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周宁县 >> 七步镇 >> 官洋村

官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官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官洋村简介

  官洋行政村,村委会驻官洋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8年属李墩公社,1959年属七步公社,1980年与洋头分开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东邻七步村,西与溪头接壤,南与宅头隔溪相望,北邻南庄村。县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落面积0.8平方公里。现辖官洋、白岩2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186户,757人,其中常住人口292人。大学文化12人,其中牛津大学博士生1人。耕地950亩,林地1244亩。农业主产雪梨、油萘、柿子等水果和高山优质茶树。各类小商店5间,年销售额约55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363万元。在外经商务工约280人,创办企业50家,年产值 近15亿元。有小学1所,医疗站1所,由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修建的奶娘宫扩大规模重新修缮而成的文化宫1座。官洋还有清代古民居10多座及1块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修建的报恩碑。革命烈士有叶正恒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25103 352000 0593 查看 官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官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官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郭洋村

  郭洋行政村,村委会驻郭洋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6年属李敦区,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东与溪底、碧岩村接壤,南与天山、王宿村毗邻,西与际会村隔山相望,北与东山、柿洋村以溪为界,海拔903米。现辖郭洋村、秀郭洋村2个自然村。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47户,929人,其中常住265人。出过秀才2人,老红军2人,县处级以上干部5人,留学博士2人,大学本科生20多人,专科生6人。耕地854亩,林地20761亩。年产粮食200多吨。林木主要以木材、毛竹为主,是全县闻名的毛竹之乡。各种小商铺3间。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445万元。在外经商务工192人,创办企业20多家,年产值近8亿元。在外企业家每年支援家乡建设2万多元。全村水泥路硬化7.6公里。有医疗站1所,闲置小学教学楼1座。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古庙1座——延寿庵,。革命烈士有张太谓、张木然等。  

登科地村

  登科地行政村,村委会驻登科地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5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现辖登科地、东岗村(畲族)2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345户,1499人,其中常住435人。大学文化25人。耕地984亩,林地5608亩。主产稻谷、甘薯、马铃薯、茶叶及各类林木等。本村是镇政府无公害茶场的所在地。办有木材加工厂,茶叶加工厂6个。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718万元。在外务工600多人,创办企业50多家,年产值近10亿元。村交通便利,村内路灯齐备,道路全面硬化。有闲置小学教学楼1座,医疗诊所1所,村会场1座,茶叶加工厂6家。  

龙溪村

  龙溪行政村,村委会驻龙溪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8年成立大队,1984改为村委会。东与象运村交界、西与狮城镇接壤、南与七步村登科地毗邻、北与狮城镇陈凤村相连。现辖龙溪、墓仔、深水岭3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311户, 1420人,其中常住498人。大学文化2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生2人。明代万历就有彭良士兄弟4人同榜生员名赫一时,清代也有生员3人。耕地1116亩,林地12423亩。主产稻谷、甘薯、马铃薯、茶叶及各类林木等。各种生产资料商店以及日用商店4间。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681万元。在外经商务工620人,创办企业20多家,年产值近12亿元。有医疗站1所,闲置小学教学楼1座,寺庙2座(云峰寺、青云寺)。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有5个水电站。境内有华东最大的九龙漈瀑布群。    九龙漈瀑布群 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全国少有,华东第一”。整个瀑布群峰奇石秀,峡深谷幽,共由九级瀑布组成,总落差达310米,为中国最长梯级瀑布群。其中第一级瀑布高46.7米,宽75米(丰水期达83米),是全国十大瀑布之一;其六、七、八、九级瀑布层层相叠,形成罕见的“四叠瀑”,宛若人间仙境。   

