似群鱼半月迎飞凤。原先系江姓拓居,名曰江家地。郑氏先祖郑 公次子仁储公由宁德九都迁八都铜镜,其曾孙郑大从铜镜沿至紫云数载于延佑三年(1316年)迁江源定居。江源村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江渡保。民国34年8月,江渡和五源保合并为江源保,隶周宁县狮城镇。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设江源乡(含五源坑)。1958年9月,隶龙亭公社。1959年1月,析出渡头、五源坑,设江源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江源、渡头、五源坑合并为江源大队,隶端源乡。1961年,析出渡头、五源坑,设江源大队。1963年3月,江源、渡头、五源坑合并为江源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析出五源坑,设江源大队(含渡头),隶浦源公社。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江源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289户、1369人,设10个村民小组。
江源村民历史上有土法铸钢的技术,誉满闽东各地。清光绪至民国时期,炼铁年产40左右吨,销往福安、福鼎、寿柘荣及浙江金华一带。1950年,全村炼铁技术能手20余人。1958年,“大炼钢铁”时,邻县各地聘请江源炼铁师傅到现场指导,有的技术员“火线”入党,有的出席地、县群英会。60年代起,土法炼铁业逐渐减少。改革开放以来,上百名有传统炼铁技艺的村民闯出山门,到广西、湖南、广东等省经营翻砂厂,增加经济收入。
民国时期,江源时有办私塾。1952年,建立初级小学(校址郑氏宗祠),解放前夕停办,村民续办私塾。1952年,建立初级小学(校址仍设郑氏宗祠)。1965年,村民献工献料,建土木结构校舍1所,1977年改为大队部,重建石木结构校舍500平方米,师生宿舍楼2400平方米,设6个班级,学生120人左右。此后,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1995年,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8人,高级技术之称2人,正副局级干部3人。
江源地处边远山区,民国初常遭土匪抢劫、0财物,逼得民不聊生,奋起抗匪。民国15年(1926年),村民开始筑村后围墙,沿围墙架造炮楼4座,每座房屋锻制大铳(土炮)一把,每户制鸟枪1枝,并自制土硝,筹备抗御土匪准备。民国19年3月,屏南县土匪张云光、任载球率匪徒千余人驻扎邻近村,31日上午派13人到江源村索取财物,遭村民抗拒,下午匪首叶连兴率领匪徒五百人围击江源村,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奋勇抗击,沿溪护岸墙装置“竹枪”,用鸟铳、大铳与匪徒战两昼夜,击毙匪连长叶连兴等20人,打伤匪徒数十人,4月2日下午匪溃退。同年4月下旬,宁德县县长郭鸿忠题赠给江源村民《义勇可风》锦旗一面,奖励步枪10枝。此后,江源抗匪名声大振,邻县土匪不敢轻举妄动。民国23年起,江源革命群总积极参加闽东 特委叶飞、詹如柏等人领导的革命斗争,开辟苎园坪——江源革0据地。民国23年9月~24年4月,0周墩县委在江家地(江源)设立东区,区委书记刘立龙,仉愚四率领群总开展革命活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江源人民优秀儿女郑兆班、郑兴霸、凌茶弟、张建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郑林赐、郑则如等同志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江源气候温和,适应农作物生长,历来房前屋后普遍种植梨树24.82亩,品种有六月雪(雪梨)、青皮雪、深腹脐等,肉嫩、清脆、果汁多,全县以官洋梨、江源雪梨齐名,誉享闽东。民国时期,旺年全村产梨25吨左右,多的户产2吨,当时价格低贱,50公斤雪梨只值25公斤稻谷。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扶持老区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梨树达旺盛期,盛夏产梨季节,每日均有商贩到江源购雪梨运往穆阳、赛歧和福安城关等地销售。80年代以来,梨树老化衰退,经济收入减少。全民转入大力开垦高标准茶园500多亩,栽培优质福云茶,产量大增,涌现产茶万元户,有100多户仅茶叶收入年达4000~5000元,为脱贫致富重要经济支柱。
该村在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前沿溪相继建成岗桥头、上桥头、下桥头、洋中、下南等石拱桥或石混桥5条。1989年,完成高压输电线路架设。1991年,完成渡头至江源公路3.2公里。同年,从坑头亭引水1000米至学校,解决师生饮水问题。1991年冬至1995年2月,投资万元修葺郑氏宗祠,为村民开会、演戏、放映电影等娱乐场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5102 | 352000 | 0593 | 查看 江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吴山底村 |
吴山底,古名儒源,位于镇区西南5公里,海拔1015米。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仁部从灵鹫院(今龙住院)迁入拓居,其伯父及兄仁隆亦从浙江省庆源县举溪村相继迁入。端拱二年(989年)年10月,吴仁部迁南源(今狮城南庄)定居,将田地捐献玉山禅寺,为该寺开山和尚。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连保五从硋窑村迁入定居。 吴山底村,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七都。民国24年(1935)6月,隶周墩特种区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吴溪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云山保。民国37年9月,隶紫云保。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溪坪乡。1955年9月,隶紫云乡。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1963年3月,隶浦源区紫云乡。1966年,隶浦源公社设紫云大队。1980年3月24日,从紫云大队析出设吴山底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吴山底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99户、496仁,设村民小组5个。 清光绪年间,吴山底村仅有8座民房。民国时期,村民生活贫困,解放后,食、衣、住、行逐年改善。1966年9月3日,遭第十一号台风袭击,暴雨成灾,后门山滑坡,冲埋连恩年、连茂玉、郑辉长等3座民房,7人遇难。县长王清毅亲临抢险救灾,挖掘擦洗尸体,拨款安装收埋。1973年,由县地方国营钨钼矿负责修通中洲溪至吴山底简易公路3.5公里,村民置手扶拖拉机3部,三轮客运摩托车6部,改善了运输条件。197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9000元,资助24户新建3排排列整齐的石混结构住宅,全村住房总面积8704平方米,人均17.5平方米。1980年,建成石混结构校舍1座,单层建筑面积200平方米,5个班级,在校学生72人。1983年,完成高压输电线路架设,实现“点灯不用油”、碾米加工自动化。1989年12月~1991年1月,建成县属吴山底水库,库容量148万立方米,拦河坝高991.5米,输水渠道全长3.3公里,灌溉农田1500亩,铺设引水管供浦源村民生活用水,水库饲养大批草鱼、鲢鱼、鲫鱼。改革开放后,全村有15户在外地兴办工厂、经营商业,发家致富。1990年,每户付款40元购买镀锌管,引用石杯山泉水,流程1公里,供村民饮用。1995年,全村粮食总产1436吨,经济总收入115.7万元,人均收入2260元,村内有地面卫星接收站1个,电视机69台,占总户数的66%。 |
浦源村 |
