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会村概况
际会村系周宁县李墩镇行政村之一,居周宁西南隅,距县城26公里,有8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36000亩,共756户3000多人。
际会村以叶姓为主,公元1127年由南昌迁居传27世为十代同宗。自然风貌、古迹:东有石门、南石锣石鼓、西石人、北石龟挡道,主村四面青山环绕,有五风落洋山势,前后两溪夹流,成船形,后门山八仙岗似旗带飘扬,船头东南方半月沉江,月前星台矗立,台前笔架朝北,正如黎明前的月亮和星星照耀着航行的方向,水尾蜿蜒弯曲,如龙戏凤,群峰环抱,不知水从何出。古有古月之称。本村有齐天大圣庙、林公庙、通天圣母庙、宗祠堂共13所。自古以来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八晚,龙灯聚会,热闹非凡。解放前,本村出过一清朝福建提督,另有曾于清朝在浙江兰溪县开钢行的,因宁德举子林鸿年路经兰溪得病,赠银两助其赶考,后中首魁,返金华兰溪察访,由林鸿年呈报批准叶家任金华地府。于叶官60寿辰之际匾额“望重扶乡”,匾额下款书赐“进士状元及第林鸿年拜赠”。解放前,本村参加红军战士8人,现有厅级干部和博士共5人。由于国家政策开放我村首创活性炭生产试验基地,后由我村村民办的活性炭厂遍布全国各地,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5104 | 352000 | 0593 | 查看 际会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阮洋中村 |
阮洋中村概况 阮洋中村位于周宁县西南部、坐东北朝西南、距离县城27公里、距离镇政府7公里。于公元1790年(清朝乾隆五十五庚戌年)由阮家洞迁居阮洋中村。 全村现有246户,总人口1195人(其中男性690人,女性505人),男女劳动力599个(其中男性劳动力336个,女性劳动力269个),六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85亩,农杂地289亩、山地面积2666亩。其中有林面积1012亩,花菜、生姜260亩,锥栗860亩,茶园面积386亩。 由于众多地少,村民生活主要经济来源停靠劳务输出:在家的少数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蔬菜、生姜、锥栗等。 改革开放以来,在江苏、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经商、办厂的59户,其中江苏2户,上海40户,北京10永,广东7户。城关建房46座。 历年来有科局级以上干部13人;本科毕业56人;博士1人。 阮永庄曾任建瓯市副市长、阮雪清曾任武夷山市副市长。 历年来在省市县镇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经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在二个文明建设和继续为民办事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从而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我村是最早的一个省级文明村。历年来曾多次获得省、市、县文明村、明星村、卫生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解放后,修通了阮洋中至际会3公里;兴建了小学教学楼;自来水;架设了10万伏输电线路;电信电话路线;有线电视路线;实现了家家通工程;村内水泥路硬化1200米;新建石拱桥一条;水泥桥一条。 |
芹溪村 |
芹溪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芹溪村系周宁县李墩镇行政村之一,位于李墩镇西北侧,后面主山峰为海拔为1499米,为周宁境内第二高峰。现全村有人口836人,209户,辖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10800亩。 村风村貌与历史人交: 芹溪村以彭、陈两姓为主,康熙癸西三十二年(1683),彭、陈两姓先祖到芹溪开发,至今已有434年历史。芹溪村人历来以和谐共处为精神,团结邻里,各姓之间都被当做亲人溶为一体。 走进群峰怀抱的芹溪村-溪清水缓缓流过村庄,历史的灵光激励我们,1925年革命起义的历史名人到华文武,为民做主,甘洒热血。现代历史上芹溪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长期法浴血奋斗,解放后还被评上了革命老区村,村中的子孙后裔分布在省内外各地正在努力工作,为家乡增添光彩。 【建筑景观】芹溪村内陈氏祠堂大厅有一座水井,井水清澈甘洌冬暖夏凉,堪为神奇。离村1公里有一座建于清朝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寺庙一座,建筑风格古朴厚重、雕塑精美。 【矿产资源】芹溪银矿是我国古代(宋、元、明)的五在银矿之一,也是福建古代的最大银矿。宝丰银场。顾名思义是“元宝”丰富的 银矿场地。树是古代“圣上”炼银的地方。所以这座山其名曰:“对银楼”。从宋元统九年(1444),浙、闽、赣边区农民起义首领叶字留率流民百人来宝丰银矿场采矿谋生。由于朝廷税收过高。赴京请求减税,否则甘愿“三百人头落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后因事故频发,故隆庆五年(1517)福建巡抚院下令禁止开采,并在圣银楼竖立禁采碑。今天的芹溪银矿到处生机勃勃、机器轰鸣。由金丰矿业投资3000多万元的银矿开采宏大。员工达到300多人,矿里的开采促进固边村庄的经济发展,全程通路实现了硬化,随着银矿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定会给芹溪的经济带来深远影响和质的提升。 我们村将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积极创建美丽家园。彻底改变村容村貌,使全村道路平坦畅通。河清民。村民精神焕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建设新农村建设中来。使芹溪村早日进入团结、奋斗、跨越腾飞的新时代。 |