八蒲村

  八蒲行政村,村委会驻八蒲自然村,为革命老区建制村。八蒲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八蒲见于淳熙九年(1182)成书的《三山志》中,其称之为“八坊”,并记载在此一百多年前,宋政府已在八蒲、后洋一带开采铅矿冶炼。民国29年,八蒲设保属七溪乡。1950年,设八蒲乡,属第四区(七步区)。1958年,撤区建乡,八蒲村属七步人民公社。1963年,设八蒲公社,属七步区。1966年,撤销区乡建制,八蒲属七步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八蒲属七步乡。位于七步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海拔540米。八蒲村地形奇特,俗称“背靠三村鼎锅形,太极溪水往东流”。八蒲村四周群山海波650—1000多米,西北和北边山腰上的后洋村和梨坪村,及南边山顶鞍上的岭头村,如处鼎墘;八蒲村所在地海拔540米,正好处于深翠山间的鼎锅中间。而八蒲溪自西向东呈“S”形从这鼎锅中央蜿蜒而过,俯视全村宛如一个巨大的阴阳鱼太极图,且“S”溪流与沿岸的水泥路一起正好将溪谷的村庄、田野分割成“太极两仪”。村辖内有洋厚、新厝、八蒲店、小东坑(畲族)4个自然村。共分11个村民小组,374户,1663人,其中常住680人。    八浦村森林资源丰富,其中耕地1228亩,林地面积4601亩。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甘薯、毛竹、生姜、花生、黄豆、马铃薯、反季节蔬菜等为主。其中毛竹是八蒲村的支柱产业,且被县列为毛竹示范片。八蒲地处三岔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一个商业中心,梨外公路通车前,八蒲店有客店、饭店、点心店、货店、屠猪店、宰牛店、糕饼店、南京什果点、豆腐店、缝衣店等。寸登街街宽二三米,长十几米,店面林立,柜台高垒,店面与宅居相连,形成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的格局。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其也成为了一个商业中心,1959年,在八蒲开采冰铜矿,两年后停产。1965年,县粉末冶金厂在八蒲建成投产,生产海绵铁,当年产值10.15万元,1970年改产汽车钢板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八蒲冶金、机械、化工行业进一步发展,1986年在原粉末冶金厂址建立铁合金厂,1987年6月投产,当年生产一级工业硅479吨,产值118.2万元,1988年产工业硅1062吨,产值263.7万元,创税利252万元。如今八蒲村还利用本地绿色资源发展养殖淡水鳗、兔、牛、鸡、鸭为主的养殖业。该村有铁合金厂1家、养鳗厂1家、竹制品加工厂1家、机砖厂1家、铸钢厂2家。八蒲村水资源丰富,辖内有1座九龙电站。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4963元。现有完小1所(在校学生30人,老师教职工8人),村内有医疗所2个、文化阵地1个。八蒲村交通便捷,地处梨外线边(县道),从八蒲新厝村下游经过。八蒲通讯设施完善,通村道路及村内道路全面硬化。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797万元。外出务工经商510多人,创办企业120多家,年产值近12亿。在清朝时期有文举人1名,秀才3名;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老战士黄德友,现已故;有参加抗美援朝的赖三弟同志,在朝鲜战场上屡立战功,现已故,享年87。革命烈士有黄春平等。    八蒲村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远近闻名的有八蒲龙传说和祈雨文化。相传业龙生8子,其第八子即为八蒲龙,其父及七个哥哥皆被歹虎铡死,八蒲龙则被铡断尾巴,成为无尾龙,因龙溪村妇人说其为无尾狗,其怒连翻九个跟斗,而形成了如今的九龙漈瀑布群。八蒲龙曾帮助郑成功收复台湾,也帮助康熙征台,并且被康熙封为“花鼓龙王”。而八蒲其独特的祈雨文化,俗称“前三,后四”,即全村设供斋戒三天,同时禁屠,禁食荤,禁碰雨具,在吉日用百米红线将密封在龙瓶的祈雨疏文缓缓放入龙井,如龙王答应行云布雨则井中有一水柱冲天,天降大雨,其后全村则要供斋戒4天来送龙王。相传祈雨疏文范本也来自八蒲龙。该村历史悠久,古建筑有黄氏宗祠、陈氏宗祠、八蒲堂、魏姑婆神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蒲登龙桥,东面溪域有鲤鱼朝天灵峰,西面溪域有仙人骑鹤的“情人谷”。    八蒲村登龙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水毁后,清康熙于五十六年(1717年)八蒲村民黄宠等募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生员黄廷元等募修;道光十六年(1836年)武生黄高捷、张仕光重建;1986年村民饰修。桥长38米,宽4.9米,单孔净跨23.5米,离水高9米,桥台石砌,全桥用杉木建造,主拱骨架采用双层纵向斜平梁与横向连系梁组合的多边形结构。桥面木板上铺砌青砖以防火。桥上建单檐硬山顶廊屋,15开间,高4.5米,宽与桥同。桥中通道宽3.2米,两边设坐板,桥边廊壁开设通光孔,鱼鳞板雨披。桥中设神龛,梁柱题写诗词、楹联,以及修建者及募款数额。桥头分别以石阶连接旧路。登龙桥特殊而巧妙的结构造型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其保存之完整,历史延续之久且建造之精美在宁德市乃至全国木拱廊屋桥中亦属少见,对于研究我国桥梁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岭头村