浦源村位于周宁县中部,距县城5公里,是镇人民政府驻地,主村海拔905米,土地总面积6.5平方公里。小(古镇)浦(城)公路贯穿村南,是闽东通往闽北的交通要道,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中情趣独特的鲤鱼溪,人鱼同乐,遐迩海内外。 浦源俗名孵兜,宋时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宋嘉定二年(1209年),郑尚从宁德谷口(今八都镇福口村)迁浦源定居,繁衍裔孙,人口居全镇第一。明、清代,属宁德县十七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设浦源保和潘山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设浦源保(含潘山底)。1950年4月,设浦源乡,隶第一区(端源区)。1957年,上洋并入浦源乡。1958年9月,撤销浦源乡,直属端源人民公社(简称公社,下同。1959年1月,析出上洋,设浦源大队,隶端源公社。1963年,为浦源区公所(公社)驻地,上洋与浦源合并为浦源乡。1966年8月,上洋析出,设浦源大队。1984年8月,撤社建乡后,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大队改称村委会。1993年6月,为镇人民政府驻地。1995年,全村907户、4393人,设1个村民委员会辖16个村民小组。 浦源是鲤鱼溪的故乡。宋代,郑氏祖先沿村内长500米、宽10余米的溪中放养鲤鱼,以去污澄清,供人观赏。明洪武初,郑晋十为保护溪中鲤鱼繁衍生息,与村民订立共同恪守的乡规民约,概不捕食溪中鲤鱼,倘有鱼死,就将其安葬在附近的连理树下鱼冢之中。纯朴的爱鱼村风,时代相传,逐步形成具有神奇色彩的鲤鱼自然保护区。溪中遨游着七八千尾色彩斑斓的鲤鱼,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鱼跃人欢,人鱼同乐。鲤鱼溪畔的郑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清咸丰元年(1851年)扩建,清代几经休息间,形如古船,祠门内有株千年柳杉,高30余米,径围6.7米,枝繁叶茂,恰似船头桅杆,祠中正厅悬挂明状元、礼部尚书翁正春题匾“国戚名裔”。鲤鱼溪南侧,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兴建的林公宫,3座连成一体,昔时为村民演戏娱乐场所。1986年,建成鲤鱼溪公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鲤鱼溪公园的同乐桥鱼池塘一尊鲤鱼仙姑塑像伫立睡眠,仪态端庄,楚楚动人。园中有造型独特的观鱼亭、伴月桥、九曲桥、荷叶桥、鲤鱼喷泉等,公园门口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题匾“鲤鱼溪公园”的牌坊,游人络绎不绝。 浦源位于东洋溪畔的高山盘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灌溉条件好,历来以农业为主,是全县产粮区之一。全村水田2826亩,农地666亩。1995年,粮食总产1729吨,集体经济收入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人均口粮37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迈进。全村有140多户闯上海、广东、广西厦门等省、市经商办企业的人已越过小康水平,少数户还成为百万富翁。 浦源为闽东北物资集散要地。民国27年~32年(1938年~1943年),沿海港口被日寇-,-政府实施食盐统制售运,南来北往商贩频繁,村中180米长、2~3米宽的街市兴起,设立小商品店铺28间,其中客栈12间,开展寄托代管和待客买卖货物等经营业务。民国35年,废止凭证计口授盐,集市萧条。建国初期,商业逐渐恢复。1656年后,以供销合作商业为主。0十一届三种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集市商业兴旺,新街道不断设立各种商店摊点。1994年,推平窑花岭山台,开辟浦东商贸小区,建设长200米、宽24米的富兴街。 解放前,浦源仅有陶窑3条、铸郭炉1条及几家打铁、弹棉、编棕衣等手工业。1958年,在茶壑建立地方国营炼铁厂,1961年转产铸锅,1966年停产,60年代,成立棕棉厂、农具厂。1974年,成立农业机械厂。同年创办村茶场160亩。80年代,发展有社办瓷砖厂、精密铸钢厂、茶叶初制厂及村办林场4000亩。90年代,镇村联营老区福利茶场200亩,开采天臭弯花岗岩,开辟大桥头小工业区,兴办各种铸造厂24家。1995年9月8日,县第二水厂狮浦饮水工程动工兴建。 浦源文化教育较发达。明、清代设私塾馆。民国初设第二国民学校,民国32年(1943年)称狮二小学(即浦源中心小学前身)。民国时期,全县仅有黄埔军官学校学生3名,郑祖培、郑祖桀2名均是浦源人。1956年,建立浦源卫生所(1989年改为保健院)。1964年,建立浦源文化站(1981年改为中心文化站)。1971年,设立浦源中学(1972年,改为周宁县第三中学)。1982年,建成浦源影剧院,座位1229人,为村民文化娱乐场所。1995年,全村有副处级以上干部8人,高级知识分子4人,正副局级干部31人,大学本科毕业生31人。 该村古建筑有郑氏宗祠、林公宫、孝子坊及5座寺庙。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鲤鱼溪旅游业的兴起,把集镇建设与鲤鱼溪风景区建设融为一体。1985年,铺砌了鲤鱼溪边石板路300米,铺设富民路、公园路、鲤鱼溪桥头堤、影剧院门口路等水泥混凝土路面,总长3595米,宽5~10米。1986年,建成石混结构村委会办公楼房200平方米。1991年,完成吴山底水库引水渠道,解决全村620户自来饮水问题。1992年,修通浦源至潘山底简易公路1公里,兴建浦源至上洋旅游公路2000米,铺设小浦公路浦源段水泥混凝土路面。1994年,开辟窑花岭坮,扩大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此外,自80年代以来,浦源村还相继建设了镇政府办公大楼和镇财政所、工商所、税务所、营业所、公安派出所、司法办、粮油管理站、农业四站、邮电所、保健院等单位综合办公室和门市部。 |
端源村 |
端源位镇区东部,居“三源一关”(浦源、端源、萌源、城关)中心地,分别距县城、镇区近3公里,海拔899米,周(宁)寿(宁)公路村东穿过,交通方便。1995年底,全村611户、3067人,设29个村民小组。 端源村俗称墩头。宋时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为何、吴居住地。明嘉靖年间叶傑七从政和县镇前乡漈梨洋村迁入端源主村定居,隶宁德县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设端源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1950年4月设端源乡(含上洋),隶第一区,7月区公所从狮城瑞龙观迁端源村,为端源区驻地。1955年,上洋析出,设端源乡。1959年9月,为端源公社(含浦源、上洋、萌源、萌底)驻地。1959年1月,析出浦源、上洋、萌源、萌底,设端源大队。1963年3月,并社建区,设端源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隶浦源公社设端源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端源村民委员会。 端源村民历来重视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清代,叶氏祖先从墓田中划出部分“油灯田”鼓励村民读书,村内设立学馆,塾师3~4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全村文武生员68人,居首。村医叶正学颇有名气。民国时期,设立国民学校,高小毕业生宴请毕业酒,收取油灯租。较出名的村医有叶秀峰等。1950年,设立端源小学。50年代,村医陈翠仙(女)治疗伤寒、妇科、儿科病,享誉盛名。1979年2月,建成的端源影剧院座位980个,居全县村级第一。1982年,新建小学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576平方米。1982年~1983年,村大队部对端源小学师生施行奖教助学金,鼓励教学执教、学生升学就读,村民文化素质较高。1995年,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33人,获高级专业职称1人,副处级以上1人,正副局级干部26人。 