际会村 |
际会村概况 际会村系周宁县李墩镇行政村之一,居周宁西南隅,距县城26公里,有8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36000亩,共756户3000多人。 际会村以叶姓为主,公元1127年由南昌迁居传27世为十代同宗。自然风貌、古迹:东有石门、南石锣石鼓、西石人、北石龟挡道,主村四面青山环绕,有五风落洋山势,前后两溪夹流,成船形,后门山八仙岗似旗带飘扬,船头东南方半月沉江,月前星台矗立,台前笔架朝北,正如黎明前的月亮和星星照耀着航行的方向,水尾蜿蜒弯曲,如龙戏凤,群峰环抱,不知水从何出。古有古月之称。本村有齐天大圣庙、林公庙、通天圣母庙、宗祠堂共13所。自古以来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八晚,龙灯聚会,热闹非凡。解放前,本村出过一清朝福建提督,另有曾于清朝在浙江兰溪县开钢行的,因宁德举子林鸿年路经兰溪得病,赠银两助其赶考,后中首魁,返金华兰溪察访,由林鸿年呈报批准叶家任金华地府。于叶官60寿辰之际匾额“望重扶乡”,匾额下款书赐“进士状元及第林鸿年拜赠”。解放前,本村参加红军战士8人,现有厅级干部和博士共5人。由于国家政策开放我村首创活性炭生产试验基地,后由我村村民办的活性炭厂遍布全国各地,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 |
楼坪村 |
楼坪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楼坪村系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最为偏远的行政村,位于周宁县西部,在风景峻奇、秀丽的“石门山”下,南与屏南接壤,西与政和交界,自古就是“三县”之间往来的重要官道,村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县城40公里。 【村落与村民】村落面积1.9平方公里,形似一个平放的羽毛球拍,辖区内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均海拔860米,现全村有人口260户,1660多人,辖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楼坪村自古民风纯朴、村民热情好客,有句顺口溜可以形容“宁在楼坪站一站,不去外地吃鸡蛋”。 【历史人文】楼坪村有600多年的历史,建村鼻祖“张八公”相传是当时朝庭重臣,功高震主,为躲避政治-而南下定居楼坪,游山玩水之际有感而发,赋诗八首既:“八景诗”,而后被害,相传朝庭为其建墓十八口厚葬其身,以表其功。 【建筑景观】楼坪村有明清古建筑物十座,集中分布于村中心地带,其中以座落于村中心的“地主炮楼”建造最为坚固、精美,各古建筑之中都有大量精美的雕刻(浮雕、镀金雕花)、名人字画,与村周边的秀丽风景浑然一体。 【物产经济】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楼坪村目前可供开发的资源的有林木、毛竹、石材等,同时食用菌、反季节蔬菜、板栗种植也成为一大特色。 |
陈厝村 |
陈厝村概况 陈厝村隶属周宁县李墩镇,距镇1公里,距县城17公里,在六浦洋的盆址中。北枕龙岗(海拔1324米)之麓,李礼公路和六浦溪在主村之前而过,南面、企岗头、山脉、金钟顶每逢太阳与金钟顶形成直线便是正午时刻,因此,千百年来它是村民们目测时刻的天然日晷。村外公路边的下店弯和隔溪之八斗丘两个自然村也隶属陈厝。 陈厝始祖自唐朝,天下骚动,从河南途经江西入闽后到宁德,再迁北山、下坂坑(现李墩)于李巡先生换去付足乾,生三子陈六、陈七、陈八,陈八迁居六峰幢粮房下,据说过去六浦纳粮在陈厝粮房下开基始祖陈八翁:有眉山赞,出谷迁乔创业基,眉山景物爱呈奇,六峰拱照速祥瑞,四水环朝到处宜磐谷莫云惟李愿朝川。那道只王维芳村,小产高贤地所看鹏搏万里时。 陈厝村据说:主村原有陈苏两姓,陈姓兴旺,苏姓外迁,至今还有一千多年历史,过去几百年里,一直停滞不前,直至解放后,在党正确领导下才复醒,陈厝现有170多户,860多人口,4个村民小组,以陈姓为主,馀为阮、叶等姓,现有耕地面积370亩,山地2000多亩,将来宁武高速开通,互通口设在陈厝村前,土地平坦,田山宽阔,交通方便,将来陈厝是个机遇。 陈厝历史悠久,至今还有一此旧建筑,有千年名胜古迹般龙庵,感应威灵齐天大圣王,有千年古树多株,林业部门已绵保护,令人奇特的是村内有两口天然古井,口小腹大,形如瓮,井有泉水,水质尚好,村民还拿生活用水,该井水还能自动升落,是否与潮水有没有关系,尚待地质专家考察,是个异见的自然奇观,还有一条红色线路,早在革命年代,有小批红军以张华山同志为领导红军从福安、宁德至郭洋天山至陈家山石洞(陈厝山)至陈厝村至西山角,寿宁一带,时经多年。 陈厝村近年来以种植为主,农工商齐发展的方针,目前已有一部分人落户上海、广州、福州经商,在家劳力到宽阔土地,办铸造业,发展多种经营,以种粮为主,兼营茶叶400多亩、生姜300亩,是种姜专业村,还营造林业无竹养殖猪、兔等副业,逐年增加收入,改变了陈厝历来贫穷落后面貌。 |
东山村 |