  岭头行政村,村委会驻岭头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61年属七步公社为岭头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北与八蒲村交界,南与梧柏洋村相连,东与象地村交界,西与后洋村毗邻。现辖岭头、溪底、东山、下洋堂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65户,1169人,其中常住625人,大学文化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4980亩,其中耕地914亩(水田582亩、旱地332亩),林地20321亩(生态林4581亩、茶园800亩、毛竹586亩)。主产茶叶、毛竹、蔬菜及各类林木等。有钼矿资源,目前闽东矿业公司已投入100多万元进行探矿。各种小商店5间,年销售额约10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560万元。全村在外经商务工460人,创办企业27家,年产值近12亿元。有村委楼1座,希望小学1所,文化室1个。名木古树有水松1棵,柳杉20棵。  

梧柏洋村

  梧柏洋行政村,村委会驻梧柏洋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79年由岭头大队分出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东毗邻本镇岭头东山村及福安的象地、际溪,南临玛坑乡的芹太丘、咸村镇的高际头村山脉,西接咸村镇的碧岩、天山和本镇的郭洋菩萨顶山脉,北与岭头村山脉相连。辖仓头、宫边、下洋中、咸坑4个自然村。共2个村民小组,107户,442人,其中常住122人。大学文化6人。耕地361亩,林地8860多亩。主产稻谷、甘薯、马铃薯、茶叶、油萘、柿子、雪梨及各类林木等。各种生产资料商店以及日用品商店3间,年销售额约3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212万元。在外经商务工有92人,创办企业11家,年产值近 7亿元。有文化室1个,人民会场1个,闲置小学教学楼1幢,村委楼1幢,医疗站1个。宫观庙宇有寿峰禅寺(始建于乾隆三年)、通天圣母宝殿(始建于唐末宋初,乾隆三十九年重建)、五显灵官、大帝庙、齐天大圣庙和翟氏宗祠等。    梧柏洋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曾是苏维埃政府(福)安(宁)德县委南区区委和闽东特委宁(德)屏(南)古(田)办事处所在地。革命烈士有张华山、张进利、瞿汉坤、张陈盛、瞿神旺、罗金木、李升意、瞿长钟、罗桃妹、张新德、熊细弟等11人,革命“五老”12人。其中,张华山(1907-1940年),曾任0闽东特委委员兼周墩县委书记;罗金木(1886-1940年),曾任0政屏县委负责人、周墩二区区委书记。   

桐岔村

  桐岔行政村,村委会驻桐岔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6年属李敦区,1959年属七步公社,称桐岔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现辖有桐岔、柯坪、梨坪3个自然村,其中桐岔自然村属畲汉混居村。现共有3个村民小组,135户、506人,其中常住241人。大学文化7人。耕地416亩,林地7218亩。主产稻谷、甘薯、马铃薯、茶叶及各类林木等。各种小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6.5万。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242万元。在外经商务工有121人,创办企业18家,年产值近4亿元。有闲置小学教学楼1座,医疗站1所,村委楼1座。革命烈士有刘德太、徐为弟、徐择弟、刘延铃、刘德椿、刘延四、刘德茂、林万慈等8人,革命“五老”3人;徐泽弟、刘陈龙曾任任闽东苏维埃东区书记。“牛岭”古道位于其境内,古道上有石拱桥1座,“仙亭”1座。各自然村有林公宫共3座。  