端源村地处东洋溪畔,耕地平坦,土质较肥沃,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民国时期,仅有万和茂茶坊一家、京果食杂店2间、咸鱼什 店2间、医药青草店2间、糕饼店1间。1961年,组织村民修筑了东洋溪防洪堤。1965年,修建友谊渠,提高灌溉效能,促进粮食增产。1975年,高压输电线路架通,为各项建设事业的罚站创造有利条件。1981年,大队建立火车运输队,购置载重火车10辆共43吨位,相继建立骑车修配厂、粮食加工厂、农机修配厂、茶叶初制厂、大山茶场,壮大了集体经济,集体企业年收入16.8万元。接着,兴建2层砖木结构的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460平方米,铺设村巷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总长500米、宽2~7米,建造水井5口,供村民饮用。1985年,火车运输队停办,车辆让售,骑车修配厂转产。1992年,镇村联营吴厝山高标准茶园200亩。修建端源至吴公路2,3公里。至1995年,主村的朝东路、朝南路、朝北路、五家底新厝、周寿公路两边,共建筑防务、商店百余座,农村集市建筑初具规模。 端源村民还注重环境没花。清代,兴建的叶氏宗祠、陈氏圣母宫,周围古树参天,宫下林20株生长数百年的大椿树郁郁苍苍,村民庭院多有栽种盘花习惯,有的花卉培植百余年,乃至数百年。1994年,老人们在宫下林添建祈年门、陶然亭,是村民休闲好去处,叶氏健身锻炼的好场地。 |
萌源村 |
萌源村座落翔凤山下,位于镇区东部,离县城5公里,海拔895米,周寿公路横穿村南,是东洋(三源一关)通往寿宁要冲。 萌源又称萌村,原先由薜氏拓居下竹柄(俗称薜家岭)。唐天佑元年(904年)萧氏祖先从竹柄(后称萧家离格)迁居萌源村,繁衍裔孙的户数、人口居全镇第二位。宋代,隶宁德县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隶周墩镇设萌源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设萌源乡(含萌底)。1956年底,萌源并入端源乡。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析出萌底,设萌源大队。1963年3月,萌源、萌底合并为萌源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析出萌底,设萌源,隶浦源公社。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萌源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584户、3204人,设15个村民小组。 萌源村早期佛教盛行,村北的兴福寺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后几经修茸扩建,成为东洋鼎盛名寺,拥有大量田地和经书,僧尼多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寺西廊设书房和塾馆,东洋名人多在就读。萌源村肖氏宗祠建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后经康熙、乾隆、光绪年间3次修建,建成前后3座项链的祠堂,建筑面积1157。52平方米,内祀历代宗亲灵牌124尊,正座左侧祀薜氏始祖塑像,悬挂匾额46面,柱联24幅,威严典雅。康熙二十九(1690年),建造的凤池,长270米、宽6~9米,蓄水消防,洗衣洁物。清咸丰年间,村民萧高绫营建的土模结构汉堂厝,木柱128根,大小天井9个,房间50余间,为东洋最大的民房。1958年,建成公共食堂1座,面积2640平方米,供全村340户用膳,1960年食堂停办,改做生产队仓库及供销社门市部和医疗站。1990年冬,兴建石混结构的“延寿楼”1座,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老人文娱活动场所。 萌源耕地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为全县主要粮食产区之一。1974年冬,开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时,为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村容面貌,把村前公路旁小溪改道取直,流程从原来的1500米缩短为1080米,开拓公路新街道。1985~1991年,村内巷道2760米长,全面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1993年,铺筑公路新街道400米长、6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建房屋125座,其中建筑3~曾钢筋混凝结构楼房40余座,用地面积14.070亩,村容成倍扩大,人均住房20平方米有的外墙贴磁砖,室内铺地毯。1993年,镇村联营金煽茶场200亩。1995年2月,动工兴建举洞岩引水工程,总投资70万元,砌造2个蓄水池容量360吨,引水渠道长3820米,解决全村3200人饮水问题。1955年,粮食总产量1256吨,亩产471公斤,人均口粮360公斤,农业总产值 万元,人均收入3160.56元,有林地4000亩,其中集体林场2400亩,板栗530亩。全村有电视机518台,普及88.7%家庭。 萌源村村民历来有经商办企业的传统。清光绪年间,全村有私营茶坊18家,年加工精茶几百箱,销往南洋各地,这期间村中街市颇兴,有各类小商店20余间。民国时期,商店随着茶市的浮沉而兴衰。解放后集市复苏。改革开放后渐趋兴旺,全村新旧街道有各类商店68间,镇村联营茶叶精制厂矿1家,合伙经营茶叶初制厂3家,私营陶窑2家,车辆修理店铺间,电器维修店员间。外出厦门、上海、汕头、广州等地经商办企业管理73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23.1%,年收入团760万元,其中资金达10万元以上30多家,百万元以上5-6家。 萌源村民一向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清代均以私塾训蒙教诲子孙。民国时,借用肖氏宗祠启作国民学校教室。村医肖廷扬、蛇医肖昌宽深研医术,开店和行医诊疗。1950年,设立萌源小学。1956年,成立萌源村联合诊所,1958年改为大队保健站,1987年升为萌源卫生分院,为全县仅有的1所村级卫生分院。1981年,村民集资15万元、国家支持补助6万元,新建萌源小学校舍3座,用地面积4400平方米。1992年1月,萌源在全县率先成立“萌源村教育奖励基金会”,每年提取数千元资助考入县一中以上学生及部分教师;同年,萌源完全小学升设浦源学区第二中心小学,设10个班级,学龄儿童全部入学。1995年,全村有正副处级干部6人,高级知识分子3人,正副局级干部34人,大学本科毕业生28人。 |
上洋村 |
上洋村位镇北部东洋溪畔,仙风山麓,距镇区0.5公里,海拔917米,最高峰小麻岭海拔1494米。宋景德元年(1004年),张开元由屏南县甘棠迁麻岭葭池坪数载,复徙上洋村。 该村,宋、元时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明、清代属宁德县十七都。民国24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设上洋保。民国34年8月,上洋、萌底合并为上洋保,隶周宁县狮城镇。1950年4月,析出萌底,隶第一区(端源区)浦源乡。1955年9月,从浦源乡析出,设上洋乡。1956年,并入浦源乡。1958年。隶端源公社。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上洋大队。1963年,隶浦源乡设上洋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371户、2162人,分设村民小组16个。 上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耕地多,素有“东洋粮仓”之称。1974~1977年,县知青办在白云山建立知青耕山队,接受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33人,后改为村办茶场,开垦高标准茶园140亩。1974年,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溪长800米,溪旁耕地平整为方块田。1991年,进行中低产田改造。1992年,村办冬冈林场1500亩,其中杉木300亩、美国松等1200亩。