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座落于周宁县南部,六浦洋东面,村落面积约8平方公里,距县城不足15公里,全村420户,总人口2160人,辖四个自然村。 这里依山傍水,森林覆盖面占70%,毛竹面积700多亩,仅竹、林全村年可创收80多万元,茶叶是东山村的传统产业,它是周宁县最早的茶叶产地之一。这里水资源丰富,养殖、各村也成了近几年的第二大产业。多元化,一体化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化生产,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小康。 东山村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例为省级园林村庄,光数百年以上的名贵树林就有十多棵,最大的一棵柳杉,树龄800年,树围7米,这是整个周宁,乃至整个闽东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道风景,现已建成了生态林公园,这里还有许多天然景观如罗仙潭水域、龙井瀑布等有待开发。 东山村历史悠久,始于唐朝末年,具有灿烂历史文化的螺州,就从东山迁出。在陈氏宗祠的正中央还悬挂着道光帝赐给陈若霖的一块寿匾,旁边两根柱子是太傅陈宝琛的一对楹联。东山村还留着许多明清时建的古民居,这些民居,布局合理、造工精湛,村民称之为“大厝”,其中最大的一座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有16个天井,大小房间96个,13条楼梯,可居住12户人家。这也是东山村一处独特的历史景观。 今天,东山村又计划投入资金400多万元,为履行标准良田和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山,这颗六浦洋的璀璨“东方明珠”将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纯朴、勤劳、热情的东山人民欢迎四面八方来客! |
黄埔村 |
黄埔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黄埔村系周宁县李墩镇行政村之一,位于李墩镇六浦洋西部,离镇所在地1公里,距县城19公里。 【村落与村民】黄埔村共有耕地面积957亩,全村人口1530人,285户,劳动力531人。 【党属情况】黄埔村有党员32名,其中女党员3名,困难党员3名,流动党员7名。 【村风村貌】黄埔村位于宁武高速公路互通口经过区,是李墩区域经济和“中心集镇”建设的工业园区之一。黄埔村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是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还是省级文明村。建有一座100 m2三层的混凝土结构的村委楼,地理位置优越,功能齐备,基本能满足办公需要。村内道路水泥硬化率达100%。村中还建有拦河坝,使村内水流得到净化,改善了村中的水质,使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此外,黄埔村实现了100%的广播电视入户率,100%的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60%程控电话入户率。 【历史人文】黄埔村始祖林四公于南宁元六年(公元一二00年),由长溪(今霞浦赤岸)迁徙黄埔,至今八百余年,繁衍子孙二十七代。祖先历代勤劳俭朴,积德行仁,中孝双全,开垦耕地二千余亩,建有崇义厅、隆寿堂、盘龙庵、馀庆神祠、报本祠、观音亭、凤池等名胜古迹。到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衰退,村民全是佃农,人民生活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一九四九年全村人口不足600人,全村仅有二件羊毛衣。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得解放,村民共分得耕地千余亩,村民有了自主耕种的田地后,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建筑景观】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农民文化宫1座,在村中心建有一个占地面积2亩的休闲健身场所,设备齐全,且修建了花圃和绿化带。 【物产经济】黄埔村的农业以养兔和种植为主。其致力于打造“黄埔兔”的品牌,现已形成规模的特色养殖产业,新建养兔场5座,全年发展肉兔2万多只存栏数500多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300元。种植以蔬菜、反季节蔬菜、生姜、板栗为主。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有3.9万元。 |
际头村 |
际头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际头村系周宁县李墩镇行政村之一,位于李墩镇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离镇所在地6公里。 【村落与村民】际头村村落面积9.19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500多人,306户,下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党属情况】际头村现有党属25名,其中女党员5名,困难党员4名,流动党员5名。设党员服务区4个,党员致富联合体2个。 【村风村貌】际头村位于鹫峰山脉偏东,龙岗顶山下。