象运村

  象运行政村,村委会驻象运下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6年属端源区,公社化后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现辖象运上村、象运下村、里路村、黄县、文潭村(畲族)5个自然村。设15个村民小组,263户,1398人,其中常住208人。大学文化13人。清朝出秀才5人。耕地1002亩,林地12404亩。主产茶叶、毛竹、花生及各类林木等。有各种生产资料商店以及日用品商店6家。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670万元。在外经商务工320人,创办企业20多家,年产值近6亿元。有小学1所,医疗所1所。该村悠久历史,有许氏宗祠、罗氏宗祠,刘氏宗祠、五显灵大帝庙等古建筑。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闽东电站,新闽东电站、三弯电站。该村参加地下革命8人,其中追认烈士刘细弟、许传题等5人,革命“五老”5人。  

七步村

  七步行政村,村委会驻七步自然村。明清时期隶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五都,后属周墩特种区、周墩分县。1945年周宁设县,七步属之,并设蒲溪乡,是乡公所所在地。1949年属周宁县第四区,1956年属李墩区,公社化后成立大队,1959年属七步公社,1984年称七步村委会。原辖七步、傅厝底、东花园、牛埕下、后岭5个自然村,现辖七步、傅厝底、东花园3个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牛埕下、后岭自然村居民迁居七步主村),其中东花园是少数民族畲族村。行政村设12个村民小组,共2548人,607户(其中14户畲族),常住1144人。大学文化35人。耕地1413亩,林地4187亩。主要农产有水稻、马铃薯、甘薯、茶叶、生姜、花生、枇杷、梨等。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20间, 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1220万元。在外经商务工600多人,创办企业100多家,产值近15亿元。有中学1所(周宁七中)、小学1所、银行网点1个,邮电局1所,电站1个,卫生院1个,文化站1个,寺庙1座。该村历史名人有陈铭勋,清光绪年间任浙江兰溪县丞;陈赞勋(1873-1942年),清末贡生,主编《周墩区志》,著有《怡园诗贽》一集;兰运全,柘荣县副县长。革命烈士有陈立雄、刘陈龙、陈兆读等。  

柿洋村

  柿洋行政村,村委会驻柿洋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6年属李墩区,1958年成立柿洋大队,1984年改设村委会。东望后洋村,北接徐家山,南临溪底村天山村山脉,西与敦洋村毗邻。现辖柿洋1个自然村。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4间,年销售额约18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329万元。在外经商务工300多人,在外创办企业20多家,年产值近12亿元。有闲置小学教学楼1所,医疗站1所。古建筑有齐天大圣庙、通天圣母庙、林公忠平王庙、观音堂、龚氏宗祠、陈氏宗祠等。革命烈士有龚先染、龚先炮、陈高成、李守弟等。  

黄家山村

  黄家山行政村,村委会驻黄家山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8年属竹下大队,1980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现辖黄家山、赤龚2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小组,86户,346人,其中常住45人。大学文化3人。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498亩,林地8195亩。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166万元。在外经商务工200人,创办企业10余家,年产值近8亿元。有闲置小学教学楼1幢,文化室1个。黄家山村在革命战争时期,曾是苏维埃政府周宁县委所在地,叶飞、黄垂明等革命前辈曾在黄家山村一带进行革命活动。革命烈士有叶承意、刘咸铃、刘咸春、叶承堂等。  

后洋村

  后洋行政村,村委会驻后洋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80年从登科地分出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东与八浦村接壤,北与登科地村毗邻,南邻柿洋村,西与坑源底村隔山相望。现为独一村,房屋87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34幢。分3个村民小组,131户,505人,常住168人。居民以张姓为主。大学文化9人。耕地460亩,林地7307亩。主产无患子、水稻、茶叶等。后洋村是七步粮食主产区,年产粮食128吨以上;经济作物主要以茶叶为主,是全省闻名的“茶叶之乡”。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2间,年销售额约10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242万元。在外经商务工有130多人,创办企业20家,年产值近12亿元。公路接通省道小浦线,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等。有闲置小学教学楼1座,大厅1座,祠堂1座。历史上出过秀才3人,军功六品1人,官章步云1人,官章著名1人,官章如凯1人,庠生3人,康熙年间八品官3人。革命烈士有张调浪、陈景生、张玉燮等。  