1995年,全村耕地面积1933亩,粮食总产量973吨,平均亩产503公斤,人均口粮398公斤,农业总产值207万元,人均收入2256元。村民在种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富余劳力159多人到省内外经商办企业,仅云南省就有60余家,不少外出劳务者已成为村里富裕户。随着经济发展,1987年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开辟了村中路369米,拓宽主街道680米,1993~1994年,共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长1420米,路宽3~6米。1994~1995年,修德政路(旅游路)宽6。5米。90年代陆续新建石砖混结构2~3层民房61座,村容面积扩大2倍。 上洋村历史上有采冶炼的传统。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张彭八经浙江省状元唐文献奏准官司(距上洋15公里)横直十里内任意围城炼银,兴旺时期流传着“三千走路客,四万坑里人”。至隆庆五年(1571年),因矿脉稀少,奉令封坑。明末,村民开始在白云山麓采洗铁砂炼铁。此后,断断续续淘砂炼铁。1958年“大炼钢铁”时,近万人上山日夜轮班淘铁砂炼铁,造成大量水土流失。60年代,停止淘洗铁砂。 上洋村仙风山麓,风景秀丽,景点多姿,各展珠貌,有皇差拜仙坪、迂仙亭、仙葫芦、雷打金龟石、仙岩洞、五谷仙塔、梦仙洞、金池潭、试剑石、欲坠石、仙风阁、白云寺、双星塔等旅游景点。明、清代,常有地方-前往山脚祭祀朝拜,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村前“善洋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位原大长溪上,桥长50米、宽6米,架木廊屋,内祀爱国诗人——屈原塑像,每年端阳节,中、老年妇女以红线系粽子投入水中,凭吊屈大夫。1974年,平整土地时,改道溪流,该桥被拆除。1991年8月,由村民资助2.3万元,在村东征地2亩建人工鲤鱼湖(又称“金鉴塘”),水深2米,储水消防暨养鲤鱼等供观赏。 该村,清时在一珠庵,民国3年(1914年)在寿山庵办私塾一所,学生20~30人。抗日战争时期在祠堂办战时民众学校。民国34年(1945年)改称国民学校。1950年,成立初级小学,校址花嵬山。1976年,在祠堂边建筑石混结构2层校舍1座,建筑面积745平方米,校园面积1372平方米,设5个班级,学生230人左右。1995年,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6人,副处级干部2人。 |
溪坪村 |
溪坪位镇西麻岭山麓,自然村麻岭为旧麻岭司驻地。主村距镇区3公里,海拔927米,最高峰龙冈头海拔1506米、大马岭1474米,村南有中洲溪,北临东洋溪,水源充足,地势平坦,耕地多。宋乾兴元年(1022年)钱敬成从福州南坮迁周墩东洋双峰下茶弯(距新厝1公里)拓居,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后门山出现险情,复迁新村(清末改名新厝)。清乾隆间,郑奇安从浦源村到溪坪定居。仕洋村刘氏从狮城龙潭村迁入定居。 溪坪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七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吴溪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溪源保。民国37年9月,属紫溪保。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源头乡。1952年9月,设溪坪乡(含紫云、吴山底)。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溪坪大队。1963年6月,隶浦源区设溪坪乡(含东升、官司、西坑)。1966年8月,析出东升、官司、西坑,设溪坪大队,隶浦源公社。1984年6月,隶浦源乡设溪坪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269户、1746仁,分设村民小组11个。 溪坪、新厝、仕洋3村鼎力,以农业为本。1974年~1978年,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男女劳力全部行动,截弯取直改造东洋溪防洪堤1公里,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大面积平整土地,改善耕作条件。1976年起,推广杂交水稻,粮食连年增产增收。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村竞相致富,农业生产多由壮年、妇女及部分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承包,70%的中青年外出劳务。在家劳力还积极发展开发性生产,共种油奈43吨、板栗47亩,肯复毛竹100亩。1995年,耕地面积1754亩,粮食总产877吨。亩产425公斤,人均口粮380公斤,农业总产值42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人均纯收入2256元,全村富裕户42户,占总户数的12.9%,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50多座,有20多座高3~4层,全村人均住房13.8平方米。有7户安装家庭电话,3户置轿车。村内私营录像放映厅1间。 境内福王岗、狮子岗、猫儿头等山地富含铁砂矿。明、清以来就有淘沙炼铁。民国时期,江源、河坑村私营炼铁原料——铁砂,多从溪坪购运。1958年,在茶壑建立地方国营溪坪炼铁厂,建土高炉8座,1960年转产。80年代以来,村里有冶炼传统技术的部分能人到广西、深圳、无锡、厦门、邵武等地办翻砂厂、铸钢厂和经营建材、五金商店等36家,年收入400多万元。 随着村民经济收入增多和生活的提高,村容基本设施建设日益增多。1984年,建成2层石混结构小学校舍1座,建筑面积480平方米。1986年,完成高压输电线架设,3村全部用镀锌管引用深山泉水到各户。1990年,建成2层石混结构的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194.4平方米。1988年~1993年,铺设溪坪、新厝村水泥混凝土路面长1500米、宽2.5~3米。 1994~1995年,投资7万元,建成茶壑至仕洋桥头简易公路2公里、宽8~10米,公路桥2条各长5米、宽10米。全村实现水、电、路、电话、广播、电视“六通”,各项基础设施较齐全,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1995年,全村有留学生1人,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正副局级干部各1人。 |
西坑村 |
西坑地处周宁、政和、屏南交界地,位于镇西北14公里,海拔1100米。从水尾亭沿路而行至西坑,诚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村李园44户、7座房屋,因建设水库,至1995年全部搬迁狮城、浦源、龙潭等村。 明天顺年间(1461~1464年),周贵四,周言八兄弟从周墩(狮城村)迁西坑村拓居。后周贵四于成化二年(1466年)迁源头(今东升)村。 西坑古名西坑赖,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七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紫云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西关保。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源头乡,1956年底,隶溪坪乡。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西坑大队。1963年,隶浦源区溪坪乡。1966年8月,隶浦源公社设西坑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西坑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115户、488人,设村民小组6个。 西坑村盘踞在山坡陡峭上,房屋沿溪边顺山坡叠层建9排,屋傍石砌坡路台阶355级,座座房屋贴在山腰间,形如昔时油灯挂壁。这里是个无蚊村,村房屋多是人畜同屋,卫生条件欠佳,沟水混浊但不见孑孓,终年无蚊。