这里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其拥有二层约400m2的村委办公楼,内部设施完备,制度健全,分综合办公室、支部村委办公室、综治办公室、民兵连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际头村曾多次被评为县、市级文明村,县级平安村,还于2000年被福建省绿化委员会评为“省级园林式村”。 【历史人文】际头村以陈姓为主,康熙癸西三十二年(1683),由贡川尧五、尧十公派下开辟,至今已有434年历史。据《周敦区志》记载,到光绪三十年止,全县出过479名秀才,其中13名是际头人,岁进士陈春兰和最后一科乡试秀才陈凤鸣都是际头人。历史的灵光激励着我们,际头人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浴血奋斗了几十年,解放后被评上革命老区村。至今还有一批际头籍陈姓子孙分布在省内外努力工作,福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茂榕便是际头村的农家子弟,还有村民陈佛葵之子陈文龙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一九九九年现任总理-来村考察,鼓励村民继续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社会,创建美丽家园。从此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 【物产经济】际头村的农业粮食以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花菜、生姜、马铃薯、板栗、茶叶等。 |
阮家洞村 |
阮家洞村概况 阮家洞村系周宁县李墩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李墩镇西南部,距离县城22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交通方便,气候温和。全村现有人口788人,144户,6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12100亩,其中林地面积11770亩,耕地面积330亩。 阮家洞村旧称桃源洞村,开基于元延佑六年(公元一三一九年)至今有688年历史,由开基始祖阮孔彰公由古田邹洋迁居阮家洞,为周宁阮姓开基始祖,全村以阮氏宗姓人口居多,另有张、何、李三个姓氏。经过历代先人的辛勤耕耘,艰苦创业,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二座祠堂古建筑庄严肃穆,村尾两株5人合抱的古树名木常年参天翠绿,是阮家洞村历史发源的见证人。 阮家洞村人多耕地少,是个农业村,有三分之一的收入靠种植水稻、板栗、生姜等经济作物,但全村有三分之二的收入靠劳动力的转移,外出经商、打工为主。 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经过上级部门支持和全体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通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基本上完成了造福搬迁工程、宜居工程。今天,阮家洞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达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此,阮家洞村于2000年被福建省绿化委员会评为省级园林式村,于1995年开始至今先后多次分别被评为县级、市级、省级的文明村。 |
李墩村 |
李墩村,古称:六峰水北、六浦,俗名李墩镇政府驻地。位于宁德市周宁县西南部,海拔842米。东和本镇东山村交界,南与七步镇郭洋村相连,西和本镇陈厝村接壤,北与浦源镇毗邻,距县城15公里。全村面积14553.4亩,860户,3850人,辖一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李墩原属宁德县管辖,在1935年设连保,1940年设李枣乡,1942年设为浦溪乡,1945年周宁设县,解放后1950年隶属第四区,55年设李墩区,58年改人民公社,84年撤社改乡,93年改设镇。 李墩村村民有十多户姓氏,以李姓为主,始社系唐昭宗十六子颖王,公元907年朱温篡夺大唐政权,颖王在亲臣保护下避祸南下入闽,改名“景”,称“岳王”肇基李墩。境内气候凉爽,夏无酷暑,风光秀丽,地貌东如“官船出港”之形,南以“水流玉带”缠身之姿,西显“龟蛇聚会”之象,北呈“丹风展翅”之;青翠之山盘西北,玉带之水绕西南,溪有水未知出入,山有抛而不识由来,可谓旅游之胜地,避暑之佳境。村中有“唐岳王宫”、“李氏宗祠”、“顺天圣母宫”、“忠平王林公宫”等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勤劳守法。民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年一度的元宵祭祖板灯龙会,沿袭千百年之久。 改革开放以来,村内基础建设逐步改善,村内1.5公里主街道已经拓建,自来水改造已经完成,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村内办起了玩具厂,产品畅销海内外,村里开办了反季节蔬菜基地,带动了全村农民发展蔬菜业,面积达3000多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改入。此外劳务输出势头强劲,村在沪、粤企业家就有百来家,全村有一千多人在外经商办企业。其中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百万元以上的30多家,全村私人拥有小车60多辆。农民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