宅头村

  宅头行政村,村委会驻宅头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79年从团结大队分开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东与七步村接壤,南与坑源底村交界,西与洋头村交接,北与官洋村隔岸相望。现辖宅头、坎下、坪路下3个自然村。房屋150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60幢。12个村民小组,294户,1316人,其中常住388人。大学文化15人。耕地1651亩,林地1581亩。主要农产品有茶叶、毛竹及各类水果等。有日用品商店2间,年销售额约6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630万元。在外经商务工680人,创办企业130家,年产值近14亿元。成立了宅头村“人和基金”(每月统—发放给村里60周岁以上老人以及部分家庭困难户补助90元~160元不等)。有医疗站1所,文化宫1座;建有远近闻名的“黄三尊公”庙宗,朝拜信众络绎不绝。在每年的立春后,坎下村的陈氏宗祠后面有1株树龄数百年的花树总能绽放出美丽的纯白色花朵,成为当地一景。革命烈士有陈阿兴、江志同、陈细勇。  

官洋村

  官洋行政村,村委会驻官洋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8年属李墩公社,1959年属七步公社,1980年与洋头分开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东邻七步村,西与溪头接壤,南与宅头隔溪相望,北邻南庄村。县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落面积0.8平方公里。现辖官洋、白岩2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186户,757人,其中常住人口292人。大学文化12人,其中牛津大学博士生1人。耕地950亩,林地1244亩。农业主产雪梨、油萘、柿子等水果和高山优质茶树。各类小商店5间,年销售额约55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363万元。在外经商务工约280人,创办企业50家,年产值 近15亿元。有小学1所,医疗站1所,由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修建的奶娘宫扩大规模重新修缮而成的文化宫1座。官洋还有清代古民居10多座及1块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修建的报恩碑。革命烈士有叶正恒等。  

坑源底村

  坑源底行政村,村委会驻坑源底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8年成立大队,1967年与宅头村合成团结大队,1980年分立,1984年改设村委会。六十年代与宅头村合称团结大队,1979年后从团结大队分出,成立坑源底行政村。东面与后洋接壤,西南与柿洋、徐家山交界,西接洋头,北连官洋、宅头。原辖七步坑源底、菁岭2自然村,1989年菁岭村废,现为独一村。20世纪70年代前后曾建成过小型水电站2座。革命烈士有刘伏生、陈徐烈、陈其榜、陈文仁、陈其锡、刘孙根、李伏品、刘彦芳等。  

徐家山村

  徐家山行政村,独一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原为徐氏始居,故名。开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历900多年。1956年属李墩区,1959年属七步公社柿洋分出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地处镇区西南4公里处,距县城约14公里,青岭山西南麓。属丘陵地貌,海拔930米。全村房屋70多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11幢。分6个村民小组,122户,467人,常住122人。大学文化16人。耕地面积536亩;林地1964多亩,其中茶园650多亩。农业主产水稻、、甘薯、马铃薯、茶叶等,其中茶叶主产高山云雾茶;林业主产毛竹等。全村共有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商店3间。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224万元。在外经商务工170人,创办企业9家,年产值近6亿元。有医疗站1所。通水泥路、电、电视、电话等。有受国家保护的名木古树40多棵,其中柳杉27株,树龄均在900年以上,最大的一株胸径2.39米,在全县的古柳杉中位列第三,另有红豆杉、黄檀、红楠等名贵古树10多株。村边有一片面积约1亩,由几十株古树构成的小片树林,人称“袖珍森林公园”,由于其特色显著,被收录到《中国林业志》。革命烈士有陈裕锦、徐春元等。当地编织土箕的传统工艺较具特色。  