历代村民不备蚊帐,不熏蚊香,炎热盛夏,夜无蚊子飞扰叮人,甜睡安眠。1994年,电灯安装后,村边竹林里偶有蚊虫迎光飞入,数量极少。 西坑地处边远山区,山场广阔,是林业重点村。长期以来,因交通闭塞,是个有名穷村。解放后依靠集体力量,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全村林业用地面积8380亩,60~70年代生产队集体造林,绿化山地。这期间山苍籽盛产,每年收籽10~15盾,由供销社收购煎油转销外贸部门出口。1982年,贯彻林业“三定”政策后,个体承包造林。1988年,全村有林地达7080亩,森林覆盖率69%,林木蓄积量1100立方米活立木,木材价值550多万元。出产林木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原第二生产队集体林木年产值10多万元。1988~1989年,全村采伐木材260立方米,产值15万元,除国家分成部分外,其余全部用于修通麻岭工区至西坑村的林业公路3公里。 该村于1966年民办公助建校舍100平方米。1979年,建成土木结构会场1座200平方米,为开会、演戏放映电影之场所。1989年,修通公路,改变交通闭塞状况。1992年2月,架设高压输电线路,解决村民生活、生产用电。1993年10月,建成村口石拱人会桥,长6米、宽3米,方便物资运输。有位村民从武夷山养蛇致富,回到家乡首建石混结构外墙贴瓷砖的楼房。 |
东升村 |
东升原名源头村,位于镇西双笔峰下,距镇区4公里,海拔950米,系东洋溪发源地。60年代,后门山雷打垅出现裂缝,为预防山体滑坡,74户村民在人民政府资助下,至1970年全部搬迁桥头洋,取名东升村。 东升(源头)村,宋时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明成化二年(1466年),周贵四从西坑村迁入定居。明代至民国初,隶宁德县十七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吴溪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溪源保。民国37年美丽紫溪保。1950年4月,隶周宁第一区(端源区)设源头乡(含紫云、吴山底、溪坪、官司、西坑)。1952年9月,析出紫云、吴山底、溪坪村设立源头乡(含官司、西坑)。1956年底,并入溪坪乡。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源头大队(含官司)。1963年3月,隶浦源公社溪坪乡。1966年8月,隶浦源公社设源头大队(含官司)。1979年,析出官司另设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东升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107户、606人,设村民小组3个。 源头历史上是个穷村,没有商店。民国时期常遭土匪骚扰,耕牛、财物被劫。1966~1970年,迁村桥头洋(东升)兴居,74户全部新建土木结构新瓦房,村民多在家耕耘务农,靠山养山。1972年,建成生产队仓库、小学校舍、大队(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共400平方米。1976年,建成12千瓦小水头发电站,因水量不足,于1983年废弃。1977年,建成从溪坪至东升简易车道2公里。1987年,完成高压书店线路架设,解决村民生活生产用电。1988年,从源头旧井建造容量4吨蓄水池,引水到东升,解决卫生饮水问题。1994年,私营录像放映室1间。1995年,全村有电视机34台。新建30年的东升村已超过源头村500年的容貌。 该村除粮食生产外,林业是重要经济收入。1966年,合作造林(杉木)330亩已长大成材。村集体营栽毛竹从400亩繁殖发展到2000余亩,年采代量100多吨,产值3~4万元。 |
紫云村 |
紫云村由外村、里村、过溪洋、牛楼等4个自然村组成。系老区基点村,位于镇区西南部13公里,海拔1180米。明天启年间(1621~1625年),李标九从李墩前厝迁紫云里村定居。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陈文潘从贡川头迁紫云里村定居。乾隆末年(1795年),郑绪云、绪里兄弟从浦源村迁紫云外村定居。咸丰元年(1851年),廖正从[宁化县水竹垅到紫云里村定居。 紫云原妙龄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七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妙龄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妙龄周墩镇设紫西保(含官司、西坑)。民国34年8月 ,隶周宁县狮城镇设支山保(含吴山底)。民国37年,改设紫溪保(含吴山底、溪坪、东升)。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源头乡。1952年9月,隶一区溪坪乡。1955年9月,隶端源公社设紫云乡(含吴山底)。1958年3月,紫云、吴山底合并为紫云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改称紫云大队,隶浦源公社。1980年,析出吴山底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紫云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119户,685人,设村民小组织性个。 紫云村是闽东老革0据地。民国22年(1933年)3月,阮英平、王大尧、郑步青等在紫云村开展秘密革命活动。民国24年4月~25年4月,为0周墩县委西北区驻地。民。国24年8月,叶飞在紫云主持召开党的会议,成立0周墩中心县委,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经常在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民国25年春,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独立师昨粟裕率领的浙南红军一部在紫云会师,制定革命策略。民国25年4月~26年7月,为0周墩中心县委第二区区委驻地。民国25年8月28日,红军攻打葡萄洋,战斗激烈,政委卢文钦、队长范义生等到2位同志英勇牺牲,受伤20余人,紫云村群众组织担架队将伤员和牺牲同志,全部担回紫云村治疗,并捐助棺木收殓烈士安葬龙冈山麓。1937年,革命烈士廖光有的母亲陈奶兰,送信闽北红军,途经芹溪村被楼坪村土豪抓捕,用铁丝穿透双乳,钉在壁板上,受尽折磨,次日惨遭杀害,临终时坚锵地说:“我儿子被你们杀了,你们还要杀我,我虽绝代了,但革命不会绝代的”。紫云村因连遭-的“三光”下策摧残。紫云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为纪念革命烈士,民扬革命传统,周宁县人民政府于1954年在紫云村龙冈山麓,建造革命烈士墓1座,墓前分立葡萄洋战争经过和0周墩中心县委成立纪念碑1块。每逢清明时节,浦源中心小学和紫云小学等到少先队员集队前往扫革命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积极扶持老区人民恢复后产,重建家园,生活有了提高。1952年,创办初级小学。1965年,县委书记张世淮蹲点子该村推广矮秆水稻良种“农垦58”,获得丰收,并组织里外村社员建集体仓库2座,各长21米、宽12~18米。1978年,村民兴建小型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40千瓦,解决照明等生活用电。80年代,农民全年吃上白米饭,“蕃薯当粮草”已成历史。1974~0985年,在海拔1500米的圣银楼先后两次飞机撒播松籽,造林面积达1.1万亩。1985年秋,周宁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烈士坟场,树立丰碑。1988年,新建校舍260平方米。1991年,民办公助购镀锌管2吨,引深山泉水么各户,实现吃饭饮水自来化。1995年,全村在山、头尾集体种植板粟1500株,繁殖毛竹3000亩,还在续修建紫云至吴山底公路6公里。 改革开放后,全村有100多人到省内外做工、办企业,有2户于1992~1994年分别在狮城中心街和兴业街购地建筑店房。里、外村新建土木结构瓦房20多座,宽敞明亮,过去“无雨檐滴流”的茅房一去不复返了。 紫云村民间武术淬悠久,唐末宋初,在海拔1360米的高山上建有3座尼姑庵?(又称尼姑寨),人数众多,武艺高强,常抢不平,后因与地方官吏发生矛盾,在黄家山战场坂摆战阵,终因寡不敌众,被地方军打败,庵遭焚毁,尼姑走散,留遗址,今称尼姑坪。明代,紫云兴居后,民间武术延续流传,有的还被请传授武术。 |
江源村 |
江源村位于周宁、寿宁、福安3县(市)交界地,距县城和镇区13公里,主村海拔685米,龙亭溪从主村与渡头自然村间蜿蜒而过,是东洋通往浙南的古道要冲,为闽东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村民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和艰苦的创业精神。 江源原名江家地,位居飞凤山麓,村前小溪冬水西流成半月形,恰似群鱼半月迎飞凤。原先系江姓拓居,名曰江家地。郑氏先祖郑 公次子仁储公由宁德九都迁八都铜镜,其曾孙郑大从铜镜沿至紫云数载于延佑三年(1316年)迁江源定居。江源村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江渡保。民国34年8月,江渡和五源保合并为江源保,隶周宁县狮城镇。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设江源乡(含五源坑)。1958年9月,隶龙亭公社。1959年1月,析出渡头、五源坑,设江源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江源、渡头、五源坑合并为江源大队,隶端源乡。1961年,析出渡头、五源坑,设江源大队。1963年3月,江源、渡头、五源坑合并为江源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析出五源坑,设江源大队(含渡头),隶浦源公社。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江源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289户、1369人,设10个村民小组。 江源村民历史上有土法铸钢的技术,誉满闽东各地。清光绪至民国时期,炼铁年产40左右吨,销往福安、福鼎、寿柘荣及浙江金华一带。1950年,全村炼铁技术能手20余人。1958年,“大炼钢铁”时,邻县各地聘请江源炼铁师傅到现场指导,有的技术员“火线”入党,有的出席地、县群英会。60年代起,土法炼铁业逐渐减少。改革开放以来,上百名有传统炼铁技艺的村民闯出山门,到广西、湖南、广东等省经营翻砂厂,增加经济收入。 民国时期,江源时有办私塾。1952年,建立初级小学(校址郑氏宗祠),解放前夕停办,村民续办私塾。1952年,建立初级小学(校址仍设郑氏宗祠)。1965年,村民献工献料,建土木结构校舍1所,1977年改为大队部,重建石木结构校舍500平方米,师生宿舍楼2400平方米,设6个班级,学生120人左右。此后,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1995年,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8人,高级技术之称2人,正副局级干部3人。 江源地处边远山区,民国初常遭土匪抢劫、0财物,逼得民不聊生,奋起抗匪。民国15年(1926年),村民开始筑村后围墙,沿围墙架造炮楼4座,每座房屋锻制大铳(土炮)一把,每户制鸟枪1枝,并自制土硝,筹备抗御土匪准备。民国19年3月,屏南县土匪张云光、任载球率匪徒千余人驻扎邻近村,31日上午派13人到江源村索取财物,遭村民抗拒,下午匪首叶连兴率领匪徒五百人围击江源村,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奋勇抗击,沿溪护岸墙装置“竹枪”,用鸟铳、大铳与匪徒战两昼夜,击毙匪连长叶连兴等20人,打伤匪徒数十人,4月2日下午匪溃退。同年4月下旬,宁德县县长郭鸿忠题赠给江源村民《义勇可风》锦旗一面,奖励步枪10枝。此后,江源抗匪名声大振,邻县土匪不敢轻举妄动。民国23年起,江源革命群总积极参加闽东 特委叶飞、詹如柏等人领导的革命斗争,开辟苎园坪——江源革0据地。民国23年9月~24年4月,0周墩县委在江家地(江源)设立东区,区委书记刘立龙,仉愚四率领群总开展革命活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江源人民优秀儿女郑兆班、郑兴霸、凌茶弟、张建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郑林赐、郑则如等同志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江源气候温和,适应农作物生长,历来房前屋后普遍种植梨树24.82亩,品种有六月雪(雪梨)、青皮雪、深腹脐等,肉嫩、清脆、果汁多,全县以官洋梨、江源雪梨齐名,誉享闽东。民国时期,旺年全村产梨25吨左右,多的户产2吨,当时价格低贱,50公斤雪梨只值25公斤稻谷。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扶持老区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梨树达旺盛期,盛夏产梨季节,每日均有商贩到江源购雪梨运往穆阳、赛歧和福安城关等地销售。80年代以来,梨树老化衰退,经济收入减少。全民转入大力开垦高标准茶园500多亩,栽培优质福云茶,产量大增,涌现产茶万元户,有100多户仅茶叶收入年达4000~5000元,为脱贫致富重要经济支柱。 该村在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前沿溪相继建成岗桥头、上桥头、下桥头、洋中、下南等石拱桥或石混桥5条。1989年,完成高压输电线路架设。1991年,完成渡头至江源公路3.2公里。同年,从坑头亭引水1000米至学校,解决师生饮水问题。1991年冬至1995年2月,投资万元修葺郑氏宗祠,为村民开会、演戏、放映电影等娱乐场所。 |
萌底村 |
萌底位于镇区东北4公里,海拔908米,主村萌底先由游、陈两姓拓居,明嘉靖年间(1545年左右),魏椿九从礼门黄家山迁柿洋(今仕洋)数载,复迁萌底定居。毗邻的自然村岔头,以萧、郑两姓为主,分别从萌源、端源迁入定居。 萌底村原隶宁德县。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萌源保。1950年4月,隶第一区萌源乡。1956~1958年4月,隶端源乡。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萌底大队。1963年3月,隶浦源区萌源乡。1966年8月,从萌源乡析出,成立萌底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萌底村民委员会。1995年,共241户、1357有,设村民小组8个。 萌底村是地下革命活动据点之一。民国23~24年(1934~1935年),部分贫苦农民加入贫农团,进行站岗放哨、送信,接待革命同志,常住革命同志的自然村岩4座民房遭-反动派烧毁。民国时期,村民生活较为清贫,村里仅办过私塾,多数人读不起书。1952年,始办初级小学,穷人子弟开始入学。1973年,村民自力更生修建萌底接周(宁)寿(宁)公路1.5公里的简易车道。1975年,修建2层石木结构的大队(村委)办公楼,建筑面积350平方米。1983年,铺设村道水泥混凝土路面长400米。宽3米。1991年,建成引水工程管道总长1220米,解决萌底、岔头村民水问题。同年,新建石混结构校舍1座,设6个班级,学生128人,教师10人,适龄儿童全部入学。1994年,创办后坑青色石板厂。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有100多人外出经商办企业,少数人已先富起来,资金百万元。1995年,全村耕地面积1662亩,粮食总产量712吨,亩产428公斤,人均经济收入1800元。村民有电视机184台,普及75%家庭;富裕户45户、占18.7%。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正副处级干部2人。 自然村岔头,清时建有延寿寺,1956年废,1990年重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两座,建筑面积223平方米,萌底村,1990年募建延寿庵1座,建筑面积129.65平方米。各住尼姑1人。村水尾建石拱木廊桥,长18米、宽4米,净跨6米。 |
进登村 |