溪头村

  溪头行政村,村委会溪头驻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60年从乐园大队分出成立溪头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现辖溪头、河厝2个自然村。房屋207幢,新建水泥楼房15幢。共5个村民小组,213户,967人,其中常住320人。大学文化13人。历史上出过秀才6人,文七品2人,庠生2人,八品4人。耕地788亩,林地4286亩。农业主产水稻和茶叶等。域内有茶叶初制厂1家,机砖厂1家。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463万元。在经商务工360人,创办企业40家,年产值近13亿元。革命烈士有周红孙、周位成、陈细红、陈木林、陈伏同、陈居田、陈新襄、陈维椿等。  

洋头村

  洋头行政村,村委会驻洋头自然村,为独一村。洋头村,处田洋上端故名,别名“桃源”。清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建村。1949年属七步公社,1966年称乐园大队,1980年与官洋分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东邻宅头、官洋,南连坪路下、坑源底,西接溪头村,北向过溪山冈。村域面积6.89平方公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192户,677人,其中常住人口225人。大学文化11人。耕地800余亩,林地1244亩。农业主产稻谷、甘薯、茶叶、马铃薯、梨等。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324万元。在外经商务工260人,创办企业60家,年产值近9亿元。有医疗站1所,闲置小学教学楼1所,拦河坝1座。曾建有全县最早的农村小型电站——洋头站,现已停止发电。古建筑有祠堂1座、林公宫1座、石拱桥1座。通水泥路、电、电视、电话、自来水等。该村古、近贤达有:阮日武,洋头开基始祖;阮得馨,道光十九年(1839年)取进武学第三名,村第一位武庠生;阮得澜,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授国子监钦加副总七晶衔;阮世昌,清同治乙丑年(1865年)取进府学第八名;阮齐贤,光绪十六年(1890年)取进府学第一名,职任宁德商会长;阮宗湛,国民周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参议长。革命烈士有阮明增、阙进举、魏开钟、阮明沛、阮明长等。

竹下村

  竹下行政村,村委会驻竹下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8年属李墩公社,1959年属七步公社竹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东与溪头村交界,西与李墩镇西山角村接壤,南与李墩东山村毗邻,北边有美丽的银屏锋。现辖竹下、里竹下、洋中、南洋、际南岭尾5个自然村。全村共366户,1453人,其中常住505人。大学文化24人,其中研究生2人。房屋230幢,新建水泥楼房96幢。耕地918亩,林地3879亩。主产稻谷、甘薯、马铃薯、茶叶及各类林木等。各类日用品商店5间,年销售额18万元。机砖厂3家。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696万元。在外经商务工 500多人,创办企业40家,年产值近7亿元。近年来在外乡贤为家乡投资8万多元。有村委办公楼1幢,小学1所,水电站1座,文化站1所。古建筑有陈氏宗祠1座,“齐天大圣”宫1座。古树名木有古杉木1株,古柳杉3株。出过清代监生员2人,痒生4人。  

苏家山村

  苏家山行政村,独一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36年4月在该村成立苏家山村苏维埃政府。同年又在该村成立0周墩县第六区委,分别由陈伟兰、张阿久、倪愚四、刘陈龙担任书记。1960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苏氏人家始居建村,故名。宋高宗二年(1108年)建村。位于七步镇东部8公里处,与福安石尖交界。全村6个村民小组,101户,423人,常住122人。大学文化6人。居民以苏姓为主。参加闽东地下革命活动6人,追认烈士3人,革命“五老”3人。房屋100多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13幢。耕地460亩;林地10388亩,其中,环村有4200亩原始生态林。农业、林业主产水稻、甘薯、台姜、蕾竹、马铃薯、水蜜桃、花生、毛竹等,其中毛竹为其主导产业。养殖业以养鱼为主。境内有永鑫矿业有限公司、竹制品厂、特种养殖有限公司、苏氏动物养殖公司等企业。有各种生产资料以及日用品商店2间,年销售额约7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203万元。在外经商务工198人,创办企业31家,年产值9亿元。公共基础设施较健全,建立了8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供应给全村使用。有闲置小学教学楼1座,医疗站1所,文化室1个,村委办公楼1座。通水泥路、电、电视、电话,自来水等。宫观庙宇有苏氏宗祠1座、仙公塔1座、五顕神宫1座、“苏八公”神宫1座。  


官洋村特产大全




官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