进登位于镇东北部的龙亭溪畔,距镇区10公里,海拔565米,是全镇海拔最低的行政村,四周高山环抱,气候温和,清末民初盛产茶叶,素有“银进登”美称。上进登拓居较早,先有陈、汤、姚,仍留陈家山、汤家山等地名。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郑凤六从江源村分支迁入兴居,下进登于明宣宗十年(1435年),张允八从寿宁县盘石村(今大石)迁入定居。 进登俗称进坑。宋、元时,隶宁德县青田乡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进登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第一区(端源区)龙亭乡。1952年,从龙亭乡析出,设进登乡。1958年9月,并入龙亭公社。1959年1月,从龙亭析出分设上进登,下进登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上、下进登和半岭合并为进登乡,隶端源区。1966年8月,析出半岭,设进登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进登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共298户,1480人,分设9个村民小组。 进登地处山谷间,山多水田少,天然小气候适宜茶树生长。清末民初,进登茶叶产量多,全村年产干毛茶13~15吨,最多的郑连壁户产毛茶1吨,“谷雨”节气,临近村庄采茶姑娘云集进登,各片茶山热闹非常,茶叶产值胜过主粮,“银进登”由此得名。村民还利用新开垦种植的篱笆茶园套种生姜,由于黄壤土,土层厚,姜芽长,质量佳,生姜畅销东洋各村,经济收入颇丰。民国后期,茶市滞销,茶园老化,茶树衰竭。解放后,曾一度重粮轻茶,产量下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茶叶市场开放,茶叶生产虽有所恢复,但仍以篱笆茶居多,新开高标准茶园少,茶叶产量不高,一般户产毛茶100左右公斤,“银进登”落榜,部分村民闯出山门到外省、市经营翻砂厂、铸钢厂、物资公司及劳务输出达160余人,少数户致富后迁县城建房兴居。 该村于1989年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办起私营碾米加工厂2家,茶叶初制厂2间。1991年6月,修通从渡头至进登公路1.75公里,改善交通条件。1993年8月,动工建设大宅辉长岩矿山简易公路4.1公里,兴办石板材厂。大宅村民27户通过造福工程,全部搬迁狮城村。该村还开发龙亭溪自然聚砂点,向城镇建筑部门供应砂料;6000亩天然松,由专人承包,加强管理,拓展经济收入门路。 进登村解放前文化教育落后。1952年始设初级小学,1977年升设完全小学,建石木结构校舍1座,建筑面积416平方米,设5个班级,学生160余人。1995年,全村由大、专院校毕业生2人,正副局级干部3人。 |
半岭村 |
半岭村原由18个自然村组成,80年代以来有6个村相继搬迁,仁辖12个自然村,是全县自然村最多的行政村。该村位于镇区北8公里,海拔870米。明万历间(1581年左右),萧世泽从萌源村迁山底定居。清嘉庆间(1825年足有),萧其成从山底迁半岭拓居。 明、清至民国初,半岭村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半岭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进登保。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龙亭乡。1958年9月,隶龙亭公社。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半岭大队。1960年,并入进登大队。1961年,析出半岭大队。1963年3月,再度并入进登大队。1966年8月,从进登大队析出,复设半岭大队。1984年8月,隶端源乡设半岭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149户、752人,分设村民小组7个。 半岭村庄分散,山多水田少,土地较贫瘠。民国时期村民大都租种毗邻龙亭村地主的天地,以甘薯为主粮,卖柴片、木炭换米及油、盐,生活艰难。解放后,农民分得天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推广杂交水稻,主粮为大米。1971年,狮城——纯池公路通车,从境内穿过,交通较方便,有手扶拖拉机3部,进行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运输。1988年,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各个自然村通了电,80%的农户用电饭煲煮饭,有电视机26台,山村不出门也知天下事。 半岭小学创办于1952年,1972年建石木结构校舍341平方米,设5个班级,学生90左右人,1975年开始实行勤耕俭学,校办农场5亩,养长毛兔30多只,学生免费入学,小学毕业考入初中,家庭有困难的,资助奖学金50元,多次荣获县、地、省党政和有关部门嘉奖。 |
龙亭村 |
龙亭古名大箩,又称三司岭,清光绪改名土亭下,“0”时改名红亭,1981年2月复称龙亭,距镇区14公里,位于龙亭溪右侧,海拔690米。清乾隆初(1746年),萧瑞建从山底村迁龙亭定居,嗣后裔孙分迁自然村。 清至民国初,龙亭村隶宁德县青田乡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为龙亭联保驻地,隶周墩特种区。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龙亭保(含龙住院)。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设龙鹫保(含龙住院)。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设龙亭乡(含龙住院、半岭、进登)。1952年,析出进登乡。1959年9月,为龙亭公社驻地。1959年1月,建立端源公社设龙亭大队。1960年,龙亭、龙住院合并为龙亭大队。1961年,龙住院析出。1963年,龙亭、龙住院再度合并为龙亭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隶浦源公社设红亭大队(含龙住院)。1979年,析出龙住院分设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龙亭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180户、915人,设6个村民小组。 民国时期,龙亭村封建势力雄厚,村内筑碉堡13座(村周围9座、地主屋内4座),最高4层,有的地道相同,装备0弹药和土铳。民国29年后,常驻保安队5~6人,维护地主利益。土地改革时,全村81户317人,其中地主15户102人、半地主2户22人、富农4户30人,合计21户154人占户数的25.9%,占人口的48.5%。全乡水田2293亩,属地主、富农及族轮田占65%。贫苦农民多系无地、少地佃农,生活贫困。解放后,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反动地霸,没收和征收了地、富农天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龙亭村民经济收入以农为主,可是四周山场全属国营林场,村民苦于没有生产开发门路,30多年来全村没盖1座新房子,村委会(大队)办公地点也借用民房,是全镇有名的特困村。1994~1995年,地、县领导深入该村挂钩扶贫,寻找山地开发新路子,帮助该村向国营林场租凭山场400亩,并利用边远地,发动村民共开辟高标准油奈园400亩、栽油奈1.2万株,板栗园320亩、栽办理1.1万株,垦复毛竹520亩,为治穷致富奠定基础。在这批果园里套种白术、太子参20亩,以及较大面积的套种马铃薯、生姜、西红柿,以短养长。在搞好农业生产、山地开发的同时,腾出劳力120余人外出做工、办企业,增加经济收入。 民国时期,该村办过国民小学。1952年,设立初级小学。1970年,建土木结构校舍6间。1971年,修通龙亭至东山尾简易公路1.1公里,连接周寿公路狮(城)纯(池)段,改善交通闭塞状况。1980年,建土木结构的龙亭人民会场1座260平方米,为群众文娱活动场所。1988年,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基本解决村民生活、生产用电。1992年,新建单层石混结构小学教学楼,一层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设5个班级,学生100余人。1995年底继续建第二层,始建地面0接收站,安装自来饮水工程,开通主村至坑头机耕路5公路。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正处级干部1人,正副局级干部各一人。 |
龙住院村 |
龙住院村位于镇北17公里,海拔680米。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吴至道从浙江省庆源县举溪村迁入拓居。裔孙宋统兵大使吴仁部于北宋太平兴国怨念(976年),携眷循即迁入。雍熙元年(984年),吴仁部舍天地产建灵鹫寺,次年携眷属迁端源,复迁东洋双峰下(今吴山底)。端拱二年(989),迁居南源(今南庄)。明万历中叶,吴达七从南源复迁龙住院定居。 明、清至民国初,龙住院村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龙鹫保。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龙亭乡。1958年9月,隶龙亭公社。1959年1月,建立端源公社设龙住院大队。1960年,并入龙亭大队。1961年,析出龙住院大队。1963年3月,隶浦源区龙亭乡。1966年8月,隶浦源公社红亭大队。1979年6月,析出龙住院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龙住院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151户、833人,设村民小组7个。 龙住院村民深居山坳,田地少,经济匮乏,生活贫困。土地改革后,贫苦农民分得天地,生产发展,生活有所提高。1958年,创办初级小学。1976年,建成马坑水电站,发电量20千瓦,解决生活照明和碾米加工。1978年,创办周山集体林场,栽杉木90亩。1982年,建土木结构小学校舍400平方米。1984年,建村中、水尾石板桥2条,各长3米。1991年,村民投义务工2000个工日,建成钟山桥至龙住院机耕路4.76公里,初步解决运输难的问题。1992~1995年,全村种油奈110亩,年产果2000公斤。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劳力90多人,在省内外办企业11加。村内有私营茶叶初制厂1家、碾米加工厂2家、医药店2间。 该村毛竹较多,相传在140年前有位祖婆编斗笠,工艺精巧,代代相传,男女老少常利用夜晚或雨天及农事空隙时间编制斗笠,50~60年代,由供销社收购。改革开放后,均属个人自产自销临近数县,年产值6~7万元,成为传统家庭副业。 境内灵鹫寺始建宋雍熙元年(984年)寺宇宽敞,香火缭绕,僧侣多人,原有寺田281亩9分。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被召佃31.778亩充饷。民国时寺村,天地失管。解放后寺废。 |
五源村 |
五源村又名五源坑村,位于镇东北15公里,海拔585米。明正德元年(1506年),夏泰七从寿宁县际头村迁后池(今江源)数载,忽寻牛群宿于牛荡山,认为此地居住兴盛,复迁入定居,取名五源坑,属福安语音。 五源坑,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五源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江源保。1950年,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江源乡。1958年9月,隶龙亭公社。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五源坑大队。1963年3月,设五源坑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并入江源大队,隶浦源公社。1979年6月,从江源大队析出,复设五源坑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五源坑村民委员会。1995年,共167户、847人,分设6个村民小组。 该村经济以粮食为主,林、茶、果并举。民国时期,稻谷亩产仅百余公斤,茶、梨收入辅助家庭购买日用油、盐、咸鱼及添置农具等开支。1956年,村民张奶著带头试验甘薯大畦稀植船底插技术,获得亩产鲜甘薯万斤。1958年11月,五源坑青年夏永炎被推选共青团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9年,万斤薯选送北京全国农展会,获国务院奖状,并被省电影制片厂和幻灯制片厂摄录新闻纪录片和幻灯片。村民还习惯在房屋前后户栽雪梨树,60~70年代为盛产期,总产量20~30吨。80年代,梨树退化,发展高标准茶园404亩,年产量33吨。90年代,全村推广油奈270亩,载重1.1万余株,年产果10~13吨;李树、枇杷30亩,产果5吨,种西瓜30左右亩。茶、果产值人均收入510元。林业责任制落实后,营林取得新发展,全村有林地2100亩,毛竹350亩。1982年,创办茶叶初制厂1所,日加工毛茶1200公斤,由个人承包经营。1984年,原县政协副主席李式坤回村在钟坮山营造杉木27亩,已长大成林。上村后门山的牛西岔有株杉木王,围径3.65米,生长上千年,枝繁叶茂。 1952年,创办初级小学,1958年升为完全小学,1974年~1976年,办戴帽初中1~3班,招收江源、进登、龙亭、半岭等村小学毕业生,1977年,戴帽初中班停办,1986年,建土木结构小学校舍1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设6个班级,学生130左右人。1995年,全村有副处级干部1人,正副局级干部3人。 村民文化娱乐活动较活跃,民国时期有吹鼓班5~7人,为农村红白喜事吹唱。1977年,创办业余平讲班,1983年改为业余闽剧团,演职员50人,春节至春耕前到闽东各邻近农村巡回演出,1993年,剧团解散戏衣、道具让售。 该村于民国29年(1940年)建桥头洋石撑柱拱桥长16.5米、高4米,造型轻巧。1970年,办集体砖瓦厂1所,年产瓦50万片。70~80年代,相继建造坑底、宫桥、五源石拱桥。1991年,建成村委办公楼。1995年春,修通钟山桥至五源坑机耕路2.5公里。 |
官司村 |
官司村系革命老区,位于镇西13公里,海拔1100米。明万历间,何氏曾开山种茶。崇祯年间(1630~1635年),郑绍二从浦源村迁官司村定居。清道光十五年(1935年),郑开淋从浦源村迁围城底自然村定居。 官司村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七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狮城镇紫西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西关保。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源头乡。1956年底,隶溪坪乡。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源头大队。1960年,从源头大队析出,设官司大队。1963年,隶浦源区溪坪想。1966年8月,并入源头大队,隶端源公社。1979年6月,复设官司大队。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官司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72户、459人,设村民小组4个。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4月,上洋村张彭八受浙江新科状元唐文献奏准在官司山川横直十里内任意围城煽银。于白亭仔村后山岗砌造围墙(尚存墙基),称围城冈,建筑炉楼,在1500米高山上建煽银楼(后称圣银楼),相传明代煽银兴旺时期有“三千走路客,四万坑里人”之称。距官司村2.5公里的底楼村驻武士护卫矿山,称围城底,督炼-驻地称“官司”。至隆庆五年(1571年),矿脉稀少,奉抚、按两院令,竖封坑禁碑,停止采矿冶炼。 该村盛产官司云雾名茶。明万历间,何姓开始拓居种茶,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茶园处千米高山坡地,春、夏季上午多为浓雾笼罩,土层厚,土质松散,有机质丰富,茶芽茁壮,茶质汤色红艳,为历代茶商争购加工精制销往国内外的名茶。1986年,周宁县地方国营茶厂精制的“官司迎春名茶”,于1988年获国家轻工部优秀出口产品铜质奖。该村还有一大特产——毛竹,面积大,竹质好,每户均有20~30亩,全村年采伐收入10万元左右。1995年,始修通麻岭至官司村简易车道4公里,仅通手扶拖拉机和三轮客运摩托,运出部分盛产的毛竹、柴片销售。1995年11月,架通高压输电线路,改变村民照明多用竹蔑、蜡烛等情景,但文化生活仍较贫乏,虽身居“银山”、盛产名茶,却未能发挥优势,治穷致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